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生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一

一、心理健康的內涵和標準

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共同構成健康的完整概念。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正常的情況下,智力正常,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係和適應環境的能力及性格”。[1]心理健康的標準與內涵有着內在一致性。根據當今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以及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實際情況,大致可以從如下五個方面衡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是正常的智力,包括觀察力敏鋭、記憶力良好、思考力靈活、想象力豐富等方面;二是健康、穩定的情緒,身心處於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樂觀狀態;三是人格完整,行為協調,能有效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且行為的內在反映與外在表現相一致;四是人際關係良好、和諧,樂於同老師、同學等他人交往;五是堅強的意志品質,具備達到目的的信念和持之以恆的行為,並在遭受困難、挫折時能採取合理的應對方式。[2]

二、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分析

在當今社會日新月異、高速運轉和我國高等教育飛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羣體早已失去了曾經的“天之驕子”的光環,取而代之的是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方方面面的重重壓力。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首先,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總人數比例上升,表現為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個體面臨着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其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涉及大學學習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大學生羣體飽受着抑鬱、焦慮、自卑、恐懼、偏執、強迫、緊張等心理問題的折磨;最後,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負面影響擴大,處理難度不斷增加。之所以造成這樣的狀況,既有大學生自身的內部性原因,也有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等的外部性原因。內部性原因主要是指大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均處於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變化時期,“心理年齡滯後於生理年齡,閲歷淺,社會經驗不足,獨立生活能力差,自制力差,易受到社會上各種思潮的衝擊和影響,因而較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和衝突”[3]。外部性因素,學校方面包括學業負擔重、生活適應能力差、人際關係協調困難、生活中遭遇挫折與不順等;社會方面表現在社會競爭激烈,就業壓力大,導致大學生在擇業與就業過程中容易出現攀比心理、自卑心理、從眾心理等,並進而產生諸多心理困惑;家庭方面或因家庭成長環境與大學學習生活環境之間的強烈反差,或因父母親戚寄予的過高期望,或因家庭經濟拮据、貧困等,使他們在心理上產生不適,精神方面也有諸多壓力。除上述原因之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涵的理解模糊、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認識、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認識評估存在偏差等[4]問題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

三、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高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學目標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組織操作的複雜性、人際交往的頻繁性、心理體驗的複合性等特點[5],正是由於這些特點,使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揮着積極的影響作用。

(一)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智力發展,有益於智力水平的提升

在大學繁雜而充滿壓力的學習生活中,大腦多處於疲勞和緊張的狀態,這就需要使它得到適時的休息和調整。大學生堅持參加體育鍛煉和體育活動,不僅可以讓大腦獲得充足的氧氣供應,使腦力得到快速恢復,而且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促進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分析能力的健康發展,對於保證智力的正常發育及大腦潛力的開發有着積極作用。概括而言,高校體育對大學生智力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大腦的開發和利用,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二是減緩應激反應,提升大腦的工作效率;三是能有效消除腦力勞動引起的疲勞。具體來説,高校體育對智力的影響基於這樣一個過程: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於長時間寫字讀書以及低頭彎腰使流向大腦的血液受到限制並不斷減少,這直接影響到大腦的營養供給,進而引起腦脹、頭暈,使學習效率下降。這時通過體育鍛煉,可以使體育活動與腦力活動合理交替,導致運動中樞神經興奮,有助於加快腦部的血液循環,使大腦獲取更多的營養供應,從而有助於消除腦力勞動產生的疲勞,提高大腦的學習效率,並進一步促進大腦智力的發展和智力水平的提升。

(二)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情緒穩定,幫助緩解緊張情緒和消除心理疾病

在高度競爭的社會,身處大學校園的大學生也會面臨精神空虛、學習生活焦慮,情緒壓抑、緊張的問題,從而極容易導致悲觀、孤獨等心理障礙。而經常參加體育運動,可以降低、減輕甚至消除這種焦慮,穩定情緒。因為高校體育活動具有組織性和羣體性,通過各異的組織形式和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僅容易發現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而且有助於大學生消除緊張情緒,發泄內心的不滿情緒和意識,解除內心的枯燥和煩悶,提高主動性、自信心和成就感,並滿足相互交往的需要。另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參加體育教學中開展的多種多樣的活動,在鍛鍊身體的同時調節情緒,並得以保持健康、穩定的心態。據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士分析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顯著地鬆弛緊張的神經,改善人們的自我感覺,消除失落和沮喪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總之,高校體育對形成大學生穩定、健康的情緒發揮着重要促進作用,對幫助緩解緊張情緒和消除心理疾病的產生有着積極影響。

