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殘疾人的報告(精品多篇)

殘疾人的報告(精品多篇)

殘疾人的報告(精品多篇)

關於殘疾人的報告 篇一

殘疾人扶貧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順應農村殘疾人扶貧開發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按對殘疾人幫扶形式的不同,目前我縣基地還處於“零”狀態,嚴重製約了農村殘疾人的就業,為促進農村殘疾人就業,推動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縣殘聯組織開展了基地建設的調研。

一、我縣殘疾人扶貧基地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難點在殘疾人。我縣有各類殘疾人3.84萬,佔全縣人口的6.4%。持證殘疾人1.2萬,其中農業户口的殘疾人1萬人,佔83.33%;非農業户口的殘疾人0.2萬人,佔16.67%。

現狀:殘疾人扶貧基地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順應農村殘疾人扶貧解困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目前,我縣基地建設還處於“零”狀態,按照省、市殘聯的安排部署,我縣擬計劃在今年建成3個縣級殘疾人扶貧基地,這3個基地分別是:XX縣XX養殖專業合作社、XX縣XX興養殖專業合作社和XX鄉XX養殖場。

XX縣XX養殖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XX縣XX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XX縣龍安鎮後山村塘房村民小組,計劃建設規模6000㎡,計劃養殖規模五年達到養肉牛500頭,年收入達500萬元,純利潤達150萬元,現有設施設備佔地面積800㎡,其中畜圈12間,養殖肉牛12頭,青貯窖6個,辦公室1間,配有割草機、粉碎機、鍘草機、地磅秤等必備的專業養殖工具,還備有斷電時備用的柴油機一台,有合作社社員8人,其中殘疾人3人,現已投資40萬元,年底前投資達80萬元;辦理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税務登記證,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關制度以及每頭牛每天情況記錄簿,對每頭牛的情況進行記錄。

XX縣XX興養殖專業合作社基本情況:XX縣XX興養殖專業合作社位於XX縣龍安鎮XX樂村陰山村民小組,該專業合作社現有建設規模2019㎡左右,設圈舍50間,辦公室1間;有工作人員10人,其中殘疾人4人;生豬存欄300餘頭,其中:仔豬存欄200頭左右;圈舍及其它基礎設施建設也投入資金45萬元;辦理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人營業執照、税務登記證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關制度。

XX鄉XX養殖場基本情況:XX鄉XX養殖場位於XX鄉水果村爛田村民小組,該養殖場為股份制企業,始建於20xx年8月,現有股東及員工5人,其中殘疾人1人,總投資70萬,養殖場地1000㎡左右,分為1區和2區,1區現養殖蛋雞4000餘隻,日產蛋3600多枚,產蛋率佔90%以上。2區現在沒有餵養。辦理了法人營業執照、税務登記證和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制定了防疫、管理等相關制度。

存在問題:從擬計劃建設的XX個基地看,我縣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問題。主要有:一是基地以農業養殖業為主,規模小、基礎差、覆蓋面窄、帶動殘疾人就業能力弱。且均未納入本地區扶貧工作的大局中,缺乏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二是缺乏基地建設和發展的總體規劃及政策導向。XX是合作框架鬆散,服務內容單一,整體實力不強,扶貧機制有待規範。四是產業化運作渠道單一,基地資金匱乏,發展緩慢。以上種種原因給我們基地的建設帶來了很多的困難,嚴重製約了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

二、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的方向、基本目標和主要原則

農村殘疾人的扶貧工作關係到殘疾人生活水平的提高,關係到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基地建設作為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

(一)基地建設的方向

基地作為一個獨立的經營實體,是農村殘疾人扶貧工作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的重要依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遵循經濟規律才能持續推進。

我縣的基地建設,一是要着力建設一產基地,以一產基地為主向第XX產業領域拓展。這應該成為我縣今後基地的建設方向,也是解決基地一條腿走路問題的要求。我縣擬建的XX個基地是以養殖業為主,而且現在規模較小,這方面需要各級政府、殘聯及社會各方面繼續加大扶持力度。二是我縣的第XX產業現在的發展正穩步推進,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應探索XX產業領域拓展的途徑。根據我縣農村民營經濟發展的特點,積極開展農村殘疾人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組織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從事XX產的服務配送等工作,進一步帶動殘疾人就業和創業。要開拓殘疾人服務業,結合殘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實施,依託現有的社區服務、社區康復等平台和資源,逐步推行社會化服務。開展了居家養殘服務,力爭在“十XX五”期間實現殘疾人居家託養。

