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活動方案 >

活動課教案新版多篇

活動課教案新版多篇

活動課教案新版多篇

活動課教案 篇一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旨在讓學生聯繫實際,通過親身體驗進行學習,聯繫和豐富直接經驗培養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

綜合實踐課程在我校基本做到了常態化,部分教師基本掌握了四個課型的教學流程,在主題內容選擇上嘗試過與語文學科整合,與德育活動整合,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根據《寧城縣“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相整合”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結合我校工作實際,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課程標準和《寧城縣“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相整合”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為指導,以研究性學習為統領,以與語文學科相整合為先導,將“中國八大傳統節日”設置為課程主題,通過美文、古詩詞等國學文化表達出來。以點帶面,拓展到各個學科,切實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構建具有開放、實踐、綜合、自主和研究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體系,在情感態度、綜合知識、實踐能力、學會學習、發展個性諸方面得到提高。培養面向未來、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

二、工作目標

1、激發學生研究興趣,積累實踐經驗,培養綜合能力。

2、引導教師理解課程理念,掌握教學流程,探索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任教學科整合的方法。

3、促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形成模式和策略,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三、年級能力目標

三年級

1、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的意識,並能提出2---3個感興趣的問題。

2、培養學生能從問題中篩選有研究價值的問題。

3、培養學生能把問題歸納成主題的能力。

4、學會填寫活動計劃表。

5、學會小組合作的方法。

6、知道蒐集信息的途徑:訪問、上網、查找書籍等。

7、能明確被採訪對象,掌握訪問的技能,會制定訪問提綱。

8、初步學會整理信息的方法,針對信息能簡單地進行篩選。

9、培養學生掌握上網獲取信息的技能。

10、學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11、能用自己喜歡的形式彙報成果。

12、培養學生傾聽、質疑能力。

13、能總結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

四年級

1、知道活動方案的基本要素。

2、學會從時間序列上安排研究活動的基本階段內容。

3、能夠蒐集一定的文獻資料,從中得出自己的基本結論。

4、初步掌握保存資料的方法。

5、學會信息的手段和方法:編制簡報、手抄報等。

6、能用恰當的方式,完整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7、能對整個活動過程中的某一環節進行反思。

8、加強學生彙報交流能力的培養。

9、在完成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完善三年級能力目標。

五年級目標

1、理解問題解決對生產、生活的意義。

2、在教師指導下,初步學會自己制定活動方案。

3、根據自身優勢,學習組建團隊參加活動。

4、能合理地確定調查對象,瞭解調查問卷的基本要素。

5、對調查所獲取的信息能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進行整理、統計。

6、培養學生用DV片、幻燈片等信息。

7、會撰寫倡議書、社會宣傳提綱。

8、對整個活動過程能進行全面的總結與思考。

9、在完成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完善四年級能力目標。

六年級目標

1、能夠從時間、地點、人員分工、具體活動任務等方面設計研究活動程序。

2、利用各種途徑獲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綜合利用各種方式方法信息。

3、基本能用調查報告、觀察報告、小實驗報告進行交流。

4、在總結與交流時,會引用資料區分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

5、具備總結交流的藝術技巧。

6、在完成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完善3—5年級能力目標。

四、主題目標

1、基本瞭解通用主題“傳統節日”的由來、傳説故事、民間習俗、文學記述(詩詞作品不少於5首)、傳承發展。

2、蒐集、整理、理解、熟記、默寫課外古詩每個主題不少於10首,並能通過不同的形式展示出來。

3、能對中國漢字演變、成語故事產生興趣,並愛上中國的國學文化。

4、初步瞭解信息技術對現實生活的影響,清醒的認識給人類帶來的方便和危害,並能在今後的學習中趨利避害。

五、課程內容

年級

上學期

下學期

通用主題

個性主題

通用主題

個性主題

三年級

走進教師節

走進李白的(山水)詩

走進元宵節

走進王昌齡的(邊塞)詩

四年級

走進重陽節

走進杜甫的(抒情)詩

走進清明節

走進劉禹錫的(勵志)詩

五年級

走進中秋節

走進王維的(田園)詩

走進端午節

走進賀知章的(詠物)詩

六年級

走進春節

走進孟浩然的(山水)詩

走進兒童節

走進白居易的(邊塞詩)詩

六、課堂教學基本流程

1、課前準備

教師根據學校設置的主題,結合自己和學生的實際,縮小主題範圍,確定與語文學科關聯、有研究價值的主題,並進行教學設計,特別是引課時的情境設計,能引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2、課程實施