(三)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心理與行為的協調性

健全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內在要求,也是心理健康的核心要素。作為高校教育的目標,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必然離不開健全的心理機制,必然要求具備健全的人格。所謂健全人格,就是指心理和行為和諧統一的人格。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應該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高校體育對自我意識的形成有巨大影響,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情感上實現相互溝通和交流,而且可以發展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人際關係的和諧融洽發展。具體表現為:在體育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可以通過表現勇敢的品質、挑戰新的成績、努力克服困難等外在行為與自我觀念、自我要求保持協調與一致性,如此逐漸使大學生自我意識受到體育教育的影響,使其在心理上不斷表現出樂於交往、能客觀評價自我與他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培養自制和穩定的心理狀態等傾向和能力,在行為上表現出果斷、堅韌、自制和毅力,身心均處於積極向上、充滿希望的良好狀態,心理與行為的協調性不斷得到提高,這無疑對健全人格的形成產生着積極的促進作用。

(四)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協調人際關係,發展人際交往能力

處於大學階段的大學生,相比之前的初高中階段,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都發生了較大變化,這容易造成大學生相互之間關係冷漠,彼此缺乏感情交流的狀況。面臨複雜的人際關係網,大學生進而容易產生孤獨、抑鬱等心理問題。而高校體育在改善這方面的問題發揮着獨特的功能和作用。體育運動能把體育運動愛好一致、志趣相投的個體聚集起來,通過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諧的比賽或鍛鍊,使他們彼此之間產生親切感,併為他們進一步相互認識和結交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大學生通過參加各種體育活動,既可以增強自身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而且幾乎在每一項體育運動中,都可以與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結成隊友或形成競爭關係,並在比賽、練習的過程中發生互相接觸、切磋、合作、對抗等這樣一個密切交流和交往的過程。並且在這其中,還可以培養大學生合作意識和競爭意識以及處理與他人關係的多種能力,這無疑對發展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協調人際關係的能力提供諸多機會與實踐。

(五)高校體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形成積極的進取精神

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積極的進取精神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競爭日益加劇的當今社會,不僅要求大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人才,同時要求大學生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堅強的意志品質以接受這種競爭的考驗。高校體育有助於培養大學生這一品質。高校體育具有顯著的實踐性、激烈的對抗性和明顯的競爭性等重要特徵,它要求其主要參與主體———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敢於以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去克服和戰勝各種各樣的困難和挑戰。在具體的體育運動過程中,或者遭受肢體疲勞、疼痛導致的考驗,或者感受成功、勝利帶來的喜悦,或者承受失敗造成的心理打擊,都無一不是培養和鍛鍊大學生意志品質的有益經歷。同時,在體育活動中,有助於培養大學生堅持不懈、吃苦耐勞、克服困難、勇敢頑強等品質。可以説,高校體育的過程就是克服困難和障礙的過程,就是培養大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和積極主動的進取精神的過程。由此,積極利用高校體育必將對大學生堅強意志品質和積極進取精神的形成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和影響。

四、結語

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產生着廣泛而豐富的積極影響。通過高校體育,具體可以促進大學生的智力發展、情緒穩定、人格健全、人際關係協調和意志品質堅強等良性品質,從而在整體上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面對不容樂觀甚至嚴峻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社會各界應該充分認識到高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作用與影響,並視高校體育為破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途徑。在此基礎上,融高校體育於全面的實踐中去,並積極創造出各種有利條件以真正促進和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二

近年來,大學生羣體中由於心理問題造成的個體行為偏差不斷增多,從事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我院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大學生中出現了心理弱勢羣體,如何幫助“天之驕子”們遠離“鬱悶”,保持健康心態,應該受到學校各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衞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準: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展個性;在不違背道德規範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恰當的接納自我;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培養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正確認識環境,並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2.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眾多因素相關的。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就大學生而言,其主要誘因有以下幾點: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學習的壓力,但長期處於高度學習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約15%是貧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調查表明,45%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造成較大的心理困擾,而且不懂得如何緩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情感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眾多個案表明,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極端。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後遺症。獨生子女羣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長期以來對他們教育不當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甚至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裏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懂如何與人溝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隨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比如不當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

教育部調查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佔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種情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但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識有關,也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急速轉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3.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新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廣州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症狀自評查測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於全國成人正常水平,着重體現在人際關係敏感、強迫症、焦慮、恐懼等症狀。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內地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於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3.1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狀況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進入大學後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認識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調查還發現45%的新生特別關注周圍人給予的評價,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3.2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有42%的學生反映,由於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總是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跨入大學校園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身處高手如雲的新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羣”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更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學生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鬱、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3.3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35%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引起孤獨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譬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所以害怕與人溝通,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些學生經常處於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鬱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羣,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4.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

4.1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和教育。學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為新生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友善、寬容、朝氣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這對於一個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幫助。新生入學後,可以通過報告、座談會等活動,向學生講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高心理預測力。帶領學生儘快熟悉校園生活,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思想出現波動的同學,對症下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給予集體的温暖。

4.2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諮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學生掌握諮詢的途徑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諮詢的作用,他們可以主動去心理諮詢,在輔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可以較快地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並開設心理選修課,舉辦心理講座、心理沙龍,出版心理健康讀物等。

