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精品多篇)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一

摘要: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擠壓現象,女大學生在社會職業的選擇上卻往往處於劣勢,民辦高校女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問題更加嚴重,同時也產生了一定數量的心理問題。經調查分析後,強迫症狀、人際關係敏感、抑鬱三種問題發生比例較高,心理問題既傷害了學生的健康,又影響到學生的就業和擇業。

關鍵詞:民辦高校;大學生;就業心理;心理健康

從xx年開始高等教育大規模擴招,20xx年第一批民辦高校畢業生走進就業市場。特別是20xx年4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開始實施以來,截止到20xx年7月我國民辦高校達444所,民辦高校畢業生數量越來越多。20xx年我國應屆畢業生數量將創紀錄達到749萬。部分高校畢業生面臨擠壓現象。女大學生在社會職業的選擇上卻往往處於劣勢,由於就業受挫和對就業的不合理認知,內心迷茫等等原因,心理問題發生的機率較高。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隨機調查吉林省內3所民辦高校的四年級學生,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研究工具:1、選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測試量表之一,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檢查量表,將從十個方面來了解心理健康程度。本測驗適用對象為16歲以人羣,國內高校心理健康測評普遍採用這一量表。

二、結果及分析

本次問卷調查發放問卷260份,回收有效問卷240份,回收有效率92.31%。心理正常214人,佔有效回收問卷89.2%,心理問題26人,佔有效回收問卷10.8%。分析結果詳見表一強迫症狀檢出19人次、佔有效問卷7.9%,人際關係敏感因子檢出11人次、佔有效問卷4.58%,抑鬱因子檢出8人次、佔有效問卷3.3%,其他因子的檢出人數分別為焦慮4人次、敵對3人次、其他為2人次、恐怖和精神病性各為1人次。經過與全國大學生常模比較,女大學生羣體心理健康水平於全國常模無差異。但是個別因子檢出率上存在存在差異。

三、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和解決辦法

(一)大學生羣體具有智力發達、情緒情感豐富、自我意識明顯、個性張揚、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的特點。因此應該針對大學生的的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就業心理指導培訓,學校加大就業心理輔導工作,幫助存在心理困擾的學生儘快回到學生生活中。

(二)學校應該大力開展針對對女大學生就業心理的輔導工作。現在有很多學校都在開展就業教育,就業教育存在只注重就業技能的培訓,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的培養。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再好的創業就業技能也不能很好地執行。由於畢業年級學生正在實習找工作階段,不可能進行集中的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授課模式和心理諮詢方式。在離校教育中,針對以往高發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特別講解,如就業的自我設定、角色定位、抗挫折能力培養。讓學生在就業中不至於盲目、慌亂,提高擇業中心理健康意識,遇到就業挫折時能夠合理處理。培養學生優良的就業心理品質。

(三)針對檢出率較高的強迫症狀因子、人際關係敏感因子、抑鬱因子進行個體化輔導。1.強迫症狀是指以重複出現的強迫思維和強迫動作,使個體感到困擾,以致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對症狀輕微者可以在加強體育鍛煉,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工作,尋找生活的興趣點,來轉移注意力,減緩強迫行為和強迫思維。針對強迫症狀建議到專業的心理治療或者心理諮詢機構就診。2.人際關係敏感是指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團體、個人與他人相互關係,在人際交往中處於劣勢或者人際關係緊張,與他人相處時有着較強的戒備、懷疑和嫉妒心理,不輕易相信他人。尤其在就業過程中存在此種問題,非常不利於應聘工作,影響就業。3.抑鬱狀態對就業中的女大學生來説非常不利。如問題較輕,大多數人能夠自愈。要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能力,正確面對困難,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以一時成功沾沾自喜,也不因一時失敗而垂頭喪氣,鼓起勇氣,勇於面對困難。如問題嚴重應到心理醫院檢查。

(四)採用微信、QQ、電話與在校外找工作的同學進行有效交流,關注他們的動態,如微信和QQ動態,發現問題主動聯繫學生,給學生正確心理指導,讓他們正確認識自身問題、儘快擺脱心理困擾。在就業難的大形勢下,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內心的焦慮不安越來越強,因就業壓力過大導致的心理事件時有發生。本文從民辦高校女大學畢業生這一羣體出發,來研究就業心理問題,是對以往研究的有益補充,本次研究既促進了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也是大學生順利就業的有力保證。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互聯網的普及和廣泛運用,在當下“互聯網+”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式正在被互聯網影響並改變着。網絡心理諮詢作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手段,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探討這一新的手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運用進行,從而發現問題並提出對策及發展方向,以期豐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關鍵詞:網絡心理諮詢;大學生羣體;思想政治教育

作為現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輔助手段,網絡心理諮詢是對以往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諮詢的挑戰和機遇,它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其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網絡心理諮詢的基本概念

1.什麼叫網絡心理諮詢。高校網絡心理諮詢就是指從事高校學生心理諮詢的人員藉助網絡資源,運用心理諮詢知識對在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並企求解決問題的在校大學生給予心理層面的指導和幫助的過程,通過線上即時或非即時的互動達到疏導學生心理問題的目的的一種諮詢方式。

2.網絡心理諮詢在幫助來詢者中的作用。大學生羣體在高校的生活學習狀態是相對封閉的開放狀態。很多高校為了安全穩定的校園環境,一般對大學生的管理實行外嚴內鬆政策,即在校園內是寬鬆自由的,但出入校園還是有規章制度的約束,例如門徑登記制度、宿舍晚歸制度等,這使得大部分學生有一定的約束感。剛入學校的新生,因為遠離家鄉和父母,適應性問題的煩惱是必然會有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高校開展相關的心理輔導和幫助。但是,現在的高校裏專職從事心理輔導的教師很少,條件和設備限制了小範圍的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心理輔導的可能,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困局,在網絡上發佈相關的自我緩解知識和方法,可以達到有效的心理疏導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受困學生緩解負面情緒;

(2)幫助受困學生正確認識自我並接納現實環境;

(3)幫助受困學生恢復對生活的希望;

(4)幫助受困學生用建設性方式走出困境。

3.網絡心理諮詢服務對象的特點。網絡心理諮詢的服務對象一般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正常化:網絡諮詢所服務的對象是沒有器質性變化的正常人,但在生活學習中有各種煩惱,情緒低落有明顯的心理矛盾和衝突的學生。對於高校大學生來説,大部分新生都有類似的狀態階段,他們雖沒有明顯的神經方面的器質性病變,但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和苦惱,已經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學習,甚至人際關係等。據調查,90%左右的大學生都有過心理困擾的經歷。

(2)多樣性:諮詢的對象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做心理諮詢,有的也許只是為了瞭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或信息,他們並沒有出現心理困擾和不適應,這與傳統的面對面諮詢———來訪者有心理困擾並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衝突———的服務對象不同。

(3)隱匿化:網絡心理諮詢的對象是虛擬世界的,他們提出的諮詢問題存在真實和非真實性,需要諮詢人員辨別,並針對個別差異進行分析,針對諮詢對象個人心理現實給予幫助。

二、當前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特點

有研究者認為,網絡心理諮詢的優勢是:

(1)匿名性;

(2)開放便捷,信息豐富;

(3)靈活自由和高效率;

(4)有利於自我反省和認真思考;

(5)有助於諮詢案例整理、存儲和資料查詢。網絡心理諮詢打破了傳統媒介傳播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匿名性、虛擬性、即時性、開放性、平等性等特點。

