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一

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我在教學本節課時,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一、從生活中引出折線統計圖參加跳繩比賽是學生很熟悉的生活場景,每個學生幾乎都經歷過,因此,用這個作為載體,並且是5個數據,學生無論是在數據呈現,還是製成單式的折線統計圖和複式的折線統計圖後,都是比較容易看出來的,所以學生很感興趣,這樣就更容易發現折線統計圖的優點。

二、注意細節的處理:在學生意識到要把兩張單式的直線統計圖合併起來以後,我在課件上先出現了兩條黑色的線,讓學生來考慮有什麼辦法來區分這兩條線,學生説出可以用顏色來區分,也可以用虛線和實線來區分,在説線的時候,學生自然而然地意識到要注意圖例的説明。這樣,在無意之中,就讓學生對複式折線統計圖的基本格式有了更精確的瞭解。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二

統計與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生活已先於數學課程將統計推到學生的面前。新的課程標準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統計觀念。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為了培養學生具有從紛繁複雜的情況中收集、處理數據,並作出適當的選擇和判斷的能力,本節課教學中我力求做到讓學生在生活的情景中認識複式折線統計圖、會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會分析複式折線統計圖。

教學時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你們還記得暑假裏那個舉世矚目的體育盛會嗎?)、激動人心的視頻、回顧金牌數量情況等環節,在學生的回憶、複習、觀察、對比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在問題設計上注意層層遞進。通過思考“是不是比較起來有困難?要想比較起來更方便,誰有好辦法?”這些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中發現解決問題的辦法。然後,讓學生在真實的繪製過程中體驗這種統計圖的具體制作方法,讓學生經歷了親身體驗,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問題串的方式,引出製作複式折線統計圖應注意的問題。

另外,在練習時,出現陳亮的單元成績,剛開始孩子僅僅根據一張簡單折現統計圖就得到陳亮在第三單元發揮有點失常的結論,可是面對接着出現班級平均成績,孩子不由自主的開始議論紛紛,重新評價:原來第三單元的平均分這麼低,陳亮還是考得不錯的,因為他的`成績總在平均成績之上,可能是考試內容考得有點難吧?通過二條折線的先後呈現,使學生修正了之前的認知和判斷,從而深刻體會到了複式折線統計圖相比單式折線統計圖所具有的優越性,也再次體驗了複式折線統計圖便於比較兩組數據變化趨勢的特點。學生也在體驗中學會了辯證的來思考、分析我們的所碰到的問題。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是:在教學時有些拘謹不夠放鬆;還欠缺教學激情,所以不能很好的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不能及時的捕捉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及時評價。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學習,博採眾長,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三

統計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在我們的教材中,一次又一次出現統計的知識,有序的安排在兩個學段每一冊中。在第一學段的教學中,學生已經學習了收集和整理數據的方法、用簡單的統計圖表表示統計的結果,學習了根據統計圖表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等。通過這些學習,學生初步經歷了用統計的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為建立統計觀念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本冊教材一方面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新的統計知識——複式條形統計圖,使學生認識到本冊所學習的統計知識和方法,是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在統計量上進行了成對分類對比,從更高的角度來表達數據、解決問題,進而使學生對統計知識的認識有所提升。另一方面教材繼續注意結合實際問題,進一步教學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作出合理的推斷。這樣就把數據分析與解決問題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統計在解決問題中的作用,逐步形成統計觀念。基於這樣的教材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識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知道在製作方法上與單式統計圖的不同之處,學會在有縱軸、橫軸的圖上用複式條形表示相應的數據。

2、能看懂複式條形統計圖,能對複式條形統計圖的數據作簡單的分析,作出簡單的預測。

3、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統計觀念。

一、對教材的理解:

《複式條形統計圖》是新課程標準下的體現課程改革新理念的一個教學內容,新課程關於統計初步知識的教學意圖,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從原來的把教學重點落在學習製作統計圖表,逐漸地轉移到讓學生去經歷統計的過程,理解統計的意義,對統計圖表進行理念分析,進而做出預測、決策,提高學生根據統計圖的數據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這就是我去合理進行本節課教學設計的理念依據。

二、設計過程中體現以下幾點:

1、在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

統計觀念的培養,首先應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有了意識,才有思考,才有能力的提高。但學生很難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在問題解決中領悟和體會,所以本節課教學中我力爭在新舊知識的對比分析中培養學生的統計意識。在教學這節課時,學生已有單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基礎,學生在單式、複式的觀察、對比、分析中,認識到了兩種統計圖各自的特點,也感受到複式條形統計圖更能清晰地比較,激發起進一步探究的慾望。

