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經驗交流 翻譯(精選多篇)

經驗交流 翻譯(精選多篇)

第一篇:翻譯交流

經驗交流 翻譯(精選多篇)

as was detail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book, the advertising strategy document will include the campaign’s objective(s);

facts about the brand which show the objectives to be realistic;

the brand’s competitors, with details of their advertising and marketing campaigns;

a summary of any relevant market research – saying why consumers use the brand, and why they do not;

the message the campaign must communicate, and the tone in which it must be communicated;

which media are likely to be used for the campaign;

the budgets available both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advertisements and for the media campaign;

a timescale for both the preparation of the advertisements an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media campaign;

any other details felt to be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is instance; and, particularly, the target market at which the campaign will aim.

正如這本書的開頭,廣告策略文件將包括此活動詳細的實旨;事實證明這個品牌目標是現實的;品牌的競爭對手並註明其廣告以及市場營銷活動;總結有關市場研究---説明消費者為什麼使用該品牌,以及為什麼不使用,信息必須運用活動來交流,通過媒體把它傳達出來;媒體可能被用來進行該活動;這個為能夠對廣告的準備和媒體活動有效地做了預算;一個為了廣告的準備和媒體活動的持續的時間標度;在這種情況下,任何其他的細節都感到格外重要,特別是目標市場的活動目標。

1: as was detail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book, the advertising strategy document will include the campaign’s objective(s);

將as was detailed蓋住後,可以看成是修飾後面的定語從句,所以詳細是用來解釋此活動的, campaign’s objective(s)表面意思是現實的目標,用更好的詞語來表示則是”實旨’.

2: the message the campaign must communicate, and the tone in which it must be communicated; 一開始是翻譯成運動必須要傳達信息,之後認為傳達信息就是指互相交流,根據後面的句子可知是通過媒體把它傳達出來的.

3: the budgets available both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advertisements and for the media campaign; a timescale for both the preparation of the advertisements and for the duration of the media campaign

budgets是”為什麼做預算’,自然就是修飾後面的廣告的準備和媒體活動.後面一句也是同樣的翻譯方法.

第二篇:翻譯的文化交流障礙

翻譯的文化交流障礙,翻譯手段及解決措施

隨着全球經濟與科技的不斷髮展,加強與他國各方面的往來越來越成為必要。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語言交流為中心的翻譯工作也變得越來越重要。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加深對翻譯本質及其目的的認識有助於擺正翻譯研究和實踐的發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為本國社會發展服務

一、語言與文化的關係

許多語言學家在談到語言時都不可避免的論及文化。那麼什麼是文化?為什麼語言與文化總是難解難分?

根據《辭海》的解釋,文化“從廣義上説,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説,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

由此可見,文化滲透於社會的方方面面。而“語言是在人類形成的過程中同步出現的,隨着人類的發展而發展,語言是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的主要條件”;語言使人類表達內心思想,進行日常交際,組織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成為現實。所以,有了語言,就有了社會,同時也就有了文化的記載和傳播。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藉助於語言承傳,語言是人類文化的鏡像折射。

二、對翻譯的界定

提到“翻譯”二字,人們首先會想到“譯即易,謂易換言語使相解也”,即兩種不同語言(通常被翻譯的語言稱為源語言或譯出語,而翻譯之後的語言稱為目標語言或譯入語)之間詞彙與詞彙或句子與句子相互對應的一種轉換,儘管有時可能會出現詞序或句序(涉及語篇層面,

這裏主要討論句子及句子以下層面上的翻譯)的不一致,但基本上是符合一一對應的原則的。比如:

例1:i am reading a novel.