在一產的基地建設中,着力打造“輻射型”基地,推動其發揮優勢,培育和發展這一類基地是今後建設的一個方向。首先是經營優勢。殘疾人由於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經營上存在相當大的困難。“輻射型”基地,不僅解決了殘疾人的就業問題,而且幫助殘疾人解決了生產環節上難以克服的經營、管理、銷售和技術等問題,擴大了殘疾人的生產範圍。其次是市場優勢。“輻射型”基地的特點在於殘疾人依託基地,基地依託市場,基地處於殘疾人與市場之間,既可以為遠離市場的殘疾人提供準確的市場信息,又可以有效地組織殘疾人生產市場需求的產品;既為市場運作提供保證,又能克服小農經濟的盲目性,為殘疾人的生產提供穩定的生產環境和收入。第XX是規模優勢。基地的發展需要規模來支撐,規模越大,越能高效地佔領市場。基地的規模效應可有效克服殘疾人經營小而散的弱點,通過產品有效地將分散的殘疾人組織起來,形成市場的供求規模。第四是素質拉動優勢。就整體而言,殘疾人素質普遍偏低,由此形成生產障礙。而殘疾人素質的提高又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基地迫使殘疾人按照市場需求進行生產,殘疾人在這種被動的生產過程中自身素質能夠逐步提高。第五是風險共擔優勢。輻射型基地的發展,不僅使殘疾人從基地得到準確的市場信息,還可能與基地建立風險共同體,這樣大家有利共享,風險共擔,極大地減輕了殘疾人的風險壓力。

(二)基地建設的基本目標

基地建設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它受到環境、市場、人才和政策等多種主客觀條件的影響。基地建設的近期目標是獲取政府有關部門的扶持和建設,提高向殘疾人輻射的能力。遠期目標則是通過基地的發展,提升自身的實力,提高其市場競爭能力,由此帶動一批殘疾人的自我發展,從而實現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並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三)基地建設的主要原則

基地建設和發展應當遵循五個原則。一是效益統一原則。基地建設必須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兼顧。市場經濟條件下,扶貧力度的加大有賴於基地經濟效益的增強,基地如果沒有經濟效益,扶持就沒有物質基礎。二是市場需求原則。基地的經營畢竟是市場行為,必須符合經濟規律才能生存和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從實際出發,通過引導、支持、協調、服務幫助基地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運行機制和利益調節機制。XX是資源優勢原則。由於各地的“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不同,在經過市場的選擇後,各鄉鎮都會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產業羣,這種產業羣實質是本地的資源優勢利用的產物。基地應當利用當地產業羣,使基地與當地經濟協調發展。四是有序發展原則。基地建設既是一項新事物,又受到資金、人才、組織性質和市場、自然等風險的制約,需要積累經驗,逐步完善。而殘疾人是一個十分脆弱的羣體,在經濟上經受不起大的波動。五是選擇性原則。基地建設要選擇好投資方向,選準依託。選定的項目要適合殘疾人的特點,符合市場的要求,這樣才能有強勁的生命力。

、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把基地建設列入農村扶貧工作的議事日程

基地作為農村殘疾人脱貧的一個重要平台,其建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就目前的體制而言,基地要發揮作用,政府行為的存在尤為必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基地建設納入本地區大扶貧的範疇之內,通過政策優惠、資金扶持和各部門支持等形式,給予基地特別的關照。政府可以通過“非市場制度”的安排,如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開發應用、土地的流轉、税費的減免以及市場服務等措施予以有傾向性的扶持。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在發揮殘疾人、企業投資主體作用的同時,各級政府、財政、民政、農業、扶貧辦和殘聯等部門要增加對基地的投入,探索政府、企業共同出資,企業負責承建和經營的投入機制和運行方法。其中基礎性、公益性的投入,如基礎設施建設、種仔種苗發放、技術培訓指導、自然災害保險、市場推廣服務等,主要可由政府或有關部門解決,鼓勵有能力的企業或個人向基地加大投入力度。生產經營性流動資金則主要由基地通過自籌、銀行貸款等方式解決,有關部門可以給予適當的補助引導。同時,建立擔保基金,確定擔保機構,為基地的建設投入及殘疾人從事更大規模的生產提供小額貸款擔保,對積極創業的殘疾人優先發放小額擔保貸款和提供一定的風險基金。