三、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運用現狀

網絡心理諮詢服務主體的隊伍構成應由網絡技術團體、“朋輩輔導”學生團體、專業心理諮詢師團體三部分組成,而且這三個團體的功能層層遞進。但在實際操作中,高校很難保證三個團體同時配備,往往帶來諮詢效果不理想、諮詢隊伍不穩定的現狀。存在以下一些困境:

1.網絡心理諮詢在我國高校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自身缺乏系統的理論支持和豐富的實踐運用,它的可行性、有效性、倫理性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論證。

2.大學生對網絡心理諮詢的認知存在偏差。目前,我國高校中心理諮詢還是處於弱勢,對於網絡心理諮詢方式更是支持使用者不多。一方面,大學生們缺乏意識,不相信心理問題靠談談話就能解決,更何況網絡是虛擬的,網絡心理諮詢更無法給予自己必要的幫助;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它期望過高,希望通過幾次交談就能達到解決心理問題目的。如果沒有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將馬上否認其效果;再則是過分依賴互聯網,長期將網絡心理諮詢作為唯一的宣泄與求得心理幫助的途徑,甚至還會演變為網絡依賴症。

3.高校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提高。高校的網絡心理諮詢是為了解決存在於大學生中的各種心理適應問題,並且輔助與高校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新途徑。在廣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服務的羣體數量,而在深度上是指網絡心理諮詢的有效性。

在現實的運用中,網絡心理諮詢常受到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如網絡技術、諮詢師不夠、電腦數量等,從而使其服務遠不能滿足廣大受困學生的需要。同樣,因為諮詢師資源的缺乏,一個諮詢師可能要同時服務於多個受困學生,諮詢師的服務質量和有效性就大打折扣了。

四、總結

網絡心理諮詢是互聯網時代新型的一種諮詢方法,其發展尚在探索期,技術和方法均不成熟,但它是符合現代大學生的信息交流習慣的,且能夠有效消除時空限制。所以説,網絡心理諮詢發展空間較大,是未來心理諮詢發展的趨勢。網絡時代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多元化,心理諮詢需要這一新諮詢方法的介入,與傳統面對面的諮詢方法並駕齊驅,為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提升做出更大貢獻。

參考文獻

[1]邱芬,王翔。我國高校網絡心理諮詢的現狀調查及分析[J].科技廣場,2009,(10).

[2]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師範大學,2007.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三

提要:文章集中討論了人格與品德、心理諮詢與德育、心理諮詢與德育工作者得角色衝突與統一等問題。心理諮詢與德育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個體人格的完善和品德的發展,具有促進個體素質全面發展的共同目的。心理諮詢有着不容忽視的德育功能,但心理諮詢與德育依據的理論、運用的方法、涵蓋的內容及運行的機制等存在差異。心理諮詢與德育工作者之間往往存在角色衝突而使兩者不能有機地結合。為此,必須加強心理諮詢與德育之間的朕系,以豐富德育的內涵,提高德育的效率。

一、兩個誤區:心理問題德育化與德育問題心理化

近幾年來,我們逐步體會到,德育要與心理諮詢有機地結合起來,豐富其內涵,擴展其功能,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建立了心理測試諮詢中心,研究了心理測試諮詢在德育中的作用,並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正像“心理學”不同於“德育學”一樣。心理諮詢畢竟不是德育,能否在認識上明晰兩者之間的聯繫與區別,對於能否成功地完成教育任務,特別是德育工作者能否提高德育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在德育與心理諮詢的關係上至少存在着兩個誤區,既心理問題德育化和德育問題心理化。

長期以來,很多人是把心理與思想品德問題混為一談的,沒有弄清兩者之間的區別與聯繫。因此在德育中,容易把心理問題當成思想品德問題來處理,導致了心理問題的德育化。其主要原因是:

(1)長期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不高,把主要注意力放在温飽問題上。心理問題沒有受到關注。甚至有人認為心理諮詢是現代社會的奢侈品,就像“休閒文化”是發達地區的奢侈品一樣。

(2)過分強調政治,往往把人們的一切心理問題都看作是思想覺悟和政治觀念問題,不能科學和客觀地認識和對待心理問題。

(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容易把個體的動機和需要簡單地看出對物質利益的追來,而忽視社會變革給人們內心世界帶來的振盪和不安。

(4)對人的素質要來上只重視思裏覺悟、知識水平,而忽視了人們心理素質的提高,往往把心理問題歸結為品德問題,甚至把心理疾病同思想認識上的錯誤混為一談。這就導致教育工作者面對學生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或事倍功半。

但近年來隨着心理諮詢工作的開展,有些人又過分誇大了心理諮詢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認為心理諮詢應該完全代替德育,導致德育問題心理化。隨着心理諮詢熱的不斷升温,一些人認為傳統的德育工作已經過時,提出心理諮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條嶄新道路”,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學化的一種新形式”,並由此片面地把學生的思想品德問題與心理問題等同起來,主張用心理諮詢代替德育,用心理諮詢取代傳統的思想教育方式。這就導致德育工作矯枉過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

以上有關心理諮詢與德育關係的兩種認識偏向。對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是不利的,必須在理論上加以糾正。而這首先涉及到的是對人格與品德這兩個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其關係的認識問題。

二、兩個範疇:人格與品德(道德品質),心理諮詢與德育

1、人格與品德。習慣上,我們認為心理諮詢是解決人格問題,而德育是解決思想品德問題。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人格一詞雖然廣泛使用,但卻很難為之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本文傾向於將人格定義為“個體在適應客現環境時所顯示的獨特個性”,此個性是在環境、遺傳、教育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個體的心理傾向和各方面的特徵。一個人的人格只有一種,但組成人格的心理傾向和特徵卻有很多。可供描述的如人的興趣、動切、需要、幻想、信仰、世界觀、性格和能力等。而思想品德通常指個體的內在政治、社會信仰、世界觀、道德觀及法律意識等等。人格與品德是既有聯繫但又有區別的兩個範疇。

(1)它們都指個體內在素質因素,都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二者均屬於心理現象的範疇。雖然這種反映包括一些共同的要素,如信仰、理想、信念、世界觀等,而且這些要素所包含的主要意義相同,但反映的包彩卻是有差別的。反映思想品德的客觀事物偏重於一定社會或階級意識。如社會主義的學校要求學生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具備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社會主義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等,而我們在研究人格結構時,卻並未強調個體所處一定社會的階級利益、政治背景多與社會意識相聯繫的杜會傾向因素。如《卡待爾十六種個性因素》測試。對於“樂羣性”個性特徵的測試,某些學生表現的緘默、孤獨、落落寡合、處事謹慎等;也有些學生外向、熱情、合作隨和、適應能力強等。從這些特徵中我們無法知道個體的政治立場、思想和道德狀況如何,一個緘默孤獨和一個外向熱情的孩子都可能是熱愛祖國的。

