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一下冊必備歷史知識點歸納【新版多篇】

高一下冊必備歷史知識點歸納【新版多篇】

高一下冊必備歷史知識點歸納【新版多篇】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篇一

一、夏商政治形式

商的政治特點:

(1)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

(2)實行宗法制;

(3)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2)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3)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4)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5)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6)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並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8)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後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

2、宗法制:

(1)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2)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3)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小宗相對。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二

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

一、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七年級):

基本內涵(基本特徵):獨尊、至上、世襲。根本特徵:至高無上。本質:君主專制。皇權具有隨意性和獨斷性,因此皇帝個人的品行和執政能力決定了王朝的穩定和興衰。

2、相權與君權的矛盾

丞相的職責:(略)

根源:制度本身。

歷代皇帝調整相權的原因:防範宰相擅權,加強統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彌補這是繁多而宰相才幹不足的缺陷。

3、漢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無能;為了抑制丞相的權利。

結果:中朝成為了決策機構,外朝變為執行機構;丞相權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現:是君主專制本質的反映。

4、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現於隋,完善於唐。

評價:三省分工明確,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證了皇權的獨尊(特點);是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創新。是唐代社會繁盛的政治保障。

5、宋代:

措施:設副相、樞密使、三司分別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財政權,確保君權的獨斷地位。

評價:相權進一步削弱,皇權加強;也給宋朝帶來了宂官、宂費問題,是宋朝中期社會危機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監察制度:

1、歷代王朝的監察制度:

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監御使。

漢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點刑獄司。(5)元朝:御史台。

2、評價:

積極:在監督官員規範執政,防止官員的貪污-腐敗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侷限:實際效能是有限的,無法從根本上監督和扼制官員的腐敗行為。監察官員並不能代表社會履行職責,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識拓展:刺史制度的特點:以輕制重(以小制大)。

三、選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祿制):

開始於先秦,衰落於春秋戰國。

選官依據:血緣和出身。

世襲。

2、察舉制:

開始於秦朝;完善於西漢;衰落於東漢。

選官依據: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徑)

方式:自下而上推薦人才的為官的制度。

途徑:徵召、舉薦等。

特點:封閉性,民意無從體現。

3、九品中正制:

開始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衰落於隋唐。

選官依據:血緣和門第。

特點:世襲,等級森嚴。

4、科舉制:

開始於隋,完善於唐宋,衰落於明清。

依據:文學才能。

評價:

進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對官場的壟斷局面;保證了行政人員的來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學風氣;體現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試的內容和範圍不出儒學經義,尤其是到了明清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才。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三

二、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

一、帝國的建立,即“六王畢,四海一”

1、秦的統一:過程(略);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戰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秦王朝。

2、軍事上的鞏固:

史實:築長城、開“直道”,北擊匈奴;開靈渠,平定嶺南;開“五尺道”,開闢西南。

意義:加強了北方的邊防;首次把嶺南、西南歸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圖內。

3、評價(意義):

秦朝的軍事、政治措施,不僅加強了對周邊地區的政治控制,擴大了統治區域,而且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鞏固其帝國統治?

1、地方制度:實行“廢分封,行郡縣”,即“海內為郡縣”

出現:春秋戰國時期;大規模推行:秦統一之後。

內容:郡、縣、鄉、裏;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同級地方行政機構稱為“道”。

性質:是中國古代自秦王朝以來長期實行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特點(與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縣長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襲。

鞏固:西漢繼續實行郡縣制,並逐步消除了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

評價:實現了這樣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轄;是中央集權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誌。

2、中央集權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皇帝制度的創立:至高無上。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三公”的職責。丞相:統領百官,協助皇帝處理朝政。御史大夫:監察百官。太尉:負責軍事。九卿:略。

特點:互相配合,彼此牽制,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

朝議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諸卿討論國家軍政要務的方式。

評價:集思廣益,減少決策的失誤,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壞。

(4)漢承秦制:有所損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隸校尉。意義: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對於鞏固政權,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發展,有着重要的意義。

三、評價:

1、秦漢建立的“大一統”政體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

四、知識拓展:

1、秦朝雖有太尉一職,但是實際上並沒有設立官員,而是由秦始皇自己親自擔任。三公真正的確立是在西漢

2、秦漢時期:郡守和縣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職,而不是向皇帝述職。

3、君主專制的兩大基本矛盾:軍權和相權;中央和地方。兩大矛盾的趨勢: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中央的權力越來越集中,地方的權力不斷被削弱。

4、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本質特徵:封建地主階級的專制統治。

5、君主專制的弊端:獨斷性和隨意性,不可避免決策中的重大失誤,且容易導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執政過程中至關重要。

6、三公九卿的評價:三公九卿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絕對受制於皇帝並代行皇帝政務的最高權力機關,三公的出現是對世卿世祿制的徹底否定。

高一下冊歷史知識總結 篇四

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

(一)二戰後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

1、背景:(1)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暴露出了傳統資本主義體制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弊端。

(2)二戰後,發達國家吸取30年代經濟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接受凱恩斯主義,採取了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的政策。

