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經驗交流材料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精選多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並提出要從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5個方面進行社會主義新農

村建設。對恩施市來説,就要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統籌兼顧,從推進產業化經營、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強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推行依法行政五個方面入手,建設高效、文明、現代的新農村。

一、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農業產業化是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的戰略舉措,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帶動力量。依據恩施市農業的特點,要壯大特色優勢產業基地,重抓特色產品加工。就現實而言,要把握“三個重點”。一是狠抓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牢固樹立“扶持產業化就是扶持農業,扶持龍頭企業就是扶持農民”的思想,每一個產業要重點扶持1—2户有一定規模的龍頭企業,要在技改貼息、財政支農、項目安排、信貸投向、人才流動等方面向龍頭企業傾斜,每年有計劃地安排一定的財政貼息,支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繼續扶持壯大華龍茶葉、九洲牧業等現有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着力培育支持新企業的發展,推進龍頭企業與農户聯合與協作,確保實現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農民致富目標。通過辦會、辦節、“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大涉農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興辦一批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增值率和農業產業化效益。二是狠抓優勢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繼續狠抓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以“兩葉一芋兩草”為重點,建設好茶葉、煙葉、魔芋、中藥材、反季節蔬菜、草食畜牧業、特色乾鮮果等特色農產品基地,力爭將特色農產品基地發展到100萬畝以上,全面提升特色農產品質量,力爭2—5個農產品板塊基地擠進全省特色農產品深加工範圍,並加強無公害、標準化農產品基地建設。三是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引導龍頭企業和農民發展訂單農業,鞏固發展“公司 農户”、“公司 基地 農户”等聯結模式。要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大力培育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專業協會和營銷大户,以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能力的利益表達能力,提高農業質量和農民收入水平為目標,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和方向,不斷提升農產品商品率,增加農民現金收入。

二、積極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民生活寬裕

“三農”問題的最核心問題是農民收入上不去,也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大難點。就現在而言,主要要做好“三項工作”。一是認真落實農村支農惠農政策。近年來,黨中央及時提出對農業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減輕農民負擔政策、“三補貼一減免”政策、對農業的投入政策、推進新階段扶貧開發政策等,對於這些政策我們要有效落實,確保農民在惠農政策中得到最大實惠。二是加快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是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現實而有效的途徑。要堅持把發展二、三產業作為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重要載體,加快民營經濟發展步伐,精心培育農村各類市場,使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實現就地轉移。要進一步健全勞務輸出網絡,提高外出務工人員擇業的準確率,充分發揮駐外機構、勞動保障部門、職業中介機構的作用,建立市、鄉(鎮)勞務信息網,定期發佈、交流、預報勞務信息。要繼續加強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優化整合“陽光工程”等各種勞動力培訓基地,進一步擴大提高培訓質量,積極推行“培訓—推薦—就業”一體化運作模式,提高外出務工農民的業務技能和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三是要認真做好農村通水、通路、通訊等工作。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抓好通村通組公路建設,加強通村油路和村級公路建設,要適應新形勢積極探索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投勞新機制。加大農村教育、文化、衞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和農業綜合技術服務體系及服務設施建設力度,着力解決好農民“就醫難、上學難、通訊難、看電視難、農業科學技術滯後”等問題,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好範文出品

三、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農村鄉風文明

一是要切實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加強陣地建設,注重針對性、實效性、經常性,用羣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加大對廣大農民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先進文化,促使廣大農民羣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科學向上的精神創造自己美好的生活。二是要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上的投入。儘快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新型文化模式,解決農村文化生活貧乏、水平低下、格調不高等問題。三是加強民風建設。引導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

第二篇:xxx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真抓實幹 科學發展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xxx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一年來,xxx鎮黨委政府在黑山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五新”為目標,以“十項”工程為重點,以“四清”“四改”為突破口,統籌規劃,真抓實幹,在增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實現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偉大事業的開門紅。