4.3拓寬思路、發揮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過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學校到學院再到班級。由於學分制的推廣和公寓制的實行以及不及格率的產生,大學生的班集體觀念淡化,責任心不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加強新生的心理,必須拓寬思路,開闢新的渠道,充分發揮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夠多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學習,讓新生了解大學集體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儘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培養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4.4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還得心藥醫”。最好的心理醫生就是運用心理學技巧幫助病人發掘心理潛能,解決心理衝突、矛盾,達到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積極的自我錘鍊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來説,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保健,讓他們成為自已的心理保健醫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個性,保持自信、樂觀、坦誠、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總之,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學費的增加與就業體制的改革等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逐年加大,尤其對大學新生,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昂貴的學費、環境的改變、人際關係、學習興趣等很多問題困擾着這些脆弱的心靈。如果不及時調節,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嚴重地阻礙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全院師生員工都應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使大學生擺脱心理困境,恢復心理平衡,增強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三

摘要:心理彈性影響着學生的諸多方面,如人際關係、生活困惑、戀愛、職場選擇,借鑑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思想,從自卑感及補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創造性自我方面提出了優化學生心理彈性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彈性;個體心理學

大學生是社會建設、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道德品質、文化素質及心理素質是實現中華復興的重要保障。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4]16號)、《教育部衞生部共青團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教社政[25]1號)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1-22年)》精神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教育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要求各高校必須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健全校、院、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規範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機構的管理,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心理健康活動。同時要求各高校配備不少於兩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依據各高校學生的數量可以配備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基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管理與評價的複雜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發展的動態性及社會、家長、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瞭解的深入性等特點。本文在借鑑西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運用的基礎上,從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應用角度提出優化學生心理韌性的相關策略。

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主要理論

阿德勒作為第一個與弗洛伊德觀點產生分歧並分裂出來的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他反對弗洛伊德過度重視潛意識,提出應該關注意識,人們應該活在當下,與過去的經歷相比,未來的生活目標更影響人的行為,因此他提出了以下理論:

1、自卑感及補償

“自卑情結”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他認為自卑感是個體自身內在的一種感覺,自卑促使人們努力去克服,追求成功,成為人格發展的動力,若是被自卑主宰,則產生自卑情緒,導致神經症人格,抑鬱、悲觀、消沉。阿德勒認為,補償是彌補自卑的最好方法,某方面缺失,可以通過另外的途徑或者額外的付出獲得內心的平衡,降低自卑感。補償的最終目標是追求優越,阿德勒把追求優越看成是人生的主導動機。

2、生活風格

阿德勒在分享自卑感及補償的過程中,提出了“生活風格”,他認為個體因環境不同會形成專屬於自己的生活風格,特別強調家庭環境對一個人人格形成的決定性影響,學校的氛圍、老師的教育方式也會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及完善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會環境會促進個體形成優良的生活習慣,激發個體分享這種生活風格、影響周圍的人羣,淨化不良風氣。阿德勒認為個體基本上有四種生活風格,分別是支配-統治型(Dominant-ruling);索取型(Getting type);迴避型(Avoiding type);社會利益型(Social useful type)。

3、社會興趣

阿德勒説:“社會興趣不僅是一種情感,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評價態度,一種用他人的眼睛去看的能力。”每個人天生都具有與別人和諧相處的需要,這種需求只有在社會生活中才能得到發展,而且個體必須認識到這種潛能,才能更好的發展自我,如果一個人無法認識這種潛能,他的世界會變得糟糕凌亂,會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嚴重者可能成為精神病患者。阿德勒認為,個體一生中需要完成三大重要任務——職業選擇、社會任務及愛情婚姻。

4、創造性自我

阿德勒認為人類不是環境或者遺傳影響的簡單消極的接受者,而是能夠自由的、創造性的與環境發生作用,按照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組合起來,適應自己的生活。一些人對社會有益,一些人對社會有害,阿德勒看來其差別在於選擇,他認為遺傳和環境只提供了“個人按照自己‘創造’的方式用於建造生活態度的磚塊而已,正是他應用磚塊的獨特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個性”。

二、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彈性優化策略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事關大學生心理健康,成人成才,事關社會發展的動態過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彈性優化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積極補償,克服自卑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因成長環境各異,優缺點也各異,阿德勒用補償告訴我們,缺點不可怕,也無需自卑,重要的是要擁有克服自卑的勇氣及信心。學生生活較單純,處於心態成熟與未成熟的階段,成人感越來越強烈,雖然大部分時間能協調處理自己的學習、生活,但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和挫折。如學業挫折、戀愛挫折、人際交往障礙及求職失敗等。補償教育有利於大學生直面自身的不足和失敗,調整認知、情感以及行為,追求心中的優越,以達到補償的效果。如享譽世界的NBA退役球星喬丹,熱愛籃球,卻因身高問題被拒之門外,這種挫折並沒有讓他放棄,而是用積極樂觀的態度去懇求教練讓他作為一個球隊的雜役人員,憑着堅毅的等候,他終於得到教練的認可,成為一代巨星。喬丹用積極努力的態度補償了身高的不足,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培養堅強的意志品質、控制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及抗挫耐受力等方式幫助大學生進行補償,提升他們的心理彈性。