(2)它們雖然都有優劣或好壞之分,但二者的具體標準存在差別,同時又具有統一性。如我們在講人格健康的標準時,一般強調個體瞭解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自我存在的價值;能正視現實,接納他人,能協調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對社會有責任心;具有積極向上的,現實的人生目標;心地善良,對他人有愛心;有獨立、自主的意識等等。我們講品德(道德品質)的標準時,一般指個體的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和道德素質。政治素質包括鮮明正確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態度和政治行為;思想素質包括社會主義的思想覺悟和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素質包括社會主義職業道德和生活道德等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於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等。因此。思想品德着眼於社會、國家和時代的任務,而人格內容強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的關係等。相對來説,品德更強調個體的社會屬性,而人格更強調個體的自然屬性。 但二者又有統一性,是表現在同一個體身上的不同素質待點。所以有人從兩者的統一性出發,把它們歸結為人的心理素質的10個要素:強烈的愛國心、進取心、獻身精神;正直、誠實、守紀律,遵守社會公共行為準則。法制觀念;集體責任感和社會責任感,關心他人。善於合作。正確評價自己,善於理解別人;適應社會環境。懂得適時、適度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具有廣闊的視野和靈活的頭腦,樂於接受新事物、新觀點,以積極心態對待變革和變化;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有不斷吸收新知的自覺要求,善於自學並靈活運用知識。樹立攻克難題的心理優勢;自信心、意志力、勤奮刻苦槽神,敢於面對挑戰。正確對待挫折,鍛鍊受挫的恢復力;具有自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通過自己的努力。積極投入生活;腳踏實地,樂於從基礎實踐做起,從“基層”起步;樹立效率觀念。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學會以最少投入獲最大效益等等。從上述要項可以看出。它們是個體的人格與品德因素的高度綜合,因此人格和品德是統一的。

(3)兩者的聯繫還表現為形成過程的統一性。個體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説是個體人格的完善過程。因為思想品德形成發展過程的實質是個體知情意行的發展過程,而知情意行的活動過程是許多人格因素,如動機、理想、情感、意志等的參與及協同作用的結果,井且思想品德要求最終要落實到個體的動機、信念、理想、能力水平等一些人格要素上。因此。無論人格的發展還是思想品德的發展。都是諸種心理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結果。

2、心理諮詢與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對受教育者施加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影響。以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德育旨在使個體具有一定的政治觀點和立場。具有一定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及一定社會要求的道德規範等等,而心理諮詢是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方法。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信息傳遞方式。給諮詢對象以幫助、啟發和教育的過程,是一種促進自我認識。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的過程。因此,它是一種技術性的服務·也是一種教育影響。心理諮詢與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即培養人格完善的全面發展的人。但它們的內容、實施方法及其理論依據是有區別的。

(1)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心理諮詢主要是以心理學理論,如精神分析、行為分析及認知分析的理論和方法為基礎。德育主要是以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學的基本原理為理論基礎。

(2)雖然有共同的目的,但具體任務不同。德育主要是解決政治觀念。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規範及法律意識等問題。心理諮詢則強調個性和諧,使對象擺脱消極情緒,確認內在價值,瞭解自身需求,洞悉自身心理特點,提高自我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明確生活目標,建立“社會--個人”協調的生活模式。

(3)兩者的內容不同。德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規範、勞動觀念及社會主義和法制等,而心理諮詢的內容主要包括:心理衞生、學習生活、智力發展、戀愛婚姻、人際關係、職業選擇、人格評定、心理障礙、行為障礙、變態心理等。

(4)兩者採用價方法不同。德育主要採用説服、集體教育、環境薰陶、實踐鍛鍊等方法。具有公開性、羣眾性等特點。心理諮詢則注重渲世、暗示、自由聯想、角色轉換等方法。具有個別性、保密性、教育者傾聽等特點。

(5)運作機制不同,德育工作在某種意義上來説是一個“規範”過程。個體被動適應它提供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符合”就予以公開性肯定、獎勵。“不符合”就予以公開性否定、批評、懲處。而心理諮詢雖然也會提供心理健康的標準及健康心理的模式讓學生參照,但首先是讓學生學會在自己接受的基礎上改造、建構其心理世界。

在心理諮詢中教師一般沒有對學生的否定權。教師永遠理解、尊重、信任、接納學生,即便對有嚴重心理障礙者也一樣。這與在德育工作中對待犯了嚴重政治、思想錯誤的學生的態度是不同的。

3、心理諮詢的德育功能。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德育與心理諮詢的聯繫與區別,但心理諮詢究竟對德育有何作用或者説具有哪些德育功能呢?

一是補償功能。

(1)觀念補償。心理諮詢使德育工作者進一步豐富了德育觀的內涵,它明確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僅是主導者、權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應是協助者和治療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過程中不僅是組織者和設計者,更應該是學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僅是道德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是學生內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過程不僅是以掌握道德知識、訓練行為習慣為基礎的過程,更是一個注重學生潛能開發、元認知能力培養及其他人格因素髮展的過程。

(2)方法補償:傳統的德育主要運用説服、榜樣、評價、鍛鍊等方法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思想品德。雖然這些不失為重要的方法, 但在具體運用時往往過分強調外在強化、強調社會要求等外在影響。而在心理諮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導者、權威者變為協助者和治療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據精神分析、行為分析和認知分析等理論中的具體方法,如疏泄、自由聯想、暗示、系統脱敏、厭惡療法、催眠療法等來發掘學生心理中的潛意識能量,注重依靠學生自己的力量解決他們的心理障礙、病態行為等人格問題,以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內容補償:傳統的德育,主要使學生在政治觀念、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及社會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等較高層次上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它主要解決學生的政治立場、哲學思想及杜會道德規範和法律意識問題,而往往忽視了學生的一些最起碼、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內容,如學生的社會適應、職業選擇、應付挫折、情緒調適及人際交往等。而心理諮詢本身是完善人格、發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實施的內容為德育內容提供了補償。

二是指導功能。

(1)在對象的研究上,心理諮詢為德育提供了客觀基礎。如通過心理諮詢中常見的測試、疏泄、自由聯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學生的“內在衝突”、“心理危機”、‘行為障礙”及人格特點,有利於分析學生人格中的積極因素與消極因素,使德育工炸更具有針對性。

(2)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論基礎。傳統的德育把學生當作社會關係中的一個社會角色來要求,在心理諮詢中,我們把學生當作人際關係中一個具體的人來要求,它強調尊重學生人格、理解學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於對學生暴露的思想和行為問題作出判斷,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合適方式,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

三是調節功能。

(1)克服意義障礙。影響教育效果的內在因素是學生受教育時的心理狀態。所謂學生的意義障礙是指由於學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對道德要求和意義的理解受到阻礙,從而對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消極態度和消極行為‘學生產生意義障礙是不可避免的。教育者如果採取不恰當的方法, 如壓制、懲罰等,一般不會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如果採取心理諮詢中的一些方法。如疏泄、暗示、角色變換等方法,效果肯定會好些。

(2)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彌散性特點。如心情愉快時會感到周圍的一切充滿生機。富有一種喜悦的情緒色彩:抑鬱不快時,就可能“見花落淚”、“對月傷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於調動人的主動性,提高活動效率。心理諮詢則能改善學生的不良心境。指導他們採用自我暗示、適當發泄、轉移注意等方法來調節自己的心境,以達到人格發展與環境和諧統一。

(3)矯治心理疾病。目前,許多學生由於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而產生了各種生理、心理反應,如恐怖症、焦慮症、強迫症、抑鬱症等。一般的醫藥措施只能緩和症狀,採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但如果採用諮詢中的某些行為治療方法,則能幫助他們克服某些行為障礙,從而進一步改善情緒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狀。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四

摘要:針對大學生出現心理健康問題比例不斷上升的問題,高校應從完善宣傳教育機制,完善培訓機制,規範諮詢、治療程序,建立快速反應危機干預機制等方面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