第一步:主題生成與活動策劃

(1)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情境,提出問題,根據問題生成子主題,由子主題生成活動主題。

(2)指導學生填寫(制定)活動計劃(方案),引導學生通過多種途徑、方法蒐集有關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等。

第二步: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落實活動計劃或活動方案。

3、總結展示

第一步:材料整理,策劃展示,形成報告。

(1)對調查結果或蒐集的內容進行整理、統計;

(2)策劃、準備展示的內容和形式。

(3)撰寫活動體會(逐漸上升為報告);

第二步:交流展示,活動評價。

七、課程評價

1、評價學校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監督管理落實情況。

2、評價教師主題活動案例、論文等。

3、評價學生小組研究計劃、報告等。

八、保障措施

(一)成立組織

1、領導小組

組長:照日格圖

副組長:方國梅

成員:張秀珍於素豔温福德

2、指導小組

組長:方國梅

副組長:張秀珍

成員:全體綜合實踐課教師

3、指導顧問:於 萍

(二)5月12日前確定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主題,三至六年級上下學期各兩個,學校會同年級組共同確立,將“中國八大傳統節日”確定為通用主題,根據學校實際再確定8個個性主題,主題與語文學科相結合,與國學文化相結合。

(三)5月12日前根據指導中心實施方案,制定蘇木皋國小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語文學科整合”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四)5月下旬召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整合”教學改革啟動會議,領導小組、指導小組、實施教師參加,學習兩級方案,培訓教學流程,並啟動第一個主題“走進端午節”活動開展。

(五)本學期內研究制定蘇木皋國小“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學科整合”課堂教學管理與評價辦法,教師、學生進行量化評價,以評促研,以評促改。

(六)以語文學科為先導,促使“實施教師”快速成長起來,並在本校發揮引領作用。逐漸由語文學科擴展到其它學科,由實施教師普及到所有學科教師。力爭用一年(現在至2018年5月)的時間出典型教師,形成具備全縣推廣的經驗。

活動課教案 篇二

根據學校工作安排,為提升我鄉國小教師教學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學校決定開展全鄉國小教師課堂教學競賽活動。為使本次活動有序高效,特制訂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素質教育和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信息化環境下的教學變革為重點,以教學創新為突破,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根本,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積極探索和研究適應新時代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新特點和新方法。

二、活動目的

開展教師課堂教學教學競賽活動,旨在立足課堂,研究教學,發現問題。改進策略,創新方法與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發現、培養優秀教學能手,全面展示我鄉國小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我鄉國小教育教學整體水平。

三、領導機構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四、活動對象及要求

(一)、活動對象

此次活動分為35週歲及以下(活動時間為第七週,具體時間另行安排)和35週歲以上(活動時間為第十一週,具體時間另行安排)兩個年齡段進行。

(二)、科目設定及評定

此次活動參賽科目為:語文、數學、英語等。活動結束將評選出一、二等獎並頒發證書。

(三)、活動要求

1、此次活動既是一次教學競賽,更是一次鍛鍊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過程,同時也是學校進一步發現教學能手,培養骨幹教師的有效方法之一。十月份縣級教學能手、骨幹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的評選將在此次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推薦。

2、教師提前認真準備,踴躍報名,積極參加活動。35週歲及以下組別三月底將參賽科目、年級及課題上報至蔡媛主任處;35週歲以上組別四月底將參賽科目、年級及課題上報至蔡媛主任處。

3、所有參賽者全部在多媒體教室上課。必須使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

五、活動的組織及形式

本次活動由學校教導處(蔡媛主任)負責組織實施。

活動課教案 篇三

關鍵詞: 生物學 課堂活動教學 教學設計 案例研究

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佈以來,新的課程理念、課程觀、教材等不斷湧現,有學者明確提出“新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1];學校教育中的課程形態主要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2]。