一、強化領導,分兵把口,實現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幹

黨政領導認真學習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文件和書籍,充分認識到了這一歷史任務的重大意義,將其納入四家子鎮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納入2014年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議事日程,多次召開黨委會、鎮村幹部會議,開展動員和調查研究,經過認真討論,制定了xxx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五年規劃》和《xxx鎮2014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施方案》,並且按照規劃和方案有條不紊的逐步落實。在“三秋”生產階段,按照xxx縣委、縣政府的要求,提出“大幹60天”的口號,黨政領導和機關幹部取消節假日,放棄休息,包片包村,把中心工作分成招商引資、棚室建設、植樹造林、“四清”“四改”四條線,分兵把口,落實責任。形成專人專抓,上下聯動,事事有人抓,人人有事幹的良好態勢。疑難問題由主要領導親臨現場,坐陣指導,當日事當日畢,當機立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

二、強化宣傳,廣泛動員,實現户户都知曉,人人皆參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民的事業,所以一定要做到輿論先行,從年初開始,加大宣傳工作力度,除召開黨員、鎮村幹部參加的動員會,還充分利用廣播有線電視、廣播、標語、廣告牌匾等各類宣傳工具,鎮村共召開動員會50多次,播出電視講座20次,開廣播會130次,張貼標語50條,製作廣告牌匾15個,全方位宣傳黨和國家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關會議和文件精神,讓老百姓瞭解這一重大任務的目的意義和內容,宣傳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以及我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五年規劃和當年的實施方案,在認識上達到實現知曉,進而在行動上實現人人蔘與,全鎮上下統一認識,統一思想,統一行動,幹部羣眾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全力支持,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全鎮形成“户户謀求致富路,人人建設農村”的氛圍,使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特別是“四清”工作由於宣傳到位,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全鎮共清理柴堆6347處,糞堆5200處,垃圾堆5500處,清理各種違章建築2800處,清理路邊溝2萬延長米,在較短的時間內,高質量的完成了村屯環境整治任務。

三、強化實效,真抓實幹,實現環環扣得緊,處處落得實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強化實效,不走過場。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結合本鎮實際,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主要做了十件大事:一是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棚室建設掀起新高潮。採取鎮村引導協調,羣眾自願串地的原則,全年新發展棚室815座,佔地面積達到3100畝,建成6個高標準高效日光温室小區,全鎮有棚菜面積22300畝,實現人均1畝棚,全年新發展水澆地7000畝。二養殖業發展又上新台階。穩定豬禽,發展牛羊,以小區牽動,整體推動,建設畜牧養殖小區。按照科學、衞生、生態的標準,對原有的11個小區進行改造,新建3個佔地超過100畝的養殖小區。三是大力發展綠色銀行,植樹造林又有新突破。以兩河流域綠化,林網、跡地造林為重點,統一規劃,承包到人,全年完成造林1萬畝,全鎮累計造林面積突破4萬畝,受到市縣領導的好評。建設了四家子、六間、趙家3個萬樹村莊,四家子村通過了遼寧省綠化委員會和遼寧省林業廳關於省級綠化模範村的堅持驗收。五是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引入資金1370萬元,新上項目6個。其中投入520萬元建立的蔬菜批發市場已經在6月份投入運營,並且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投入385萬元建立的東風食品加工廠也將對全鎮的養殖業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六是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得到新增強。全年投入大型施工機械800個台班,投入人工15萬個,完成農建土方120萬立方米,大大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七是農業機械化水平有新提高。全鎮機翻、機旋、機播面積達到100%,為了彌補機收程度低的缺陷,秋季投入46萬元,購進2台“久保田”水稻聯合收割機,使全鎮水稻機收面積達到60%。八是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取得新進展。今年新成立了蔬菜、水稻、農機、養殖四個協會,切實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決了生產致富過程的難題。九是示範村建設上了新檔次。縣級示範村四家子村今年總投資40餘萬元,維修了村部,新建了佔地26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配齊了“四廳”,修建了700平方米的花壇,栽了500棵風景樹,維修了5000米的村路,受到上級領導和當地羣眾的好評。十是社會事業有新發展。完成大許線6公里油路工程河座橋涵配套建設;新型合作醫療全面開展,參合率達到77%;完成3個村1000户防氟改水工程,自來水入户率達到90%;有線電視今年新發展700户,入户率達到40%。

