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新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2022(精品多篇)

新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2022(精品多篇)

新版國小語文課程標準2022(精品多篇)

最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篇一

近日,我對《語文課程標準》進行了學習。通過學習,我對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地位;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學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學設想寫出做為下步語文教學繼續努力的方向。

一、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本着上述課程理念,我在教學中努力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擴展學生的閲讀,以名言警句、優秀詩文、中外經典等引領學生的成長。

《語文課程標準》課程階段目標中指出第三學段的學生在閲讀中要做到“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背誦優秀詩文60篇(段)。”“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閲讀。擴展自己的閲讀面,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對於我們有20人的小班怎樣完成課程目標中的這些要求呢?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名言警句背誦、古詩文誦讀、中外經典品讀三管齊下的辦法。

1、名言警句背誦

名言警句用簡短的話語向我們昭示了許多學習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因為它比較短,容易背誦,而且藴含的道理讓人一讀就懂,所以深受同學們的喜愛。鑑於此,可以組織進行名言警句積累的活動。

2、古詩文誦讀

按照《語文課程標準》的規定,我們五年級古詩文誦讀篇目的要求,怎樣讓學生的古詩文誦讀做到紮實有效?可以結合本校提出的讀優秀詩文的活動有效開展。

3、中外經典品讀

對於擴展學生的課外閲讀量,則主要利用學校圖書室的資源,分期分主題向我校的圖書室借閲圖書,定期開展讀書交流會,檢查學生的閲讀情況,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

三、加強綜合性學習,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為此在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意識地佈置一些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品德。

通過學習,我想到的還有很多,中華語文博大精深,怎樣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學習方法,把學生培養成具備包括閲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的人?對於《語文課程標準》,我還需繼續學習,切實地做到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最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篇二

聽了今天的講座,讓我對新課標有了一些瞭解。新課標強化了課程育人導向,每一學段都提出了育人要求,有助於產生真切、真實的教學行為。新課標更注重學習的情境性,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複雜的情境中解決複雜問題,今後我在教學時要更加重視情境創設,讓學生有真實的情景感,使他們能投入其中,產生學習動力,收穫解決問題時的成就感。

最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篇三

今天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主講人將2022年版與2011年版的課標進行對比,抓住主要變化,從強化來了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這五個方面展開,2022年版的新課標更加註重課程的育人導向,強調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最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篇四

今天有幸聆聽了北京師範大學吳教授的講座,聽她解讀了《義務教育語文標準(2022年版)》。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自制力較差,教學應滿分作文網儘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遊戲為主,與學説普通話、識字教學相結合。教師在教學策略、設計教學流程時應注重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和遊戲中自主學習新知識,運用新知識。

最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篇五

今天,我收看了吳欣歆老師關於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的講座,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另一個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求學生擴大知識面,要求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等,我將根據新的語文能力實踐系統,致力於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語文課程的呈現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最新國小語文課程標準 篇六

這些年應試教育繁瑣訓練、題海戰術等大一統教學方式的干擾,語文教學高耗低效,似乎走得越來越窄。難怪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發出了著名的“呂叔湘之問”:“十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雖然“呂叔湘之問”有特定的話語背景,是一種言説策略,但語文教學“少慢差費”卻是不爭的事實。44年後的今天,問題依然存在。學生不讀書,害怕寫作文。

國民的閲讀量更是少之又少,只是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沒有終身學習,終身讀書的意識。很多教師被身外的繁瑣事、文化快餐、快節奏的生活置在讀書之外,即使讀書也只讀些與教學相關的書籍。學生被繁重的學業置在讀書之外,沒有時間讀書,認為讀書影響學習。其實不然,北大教授錢理羣曾説過“什麼是教育?就是‘愛讀書’的校長和‘愛讀書’的老師,帶領着學生一起‘讀書’。”我們的教師課上教得那樣認真,每節課識字、寫字、組詞、近反義詞、解釋詞語、分析課文、朗讀課文等等固然很好,但學生的語文素養更需要語文老師慢慢地滋養,課內閲讀和課外閲讀有機地結合,讓孩子課上習得的閲讀方法,有效地運用到讀書中去,而不是像猴子摘桃子,最後什麼都沒有了。這就要我們的語文教師做一個引領,有學又有用,引領孩子走進整本書閲讀。

