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講話致辭 >民主生活會發言 >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精選多篇)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精選多篇)

第一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3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精選多篇)

加快社會主義新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近兩年以來,由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並在實踐中提出和實行了許多支援農村、富裕農民、加強農業的政策和措施,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宏觀環境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最近幾年,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有力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二是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係出現轉折性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三是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四是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在充分看到“三農”發展的成就以及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制約“三農”發展的因素依然嚴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等等。這些説明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仍然艱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一定要從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看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我們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是相對於舊中國的“舊農村”而言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又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相對的是改革開放前的農村。黨 1

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是針對在新世紀裏農村建設的新的歷史任務提出來的,面對的是新世紀和新要求。這個新要求或者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就是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20個字”的總體要求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又提出了五個大的方面的任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準確把握的。第一,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國家“十一五”以至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些年,在城鄉發展方面,由於二元經濟體制等諸多原因,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這不僅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而農村的發展照樣離不開城市。可以説,我國農村與城市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依賴性正在日益提高,因此,只有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沒有農村的發展,就不會有中國的發展。在過去的城鄉發展中,我們有些偏重於城市,現在則到了該向農村傾斜的時候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應當放在農村的發展上。必須加快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村經濟結構全面升級,逐步建立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新農業結構,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為農民收入增長開闢新的途徑,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標誌着我國進入了工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落實好中央的支農、惠農、富農政策,切實調動廣大農民羣眾的積極性,是當前統籌城鄉發展、做好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第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我國“三農”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等。調整的目標是,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通過農產品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業化;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佈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斷向農村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軍。第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農村改革面廣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和完善,也包括税費改革的鞏固和深化,還包括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區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統籌兼顧、重點推進。中央強調,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區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要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要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第四,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長期以來,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較多,而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致使農村居民在義務教育、公共衞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

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去年,我們打沼氣12口,今年建集中供水站四處,基本解決了全村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第五,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更多內容請訪問好範 文網)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要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闢增收途徑。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應該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最先開始改革的是農村,貢獻最大的是農民,但目前最困難的仍然是農民。同時,農民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説,農民不富裕,中國人就不富裕,民富國強就不可能實現。因此,必須多方面採取有力措施,結合我們的富民強村工作,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壯大經濟實體,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採取搞運動的方式,提不合實際的口號,急功近利。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充分發揮帶頭和先鋒模範作用。第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鬥堡壘,是黨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就拿農村黨支部班子來説,雖然處在最基層,但其發揮的作用卻很大。黨的農村政策要靠他們去貫徹落實,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大計要靠他們去謀劃,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要靠他們去溝通,黨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們去樹立和體現。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對於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基礎和執政基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發

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就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幹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羣眾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本領,不斷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第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既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考驗,又對農村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黨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雙帶”能力強不強,可以説是農村黨員能否體現和保持先進性的關鍵要素,也是黨員先進性能否得到老百姓認可的重要尺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體現在農村黨員身上,就是要學會服務羣眾、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排憂解難,協調利益、引導羣眾。只有這樣,才能密切幹羣關係,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農村黨員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本領。第三,強化農村領導幹部的帶頭作用。“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農村經濟強不強,功夫全在‘領頭羊’。”團結帶領農民羣眾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必須建設一個團結、堅強、羣眾擁護的村黨支部,尤其要選好配強村黨支部一班人。農村的工作複雜而繁重,農村黨組織要全面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支部一班人至關重要。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農村黨支部的建設。只有靠建設,農村黨支部一班人才能成為堅強的領導集體,發揮帶頭人作用。總之,只有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不懈、務實創新地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好,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和模範作用,才能彰顯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才能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組織保證,才能完成黨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

第二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

文章標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

建設社會主

義新農村是我國

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板書)

近兩年以來,由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並在實踐中提出和實行了許多支援農村、富裕農民、加強農業的政策和措施,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宏觀環境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最近幾年,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有力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二是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係出現轉折性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三是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四是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

在充分看到“三農”發展的成就以及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制約“三農”發展的因素依然嚴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等等。這些説明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仍然艱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一定要從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看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教學提示:這部分談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提出的背景及意義,如需進一步展開來講,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一之內容)。

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方面任務(板書)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我們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是相對於舊中國的“舊農村”而言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又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相對的是改革開放前的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是針對在新世紀裏農村建設的新的歷史任務提出來的,面對的是新世紀和新要求。這個新要求或者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就是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20個字”的總體要求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又提出了五個大的方面的任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準確把握的(教學提示:這一部分主要講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和任務,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二之內容)。