2、突出數學知識“源於生活而又服務於生活”。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注重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體驗出發,創設生動的生活情景,引發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作用。比如在引入部分我針對學生熟悉的並且非

常感興趣的`話題,在教學本課時,我先充分利用教材創設的一個有趣的投球遊戲,比較單手投球遠還是雙手投球遠,以激發學生參與統計活動的興趣。接着讓學生猜測,學生根據經驗有的可能猜測單手遠,有的可能猜測雙手遠,也有的學生可能提出與球的大小和質量有關。在學生猜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要想知道哪種情形遠,需要用數據説話,這樣,學生就要經歷整理數據、描述數據的過程。接着引導學生討論交流怎樣才能清楚地知道哪種情形遠?用什麼統計圖比較合適?能否在一幅統計圖中表示出兩組數據呢?這樣,學生在相互評議和交流中,不斷改進和完善各自的統計圖,逐步明確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特點。在練習部分也注重攝取信息,課前老師帶領學生對男女生最喜歡的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最喜歡的遊戲;最喜歡的電影進行調查,製成的四張統計表,並根據統計表製作複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理解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又通過運用數學知識對生活問題進行預測、決策的設計,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魅力。

3、轉變學習方式“既體現自主探索又突出合作交流”。

在教學中十分注意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主探索、觀察分析能力,同時也提倡小組間的合作交流。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都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和時間,想好後再要求他們在小組中去交流討論,這樣既讓學生有獨自探究的空間,又能在小組同伴的相互交流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想法,能夠使思維更加開闊,展現自己個性特色,獲得新的發展。

4、凸顯教育價值“既獲得知識更經歷過程”。

課程改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既要基於掌握理解知識,更要讓學生經歷知識獲得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自己的體驗和感悟,豐富自己的學習經歷和經驗,從而實現“知識傳承、能力發展、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統一”,凸顯知識的教育作用,體驗數學課程的人文價值,提高學習的興趣。在新課的導入部分讓學生體會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存在必要,在例題的教學中感悟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優越性和重要性,在綜合運用中更讓學生深入覺悟到複式條形統計圖的現實價值。

4、重視調查實踐“實現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

在本節課的最後,我設計了“小小調查員”的課外作業,這一個環節的設計,既讓學生在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書籍、體育節目、遊戲、喜歡看的電影分析觀察中發現問題,產生疑問,同時產生實際調查的需要和慾望,又能讓學生在調查環節中通過對數據的收集、整理、製作成統計圖等活動中去更加充分地體驗到統計的應用價值,更加深入地理解統計的意義。同時,對現實中的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去研究,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社會問題,做一個小小社會人。

這節課的整個教學就是學生親歷探究,自主實踐,分析處理的過程。反思整節課,留下了許多遺憾,在課堂上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1、對統計圖的解讀,沒有呈現一個坡度,從單式統計圖過度到複式統計圖,沒有體現學生的探索慾望。

2、過渡語言生澀,顯得過程不緊湊,不連貫。

3、評價語言不豐富,缺乏明顯的指向性。

4、本課的研究點是學生多感官參與下的自主探究學習,感覺學生動口不充分,沒有放開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在以後的課上還應多加思考。

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先進的教學理念只有與高超的教學行為匹配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以後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更要加強教學行為的改進,在日常的每一節中去歷練,每節課後認真反思,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機智、課堂調控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四

統計問題是最常見的生活問題,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知識是新課改的目標。如何真正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讓數學理論聯繫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學生生活觸覺、碰撞和交融,如何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獲得一定的情感教育是我這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針對以上目標我反思如下:

1、注重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使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教學生活化、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這是我的第一想法。因此,我不管在課前的談話引入還是新授時的引導學生走進觀測氣温這個生活情境中,以及鞏固運用時所選擇的三個題目,都是有目的而選取的與生活緊密聯繫的。題,從而培養學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線統計圖,會根據折線統計圖上的數據去分析、預測事件的發展,並且使學生體會到折線統計圖的優勢和作用、讓學生在現實、有趣、富挑戰性的情境中學習折線統計圖,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近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同在,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深學生對摺線統計圖的理解和掌握、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並服務與生活”的課標理念。

2、注重共性和學生個性的發展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注重學生整體的發揮,而對於每個學生獨特的思考和做法,我又不急於給予評價孰優孰劣,而是留給學生自己思考、判斷、比較的思維空間。如在案例中,我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探索的空間,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操作(繪製折線統計圖),去探索,去講解,最後,在各方面的反饋中,讓其他學生在感悟、選擇、反思、糾正中學到了知識,這樣的課堂不僅使學生獲得了共性的發展,還發展了學生的個性,為學生個性的張揚搭建了舞台。