我正在看一本小説。

來看幾個詞彙方面的例子:

電影the first blood被譯為“第一滴血”。事實上,這是具有文化背景的習語,表示the first success in a contest,據此確切的翻譯應為“初戰告捷”。

短語a bridal shower表面好像是“新娘沐浴”,但瞭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 party given by a bride?s friends at which they give her suitable gifts,意即為新娘舉行的送禮派隊。

由此看出,涉及文化背景方面的翻譯並不符合上述定義,該定義並不全面。針對這一點,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於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説明翻譯是以語言轉換為基礎,結合文化背景而進行的一種活動。

對“翻譯”的理解,法國解構主義學者德里達、福柯和羅蘭·巴特曾把翻譯的本質問題視為哲學的中心問題。德里達就指出,不同的語言在意義、句法和語音上的差異,構成各種不同的表意方式,而翻譯就是在?同?與?異?的糾結之中正確地表現?異?。他們認為,翻譯實質上是原作文本的再生,是在傳達原作內容基礎上使原作得以生存的手段,是人們真正認識不同語言之間差異和不同語言的特定的表達方式的媒介。

就目前而言,郭建中教授説“最近二十多年來,翻譯研究中出現了兩個明顯的趨勢:一是翻譯理論深深地打上了交際理論的烙印;二是從重視語言的轉換轉向更重視文化的轉換。這兩種傾向的結合,就把翻譯看作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行為……翻譯已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換的模式。”

因此,與其説翻譯是對不同語言的易換,不如説是以語言轉換為基礎,但不單純是圍繞語言符號本身,而是主要圍繞語言所藴含的意義,即語言所代表的文化的交互傳遞與影響。

三、翻譯中存在的文化交流障礙

不同民族由於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差異,如思維模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在進行思想文化交流時必然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交流障礙。作為思想文化交流手段之一的翻譯,在易換語言,傳播信息和文化的過程中自然也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同樣地問題。造成翻譯中思想文化交流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思維模式的差異、語言的差異、文化差異、翻譯方法的使用不當。

(一)思維差異

思維方式是精神產品的生產方式,是主體在反映客體的思維過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維形式、思維方法和思維程序的有機綜合。它主要由知識、觀念、方法、智力、情感、意志、語言、習慣等八大要素組成。正是這些要素各自的特徵與結構,規定着思維方式的性質、類型和特徵,產生思維方式的差異。

以中國與講英語國家為例來具體看看他們的思維模式的差異及其對文化交流的影響。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一大特點就是有機整體性,比如“萬物一體”、“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是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依存的有機整體;同時中國傳統思維由於注重實踐經驗,注重整體思維,常會通過知覺從總體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事物,這就是所謂的直覺性思維。西方國家與中國恰恰相反,他們一開始就比較重視自然科學的發展,因而形成了分析和邏輯推理的思維模式。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必然產生不同的精神產品,比如中國的各種書法書寫體、繪畫等,它們本身所藴含的精髓就已經達到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程度,更不用説翻譯成另一種從未觸及過它們的語言了。

“薩莫瓦曾援引過這樣的例子:樹枝因積雪過多而折斷,美國人認為其原因是?the limb was weak?,而某些東方人則認為是?the limb was strong?。西方人認為樹枝缺乏支撐積雪重量的剛性;而東方人認為樹枝太強,不易彎曲,缺乏柔性,致使雪越積越多,最終樹枝被折斷,這便是所説的以柔克剛。這一強一弱的觀念轉換往往會成為翻譯的陷阱”。

(二)語言差異

翻譯中的語言差異是顯而易見的問題。語言差異主要表現在語音、詞彙、語法、語義、修辭等方面;譯者如果對上述某一或某幾方面缺乏認識和精通,翻譯中都會造成信息傳遞的失敗,進而形成文化交流的障礙。比如,英語love with my heart(用我的心愛你),和中文差不多,可其它語言有不同的説法:love with my liver,love with my stomach,如果只按字面分別譯成“用我的肝臟愛你”,“用我的胃愛你”,就會讓譯文讀者不知所云,最終影響交際效果。

(三)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是翻譯中影響文化交流最大的障礙。語言、文化、翻譯三位一體,因此翻譯中不可避免地處處滲透着文化的影子。而文化是不同民族在特殊歷史地理環境裏的獨特創造,不同的民族擁有不同的文化。因而翻譯中的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不容譯者忽視。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人類行為研究的範疇,“人類交際受情境的制約,而情境又根植於文化習慣”,翻譯必然受譯出語文化和譯入語文化的制約。如果譯者在進行作品的譯介時不能妥當地處理其中所藴含地文化內容,協調源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勢必會造成翻譯中“文化真空”現象,從而既影響翻譯作品的文學效果,又影響譯作傳遞文化的功效。

