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守正創新多篇

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守正創新多篇

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守正創新多篇由本站會員“jiro”投稿推薦,但願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守正創新多篇

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觀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思想宣傳範文】一

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加強傳播手段和話語方式創新,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創新的前提是守正。守正,就是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創新,就是要運用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技術,與時俱進將黨的理論與實踐講明白。做好新形勢下的宣傳思想工作,必須把握守正與創新的辯證法,做到守正為本,創新為要。

堅持守正為本

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黨的宣傳思想工作者循法守正,首先要深刻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包括馬克思恩格斯對新聞領域一些基本問題的總體看法和他們關於做好黨報工作的重要思想觀念,包括真實性觀念、黨性觀念、羣眾性觀念、耳目喉舌觀念、批評監督觀念等。這些觀念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新聞傳播領域的集中體現,揭示了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新聞事業的一般規律,闡釋了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迄今仍然是指導無產階級政黨新聞工作和新聞事業發展的基本原則。

堅持黨性原則,旗幟鮮明地堅持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領導。堅持黨性原則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精髓,是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必須遵循的根本原則。加強黨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的新聞輿論媒體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宣傳思想戰線堅持黨的絕對領導,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價值取向,從講政治的高度管好導向、管好陣地、管好隊伍,絕不允許為錯誤言論提供傳播渠道。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從供給側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好的新聞產品。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原則,也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宣傳思想工作必須緊扣“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重大主題,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把反映黨的主張和體現人民呼聲有效統一起來,把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作為最重要任務,從供給側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好的新聞產品。

堅持守土有責,牢牢守住意識形態陣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是全黨特別是宣傳思想戰線必須擔負起的一個戰略任務。宣傳思想工作必須強化使命擔當,增強政治自覺,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導權,真正做到一寸不鬆、一寸不讓。旗幟鮮明堅持真理,立場堅定批駁謬誤,紮紮實實落實制度,壓實壓緊工作責任,確保意識形態工作任務落實不馬虎、陣地管理不懈怠、責任追究不含糊。

堅持創新為要

思維創新是起點。培養創新思維,就是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創新思維的核心是突破傳統,實現超越。突破傳統思維定勢,就是要用辯證思維、前進眼光研究新情況,提出新思路,使宣傳思想工作契合人人傳播、時時傳播、多向傳播、海量傳播、循環傳播的特徵,在管好用好新媒體中牢牢掌握新聞話語權。一方面,要貼近受眾,讀者在哪裏,受眾在哪裏,宣傳報道的觸角就要伸向哪裏。另一方面,要貼近時代,研習網絡傳播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各種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台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內容創新是王道。對新聞媒體來説,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新媒體時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信息氾濫的時代也是注意力稀缺的時代。無論時代怎麼變化,傳播手段如何多樣,新聞傳播都要堅持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質、有價值。內容創新離不開深入基層去採寫,打開思路找角度,深入淺出講故事。新媒體時代要善於利用社交網絡,善於從用户的海量發聲中獲取有價值的新聞線索,用互動增強效果,用分享擴大基礎。

形式創新是關鍵。提升宣傳思想工作的傳播力,必須創新表達形式和方法,把故事講出味,把新聞做出彩,把“有意義”的事講得“有意思”。對中央重要部署保持高度政治敏感性,推出中央有部署、行業有落實、輿論有反響的重磅新聞產品。注重運用新媒體先聲奪人,首發定調,不讓權威發佈落在謠言後面。以全局視野、百姓視角、新聞思維尋找行業工作與中心大局、民生民利的契合點。創新宣傳題材的切入角度,使專業新聞打在時代的鼓點上,回到百姓的生活中。

手段創新是支撐。傳播力決定影響力。手段創新是傳播創新的關鍵環節,其核心支撐是技術創新。現代傳播技術已經成為媒體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必須將新技術應用和創新作為關鍵突破口,構建新的技術體系,為媒體融合發展提供強大支撐,以新技術引領、驅動傳統媒體轉型升級。強化用户內容體驗,促進融媒體平台建設。要努力從技術上保障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互融互通,真正做到“統一策劃、一次採集、多元生成、全媒體發佈”,不斷提升傳播內容的輻射力和穿透力。

