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杜牧《江南春》賞析【多篇】

杜牧《江南春》賞析【多篇】

杜牧《江南春》賞析【多篇】

杜牧《江南春》賞析 篇一

第一板塊 情境引入

(師生問好。)

師:老師在屏幕上打上了幾張照片,仔細看一看,能不能猜得出這些照片是拍攝在什麼季節?不單單要告訴我什麼季節,而且要告訴我從什麼細小的地方判斷出來的。

生:是春天,因為我是從照片上的花和柳樹知道的。

師:花紅柳綠是春天的象徵和標誌。

生:我從圖片上看到天非常晴朗。我覺得春天一般都是這樣子的,所以我判斷出這些圖片是在春天拍的。

師:可能春光明媚給你的印象很深,不過老師要告訴你,春天也是多雨的,不單單是晴朗的。

生:我從左下角那張圖上看出柳條已經發芽了,一般是在春天柳條才會發芽。

師:柳樹的這個狀態説明這是春天。這圖上有沒有你們熟悉的景物啊?

生:右下角的照片是七寶。(筆者注:上課學生來自於七寶鎮上的一所國小。)

師:你看出來,很好。七寶是江南古鎮,有將近千年的歷史。長江以南大片的地區,我們經常用兩個字來定義它,叫“江南”。今天我們就要學習一首關於江南的春天的古詩。請大家小聲地快速地讀一讀老師發給大家的講義。讀上面的詩,讀上面的作者介紹,讀上面註釋,現在開始。

(學生自由小聲讀講義)

評析:執教者精心採用學生故鄉景物創設情境,引導其理解“江南”及其景色的特點,入情入境,且直觀,親切,簡潔。

第二板塊  學會按照平仄誦讀古詩

師:哪位同學來告訴我,你讀懂了什麼?

生:我知道了《江南春》作者杜牧他是晚唐的著名詩人,與另外一位晚唐傑出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生:我知道了在公元420到589年的南朝建立了許多,建立了大批佛教寺院。

師:知道了一個歷史小知識。

生:我還知道了南朝一共有四個朝代,是宋齊樑陳。

師:這也是一個小知識。讀得非常仔細。

生:我知道了南朝是從公元420年到589年。

師:這個時間段和這首詩還是有着很重要的關係。同學們剛才説到的都是和這首詩有關係的一些背景資料。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

(學生讀《江南春》)

評析:很多課堂上習慣利用媒體之形象、集中的特點出示文字來代替學生的閲讀,統一了學生對學習的關注點。《江南春》詞句淺顯,執教者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紙媒和註釋,讓其自讀,而不是逐句解釋,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率。引導學生交流讀懂的背景信息,則能及時瞭解學生自學情況。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有充分運用已有知識得到自己學習的機會,而不單單成為課堂的配角。

師:聽了同學們的朗讀,老師也想讀一讀。不過,老師的讀法可能和你們有些不同哦,請大家仔細聽,然後告訴我,老師的讀法不同在哪裏?

(教師讀詩。)

生:老師讀得有快有慢。

生:我們都是按照一個説法讀的,比如説前面四個連在一起,然後斷一斷,再讀後面三個。老師不是這樣讀的,有時候,前面兩個字停一停再讀後面,有時候前面連在一起,後面讀得慢了。

師:這個同學聽得真仔細,她先説自己的讀法是四個字三個字這樣停頓,而老師的停頓不一樣。對呀,讀古詩要注意停頓(板書)。我們可以怎麼停呢?有好幾種方法,老師這裏介紹一種,你可以用最方便的2、2、2、1(板書)這樣來停。

生:我聽出,“千”下面是一個橫,就聲音長一點,“裏”下面是一豎就讀快一點。

師:這叫做“平仄”(板書),我們今天學習的古詩,也叫格律詩。它在聲音上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它必須按照一定的格式來寫。在古詩當中,我們把現在普通話裏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稱之為“平聲”,它們比較舒展、平緩,當然也有極個別的第一聲和第二聲的字,發生變化,這個我們暫時不講。那麼第三聲和第四聲的字,叫“仄聲”(板書)。它比較短促、有力,讀得快一點。在我們停頓的時候,特別要注意第二個字、第四個字、第六個字(板書)如果它們是平聲,我們要讀得長一些,如果這二、四、六位置上的字是仄聲,我們讀得短一些。