第一,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國家“十一五”以至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些年,在城鄉發展方面,由於二元經濟體制等諸多原因,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這不僅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這次中央全會強調,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農村,而農村的發展照樣離不開城市。可以説,我國農村與城市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依賴性正在日益提高,因此,只有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保證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教學提示:此處可以進一步講一講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三、之四之內容)。沒有農村的發展,就不會有中國的發展。在過去的城鄉發展中,我們有些偏重於城市,現在則到了該向農村傾斜的時候了,統籌城鄉發展的重點應當放在農村的發展上。必須加快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現農村經濟結構全面升級,逐步建立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的新農業結構,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為農民收入增長開闢新的途徑,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了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這標誌着我國進入了工農、城鄉統籌發展的新階段。落實好中央的支農、惠農、富農政策,切實調動廣大農民羣眾的積極性,是當前統籌城鄉發展、做好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

第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我國“三農”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發展,發

展農產品加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等。調整的目標是,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通過農產品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業化;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佈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斷向農村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第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改革面廣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和完善,也包括税費改革的鞏固和深化,還包括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統籌兼顧、重點推進。中央強調,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要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要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第四,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長期以來,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較多,而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致使農村居民在義務教育、公共衞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第五,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要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闢增收途徑。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應該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最先開始改革的是農村,貢獻最大的是農民,但目前最困難的仍然是農民。同時,農民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説,農民不富裕,中國人就不富裕,民富國強就不可能實現。因此,必須多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證(板書)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採取搞運動的方式,提不合實際的口號,急功近利。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充分發揮帶頭和先鋒模範作用。

第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鬥堡壘,是黨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就拿農村黨支部班子來説,雖然處在最基層,但其發揮的作用卻很大。黨的農村政策要靠他們去貫徹落實,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大計要靠他們去謀劃,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要靠他們去溝通,黨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們去樹立和體現。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對於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基礎和執政基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就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幹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羣眾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本領,不斷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第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既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考驗,又對農村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黨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雙帶”能力強不強,可以説是農村黨員能否體現和保持先進性的關鍵要素,也是黨員先進性能否得到老百姓認可的重要尺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體現在農村黨員身上,就是要學會服務羣眾、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排憂解難,協調利益、引導羣眾。只有這樣,才能密切幹羣關係,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農村黨員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本領(教學提示:此處可着重講共產黨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作用,可結合正在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來談,也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五之內容)。

第三,強化農村領導幹部的帶頭作用。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農村經濟強不強,功夫全在‘領頭羊’。”團結帶領農民羣眾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必須建設一個團結、堅強、羣眾擁護的村黨支部,尤其要選好配強村黨支部一班人。農村的工作複雜而繁重,農村黨組織要全面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支部一班人至關重要。然而支部書記或支部領導班子的素質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我們也不能指望領導班子人員天生都有這種素質,重要的是靠不斷的建設。只有靠建設,農村黨支部一班人才能成為堅強的領導集體,發揮帶頭人作用。

總之,只有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不懈、務實創新地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好,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和模範作用,才能彰顯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才能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組織保證,才能完成黨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教學提示:課後可組織學員就本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展開討論,以擴展教學效果)。

2014-06-2014:4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來源於本站,歡迎閲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

第三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

文章標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指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這是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出發,總結經濟社會發展經驗,分析農村改革發展形勢,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決策。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

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板書)

近兩年以來,由於中央高度重視“三農”工作,並在實踐中提出和實行了許多支援農村、富裕農民、加強農業的政策和措施,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呈現出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一是農業、農村發展的宏觀環境進入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黃金時期”。最近幾年,國家通過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創新,有力推進了農業、農村的發展。二是糧食產量出現了恢復性增長,糧食供求關係出現轉折性變化,糧食安全問題逐漸緩解。三是鄉鎮企業快速增長,農民就業開始逐漸恢復。四是農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來增幅連續下降的格局,出現了8年以來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況下,農民消費開始活躍,農村市場也由冷趨暖。

在充分看到“三農”發展的成就以及黨和政府對“三農”工作高度重視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看到,制約“三農”發展的因素依然嚴重。農業依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投入不足、基礎脆弱的狀況並沒有改變;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並沒有建立;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並沒有消除;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明顯滯後的局面並沒有根本改觀,等等。這些説明農村改革和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和攻堅階段,保持農村發展好勢頭的任務仍然艱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我們一定要從鞏固農業的基礎地位、實現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高度來看待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教學提示:這部分談的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提出的背景及意義,如需進一步展開來講,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一之內容)。

準確把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各方面任務(板書)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個提法,不是今天才有的。新中國建立之初的上世紀50年代,我們就提出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是相對於舊中國的“舊農村”而言的。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又一次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但這個“新農村”相對的是改革開放前的農村。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任務,是針對在新世紀裏農村建設的新的歷史任務提出來的,面對的是新世紀和新要求。這個新要求或者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就是20個字:“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個字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這“20個字”的總體要求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又提出了五個大的方面的任務。這些都是需要我們認真學習和準確把握的(教學提示:這一部分主要講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內容和任務,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二之內容)。