(1)個體意志品質的培養。青年時期是意志品質逐漸穩定的定型時期,又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培養他們的意志力。意志力是指從事某一件事或者活動持久的耐心、毅力。從日常生活方面來説,可以讓學生自我挑戰,培養恆心和毅力。從野外拓展而言,要定期組織學生參與野外心理成長訓練,克服內心的恐懼、不自信,直面失敗,磨練個人的心理品質。

(2)培養自控能力、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個體在心理髮展的歷程中,需許多外界力量的援助及支持,自控力是個體成熟的特徵之一。自控力是指個體面對困境和挑戰時的一種控制能力,它能增強個體邊界意識,增強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優化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能激發個體內在力量,整合資源,優化心理品質。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自控能力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一是反省。個體每做一件事情,都需用一定的時間來反思、總結。二是加強邊界意識。個體之間對事物及人的看法態度有差異,我們不能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他人,造成他人的痛苦,需求同存異,尊重他人的觀念及做法。三是合理表達情緒,委婉措詞。我們需清楚的意識到任何一個人都不是別人的垃圾處理器,個體之間是平等、互助、尊重的關係,表達情緒時需評估他人的心理狀態、接受程度以及對他人造成的傷害程度。四是挖掘自身優勢、發現外界事物及他人的閃光點。五是多關注事物的積極面,勿用放大鏡、顯微鏡去觀察事物的消極面。積極思維有利於人充滿鬥志,滿懷希望,消極思維會使人患得患失,錯失機遇,不利於個體的身心健康。

(3)提高抗挫耐受力。挫折是人生常態,合理的應對方法可以避免類似挫折重演,更好的適應生活。首先要學會傾聽,吸收他人經驗為己所用。挫折雖然各異,但解決問題的方法卻相通。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吸收各類問題的解決方法,遇事不亂,胸有成竹。其次要正確歸因。韋納把努力、能力、運氣、任務難度等因素歸為穩定-不穩定、內控-外控、可控-不可控。要善於把握穩定、可控的因素,對挫折正確歸因,分析其中可以調整的因素,最大可能的改變挫折情境。最後要自我模擬一些挫折情境,用心理劇的表演方式加強抗挫能力。心理劇是一種用舞台表現心理衝突的方式,可以讓個體在其中去體會他人的心理衝突,達到壓力釋放、自我調整的效果。

2、優化生活風格,提升心理品質

阿德勒提出的四種生活風格中,只有社會利益型是健康的,其餘三種都需優化。隨着社會的轉型,物質財富日益劇增,精神生活卻無法與物質接軌,滋生諸多違背社會主流文化的現象。面對需要優化的生活風格,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法進行優化。

第一,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心理教育在家庭中未受到高度重視,一方面因人口眾多,文化水平差異巨大,難以讓低文化素質的家庭理解和運用心理學知識;另一方面封建思想殘餘,尤其偏遠山區,重男輕女,對女孩的關注遠低於男孩。普及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有助於家長了解子女的心理成長曆程,依據發展階段有的放矢的進行合理的引導訓練,增強子女的心理品質。

第二,加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環境是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完善的重要途徑。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採用心理知識競賽、心理知識展播、心理遊戲、心理拓展、情境模擬、團體輔導、個別訪談等形式靈活進行。

第三,淨化社會環境,提升學生在外的安全性。社會是一間染色紡,大學生作為一個成年人,身體已具備成熟的條件,但是心理卻還處於過渡期,能辨別一定的是非觀念,但略顯稚嫩。我們需要整治不良社會風氣,讓大學生的理念與社會合理的接軌。

第四,自我教育。家庭教育提供給幼兒一個成長的風向標、學校教育提供給幼兒自我完善的途徑、社會教育提供給幼兒檢驗自我的空間。但個體還需具備自我教育、自我檢查的能力,無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是社會教育都屬於引導性的教育,而自我教育是一種檢查性的終生教育,它可以讓個體不斷的在自我檢查中調整自我、完善自我,促進社會和諧。