(三)建立風險規避機制

基地的建設具有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而基地又維繫着眾多經濟困難的殘疾人家庭。從我縣的企業和農村一些養殖大户的發展看,過去一些企業和養殖户大在市場價格誘導下,盲目投入,盲目生產,結果是初具規模,市場價格卻大幅度下跌,殘疾人非但不能受益,反而因此而致貧。而有些農村種植大户經不住病蟲害等自然災害的打擊,頻臨倒閉的邊緣,同樣給殘疾人帶來了很大的損失。要資助基地參加政策性的農業保險,鼓勵保險公司開闢新險種、優惠保費,從而增強基地和殘疾人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四)規範基地的運作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基地作為經濟實體進入市場就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第一,基地應該是法人。當然,是企業法人為妥,還是福利社團法人為妥,要視各地的情況而定。第二,要理順與基地的關係。對基地的扶持基點是基地必須扶持殘疾人脱貧。有關部門應根據自身對基地的扶持力度而確定基地的扶貧工作要求和目標,並採取有效措施促使基地為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在政府同意的前提下,殘聯可採取基地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無償幫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如:現在擬建的XX個基地均缺建設資金和週轉資金,可每個基地補助XXXX元,以解決其當前資金困難的問題,多渠道對殘疾人扶貧基地進行扶持。第XX,要實行簽約式扶貧。基地對殘疾人的扶持必須有契約。用合同形式規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從而使基地有責任、有信心,殘疾人有實惠、有恆心。

(五)着力於培養高素質的農民企業家

殘疾人扶貧基地的發展特別需要專業突出、甘於奉獻的經營領頭人。這些經營帶頭人在不斷髮展自身事業的同時,也為殘疾人的脱貧致富作出了積極貢獻。積極發現和培養農民企業家,滿腔熱情地保護他們扶殘助殘的積極性,在經濟上不讓或少讓他們吃虧,在政治上要給予其一定的關心,在經營上則要多為他們提供優惠優質的服務,給他們創造一個寬鬆、協調、和諧的外部環境。

(六)加強和改進對基地的服務

總之,要搞好殘疾人扶貧基地建設,離不開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參與和大力支持,因此,政府部門和殘聯組織要結合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加強對基地建設的服務工作,努力提供全方位、綜合性的服務。建好XX個擬建的基地,推動更多的基地建設,同時,把基地建設向二、XX產業拓展,從更高更廣的層面上,促進殘疾人的就業。

關於殘疾人的報告 篇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舉世注目的成績,綜合國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初步實現小康生活。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對殘疾人事業關注和支持,增加了財政的投入,收取殘疾人就業保障金,興辦殘疾人福利企業,促進了我國的殘疾人事業的蓬勃發展。為進一步發展殘疾人事業,改善殘疾人的工作、生活狀況,我近期對社區殘疾人情況進行了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基本情況

到社區調研殘疾人狀況,調研採取找社區負責殘疾人工作的同志交談,查閲殘疾人資料,與殘疾人座談、走訪殘疾人家庭等方式進行,基本掌握了社區殘疾人狀況,並進行梳理,提出一些思考。

二、社區殘疾人情況

社區屬於深圳市福田區福保街道,轄區面積平方公里,人口近萬。共有殘疾人人,有勞動能力的人,已就業人,享受城市低保的殘疾人家庭有户。由於殘疾人的身體狀況原因,雖有政府政策優惠和照顧,多數殘疾人經濟收入、生活水平低於正常人,少數殘疾人生活困難,亟需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進一步扶助。

三、殘疾人事業存在的問題

(一)殘疾人就業存在困難

從社區殘疾人就業情況看,殘疾人總體就業存在困難。由於殘疾人受身體狀況所限制,具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能夠自主創業的極少,能夠自主擇業的也不多,絕大多數還是靠政府優惠政策就業,依靠政府興辦的福利企業就業。

(二)殘疾人經濟收入普遍較低

除了沒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靠政府低保外,具有勞動能力殘疾人的經濟收入普遍較低,距一般正常人相比存在相當大的差距。一是殘疾人文化不高、技能不強,只能從事簡單工作,收入自然低;二是認為給殘疾人工作是照顧性質,常給以最低工作標準,收入沒法高;三是殘疾人工作不穩定,難以保證收入高。

(三)殘疾人生活水平低

殘疾人有工作的是低收入,沒有工作的只能靠最低生活保障金或親友的接濟生存,這就註定了殘疾人生活的貧困。殘疾人生活水平低、生活貧困與殘疾有着直接明顯的關係。家裏有殘疾人,往往對家庭有限的資源造成沉重的負擔,並且產生精神壓力,因而使得這個家庭更為貧困。這些因素所產生的綜合影響,使得社會最貧困階層中殘疾人數的比例特別高。

(四)殘疾人缺乏工作和生活的進取性

殘疾人由於身帶殘疾,存在心理障礙,不願拋頭露面,不願去公共場合,怕被嘲笑,因而缺乏工作和生活的進取性,這樣更加劇了殘疾人就業、獲取高經濟收入的困難。同時,社會對殘疾人的關注和理解還不夠,也造成殘疾人缺乏工作和生活的進取性,使得殘疾人難以獲得同等就業機會與同等經濟收入。