(四)翻譯手段運用不當

翻譯手段使用不當和“文化差異”有很大關係。在對待如何處理翻譯中文化差異的問題上,翻譯界一般有兩種對立的意見,“即所謂?異化?與?歸化?。前者主張譯文應以源語或原文作者為歸宿,後者則認為譯文應以目標語或譯文讀者為歸宿。就翻譯中涉及的文化轉換而言,可分為以源語文化為歸宿和以目標語文化為歸宿這兩種原則和方法”。在翻譯中如果對“異化”、“歸化”選擇不當,就會造成文化信息流失。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對我國的四字成語典故“東施效顰”的翻譯,簡單採用“異化”手段而譯成"dongshi imitates xishi",原文的含義未譯出,還會讓譯語讀者一頭霧水:東施是誰,

西施又是什麼樣子?簡單採用“歸化”手段而譯成“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distorted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becomes worse”,源語所表達的意義是被傳遞出來了,但源語所傳遞的文化信息卻被遺失了。

四、相應的解決措施

思維模式上存在的差異,是每個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隨着社會的發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又勢在必行。因此,就這一點而言,首先應擺正態度,各民族在進行文化交流的同時,應該本着求同存異的精神,學會尊重、認識和接納他民族的思維模式,而不是將與本民族思維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維模式視為異端;在與他民族的思維模式的對比中,要善於認識到自身思維模式的缺點和他民族思維模式的優點,善於取長補短。針對語言方面的差異,譯者應不斷加強對所譯語言的敏感性,從語音、詞彙、語法、語義、修辭等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要培養自己養成一種規律性閲讀所譯語言所寫的各種文本的習慣,及時瞭解所譯語言的各種發展動態。

為避免因文化差異而造成的翻譯中的文化交流障礙,譯者就要清楚地意識到:作為翻譯工作者,不僅要成為精通雙語言的人,更要成為精通“雙文化”的人,要善於識別待譯作品中的文化術語和其中隱含的文化內涵,不斷培養自身的“文化意識”,同時要在正確翻譯觀的指導下知道如何處理文化差異。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現文化缺省而譯文讀者又不可能根據上下文感知到的情況時,譯者就要在譯作時善於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並採用適當的手段將其補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傳遞失誤的後果。另外,譯作過程中,對待源語文化和譯語文化要客觀公正。再者,譯者還要認識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為文化的這種兼容性,各國之間的個個層面的交流才可能繼續;譯者的工作就是不斷促進文化的這種兼容。

最後,要在翻譯過程中視具體情況而採取不同的翻譯手段。要認識到異化與歸化作為兩種不同的處理翻譯的手段,並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異化強調“保留源語文化”以豐富目的語文化及其表達方式,從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歸化強

調“交際第一”,譯者不僅要設法克服語言的障礙,還要克服文化的障礙,從而避免因文化衝突而造成的各種形式的誤解。從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強調翻譯的交際性,只是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側重點不同罷了。在翻譯過程中如何處理二者的關係至關重要。要始終記住一個大前提: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交流。

要善於將二者結合。如翻譯“東施效顰”可採用音譯加直譯/異化翻譯出其字面意思,意譯/歸化註釋法對其字面翻譯進行補充。這樣既達到了信息交流,也達到了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1、胡壯麟,朱永生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申小龍.漢語與中國文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4、鄭海凌.譯語的異化與優化[j].中國翻譯,2014(3).

第三篇:經驗交流

教學經驗交流

北重實驗國小於玲玲

今天有幸坐在這裏和大家共同交流教學經驗,感謝領導和老師們對我的信任。因為我相信在教學中每位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經驗。作為新入職的老師,我很感謝學校能提供一個這樣可以讓我從中學到很多經驗的機會,與其説以下是我個人教學經驗,倒不如説是自己真實的教學方式,把自己所有的方法展示出來,讓有經驗的老師幫忙批註改正!