3、發展良好的社會興趣

阿德勒認為社會興趣是個體心理健康與否的標尺。大學生正值青春活力的年齡,人際需求旺盛的階段,高校社團眾多,大學生應積極加入自己喜歡的社團,主動與人交流,互惠互利,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避免出現孤芳自賞的優越情結及自怨自艾的自卑情結。增強人際交流技巧的方法有:一是傾聽,理解之後適當發言。傾聽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讓別人認為你在乎他,能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內心,非常願意和你交談,併成為朋友。二是主動關注,但不逾越自己的界限。個體都有脆弱的時候,有的人喜歡傾訴,有的人喜歡默默承受,我們需要依據不同的情況進行主動關注,並徵得對方同意之後再表達你的關心。三是互惠互利。人與人之間不是單方面的付出和索取,人際關係猶如天平,付出大於索取,會認為接受者欠自己太多,滋生埋怨和仇恨,付出小於索取,會認為得到的是應該的,付出者天生就該如此,當他不付出時,就會認為他人品不好、性格怪異。因此人際交往中,需要互惠互利,才能友誼長久。四是懂得包容和謙讓。個體之間因個性差異,難免會在認知、情感及行為上發生摩擦,當矛盾出現的時候,需懂得容納他人的個性,不能爭鋒相對,彼此傷害。

當代大學生雖然擁有良好的教育環境,豐富的知識,但總體來説心理成熟有待加強,人生觀、世界觀也有待逐步完善。在社會競爭中,他們雖然擁有專業知識、專業能力,但也面臨巨大的職場壓力及生活的各種困惑。因此,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提升他們的抗挫能力,歷練他們的意志品質,發掘自己的社會興趣,幫助他們完善自我,融入社會,是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重要任務,也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思想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

總結:心理學論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彈性優化策略到這裏就全部結束了。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四

摘要: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擠壓現象,女大學生在社會職業的選擇上卻往往處於劣勢,民辦高校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更加嚴重,同時也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心理問題。經調查分析後,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三種問題發生比例較高,心理問題既傷害了學生的健康,又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和擇業。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心理健康

從xx年開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20xx年第一批民辦高校畢業生走進就業市場。特別是20xx年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開始實施以來,截止到20xx年7月我國民辦高校達444所,民辦高校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20xx年我國應屆畢業生數量將創紀錄達到749萬。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擠壓現象。女大學生在社會職業的選擇上卻往往處於劣勢,由於就業受挫和對就業的不合理認知,內心迷茫等等原因,心理問題發生的機率較高。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隨機調查吉林省內3所民辦高校的四年級學生,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研究工具:1、選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檢查量表,將從十個方面來了解心理健康程度。本測驗適用對象為16歲以人羣,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測評普遍採用這一量表。

二、結果及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回收有效率92.31%。心理正常214人,佔有效回收問卷89.2%,心理問題26人,佔有效回收問卷10.8%。分析結果詳見表一強迫症狀檢出19人次、佔有效問卷7.9%,人際關係敏感因子檢出11人次、佔有效問卷4.58%,抑鬱因子檢出8人次、佔有效問卷3.3%,其他因子的檢出人數分別為焦慮4人次、敵對3人次、其他為2人次、恐怖和精神病性各為1人次。經過與全國大學生常模比較,女大學生羣體心理健康水平於全國常模無差異。但是個別因子檢出率上存在存在差異。

三、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和解決辦法

(一)大學生羣體具有智力發達、情緒情感豐富、自我意識明顯、個性張揚、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的特點。因此應該針對大學生的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就業心理指導培訓,學校加大就業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儘快回到學生生活中。

(二)學校應該大力開展針對對女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輔導工作。現在有很多學校都在開展就業教育,就業教育存在只注重就業技能的培訓,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再好的創業就業技能也不能很好地執行。由於畢業年級學生正在實習找工作階段,不可能進行集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授課模式和心理諮詢方式。在離校教育中,針對以往高發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特別講解,如就業的自我設定、角色定位、抗挫折能力培養。讓學生在就業中不至於盲目、慌亂,提高擇業中心理健康意識,遇到就業挫折時能夠合理處理。培養學生優良的就業心理品質。

(三)針對檢出率較高的強迫症狀因子、人際關係敏感因子、抑鬱因子進行個體化輔導。1.強迫症狀是指以重複出現的強迫思維和強迫動作,使個體感到困擾,以致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對症狀輕微者可以在加強體育鍛煉,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工作,尋找生活的興趣點,來轉移注意力,減緩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針對強迫症狀建議到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者心理諮詢機構就診。2.人際關係敏感是指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團體、個人與他人相互關係,在人際交往中處於劣勢或者人際關係緊張,與他人相處時有着較強的戒備、懷疑和嫉妒心理,不輕易相信他人。尤其在就業過程中存在此種問題,非常不利於應聘工作,影響就業。3.抑鬱狀態對就業中的女大學生來説非常不利。如問題較輕,大多數人能夠自愈。要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能力,正確面對困難,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以一時成功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時失敗而垂頭喪氣,鼓起勇氣,勇於面對困難。如問題嚴重應到心理醫院檢查。

(四)採用微信、QQ、電話與在校外找工作的同學進行有效交流,關注他們的動態,如微信和QQ動態,發現問題主動聯繫學生,給學生正確心理指導,讓他們正確認識自身問題、儘快擺脱心理困擾。在就業難的大形勢下,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內心的焦慮不安越來越強,因就業壓力過大導致的心理事件時有發生。本文從民辦高校女大學畢業生這一羣體出發,來研究就業心理問題,是對以往研究的有益補充,本次研究既促進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也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有力保證。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五