近年來,由於社會、家庭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出現心理康問題的比例在不斷上升。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實施的一調查顯示,有40%以上的大學生認為由於就業、學習和經上的負擔而面臨較大的心理壓力,有10.6%和6.8%的人為心理壓力來自“人情冷漠”和“人際關係緊張”。[1]這些現象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熱點和重點。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幫助大學生健康成長,推動和諧校園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1、部分學校和學生認識存在偏差

心理輔導和諮詢的本源是如何測量人的個性差異,更有效地進行差異教學,發揮人的長處,使人與職業更好地匹配,輔助人的生涯規劃,讓人更完美地生活。目前部分學校的心理輔導與諮詢工作已偏離了本源目標,成了解決心理問題的手段,通常認為來心理輔導和諮詢的,都是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有心理問題就等於心理不健康,這似乎成為人們普遍認同的一種觀點。基於這種觀點,大部分學生認為有病才去諮詢,諮詢中心是治病的地方,部分有強烈心理諮詢願望的學生由於害怕周圍同學的異樣目光,對心理諮詢機構也只能敬而遠之,他們只能獨自查找資料或向身邊的同學、朋友求助,而未能向具有專業技能的服務人員諮詢,這極大地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

2、心理諮詢工作水平亟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項科學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工作,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要求都很高[2]。在歐美高校,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必須獲得碩士或博士學位。在我國,按照要求,從業人員至少要具備必要的心理學知、掌握一定的心理輔導和心理治療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能用一些基本的心理測量工具。在很多高校,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和諮詢的人員主要有心理學專業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德育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大多為兼職或“半路出家”,他們大都沒有經過正規的心理學知識與技能的培訓,專業化程度偏低,其心理學、心理諮詢學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缺乏心理諮詢所需的有關經驗,不能妥善處理心理諮詢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係,心理諮詢常常不能令學生滿意,自身也感到不能適應心理諮詢發展的要求,在心理教育和諮詢實踐中難以保證良好的效果;其中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諮詢的理解與心理學原則背道而馳,已經開展的心理諮詢偏重於教育和指導,心理活動課偏重於形式而書本化,缺乏整體構建,缺少預防性指導,師生關係很難做到相互尊重與平等。從學生的角度看,學校心理諮詢的效益是低的,存在來訪學生對心理諮詢效果和諮詢師的業務水平的評價偏低的問題。有些學生滿懷希望而來,卻失望而去,長此以往,學生將對學校心理諮詢失去信賴,對學校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發展產生極大地影響。從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師資短缺、水平參差不齊、專業化程度低、隊伍不穩定仍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一大問題。按照國際標準,學校心理諮詢師與學生的比例應為1:500。而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遠遠不能滿足教育教學的需要,經過專職心理諮詢教師資格認證的更是寥寥無幾。因此心理諮詢隊伍的建設便成為較突出的問題,制約着心理諮詢科學化、規範化發展。

3、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宣傳力度需要加大

大多數學生對心理健康諮詢和教育工作知之甚少,心理諮詢工作人員要藉助報刊、黑板報、廣播、講座、特別是各學科課堂教學等多種渠道,全方位地大力宣傳和普及心理衞生和心理諮詢常識,使學生了解心理諮詢的意義、內容、方式和原則等,逐步認識到心理諮詢是面向所有學生包括正常健康的學生。在信息高速發達的現今,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廣泛宣傳和開展心理素質教育活動,以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實際需要相適應。

4高校心理諮詢工作方法有待完善

通過日常與學生交流中還得出,大多數學生對高校心理諮詢工作的方式和效果不甚滿意。從理論角度分析,諮詢應遵循自願原則,不能採取強制手段使求詢者參與。只有當求詢者有強烈的求詢願望和動機,自願尋求諮詢,這樣才會主動講出自己的心理問題,並積極配合,使諮詢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我們要完善心理諮詢方法,例如對學生中的個性問題可採用面對面的諮詢與書信諮詢、電話諮詢及網絡諮詢結合的方式。如當一些學生面對面難以啟齒問題時,書信和電話諮詢可以減輕學生內心的緊張和壓力。並且以平等交互、虛擬隱藏性為基本特徵的網上諮詢就特別適合有求助必要又不願走進諮詢室的學生;我們也可以對學生中存在的共性問題、焦點問題進行團體心理諮詢,團體諮詢因涉及面廣,範圍大,有助於從整體上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新生學習、生活適應,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面試等就可採用團體心理諮詢。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在學校教育中之所以佔有一席地位,是由於人們對心理疾病危害性的認識,家長和學校教育工作者關注到心理不健康的個體,把注意的焦點集中在心理問題方面,所以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課,還是學校心理輔導與諮詢,都是針對教育對象中已存在或易發生的心理問題和存在心理問題的個體進行的,這就導致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無論是教育的內容、形式和途徑,還是教育的對象和實施者,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和基本原則,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浮在面上,難於深入和擴展,其實效性和發展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問題的癥結在於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偏離了心理健康的積極心理學取向,而陷入一種心理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病態心理學取向。

二、高校應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長效機制

高校應從構建長效機制、完善工作方法等方面着手,諮詢、教學、宣傳、科研四管齊下,營造校園心理健康教育氛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有效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要加大宣傳力度,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

高校應在學生中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等課程。同時,對不同年級專業學生的心理特點,分年級分專業開設專題心理健康教課程,幫助學生緩解來自生活、學習、情感、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壓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學生心保健意識。要充分校園廣播電台、校園網絡、櫥窗、心理教育專刊等媒介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宣傳普及心健康知識。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在校園文化設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組織大學生心理健康月,開辦心理講座、心理知識競賽等主題教育,把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轉變學生觀念,讓學明白善於求助也是一種能力,讓學生真正形成正確的心理康教育觀念。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施教育的隊伍的素質,所以,隊伍建設是關鍵。開展大學生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隊伍主要包括:專業諮詢師隊伍、輔導員隊伍、學生幹部隊伍。專業諮詢師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核心組成部分,應重視諮詢師的培訓,提高其的理論水平、業務水平和業道德,並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心理諮詢專業人員有關規和要求,每個心理諮詢師達到持證上崗要求。輔導員(班主任)是隊伍的中堅力量,通過培訓讓輔導員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心理諮詢和精神病學知識,學會鑑別常見的心理問題和嚴重的精神疾患,這樣在心理危機干預中輔導員可以於第一時間採取有效措施。抓好學生幹部隊伍建設和培訓,在各班級設心理委員,專門負責班級學生心理危機的發現、彙報、控制和跟蹤,併發揮朋輩心理諮詢的作用。

3、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建立快速危機反應機制

通過心理普查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採用卡特爾PF人格測驗、SCL290心理健康測驗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驗(UPI)等心理測驗對大學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是及時找到心理問題的一種快捷方式,有條件的學校,應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以心理測查為輔助手段形成宣傳、篩查、干預、跟蹤、控制一體化的工作機制,切實做好篩查中可能有心理問題學生的後期支持工作。但在利用學生心理檔案進行學生心理狀況的分析研究時,既要注意收集學生心理活動的整體材料,又要結合系別專業、年級、班級和學生本人特點考慮,清楚而全面地瞭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把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

輔導員通過日常與學生的談話,走訪,瞭解學生情況,跟蹤學生心理髮展軌跡及時補充完善,大學生心理檔案不是固定不變的,應對學生心理髮展情況進行追蹤記錄,隨時報送,新近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學生檔案,以保證及時有效地預防或治療,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的心理狀況。根據心理健康檔案,初步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判斷,對於存在心理障礙的學生,要及時介紹到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諮詢中心。專職人員通過對大學生進行具體的、有深度的個別幫助,幫助他們化解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及時進行危機干預。發現存在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轉介到專業衞生機構進行治療。要真正建立從學生骨幹-輔導員-院部-學校的快速危機反應渠道,建立從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到專業精神衞生機構的快速危機干預通道。

4、加強家庭教育和朋輩教育

根據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學生在有了心理困惑時有較多選擇“朋友或同學的幫助”而較少的選擇“希望通過心理諮詢師解決”。這説明需要進一步強和改進心理諮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尊重學生的自我選擇的同時,注意加強家庭教育和朋輩教育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大學生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培養身心健康大學生是高校教育的基本落腳點,高校要不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機制,切實有效地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參考文獻:

[1]佘海舟。試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湖北招生考試,20xx(16):59.