一、上好第一節課,建立師生情

也許,很多老師都會想這樣一個問題:第一節課,我們應該留給學生怎樣的印象?我也經常想。太嚴肅,孩子們會説你是“滅絕師太”,一些膽小的孩子會怕你,太温和,氣勢上壓不住他們,那些頑皮的會因此不把你當回事。我會這樣説:“同學們,從今天起,我就是你們的語文老師,我很幸運將和你們一起渡過你們國小生涯的最後一年。我是一個既嚴厲又幽默的老師,我很熱愛我的工作,如果同學們能夠尊重老師的勞動,認真聽課,按時按質按量完成作業,你看到的是老師的幽默的一面,反之,你看到的是嚴厲的一面。我非常喜歡努力學習的孩子,希望你們都能讓我喜歡你。”這樣的開場白,既有老師的威嚴又不失老師對學生的愛與期望,給每個孩子都帶來了動力。拉近師生的距離。

二、建立良好的班風、學風

嚴明的紀律是戰勝一切的法寶,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學習的保證。一開學,我會把我班的學生分成十多個小組,每個小組四到六個人,選一個語文成績好的、負責任的當小組長,負責檢查作業和背書。我會利用早讀的時間

進行抽查。發現不按時完成的,就問清楚原因,然後對症下藥。該批評的批評,該電話家訪的就電話家訪,實在沒招了,就讓他當全班同學的面保證一要按時完成作業,如果他下次再不完成,他在同學面前就是一個言而無信的人。沒有人尊重他,孩子總是害怕孤獨的,這一招很有效。總之,不能姑息放縱,一定想辦法讓他補完作業,背熟一些該背的東西。要做到魔高一丈,道高一尺。最後,孩子們發現偷懶在我這根本過不了關,也認識到不完成作業是同學和老師都不喜歡他。,就漸漸地養成了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這樣良好的班風學風就形成了。

三、讓課堂散發魅力、提高效率

課堂是傳播知識最直接的途徑。我上課時,我總會讓學生當堂記住課文中的重點。比如,教“負隅頑抗”這個詞我會給兩分鐘讓孩子們熟記它的解釋。然後當堂檢查,起初,能夠當堂記住的同學的都是那些成績好的孩子。我會讓同學們給他掌聲,在掌聲的激勵下,孩子們的熱情越來越高,多數孩子都能當堂記住重點內容,提高了課堂效率。當然,課堂上我還會想辦法為孩子們帶來一些快樂。讓他們在愉悦中學到知識。如:有些孩子總記不住一些古詩的作者,經常張冠李戴。有一次考試,考的是《觀書有感》的作者是誰?有一個叫陳小宇孩子寫的是陸游。我在分析試卷時説:“小宇呀,朱熹做鬼都不會放過你呀!”全班鬨堂一笑,笑聲過後印象更深刻了。幾乎每節課我都會用風趣幽默的語言讓孩子們笑一笑。因為我們都當過學生,都知道滿堂灌而且沉悶的課堂太可怕了。所以,孩子們也很喜歡上我的語文科課。課堂效率也就越來越高了。

四、細心批改、耐心指導

在語文教學中,孩子們粗心、愛寫錯別字是最棘手的問題。批改作業、作文試卷時,我會記住哪些孩子寫錯哪些字,然後教他們怎樣記住這些字,最後讓他們上講台在黑板上寫三個加深印象。還有,批改試卷、作業時,哪個孩子做錯哪道題我都記住,分析試卷時、講評作業時,我會點他們的名字,希望他們下次別出錯。我經常説:“一道題,第一次做錯是因為不懂,第二次做錯是不認真,第三次做錯是傻瓜。”孩子們都不願意當傻瓜,做題更認真了。再不行就只好加餐了。就是利用課餘時間單獨輔導。輔導的次數多了,錯誤減少了,所以成績就上來了。