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

堅持守正與創新並舉,努力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守正,在守正中實現新發展,在創新中實現新突破。具體到實踐中包括:一是構建大輿論格局。新聞宣傳部門與業務部門聯手策劃重大選題、組織重磅評論、應對網絡輿情、參與網評跟帖,着力形成“人人都是好新聞生產力,人人都是正能量傳播者”的大輿論格局。二是強化“用户中心觀”。堅持專業化與大眾化相統一,從“傳者中心觀”轉向“受眾中心觀”再轉向“用户中心觀”。利用不同傳播渠道,向用户提供有新聞價值的信息。根據用户需求,向用户提供適銷對路的新聞產品。掌握用户數據,根據用户行為習慣和體驗結果,改進服務質量。三是建構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堅持以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把實施融媒體發展戰略作為提升新聞輿論“四力”的“提速器”,在不斷壯大主渠道主陣地的同時,充分發揮不同媒介傳播優勢,構建立體化、全天候宣傳模式。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真正從相“加”邁向相“融”,全面提升新聞生產能力、聚合能力、傳播能力和“引關圈粉”能力。四是打造複合型人才隊伍。以提高政治能力為根本,以提高專業本領為關鍵,把專業化建設擺到更加重要位置,通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打造黨和人民滿意的宣傳思想工作隊伍。

【思想宣傳範文】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徵就是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個基本特徵,是我們抓經濟工作必須把握的大前提、大邏輯。他強調,高質量發展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如何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在實踐層面怎樣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需要深入研究探討。

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轉向高質量發展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那麼何為高質量發展?馬克思曾提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兩種方式。根據馬克思的劃分,高投入所帶動的高增長無疑是外延擴大再生產;而以提高效率為特徵的高質量發展,則是內涵擴大再生產。對高質量發展,中央也有明確的解釋,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在經濟學裏,發展與增長確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美國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在1973年出版的《經濟發展》一書中作過這樣的解釋:“如同一個人,增長是指身高體重的增加,發展則是指知識素質的提升。”由此他進一步指出,增長重點強調的是經濟總量,發展雖然也要有一定的總量,但重點強調的卻是經濟質量。

全面理解高質量發展的科學內涵,我體會應把握三個要點:一是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二是以資源集約和節約為前提;三是以提升產出質量和效率(競爭力)為目標。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要通過動力變革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與效率變革。如果這樣理解高質量發展,那麼接着的問題是:我國經濟為何要從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

從對外出口看。無須諱言,我國過去幾十年經濟高增長得益於成功實施“出口導向戰略”。可2010年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後,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美國等西方國家推行貿易保護主義,開始圍堵中國的出口。由於我國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大多是勞動密集型產品,這類產品其他發展中國家也生產,而且成本比我們更低。在中高端產業方面,由於美歐發達國家近年來大幅減税吸引了高端製造企業迴流,而我國中高端製造業卻相對落後,因此要想靠出口中低端產品拉動經濟已經難以為繼。

從國內投資需求看。自2010年以來,我國的投資和消費增長率出現了下滑趨勢。國際經驗表明,當一個國家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後,大規模基礎設施投資已經完成,若繼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其邊際收益必然大幅遞減。目前我國所面臨的困難正是如此,我們不僅擁有了較為完備的公共基礎設施,而且已建成了中低端製造業體系。隨着投資空間的逐步縮小,今後若再主要靠投資拉動經濟也已難以為繼。

從供需結構看。經濟學有一個基本原理:收入決定消費。意思是説:中低收入羣體對中低端產品有消費需求;中等收入羣體消費升級會產生新的消費需求;高收入羣體對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產品有需求。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中高收入羣體在日益擴大,需求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可長期以來我們的生產要素卻集中於中低端產業,導致中高端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從而造成了中低端產品過剩與中高端產品短缺的矛盾。這種局面不改變,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將難以為繼。

正是基於以上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保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必須深刻認識、全面領會、真正落實。