我們通過對N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學生物學教師的調查發現:自新課改以來,83.3%的教師認為在教學內容、課堂組織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發生了明顯改變;課堂教學活動除了常規的講授、演示及課堂練習等類型外,有83.3%的教師會組織“課堂討論”活動,75%的教師會組織“觀看影視錄像”活動,50%的教師組織過閲讀活動,25%的教師組織過辯論活動活動;分別有16.7%的教師組織過遊戲類、或知識搶答、或小組比賽;只有8.3%的教師組織過角色扮演。

課堂活動教學已經成為生物學科教學的新常態。

1.生物學課堂活動教學的內涵

“知行學説”是我國活動教學思想的本源,並認同知行統一。在《實踐論》中對知行進行了辯證分析,強調教育要重視學生的實踐,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在西方,活動教學始於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人文主義的興起,反映在教學上要重視兒童個性、人格和學習興趣。活動教學思想在西方已經形成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如盧梭的“自然主義”、杜威的“做中學”、皮亞傑主張從活動中學等。

根據活動教學視野中活動的特點和生物學科的特徵,我們認為:生物課堂活動教學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興趣和內在需要為基礎,以生物學知識為載體,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主動感受和體驗生物學知識的探究過程,豐富學生情感,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品質和健全人格為目標的一種教學形式。它是活動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生物學課堂活動教學的設計與案例

根據中學生年齡與認知特點,通過文獻法,並結合活動教學的理論與實踐,我們將中學生物學課堂活動教學分為語言交往型、操作體驗型、探究型三種類型。

2.1語言交往型

語言交往型活動是基於師生之間平等的對話關係,強調對話雙方角色互為主體性,主張在教學中,教與學雙方共同交流、相互促進、教與學相統一的交互影響的過程。在表現形式上,語言交往性活動可以分為:遊戲型、表演型和競賽型三種形式。

2.1.1遊戲型活動

遊戲型活動教學是指把教學內容(尤其是教學的重點、難點)與學生喜聞樂見的遊戲有機結合在一起,並適當安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包括拼圖遊戲、填字遊戲等。

遊戲型活動教學的設計步驟:確定遊戲活動―創設情境―開展遊戲活動―總結。

例如,“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教學(確定遊戲活動),在分析各個經典實驗時,學生已初步領悟到藴含其中的科學思維方式,即“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實驗―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創設遊戲情境),教師出示其對應的英文單詞ask,think,try,run,answer,catch the truth,然後組織學生進行拼字遊戲(遊戲活動)。學生會驚奇地發現,每個英文單詞的第一個字母連起來就是Attract(“吸引”的意思)。總結並引導“正是對未知領域的好奇,吸引着一代代科學家不畏艱難,奮勇探索,從而推動着人類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3]。該環節的實施,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慾望:人類已經完全瞭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嗎?能否人為提供CO2和H2O,在光照後產生O2和有機物呢?

在生物學教學中,消化和吸收[4]、生物生存的環境[5]、遺傳基本規律[6]、減數分裂[7]等,都可以穿插運用遊戲活動教學。

遊戲型活動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素質,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協調發展。但開展遊戲型活動教學要依據生物學課標的要求,制定具體目標,挑選合適的遊戲種類,設計遊戲活動過程,研究遊戲如何突破教學重難點,等等。老師要及時指導,教會遊戲方法,糾正錯誤、引發思考、啟迪思維。必要時,教師亦可參與遊戲,融洽師生情感。

2.1.2表演型活動

表演型活動教學是指從學生實際生活體驗出發,根據教學內容,查閲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設計劇情,師生參與表演的活動教學方式。包括角色扮演,講故事等形式。