四、強化措施,設計載體,實現招招見真功,項項有獎懲

幹成事業,必須措施得力。一是設計載體,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民教育活動。全鎮開展送文化、科技、法律知識“三上門”活動,婦聯牽頭開展了增收致富項目進家庭、科技知識進家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家庭創建和評選活動,以家庭建設為切入點,引導家庭成員逐步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者,提高了農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二是實現網絡化管理,領導包片,機關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組,組長包户,形成網絡,不留死角。三是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在明確目標任務職責的基礎上,實行工作績效與村幹部工資掛鈎,對態度積極,工作認真,效果顯著的人給予獎勵,否則給予一定懲罰。四是建立切實可行的長效機制,村村都有《村規民約》。

五、強化共建,主動出擊,實現人人都支持,家家都資助

縣裏包片領導對我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給予了的大力支持,經常到實地調研,親臨現場,指導部署工作任務,幫助出好點子,研究好方法,討論並解決實際難題,在工作策略上指點迷津,宏觀掌控,使我鎮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不走彎路,順暢發展。在文化廣場建設資金方面,一是主動出擊,爭取到包扶單位的支持,糧食局、煙草局伸出援助之手,分別出資4萬元和3萬元;二是村企共建,駐鎮企業籌措資金2萬元,支持文化廣場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任重而道遠。今後,xx黨委政府將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繼續沿着增強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道路奮勇前進!

第三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近年來,**市大力推進工作思路創新、組織制度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努力探索一條適應時代特點、符合**實際的“三農”工作新路,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進程。2005年,全市農村社會總產值將超過*000億元,經濟總量中“四分天下有其三”;農民人均純收入將超過*000元,位居**省前列。

一、推進“三個集中”:探索發展農村生產力的新途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在發展,發展的根本在於發展農村生產力。在實踐中我們體會到,創新工作思路,推進“三個集中”,是促進農村生產力佈局合理化、要素配置最佳化、實現效益最大化,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有效途徑。

引導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推動農村土地集約開發,促進低效農業向高效農業轉變。我們以農業規模化、基地化、產業化為主線,凸顯外向、高效、生態、觀光等現代農業的特色,規劃建設現代都市農業園區達210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92%。全市已形成森林生態體系和生態景觀型農業片區、高科技設施型農業片區等“一個體系、八大片區”,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38%。在推進農業向規模經營集中的過程中,我們注重“三個突出”,着力提升農業效益。一是突出科技興農,按照生態、高效、集約、精確的要求,加快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份額已提高到58.5%,農機化綜合水平達到88.5%。二是突出多元投入,積極吸引各類資本參與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今年推出的30個農業園區項目吸引投資21億元,其中外資13億元。三是培植龍頭企業,重點在農產品加工、流通等高收益領域發展龍頭企業,培育了朝陽集團等一批年銷售收入超50億元的骨幹龍頭企業。全市農業集中效果明顯,2004年江陰華西、宜興西太湖、陽山萬畝水蜜桃、唯瓊生態農莊等17個現代都市農業重點園區新增農業收益5077萬元,園區內農民人均增收650元。

推進鄉鎮工業向開發區和工業集中區集中,推動農村產業集聚,促進傳統工業向新型工業轉變。在推進工業集中的過程中,我們堅持“三個結合”,着力提升發展水平。一是與培植特色產業集羣相結合,全市已形成江陰新材料、宜興環保、新區電子信息、惠山汽車零部件、錫山紡織服裝等特色產業集羣。二是與轉變增長方式相結合,引導農村企業提高產業層次和技術水平,對進入集中區的企業設置技術含量、投資強度等“門檻”,低於規定標準的項目不直接供地,一律進標準廠房。三是與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大力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嚴格防止污染生態環境的項目進入園區。全市鄉鎮工業的集聚效應初步顯現,農村工業集中區的投資密度每平方公里超過4億元,單體項目平均投資規模1650萬元,集中區的工業產出已佔全市鄉鎮工業的67%。