[2]王強,狄玉峯。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及其對策[J]。職業時空,20xx(15):41.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五

近年來,大學生羣體中由於心理問題造成的個體行為偏差不斷增多,從事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在接受校報記者採訪時指出:目前我院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呈增多趨勢,眾多誘因導致大學生中出現了心理弱勢羣體,如何幫助“天之驕子”們遠離“鬱悶”,保持健康心態,應該受到學校各部門的關注和重視。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衞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1)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2)適應環境,人際關係彼此謙讓。(3)有幸福感。(4)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和麥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個標準: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恰當的估計;生活目標,理想的確定要切合實際;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能保持個性的完整和諧;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適度的情緒控制和表達;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發展個性;在不違背道德規範的情況下,適度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國內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認為心理健康應該包含以下幾點:

保持對學習較濃厚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保持正確的自我意識,恰當的接納自我;協調和控制情緒,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保持完整統一的人格品質,培養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正確認識環境,並處理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2.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誘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問題的產生是與眾多因素相關的。如個人因素、家庭因素、社會因素等。就大學生而言,其主要誘因有以下幾點:

學習與生活的壓力。大部分大學生都曾感到學習的壓力,但長期處於高度學習緊張的狀態下,極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約15%是貧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調查表明,45%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造成較大的心理困擾,而且不懂得如何緩解。

情感困惑和危機。情感問題能否正確認識與處理,已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眾多個案表明,因戀愛所造成的情感危機,是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極端。

對獨生子女教育不當造成的後遺症。獨生子女羣體已成為當前大學生的主體,長期以來對他們教育不當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頻發的又一誘因。專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不但易使大學生誘發心理疾病,甚至使人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

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該情況頻頻出現在大一新生中,這種不適應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有的學生還會因長期不適應而退學。

交際困難造成心理壓力。“風聲雨聲讀書聲,我不吱聲;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我何事?”“宿舍裏面不吭氣,互聯網上訴衷腸。”這些順口溜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交際現狀。現代大學生的交際困難主要表現為不會獨立生活,不懂如何與人溝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學有自閉傾向,不願與人交往;有的同學為交際而交際,隨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環境的不利影響。比如不當的教育方式、單親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負面影響、消費上的浪費攀比、對貧困生的歧視、學習節奏過於緊張等。

教育部調查顯示,因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大學生已經佔休學、退學總人數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種情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但與大學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識有關,也與整個社會的發展變化、急速轉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聯繫。

3.大學新生的心理問題

大學新生最易受“心理斷乳期”困擾。據中國青年報報道,一位心理學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廣州完成的大規模心理症狀自評查測結果顯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於全國成人正常水平,着重體現在人際關係敏感、強迫症、焦慮、恐懼等症狀。研究人員還發現,來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狀況普遍比內地生差。調查報告認為,大學新生離開自己所在地區或學校,到另一個陌生的環境求學,地域文化和生活環境的差異,使他們極易處於心理應急狀態,存在的心理適應問題相對較多,反應出來的心理和情緒問題也比較突出。這些心理問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

3.1自我意識的模糊與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狀況調查中發現,23%的學生對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和克服缺點感到迷茫,有一部分進入大學後感覺自己一無是處,事事不如人,產生自卑心理;有些學生認識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輔導中心的老師指出,在大學階段,新生的個體自我意識逐步增強,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他們並沒有形成關於自己的穩固形象,看問題往往片面主觀,加上心理的易損性,一旦遇上暫時的挫折和失敗,往往灰心喪氣,怯懦自卑。調查還發現45%的新生特別關注周圍人給予的評價,以致對自我評價發生動搖。

3.2環境改變與心理適應障礙。調查中有42%的學生反映,由於環境的改變,自己出現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中學教師總是把大學描繪成一個“人間天堂”,學生也將考大學作為唯一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但跨入大學校園後,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一部分學生還發覺身處高手如雲的新集體內,昔日那種“鶴立雞羣”的優越感蕩然無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的困惑。與中學相比,大學學習更具有自主性,靈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學生感覺突然從中學的嚴格管教中“鬆綁”,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學習,以致心中憂鬱、焦慮;還有一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生活環境的不適應。進入大學後,由原來依賴父母的小家庭過渡到相對自立的大學集體生活,心理上產生一種孤獨、空洞感。

3.3人際交往困難。調查中35%的學生有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學生表現為人際敏感,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經常發生摩擦、衝突和情感損傷,引起孤獨感、壓抑和焦慮;有些學生缺乏人際交往技巧,譬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所以害怕與人溝通,把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封閉起來。這些學生經常處於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導致孤獨、抑鬱或自卑。還有些學生因為性格上的不合羣,在新同學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獨來獨往,不與他人接觸,久而久之就產生一種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傾向。

4.大學生心理教育對策

4.1建立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良好的教育環境,離不開學校和老師的關懷和教育。學校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為新生營造一個樂觀、積極向上、尊重、友善、寬容、朝氣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環境,這對於一個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幫助。新生入學後,可以通過報告、座談會等活動,向學生講述大學與中學的不同之處,可能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提高心理預測力。帶領學生儘快熟悉校園生活,組織有意義的集體活動,促進同學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對思想出現波動的同學,對症下藥,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給予集體的温暖。

4.2開展多種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諮詢的宣傳工作,讓廣大學生掌握諮詢的途徑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諮詢的作用,他們可以主動去心理諮詢,在輔導老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可以較快地緩解心理壓力。建立新生心理檔案,進行跟蹤調查,進行心理危機干預,並開設心理選修課,舉辦心理講座、心理沙龍,出版心理健康讀物等。

4.3拓寬思路、發揮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過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學校到學院再到班級。由於學分制的推廣和公寓制的實行以及不及格率的產生,大學生的班集體觀念淡化,責任心不強,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加強新生的心理,必須拓寬思路,開闢新的渠道,充分發揮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橫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夠多參與有益的課外活動、社團活動中,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增進他們之間的友誼。通過“思想道德修養”課的學習,讓新生了解大學集體生活、學習和人際交往的特點,以及心理適應不良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引導他們儘快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角色轉換,培養他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

4.4加強學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心病還得心藥醫”。最好的心理醫生就是運用心理學技巧幫助病人發掘心理潛能,解決心理衝突、矛盾,達到心理健康。心理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積極的自我錘鍊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來説,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加強自我保健,讓他們成為自已的心理保健醫生,有意識地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培養良好的個性,保持自信、樂觀、坦誠、堅忍不拔的心理品格。