遊戲型活動教學的設計步驟:設計表演―角色分配―開展表演活動―總結評價。

例如,“呼吸道和肺組成呼吸系統”就可以嘗試應用角色扮演活動教學。在課堂上,先利用課件展示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課前安排同學們查閲相關資料,接下來進行各種器官的認識,採用角色扮演與教師點撥相結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爭相發言,並進行表演。首先角色A帶着道具走上講台:大家好,我是五官之一的鼻,別小看我哦,離了我可就遭了,為什麼呢?一是不美觀,二是我還是呼吸的起點。我有兩個孔是與外界相通的,並且在孔內就是我的腔,在腔內有黏膜,在黏膜內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能分泌黏液,別以為黏液討厭,它可是保護神,在大冷的冬天,寒氣逼人,陣陣冷空氣從我的鼻孔吹入,是我分泌出的黏液慢慢温暖它,並吸取了部分灰塵、細菌,空氣變得温暖、濕潤、清潔了,減輕了對肺的刺激。還有,我的腔上部黏膜內有許多嗅細胞,能夠感覺周圍的香味、臭味,我的貢獻可大了。接着,及時展示了“鼻”的課件,並點撥了相關知識,學生基本掌握了基礎知識。接着分別是角色B(扮演咽喉)、角色C(扮演氣管)、角色D(扮演肺泡)上台表演。等同學們表演完後,教師對各角色扮演的效果進行評價與獎勵,大大提高了同學們的積極性[8]。

在生物學中,如在學習“光合作用”後,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袁隆平與賈思勰進行超越時空的對話表演。當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9]、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10]等難點內容也都可以運用表演活動教學。

表演型活動教學既可以活躍學習氛圍,加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瞭解;又有利於完成對原有知識的重組,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更可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獨立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在表演型活動教學時,教師應選擇有趣味性和表演性的教學內容,並進行實時指導。

2.1.3競賽型活動

競賽型活動教學是指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以掌握生物基礎知識為目標,通過競賽方式,積極調動學生的記憶思維,讓學生更快更主動地掌握生物學知識的教學方式。包括必答題、搶答題、猜謎遊戲,也包括與電視節目(如開心辭典等)相結合的形式。

競賽型活動教學的設計步驟:設計競賽活動―制定競賽規則―開展競賽活動―總結評比。

例如,在學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的複習小結課上,可以借鑑江蘇衞視的益智答題類節目《一站到底》的比賽規則,設計“一站到底”競賽活動。把全班學生分成四組,每組包括必答題、搶答題、讀圖分析題等形式,難易結合,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機會。學生已經事先得知要進行遊戲比賽,在課前就做了充足準備。在競賽過程中,幾乎每個學生都在積極思考,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空前高漲,教學效果出奇的好[11]。

其實,在學完細胞的亞顯微結構時,教師可採取知識搶答的方式進行復習;微生物的代謝[12]、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13]等內容中也可以應用競賽型活動教學。

競賽型活動教學可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機會,並訓練學生的反應能力和競爭意識。但在開展競賽型活動教學時,教師要精心出好競賽題,設計好競賽環節,也要注意考慮學生的心理特點,強調競賽的娛樂性,力爭全員參與。

2.2操作體驗型

操作體驗型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活動方式。根據操作過程中的不同方式,可分為製作型和觀察型等。

2.2.1製作型活動

製作型活動教學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動眼、動手、動腦,運用於知識的學習與運用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包括製作模型和實物模型等。

製作型活動教學的設計步驟:材料準備―開展製作活動―作品的展示與評價。

例如,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製作,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製作程序,如結構模型的大小(包括高度與直徑的比例),確定使用的材料,討論設計方案,確定製作模型的實施過程和具體分工,結構模型的檢查與修補,展示製作成果,開展交流活動等。通過製作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活動,學生對DNA分子組成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非常好,為以後學習遺傳信息的傳遞及遺傳信息的表達、基因突變、基因工程等知識奠定了堅實基礎,還大大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信心[14]。

在生物學中,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的製作、草履蟲模型製作[15],設計並製作生態瓶[16]等知識都可以應用操作型活動教學。

生物模型的製作,有助於將書本知識立體化,易於理解,提高學生的動手製作技能和創造力。但在開展製作型活動時,由於製作需要較多的時間和準備,老師應事先佈置製作任務,作品的原料必須比較容易找到。儘可能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作品,並做好評價與評比。因耗時耗力,製作活動不宜開展過頻。

