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打造和諧“高山社區”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打造和諧“高山社區”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平樂鎮花楸村作為成都市遠郊的山區村,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始終以“三大重點工程”為抓手,搶抓機遇,巧借外力,苦幹實幹,使村民的收入增長水平、生活質量、文明素質與城市居民同步,村級管理與城市社區相當,將一個偏遠落後的村莊建成了產業發展、設施配套、環境優美、村民文明、人居和諧的高山社區,支部書記劉本金被評為成都市優秀村支部書記和“建設成都”十大傑出貢獻獎,所做工作受到了成都市委、市政府和春城書記的充分肯定,引起了各級領導和媒體的高度關注,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先行者和實踐者。

打造和諧“高山社區” 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花楸村基本情況

花楸村地處邛崍深山之中,海拔1100多米,距成都100公里,有竹林5000畝,茶1900畝,全村5個小組、520多人全都零零星星的分散在近10平方公里的高山上,到處懸崖峭壁、深溝高峽,“人窮坡陡山難翻,有女不嫁花楸山”是花楸村昔日舊貌的真實寫照。由於山高坡陡,村裏沒有良田,更沒有廠礦企業,為謀生路,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在村裏的多是婦女兒童、老弱病殘,豐富的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村民們守着金山,卻過着貧窮的日子。截止2003年底,村民人均純收入不足2000元。

二、窮則思變,城鄉一體催新生

在這樣的條件下如何推進城鄉一體化,使農村能夠主動接受城市的輻射和“反哺”,農民能夠順利轉變成為市民,村支書劉本金和他的一班人在成都市委和成都、邛崍市級各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實施環境整治、產業發展、村民培訓、農村社區建設等工作,實現了環境新、產業壯、素質高、管理好,初步探索出了遠郊農村城鄉一體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路。

(一)     強化村莊環境整治,使村民享有與市民同質的生活條件。

按照村級規劃,大力實施農村發展環境整治工程。一是以交通建設為先導,在村支部書記劉本金的帶領下,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精神,採取對上爭取、“一事一議”、羣眾投工投勞等辦法,新修水泥路6.2公里,栽植行道綠化樹3000多棵,新建停車場2處,架設石拱橋4座,實現了“組組通”,改善了花楸村的生產條件,使資源和農產品就地增值。二是實施“五通”(通路、通水、通電話、通光纖電視、通互聯網)“四改”(改水、改廚、改廁、改風貌),修建了一座容量100立方米的人畜飲水工程,對房屋老化電線進行改造,對貧困户破舊房屋進行整治,實施了垃圾集中填埋和“人畜分離”工程,修建兩處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池,將生活污水、人畜糞便進行集中淨化處理,達標排放,優化了羣眾生活環境。初步達到了村容整潔優美,道路全面硬化,水質衞生達標,廁所符合規範,溝渠明暗有序,住宅古樸美觀,污染有效控制的新農村建設標準,使村居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質的生活條件,提高了羣眾的生活質量。

(二)夯實產業發展支撐,使村民擁有與市民同步的增收水平。

確立“茶竹富農,旅遊興村”戰略,大力發展“茶、竹、旅遊”三大產業,夯實城鄉一體化的產業支撐,村民實現了就地轉產、就地上崗、就地生財。一是採取“公司+基地+農户”的模式,依託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林竹產業化,鼓起了村民的“錢袋子”。目前,全村竹基地發展到8000畝,竹壓笆廠8家,解決當地村民務工200餘人。二是創新“支部加龍頭,龍頭帶協會,協會連農户”的模式,依託花楸茶業公司,成立花楸茶業協會,免費為村民提供技術服務,免費提供種苗、化肥、藥物,定單收購茶葉,二次返利,並實行了公司租賃、農户經營的利益聯接新模式,合力打造“農夫手工茶”、“皇茶貢茗”等品牌,經營“天下第一圃”,提高茶農的種植效益。現全村茶園面積達2500畝。三是按照“鄉土人家、世外桃源”的形象定位,保護性開發李家大院、徐家大院等清代古民居羣、萬畝竹海長廊、官田古溶洞、千年老茶樹等自然歷史文化資源,新修了景區石板路2.2公里,恢復重建了省內最大的祭天台和祭天廣場,精心包裝推出生態野生筍、花楸老臘肉、花楸竹海雕刻等旅遊產品,對農家樂的環境衞生和服務質量進行監督,村級旅遊人氣旺盛,遊客爆滿。“一業興百業旺”,旅遊的快速發展還帶動了竹編等其他產業的發展,促進了就業。定位的準確使得花楸的充分就業率達到100%,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機制已經形成,農民的收入增長幅度與市民同步,截至目前實現人均增收500元以上,增長幅度達到14%。