五、教會閲讀方法,培養閲讀興趣

閲讀能力是體現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大多數孩子語文成績不好,都是因為閲讀感悟差。我主要是通過教材去訓練閲讀能力。寫景、寫物、寫人、寫事等各類的文章都有閲讀技巧。我會先告訴孩子們一般的技巧,然後通過文本進行具體的訓練。如:教《草原》這課,我會告訴孩子們怎樣抓住景物的特點,怎樣抓中心句,怎樣概括中心思想。我經常跟孩子們説的一句話就是:“閲讀題的答案都在文章裏,只要你用心讀書就一定能找到答案。”孩子們掌握了各類文章的閲讀技巧,就消除了他們的恐懼心理,就會用心去讀書,從文本中找答案。時間長了,做的次數多了,閲讀技巧也就熟練了。除了教會孩子們閲讀技巧,我還注意培養孩子們的閲讀興趣。培養孩子們的閲讀興趣,我首先從自己做起,我經常跟孩子們分享閲讀的樂趣。還給孩子們推薦好的書。如:《小讀者》《少年文藝》《故事會》《故事大王》《快樂作文》等。我

六、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我們語文老師都知道書寫對於我們語文科來説太重要了。所以,我會花功夫指導孩子們的書寫。我首先跟他們説,作為國小生,老師不要求你們把字寫得有多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怎樣的字看起來工整呢?就是每個字都儘量一樣大,一樣高,中間有一定的空隙。就像軍人站的隊伍一樣。我經常找班上寫字工整的孩子的作業、試卷展示給孩子們看,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其實,我們都知道多大數孩子的學習態度跟我們老師有關。老師要求嚴格,孩子們的學習態度就認真,老師用心教,孩子就會用心學。我對孩子們做到盡心盡職,我認真批改每一位學生的每一次課堂作業和家庭作業以及每一張試卷。也就是説,只要是安排孩子們寫的作業我都改,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糾正,一直堅持到考試的前一天。我們的孩子大多數是懂事的,他們看得到老師的勞動。考試前,我總是對孩子們説:“同學們,你們知道感恩老師做好的禮物是什麼?”我班的孩子總會異口同聲的説:“好成績。”是的,儘自己的能力學得最好是我經常鼓勵孩子們的話。我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也相信付出總會有回報。總之,我在語文教學中堅信四個字:天道酬勤。

第四篇:經驗交流

[經驗交流]

強化“兩拆”工作推進“三城”創建

郴州市城市管理和行政執法局蘇仙執法支隊

(2014年8月6日)

一年多來,我隊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兩城”建設和“三城”創建目標,按照市局的統一部署,統一指揮,不斷強化“兩拆”工作,努力踐行科學發展觀,始終堅持依法行政,執法為民的執法理念;牢固樹立以人為本,文明執法的人本意識;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着力找準執法工作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先行先試,攻堅克難,不斷探索“兩拆”工作新路子,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截止今年6月底,共開展“兩拆”行動34次,重點拆除了蘇仙路、青年大道、郴資桂公路、相山大道沿線及上、下白水、裕后街、體育中心、磨心塘、“三湖一園”等規劃區內違法建築417户(處),共計41423.56平方米;拆除蘇仙路、蘇石路、郴州大道、順通路、青年大道、桔井路、北街、南街、東街等41條主次幹道各類户外廣告、門店招牌1654塊,共計25050平方米,拆除違章搭棚等構築物4267.5平方米。期間,未引發一起羣訪事件,未發生一次安全事故,無一例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案件。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領導重視是關鍵。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甦仙區及時召開了全區”兩拆”工作動員大會,制定印發了《甦仙區城區範圍內違法建(構)築物拆除工作方案》及實施方案,成立了由12個單位組成的龐大的“兩拆”工作領導小組,由區長擔任組長,市城管和行政執法局、市建設局、市規劃局等單位領導任副組長,為“兩拆”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及時撥付拆違專項經費,為“兩拆”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保障。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市委副書記、市長向力力,市委常委、副市長陳社招,副廳級幹部、甦仙區委書記肖地楚等領導先後深入“兩拆”現場進行督導檢查;市城管和行政執法局局長朱付山、甦仙區委常委、副區長郭薪,多次親臨“兩拆”一線,靠前指揮。強有力的領導陣容和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全力保證了“兩拆”工作分階段、按步驟,循序漸進,全面推進。