引領農民向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集中,推動農村人口集中,促進農民向市民的轉變。整合小城鎮和自然村,重點抓好户數較少特別是20户以下的自然村落、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的自然村落等五類村落的撤併。全市鄉鎮總數已從83個減少到59個,撤併自然村196個。在村鎮撤併中,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讓利於農民,先安置後拆遷;科學規劃建設,集中成片開發了公共設施齊全、社會事業配套、環境綠化美化的農民新社區,入住農民普遍比較滿意,每個農民佔用的宅基地也從100平方米降為30平方米,既節約了土地,又改善了農民的居住環境。江陰新橋鎮已有50%的農民集中居住,節約土地2925畝。在農民集中居住的過程中,我們注重加強教育培訓,引導他們摒棄舊觀念、舊習俗,倡導科學、文明、健康、向上的文明鄉風。江陰華西村充分發揮自身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帶領其合併的13個村組建精神文明建設開發公司,共同建設物質富裕與精神富有相統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二、推進“三大組織”建設:拓展農村生產關係的新內涵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先進生產力,迫切需要發展與經濟市場化、利益多元化相適應的農村各類經濟合作組織。在實踐中,我們推進“三大組織”建設,建立了以黨組織為核心、以村委會和各類經濟合作組織為兩翼的組織體系,形成了新型的農村生產關係。

隨着村委改居委、農民變市民步伐的日益加快,農村集體資產如何做到產權明晰、有效運行、監管到位?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創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組織。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組織履行生產服務、資產積累、資源開發等職能,通過建立股東代表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落實所有權、決策權、經營權、監督權,明晰了農村集體資產,有效維護了村民的權益,調動了村民民主管理的積極性。全國較早組建的黃巷鎮陳巷村股份經濟合作社,2004年可支配收入達到650萬元,每個股民平均分紅2001元。目前,全市已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74個,淨資產26億元,持股人數24.8萬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已成為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新載體,農民增收的新渠道。

隨着“三個集中”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土地有序流轉、收益穩定增長?針對這個問題,我們積極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組織。按照自願、依法、有償的原則,因地制宜地組建浮動分配型、固定分配型、混合分配型三種類型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使土地既成為農民生存的“護身符”、致富的“搖錢樹”,又成為構建和諧農村的牢固紐帶。目前,全市已組建各類土地股份合作社92家,參與土地流轉收益分配的農民達78.6萬人,佔全市農民總數的36.5%。

隨着農村市場化、農業產業化步伐的加快,如何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正確處理低效益與高風險的矛盾,成為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我們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圍繞提高農民的勞動生產率,按照讓農民分享農產品加工和銷售利潤的指導思想,堅持用工業化的方法、市場化的機制,引導農民在自願基礎上建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他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在組建標準上,堅持“四有”,即有健全的合作制度,規範化運作;有合作的手段,具備資金、技術等經營要素;有較大的合作規模,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強;有明顯的合作效益,能促進農民增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既有鬆散型的,也有緊密型的;既有生產服務型的,也有產、加、銷一體型的。目前,全市已建成112個“四有”示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三、推進“三大保障”建設:形成富民安民的新支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培育先進生產力,構建新型生產關係,出發點和落腳點在於富民安民。為此,我們着力完善富民安民的支撐體系,努力構建和諧宜人的新農村。

大力完善創業保障體系。一是完善支持農民創業的政策制度,取消城鄉分割的户籍制度、用工制度、税收制度,落實了自主創業獎勵、異地務農補貼、公益崗位補貼、小額創業貸款、職業介紹補貼、搬遷企業補貼等政策。二是拓寬農民轉移就業的門路,重點抓好“六個一批”:新老企業吸納一批、發展三產容納一批、自主創業鼓勵一批、異地務工轉移一批、搬遷企業帶走一批、購買崗位安置一批。三是提高農民創業就業的技能,建設培訓基地,完善培訓機制,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今年全市已培訓農村勞動力5萬人,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4萬人,青壯年農民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比例達到65%。