生:我還發現老師讀得時候有輕有重。

師:對啊,詩裏包含着情感,所以你要跟着詩人的這種情感有輕有重地讀。

生:我發現老師讀的時候,每句後面都會有停頓,停頓好長時間才接着讀第二句。

師笑:呵呵,句子與句子之間也要停頓。好,同學們,想學一學這樣的讀法嗎?誰能第一個來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師:有點味道了,不過有一個字沒有讀準,不要着急。停頓時要換氣。千里——鶯啼(拖長)——換氣,綠映——紅(示範),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有明顯進步)

師:對,好多了。誰再能試試看?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

師:你不單單讀準確了,而且讀得很有情感。

生:千里——鶯啼——綠映——紅(響亮而有激情)。

師:真好!第二句誰願意試試看?

生:水村——山郭——綠旗——風。

師:這句其實很難讀,特別是要注意在停頓時換氣。有沒有同學願意再來嘗試一下?

(學生練習讀詩句)

師:後面兩句誰願意一起來?

生: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師:“台”字再長一點試試看!

生:多少——樓台——煙雨——中。

師:有沒有同學還想試的?

(學生練習讀詩句)

師:我們一起來,邊讀邊看老師的手勢哦。

(學生按照平仄讀詩)

師:很好,給自己掌聲。第一遍就讀得這麼好。老師配上音樂,再給大家讀一遍。

(教師配樂有感情朗誦古詩。學生集體配樂朗誦。)

評析:不講平仄的古詩教學不是真正的古詩教學。如何講解平仄是古詩教學中的難點。執教者啟發學生辨析質疑,然後清晰簡明地介紹有關概念,接着又細緻周到地組織學生模仿、學習、操練。學生從不會到會,教學效果明顯。如果前一板塊是詩意的情感導入,那麼,這裏就是語言的形式學習。

第三板塊 辨析詞義體會詩境

師:同學們,在悠揚的樂曲聲中,我們讀了這首詩。你從這首詩裏,看到哪些景物了?

生:我看到了黃鶯。

生:我看到酒店門前高掛的布招牌。

生:我看到了靠山而建的城。

生:我彷彿看到了好多亭台樓閣在風雨中。

生:我看到了佛教寺院。

生:我還看到了雨。

生:如果沒猜錯的話,第二句的“村”應該是村莊。

(教師依次板書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個連起來的畫面,水面上有許多許多樓台,立在那個煙雨中,景色很美。

生:我看到了有一棵大樹,上面有好多黃鶯在歌唱,好多鮮花襯托着綠葉。

評析:梳理景物,學生自然而然地由説詞語,到説句子説畫面。在敍述過程中,學生內化教師提供的信息,體會詩意,並表達出來。同時,學生也會明白,古詩是古人將所見之景描述下來,古今的情感是一致的。為最後的照片描述環節提供了語言素材,奠定了情感基調。

師:色彩多麼鮮豔。黃鶯在歌唱,還有很多的鮮花,還有樹木。一首小詩居然讓我們看到了那麼多的東西!這就是一首好詩,這首好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傳誦,傳到了明朝。有一個讀書人,他讀出了一些問題。(播放幻燈片)他説,千里鶯啼誰能聽得?千里綠映紅誰能見得?(生笑)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閣、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這段話是文言,你理解它的意思嗎?

生:我覺得“千里鶯啼誰能聽得”指的是千里之外的黃鶯鳥叫誰能聽得到,那麼遠?我們又不是順風耳(眾笑),千里綠映紅誰能見得?離得那麼遠的桃花還有柳樹,誰能看得到啊?

師:所以説這句話的人説,要怎麼改啊?

生:就把它改到“十里”,就差不多能看得見了,也能聽得見。

師:你覺得“千里”和“十里”哪一個好?