摘要:針對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例不斷上升的問題,高校應從完善宣傳教育機制,完善培訓機制,規範諮詢、治療程序,建立快速反應危機干預機制等方面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近年來,由於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出現心理康問題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實施的一調查顯示,有4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由於就業、學習和經上的負擔而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有10.6%和6.8%的人為心理壓力來自“人情冷漠”和“人際關係緊張”。[1]這些現象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點和重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校和學生認識存在偏差

心理輔導和諮詢的本源是如何測量人的個性差異,更有效地進行差異教學,發揮人的長處,使人與職業更好地匹配,輔助人的生涯規劃,讓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學校的心理輔導與諮詢工作已偏離了本源目標,成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手段,通常認為來心理輔導和諮詢的,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心理問題就等於心理不健康,這似乎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基於這種觀點,大部分學生認為有病才去諮詢,諮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強烈心理諮詢願望的學生由於害怕周圍同學的異樣目光,對心理諮詢機構也只能敬而遠之,他們只能獨自查找資料或向身邊的同學、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專業技能的服務人員諮詢,這極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

2、心理諮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歐美高校,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必須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我國,按照要求,從業人員至少要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在很多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的人員主要有心理學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大多為兼職或“半路出家”,他們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專業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學、心理諮詢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心理諮詢所需的有關經驗,不能妥善處理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係,心理諮詢常常不能令學生滿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適應心理諮詢發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諮詢實踐中難以保證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理解與心理學原則背道而馳,已經開展的心理諮詢偏重於教育和指導,心理活動課偏重於形式而書本化,缺乏整體構建,缺少預防性指導,師生關係很難做到相互尊重與平等。從學生的角度看,學校心理諮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來訪學生對心理諮詢效果和諮詢師的業務水平的評價偏低的問題。有些學生滿懷希望而來,卻失望而去,長此以往,學生將對學校心理諮詢失去信賴,對學校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產生極大地影響。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師資短缺、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低、隊伍不穩定仍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一大問題。按照國際標準,學校心理諮詢師與學生的比例應為1:500。而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遠遠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經過專職心理諮詢教師資格認證的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心理諮詢隊伍的建設便成為較突出的問題,制約着心理諮詢科學化、規範化發展。

3、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宣傳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數學生對心理健康諮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諮詢工作人員要藉助報刊、黑板報、廣播、講座、特別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等多種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衞生和心理諮詢常識,使學生了解心理諮詢的意義、內容、方式和原則等,逐步認識到心理諮詢是面向所有學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學生。在信息高速發達的現今,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以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適應。

4高校心理諮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過日常與學生交流中還得出,大多數學生對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滿意。從理論角度分析,諮詢應遵循自願原則,不能採取強制手段使求詢者參與。只有當求詢者有強烈的求詢願望和動機,自願尋求諮詢,這樣才會主動講出自己的心理問題,並積極配合,使諮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完善心理諮詢方法,例如對學生中的個性問題可採用面對面的諮詢與書信諮詢、電話諮詢及網絡諮詢結合的方式。如當一些學生面對面難以啟齒問題時,書信和電話諮詢可以減輕學生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並且以平等交互、虛擬隱藏性為基本特徵的網上諮詢就特別適合有求助必要又不願走進諮詢室的學生;我們也可以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焦點問題進行團體心理諮詢,團體諮詢因涉及面廣,範圍大,有助於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學習、生活適應,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面試等就可採用團體心理諮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佔有一席地位,是由於人們對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認識,家長和學校教育工作者關注到心理不健康的個體,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心理問題方面,所以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課,還是學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都是針對教育對象中已存在或易發生的心理問題和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進行的,這就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教育的內容、形式和途徑,還是教育的對象和實施者,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和基本原則,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難於深入和擴展,其實效性和發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問題的癥結在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偏離了心理健康的積極心理學取向,而陷入一種心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病態心理學取向。

二、高校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

高校應從構建長效機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諮詢、教學、宣傳、科研四管齊下,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效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傳力度,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高校應在學生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等課程。同時,對不同年級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分年級分專業開設專題心理健康教課程,幫助學生緩解來自生活、學習、情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壓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心保健意識。要充分校園廣播電台、校園網絡、櫥窗、心理教育專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傳普及心健康知識。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園文化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月,開辦心理講座、心理知識競賽等主題教育,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轉變學生觀念,讓學明白善於求助也是一種能力,讓學生真正形成正確的心理康教育觀念。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施教育的隊伍的素質,所以,隊伍建設是關鍵。開展大學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隊伍主要包括:專業諮詢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學生幹部隊伍。專業諮詢師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核心組成部分,應重視諮詢師的培訓,提高其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業道德,並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有關規和要求,每個心理諮詢師達到持證上崗要求。輔導員(班主任)是隊伍的中堅力量,通過培訓讓輔導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諮詢和精神病學知識,學會鑑別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精神疾患,這樣在心理危機干預中輔導員可以於第一時間採取有效措施。抓好學生幹部隊伍建設和培訓,在各班級設心理委員,專門負責班級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現、彙報、控制和跟蹤,併發揮朋輩心理諮詢的作用。