從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中在閲讀教學具體建議中,提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擴大閲讀面,增加閲讀量,提高閲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一處提到整本書閲讀。到2022年版《語文課程標準》,在閲讀與鑑賞版塊中明確了整本書的閲讀目標和閲讀梯度。第一學段嘗試閲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養成愛護圖書的習慣。第二學段閲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閲讀感受。第三學段閲讀整本書,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並説明理由。第四學段每學年閲讀兩三部名著,探索個性化的閲讀方法,分享閲讀感受,開展專題探究,建構閲讀整本書的經驗,感受經典名著的藝術魅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更是在拓展學習任務羣裏,列舉了四個學段的學習內容和教學提示。可見力度之大,任務之重。

從2016年部編版一年級語文教材開始實施,到2018年統編教材全國統一使用,可以看到課程的編制方面,有很多地創新舉措,其中非常有特色,受到廣泛好評的就是在每一冊語文教材當中,都安排設置了一個“快樂讀書吧”。一年級是培養孩子的讀書興趣,搭建展示平台,產生閲讀期待。二年級開始讀童話和兒童故事。三年級是童話和寓言。四年級是神話和科普讀物。五年級是民間故事和古典名著。六年級是成長小説和探險小説。中年級和高年級都指向了整本書閲讀,不但給出了閲讀主題,閲讀書目,也給出了相應的閲讀策略和閲讀方法。

無論是教材還是課標,對整本書閲讀都有了明確的目標和引領,也就是説引領孩子整本書導讀、推進、分享和拓展是語文老師分內的事了,也是責無旁貸、義不容辭的任務。而不是放棄這一版塊,讓孩子無目的、無計劃、無反思地閲讀。課外閲讀課程化,不等同於把所有課外閲讀都放在課堂上來讀。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不利於學生的自主閲讀。教師應該做一個統籌安排課內與課外、個人與集體的閲讀活動。指導學生認識不同類型圖書的特點和價值,根據自身實際確定閲讀目的,選擇圖書和適宜的版本,合理規劃閲讀時間。引導學生了解閲讀的多種策略,運用瀏覽、略讀、精讀等不同閲讀方法,通讀整本書,瞭解主要內容,關注整體與局部、局部與局部之間的關係。重視序言、目錄等在整本書閲讀中的作用。設計組織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師生共讀、同伴共讀、朗誦會、故事會、戲劇節,建立讀書共同體,交流讀書心得,分享閲讀經驗。根據讀書活動的實際需要,合理推薦和利用適宜的學習資源。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豐富閲讀體驗,拓展閲讀視野,藉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拓展學習空間,提供寫作、展示、研討和交流的平台。注意考查閲讀整本書的全過程,以學生的閲讀態度、閲讀方法和讀書筆記等作為依據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圍繞讀書的主要環節編制評價量表,製作閲讀反思單,引導學生從閲讀方法、閲讀習慣等方面進行自我反思、自我改進。

閲讀使孩子終身受益,在閲讀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同時發展語言,鍛鍊思維,強健精神,提升境界。讀書時可以讓讀者看見另一個自己,看得到可能未來的自己,讀書可以讓讀者走進一個完全陌生的世界,讀書可以帶給讀者無法親歷的另一種人生體驗、人生風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一個慢的藝術,我們不要只看到眼前,應該看得更長遠。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和發現的眼光。發現漢語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

親愛的老師,我們即使不能成為“氣自華”的“讀書種子”,但起碼讓自己喜歡上讀書,並帶動學生喜歡上讀書。現在社會心態浮躁,大家都沒完沒了地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但教語文是要有心境的,語文課人文性很強,教師的語文素養格外重要。讀書既是教書的需要,也是教師自身精神成長的需要。我們要讀各種各樣的書,不但要讀文學類的,也要讀一讀哲學和歷史類的書籍,以及其他書籍。只有這樣才能站在語文的角度,作為一個語文人來解讀文本,引導學生進行深刻思維。而不是浮於表面,只是在教課本。

讓我們重新撿起紙質的書來讀,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浮躁的雜亂的信息環境,有定力,有眼光。給自己制定閲讀計劃,制定閲讀書單。讀中外文化經典名著,感受人類的智慧!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讓我們語文教師帶着孩子一起展開閲讀的翅膀,在廣闊的知識天空翱翔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pndl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