轉向高質量發展必須推動產業跨越式升級

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表明,產業升級通常是從“勞動密集型”升級到“資本密集型”,然後再從“資本密集型”升級到“技術密集型”。需要研究的是,中國經濟實行高質量發展是否也應遵循這一升級路徑?我們是否能超越這一路徑而實現跨越式升級?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傳統產業升級的路徑是怎樣形成的。

農業是最古老的產業之一。眾所周知,人類早期農業的生產效率極低,直到17世紀工業革命到來,機器的發明推動了機械農具的採用,農業才得以升級。不過到19世紀末,農具的自動化程度雖不斷提高,但種植技術卻未有大的改進,故此前的農業稱為“傳統農業”。進入20世紀後,生物技術開始應用於農業,傳統農業便升級為現代農業。

事實上,在工業化中期之前,其他產業的升級路徑也是如此。如製造業先從手工生產升級到機械化生產,然後再升級到智能機器生產。服裝業最初也是手工縫製,後來採用半自動縫紉機,而今天則採用全自動化機器。也正因如此,馬克思當年用“資本有機構成”反映企業的技術進步水平。

所謂資本有機構成,指的是由企業技術構成決定的資本價值構成。假定某企業原來一個工人操作一台機器;而現在一個工人操作5台機器,這樣技術構成就提高了5倍。技術構成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當然也隨之提高。由此可見,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過程,就是產業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的過程。應當追問的是:工業化中期之前,為何產業會普遍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升級?

馬克思解釋有兩個方面原因:一方面,企業有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為取得超額利潤,行業內部的企業必然出現競爭;另一方面,由於產品的市場價格不由某個企業決定而是由市場決定,這樣企業要爭取超額利潤只能降成本。比如有兩家企業生產玻璃杯,每隻市場價格為10元。當價格由市場鎖定後,企業要賺取更多利潤就必須降低生產耗費或者提高生產效率,可這兩者都需使用先進的機器。

要指出的是,馬克思分析的是工業化中期前的情形。當工業化進入中後期,特別是第三次新技術革命後,產業升級卻發生了變化,有不少企業直接從勞動密集型躍升為技術密集型,也有企業一經設立便是技術密集型,微軟、英特爾、蘋果公司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國內的大牌製藥企業“同仁堂”“九芝堂”等,產業升級也主要靠提升技術含量,而不是提高有機構成。

為何微軟、蘋果公司不再走傳統產業升級的老路?對此我們可藉助經濟學的“受價”與“覓價”原理作分析。所謂“受價”,是指企業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價格;“覓價”則是指企業可以自主決定產品價格。經濟學指出,有的企業之所以能夠“覓價”,是因為此類企業有獨特的領先技術,別人無法與其競爭,他可通過調控產量主導定價。

問題的關鍵就在這裏。一個企業一旦擁有了覓價權,爭取超額利潤就無需降成本,當然也就用不着提高資本有機構成。同時,由於市場上存在眾多的潛在競爭者,為了維護自己的覓價權,企業會不斷加大創新投入,讓產品向更高的技術層面升級。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蘋果手機已升級到iPhoneXS,可蘋果公司自己主要是做研發,產品生產加工卻委託給了別的企業。

分析至此可得出三點結論:第一,產業升級是部門內企業競爭的結果,目的是爭取超額利潤;第二,產業升級路徑取決於覓價權,企業沒有覓價權會向資本密集型升級,而有覓價權則向技術密集型升級;第三,覓價權來自獨特的領先技術,一個企業要想實現產業跨越式升級,前提是必須擁有自主創新的領先技術。

推動產業跨越式升級必須依靠創新驅動

我國要實現產業跨越式升級,必須轉換髮展動力,從過去的投資、出口拉動轉換為創新驅動。這樣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如果科技創新是產業升級的驅動力,那麼科技創新的動力從何而來?目前人們的共識是通過體制創新推動科技創新。關於體制創新與科技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有個非常精闢的比喻:“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麼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通過體制創新增強科技創新動力,必須明確科技創新的主體和不同主體追求的目標,因為創新主體和目標與創新動力緊密相關。目前流行的説法是,科技創新主體有三個:一是政府;二是企業;三是科技人員。我的看法,政府是體制創新主體而非科技創新主體,政府可推動科技創新但不直接從事科技創新;企業與科技人員是創新主體,但兩者追求的目標卻又有所不同。