部門聯動是保障。我隊積極主動向市局和區委、區政府彙報,爭取工作的主動權,召集各職能部門協調會商,對參拆單位進行責任分工,劃分了”兩拆”任務和職責,部署拆除工作。部門聯動,齊抓共管,既分工又合作,形成了”兩拆”工作的強大合力。我隊不負上級重託,勇挑重擔,迎難而上,周密部署,牽頭組織,積極履行區”兩拆”辦的組織、

協調、督導、執法和辦案職責,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公安部門協同配合,統一行動,充分發揮執法保障作用;宣傳部門廣泛參與,積極配合,充分發揮輿論宣傳作用;“一鎮兩處”深入村組、街道,充分發揮了基層組織的調解疏導作用。特別是充分調動了“一鎮兩處”的兩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性,做到了傾力而為,全力以赴,確保轄區內”兩拆”工作落實到實處。全區形成了部門聯動、協調統一(本站:)的強大“兩拆”工作格局。例如:龍門池村上元組、段家組共106棟166户,建築面積69500平方米,其中拆除違法建築7100平方米,需要整體徵地搬遷安置新建“蘇仙湖”項目。時間緊,任務重,涉及面廣,情況複雜,在甦仙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我隊與白鹿洞鎮政府、市城投中心協調配合,協同作戰,以拆除“兩違”建設為突破口,進而全面推進徵遷工作,集中拆除3個月,於7月上旬圓滿完成了上級交辦的艱鉅任務,堪稱郴州城區徵地拆遷安置工作的典範之作。市委書記戴道晉,市委副書記、市長向力力到現場調研時,給予了高度評價和充分肯定。實踐證明,部門聯動的保障作用,無論是工作力度還是工作效率,是其它任何單兵作戰形式所達到的。

社會監督是基礎。“兩拆”工作僅靠城管執法部門一家獨攬,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還需要廣大市民的廣泛監督和積極參與。基於此,我隊充分調動和依靠全社會的力量,努力構建全面的監督網絡。截止今年6月底,直接通過市民投訴和舉報的違法違章建築案件達61起,佔全年案件查處的36.6%。信息來源及時準確,執法部門快速果斷處理,投訴一起,查處一起,把問題處理在萌芽狀態,把問題解決在第一時間,既降低了執法成本,又減少了當事人的無效投入,實為雙贏。尊重市民的監督,主動把投訴後處理的結果一一回復給投訴人,回覆率、滿意率達98%。社會監督網絡的構建,形成了城管執法部門和羣眾之間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局面,從而進一步激發了市民參與”兩拆”工作的熱情,長此以往,良性循環,使”兩拆”工作全面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夯實了“兩拆”工作的社會基礎。

方法穩妥是保證。在”兩拆”工作中,我隊始終堅持把維護社會穩定擺在”兩拆”工作的首位,當作第一責任,把安全防範工作前移,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在被動中尋求主動,在主動中力求聯動,遇到問題不搪塞,遇到困難不繞道,遇到難點不放棄。每次重大拆違行動,都先進行現場踏勘,在充分掌握詳細情況的前提下,制訂切實可行的