積極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主要是推行“五保一獎”制度。積極推進“社保”,加快擴大鄉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覆蓋面,新辦企業一律納入養老保險範圍,全市農民參加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達到33.2萬人。全面實施“地保”,落實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納入保障體系的農民已達36萬人。加快建立“農保”,採取“個人繳費、集體補貼、財政補助”的辦法,解決單純務農農民的養老保險問題,老年農民參保後個人不再繳費,直接按月領取養老金,全市已有40萬老年農民享受這一福祉。繼續完善“醫保”,加快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兩級財政資助農民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的標準已達到每人每年30元以上。不斷提高“低保”,農民最低生活保障線已提高到每月150元,覆蓋率達到100%。全面推行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對只生育一個孩子、年滿50週歲的農村居民,每人每月獎勵50元。同時,大力開展扶貧幫困工作,建立農村救助基金,組織機關黨員幹部與農村貧困户結對,幫助因病因災致貧農户脱貧致富。

着力加強農村生態體系建設。實施“綠色**三年行動計劃”,加大綠化造林力度,突出經濟林、生態林、景觀林建設,農村森林覆蓋率提高為21%。實施村鎮淨化工程,突出農村水、大氣環境整治,建設“地綠、天藍、水清、居佳”的新江南人家。濱湖區將生態環境作為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工作,大力推進太湖生態防護林、都市特色林、休閒觀光林等六個農村造林綠化建設重點,全區森林覆蓋率達32%。

回顧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我們體會到

首先,要堅持觀念先導,切實重視建設新農村問題。在**的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我們深刻認識到,雖然目前農業僅佔全市三次產業比例的2.2%,但“小比例卻是大問題”。從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看,難點在農民增收和生態環境建設;從“三農”的地位作用看,農民是最廣大的羣體,農村是最廣闊的地域,農業是最基礎的產業;從現實條件看,**人均gdp達到6400美元,完全有可能做到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城鄉的統籌協調發展,率先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此,我們把推進農村建設作為整個**現代化建設的重中之重,出台了《關於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的決定》,同時配套出台《關於進一步推進行政村調整優化工作的指導性意見》、《關於對萬户農民實施扶貧幫困工程的若干意見》、《農民養老保險暫行辦法》、《加快實施農村“三個集中”的意見》、《加強農村“三大合作組織”的意見》五個文件,全面加強“三農”工作。

第二,要堅持規劃先行,科學解決建設什麼樣的新農村的問題。我們着眼於農村生產力的新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新提高、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風尚、生態環境友好的新面貌、依法民主管理的新體系等方面的內容,按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農村、培育現代農民”的總體要求,圍繞農村“產業園區化、居民社區化、生產規模化、組織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環境生態化”的基本思路,制定了2005年、2007年、2010年新農村建設的階段目標,形成了城鄉統籌、相互銜接、覆蓋全市的農村發展總體規劃,包括九個分區規劃和農村城鎮空間結構體系、現代產業佈局體系、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服務設施體系、人居生態環境體系等專項規劃,勾畫了**新農村建設的藍圖。

第三,要堅持用統籌辦法,系統解決怎樣建設新農村的問題。“興農之路不在農”,必須“跳出三農解決三農”,實行“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用城鄉統籌的辦法建設新農村。大力推進城鄉統籌的規劃體系、產業體系、政策體系、富民體系、基礎設施體系五個體系建設。在統籌城鄉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方面,我們在城鄉同步推進了交通、供水、電力、通訊、燃氣等基礎設施建設,村鎮公路建設實現所有鄉鎮的車輛30分鐘駛上高速公路,農村自來水普及率提高到95.2%。在工農統籌方面,堅持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兩篇文章一起做,一方面,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同時,鼓勵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發揮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的優勢,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另一方面,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農業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推動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以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

第四篇: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文章標題:創建生態文明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經驗材料

大力創建生態文明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我縣地處西江中游北岸,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區縣,共有12個鎮,1個街道辦事處,175個行政村,1751個自然村。全縣總人口35.5萬人,農村人口28.32萬人,佔全縣人口的80。我縣從2014年起啟動創建生態

