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犯罪心理學論文多篇

犯罪心理學論文多篇

犯罪心理學論文多篇

犯罪心理學論文 篇一

《淺析青少年犯罪心理與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摘 要】青少年時期是我們成長必須經歷的一段時期,是我們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個特殊的階段。隨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青少年的違法犯罪趨勢一直呈居高不下態勢,近年來,青少年犯罪呈現犯罪年齡低齡化、犯罪類型多元化、犯罪手段成人化、犯罪成員團伙的特點。探討青少年時期的年齡特點及其與違法犯罪的關係,研究違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特徵及行為特徵,對預防和懲治青少年違法犯罪,教育改造違法犯罪青少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青少年;違法犯罪;客觀因素;心理特點;預防

1、青少年的心理特徵

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強的時候。如果不能抓緊時機促使他們向積極的方向發展,而是走向了反面,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歸納起來,少年時期的心理要素主要有以下特徵:

1.1渴望獨立的心理

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希望擺脱家庭和學校的束縛,獨立自主,這種心理如果引導得當,孩子就會積極向上,心理健康。反之,則有可能與社會對立,與他人對立,最終走向犯罪。

1.2喜歡獨立思考卻又經驗不足

少年人思維活躍,愛獨立思考,由於經驗有限,他們很容易顛倒是非、從而走上違法之路。

1.3情感強烈又不穩定

易激動、情感強烈是少年時期的又一心理特點。引導得當,他們就會見義勇為,公而忘私。引導不好,則可能輕舉妄動,違法亂紀,還自以為是“英雄壯舉”。

1.4逐漸成熟的性意識

青春期的性成熟必然使少年關注異性、愛慕異性,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加強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並受到淫穢書畫的不良影響,就可能在神祕感、好奇心的驅使下產生性犯罪行為。

2、青少年犯罪心理產生的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青少年大腦中的反映,這種反映是通過人的意識、認識、思維、琢磨、判斷等過程來形成的。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歸根到底也是客觀存在的各種不良因素在犯罪主體的頭腦中的反映,因此,探討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就不能不分析與犯罪心理形成有關的存在於主體外的客觀因素――社會環境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基本單位,是社會構成的基礎。一個人的氣質、性別、道德、品質、理想、情操的形成,都是從童年開始的,都與他從小受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環境的薰陶有關,人是在家庭生活中學會掌握社會的基本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家庭的穩定和家庭的教育對青少年正常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起着主導作用。家庭暴力等因素極易使青少年產生反叛心理,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學校環境

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發展,也需要通過學校的教育來塑造。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越來越依賴學校的教育功能。因為學校不僅是傳授科學知識的陣地,也是培養青少年精神文明的場所,而且中學階段還是生理、心理快速發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一方面精力旺盛,好奇心強,求知慾強,具有正義感;而另一方面認識能力還不全面,評價事物、看待問題好走極端,情緒不穩定,不能正確對待、處理挫折等。這些矛盾是青少年的共性,是學校教育必須解決的課題。

2.3居住及工作環境

有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既不是家庭也不是學校的原因,而是在周圍鄰居、工作場所中結交了壞朋友後才逐漸走上犯罪道路的,居住環境的好壞,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很大,尤其危險是,鄰里中有教唆犯、慣犯、品行不良的人,他們常引誘鄰里間道德觀念不穩定,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

3、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心理表現

(1)逆反心理:抗拒社會道德和法律,偏要與成人們的規定、紀律對着幹。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自主的心理日漸強烈,但其並不能達到獨立自主,對老師家長的歸勸根本聽不進去,逐漸產生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常常驅使少年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流落街頭、自殺、犯罪。

(2)從眾心理:模仿是自覺或不自覺的學習過程。在羣體壓力大,個人心理承受力小時,採取從眾行為而獲得安全感,青少年從眾心理就是基於青少年同齡羣體內相同的情感和相似的需要。

(3)義氣心理:“為朋友赴湯蹈火,為哥們兩肋插刀”的心態在少年犯罪中尤為多見。14到18週歲這一時期被犯罪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段,其危險性源於他們的情感具有極端不穩定性和強烈好勝,輕易偏激,衝動起來不計後果。這也是青少年中激情犯罪較多的原因。

(4)報復心理:青少年涉世不深,世界觀尚未定型,是人格形式和發展的最要害的階段,也是最輕易產生逆反心理。對社會,對人生的熟悉易表面化、直觀化。青少年中思想不穩定、抵制力較弱、意志力差的人,可能成為違法犯罪的後備軍,有的明明知道法律是威嚴的,而故意去犯罪。

4、青少年犯罪的預防

如何更好地預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4.1保護性預防

保護性預防是指國家或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以保護青少年健康成長為目的而採取的各種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應加強有關青少年保護的立法工作;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防止青少年沾染不良習慣,禁止侵蝕青少年思想品德信息的傳播;打擊教唆、引誘、脅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活動,這也是保護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重要環節。