3、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快速危機反應機制

通過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採用卡特爾PF人格測驗、SCL290心理健康測驗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驗(UPI)等心理測驗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及時找到心理問題的一種快捷方式,有條件的學校,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以心理測查為輔助手段形成宣傳、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切實做好篩查中可能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後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學生心理狀況的分析研究時,既要注意收集學生心理活動的整體材料,又要結合系別專業、年級、班級和學生本人特點考慮,清楚而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把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

輔導員通過日常與學生的談話,走訪,瞭解學生情況,跟蹤學生心理髮展軌跡及時補充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對學生心理髮展情況進行追蹤記錄,隨時報送,新近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檔案,以保證及時有效地預防或治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狀況。根據心理健康檔案,初步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判斷,對於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及時介紹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專職人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具體的、有深度的個別幫助,幫助他們化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及時進行危機干預。發現存在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轉介到專業衞生機構進行治療。要真正建立從學生骨幹-輔導員-院部-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渠道,建立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專業精神衞生機構的快速危機干預通道。

4、加強家庭教育和朋輩教育

根據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學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時有較多選擇“朋友或同學的幫助”而較少的選擇“希望通過心理諮詢師解決”。這説明需要進一步強和改進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的同時,注意加強家庭教育和朋輩教育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學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培養身心健康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腳點,高校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切實有效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佘海舟。試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湖北招生考試,20xx(16):59.

[2]王強,狄玉峯。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其對策[J]。職業時空,20xx(15):41.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六

《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為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雖然高校日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大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難操作、措施難到位。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學後,生活的環境改變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四)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一)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濃厚活躍的學習氛圍,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開設系統心理健康教育課。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三)注重專業師資培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瞭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

(四)豐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班會、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談心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諮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繫實際,防患於未然。

(五)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學到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知識。社會實踐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實踐動手能力,有助於走上社會後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學會生存,懂得生活,瞭解別人,融洽人際關係,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讓大學生身心健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走出陰霾,擺脱困境,以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去面對各種挑戰。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xx

[2]陳素紅,胡小紅,張西。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中國論文中心,20xx(11)

[3]史濟純,陳玉民。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EB]。天下,20xx。8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七

【內容摘要】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仍然侷限於灌輸知識、講解理論,雖然學術味道十足,卻忽略了本學科自身的性質、特點。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了知識傳授的效果也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了培養出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的,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必須對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 學校管理心理學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創新精神

學校管理心理學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研究學校管理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本學科具有邊緣性和應用性的學科性質,通過本學科的教學旨在使學生掌握學校管理中的心理要素與心理制約機制,為學生將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提供心理科學的依據。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仍然侷限於灌輸知識、講解理論,雖然學術味道十足,卻忽略了本學科自身的性質、特點。

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了知識傳授的效果也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的,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本文擬就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發展,提出自己的粗淺的見解。

1 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弊端

1、1 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影響了創新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把學生視作被動接受的對象,放在被動和從屬的地位。我們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師把向學生灌輸知識視為教學的基本任務,把考試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主要採用講授的方法教學,通過講解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是通過聽、記、抄、背的形式被動的完成學習過程的。用學生們誇張的語言來描繪這樣的教學是“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畢業扔筆記。”他們就象是複印機、打字機,把教師所講的統統記下來,就算完成任務了。

學習是為了考試,對於講的什麼內容、有什麼意義、能不能領會理解並不重視,因為有了筆記就能通過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不可否認這種方法在短時間裏能幫助學生理清教材知識體系,掌握大量的書本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學生的應試需要。但是,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力性,無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未給學生參與的機會,使其長期處於被動之中,必然導致學生自覺意識淡漠,順從依附心態明顯,他們習慣於接受書本已有的結論或定論的東西,缺乏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這樣的教學形式單調、呆板、死氣沉沉,毫無科學性與藝術性可言,只會造成學生單向、刻板、片面的知識結構,根本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

1、2 理論與實踐相脱離,不能“學以致用”學校管理心理學以往的教學大致有兩種講授方式:一是每個章節進行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解釋,撒胡椒麪式的詳細講授,一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是把一個章節分成幾大塊,抽出幾個問題“抓大棄小”式的教學。一般在時間充分、問題較難理解時用第一種教學方式,而在時間較緊張、內容又不太難懂的情況下用第二種方式。

但不論哪一種方式,教學內容都是侷限於理論的闡述和概念的解釋,不能用理論來分析學校管理的具體問題,表現出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實用的傾向,嚴重脱離學校管理的具體實際。而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才會常青。