總之,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高校改革的步伐加快,高校學費的增加與就業體制的改革等問題,對大學生的影響逐年加大,尤其對大學新生,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日益增大,昂貴的學費、環境的改變、人際關係、學習興趣等很多問題困擾着這些脆弱的心靈。如果不及時調節,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甚至導致心理疾病,嚴重地阻礙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全院師生員工都應充分認識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並積極採取有效措施使大學生擺脱心理困境,恢復心理平衡,增強他們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及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全面提高我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心理學結課論文 篇六

摘 要: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其社會化密切相關,瞭解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研究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並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是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自我調節

大學生正處於青年期,年齡一般在16~28歲之間,是個體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在這個時期,由於思想豐富、思維活躍、情感波動、反應強烈、體驗深刻,加之由於生理和性發育已經基本完成,性衝動增強、學習生活適應不良及經濟就業等壓力增大,使得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這對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極為不利。據全國心理衞生協會統計1〕,有心理失衡或障礙的大學生佔全國大學生總人數的25 %以上,最高時期竟達34 %。特別是近幾年來,因為心理健康問題造成大學生髮生暴力犯罪、自殺事件或出現休學、退學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熱點和難點問題。當前,強化大學生的自我調節、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衞生大會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有以下四個方面〔2〕:

①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②適應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謙讓。

③有幸福感。

④在職業工作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着有效率的生活。從這個標準可以看出,大學生的態度、情緒、環境適應能力以及人際關係等,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方面發揮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2、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因素

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因此每一個大學生存在的具體心理問題也不一樣。一般來説,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生理因素:性衝動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問題最主要的生理因素之一。有些大學生常常出現性幻象、性夢等現象,並伴隨自責和自卑感,造成精神緊張和痛苦;另外,身材矮小、相貌醜陋等自身生理缺陷,也會引起大學生自卑、沮喪、不滿等心理問題。

②認知:心理學家貝克認為,不良認知和認知歪曲是產生憤怒、焦慮、抑鬱、自責、沮喪等不良情緒的原因,他將常見的認知歪曲歸納為任意的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申、誇大或縮小、“全和無”的思維五種形式。

③情緒:不良情緒很多,主要有大喜大悲、緊張焦慮、寂寞煩躁、自卑自責、抑鬱沮喪、自私霸道等,它們是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內容。

④挫折:失敗和挫折會打擊青年人的信心,使他們遭受悲哀、沮喪、煩惱、厭倦、抑鬱、痛苦、灰心等不良情緒體驗。

⑤習慣和不良行為:有很多大學生存在不良習慣,比如抽煙、喝酒、睡懶覺、不吃早餐、挑食、貪食、懶惰等,這些不良習慣必然會影響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形成不良行為。

⑥人格障礙:人格障礙者內心體驗與正常人生活情感相背離,其外在行為明顯違反社會準則,常給別人造成損失和傷害,並給自己帶來痛苦。

⑦經濟和社會環境:隨着高校的擴招,越來越多的貧困學生進入了高等學府,同時隨着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影響了大學生的安心學習。

⑧能力和社會適應:獨生子女的問題和大學生自理能力差的問題,已經使大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日益嚴重,造成許多大學生甚至研究生在校期間不能適應大學的學習、生活,畢業後又不能適應社會和環境的需求,出現很多社會和心理問題。

3、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預防與自我調節

針對大學生中存在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高等院校必須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高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現代社會和高科技的要求。進行自我心理調節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和途徑,它對預防大學生心理問題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積極的作用。

3.1 提高認識水平,重建認知結構

大學生不僅要學好專業知識,而且也要掌握必要的哲學、邏輯學、社會學、心理學、醫學等方面的知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科學的方法論,用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和先進的思維方式建造自己的認知結構,提高自己認識水平,從而克服錯誤的認知和盲目的行為。

3.2 樹立科學的目標,制定合理的計劃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發展順序及高低分為五大類: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根據這種劃分,大學生正處在對愛和家庭的需要最為強烈的時期。這個時期青年人渴望親密的友伴,不甘孤獨或被人疏離,容易沉溺於形影不離的兩人世界。大學生應當自信、自強,不要被一時的情感和生理需要所左右,而應樹立遠大的志向;同時大學生的理想和目標還應當實際可行,具有價值的吸引力,否則定得過高或過低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有了科學的目標,再製定出合理可行的計劃,大學生就可以按照正確的方向堅定不移地努力,奮鬥的喜悦會促使他們走向人生的成功之路。

3.3 豐富業餘生活,注重人際交往

單調而枯燥的學習,會導致大學生出現厭倦、煩躁、抑鬱及痛苦的學習情緒,長期孤獨、封閉式的學習,還可以導致大學生出現自閉的性格和人際交往障礙,對他們的人格發展極為不利。豐富業餘生活,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的不良情緒,提高學習效率,而且還可以增進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和校園環境,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3.4 保持樂觀情緒,積極自我調節

青年人應當保持積極向上的樂觀情緒,在求學期間甘於清貧和寂寞,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身的學習和發展上。大學生可以學習一些簡單的心理調節方法,積極開展自我調節,克服學習、生活中出現的各種不良情緒和行為。常見的自我心理調節方法主要有:

①自我激勵法。

②自我暗示、催眠法。

③自我宣泄法:宣泄時應當注意以不傷害他人及侵犯社會公共利益為前題,主要有體育運動、找人傾訴、大聲喊叫、寫作或寫信、向替代物發泄等。

④自我訓練法:通過嚴格的定時訓練,建立神經系統的條件反射,以戒除不良情緒和習慣。

⑤自我放鬆法。

⑥想象厭惡法。

⑦移情轉移法:通過移情或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痛苦。

⑧順其自然法:不要過分關注自己。

⑨生物反饋法等。

3.5 強化個人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能力是保證活動順利進行的基本條件,它與知識、技能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雖然一個人掌握的知識越多,他的能力發展的潛力就越大。但是,一個人頭腦中儲存的知識並不能必然地轉化為能力,能力的轉化還有待於社會實踐活動的磨鍊。所以,大學生不但要認真地學習書本知識,還應當積極地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和操作能力,特別是創新和科研能力,對大學生適應未來的社會工作和環境、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陳利民,李丹琳,陳林慶。醫學心理學[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3:38.

〔2〕郭念鋒。心理諮詢師[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69.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七

【內容摘要】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響,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仍然侷限於灌輸知識、講解理論,雖然學術味道十足,卻忽略了本學科自身的性質、特點。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了知識傳授的效果也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為了培養出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的,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必須對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 學校管理心理學 教學方法 教學手段 創新精神

學校管理心理學作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專業必修課,是研究學校管理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本學科具有邊緣性和應用性的學科性質,通過本學科的教學旨在使學生掌握學校管理中的心理要素與心理制約機制,為學生將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充分調動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提供心理科學的依據。然而,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教育模式的影響,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仍然侷限於灌輸知識、講解理論,雖然學術味道十足,卻忽略了本學科自身的性質、特點。

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影響了知識傳授的效果也忽視了學生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健全發展。更不可能培養出具有現代化教育觀念和教育能力的,能適應現代教育發展的、具有創新精神的管理人才。因此,本文擬就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進行改革與發展,提出自己的粗淺的見解。

1 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弊端

1、1 忽視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性,影響了創新與創造能力的培養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的教育思想及教育觀念的影響,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把學生視作被動接受的對象,放在被動和從屬的地位。我們的教學模式一直是“填鴨式”的“一言堂”。教師把向學生灌輸知識視為教學的基本任務,把考試作為衡量人才的標準,主要採用講授的方法教學,通過講解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是通過聽、記、抄、背的形式被動的完成學習過程的。用學生們誇張的語言來描繪這樣的教學是“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畢業扔筆記。”他們就象是複印機、打字機,把教師所講的統統記下來,就算完成任務了。