生:“千里”好,我覺得這個“千里”是指整個“千里”都有鳥在叫,有柳樹發芽桃花開放,如果改成“十里”的話,就感覺很近,不怎麼美了。

師:你是從美的角度去體會的。

生:如果改成“十里”的話,讀起來也不怎麼順。

師:對對對,非常好!“千”是一個平聲字,讀起來很舒展,感覺很遠,地方很大。“十”,在古代是個仄聲字,讀上去很侷促。

生:南朝有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個寺,地方肯定很大,肯定能佔據一千里(眾笑)。

師:你把兩句詩裏面的數量詞合在一起理解,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

生:我認為“千里”它其實是一個虛數,它表示就是看上去很遠。而“十里”呢,就非常確切,就覺得這個詩,沒有多少意思。

杜牧《江南春》賞析 篇二

《 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學設計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541

《 古詩兩首》《江南春》《春日偶成》教學設計

★ 一、教材分析:

《古詩兩首》有兩首詩,一首是《江南春》,一首是《春日偶成》。

《江南春》是一首素負盛譽的寫景詩。小小的篇幅,描繪了廣闊的畫面。它不是以一個具體的地方為對象,而是着眼於整個江南特有的景色,故題為《江南春》。全詩以高度概括的筆法,勾勒了江南地區的風物,描繪了江南明麗而迷濛的春景。色彩鮮明,情味雋永。一首七言絕句,能展現出這樣一幅廣闊的畫卷,真可謂“尺幅千里”了。

《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

★ 二、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兩首古詩。

2、學會本課的3個生字,理解詞語及詩句的意思。

3、想象古詩描繪的畫面,感受古詩語言與意境的美,培養學生對自

然美和藝術美的鑑賞能力。

★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誦讀,理解詩句的含義,體會詩歌的意境,熟讀成誦。

2、結合古詩簡潔的語言想象豐富的畫面,先説再寫。

教學難點:

1、誦讀古詩,體會作者從聽覺、觸覺、視覺等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學習作者邊觀察邊想像以及動用各種感官從多角度觀察事物的方法。

2、透過詩中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並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

★ 四、教學時間:兩課時

★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積累,揭示課題

1、啟發學生回憶背誦過的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

2、引出詩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江南的春天。 全詩描寫了江南

春天的綺麗景色。

3、介紹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歲中進土曾做過幕僚,很不得志。他關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間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

二、自學古詩,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

要求:(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

(2)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2、藉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意。

3、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4、檢查學習效果

(1)指名朗讀,集體正音。然後齊讀全詩,注意停頓。

(2)解釋詞語:

“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樓台”、

“四百八十寺”

(3)指名説説詩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覆誦讀,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寫今

1、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邊讀邊思考:《江南春》寫出了江南春天的

哪些特點?(到處是黃鶯宛轉啼鳴,到處是綠葉紅花相互映襯。依山

臨水的城鄉,迎風招展的酒旗。)

2、詩的前兩句抓住了黃鶯、紅花、綠葉、水鄉、山城、酒旗、春風

等七種景物來描寫,共同構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畫面。

3、看圖、配樂輔助,指導學生讀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話描

述感受到的內容。

(二)後兩行——懷古

1、提問:詩歌的後兩句還是描寫江南春天的嗎?

2、學生默讀後兩句詩,體會一下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集體討論(抒發了作者憂國憂民之情)

4、教師小結: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企圖依靠神靈的庇護,永保江山穩固。可是時移世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樓台

意境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之中了呢?

5、帶着理解,學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6、練習背誦古詩。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默寫《江南春》。

3、依據《江南春》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

配一幅畫。

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詩題導入

1、背誦《江南春》。

2、師:這節課我們還要學習一首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詩歌。

(板書詩題:春日偶成)教師簡介作者程顥。[程顥(1032-1085),北宋

著名儒家學者。字伯淳,號明道。河南洛陽人。少年時曾與胞弟程頤同學於當

時名儒周敦頤。嘉祐二年(1057年)登進士第。歷官鄠縣主簿、上元縣主簿、

澤州晉城令、太子中允、監察御史、監汝州酒税、鎮寧軍節度判官、宗寧寺丞

等職。在政治下,他雖然堅決反對王安石新政,但並不成司馬光等舊黨官僚東

山再起後對王安石集團貶逐無遺的政策。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

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於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二、自讀古詩,疏通文字

1、學生自由讀《春日偶成》。(要求同前首)

2、集體交流對詩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互相啟發。

(2)邊讀邊引導想象,逐句談理解。

(3)師生小結:一、二句寫景——雲淡、風清、花紅、柳綠,加上

近午的陽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

四句抒情——生處這宜人的春色中,詩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誰

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三、反覆品味,精讀古詩

1、學生自由讀古詩,思考: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程顥怎樣的心情?