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作為理解學科的知識背景,學與用又不能結合起來,學生的積極性難以發揮,必使教學陷入枯燥乏味之中缺乏生機和活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理論與實踐嚴重脱節,也必然導致培養的學生雖然滿腹經綸,卻只能紙上談兵,缺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調查表明,我國目前大學生中95%以上人的創新力資源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他們在畢業後的較長一段時期難以進行各種創造發明活動。而這種只會死讀書本、不能學以致用的學生,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的。因此,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推行創新教育已是勢在必行。

1、3 教學手段落後,缺乏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由於教學觀念相對滯後,沒有充分認識到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對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也由於缺乏適應教學需要的各種資料、課件,再加上有部分教師還不能很好的掌握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提供的各種先進教學手段的技術,如:電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所以,教學中仍然是採用黑板+粉筆的古老的教學方式,手段比較落後。這樣的教育手段是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現代教育的管理人才的。

2 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為了使學校管理心理學走出困境,我們做了大膽的嘗試,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

2.1 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為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採用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把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教學中,變過去的“一言堂”為現在的“羣言堂”,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吸取知識、探索知識。徹底改變以考分和掌握知識的多少作為衡量教育質量和學習成果的標準的觀念。

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

首先,我們根據學校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多基礎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本學科之前已經積累了大量心理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本學科同樣適用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提問式教學。每次上課前都要求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並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理解,然後在課堂上用教師和學生互相提問的方式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既可以採用自己提問自己回答方式來引起學生注意;也可以通過老師問,請同學來回答,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問,由老師或同學回答。這樣的教學既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也可以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問題、勇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使他們在不斷試圖提出問題、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其次,對一些有爭議、重要的、或者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在運用講授法講清基本的理論觀點之後,往往採用討論的方式讓大家各抒己見,積極參與,達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效果。這就改變了過去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往往被教師牽着鼻子走,教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説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在這裏,教師的任務就是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闡述問題;激發學生去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創新。所以教師只給學生提供思路,提供指導思想,具體學什麼,學多少,怎麼學都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做主,所以學生自始至終必須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

而學生一旦從心理上被動學習的定位上解放出來,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參與精神就大大增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就激發起來,許多學生也就逐漸養成了平時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帶着問題聽課的習慣,他們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大大提高,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第三,在講授中注重啟發,變過去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培養能力的傾向,為注重教會學生學習,全面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正處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週期越來越短,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時代裏,企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接受無限的知識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俗話説“授人一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享用不盡”。

過去那種僅限於傳授已有知識的“再現型”教育,已經難以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和增長的局面,學校教育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全部知識教給學生,重要的是把最基本的最先進的知識教給他們,教給他們思維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一反三,善於探索新知識。所以,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我們把學重點放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掌握獲得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方法,即讓學生學會學習。

我們不僅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於教材上或老師所講的結論能提出獨到新穎的觀點和方法;還注重啟發學生富於想象,進行創新學習,使其在分析問題時,能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和探索,另闢蹊徑,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注意教給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方法。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閲讀有關資料、查閲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行理論的創新,寫出小論文。再經過交流、討論、辯論,就可以使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最後,教師針對同學們的觀點進行總結,幫助大家進一步提高認識,使其把知識真正融會貫通,進入“自奮其力、自至其知”的境界,這就完全實現了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過渡。學生從只會順着老師和書本的思路學習,發展為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觀點,甚至能發現老師講課、書本和文獻中的不妥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也培養了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正如《學會生存》中所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的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在真理的人。”我們的教學正向此目標努力,力求讓學生“學會學習知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歸根到底是使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便將來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和有利地位。

2、2 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學的實用性、操作性。學校管理心理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如何將理論觀點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是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為此,我們注重了對學生早期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的訓練。我們主要採取了三種方式來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脱離的問題。其一,在教學中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把握理論,掌握方法;其二,讓學生走出校門到學校管理中去調查訪問進行社會考察,瞭解學校管理的實際問題,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探索規律,檢驗理論;其三,請專家、學者及學校管理者圍繞學校管理中的熱點問題報告講學,展理論指導實踐的成功經驗,使學生加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這些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應用學校管理心理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了學生的素質結構。

另外,為了改變落後的教學手段,我們在教學中嘗試採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教學設備,利用計算機等各種先進的技術進行教學手段改革。

總之,我們經過了幾年的教學探索,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動後,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從畢業生反饋回來的信息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對他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十分有效,並可操作。這説明了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成功。

參考文獻:

[ 1 ]王磊,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J ]。 教育研究, 1999(7)。

[ 2 ] [美]吉爾福特JP著,唐小杰等譯。 創造力與創造性思維新論[ J ]。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 , 1990, (4)。

[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1996:188.

[ 4 ]林崇德。 創造性人才。 創造性教育。 創造性學習[ J ]。 中國教育學刊, 20xx, (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gwjgq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