政府作為體制創新主體,其動力來自對民族復興的追求。鴉片戰爭後一百年,中國積貧積弱,新中國成立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直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可是建國初的一個時期,由於西方國家的封鎖,經濟發展處處受制於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與全國科技大會召開,明確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由此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新時期。

企業的創新動力,則來自對利潤最大化的追求。有利潤最大化的牽引,照理企業應該積極創新,可時下不僅國企缺乏創新動力,民企也普遍創新不足。究其原因是創新有風險。美國經濟學家奈特在《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一書中曾將企業分為三類:風險偏好型;風險規避型;風險中型。由於創新失敗的概率高,而大多企業又屬風險規避型,若沒有相應的風險分擔機制,企業當然不願創新。

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一方面來自他們的報國情懷,另一方面也來自對自身利益的關切。但無論出於何動機,科技人員都不會缺少創新動力。有數據顯示,我國專利申請連續幾年居全球之首,年均超過100萬件;到2017年底專利擁有量已超過100萬件。兩個100萬足可佐證這一判斷。

由此看來,當前增強創新動力,重點是在政府與企業。關於推動體制創新,關鍵是要通過中央頂層設計,並利用中央的權威加快“放管服”改革,進一步破除各種束縛創新發展活力的桎梏,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讓億萬羣眾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推動經濟依靠創新提質增效。

增強國企創新動力,關鍵是激勵或約束企業高管層。有兩招:一是將技術創新(如研發投入)作為企業績效考核的重要指標;二是對高管層採用“工資+期權”的薪酬機制:工資與年度績效掛鈎,期權與整個任期的創新收益掛鈎。鼓勵民營企業創新,關鍵是建立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問題是這種機制如何建?從國際經驗看,創新板市場是分散風險的有效機制。納斯達克(創新板)對推動美國技術創新居功甚偉,而英國1995年也開放了創新板(AIM)。我國的創新板雖然已經在上海設立,但進出機制尚待完善,這方面的改革力度還應進一步加大,以便為企業創新提供融資平台並分擔風險。

【思想宣傳範文】三

內容提要:講中國新機遇,共建“一帶一路”及其形成的中國新開放戰略就是大機遇、新機遇。共建“一帶一路”已經並正在開闢一個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場。“一帶一路”就是市場,是通過國際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經濟推向更高層次、更新階段的大市場。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不意味着經濟全球化的終結或逆轉,而是意味着經濟全球化經過近40年發展,正呼喚着一個歷史轉折點的到來。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把經濟全球化推進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當前,世界經濟深刻調整,一些國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逆全球化思潮湧動。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以來,中國召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舉辦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峯會、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峯會和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中國如何抓住戰略機遇期?我們有必要談談共建“一帶一路”在形成大市場、推動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等方面給中國和世界帶來的大機遇、新機遇。

共建一帶一路是大機遇、新機遇

講中國新機遇,共建“一帶一路”及其形成的中國新開放戰略就是大機遇、新機遇。為什麼這樣説呢?

首先,看一看過去5年共建“一帶一路”取得的進展。“一帶一路”倡議是一個開放性的倡議,是中國和相關國家相互開放、共同發展的新開放戰略。這一倡議提出僅僅5年,就已經有13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前不久,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5週年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在回顧2013年秋天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所取得的重大進展時説:5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國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動我國開放空間從沿海、沿江向內陸、沿邊延伸,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我們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貨物貿易額累計超過5萬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超過600億美元,為當地創造20多萬個就業崗位,我國對外投資成為拉動全球對外直接投資增長的重要引擎。由此可見,中國同“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進行政策協調、實現優勢互補所產生的效益明顯具有“1+1>2”的特點,許多項目都對當地發展產生了積極作用。現在,不僅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歐盟、英國、日本等都有意願與中國進行基礎設施的“第三方合作”。這種新型開放戰略,對中國來説,對沿線國家來説,對所有的參與方來説,不就是大機遇、新機遇嗎?