四、解決存在問題的對策與建議

(一)社區要承擔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責任

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社區要根據自身職能和熟悉本社區殘疾人情況的有利條件,承擔起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責任。要向全體社區居民宣傳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意義,讓每個人懂得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既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體現,也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共同遵循的原則。讓殘疾人蔘與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的各個領域,每個個人和整個社會都能得到好處,也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需要,是發展成果讓人民共享的體現。因此,為了讓殘疾人真正實現“平等、參與、共享”這一人道主義的宏偉目標,我們每個人應該負起自己的責任,加大對殘疾人事業的關注,提高殘疾人的生活水平。

(二)要充分保障殘疾人的就業

社區要根據殘疾人總體就業存在困難的情況,積極想辦法,採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殘疾人的就業。要根據政府制定的優惠殘疾人就業政策,幫助殘疾人落實優惠就業政策,積極到企業聯繫,為殘疾人安排工作崗位。要為殘疾人自主創業做好服務工作,積極協助殘疾人辦好自主創業的有關審批手續。社區要加強對殘疾人的教育引導,增強殘疾人的工作進取性,使殘疾人勇敢面對現實,走向社會,實現自身價值。社區要了解殘疾人的工作情況與同工同酬情況,對沒有實行同工同酬或存在少發、剋扣殘疾人工資的企業,社區要協同政府有關部門督促其限期整改,確保整改合格。

(三)保證殘疾人具有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活水平

社區要向政府積極提建議,要求政府督促企業適當提高殘疾人的工資水平,加大對無工作能力殘疾人的扶助,保證殘疾人具有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工資水平和加大扶助的同時,為殘疾人減輕支出,比如:殘疾人免費乘公交,免費享受體育、康復等公共資源,降低殘疾人水電費價格,降低殘疾人醫療費價格等。通過一增一減,提高殘疾人的生活水平,使之具有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的生活水平。

(四)社區要加大對殘疾人的關懷與幫助

殘疾人由於自身殘疾的原因,各方面境遇較差,處於社會的最低端。社區要加大對殘疾人的關懷與幫助,要經常上門走訪殘疾人,解除殘疾人的思想負擔,給以精神上的關懷,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對生活困難的殘疾人,社區要給予一定的經濟上幫助,給殘疾人送去黨、政府和社會的温暖,讓殘疾人也和正常人一樣過日子,使社區充滿温馨和諧。

關於殘疾人的報告 篇三

一、調查背景

殘疾人就業是殘疾人工作的重心所在。殘疾人是社會中的特殊羣體,由於他們身體先天或者後天受到的傷害,不能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工作,這使得他們的生活面臨許多的困難。與城鎮相比,農村殘疾人由於受到知識水平、經濟水平等條件的限制,生活情況更是不容樂觀,農村殘疾人家庭因殘致貧、因貧致殘情況屢見不鮮,甚至成為惡性循環。殘疾人的生活現狀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但是,越來越多的案例告訴我們:單純依靠社會和政府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殘疾人自己努力去改善生活狀況,就業和創業是殘疾人改善生活狀況、提高社會地位和參與社會的基礎,是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關鍵。

12月10日——16日,縣殘聯、喻家坳鄉殘聯在喻家坳鄉喻家坳村、南嶺村和九龍峯村三個村,對處於就業年齡段的殘疾人進行抽樣調查。通過問卷調查和分析,我們希望向社會展示殘疾人創業和就業面臨的困境,展示他們的需要,最終通過報告的形式表現出來,希望農村殘疾人就業和創業能夠得到更多的社會和政府支持,為他們的創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我們的數據結果對助殘社會組織和殘疾人本身明確自身的優勢和劣勢,為他們面對就業面臨的困難和努力的工作方向有重要的借鑑作用。

二、調查數據

此次問卷共發放180餘份,實際收回有效問卷151份,由於殘疾人普遍的教育水平比較低,問卷的有效率不是很高,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通過問卷的數據得出一些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狀況的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年齡在16-20歲的9人,佔6%,21-30歲的17人,佔11%,31-40歲的23人,佔15%,41-60歲的102人,佔68%。男性101人,佔67%,女性50人,佔33%。國小以下文化程度100人,佔67%,初高中文化程度49人,佔3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2人,佔1%。

收入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300元以下64人,佔42%,800-1600元72人,佔48%,1600-3000元12人,佔8%,3000元以上3人,佔2%。

需求狀況:殘疾人救助需求59人,佔38%,教育需求24人,佔16%,就業需求30人,佔20%,康復需求24人,佔23%,社會關注程度需求4人,佔3%。

就業認知程度:認為殘疾人非常有必要就業的87人,佔57%,認為有一定必要的51人,佔34%,不是很有必要的9人,佔6%,完全沒必要的4人,佔3%。認為殘疾人就業是殘疾人個人的事情的56人,佔36%,認為是家庭的事情的37人,佔25%,認為是國家的事情的27人,佔18%,認為是社會的事情的31人,佔21%。