2、集體交流,通過誦讀、言説表達自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

3、反覆練讀,熟讀成誦。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學生再讀兩首古詩,思考:讀了這兩首寫春景的古詩,你想到了什麼?然後交流。(提倡引用詩中原句,學以致用。)

2、回憶自己看到的春景,開展“春遊歸來”賽詩會(既可背誦其它寫春天的古詩,又可以自己創作。)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春日偶成》。

2、改寫《春日偶成》。(將古詩變為本站)

3、辦手抄報:“詩歌裏的春天”。(★選做)

★ 六、板書設計:

江南春(杜牧)

鶯啼   綠映紅      (寫景)

村郭   酒旗風

南朝   寺          (抒情)

樓台   煙雨中

(憂國憂民)

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       餘心樂

傍花隨

轉載自湟小教育教學網

杜牧《江南春》賞析 篇三

(一)

教學要求:

1、瞭解兩首古詩的詩句的意思。

2、瞭解詩的作者的相關知識。

3理解詩句所藴含的道理。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詩人杜牧。

(2)釋題:江南春,顧名思義,描寫江南的綺麗春色。同時又慨歎南朝覆滅,流露興亡之感,寄託了諷喻之意。

(3)一二句寫今:

千里江南,到處是綠葉紅花,到處是水村山郭,到處是酒旗招風,展現了一幅生機勃勃、春色無邊景無限的畫面。

(4)三四句弔古:

南朝統治者迷信佛教,廣建佛寺,意圖託庇神靈,江山永固,可是時移事易,當年的四百八十寺,還有多少佛台經院掩映在蒼茫的煙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二、學習第二首

1、解釋詩題,簡單介紹詩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詩人程顥。

(2)這首詩是作者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意興所致寫下來的。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寫景:

淡雲、輕風、紅花、綠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長流的河水,多麼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處這宜人春色裏,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誰知道他內心的快樂,甚至還以為他像少年人一樣偷閒貪玩呢?

4、指導反覆朗讀,感受古詩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請學生蒐集有關描繪春天美麗景色的古詩並背誦。

(二)

《江南春》

教學目標:

1、瞭解古詩所描繪的春天的美景。

2、用自己的話説説我們學校≤≥春天的美景,(小花園、植物園、苗苗常青園)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教學重難點:

用自己的話描述校園的美景。

教學準備:

自由遊覽、觀賞各園的景色。

一、讓學生回憶學過的關於描寫春天景色的古詩。《春曉》、《詠柳》等。

二、學習古詩《江南春》

1、板書課題《江南春》

2、解題:江南:指長江以南的地區。這是一首描寫江南春光的絕句。

3、學習生字詞

(1)自己讀

(2)注意字的寫法:(鶯、旗)

(3)需要理解的詞語

酒旗:掛在酒店門前做招牌的一面小旗

4、朗讀詩句

根據註釋説上面講的詞語的意思,試着講講詩的大意。

(1)請三四位同學讀詩後,再各自朗讀。閉上眼睛,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色,讓頭腦中產生畫面。

(2)根據詩句,説説看到的景物。

在江南一帶,到處可以聽到鶯的啼叫。百花開放、山青水綠,在鄰近水邊的村鎮酒家的酒幔子在風中飄揚。

南朝的各代皇帝所建許多寺廟。

佛寺中的這亭台樓閣在濛濛的春雨中留着。

5、體會詩句描寫的意境

(1)那些景物寫江南的春天?

黃鶯啼叫,百花爭豔,青山綠水,依山*水的小鎮,迎風飄揚的酒旗。

(2)寫出了什麼特點?