其次,更為重要的是,共建“一帶一路”已經並正在開闢一個超大型的世界大市場。實際上,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這個中國大市場,不僅在於存量,更在於增量,在於它所具有的“市場力”。中國有13億多人口,有176萬億元儲蓄餘額,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羣體及其形成的巨大消費能力,有8億多網民及其對新型智能市場的巨大推動力,還有由新供給激發出來的嶄新的消費需求,而且還在繼續發展中。這一“市場力”存在於民間,存在於新生代勞動力的增長中,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具有強大的增長力、輻射力、吸引力,也是能夠吸引世界各國新技術的大磁場。這樣的“市場力”,是我國持續發展的根本內生動力。也就是説,我們有可觀的生產力,有強大的國防力,有獨特的文化力,有舉世無雙的社會治理力,而今再加上一個現代市場力。在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以這“五大力”相結合為基礎的中國大市場的發展,本身就是巨大的戰略力量,已經並將愈益深刻影響全球變局的走向。與此同時,共建“一帶一路”還引導着世界市場新的平衡。當今世界,實體經濟滯後於虛擬經濟,部分發展中國家經濟滯後於整體世界經濟。通過共建“一帶一路”,把這兩方面滯後部分帶動起來,儘量向前靠攏,實現新的平衡,這符合世界市場發展的規律。市場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市場是萬萬不能的。我們可以非常明確地説,“一帶一路”就是市場,是通過國際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把世界經濟推向更高水平、更新階段的大市場。什麼叫機遇?市場就是機遇。什麼叫大機遇?大市場就是大機遇。什麼叫新機遇?新市場就是新機遇。

再次,共建“一帶一路”的前景展現出中國新開放戰略必將帶來大機遇、新機遇。習近平同志指出,經過夯基壘台、立柱架樑的5年,共建“一帶一路”正在向落地生根、持久發展的階段邁進。我們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發展勢頭的基礎上,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是下一階段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工作的基本要求。與此同時,他還提出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貫徹新發展理念,集中力量、整合資源,以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和產能合作為重點,解決好重大項目、金融支撐、投資環境、風險管控、安全保障等關鍵問題,形成更多可視性成果,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推動這項工作不斷走深走實。這些決策説明了什麼?説明了我們的黨中央很清醒,問題已經看到,要求相當清楚,措施十分有力,前途必定光明。

共建一帶一路和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大趨勢

講中國新機遇,不能不講共建“一帶一路”正在把經濟全球化推進到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為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增添了強勁動力。

首先,我們估量到,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並不意味着經濟全球化的終結或逆轉,而是意味着經濟全球化經過近40年發展,正呼喚着一個歷史轉折點的到來。發端於上世紀70年代的這一輪經濟全球化,應該怎麼看?40年經濟全球化,40年經濟大發展;40年經濟全球化,40年問題大積累。誰也不能否認,過去40年的這一輪經濟全球化,既對世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又帶有明顯缺陷。面對問題,我們面前有兩條路線:一條路線,在“本國優先”的口號下,通過封閉、排外的方式找出路;另一條路線,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旗幟下,通過國際秩序改革和經濟結構調整,推進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前一條路線,退回到經濟全球化出發前的原點,甚至比原點還要惡劣,顯然不是出路。後一條路線,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繼續往前走,這才是正確的選擇。也就是説,今天我們面臨着一個歷史轉折點,需要我們以更大的勇氣、更多的智慧,迎接經濟全球化新階段的到來。這就是我們討論“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背景。

其次,我們估量到,“一帶一路”倡議反映的既是發展中國家要發展的時代要求,也是發達國家要再發展的新要求。過去的經濟全球化,一輪又一輪,參與者中也有發展中國家,但主要是發達國家。現在則不一樣了,一大批發展中國家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新主體。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初,有人把它説成是中國過剩產能的轉移,有人稱它是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有人胡説是新殖民主義,有人挑撥離間説是中國要排斥歐美。所有這些言論,都是以陳舊的思維看問題,不懂得“一帶一路”倡議的本質是經濟全球化,是順應經濟全球化進入新階段的時代潮流所提出的戰略構想。