第一,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是國家“十一五”以至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面臨的一大挑戰。這些年,在城鄉發展方面,由於二元經濟體制等諸多原因,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差距不斷擴大。這不僅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而且也成為影響社會安定團結的重要因素。這次中央全會強調,要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

第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加強農業設施建設,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我國“三農”發展的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就是對農業和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調整的重點是,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加快畜牧業發展,發展農產品加工,優化農業區域佈局,調整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等。調整的目標是,優化資源配置,發揮各地的比較優勢;通過農產品結構調整,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我國農產品的優質化和專業化;通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通過農村就業結構調整,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是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在優化品種、優化品質、優化佈局和提高加工轉化水平上下功夫,不斷向農村經濟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第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農村改革面廣量大,既包括家庭承包經營的穩定和完善,也包括税費改革的鞏固和深化,還包括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縣鄉財政體制、農村金融和土地徵用等方面的改革,需要統籌兼顧、重點推進。中央強調,要穩定並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根據自願、有償的原則依法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要鞏固農村税費改革成果,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基本完成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等改革任務。要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規範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組織,探索和發展農業保險,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要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徵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徵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要深化農村流通體制改革,積極開拓農村市場。要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就業制度,依法保障進城務工人員的權益。要增強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

【本站範文網】

第四,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

長期以來,政府為城市居民提供的公共服務較多,而農村居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較少,致使農村居民在義務教育、公共衞生、公共文化、公共安全和社會保障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較大差距。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逐步解決農村公共服務嚴重滯後的問題,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強化政府對農村的公共服務,逐步使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公平地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重點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對農村學生免收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提供免費課本和寄宿生活費補助。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要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貧工程。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遠程教育和廣播電視“村村通”,發展農村通信,繼續完善農村電網,逐步解決農村飲水的困難和安全問題。要大力普及農村沼氣,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

第五,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中央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採取綜合措施,廣泛開闢農民增收渠道。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擴大養殖、園藝等勞動密集型產品和綠色食品的生產,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要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引導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有序轉移,帶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發展。要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加大扶貧開發力度,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開闢增收途徑。要因地制宜地實行整村推進的扶貧開發方式,對缺乏生存條件地區的貧困人口實行易地扶貧,對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應該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最先開始改革的是農村,貢獻最大的是農民,但目前最困難的仍然是農民。同時,農民是我國人口的大多數,在一定程度上説,農民不富裕,中國人就不富裕,民富國強就不可能實現。因此,必須多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計提高農民收入。

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思想和組織保證(板書)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不是短時間內能夠實現的。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採取搞運動的方式,提不合實際的口號,急功近利。在這個過程中,農村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要充分發揮帶頭和先鋒模範作用。

第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

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農村各種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的戰鬥堡壘,是黨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礎。就拿農村黨支部班子來説,雖然處在最基層,但其發揮的作用卻很大。黨的農村政策要靠他們去貫徹落實,農業發展、農村穩定、農民增收的大計要靠他們去謀劃,黨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要靠他們去溝通,黨的威信和形象要靠他們去樹立和體現。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對於鞏固黨在農村的領導基礎和執政基礎,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加強農村黨支部建設,就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幹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羣眾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本領,不斷推動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

第二,發揮農村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農村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既對農村基層黨組織提出了新的考驗,又對農村黨員提出了新的要求。黨員在農村經濟發展中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雙帶”能力強不強,可以説是農村黨員能否體現和保持先進性的關鍵要素,也是黨員先進性能否得到老百姓認可的重要尺度。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要求,體現在農村黨員身上,就是要學會服務羣眾、凝聚人心,化解矛盾、排憂解難,協調利益、引導羣眾。只有這樣,才能密切幹羣關係,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保持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農村黨員的作用,主要就是要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本領(教學提示:此處可着重講共產黨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的作用,可結合正在開展的先進性教育活動來談,也可引用教學參考之五之內容)。

第三,強化農村領導幹部的帶頭作用。

“農村富不富,關鍵在支部;農村經濟強不強,功夫全在‘領頭羊’。”團結帶領農民羣眾致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內在要求,也是先進性的具體體現。實踐證明,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各項事業發展,必須建設一個團結、堅強、羣眾擁護的村黨支部,尤其要選好配強村黨支部一班人。農村的工作複雜而繁重,農村黨組織要全面貫徹執行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發揮戰鬥堡壘作用,黨支部一班人至關重要。然而支部書記或支部領導班子的素質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我們也不能指望領導班子人員天生都有這種素質,重要的是靠不斷的建設。只有靠建設,農村黨支部一班人才能成為堅強的領導集體,發揮帶頭人作用。