就業狀況:

認為除身體條件限制外的所有正常人能做的工作的81人,佔54%,認為可以發揮殘疾人的個別優勢,做有些難度的工作的38人,佔25%,認為只能做一些簡單的工作的32人,佔21%。

知道有關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税收優惠政策的殘疾人111人,佔74%,不知道的40人,佔26%。

認為解決殘疾人就業最有效方式為集中安置的有68人,佔44%,分散安置的21人,佔14%,個體從業和自主創業的34人,佔23%,認為三者效果相仿的28人,佔19%。

認為殘疾人就業的最大障礙是自身心理障礙的68人,佔45%,認為是身體條件制約的35人,佔23%,認為是就業創業機會缺乏的21人,佔14%,認為是信息封閉,流通不暢的27人,佔18%。

認為殘疾人創業遇到的困難是對相關政策法規瞭解不深入的28人,佔19%,認為資金缺乏的66人,佔43%,認為知識技能缺乏的21人,佔14%,認為缺少社會支持的33人,佔22%,認為行業競爭激烈的3人,佔2%。

殘疾人希望在發佈殘疾人就業信息方面給予幫助的有73人,佔49%,希望組織開展殘疾人職業培訓的43人,佔28%,希望為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提供必要幫助的21人,佔14%,希望為殘疾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的14人,佔9%。

三、數據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農村殘疾人待就業人員以“4050”人員居多,家庭狀況比較貧困,大部分月收入在1600元以下;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國小以下文化程度佔絕大多數。可見農村殘疾人雖然大都有工作,可以維持生計,但由於受到身體殘疾的條件限制,從事的工作技術水平低,收入水平較低,殘疾人中有一技之長可以自主創業獲得高收入的比例很低。而作為中青年的殘疾人農民工已成家有子女,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階段,用於子女教育、養老及日常各項生活的開支佔去了收入的大部分,農村殘疾人在生活負擔方面承擔着和正常人一樣的壓力,但受自身條件的限制收入水平較低,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殘疾人所承擔的壓力要遠遠大於健全人。

仍有38%的殘疾人認為需要救助,比例超過30%的就業需求,認為就業是個人的事情的僅佔36%,反映了殘疾人被動等待政府救濟,而不是主動就業尋求脱貧的思想狀況。

有26%的農村殘疾人尚不知道國家有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税收優惠政策,反映了對農村殘疾人政策宣傳工作的缺失。

認為殘疾人創業遇到的困難是對相關政策法規瞭解不深入的28人,佔19%,認為資金缺乏的66人,佔43%,認為知識技能缺乏的21人,佔14%,認為缺少社會支持的33人,佔22%,認為行業競爭激烈的3人,佔2%。由此可推出結論:資金問題,技術問題、社會氛圍問題是制約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的最大障礙,也是我們對殘疾人就業創業扶持工作努力的方向。

尚有9%的殘疾人需要就業工作方面的法律救助,反映了仍有部分用人單位歧視殘疾人,存在侵犯殘疾人合法權益的現象。

問卷中對於“殘疾人就業創業工作的建議”,調查對象的缺失值比例較高,開放性問題中部分調查對象寫出:政府方面對殘疾人的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希望政府多慰問救濟;對於自主創業感到很迷茫,沒有希望。這很清晰的反映了農村殘疾人對自主創業沒有意識,説明惠殘政策的宣傳和落實過程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應。

四、調查結論

農村殘疾人素質不高。一是殘疾人思想觀念亟待改變,需要逐步擺脱依靠政府救濟的思想。二是殘疾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等不能適應競爭機制下的就業需要。三是心理素質不過硬,容易產生自卑、過激的情緒,不利於就業創業。

宣傳教育力度不夠。一方面,對現有的扶持殘疾人就業創業、税收優惠的政策宣傳力度不夠,我縣雖然對一些自主創業的典型作了一些宣傳,但對政策宣傳這方面重視力度不夠,除在農村辦殘疾人實用技術培訓班時涉及以外,甚少採取其他方式進行宣傳。另一方面,教育殘疾人在依法維護自身的勞動權利上力度不夠,殘疾人在就業創業中遇到侵權現象,一般選擇沉默應對。

政策扶持力度不夠。作為一個有7.8萬殘疾人的人口大縣,尚沒有出台符合我縣實際的殘疾人就業創業扶持辦法。許多農村殘疾人想改變現狀,每年到縣殘聯來諮詢就業創業的人數不少,沒有相關獎勵扶持政策,嚴重挫傷了他們的積極性。