3、注重知識和學生素養的融合

“一道數學題,除了數學知識以外,承載着更多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這句話是我國有名的特級教師吳正憲老師所説的。在教學中,我要充分利用好每一道題目,使學生的思維、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從中也受到了多方面的教育。例如:當學生在折線統計圖中獲知我國家庭擁有計算機台數越來越多時,我緊緊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想一想這説明了什麼,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當學生在讀“心跳情況統計圖”前,我又不失時機的引導學生體會“生命在於運動”這句話的含義;當學生從“奧運金牌圖”上讀出我國奧運健兒努力拼搏喜獲佳績時,學生的積極性可以説是整節課的最高峯,學生都充分顯示出了愛國注意精神;當學生從“1999年到2003年城鎮生活污水排放總量統計圖”中獲知我國生活污水還是比較嚴重時,學生們都以主人翁的態度去積極地想辦法,提出各種環保建議。通過這一類活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了大大的提升,學生熱愛運動、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等一系列的思想教育也滲透進去了。

總之,教師不惜花時間,給學生充裕的思考、交流的時間是為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五

新的課程改革十分重視學生的統計觀念。因為統計與我們的工作生活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而我們要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就應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他們能自發的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分析和處理較複雜的數據的能力,我在教統計這一單元時是這樣進行處理教材的,總體分四個教學階段:

一,引入

教材提供了甲、乙兩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數據,並分別用折線統計圖進行表示。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在獲取信息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髮現問題(3)的答案很難從圖上看出來,由此我鼓勵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思考怎樣把兩張折線統計圖放在一起,得到一幅複式折線統計圖,並從圖上找到問題(3)的答案:12月份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最接近

二,説一説

鼓勵學生從複式折線統計圖中獲取信息,回答問題,體會複式折線圖的特點。

(1)表示青島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別是哪一條折線?

(2)看圖説説這兩城市月那個月降水量最接近,哪個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3)青島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從1月到8月呈現上升趨勢,其中1至5月上升平緩,自5月起快速上升,9月到10月急劇下降,之後呈現平緩下降趨勢一直到12月;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變化情況是1至4月呈現平緩下降趨勢,4月開始急劇上升達到最高值,從6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自8月起到12月持續下降。

(4)從總體上看,青島、昆明兩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青島市只有一個“峯”,而昆明市有兩個“峯”。本題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整體上關注兩個城市月平均降水量分佈的不同。

三,試一試

先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完成複式折線統計圖,然後説一説能從統計圖中獲得哪些信息,回答下面的問題。

(1)這一週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這幾天的最高氣瘟是怎麼樣變化的?最低氣温又是怎麼樣變化的呢?

(3)從統計圖中看出20xx年4月4—10日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的變化趨勢是怎麼樣的?

(4)從上面的複式折線統計圖中你還可以獲得什麼信息?

(5)回答上面的問題時,教師問學生,你們喜歡看統計表還是看統計圖呢?為什麼?

四,實踐活動

一般來説,學生每年都要測量身高,這為學習統計提供了很好的數據資源,因此測量身高的活動可以貫穿整個國小學習階段,根據不同學段的學生特點,要求有所不同。希望學生把每年測量身高的數據都保留下來,養成保存資料的習慣。本實踐活動的目的是使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的過程,運用學習的複式統計圖來描述數據,從統計圖中獲取儘可能多的信息。

(1)課前佈置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高,上課時首先指導學生將全班同學的身高進行彙總,完成統計表。

(2)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以及統計圖的特點,選擇用複式條形圖來描述數據。

(3)教師應鼓勵學生結合彙總後的數據和統計圖發現信息,比較男女生身高分佈的不同。比如,男女生分別在哪個身高段的人數最多;男女生最高最矮分別相差了多少(這實際上就是中學所學的“極差”)。教材還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身高位於全班身高的哪個位置,學生可以回答位於哪個身高段,也可以從圖中直觀看到,自己的身高是位於男生(或女生)的平均水平之下還是之上。

(4)教材提供了我國6-12歲國小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統計圖。讓學生比較,交流,使他們知道自己所處的階段身高的平均值。

(5)使學生體會到數據統計的作用,學生的回答只要合理都應肯定。比如身高的範圍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設計哪些尺碼的衣服;不同身高段的人數比例可以幫助設計者確定不同尺碼衣服的數量的比例等。

這節課中,我從讓學生“看一看,想一想,動一動”這幾個步驟中讓學生即強化了思維,鍛鍊了能力,又增強了統計意識。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六

本節課的知識點主要是教學生會看折線統計圖,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特點,會在提供的表格中製作簡單的折線統計圖,並能根據折線統計圖進行簡單的分析或預測。學生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積累了一些統計的知識。