再次,我們還估量到,從全球經濟治理看,國際經濟秩序也面臨新一輪深度調整和重塑。回溯歷史,我國在改革開放中經過努力、付出代價,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打開了局面,使中國在和平發展進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天,我們已經是WTO重要成員,始終沒有脱離WTO。現在,有的國家提出要修改WTO規則。肇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世界貿易體系特別是WTO,的確有一些需要改革的問題。今天既然説要改革,中國絕不可能被動,更不可能被排除在外。今天,中國正在培育世界上最大最好的市場,形成現代市場力,將能為推動全球形成“市場聯合體”即升級版WTO作出積極貢獻。可以這樣説,進一步發展和提升我們的“大市場”,進而在國際範圍推動並逐步形成以升級版WTO為框架的更大範圍“市場聯合體”,將使中國抓住歷史性新機遇,在同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相聯繫而不是相脱離的進程中獨立自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需要強調的是,總體上把握前景,國際大局仍將是“兩重性”發展: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更加明顯,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和平發展以及發達國家再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更趨均衡,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地緣各種形式的衝突,包括民粹主義蔓延和國際關係中的霸權主義相結合引發的多方面衝突,也將難以避免。對於這種新形勢下“兩重性”發展的充分精神準備,將是我們事業勝利必不可少的精神條件。

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我們應該明確兩點。第一點,我們具有建立在“大市場”基礎上的人類利益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國際關係理念,由此形成的“吸引力”是一種克“難”制勝的強大戰鬥力。第二點,我們具有在困難、複雜態勢下“熬得過”的“持久戰”傳統,由此形成的“忍耐力”是又一種克“難”制勝的強大戰鬥力。一個是“吸引力”,一個是“忍耐力”,兩“力”合在一起,帶來的就是中國持久發展最大的機遇。

【思想宣傳範文】四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必須以黨章為根本遵循,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統籌推進黨的各項建設。”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要堅持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相統一,既要解決思想問題,也要解決制度問題,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根本任務,把制度建設貫穿到黨的各項建設之中。”應當説,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既是我們黨的建設工作的寶貴經驗,也是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説的深化發展。進入新時代,黨的建設成為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的偉大工程,在此背景下,應當從目標引領、動力推進、協調發展和政策保障等層面構建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同向發力機制,從而確保黨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協同發展。

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目標引領機制

我們黨要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就必須將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在此基礎上,將理想信念作為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協同發展的引領目標,不僅在思想建設領域要補足“精神之鈣”,在制度建設領域,也要樹立理想信念的燈塔,讓黨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都在確定的目標引領下同向而行。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行動須遵循制度的規範。黨的思想建設要有確定的目標來引導實踐,制度建設也同樣需要目標引領機制來規範實踐。因此,我們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練成自身的看家本領,就要建立理想信念持續引領並支撐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的體制機制,使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既相互協調,也能夠相互促進。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等學習教育活動機制的建立,就是在黨的建設的目標引領下,推動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的不斷融合,同向發展。通過目標引領機制的構建,我們黨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教育將會更加深入,對於共產黨的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我們廣大黨員也能夠進一步涵養正氣、淬鍊思想、昇華境界、指導實踐。

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動力推進機制

在理想信念的目標引領下,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協同發展還需要構建良好的動力推進機制,保證黨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的先進性與純潔性。黨的建設不僅是個別黨員思想的提升和個別制度的建設,其重心在於黨組織的思想建設和整體的管理制度與監督制度的建設。針對少數黨的組織思想渙散和制度軟弱問題,就必須建立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動力推進機制,使思想建設的水平不斷提升,制度建設的力度持續加強。

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動力推進機制的構建,必須着眼於進一步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在黨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中要具有系統思維、辯證思維、戰略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要將黨的建設看作系統化的工程,既要在確定的目標引領下持續解放思想,創新制度,又要保證在思想上具有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還要在制度建設上具有穩定性與常態化;既要強化理論學習對於黨的思想建設的推動作用,也要加強黨的制度建設的系統性改革,使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具有“苟日新、日日新”的內在發展機制,確保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