學習是為了考試,對於講的什麼內容、有什麼意義、能不能領會理解並不重視,因為有了筆記就能通過死記硬背去應付考試。不可否認這種方法在短時間裏能幫助學生理清教材知識體系,掌握大量的書本知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學生的應試需要。但是,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能力性,無視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未給學生參與的機會,使其長期處於被動之中,必然導致學生自覺意識淡漠,順從依附心態明顯,他們習慣於接受書本已有的結論或定論的東西,缺乏質疑、批判和創新精神。這樣的教學形式單調、呆板、死氣沉沉,毫無科學性與藝術性可言,只會造成學生單向、刻板、片面的知識結構,根本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造能力。

1、2 理論與實踐相脱離,不能“學以致用”學校管理心理學以往的教學大致有兩種講授方式:一是每個章節進行逐字、逐句、逐段的分析解釋,撒胡椒麪式的詳細講授,一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是把一個章節分成幾大塊,抽出幾個問題“抓大棄小”式的教學。一般在時間充分、問題較難理解時用第一種教學方式,而在時間較緊張、內容又不太難懂的情況下用第二種方式。

但不論哪一種方式,教學內容都是侷限於理論的闡述和概念的解釋,不能用理論來分析學校管理的具體問題,表現出重理論、輕實踐、重學術、輕實用的傾向,嚴重脱離學校管理的具體實際。而理論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樹才會常青。

由於學生缺乏必要的實踐經驗作為理解學科的知識背景,學與用又不能結合起來,學生的積極性難以發揮,必使教學陷入枯燥乏味之中缺乏生機和活力,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而理論與實踐嚴重脱節,也必然導致培養的學生雖然滿腹經綸,卻只能紙上談兵,缺少動手實踐的能力。有調查表明,我國目前大學生中95%以上人的創新力資源並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他們在畢業後的較長一段時期難以進行各種創造發明活動。而這種只會死讀書本、不能學以致用的學生,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的。因此,高校深化教育改革,積極推行創新教育已是勢在必行。

1、3 教學手段落後,缺乏現代化教學工具的運用由於教學觀念相對滯後,沒有充分認識到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對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也由於缺乏適應教學需要的各種資料、課件,再加上有部分教師還不能很好的掌握使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提供的各種先進教學手段的技術,如:電視教學、多媒體教學等。所以,教學中仍然是採用黑板+粉筆的古老的教學方式,手段比較落後。這樣的教育手段是不可能培養出適應現代教育的管理人才的。

2 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為了使學校管理心理學走出困境,我們做了大膽的嘗試,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了改革。

2.1 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教育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是為學服務的,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為了調動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我們在教學中採用了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把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方法結合起來,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到教學中,變過去的“一言堂”為現在的“羣言堂”,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變為主動的吸取知識、探索知識。徹底改變以考分和掌握知識的多少作為衡量教育質量和學習成果的標準的觀念。

把教育的重點放在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

首先,我們根據學校管理心理學是一門多基礎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本學科之前已經積累了大量心理方面的知識,這些知識對本學科同樣適用的實際情況,進行了提問式教學。每次上課前都要求學生,預習下一節的內容並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去理解,然後在課堂上用教師和學生互相提問的方式完成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既可以採用自己提問自己回答方式來引起學生注意;也可以通過老師問,請同學來回答,給學生提供創造性思維活動的機會;還可以鼓勵學生提問,由老師或同學回答。這樣的教學既可以互相取長補短,也可以培養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善於提出問題、勇於獨立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使他們在不斷試圖提出問題、努力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其次,對一些有爭議、重要的、或者學生難以理解的問題,在運用講授法講清基本的理論觀點之後,往往採用討論的方式讓大家各抒己見,積極參與,達到互相教育,共同提高的效果。這就改變了過去灌輸式教學中,學生往往被教師牽着鼻子走,教師講什麼,學生就記什麼,教師説怎麼做,學生就怎麼做的。被動的學習方式。在這裏,教師的任務就是誘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闡述問題;激發學生去主動學習、主動探索、主動創新。所以教師只給學生提供思路,提供指導思想,具體學什麼,學多少,怎麼學都交給學生,由學生自己做主,所以學生自始至終必須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

而學生一旦從心理上被動學習的定位上解放出來,他們的求知慾望和參與精神就大大增強,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就激發起來,許多學生也就逐漸養成了平時多積累、多觀察、多思考,帶着問題聽課的習慣,他們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大大提高,由原來的“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第三,在講授中注重啟發,變過去只注重傳授知識不注重培養能力的傾向,為注重教會學生學習,全面的培養學生的能力。我們正處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更新週期越來越短,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在這樣的時代裏,企圖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裏去接受無限的知識既不可能,也無必要。俗話説“授人一魚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享用不盡”。

過去那種僅限於傳授已有知識的“再現型”教育,已經難以應付知識經濟時代瞬息萬變的知識和增長的局面,學校教育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全部知識教給學生,重要的是把最基本的最先進的知識教給他們,教給他們思維的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能夠一反三,善於探索新知識。所以,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我們把學重點放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上,變傳授知識為培養能力,讓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掌握獲得知識和創新知識的方法,即讓學生學會學習。

我們不僅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拘泥於教材上或老師所講的結論能提出獨到新穎的觀點和方法;還注重啟發學生富於想象,進行創新學習,使其在分析問題時,能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和探索,另闢蹊徑,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也注意教給學生分析問題、思考問題方法。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閲讀有關資料、查閲相關文獻、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進行理論的創新,寫出小論文。再經過交流、討論、辯論,就可以使認識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最後,教師針對同學們的觀點進行總結,幫助大家進一步提高認識,使其把知識真正融會貫通,進入“自奮其力、自至其知”的境界,這就完全實現了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的過渡。學生從只會順着老師和書本的思路學習,發展為能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觀點,甚至能發現老師講課、書本和文獻中的不妥之處,並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主體積極性,也培養了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正如《學會生存》中所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的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的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在真理的人。”我們的教學正向此目標努力,力求讓學生“學會學習知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歸根到底是使學生處於主體地位,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便將來在競爭日益加劇的社會中處於主導地位和有利地位。

2、2 把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提高教學的實用性、操作性。學校管理心理學是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教學中如何將理論觀點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是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為此,我們注重了對學生早期科學研究和實踐能力的訓練。我們主要採取了三種方式來解決理論與實踐相脱離的問題。其一,在教學中進行案例分析,通過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把握理論,掌握方法;其二,讓學生走出校門到學校管理中去調查訪問進行社會考察,瞭解學校管理的實際問題,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基礎上,探索規律,檢驗理論;其三,請專家、學者及學校管理者圍繞學校管理中的熱點問題報告講學,展理論指導實踐的成功經驗,使學生加深對現實問題的思考,提高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這些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應用學校管理心理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優化了學生的素質結構。

另外,為了改變落後的教學手段,我們在教學中嘗試採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和教學設備,利用計算機等各種先進的技術進行教學手段改革。

總之,我們經過了幾年的教學探索,在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活動後,學校管理心理學的教學已經取得了明顯效果,從畢業生反饋回來的信息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對他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管理實踐十分有效,並可操作。這説明了學校管理心理學教學改革的成功。

參考文獻:

[ 1 ]王磊,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創新人才[ J ]。 教育研究, 1999(7)。

[ 2 ] [美]吉爾福特JP著,唐小杰等譯。 創造力與創造性思維新論[ J ]。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教科版) , 1990, (4)。

[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學會生存一一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 ]。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1996:188.