總之,只有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堅持不懈、務實創新地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好,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和模範作用,才能彰顯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才能為解決好“三農”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思想和組織保證,才能完成黨所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歷史任務(教學提示:課後可組織學員就本地(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展開討論,以擴展教學效果)。2014-06-2014:4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來源於文祕114網,歡迎閲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材料。

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1] [2]

第四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輔導材料

不久前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曆任務。這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城鄉統籌”、“兩個趨向”後,作出的有關“三農”工作的又一個重大決策。今年中央的農村工作會議和明年的“一號文件”,黨中央將對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這些,都必將對全國農村的建設和發展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這個輔

導講座材料,主要是解讀一下中央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要構架,以及我市貫徹中央決定的一些動作與措施。由於時間的關係,許多的內容還不是正式文件,僅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訓時參考。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建議》,提出了今後5年的8項工作任務,其中第一項就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歷史任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

第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國初期,我們黨確定了“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就提出要建設新農村。那時的新農村建設是在城鄉二元體制的格局下進行的,體現的是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鄉差別。50多年過去了,我國城鄉經濟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特別是進入新的世紀,現代化建設和農村的發展改革進入了新的階段:一方面,從整個社會發展來看,最低收入的階層是農民,最薄弱的產業是農業,發展滯後的農村成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和關鍵。因此,必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國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必須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逐步推進城鄉一體化。五中全會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要的歷史任務,是在我國開始實行城鄉統籌戰略,逐步走向城鄉一體化的背景下提出來的。它反映了現代化建設和農村全面發展的要求,順應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趨勢,同時體現了我們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原則,體現了我們黨的科學發展觀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它標誌着我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更高的階段,標誌着我國農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轉變。

第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總抓手。從理論上説,農業、農民的載體是農村。將解決“三農”問題統一到新農村建設上來,是一個新的政策定位。中央關於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是系統性的、綜合性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在於全方位推進農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在未來的5到10年裏,我們應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一個總題目,作為統領農村各項工作的總綱。

這説明,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黨中央把農村工作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三農”問題一直是制約我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沒有農業的穩定,就沒有國民經濟的穩定;沒有農村的發展,就沒有國家的真正發展;沒有農民的富足,就沒有國家的持久繁榮。只有近八億農民都加入到現代化的進程,才能盤活國民經濟全局,實現長期持續的發展;只有廣大農村明顯改變落後面貌,才能實現更大範圍、更高水平的小康。從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解決“三農”問題這個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意義非常深遠。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內涵。最近,各地都在謀劃本地區未來5年建設新農村的美好藍圖。比如,蘇南地區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來新農村應當以農業現代化集中區的形式表現出來,加快實現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佈局,切實以城鄉統籌發展促進新農村建設。農業大省河南的同志則提出要進一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農業科技為引領,切實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力度,把創新機制放在新農村建設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農民收入。

由於各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新農村建設的側重點會有所不同。但從全局看,我們必須全面理解和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之“新”的內涵,切實做好“新”的文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地加以推進”。把新農村建設的目標和要求,概括為五個方面、二十個字,內容豐富、涵義深刻,全面體現了新形勢下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從農村文明建設的角度看,“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這是對新農村的全景式描繪,也是我們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充分體現了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從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工農互動的高度對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議》同

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抓住五個重點:

一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是全面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新農村之“新”,就“新”在城鄉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城鄉統籌,一要統籌規劃,立足當前,着眼長遠,拿出前瞻性的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的城鄉建設的藍圖,要體現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業和農村投入、強化農村公共服務的力度,體現推

進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速度。二要統籌城鄉市場體系建設,努力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鄉統一的公平競爭的要素市場體系,特別是要推進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鎮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動農民走向職業化,實現身份的根本轉變。三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民的生活條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農村去。四要統籌城鄉教育衞生文化體育等事業發展,提高財政投入,在農村實行真正的義務教育,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五要統籌城鄉社會保障,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認真解決好進城農民工等弱勢困難羣體的社會保障問題,保證農民的生存底線。

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是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一要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二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走精細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道路,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三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佈局,做大特色產品,做強特色產業,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動力是全面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民的問題是利益和平等待遇問題,問題產生的根源是長期以來的計劃體制和城鄉二元制度。解決“三農”問題,建設新農村,必須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當前,一要全面深化以農村税費改革為重點的綜合改革。二要在穩定並完善與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體制的同時,深化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流通體制改革。

四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新農村要突出解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事業發展問題。一要加快發展農村文化教育事業。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地位,發展教育要把普及和鞏固農村九年義務教育作為重點。二要加強農村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今後五年我們要在全國農村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三要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重點是加快鄉村道路建設,發展農村通信,完善農村電網,積極發展適合農村特點的清潔能源,等等。