文明村活動。在上級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全縣人民不懈努力,創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績。全縣共投入資金3070萬元,完成改廁8942户,改水4325户,改造破舊危房2.5萬平方米,鋪設硬底化村巷道26.28萬平方米,遷建豬牛舍3173間,建垃圾屋297間,修築排污渠12.56萬米,整治公共場所19.95萬平方米,羣眾義務投工25.8萬工,同時建設了文化廣場77個、籃球場91個、農民小公園176個、宣傳欄307個,成功創建了312個生態文明村,其中有33個為“廣東省衞生村”,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探索有效途徑,積累寶貴經驗。2014年,到我縣參觀學習的省內外參觀團60多批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充分肯定我縣的創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現就我縣創建生態文明村的做法、成效、體會和今後工作思路做一個彙報。[本站文章-找範文,到本站]

一、創建生態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縣認真落實省、市的工作部署,從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認識創建工作的重要意義,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把創建活動作為順應羣眾需求、為農民羣眾做好事辦實事的“民心工程”,作為推動農村社會全面進步的“奔康工程”,作為營造農村良好投資創業環境的“形象工程”,作為更新農民的思想觀念、變革生活方式的“素質工程”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推進創建工作。

(一)加強領導,齊抓共建。

我縣從三個方面保證領導力量到位、掛鈎幫扶到位、督促檢查到位,確保創建工作順利有效地開展。

一是建立健全層級領導體制。縣成立了創建指揮部,由縣委書記擔任總指揮,分管精神文明建設的縣委副書記、縣委常委和副縣長擔任執行指揮,宣傳、衞生、婦聯、團委、農業、規劃、建設、交通、財政等部門主要領導擔任指揮部成員。並從成員單位抽調10多名政治素質強、業務水平高的幹部組成專責工作小組,設立日常工作辦公室,負責指導、協調、督促全縣創建工作的開展。同時,還抽調17名縣直副科以上幹部駐鎮負責督導工作。各鎮也成立了相應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形成了黨委書記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班子成員共同抓,一級抓一級,一級帶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掛鈎幫扶制度。縣五套班子領導成員全部掛點各鄉鎮,縣直150多個單位掛鈎到各創建村,並明確將創建任務分解到鎮及縣直掛鈎單位,把創建成效作為各鎮和縣直單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

三是建立健全檢查督促考核機制。縣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檢查、彙報通報、考核評比工作機制。縣專責工作小組和駐鎮工作組長期深入各村督促檢查,以簡報、通報形式,推廣先進,督促後進。為防止搞形式走過場,杜絕出現“豆腐渣”工程,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機關的領導和幹部組成的調研組對全縣創建村進行全面的考核驗收,以考核最終結果為依據,對創建成效明顯的先進集體、先進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創建工作落伍的單位進行通報,限期改進。

(二)抓好示範,以點帶面。

由於我縣農村各地經濟發展水平、人文地理條件、工作基礎不盡相同,因此,我們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分階段實施、分層次推進和務求實效的原則,運用典型引路的辦法,在全縣篩選了56個自然村作為示範點,探索路子,積累經驗,以實幹聚民心、以實效促發展,影響、帶動、輻射、延伸其它村。56個示範點出現的新氣象,產生了巨大感召力,點燃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羣眾中藴藏着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大力宣傳,營造氛圍。

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文藝演出等多種形式宣傳建設生態文明村的重要意義,調動羣眾的積極性。舉辦各鎮分管領導和各創建村的村長培訓班,使他們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明確創建工作的目的、意義和工作原則、方法。組織創建村的幹部羣眾實地參觀示範點,讓他們親身感受改水改廁、人畜分離和整治“髒亂差”帶來的好處,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轉變,把告別愚昧、走向文明變成自覺行動。一些原來暫未列入當年創建任務的村也紛紛要求提前創建,如高良鎮的雙烏村、播植鎮的長英村等的幹部和村民主動寫信“上訪”要求政府幫助和指導創建生態文明村。

(四)多方籌措,落實資

第五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典型經驗材料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近年來,安義縣堅持以新農村建設統領“三農”工作全局,圍繞打造一流的生態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按照“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羣眾主體、村組實施”的原則,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強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14年,安義縣被南昌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唯一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