(三)注重村民培訓教育,使村民具有與市民同樣的文明素質。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素質是建設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的靈魂。一是培育新農民。通過開展各類培訓,幫助農民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就業能力,儘快成長為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積極實施“六進村”(平安進村、健康進村、法律進村、文明進村、科技進村、文化進村),建成了村文化室,開通農村遠程教育和移動、小靈通機站,設立村民技能培訓中心,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並加大對農民的教育引導力度,促使他們遵紀守法、提高修養、崇尚科學、移風易俗。二是倡導新風尚。採取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創建特色文化村。依託花楸貢茶、清代古民居羣等文化資源,籌劃並舉辦川西山地民俗文化節。同時,鼓勵引導村民開展各類農村文化活動,推出了一台戲(《我們的好支書》),一首歌(《山村喜鵲叫》),並大力開展“爭創文明户”活動,激發了羣眾的自豪感,村民精神面貌新,鄉村文化氣息濃,全村羣眾人心思進,鄰里百姓和睦相處,連續三年無刑事案件,無上告上訪。

(四)     加強農村社區建設,使村民享有與市民同等的民主管理。

加強農村基層民主建設,提高村民的組織化水平,是建設新農村的動力保證。一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花楸村村支部、村委會經由全村羣眾民主選舉產生,並先後製訂了村務公開、村民議事會等工作制度,班子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村裏大事由村委會提出方案,交由村民代表議事會討論決定,村民全程參與和監督,村級事務、財務定期向村民公開,形成了一套嚴密、科學的民主管理體系。二是組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升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針對該村青壯年勞動力多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的多為“389961”人員(婦女、老人和兒童)的現實問題,黨支部一手抓生產,一手抓服務,引導龍頭企業成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並強化與農户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發展,羣眾增收。三是抓好各項社會事業發展,新修了希望國小和村級衞生站,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建立完善低保、救助、福利等社會化救助體系,使村民的生活與市民同質。

三、幾點啟示

(一)必須始終堅持新農村建設方向。

城鄉一體化就是要圍繞“六句話”、“三大重點工程”,大力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之題,化農民為市民,實現城市和農村的共融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花楸村在建設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方向,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20個字的要求,把它融會於指導思想中,落實到每一項具體工作上,並結合自身實際,重點在壯大特色產業、富裕農民,加大農村發展環境建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強化農民素質培訓、培育新型農民上着力,保證了“花楸模式”的順利實施。

(二)必須精心帶好村級班子這支隊伍。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新農村,幹部隊伍是關鍵。花楸村支部書記劉本金正是通過他自己無聲的行動,團結和感化了村裏的黨員和羣眾,讓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支部建成了堅強的戰鬥堡壘,凝聚了全村人的力量,使花楸村在短時間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他的起早貪黑帶頭修路,還是他捐出了3萬元的獎金,以及他帶頭髮展農家樂等等,都像“潤物細無聲”的春雨,驅散村民心中的陰霾,架起了幹羣之間的“連心橋”。有了這樣一個領路人,有了這樣一羣幹部隊伍,什麼困難還能難住他們,“花楸模式”也就能在短時間內誕生。

(三)必須牢牢把握產業支撐這個關鍵。

產業支撐是推進城鄉一體化取得突破和建設新農村的關鍵。沒有發達的產業,強大的產業支撐,就沒有農民收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建設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花楸村立足村級實際,發揮比較優勢,鱗選出適合自身的茶葉、林竹和旅遊三大產業,組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創新利益聯接機制,並全力加以扶持壯大;產業的強大又為農民就近務工和增收致富提供了保證,打好了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同時,強大的產業也是花楸村可持續發展的依託,併為村民素質提高和文明和諧農村社區建設提供了條件。

(四)必須緊緊抓住新農民培育這個重點。

農民是城鄉一體化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沒有適應新形勢要求的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鋪開。花楸村注重從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文明素質入手,培育理念新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大膽創新的新農民,釋放了農民身上的巨大潛力,贏得了廣大農民的真心擁戴和支持,為村級建設和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村級的各項決策就能化為廣大村民的自覺行動。同時,素質提高的新農民又為花楸的明天出謀劃策,成了花楸的真正主人,扭轉了村風,促進鄉村的和諧。

(五)必須紮實推進村級管理向城市社區轉變。

村莊變為城市社區,環境整治是重點,一個村容整潔、設施完善、產業發達、村民文明的村莊只是具備了新農村的雛形,沒有科學民主的管理機制,村莊就無法完成向城市社區質的轉變。花楸村除了大力整治村莊環境,實現村容整潔、風貌統一外,還大力推行村民自治,還權於民,重大決策和村務完全公開,涉及切身利益的事情“一事一議”,充分保障了羣眾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有效化解了社會矛盾,加速了“高山社區”建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jl6n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