[ 4 ]林崇德。 創造性人才。 創造性教育。 創造性學習[ J ]。 中國教育學刊, 20xx, (1)。

大學生心理論文 篇八

《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為更好地深入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普及教育,開展各項心理教育活動便成了目前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是時代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對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必然要求。但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亟須認真加以解決,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發展。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狀況

目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大學生正處於身心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容易引發較多的心理衝突。另一方面,雖然高校日益認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大學生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方法不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不合理、難操作、措施難到位。各種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會因素交織在一起,極易造成大學生心理髮展中的失衡狀態。心理素質差的人自然不能適應高速度、高科技、高競爭的環境,心理負荷沉重便容易導致各種心理疾病。由此可見,在當代大學生中,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其增長速度之快,負面危害之大,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二、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一)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

(二)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上大學後,生活的環境改變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儘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三)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強、自立、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使自己在變幻複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四)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三、對如何處理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思考

(一)創造良好的校園壞境。環境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優雅文明的校園環境,健康向上的文化氣息,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係,濃厚活躍的學習氛圍,奮發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機昂然的校園景象等無疑對大學生起着感化和陶冶作用。

(二)開設系統心理健康教育課。高校應正確認識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課程的主渠道作用。要大力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質量,課堂教學要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身和同學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

(三)注重專業師資培養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心理教師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並系統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得心應手,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同時,學生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學生輔導員,更要加強思想政治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學習,要從思想和心理方面,瞭解學生,克服工作方式的單一性、教育過程的簡單化等問題,特別是對“問題學生”,不能簡單粗暴地加以批評。

(四)豐富和健全多樣的心理疏導方式,靈活運用多種教育方法。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大學生中去,通過班會、走訪學生宿舍、和學生談心等形式,引導學生自省,讓學生客觀清醒地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優勢與劣勢,明確需要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要改進過去心理諮詢坐等大學生上門的方法,主動、公開、廣泛地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聯繫實際,防患於未然。

(五)加強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外實踐活動,使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有機結合,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目的。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學到書本中、課堂上體驗不到的知識。社會實踐有利於培養大學生的責任心和實踐動手能力,有助於走上社會後人生價值的實現。因此,要創造各種機會讓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向社會,學會生存,懂得生活,瞭解別人,融洽人際關係,強化心理受挫的能力和戰勝困難的能力,以飽滿的精神去迎接時代的挑戰。

綜上所述,心理因素是影響大學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只有心病心治,師生共同努力,讓大學生身心健康,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才能使有心理問題、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走出陰霾,擺脱困境,以積極的心態、健康的情緒去面對各種挑戰。因此,高校德育教師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都要研究掌握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大學生的心理導向,培養他們的心理品質,完善他們的人格,促進他們綜合素質的提高,適應社會多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曉荒。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廣西社會科學,20xx

[2]陳素紅,胡小紅,張西。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和諧校園建設[J]。中國論文中心,20xx(11)

[3]史濟純,陳玉民。淺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EB]。天下,20xx。8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篇九

【摘要】音樂無處不在,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無論是在你痛苦、失落時,還是在你開心、激動時,音樂都是最好的陪伴。音樂影響着人們,也改變着人們。它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着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着我們的人生進程。

【關鍵詞】音樂;審美欣賞;大學生;心理健康

大學生是最具年輕、有活力的一族,是一個看似輕鬆卻承擔着巨大壓力的羣體。這些壓力來自學業、生活、家庭、感情以及就業等方方面面。近年來,因大學生心理問題休學、退學的現象逐步攀升,自殺、兇殺等不良事件屢見不鮮,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在不斷的警示我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告急,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不良心理現狀

1.1情緒控制、抗挫能力差。當代大學生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小就活在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生活環境中,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上基本都是一帆風順,幾乎沒有受一點委屈和苦難。這就使得他們缺乏獨立自主、經受挫折及良好的解決問題的能力[1]。上大學後,有的學生要遠離父母,獨自學習和生活,沒有了父母的庇護,一旦遇到什麼困難,他們就開始產生負面情緒,加上就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使得他們對前途十分迷茫,遇到挫折便會出現焦慮、抑鬱等不良心理,甚至情緒失控,做出過激行為。

1.2人際交往能力差。上面提到目前很多大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獨處時間較多,步入大學後要面對新的同學和新的環境,他們難以適應。加上在與人交往中缺乏技巧,便產生交往恐懼,對人自私、冷漠。另外,由於大學大多是開放的校園,大學生身心基本偏向成熟,他們有的開始談戀愛,但是往往會在戀愛、性方面出現心理與行為的偏差,一些學生難以把握住自己,一旦出現問題便走向極端。

1.3自我認知能力差。所有大學生步入大學生活前都覺得大學生活是豐富多彩、輕鬆愜意的,但現實與理想總有一定的差距[2]。進入大學後,由於學習生活、環境的轉變,加上受學業、社會經驗、人際交往、感情及就業等方面壓力的影響,導致有的大學生由於壓力過大而承受力低下,便逃避現實,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或依賴互聯網等虛擬世界,通過玩樂、放縱麻痺自己的心靈,發泄對現實的不滿,久而久之出現消沉、頹廢、苦悶、抑鬱等不良心態,甚至滋生自殺傾向等嚴重心理問題。

二、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2.1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最能撥人心絃、最擅長抒發情感,並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音樂是人抒發情感、寄託情感的藝術語言。音樂家在創作音樂時,充分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們將音樂美分為六類,分別是:優美、壯美、歡樂美、悲劇美、崇高美和喜劇美。學生通過音樂欣賞,能喚起內心深處的美好,並從中獲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悦和滿足,獲得美的感受。

2.2調節不良情緒。人有悲歡離合,也有喜怒哀樂。音樂也是如此,有的音樂輕快歡樂,有的音樂悲傷萬分,有的音樂鼓舞人心,有的音樂催人淚下。不同的場景下創作出不同的音樂,不同的心理下也要聆聽不同的音樂,這樣才能有效的控制並調節人的不良情緒。大學生由於受各種因素及壓力的影響,難免會有不良的情緒。當憂鬱、煩悶時,可以聆聽《彩雲追月》、《金蛇狂舞》等清新、明快的樂曲;當自卑、情緒低落時,可以聆聽軍歌、進行曲等具有號召力和鼓動性的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們的鬥志,讓他們找到自信,形成積極向上的樂觀心態。

2.3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大學時期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受不良風氣及不良誘惑的影響,當代很多大學生對感情觀以及思想觀存在一定的誤區,不能理性的對待情感。通過音樂審美欣賞,學生們能在音樂家譜寫的音符及樂曲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併產生共鳴,有效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情操。

三、結語

大學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樑之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係着他們的成長和祖國未來的發展。音樂不僅能陶冶人們的情操,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而且也改變着人們的性格、態度,甚至價值觀和人生觀,進而影響着我們的人生進程。因此,教師在大學教學中要擅於應用音樂欣賞,從而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

參考文獻:

[1]孔傑。音樂審美欣賞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析[J]。音樂時空,2015,08:183.

[2]朱燕聰。在音樂欣賞中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J]。音樂時空,2014,09:115-116.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vnng8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