一、突出三項內容,激發新農村建設的活力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歷史任務。在具體操作中,我們突出規劃、建設、整治三項主要內容,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構建和諧、文明、富裕的新農村。一是突出抓好規劃這個前提。規劃是新農村建設的前題,更是一項龍頭工程。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新農村規劃工作,一方面,專門制訂總體規劃。結合安義實際,制訂出台了《安義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十年規劃》,《規劃》按照“優化生活環境、改善生產條件、提升鄉村文明、構建和諧農村”的要求,用10年的時間,對全縣1093個自然村分三批進行建設,第一批建設22個重點示範村,2014年底完成;第二批推進500個公路沿線村,2014年前完成;第三批抓好571個邊遠貧困村,2014年前完成。從而使全縣所有自然村基本建成“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另一方面,具體編制村莊規劃。縣財政2014年撥出專款40萬元用於編制村莊規劃,縣村建規劃部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各村的區位條件、經濟基礎、自然生態、人文環境等要素,創造性地為每一個自然村莊搞好規劃設計,做到一村一景。2014年,全縣已完成了60個自然村的規劃編制。其餘1033個自然村的規劃編制工作將在2014年底全部完成。二是突出抓好建設這個主題。按照典型示範、以點帶面的方針,快速推進市、縣、鄉三級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根據“交通便利、規模適中、生活中上、先易後難”的原則,沿南安一級公路和西山山脈選擇了25個基礎條件好、羣眾熱情高、輻射作用大的自然村作為市、縣、鄉三級示範點建設,其中市級示範點1個,縣級示範點8個,鄉級示範點16個。示範點建設充分利用和發揮綠水青山生態優勢,強勢推進“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建、三培三帶、三新三高”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如把市級示範點鼎湖鎮榨下劉家建設成為“田園風光式”新村,縣級示範點黃洲鎮孝誦建設成為“自然生態式”新村,長埠鎮木馬建設成為“農民別墅式”新村,萬埠鎮小劉村建設成為“農家山莊式”新村,東陽鎮北山堯下建設成為“精品小區式”新村。三是突出抓好整治這個難題。整治是新農村建設的難點,直接面對千家萬户,涉及村民利益的調整。縣委、縣政府大力開展環境整治工作。一方面,整治“空心村”。對自然村莊中間大量存有安全隱患、污染環境衞生且無人居住的破爛房屋全部拆除,做到通路、插綠、添景。如石鼻鎮聯合村冷溪村小組一次性拆除“空心村”中的破舊房屋21幢,取得明顯成效.另一方面,整治舊房屋。重點對建設時間長、外型不美觀,影響村容村貌的舊房屋實行“(本文來源本站)穿衣戴帽”,對村莊電線、電話線進行整治,做到合理有序佈局,對房前屋後亂搭亂建牛欄豬圈進行拆除,實行集中統一安置,做到人畜分離。對縣城規劃區範圍內的村莊實行垃圾袋裝化,確保環境整潔衞生。同時,在整治過程中,做到區別對待,切實加大對自然原生態、古文化遺蹟的保護,特別是對村莊裏的古樹名木和古民居等,進行嚴格的保護。