殘疾人就業服務體系不完善。一是就業市場建設滯後,一些用人單位不願接受殘疾人,不願為他們提供就業幫助和福利服務;社會對殘疾人的支持很少,政策支持不到位,社會救助體系不完善。二是公益性崗位開發較少。根據人社局統計,在全縣近3000個公益性崗位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比例不足3%。三是高端就業機會少。殘疾人受到身體狀況、信息渠道、傳統觀念的限制,在選擇職業上,選擇渠道比較單一,選擇面比較狹窄,即使自主創業也只能從事簡單、收入低的工作,而且在創業過程中面臨資金、技術等的困難;在IT、電子商務、營銷管理等高端就業上還是空白。

五、建議與對策

加強農村殘疾人就業創業工作,對於改善農村殘疾人的生活狀況有重要的意義,對於我縣實現全面小康,建設幸福新寧鄉也有至關重要作用。殘疾人就業工作是一項社會性強、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方方面面的關注和支持。因此,要形成政府主導、相關部門聯動配合、全社會參與支持扶助的格局,同時,應該更加註重殘疾人自己潛力的發揮和能力的挖掘,採取有力措施,切實保障殘疾人勞動就業權利的實現,使殘疾人就業真正融入到社會的各行各業。

重視教育。殘疾人的文化程度決定了就業的方向。一是加強學校教育。增加對殘疾人教育投資,加大對殘疾人的教育扶持力度,使殘疾人能夠接受義務教育、全日制教育;重視殘疾人職業教育,同時通過教育,改變殘疾人的就業觀念,對自己有更清楚的認識。二是加強心理教育。在各村(社區)衞生室要普遍建立殘疾人心理諮詢室,提高農村殘疾人的就業心理素質,着力轉變“等靠望”的心理。

加強服務。一是職業培訓。制定殘疾人就業培訓整體規劃,建立和完善殘疾人就業培訓體系,形成殘疾人培訓的專業隊伍,創新培訓方法,採取殘聯和社會組織相結合的培訓方式,依託各鄉鎮的實際,舉辦各種類型的實用技術培訓班;對殘疾人進行定向職業培訓;對有創業意向的殘疾人舉辦創業培訓班;對創業之初的殘疾人進行“個性化”創業指導培訓等等。二是就業服務。加強就業諮詢、就業信息、就業援助等服務,建立農村殘疾人就業信息平台,不定期發佈殘疾人就業政策和就業信息,瞭解殘疾人就業訴求。三是資金扶持。對殘疾人就業,特別是殘疾人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可以通過税收減免和用活小額貸款,爭取康復扶貧貸款,積極扶持殘疾人從事養殖業、手工業和其他形式的就業。

部門聯動。一是開展執法檢查。縣民政、人社、國税、地税、殘聯等單位聯合定期對安排殘疾人的用人單位進行執法檢查,要求企業要與殘疾人必須簽訂勞動合同,辦理五險一金。二是開發公益性崗位。建議縣人民政府公益性崗位劃撥不低於15%的崗位安置殘疾人就業;開發適宜殘疾人就業的公益性崗位,如保潔員、保綠員、報刊亭和公廁管理員等,並納入縣郵政、城管、規劃等單位的管理考核內容。三是優化創業環境。縣工商、國土、國地税等單位為殘疾人就業創業提供方便,簡化程序。依託縣人社就業資源,完善就業登記、信息服務和培訓等服務,將殘疾人就業市場納入社會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當中,建立起統一、高效、有序的就業服務體系。

政策扶持。根據我縣實際,爭取出台縣人民政府殘疾人創業就業獎勵扶持辦法,健全殘疾人就業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在普惠的基礎上提高特惠力度,激發殘疾人就業創業熱情。

拓寬渠道。一是採取招商引資形式,引進一批資本、技術雄厚的福利企業和集中安置殘疾人就業的企業。二是主攻盲、聾啞殘疾人等就業困難羣體的就業工作,重點突破精神、智障殘疾人庇護工廠、農療等就業模式。三是轉移農村殘疾人勞動力,積極鼓勵和扶持殘疾人外出務工。四是採取專業合作社等方式,減輕殘疾人就業創業資金壓力,提高市場抗風險能力,提供有效技術支撐;發展立體種養,如豬糞飼魚、雞糞養菇、煙糧輪種等。五是規劃殘疾人就業創業園,用園區管理方式促進殘疾人就業。六是推動殘疾人高端就業。鼓勵殘疾人走信息化道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走網絡經營,既可以避免殘疾人行動不便帶來的困難,又可以足不出户幫家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還可以讓殘疾人在網絡貿易的運作中體會尊重和成就。

濃厚氛圍。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倡導文明的殘疾人觀念,努力營造有利於殘疾人就業的社會環境,改變社會對殘疾人的觀念,使社會充分認識到實現殘疾人就業不僅是殘疾人追求的目標,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社會應該為殘疾人就業提供支持和幫助。