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是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農民增收事關全局,農民收入上不去,不僅影響農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制約整個國民經濟增長。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解決“三農”問題最重要、最關鍵的目標,作為制定一系列重農補農政策的核心和主題,努力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今後五年將進一步採取綜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

概括起來説,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其新的內涵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從促進統籌城鄉發展,建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思路;二是從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加快改善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出發,提出了農村工作的新要求;三是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的眼光,從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出發,把農村工作提到了新高度。

第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艱鉅而長期的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涉及億萬農民切身利益的偉大事業,也是一個艱鉅和長期的任務,不會一蹴而就,必須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由於我國農村各地的發展差距很大,發展進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切不可脱離實際,違背農民意願,盲目攀比,而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規劃先行,分步實施,示範引路,因地制宜,紮實穩步地進行。各級黨政組織要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的領導,科學制定規劃,加強分類指導,不搞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我們要廣泛深入地發動羣眾,充分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引導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的家園。同時要組織社會各方面力量積極參與,為建設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環境優美、生態協調、和諧發展、文明進步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明年是“十一五”的第一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開好頭,起好步,打好基礎,有一個好的開局,這對於鼓舞士氣、鼓足幹勁,十分重要。要深入領會和切實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用新農村建設來統領新時期的農村工作,紮紮實實穩步推進。當前要堅持以下原則:一是規劃先行,因地制宜。要科學編制好新農村佈局規劃和村莊整治規劃,嚴格按照規劃推進建設。在建設中,應區分發展階段和地域不同情況,按輕重緩急循序漸進地推進,切忌搞“一刀切”。二是突出重點,示範引路。堅持以中心村為單位,以改善最迫切的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完善各類基礎設施。要按照不同區域特點,形成地域特色。三是政府支持,農民建設。各級財政要加大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引導和激發農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互助合作建設家園的積極性。

二、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起步很早,也取得了斐然的成績。早在上個世紀的六七十年代,我市廣大農民在農村各級黨政組織的領導下,就勝利地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耕田不用牛,點燈不用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沒的目標,走在了全國的前列。改革開放以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我市農村廣大幹部羣眾,大力發展以鄉鎮工業為主體的農村經濟,並率先在全國開展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試點工作。幾十年來,在歷屆市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不僅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蘇南模式,而且成功地進了史無前例的體制改革和經濟調整,繼續保持了農村發展與建設在全國領先的驕人業績,對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今年以來,全市農村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幹部羣眾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圍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堅持城鄉統籌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水平為中心,以推進八項重點工作為主線,加快推進產業園區化、居住社區化、經濟集約化、經營合作化、保障社會化、生態優良化,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第一,推進三個集中進程,農村發展的空間佈局得到進一步優化。切實加大農村“三個集中”的推進力度,顯著促進了產業集聚、土地集約、人口集中,合理配置了資源,進一步優化了經濟、社會、空間和生態等方面的結構佈局,全面提升了農村的發展質量和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地編制了城鄉融合、相互銜接、全覆蓋的農村總體規劃、分區規劃、鎮村佈局規劃和農村新型社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村建設規劃體系。根據統計彙總,農業向適度規模經營和現代都市農業規劃區集中比例由去年底的36%提升到40%;新進鄉鎮工業集中區的企業1299家,搬遷入園的企業498家,工業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的產出佔全市鄉鎮工業經濟總量的比重由去年底的54.6%提高到67.7%;併入城鎮和農村新型社區的自然村488個;新建農民安置小區89個,安置房面積292萬平方米;全市城市化水平提高到67%。

第二,推進保障幫扶進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得到進一步探索。以實施“富民工程”為主線,精心組織“就業、保障、幫扶”三大工程,促進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預計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010元,比上年增加895元,增長12.6%,達到了省定的小康標準。全市共培訓農村勞動力53884名,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42370人,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達到5980元,同比增加739元,增長14.1%。農村各類企業本地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5.87萬;全市納入被徵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體系的農民37.54萬人,覆蓋面擴大到80%;新型農民基本養老保險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參保農民41.1萬人,參保率超過66%。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做到了應保盡保,保障標準進一步提高。“百村奔小康”工程進一步實施,今年脱貧轉化村將新增30個左右,累計超過50%。“萬户農民扶貧幫困工程”進展迅速,全市農村低收入農户的信息資料庫已經建成,各項幫扶政策正在得到全面落實。