2.2.2觀察型活動

觀察型活動教學是通過學生觀察生物學模型或生物學現象及其過程,從而引導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活動。

觀察型活動教學的設計步驟:確定觀察目標―實施觀察―記錄觀察結果―交流與表達。

例如,觀察植物種子的結構,為了讓學生正確地區分出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採用讓學生做貼畫的活動。把種子各部分的名稱做在一張紙簽上,再讓學生利用紙籤去貼。這個觀察遊戲活動成本投入很少,而產出卻很多,學生在課堂上十分感興趣。在動手、動腦過程中,學生對種子的基本結構有了從局部到整體的認識,通過觀察,區分出了兩種種子的不同結構,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17]。

在生物學中,血液循環圖解[18],花的結構[19]等都可應用觀察型課堂活動教學。

觀察型活動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第一手資料,發展科學思維,學會實踐方法,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但在觀察時,教師應明確目的,切忌讓學生漫無目的地隨便觀看,並引導學生運用自身感官或科學觀測工具進行觀察,及時發現問題並通過討論共同解決。觀察後應及時總結,共同討論。

2.3探究型

探究型活動教學是指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選擇研究方向,在學習過程中發現、提出問題,然後對問題進行分析、蒐集、查閲、處理信息資料等多種相對獨立的探究活動。

探究型活動教學的設計步驟:提出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結論。

例如,“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性”教學,教師首先讓學生回憶內環境的三個理化性質及其正常值範圍,然後展示“問題探討”――血液生化六項檢查化驗單,先説明各檢查項目與健康狀況的關係,然後提問:每種成分的參考值(正常值)都有一個變化範圍,這説明什麼?從化驗單上看,哪些成分超出了正常指標?(學生積極分析數據,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學生:我發現化驗單上除了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酷超標外,肌醉測定值也超出了參考範圍。但奇怪的是在肌配的後面沒有註明超標的箭頭符號。是不是教材印錯了?

學生繼續追問:老師,肌配是什麼?它怎麼產生的?肌配超標了此人的健康會出什麼問題?

“老師,為什麼在抽血查肝功前不許進食呢?”

在經過一陣熱烈討論後,教師請學生總結剛剛討論的內容,得出結論:“內環境的化學成分也應維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如果超出正常範圍,將意味着人體某些器官的機能改變。”[20]

在生物學中,探究環境因素對光合作用強度的影響[21],DNA分子結構[22],種子萌發過程[23]等重難點內容也能可以應用探究性活動教學。

探究型活動教學可以突破傳授知識結論的傾向,將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由學生主動探究、發現和尋求知識的再創造過程。但在實施探究型活動教學時,教師需要把大問題化成小問題,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解決,讓學生自主查找資料,學會推理和驗證的方法。

總之,教學是一種活動。雖然探究型活動教學有許多優點,但對學生的要求較高,耗時也較長。因此,它必須與語言交往型、操作體驗型活動教學相結合,針對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要,發揮各種生物學課堂活動教學的優勢。在新課程教學活動方式多樣化的今天,只有取長補短、優化組合,才能真正把生物學課堂教學組織好,真正做到既教書又育人。

參考文獻:

[1]李秋菊,關文信,著。新課程理念與國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施[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1.

[2]周先進,靳玉樂。新課程改革的課程觀是什麼[J].天中學刊,2008(3): 8-10.

[3]姚亭秀,韓宏傑。“光合作用探究歷程”的教學設計[J].生物學教學,2014,01:36.

[4]邱燕華。“遊戲”讓國中生物課堂充滿活力[J].成才之路,2014,26:48-49.

[5]劉愛菊。遊戲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物學,2009,07:16-17.

[6]劉愛菊。遊戲教學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物學,2009,07:16-17.

[7]童春水。高中生物遊戲教學法[J].中學生物學,2003,01:17-19.

[8]葉桂金。角色扮演教學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4,16:150.

[9]張寶平。表演展示激活高中生物課堂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3,42:195-196.