4.2堵塞性預防

堵塞性預防是指通過堵塞各方面工作的漏洞,減少和消除實施犯罪的條件,達到犯罪預防的措施。給學生普法,加強學校、家庭對青少年的教育,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4.3控制性預防

控制性預防是指各種針對有明顯犯罪傾向或輕微違法犯罪行為的人採取的幫助、教育、挽救措施。主要包括:成立幫教小組;送工讀學校教育;加強少年法庭的工作;回訪考察。

4.4改造性預防

改造性預防指政法機關以生產勞動為主要手段,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技術教育,使有違法犯罪的人改邪歸正,成為遵紀守法的勞動者。在勞動改造時,應結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與原因,要重點進行思想教育,以徹底從思想上使失足青少年得以改造,真正成為自食其力遵紀守法的勞動者。

4.5家庭教育是其中最為之關鍵的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遏止青少年犯罪,首先要從家庭抓起。有關部門可與青少年家庭簽訂防止犯罪的責任狀,明確家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責任,鞏固家庭這個堡壘。

【參考文獻】

[1]犯罪心理學(修訂本)司法部法學教材編輯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8.

[2]吳志剛著。青少年犯罪心理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5.

[3]博客中國網青少年犯罪高發。中央高層急謀對策,2004,8,27.

[4]康樹華著。當代世界犯罪熱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1.

犯罪心理學論文 篇二

《我國青少年犯罪心理問題論析》

【摘 要】青少年犯罪是一個法律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當今中國社會發展處於前所未有的轉型期,對身心發育不成熟的青少年的心理狀況、生活方式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不良資訊的傳播對青少年的思想觀念產生了較大的負面影響。文章從青少年犯罪問題的特點出發,運用犯罪心理學知識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特點以及如何有效預防和矯治進行了討論分析。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問題;預防和矯治

我國的法律制度對青少年的犯罪問題歷來持寬容的態度,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處遇原則。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卻呈現出了明顯的增長趨勢,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受到國家、社會的關注。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監護羣體都希望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遵紀守法,對青少年的輕微違反犯罪行為也是“寬容多於嚴厲”。但是,這種“博愛”不僅未達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反而還成為青少年犯罪狀況的惡化的誘因。有效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鍵是重視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預防和矯治,因此,以青少年犯罪的特點為材料基礎,進而瞭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狀況並據此予以矯治,才能夠實現有效防止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標。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青少年的界定

對青少年界定的年齡標準各個國家是不同的,例如,《日本少年法》規定青少年是指14歲以上20歲以下的少年;《德國青少年刑法》規定是指從“14歲到18歲”,《德國青少年法庭法》規定“18歲到21歲”的羣體也可適用《青少年刑法》。青少年的範圍應該界定為13歲到25歲比較合適。

(二)我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

1、暴力犯罪突出。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在總體上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江西等省份由於採取有效應對措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犯罪情節愈發惡劣,犯罪類型趨於複雜。暴力文化的傳播對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説充滿了刺激性和吸引力,搶劫、盜竊、強姦、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暴力型犯罪極為突出,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日益嚴重,青少年暴力犯罪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智能化的犯罪手段。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日趨成人化、智能化,利用手機、電腦、網絡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作案的情形也日益增多。青少年的年齡雖然小,但具有較強的認識能力、模仿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為突出,其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比較明顯。

3、團伙犯罪突出。人具有集羣的意識,青少年表現的更為突出。青少年一般喜歡拉幫結派、組成小團伙,在這樣的小羣體中,具有各種不良行為和心理傾向的人混跡一起,便會誘使成員之間互相模仿、交叉感染,強化共同犯罪案件的不斷髮生。近幾年各地發現了不少在校生和社會不良青年組成的帶有封建行幫和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新動向。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內部成因:心理髮育與生理髮育、外界環境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髮育和心理髮育是不均衡的,生理髮育迅速,而心理髮育緩慢,由此產生了如下的矛盾:一是生理髮育和心理水平發展不均衡。心理的發展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青少年的生理髮育迅速,而緩慢的心理髮育不能與之相適應,使他們缺乏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能力,常表現為無法正確處理過於旺盛的精力,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二是青少年心理髮育狀況與外界環境不相適應。容易誘發犯罪的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的自我心理不成熟,心理調節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承受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特別在中學階段,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不能依靠自身進行心理調節,也無法通過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來宣泄,青少年往往會選擇尋找刺激、欺負他人等外部行為來緩解,在不知不覺中去犯罪。

(二)外部成因:成長環境

1、家庭環境。家庭是社會教化的起始場所,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縮影。各種社會影響可以通過家庭這個中介反射到孩子身上而發生作用。從我國現階段來看,不良家庭環境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結構存在缺陷。不完整的家庭結構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劑”。夫妻關係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者因為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極易導致青少年放任自流,誤入歧途。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方式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成敗,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表現為兩個方面,要麼過分寵溺、驕縱,要麼過於嚴厲的管教、動輒打罵。在這兩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極易產生逃避和叛逆的心理,當壓力超過他們心理的承受能力時,就很可能受偏激心理的影響而誤入歧途。三是父母行為不良。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性格態度等對青少年產生着較大的影響,父母的不良行為會給子女的心理以某種消極的“暗示”。