二、發揮三大作用,形成新農村建設的合力

新農村建設不是單純的政府行為,也不是單純的羣眾創建活動,需要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的整合。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多方聯動,充分發揮三大作用,匯聚新農村建設的強大合力。第一,發揮黨委政府的引導作用。在領導力量上,專門成立由32個職能部門組成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安排25名縣領導和25個縣直單位掛點抓新農村示範點建設,抽調縣、鄉、村三級300餘名幹部參與新農村建設,廣大幹部以身作則、率先垂範,爭當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在資金籌措上,縣財政每年擠出2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新農村建設,發揮公共財政“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建設好水、電、路等公共基礎設施,解決單家單户不好辦也辦不了的事情。在宣傳造勢上,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宣傳車等輿論工具,廣泛宣傳新農村建設的意義,弘揚新農村建設的典型,着力營造“全縣動員、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第二,發揮農民羣眾的主體作用。農民羣眾是新農村的建設者、管理者、維護者和直接受益者,是創建活動的力量源泉。沒有廣大農民羣眾的主動參與,新農村建設就失去了基礎,失去了“土壤”。縣委、縣政府在新農村建設中,一切為了羣眾,從解決羣眾最直接、最關注、最急迫的問題入手,滿足羣眾求美、求新、求幸福的願望,從而使廣大羣眾主動參與創建的熱情十分高漲,很多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不惜放棄手中的生意,千里迢迢趕回家鄉參與新農村建設。如萬埠鎮小劉村,50多户村民只有3-4户主勞力在家,啟動新農村建設後,30多户在外務工經商的村民自動歇業關門,返回家鄉參與新農村建設。長埠鎮木馬村在上海經商的凌勝根等幾個年輕有為的小夥子輪流回家參與新農村建設。目前,全縣新農村建設羣眾參與率達98以上。第三,發揮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用。新農村建設資金投入大,僅有政府引導、羣眾參與還不夠,必須發揮各種社會力量的支持作用。我縣積極動員在外知名人士、熱心家鄉建設者、企業家等社會力量和機關單位,踴躍為新農村建設捐獻贊助和提供必要支持,拓寬資金來源渠道。目前,我縣通過社會力量捐獻贊助投入新農村建設的資金就有1000多萬元。通過政府、羣眾、社會的共同參與,形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齊心協力建設新農村的良好格局。到2014年底為止,全縣1個市級示範點和8個縣級示範點總共投入資金2014多萬元,共拆除破爛房屋482幢,穿衣戴帽360幢,硬化入户水泥公路35公里,完成有線電視、自來水入户680户,改造門塘9口,改造廁所140座,建設5座公廁,興建4個農民文化活動中心,完成房前屋後綠化面積3200平方米。

三、注重三個結合,增強新農村建設的動力

新農村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在新農村建設中,我縣注重把新農村建設與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健全長效管理機制相結合,不斷拓展和豐富新農村建設的外延和內涵,增強新農村建設的持久動力。其一,注重與培植產業促農增收相結合。建設新農村要以農業生產發展、農民生活寬裕為基礎,否則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一方面,發展特色農業。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發展25萬畝優質糧基地、20萬畝優質油基地、10萬畝優質水果基地、3萬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基地等四大特色基地,走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路子,做大做強從玉菜業、天豫食品、紅菱食品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另一方面,做大塑鋼產業。安義有6萬農民在外從事塑鋼生產、經營、加工,被建設部授予“中國塑鋼門窗型材流通示範基地”。縣委、縣政府把塑鋼產業作為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緊密結合全民創業活動,出台大力發展塑鋼產業政策,鼓勵外出務工經商農民回鄉創業,使塑鋼產業成為安義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帶動農民致富。通過培植產業促農增收,使農民有資金、有實力投入新農村建設。其二,注重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建設農村精神文明是推進新農村建設,解決農村社會各種矛盾的重要手段。積極探索建立有利於農民參與學習培訓、法制教育、民主管理、羣眾評議、文化娛樂的陣地,定期組織開展創建文明村、信用村、文明信用户、道德農户等評選活動,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激發村民的集體榮譽感,讓農民在各種活動中得到薰陶,增長見識。大力發揚優良村風民俗,以好的村風民俗來約束不好的行為習慣,讓社會公德來制約個人的私心雜念,努力把農民培養成誠實守信、文明守法的新型農民。如我縣長埠鎮木馬新村、黃洲鎮孝誦新村等廣泛開展創建“五好”文明家庭、公民道德建設活動,成立老年腰鼓隊、秧歌隊,編頌文明新歌,構築起農村精神文明的新陣地,從而使文明新村、文明新風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其三,注重與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相結合。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創建高潮過後的日常管理顯得更為重要。在新農村建設管理中,我縣注重引入城市社區管理模式,發揮城市社區民主自治管理的優勢,一方面,成立羣眾性自治組織,以“老黨員、老幹部、老軍人、老模範、老教師”(五老)和無職黨員為主體,吸收熱心村落社區建設的志願者參加,成立各種形式的村民理事會,使羣眾主動參與村務管理。另一方面,健全管理制度,通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衞生監督制度等,加強新農村的日常公共管理,形成全體村民共同保護環境、講究衞生的責任機制和約束機制。同時,充分發揮新組建的鄉鎮城管中隊的職能作用,嚴格執法管理,促進新農村建設走上規範化、制度化軌道,始終保持新農村建設旺盛的生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jiaoliu/mvn7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