關於殘疾人的報告 篇四

近年來,太平莊鄉致力於推進支持幫扶殘疾人就業工作,點燃了人們的就業熱情,厚植了新優勢,培育了新動能。但綜合各方面的反饋,在推進殘疾人開展新工作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障礙和問題。就此,太平莊鄉政府開展了專題調查研究。

一、全鄉幫扶殘疾人就業工作現狀

近些年,太平莊鄉不斷優化就業制度和文化環境,有效帶動了就業主體,為全鄉的殘疾人就業提供了有效幫助,匯聚了新能量。

截止11月底,太平莊鄉共有殘疾人451個,一級66人,二級97人,三級104人,四級184人。為幫扶殘疾人就業,太平莊鄉政府組織相關培訓11場。目前,太平莊鄉殘疾人從事的領域主要有種植養殖、三輪車運營、家電維修以及盲人按摩等工作。

近年來,太平莊鄉政府經過依法推進殘疾人按比例就業,努力穩定殘疾人集中就業,鼓舞和扶持殘疾人個體就業創業,殘疾人就業率逐步提高,日子狀況得到了一定改善。但是,從深度分析,殘疾人就業還存在很多問題。

二、存在的障礙和問題

目前,在殘疾人就業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就業市場情況不容樂觀

殘疾人由於自身條件的缺陷,如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缺乏一技之長、擇業工種受限等,在就業競爭中處於劣勢的局面還是嚴重。此外,社會認識對殘疾人就業重視不夠,認為健全人甚至大學生就業尚且困難,何況殘疾人。部分企業仍存在卑視殘疾人的現象,有的同工不同酬;有的企業認為接納了殘疾人,有損企業形象,寧願繳納保障金也不情願安置殘疾人。

(二)就業收入普遍偏低

從殘疾人就業的收入看,工資普遍偏低。不少企業給殘疾人的工資普通在800元以下,基本沒有實現同工同酬,各種保險也很難依法詳實。有些福利企業甚至不讓殘疾人上班,每月只給100元補貼,這就從全然上失去了就業的意義,對如此的企業來説是鑽了政策的空子,侵佔了殘疾人利益。

(三)就業渠道單一

太平莊鄉的殘疾人的就業幫扶工作主要是政府組織安排,缺少專業化、規範化的就業渠道。解決殘疾人就業關鍵是把對殘疾人從傳統意義上的日子救助性安置中解脱出來,逐步走上法制化、規範化、市場的軌道。殘疾人勞動服務機構在仔細做好集中和分散按比例安置殘疾人就業內容外,要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探究具有地區特點的多元化市場就業模式。

(四)創新意識缺乏

太平莊鄉遠離市中心,第三產業匱乏,以農業為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除一些自營工作方式外,主要以養殖種植業為幫扶方式,對於一些餐飲、網絡等行業涉及甚少,甚至無法涉足。禁錮了人們思想,致使創新意識缺乏。

(五)思想高度不夠

部分殘疾人好高騖遠,尤其是年輕殘疾人由於聽力語言和身體方面缺陷,他們生活的空間小,吸收外界信息少,對社會了解不夠,在看待人生問題和選擇就業方面往往脱離現實。尤其是依賴思想嚴重,缺乏主動擇業意識,在他們看來,國家有法律和政策,安置殘疾人就業是政府和社會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因此等待政府來安排,缺乏主動性。

三、關於幫扶殘疾人就業的意見建議

(一)提高認識,廣泛宣傳,正確樹立提高殘疾人就業的觀念。

做好殘疾人工作,既是殘聯的工作,也是社會共同的責任,同時對推進殘疾人小康進程具有重要意義。要充分發揮電視、廣播、網絡等新興媒體的作用,大力弘揚人道主義精神,宣傳“平等、參與、共享”的殘疾人觀念,引導人們正確認識殘疾人和對待、處理殘疾人問題,充分尊重殘疾人的公民權利和人格尊嚴,把關心、關愛、關注殘疾人內化為人們的價值觀,外化為公眾的自覺行動,使全社會更加了解殘疾人,更加支持殘疾人事業,更加關注殘疾人切身利益

(二)高度重視,完善機制,繼續出台殘疾人就業的政策。

一是完善培訓機制。建議人社局和殘聯建立培訓常態機制,加強殘疾人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讓他們掌握更多實用技術,首先以需求為導向,精準為目標,根據勞動力市場和用人單位的精準需求和殘疾人自身精準的需要,有計劃的組織社會各類培訓機構開展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其次以創業意識為關鍵點,大力加強創業培訓。強化對殘疾人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發展創業培訓,以培訓促創業,以創業促就業。二是出台扶持政策。殘疾人作為弱勢羣體,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舉步維艱,應根據殘疾人實際,出台關於殘疾人就業創業的扶持政策,鼓勵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自行創業,增強自信心。三是爭取部門支持。爭取財政、地税等相關支持,加大對殘保金的收取力度,確保應交,保障殘疾人就業創業服務有資金。