工作方案,進行周密的工作部署;始終堅持執法與教育相結合、自拆與強拆相結合、拆舊與建新相結合、條塊負責與整體聯動相結合的指導思想,對轄區內違法建築物和構築物採取拉網式的調查摸底,對情況複雜的片區形成專題調研報告,提出整治意見和建議,為依法拆違工作提供大量準確的執法依據,奠定了良好的執法基礎。拆除之前,支隊主要領導親臨一線,分管領導親自帶帶隊,大隊長具體指揮,各把一關,各司其職,深入街巷、深入村組、深入被拆遷户,講政策、講法規、講大局,以誠相待,以理服人,贏得他們的理解、配合與支持,達到主動拆除的目的。今年以來,勸導督促當事人自行拆除違法建(構)築物面積24881.98平方米,佔拆違總面積的61%。此外,城管執法部門在“拆違”過程中始終堅持依法行政,文明執法。嚴把執法程序關,依法規,重證據,講程序,把“軟件”做成“硬件”,把每一個案子都辦成“鐵案”。既防止了矛盾糾紛的出現,又避免了行政訴訟問題的發生,穩妥的工作方法保證了“兩拆”工作規範、有序、有成效,有力推進了“三城”創建的步伐。

第五篇:經驗交流

語文教學經驗交流材料

白 保 軍

立足現在,放眼未來。經認真反思後,現對本人語文教學工作中的一些淺薄經驗作出簡要總結,,以促進以後的教學工作順利開展。

葉聖陶先生曾説:“語文這一門課是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的。”語文學科不但要學習語言表達的內容,更要學習語言表達的形式、語言表達的技巧,這才算是真正的語文學習。我認為“讀、悟、説、寫”是展開語文教學的四種主要的教學方式與手段。“讀”指反覆誦讀;“悟”指感悟和揣摩文章語言的情思;“説”指表達討論;“寫”指描摹仿寫。

先説備課。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且十分關鍵的教學活動。備課不單是認真備教材,更要認真備學生、備教法。備課不認真,不充分,經常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使課堂失卻應有的教學氣氛,以致最終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説:“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於是,我逐漸認識到了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充足的時間在備課之上:去認認真真地鑽研教材、備學生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備課充分認真,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最終優化教學效果。

再説上課。古人説得好:“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認為語文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文本特徵上不同風格的課,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學生產生語文教學的“審美疲勞”,保持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主要是讓學生逐漸領悟到語文學習的方式與方法,最終培養他們形成學習語文的自覺與自立習慣。我以為這要多注重通過營造適當的情境下引出真實的事例和鮮活的人物來感染教育學生,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這樣文本的內容就會富有生命和感染力,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會逐漸濃厚起來,再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形式與技巧去探討,最終能夠優化教學效果。還有,課堂氣氛是動態“生成”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結果。一方面,教師上課要熱情洋

溢,激情似火,才能點燃學生心中的火焰;另一方面,教師還要尊重學生,關注他們的學習感受,多點有效激勵,避免無效打擊,重點清,難點熱,多留給學生課堂合作討論的時間,才能最大化地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著名語文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説:“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不可能自然生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不斷激發,要靠持續培養,要靠努力喚醒,對此,教師責無旁貸,須有所作為。”

關於作業。語文作業一般有預習作業、課堂作業、課外作業三大類。具體而言,預習作業的形式是基礎識記和預習小問答;課堂作業的形式有課堂小練習、大作文、課堂小練筆;課外作業的形式主要就是課外小練筆。由於語文教學的基礎性和特殊性,語文作業的批改相對來説就比較繁瑣、複雜。但是正是因為如此,語文教師才更應該懂得去認真批改,尤其要及時批改。我認為批改語文作業不能蠻幹,而更應該講究有效方法。有時可以精批;有時可以組織全班學生互批,或組織專門的學生批改小組進行批改。不過具體是:一般在客觀型答題、基礎性答題方面交由全班學生互批,而主觀性較強的試題,我則更多的是組織專門的學生批改小組進行批改。主觀性很強的試題,則由自己來批。不管怎樣,目的就是要及時地通過批改平時的作業,迅速有效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便開展有效的教學,尤其是輔導教學。

最後,談談教師個人成長。如果一個教師滿足於現有的知識水平,不思善教,那麼他的知識的土地將勢必被歲月沖洗得一貧如洗,思想的花朵也將會一天天枯萎凋零!教學事業要求我們與時俱進。所以,我們要不斷去讀書、去研究教學,要堅定地沿着專業化道路邁進,見賢思齊,向名師學習。聖人孔子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説得就很貼切,自當為座右銘勉勵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8kyj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