[10]雷美華。不費“力”的學習――淺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表演”的魅力[J].新課程(中旬),2013,05:82.

[11]黃裕花。遊刃有餘,戲動人生――生物遊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大學聯考(綜合版),2013,10:69-70.

[12]夏虹,韋慧彥,王育水。探索生物課堂教學的新形式――競賽式教學[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0,02:46-47.

[13]陳文娟。別開生面的生物課堂導入――血疑、原音重現、開心辭典與尋寶[J].中學生物教學,2011,03:45.

[14]王曉玲。使學生靈巧的雙手動起來――生物模型製作競賽活動的啟示[J].生命世界,2009,12:80-82.

[15]李智蘋。生物模型製作――開啟學生創造力的大門[J].中學生物教學,2011,05:23-24.

[16]任守運。高中生物新課程中“模型製作”課題教學建議[J].中學生物教學,2012,09:43-45.

[17]謝鴻章。國中生物遊戲教學例談[J].學週刊,2012,09:176-177.

[18]張先桂。觀察活動與觀察能力培養[J].生物學教學,1998,09:11-12.

[19]郭佳。如何在國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J].生物技術世界,2013,01:121.

[20]馬婧。高中新課程生物探究教學案例研究[D].陝西師範大學,2011.

[21]薛密。高中生物指導性探究教學實踐研究[D].東北師範大學,2012.

[22]張曉燕。高中生物探究活動中的問題設計策略初探[J].中學生物教學,2013,08:21-23.

活動課教案 篇四

年級:適合湖南省編教材第四冊

課時:一課時

教學目的:1.通過即興接龍遊戲,培養學生對音樂活動的興趣,鞏固已學的音樂知識,促其掌握並運用。 2.提高學生聽辨八度以內單音的能力,聽記簡單節奏的能力和即興律動,即興歌表演能力。3.考查學生對音樂 主題(以聲樂為主),樂匯熟練程度,對音樂的接受、反應能力是否敏捷。4.讓學生在遊戲活動中學知識、練 技能,開發智力,發展創造力。5.培養學生集體主義意識和互幫互助、團結協作的優良品質。

教具準備:錄音機,磁帶,紅綠燈卡片,唱名頭飾,兒歌卡片,節奏卡片,歌單,律動譜。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入場就座,師生問好, 用談話式引入課題並板書,即興接龍遊戲。

二。即興默唱接龍

教師出示一張正面畫着紅燈,背面畫着綠燈的卡片,學生看到紅燈就默唱,看到綠燈就接下去放聲唱。歌 曲《小紅帽》。

附圖{圖}

四。即興節奏記譜接龍。

要求:教師念兒歌,學生聽後每人一小節或兩小節,把兒歌的節奏記錄下來。教師邊念兒歌邊出示卡片。

附圖{圖}

五。即興聽音接龍

指名8個學生分別扮演8個唱名,教師彈奏音階的上行或下行,或由8個唱名組成的簡短旋律,8個學生聽後 很快按順序排列好。

六。即興唱歌接龍。

要求:①由教師開頭,每一個接唱者在五秒鐘內接唱出一句現成的樂句。②後一個人接唱的第一個音必須 是前一個人的最後一個音。③每一個人所接唱的樂句彼此不可重複出現。④接唱者音要準,節奏要穩,旋律要 通順,以上違者被淘汰。

附圖{圖}

要求:每個小朋友按律動譜的節拍表演四個動作,一個樂句一個動作。這四個動作要連貫、流暢、符合節 奏,每個同學所表演的動作和主題要避免重複。如:放學回家(收書、課本,背書包,排隊,與夥伴拉手趕回 家);上學遲到(洗漱,吃飯,看錶後趕快跑,遲到了喊報告);還有跳繩;拔河;打球等。指名上台隨音樂 表演。全班同學評議,誰表演的最精彩。

八。歌表演即興接龍

1.提問:我們已經學習過哪幾首新疆民歌:(《娃哈哈》、《我愛雪蓮花》)。

2.複習歌曲《我愛雪蓮花》(出示歌單)