(三)拓寬思路,極大投入,廣泛開闢挖掘殘疾人就業渠道

要進一步加強殘疾人就業市場建設,完善就業登記、信息服務、中介、再培訓等服務,打破部門之間、城區之間、城鄉之間的隔離,將殘疾人就業市場納入社會勞動力市場體系建設當中,為殘疾人廣開就業渠道,保障殘疾人的就業標準和崗位穩定性,不斷增加殘疾人收入,使他們逐漸擺脱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

(四)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工作。

一是完善自身基地建設,培訓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形成專業化培訓特色;二是依託社會培訓機構開展培訓;三是與勞動就業部門聯合培訓,提高殘疾人在市場競爭的能力;四是搞好市場調查,瞭解市場需求,定向培訓殘疾人;五是參加培訓的殘疾人經勞動部門考核合格後頒發技術等級證書;六是在培訓中要加強對殘疾人擇業觀念和職業道德的教育,要將教育列為培訓的重要內容。

關於殘疾人的報告 篇五

首次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一個目標,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由此,“和諧社會”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高頻率現諸媒體的熱門詞彙,而在全國各行各業上下一心、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眾志成城貢獻力量的大環境下,作為從事殘疾人工作的基層組織及工作人員,尤其需要就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如何以開展好本轄區殘疾人工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添磚加瓦而進行深入思考。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和內涵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科學發展,全面進步,富裕安全,穩定有序,充滿活力,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以人為本”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建設這個社會的目的是着眼於人、着眼於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幸福生活。xxx以人為本xxx貫穿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全過程。

和諧社會既是人類的一種追求,又是一個謀求發展的社會,發展是人類創造幸福生活的主要途徑和根本動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生產力不斷髮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創造較高文明形態的和諧。一個和諧的社會,應該是物質、精神、政治文明共同進步、和諧統一。

二、和諧社會與殘疾人事業的關係

殘疾是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不得不付出的痛苦代價,殘疾人是一個弱勢羣體,但殘疾人更是社會主義大家庭中的一員,因而,殘疾人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肩負着重要職責。殘疾人既是和諧社會的建設者和創造者,又是和諧社會幸福生活的擁有者和享受者。人盡其能、各得其所,整個社會才會有繁榮、健康、充滿活力、安祥和諧的環境,才會有持續發展和不斷進步的能力。

發展殘疾人事業,發揚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內容。搞好殘疾人工作,使殘疾人能夠同健全人一樣,以平等的權利和機會,共同參與創造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分享社會文明的成果,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發展殘疾人事業,既有利於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有利於鞏固安定團結的xxx面,有利於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搞好這項工作,是各級政府和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殘疾人羣體的特殊性

殘疾人是全社會弱勢羣體中的最弱勢人羣,這個羣體有着不同與健全人羣體的特殊性,極其需要全社會予以高度關注:

一是由於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使之喪失了同健全人一樣生活、工作、學習的條件。

二是低收入決定了殘疾人羣體在社會生活中的貧困性。以xx鎮殘疾人羣體為例,一部分具有勞動能力或部分勞動能力者,大多在福利企業就業或自謀職業,但是收入較低;另一部分則不具備勞動能力或失去勞動能力,大多靠國家救濟或家人撫養,其經濟收入低於人均收入水平,甚至徘徊於貧困線邊緣。表現為生活必需品的佔有量低下和生活質量的低層次性。經濟上的低收入進一步造成了殘疾人羣體的生活脆弱性,一旦遭遇疾病或其他災害,他們很難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三是政治上的低影響力。殘疾人羣體較少參與社會政治文化活動,難以影響公共政策的制定,他們很難或者很難迅速擺脱自身的困境,解決自己的問題。

四是心理上的高度敏感性。殘疾人羣體由於自身的缺陷及其在經濟上的低收入性和社會生活中的貧困性,他們在社會中的心理壓力高於一般社會弱勢羣體。他們大多職業技能缺乏,市場競爭力較低,或者已經失去年齡優勢,沒有職業安全感,收入低且不穩定,“常有衣食之憂”。這些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市場競爭中的失敗者,或被社會所拋棄,不滿、苦悶、焦慮、急躁情緒,難以自我調適,從而容易對生活失去信心,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出現過激行為。

四、發展殘疾人事業,體現“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公正,它是人類社會永恆的價值理念和基本的行為準則,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原則。社會主義人權和公正,首先就表現在生存權、就業權、受教育權和社會保障權等基本權利。解決殘疾人這一特殊困難羣體的問題,就是體現“以人為本”、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19p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