第三,推進功能轉換進程,都市農業的綜合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按照“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優化環境、提升效益”的要求,大力推進都市農業建設,農業的綜合競爭力得到顯著提升。全市新建農業產業園、都市農業觀光園5個,累計達到18個。規模以上龍頭企業51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農業外向化水平進一步提高,“三資”投入農業明顯增速,全年工商、民間資本投入8億元,外資投入5000萬美元;全市農產品出口企業50家,出口基地20個,年出口農產品8613萬美元。全市新增造林綠化面積10.1萬畝,森林面積增加到122.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0.3%,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指標。大力推進綠色通道景觀和河道防護林建設。全市72.1%的縣鄉道路兩側已建成高標準景觀通道,30%以上河道兩側、湖泊沿岸已建成防護林,45%的鄉村道路已建成林蔭道,超過20%的鄉鎮已建成環境優美鄉鎮。新建成無公害農業生產基地32.4萬畝,累計達到107.3萬畝,無公害農產品累計達173個,有機食品14個。全年糧食總產量與去年基本持平,畜牧業生產保持平穩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97.45億元,同比增長5.3%。第四,推進集約發展進程,鄉鎮工業的競爭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圍繞“轉變增長方式、實現集約發展、提升競爭能力”的總體要求,通過改革創新、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全市鄉鎮工業繼續保持平穩發展的良好勢頭。預計全年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税總額分別達到5200億元、1085億元和34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2%、24.0%和23.3%。規模經濟進一步增長。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3329.87億元、工業增加值652.25億元、利税總額197.6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52%、26.12%、21.84%,分別佔全市鄉鎮工業總量的70%以上。年營業收入超億元的企業520家,超100億元的企業3家,最高的華西村營業收入超過300億元。外貿出口顯著增長。至10月底,出口產品交貨值441.7億元,同比增長36.8%。園區經濟加速增長,一批重量級工業園區脱穎而出。年營業收入超50億元的園區有50個,超100億元的園區有9個,其中,華士、周莊兩工業園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超280億元和260億元。民營企業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農村新增私營企業1750家,總數達到27230家,私營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税總額分別達到3182億元、667億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別增長35.7%、29.2%和31.5%,佔全市鄉鎮工業的比重分別達到74%、74%和72%。

第五,推進三大合作進程,農村發展的體制機制得到進一步創新。以“三大合作”為重點,進一步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的農村改革,創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進。全年新組建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計達到236家,符合改革條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萬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積極創新運行機制、發展機制和管理機制,促進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健康發展、做大做強。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鼓勵和引導農民以土地承包權入股,組建多種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組建浮動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獲得各類土地流轉收益的農民37.2萬人,累計參加各類土地流轉取得收益的農民比例達到44%。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穩步健康發展。創建“四有”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27家,累計160家,共有會員4.1人,帶動農户14萬户。

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繼續保持着良好的發展勢頭,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有:一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儘管近年來全市農民收入獲得了較快增長,但制約農民長期穩定增收的主要制約因素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通過發揮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資性、轉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雙重製約;通過擴大就業、充分就業而增力口工資性收入,依然面臨市場競爭和自身能力的雙重阻力,保證農民收入持續穩定的增長,還必須進一步拓寬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創新、經濟發展等新途徑。二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雖然近年來全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成效明顯,但受產業層次和生產方式等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仍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農村環境和城市環境的巨大反差還沒有明顯縮小,農村環境仍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羣眾生產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有待進一步探索。隨着城市化進程加快和新舊體制轉換,村級經濟發展的空間日益受到擠壓、難度越來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徑,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經濟,積極發揮村級經濟替政府分憂、為農民謀利、保社會穩定的功能作用.

三、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市委決定,從2014年起在全市範圍內,深入開展“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加快培育一批引領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示範鎮村,以充分發揮其在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確保到2014年全市農村實現基本現代化。

第一,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主要動因。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願,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胡錦濤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集中力量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力求農村面貌有明顯的變化。”温家寶總理在講話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明顯改善廣大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學習十六屆五中全會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體會到,在我國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新階段後,中央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舉措,決策英明,意義深遠。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切實加快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步伐,前一階段,市委組織市委農工辦等專門力量,深入農村基層,開展專題調研活動,廣泛聽取農村基層幹部羣眾意見,認真研究如何推進我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問題。在調研座談中,各級黨政組織和廣大農村幹部羣眾普遍認為,近年來,市委高度重視農村工作,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基本思路,以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實施了一系列創新的舉措,使全市的“三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經過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評估,在全省率先達到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但是,對照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目前的農民收入狀況、農村社會事業水平、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等還明顯落後於城市,“三農”工作的任務仍然十分艱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增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農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全面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進程,也就成了時代賦予全市各級黨政組織的神聖職責。回顧歷史,審視現狀,對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全市發展中有三個方面的規律非常明顯。一是要實現全市的和諧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所説那樣,目前我市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新階段,必須全面加大統籌城鄉發展的廣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來只限於在城市發展中的政策體系、環境條件延伸和覆蓋到全市農村,努力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消除各種體制機制上的差別,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和發展平台,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是要實現全市的率先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實現“兩個率先”目標,農村是難點,居民收入、生態環境、教育程度等許多指標缺在農村。必須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的建設和發展,不斷提升農村發展的實力和水平,不斷提升農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觀地説,目前我市的“三農”問題,許多問題是長期積累的,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有條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決的階段,有些問題已到了可以創造條件逐步解決的階段。總之,“三農”問題已經到了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努力解決的時候了。三是要實現全市的創新發展,關鍵是要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無錫農村曾經創造過令人振奮的輝煌。在新的歷史階段,無錫要實現創新發展,創造新的輝煌,為全省乃至全國作出應有的貢獻,潛力在農村,重點在農村,關鍵還是在農村。農村作為全市的重要板塊,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條件,具有無窮的發展潛力和活力。只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大力推進農村的各項創新創造,無錫農村的發展就能繼續走在全省、全國的前列,也就能以農村發展的創新突破來破解全市發展的瓶頸和難題,推動全市發展水平的整體提升。可以預見,繁榮繁華看城市,實力水平在農村,這將是無錫全市發展的必然趨勢。