3.誰能表演一下新疆舞的基本舞步和動作呢?(指名錶演)

4.引導學生分析歌詞含義。

5.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動作(每組一個樂句或一段歌詞)。

6.以組為單位選送一個同學上台進行即興歌表演接龍。

九。老師小結本堂課活動情況,肯定學生的成績, 鼓勵為主。下課。

專家點評

此教案通過生動活潑的即興接龍遊戲,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聽音、聽節奏的能力和記憶力,以及對音樂的 敏捷反應能力,並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即興歌表演能力;同時由於接龍遊戲需要互助協作,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集 體主義意識,是一個一舉數得的好教案。

活動課教案 篇五

新課程標準指出:綜合實踐活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主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繫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應用的實踐性課程。數學實踐活動課有以下特徵。

1.主體性。

實踐活動課是一種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課型,一切從學生主體出發。比如一年級下冊《我們認識的數》一課,要學生調查家裏每個人的年齡,以及身邊一些事物的數量。學生在課前做了充分準備,課堂上他們的參與積極性很高,每個人都爭先恐後地要將自己調查的數字和別人分享。這就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髮揮主觀能動性留足了空間。

2.合作性。

實踐活動課一般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因為實踐活動課綜合性強,知識容量大,學生以一己之力很難完成。例如一年級《小小商店》一課,活動中要模擬不同的角色:售貨員、顧客、監督員等,這就需要小組成員要合理分工,通力合作,活動才能順利完成。學生小組活動中的互相交流,組際間的相互幫助,師生間的相互溝通,都體現了實踐活動課的合作性。

3.創新性。

數學實踐活動重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比如《認識人民幣》一課,讓學生拿手中的錢去換幣,此環節的結果不是唯一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創新思維活躍。例如一張100元可以換兩張50元,或者十張10元,學生通過操作,得出多種答案。這樣的搭配有很多種,學生可以靈活地進行組合。這就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4.實踐性。

實踐性是數學實踐活動課的一個重要特點。數學實踐活動課應力求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強調通過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玩”中學,使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例如:上完《有趣的拼搭》後,學生要利用手中的七巧板來完成一幅作品,並能説出用了哪些立體圖形,各用了多少。學生必須綜合運用本單元學習的所有知識來完成,在做的過程中學數學、用數學,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如何結合實際的課堂教學內容,創造條件,引導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活動中積累經驗,找到更好的操作方法呢?我在這方面作了如下探討。

1.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從現實情境中發現並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數學實踐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數學活動教學,它以解決問題為抓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豐收的果園》這一課中,先以課件出示一幅美麗的動態秋景圖,將學生引入特定的學習情境中。呈現教材中的情景圖,激勵學生:在這個果園裏藴藏許多有趣的數學問題,如果你能開動腦筋,發現並解決它們,遊園結束時,老師還會送給你一份特別的禮物呢。學生興趣盎然,充滿好奇。接着學生仔細觀察對比,質疑探究:分清上下、前後、左右。學生提出:誰在梨樹下,誰在梨樹上?小貓前面一輛車是誰在推?後面呢?等等。

在提出這些基礎問題後,我啟發學生:你們能提出一些用數學方法解決的問題嗎?學生通過同桌間進行討論,合作完成。

2.在實踐活動中側重於融合學生動手操作經驗與思維操作經驗。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向學生拋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問題,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一年級下冊《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這課中,我呈現了漂亮的兒童房這樣一個特定的情境,讓學生回憶學過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怎樣才能將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從這些立體圖形中抽象出來呢?我給學生提供了白紙、橡皮泥、印泥等工具,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合作,出現了以下情況:

第一,把立體圖形的一個面放在紙上,沿着它的邊畫下來,得到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第二,把立體圖形的一個面用力按在橡皮泥上,在橡皮泥上留下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第三,把立體圖形的一個面先在印泥上沾一下,然後印在紙上,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

學生不但通過操作,用多種方法得出長方形、正方形和圓,還發現了這三種圖形各自的特點,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也更好地認識了這些圖形。

3.在思維活動中側重於積累策略性、方法性經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huodong/reye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