本課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所以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的概念並不困難。本教案在具體的教學中,主要強調的是用折線統計圖比統計表來統計方法要優越,這對於學生理解折線統計圖十分重要。

同時,在教學中注意讓學生獨立動手畫圖,並進行適當的計解和點評,不僅可以掌握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還可以鍛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能力,為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

《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七

折線統計圖是國小階段統計知識的一個重要內容。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處,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是條形統計圖的最大特點是:

它可以清晰地呈現不同類別中統計量的數量,不同的類別之間沒有次序關係,即使改變不同類別在條形統計圖中的次序,也不改變其本質。條形統計圖適用於不同類別中統計量大小的比較。而折線統計圖不但可以清晰呈現數量的多少,還清晰地表現數量增減的變化情況,它關鍵在於描述時間或次序關係及統計量數量的變化情況,並用來預測。它的橫軸通常是依時間或次序的先後排列的,若改變其順序則往往會失去原來的意義。

折線統計圖適用於表示隨着時間或次序逐漸變化的統計量。數學依賴於生活,並從生活中抽象和昇華,讓學生學習大眾的數學,學習生活的數學,這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觀。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過程。

一、從手勢比劃中引出折線統計圖讓學生猜一猜,能不能繪製成另外一種統計圖。這一環節不但能有效地調動學生學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讓學生在比劃中不知不覺的認識了折線統計圖。並且強調讀統計對象和項目,讀點、讀線和讀整體趨勢四個方面,逐步提高學生的識圖能力。讀點又從直觀讀與座標讀兩個層次進行;讀線不僅從線讀出數量的增減,而且從線的平陡讀出數量增減的快慢;不僅關注線的局部,而且關注線的整體發展趨勢,這樣完整的解讀了折線統計圖所反映的數據。

二、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折線統計圖“能反映數量的增減變化情況”這一特點,在相應的條形統計圖中同樣可以體現,只是它更清楚而已。如何讓學生有效地感知這一特點?比較重視讓學生經歷從條形統計圖到折線統計圖的演化過程,且採取加強對比的策略解決它。通過手勢比劃進行比較,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不同點和相同點,這樣不僅溝通了兩者在反映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當然,從數學現實意義上來説並不是所有的條形統計圖都可以用折線表示,所以老師在通過練習初步建立折線統計圖的表象後,安排了在不同情況下選擇統計圖的討論與練習,使學生在思辯中明晰兩種形式的統計圖各自的作用,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更明確的認識。

三、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意義和作用新課標提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並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課中的例題預測20xx年參賽的隊伍數可能會是多少?練習中預測陳東12歲時身高多少釐米等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數據變化的趨勢做出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了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國小五年級《折線統計圖》教學反思 篇八

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認識了條形統計圖之後進行教學的,但是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有着明顯的區別,而且兩種統計圖在生活中也有着不同的用處。

雖然從兩種統計圖中,人們都可以清楚地看出所需要的信息,但條形統計圖側重於幾個具體數量的多少和比較,而折線統計圖則能直觀地看出某一事物在一段時間裏的發展變化,展示的是事物發展的趨勢。我在教學本節課時,設計的思路是:初步感知——比較認識——動手製作——分析應用,運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特點的統計數據,理解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共同點和區別,能根據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統計方式。而對於折線統計圖畫法的教學上,我只是在準備找點的方法上做了進一步的強調,而放手讓學生自主動手操作,再從學生畫圖的實際情況中,糾正學生在畫圖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忘記標註數據等現象。接着讓學生討論這一信息更適合用什麼樣的統計圖展示呢?學生在討論中明晰兩種形式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區別,使學生對摺線統計圖有了更好的認識。最後,讓學生再通過一些信息,並討論怎麼用更準確的數據來呈現,使學生更好的認識折線統計圖和條形統計圖的區別和應用。

當然這節課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課堂是動態生成的,教師事先的預設並不能完全反映課堂的變化,在一些環節,我沒有預先考慮到學生會從一些角度思考回答,比如有同學在舉例講折線變化時,他沒有按順序講週一到週二的變化,而是反過來説的,雖然這名同學後來意識到問題,進行了改正,但這裏其實是課堂在生成中產生的亮點,教師應該抓住這個轉瞬即逝的機會,提醒學生注意折線的變化需要按順序來描述。此外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有差別,有的同學心裏明白,但表述不到位,個別同學在回答問題時,表達的語言還不夠全面,不夠準確,還需要教師提醒與補充。這些在教學中反映出的問題都需要自己好好反思與總結,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提高自己課堂掌控與應變的能力,不斷修煉自己的內功,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能更上一層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5r1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