2、學校環境。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不當教育的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也存在不利於青少年的社會化的方面,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是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於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並且內容空洞、脱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這樣很容易使成長中的青少年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學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的價值觀與法律規範的要求不相適應,不能使法律規範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進而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達不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三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後。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青少年的青春期基本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青少年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由於未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指導,使得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色情網站、書籍等,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

3、人際交往環境。差異交往理論認為,一個人參與系統的犯罪行為的機率,大致上是由他與犯罪行為模式進行接觸的頻率和持續性決定的。同齡人的相互交往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並惡性發展,與其同同齡羣體的不良交往息息相關。團伙犯罪一直在青少年犯罪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上團伙犯罪道路的起點。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青少年”,在不良文化的“感召”下,基於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使錯誤的社會意識、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強化,而且還 ua 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羣體或犯罪團伙。

(三)個體成因:個性的偏傾

個性是個體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的比較穩定而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徵的總和。個性的形成主要受社會生活條件、教育以及個體的社會實踐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由於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不成熟,身心發展矛盾的複雜性以及外界的影響,使青少年容易形成錯誤的思想意識、造成心理畸形發展,甚至形成頹廢、腐敗的思想觀念。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徵

(一)認知特徵

青少年常表現出認知能力低下、認知結構畸形、認知標準模糊的特點,缺乏應有的社會生活經驗。犯罪青少年當中的大多數人具有顛倒的、錯誤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觀念;缺乏正確的法制觀念,甚至藐視法律,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和恐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極低的認知水平和消極的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與犯罪行為有因果關係的腐朽沒落的人生觀:封建主義的“哥們義氣”、剝削階級吃喝玩樂的“享樂主義”、“亡命稱霸”的英雄觀和“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觀是引發犯罪的錯誤認知內容。

(二)動機特徵

動機產生於需要。青少年的犯罪動機特徵主要有以下三點:(1)情境性,青少年本身具有喜愛模仿、好奇心強等特點,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再加上自身意志的薄弱,易形成犯罪動機;(2)情緒性,犯罪青少年的動機與其情感具有極為密切的關係,犯罪動機的產生、變化和轉移易受情緒的影響;(3)隱蔽性,青少年對犯罪動機本身很模糊或者不清楚,開始是屬於未被意識到的動機,後來才發展成為意識到的動機。

四、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和矯治

(一)犯罪心理預防

犯罪心理預防是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誘發犯罪心理的相關因素,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犯罪行為的發生。對於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的基本途徑有:

1、依靠外界力量。犯罪行為是犯罪心理形成之後在一定犯罪情境中產生的,所以需要改善外界環境以排除和減少外在環境中的消極因素:(1)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學校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應當完善教育內容,注重素質教育,加強學校管理,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教育對於青少年發展起着極大的影響,父母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迅速而廣泛地反映社會的風氣和文化,所以應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控制,消除不利於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各種不良資訊。(2)重視開展心理衞生工作。開展心理衞生工作,是維護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如果能有效地消除犯罪心理,或者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就可以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

2、依靠自身力量。個體心理包括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如果消極因素佔據主導地位,就有可能演變為犯罪心理。因此,加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地進行自我完善,增強自我控制能力:(1)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自我認識水平的高低決定着自我意識完善的程度,因此,培養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首先應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增強其自我認識的主動性。(2)促進自我意向的發展。自我意向,即自我對待意向,它表現在對自己的期待、要求與控制的水平以及對自我意向的內容方面。促進青少年自我意向的進一步發展,引導其形成比較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根據實現自我理想的需要,合理安排社會生活。(3)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現在自覺性上,要促使青少年形成合理的需要和遠大的理想以及對自己選定的奮鬥目標堅持不懈的精神,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二)犯罪心理矯治

1、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在美國最先適用,採用非監禁刑(社區矯正)為主的模式,基於民主自由的理念和塑造守法公民的目標,把非監禁刑作為改造罪犯的主要形式。對青少年實行社區矯正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治,與成年人罪犯隔離改造避免了交叉感染,讓其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罪過的同時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調整心理狀態,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避免誤入歧途。

2、再犯心理評估預測。再犯心理評估預測在香港得以廣泛適用,方便了法定機關作出多項以資料為依據的決定,有助於降低再犯風險和實現暴力行為的矯治目標,對暴力罪犯的更生工作至為重要。對青少年採用再犯心理評估預測的方法,可以及時地掌握其犯罪心理意向,在其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之前予以有效預防。

參考文獻

[1] 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2] 曾贇,孔一,張崇脈。犯罪原因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作者簡介:李訓偉(1979- ),男,江蘇沛縣人,法學碩士,山西大學商務學院法律系,講師,研究方向:刑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6lpdr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