因此,市委研究決定把全面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三農”工作的總綱,也把其作為全市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設想從明年起,在全市農村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通過以點帶面,抓兩頭、促中間的方法,大力推進全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確保到201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實現基本現代化。為了組織開展這項爭創活動,市委在充分調查研究和聽取各方面意見的同時,還專門邀請了北京和省裏的“三農”問題專家,召開了無錫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目標體系高層專家審議會議,廣泛聽取專家學者的意見,徵求省裏有關部門的意見,最後形成了《無錫市委、無錫市政府關於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第二,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基本思路。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活動,在全市農村加快培育一批引領功能大、輻射能力強、帶動效應好的示範鎮村,充分發揮示範鎮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中的示範、帶動、輻射作用,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是貫徹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加快“兩個率先”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抓手,對於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多年來,華西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從本村的實際出發,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把生產發展、經濟繁榮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之策,堅持把以人為本、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內容,堅持把鄉村文明、素質提升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力支撐,堅持把村容整潔、環境優美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堅持把制度規範、管理民主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開拓創新,紮實苦幹,走出了一條具有華西特色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之路,創造了統籌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新經驗,值得各地學習借鑑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總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十屆九次全會精神,動員和組織全市農村學習華西精神和華西經驗,牢固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我市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示範區和全面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總目標,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方略,加大“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的力度,按照經濟發展、生活富裕、社會文明、社區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全面實施農村八項重點工作為主線,加快農業現代化、產業園區化、居住集中化、農民知識化、保障社會化、民主法制化、環境生態化步伐,全面提高農村社會生產力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努力把全市農村率先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

學習華西、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在總體上要把握好四個方面的指導原則:

一是全面貫徹的原則。就是圍繞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5句話的基本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重點是加強村鎮建設規劃和環境整治,建設新村鎮;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培育新農民;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新風尚。

二是率先推進的原則。在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而努力奮鬥,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堅持富民優先、科教優先、環保優先、節約優先,以更高的目標追求,研究全新的工作思路,運用有效的方法措施,敢於開拓前進,努力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積累經驗,作出先導,提供示範。因而,整個爭創工作所制定的指標體系,有強烈的導向性,通過爭創活動,能真正引領和帶動全市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

三是探索創新的原則。當前,我市正處在從全面小康向基本現代化邁進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既是經濟轉軌的提升期,也是社會轉型的整合期。在這個時期裏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全新的課題和艱鉅的任務,肯定會遇到許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圍繞農村“三個集中”、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重點、難點問題,積極進行思路創新、方法創新、機制創新,開展各種試點示範,探索突破途徑,努力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探索路子,創造經驗。

四是夯實基礎的原則。村級是我國最基層的一級組織,是我國黨政組織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基礎,村級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農民羣眾的關係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當前農民迫切需要改善的生產生活條件、生態環境和村容村貌等,都是村級經濟社會發展問題,因此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和重點應該在村級。為此,推進全市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必須把工作的重點和着力點放在村級,大力推進村級經濟發展、村級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大力推進村級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真正把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基礎夯實築牢。

第三,開展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的指標體系。圍繞十六屆五中全會《建議》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要求,依據《無錫爭創全省“兩個率先”先導區和示範區行動綱要》的目標和市委、市政府《關於推進農村基本現代化建設八項重點工作的決定》的工作要求,《意見》對爭創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鎮村,提出了明確具體的指標體系。

一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必須在以下五個方面處於全市村級發展建設領先水平:

1、經濟發展:(1)經濟總量規模化。全面提高農村勞動生產率水平,人均應税銷售收入超過8萬元。(預計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達超指標。)(2)二三產業園區化。堅持實行科學規劃,提高開發園區建設水平,二三產業在開發園區和工業集中區中的產出比例達到90%以上。(預計今年全市有25%的村可達超指標。)(3)農業經營集約化。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加大農業投入力度,改善農業設施條件,加快實施農業標準化,全面提高農機化水平,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面積的比重達到80%以上。(預計今年全市有20%的村可達超指標。)(4)經濟發展特色化。因地制宜發展各業經濟,村級經濟發展品牌化、科技化、外向化特色明顯,有一個以上省級或國家級星火、火炬計劃科技項目。(全市已有5%的村實施了省級或國家級星火、火炬計劃科技項目。)(5)村級經濟股份化。大力發展股份經濟,全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健全村級增收長效機制,集體資產實現保值增值,人均村級年可支配收入達到500元以上。(全市已有40%的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達超500元。)

第五篇: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課講稿

一、正確分析形勢,深刻認識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變化

2005年是我國經濟增長較快、效益較好、價格平穩、活力增強的一年,也是農業農村發展繼續保持良好勢頭的一年。中央堅持統籌城鄉發展,穩定、完善和強化支農政策。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加強“三農”工作。在上年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出現重要轉機,2005年基數較高、困難較多、災

害較重的情況下,農業農村繼續向好的方向發展。主要特點可以概括為“兩個良好勢頭”、“四個繼續推進”。“兩個良好勢頭”:一是糧食產量在上年大幅度增產基礎上保持穩定增產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國糧食總產預計達到9680億斤,比上年增產291億斤,兩年糧食共計增產超過1000億斤,這在歷史上並不多見。糧食畝產在上年創歷史最好水平的基礎上再創新高,連續兩年超過600斤,歷史上前所未有。二是農民收入在上年較大幅度增長基礎上保持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2005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3250元,實際增長6%左右,這是1997年以來的第二個高增幅年份。農民增收連續兩年超過300元,歷史上也不多見。“四個繼續推進”:一是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繼續推進。大宗農產品在優勢產區的集中度提高,農作物和畜禽水產品種的優質化率提高,養殖業在農業產值中的份額提高,農產品在產區的加工率提高,農民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比重提高。二是農村改革繼續推進。農業税減免進程加快,已有28個省區市全部免徵農業税,全國農民負擔又減輕220億元。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正在展開。糧食流通體制、農村信用社、供銷社、集體林權和國有農場管理體制等改革取得新進展。三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繼續推進。農田水利和耕地質量建設得到加強,農業綜合開發取得進展。農業科技推廣服務不斷強化,測土配方施肥、科技入户、農業信息“三電合一”和農機跨區作業積極推進。自然災害應急機制初步建立,災後重建和災民救助有效開展。動物防疫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基層防控能力有所加強。特別要指出,2005年第四季度以來,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一些地方相繼發生,並出現感染到人的新情況。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開,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四是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繼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共資助中西部貧困家庭學生3000萬人,對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義務教育階段的貧困家庭學生基本上免除了雜費,395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補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範圍擴大,有620個縣市開展試點,覆蓋了全國1/4的農村人口。農村貧困人口在上年減少較多的基礎上又減少200萬左右,是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村貧困人口數量減少最多、幅度下降最大的兩年。同時,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深入開展,基層組織戰鬥力進一步增強。總之,廣大農民羣眾對農村發展取得的成績感到高興,對黨和政府的惠農政策衷心擁護,心氣比較順,發展勁頭足,幹羣關係明顯改善。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特別是連續兩年糧食穩定增產、農民較多增收,對保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農業農村發展取得的顯著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三農”工作的結果,是政策有力、調控加強、科技進步、工作紮實和氣候總體有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基層幹部羣眾共同奮鬥的結果。

當前,我國正處在體制深刻轉換、結構深刻調整、社會深刻變革的歷史時期。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新決策、新舉措的推動下,我國農業農村發展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呈現出一系列明顯而積極的趨勢。第一,經濟社會總體上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在全黨全國基本形成共識,統籌城鄉發展在許多方面得到體現,國家財政支農資金大幅度增加,新型工農城鄉關係正在加快形成。“多予”有了良好開端,“少取”邁出了歷史性步伐,“放活”正在積極推進。第二,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在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展開,農村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業區域化佈局、優質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和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進展,綠色生產、節約生產和清潔生產開始起步。農村二、三產業從注重外延增長轉向注重內涵發展。農村勞動力中非農產業就業比重不斷上升。農村經濟增長更加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第三,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村經濟運行機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村改革進入攻堅階段,各項改革措施綜合配套推進,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觸及的矛盾越來越深,影響的範圍越來越大。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面取消農業税的目標即將實現。農村綜合改革在試點基礎上即將普遍推開。糧食購銷市場化和經營主體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農村信用社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農村集體經濟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在實踐中不斷髮展。第四,農民權益保護開始步入規範化、法制化軌道,農民經濟社會地位和發展環境正在發生重大變化。保護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nghuazhici/minzhu/6rv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