2、方式:(1)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是國家干預的重要方式(2)國家干預的另一重要方式是制定經濟計劃,指導經濟發展,以避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保證經濟運行[]的有序狀態,這些計劃是指導性的,側重對經濟發展的規劃和引導。(3)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採購以及利用税收等財政政策調節社會生產,也是其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國家政府幹預經濟的重點有所不同。)

3、作用:(1)進步性:用國家的力量調節經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資本生產的盲目性,保障了生產的社會性。(2)侷限性:但是,國有企業普遍存在着經營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

(二)企業經營的變革:

1、人民資本主義:

(1)背景: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股份公司日益成為發達國家經濟的主體。

(2)含義:股票不再為少數資本家所有,呈現出分散化的趨勢,企業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資本家已無法擁有企業全部的所有權。

(3)認識: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緩和社會矛盾和大量吸收資金的作用,反映了資本社會化的趨向,但是企業的決定權仍然掌握在少數大股東手中。

2、經營者革命:

(1)原因:企業生產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產過程的日益複雜,要求企業經營者具有很高的管理才能和專業技術知識。

(2)含義:企業所有者退出了經營第一線,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而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3)影響: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同時經營管理人員增加,成為“新中間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一必備歷史知識

一、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

1、1895年日軍攻佔威海衞,北洋艦隊全軍覆滅——甲午中日戰爭清軍慘敗

2、《馬關條約》(1895年)——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1)割地: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

(2)賠款:二億兩白銀;

(3)通商: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4)投資設廠,免收內地税

3、《辛丑條約》(1901年)——標誌着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禁止反帝——標誌着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

二、辛亥革命:

1、民主革命的思想武器: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説

2、宣傳民主革命思想的陣地:上海、日本東京

3、著名民主革命宣傳家:章炳麟、鄒容、陳天華

4、興中會(1894年 孫中山 檀香山)——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

5、同盟會(1905年 日本東京)——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組成: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

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行部庶務

機關刊物:《民報》

6、黃花崗起義——最為壯烈 武漢——民主革命的搖籃

7、《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

(1)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借鑑美國)

(2)實行責任內閣制(總統頒佈命令必須由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8、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宣佈退位——清朝覆滅

9、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標誌着辛亥革命失敗

10、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績: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篇五

一、十月革命爆發的歷史條件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

2、重要原因:俄國是帝國主義鏈條上最薄弱的環節,各種矛盾尖鋭。

3、主觀原因:有了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的正確領導。

4、直接原因:一戰使各種矛盾激化。

二、革命過程

1、二月革命

①性質:資產階級革命(由俄國資產階級領導,革命任務是_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

②結果:_了沙皇專制統治,形成了兩個政府(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兵代表蘇維埃)。

2、《四月提綱》

(1)內容

①指出俄國的形式需要無產階級奪取政權,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②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實行土地改革,並退出戰爭。

(2)影響

①提出了由資產階級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任務。

②成為布爾什維克黨的綱領。

3、七月事件

七月事件是俄國革命的轉折點,標誌着兩個政權並存局面的結束,布爾什維克黨確立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4、十月革命

(1)1917年11月6日,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彼得格勒武裝工人、士兵起義,_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取得了起義的勝利。

(2)召開了“全俄工兵代表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內容:

①宣佈一切權力歸工兵代表蘇維埃

②頒佈《和平法令》

③頒佈《土地法令》

三、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

1、十月革命是人類歷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打破了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局面。

2、使經濟文化並不發達的俄國,在短時間內擺脱了封建殘餘的束縛和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起新型的無產階級政權,開闢出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

3、十月革命的勝利,給各國無產階級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

高一歷史知識點 篇六

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一、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點:(1)商代貴族以血緣為紐帶;(2)實行宗法制;(3)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背景: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目的:鞏固統治,擴大統治疆域。

含義: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給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後代,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衞王室。即“封邦建國”、“以藩屏周”。

權利和義務:

權利:建國、繼續分封、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徵派賦役等。

義務:隨周天子出征,隨同作戰;定期朝覲述職;繳納貢賦等。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具有長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離性和獨立性。

性質:商周時期實現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

作用:鞏固了(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邊遠地區得到開發,並擴大了西周的統治區域;形成對周天子眾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

衰落:受分封的諸侯國本身就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諸侯國勢力的強大;西周後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其衰落的具體表現為:諸侯爭霸等。

2、宗法制:

含義:是用父系血緣關係的親疏來維繫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裏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特點:嫡長子繼承製;大小宗相對。

評價:

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即,凝聚宗族、防止紛爭、強化王權、家國合一)。

影響: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相結合;(2)血緣為紐帶形成的國家政治結構;(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形成權力高度集中。

三、補充與拓展:

1、宗法制與分封制的關係:相輔相成(互為表裏),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體現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內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國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宗法制是分封制實施的法則,宗法制的實施進一步鞏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種宗廟之法。其實質是按照血緣關係在其宗族內分配政治權利,以保持貴族對政治權利的壟斷和財產的分配。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點整理 篇七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誌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

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徵而存在。

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並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佈是正式確立的標誌。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鬆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

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侷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誌着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皇帝和首相掌握國家的大權。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37l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