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協調發展機制

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保持同向發力的關鍵在於建立二者相互融合的協調發展機制,能夠讓思想外化為制度,同時讓制度內化為思想。黨的思想建設是從內在理想信念和價值觀等方面引導黨員的言行舉止,而制度建設是從外在規範來約束黨員的一言一行。但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並不是兩張皮,它們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轉化。當前黨的建設局面總體欣欣向榮,但黨內依然存在一些思想問題和利益矛盾,某些矛盾同其他社會矛盾錯綜交織。這些問題和矛盾,單純從思想層面或制度層面來解決,難度都比較大。必須構建二者同向發力的協調發展機制,分析問題的癥結,理清矛盾的根源,通過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相互交融、協同發展,來正本清源、化解矛盾、解決問題。

堅持黨的領導關鍵在加強黨的建設,必須尊崇黨章,堅持高標準和守底線相結合,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相統一。依規治黨和以德治黨的相統一,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要讓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形成同向發力的協調發展機制,既通過理想信念和道德規範來錘鍊黨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通過黨規黨紀來約束黨員的行為舉止,從而使全體黨員既具有底線思維,又能夠高標準自我要求;既注重對制度體系的嚴格遵循,又注重思想境界的自我提升。

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政策保障機制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的建設最重要的特徵就是在學習教育、正風肅紀和反腐敗領域中建立起長效機制,確保黨的思想建設和制度建設在黨的建設偉大工程中發揮基礎性的作用,並推動黨的政治建設等各項建設的協同發展。從根本而言,這是運用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來構建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的政策保障機制。一方面,要深入推進學習型政黨建設,加強思想理論武裝,着力解決理想信念不堅定、思想認識不深刻、意識形態教育不深入的問題,運用創新精神和辯證思維,構建常態化長效化的黨內學習教育機制。另一方面,要深入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創新體制機制,扎牢制度籠子,着力解決制度不健全、不適應、不配套的問題,在民主集中制基礎上健全黨內生活制度,運用改革精神和法治思維,構建系統完備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深入推進反腐敗鬥爭,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從系統論的視角來看,黨的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黨的制度建設要貫穿於其中,自身就要成為一個子系統,即制度建設必須形成一套完備的體制機制體系,才能夠對黨建系統工程形成總體性的規範和約束作用。黨的建設要形成系統化的教育機制、防範機制、監督機制、約束機制和懲戒機制,才能夠對黨的自我淨化、自我革命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同時,也能夠對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同向發力發揮政策保障的重要功能。

【思想宣傳範文】五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直擊積弊、扶正祛邪,黨的建設開創新局面,政治生態呈現新氣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的建設,必須營造一個良好從政環境,也就是要有一個好的政治生態。”各級黨委必須堅決扛起管黨治黨的重大政治責任,堅持把握關鍵、綜合施策,持續用力、久久為功,推動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持續好轉,奮力構建山清水秀、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引領政治生態。旗幟鮮明講政治是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要求。重視政治生態建設,體現了黨中央對黨的建設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和基本規律的務實遵循。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必須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始終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覺引領政治生態沿着正確的方向持續深入推進。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要堅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決扛起“兩個維護”根本政治任務,決不允許搞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任何工作推進和創新都必須以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為前提,任何時候都要與黨中央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嚴明黨的政治紀律,旗幟鮮明地同忽視政治、不講政治、弱化政治等違反黨章、破壞黨紀的言行作鬥爭,堅決防止和糾正一切偏離“兩個維護”的錯誤言行,着力發現和解決“七個有之”問題,嚴肅查處對黨不忠誠不老實、陽奉陰違的兩面人、兩面派,堅決維護黨中央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要持續強化經常性政治教育、政治引領、政治體檢,綜合運用好思想教育、黨性鍛鍊、巡視巡察等手段,引導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不斷提高政治覺悟和政治能力,始終做政治上的明白人,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要加強對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確保中央政令暢通。