江南景色的秀麗。

6、指導朗讀(標出句逗的停頓)見書本

7、鞏固練習

(1)同桌互相朗讀試背,並説説詩意。

(2)請一兩位同學説説詩意後,讓大家補充。

(3)抄寫兩遍古詩。

杜牧《江南春》賞析 篇四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台煙雨中。

[註釋]

1. 鶯啼:即鶯啼燕語。

2. 郭:外城。此處指城鎮。

3. 酒旗:一種掛在門前以作為酒店標記的小旗。

4. 南朝:指先後與北朝對峙的宋、齊、樑、陳政權。

5. 樓台:樓閣亭台。此處指寺院建築。

6. 煙雨:細雨濛濛,如煙如霧。

[譯文]

千里遼闊的江南鶯啼燕語,綠葉映襯紅花,處處春意濃,水鄉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風輕輕擺動。啊,昔日南朝建造的一座座寺廟,如今都隱現在一片迷茫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詩一開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着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盪了。搖盪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於這種繁麗,不同於某處園林名勝,僅僅侷限於一個角落,而是由於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説:“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對於這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着,看得見。題雲《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台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説法是對的,這是出於文學藝術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後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從前兩句看,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麼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範圍內,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徵。江南特點是山重水複,柳暗花明,色調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於尺幅的同時,着重表現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金碧輝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於迷濛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南朝”二字更給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數量之多的一種説法。詩人先強調建築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後再接以“多少樓台煙雨中”這樣的唱歎,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讚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説”,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該從藝術形象出發,而不應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並不等於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築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遊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雲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閒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説明他對佛寺樓台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爾浮起那麼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人。晚唐詩人。

杜牧《江南春》賞析 篇五

一次意猶未盡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學隨筆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124

一次意猶未盡的校本教研 ──《江南春》教學隨筆

珠市國小 吳亮

今年一開春,本着讓學生“學語文,用語文,語文生活化”的校本教研指導思想,我在學校執教了一堂公開課。課文是人教版第八冊第三課的古詩《江南春》。

上課前,我通過讓學生蒐集資料(關於杜牧其人,當時的時代背景,“南朝”、當時“佛寺”的圖像、佛寺的特點、晚唐的禁佛運動),讓學生一點點走進《江南春》後那深遠的歷史背景,進而形成有個性特點的見解與感受。

上課時,在學生充分了解詩意後,我請學生結合課外所蒐集的一些背景資料,充分交流,體會作者杜牧創作詩歌時沉鬱頓挫的心情,以及古詩《江南春》背後的沉重的歷史滄桑感。通過蒐集資料,交流信息,學生紛紛發言:杜牧處於晚唐多事之秋,內憂外患,錯綜複雜,老百姓掙扎在死亡線上。而當時的統治者卻一心熱衷於佛教,到處廣建佛寺。由於當時出家當和尚可以擺脱沉重的租税賦役,所以當時的僧人已經多達兩百萬人,使國家既缺少兵源,又缺少税源,大量的土地也被控制在寺院手中。憂國憂民的杜牧盼望能夠恢復大唐初期曾經有過的比較清明的政治,於是借詩歌表面上批評南朝的“古”,實際是諷刺大唐的“今”(當時一個學生還打了一個極幽默的比方)。—由於情感到位,最後,學生紛紛主張,應該用略帶沉鬱頓挫的語氣來朗讀“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以讀出詩人杜牧的憂國憂民之情。

評課時,學校本着“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研討方針鼓勵教師們展開校本研討。圍繞着古詩教學是否應該深入當時的時代背景,各位老師的不同觀點發生了一次碰撞。一些老師非常欣賞我的這種教法,以為這樣做充分鍛鍊了學生的蒐集信息的能力,形成了整堂課的高潮,確是出了“彩”。

有些持不同意見的同事主張:古詩的學習貫穿國小、中學、大學,《江南春》的學習完全沒必要那麼向歷史深入下去。只要讓學生了解江南春天的美麗景色就足矣。

而我則認為: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鼓勵學生“積極地為解決問題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資料”,“根據佔有的課內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設或觀點”,注重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與習慣。

因此,我覺得完全可以在學生有學習熱情與慾望時,在課上增加個交流蒐集資料的過程,充分向課外拓展語文課程資源,以體現我們的大語文觀念。

一節普通的校本教研課引發了老師們之間如此激烈的爭鳴,各種觀點的不斷碰撞、交鋒。最後,我們的校領導與專家張敏校長沒有輕易地下結論,而是鼓勵老師把問題帶下去深思、探究。

一次上課、説課、評課就這樣在意猶未盡中結束了,但我們的思考還在繼續。“一切面向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將繼續研討,繼續校本教研,讓自己的教育人生在校本教研中提升!

(南昌市西湖區課程改革《實驗通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35m4e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