以嚴肅的政治生活發展政治生態。黨內政治生活是黨組織教育管理黨員幹部、進行黨性鍛鍊的重要平台,是鞏固良好政治生態的有力抓手。只有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我們黨才能更好凝心聚魂、強身健體。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黨內生活鬆一寸、黨員隊伍就散一尺。黨員、幹部只有在嚴格的黨內生活中反覆鍛鍊,才能堅強黨性、百鍊成鋼。”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內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務,紮實開展重温入黨誓詞、主題黨日等活動,推動黨員幹部將政治信仰融入情感之中、紮根內心深處,築牢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要嚴格執行《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有力武器,落實好“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黨員領導幹部雙重組織生活會、談心談話、請示報告等基本制度,堅決糾正組織生活庸俗化、隨意化、平淡化、娛樂化傾向,不斷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要嚴格執行民主集中制,健全完善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綜合運用工作調研、巡視巡察、糾正問責等方式,促進民主集中制落實到位,努力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

以健康的政治文化涵養政治生態。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對人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範具有深層次的影響。政治文化看似無形無影,實則無處不在,猶如一種“政治空氣”,黨內政治文化積極健康,政治生態就會風清氣正;黨內政治文化出了問題,政治生態必然受到污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內政治生活、政治生態、政治文化是相輔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對政治生態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定時期黨內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從根本上講是政治文化出了問題。要加強黨內政治文化經常性薰陶培育,深入開展廉政文化教育和警示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提高政治敏鋭性和政治鑑別力,堅決反對和抵制袍哥文化、碼頭文化、圈子文化等腐朽文化的侵蝕。要持續加強政德建設,探索建立領導幹部政德考察機制,更加註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大力弘揚忠誠老實、公道正派、實事求是、清正廉潔等共產黨人價值觀,着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教育引導黨員幹部不斷增強政治定力、紀律定力、道德定力和抵腐定力。要深入繼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內倡導清清爽爽的同志關係、規規矩矩的上下級關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斷培厚良好政治生態的文化土壤。

以切實的表率作用維護政治生態。在政治生活中“人人是生態,個個是環境”,領導幹部更是政治生態的風向標。一個地方或單位如果領導幹部為政清廉、公道正派,就正氣充盈、積極向上;反之,如果領導幹部作風霸道、獨斷專行,就會導致潛規則大行其道,政治生態污濁、從政環境惡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要抓住“關鍵少數”,推動各級領導幹部自覺擔當領導責任和示範責任,把自己擺進去、把思想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形成“頭雁效應”。黨員領導幹部要進一步強化黨的意識、黨章意識,時刻牢記第一職務是黨內職務,深刻認識主體責任是必須履行的政治擔當,始終將管黨治黨的責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實在行動上,一刻不停歇地推動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做信仰堅定、對黨忠誠、擔當盡責、清正廉潔的表率,以“關鍵少數”引領帶動絕大多數,推動黨內政治生態根本好轉。

以堅決的懲貪治腐淨化政治生態。流水不腐,户樞不蠹。黨的純潔性對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有着根本性影響,黨員隊伍只有不斷淨化才能更加富有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作為執政黨,面臨的最大威脅就是腐敗;嚴肅黨內政治生活,要剷除腐敗這個最致命的“污染源”。當前反腐敗鬥爭形勢依然嚴峻複雜,全面從嚴治黨還遠未到大功告成的時候,必須堅持猛藥去痾的決心不減、刮骨療毒的勇氣不泄、嚴厲懲處的尺度不鬆。心理學講“破窗效應”,指的是房子的第一扇窗户被打破,沒有被制止,那麼更多的窗户就會接着被打破。反腐敗鬥爭也是同樣的道理,懲治少數腐敗分子,是為了教育和保護多數幹部,必須抓得緊而又緊,正“歪樹”、治“病樹”、拔“爛樹”,使黨紀國法成為帶電的“高壓線”。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精準有序地懲治腐敗,以堅如磐石的政治定力和紮實有效的工作舉措,持續淨化政治生態,奮力奪取反腐敗鬥爭壓倒性勝利。

標籤: 守正 多篇 創新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1rmm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