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弟子規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弟子規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弟子規原文及翻譯【精品多篇】

弟子規全文內容 篇一

【總敍】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弟子規》全文 篇二

第一章 入則孝

第二章 出則悌

第三章 謹

第四章 信

第五章 泛愛眾

第六章 親仁

第七章 餘力學文

〈總敍〉原文: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原文: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温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悦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嚐 晝夜侍 不離牀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近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謹〉原文: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稜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借不難

〈信〉原文: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説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説長 此説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掩飾 增一辜

〈泛愛眾〉原文: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説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既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原文: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稀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原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敝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注:【首孝弟】“弟”為“悌”的古字,讀tì。是通假字。)

譯文】: 篇三

聽到年長者叫人時,應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長者那裏去,看看有什麼事情需要做。

稱呼尊長,不可以直接叫他們的名字。長輩見識多,閲歷深,要多聽他們説話,不要自己誇誇其談,表現出很有才能的樣子。

在路上遇到尊長時,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禮問候。如果尊長一時還沒説什麼,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長時,騎馬時要下馬,乘車時要下車。等尊長走過百步以外後,自己才能上馬或上車離開。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弟子規》信(原文及譯文 篇四

《弟子規》中的“信”是學生們主修的第四門課。信是指言語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階梯的第一步。人無信則不立。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譯文】:

凡是説出的話,首先要真實不虛、講求信用。説謊話騙人、胡言亂語都是不可以的。

話説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解讀: 篇五

父母呼喚,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辭偷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使父母親生氣、傷心。(君子聞過則喜,小人聞過則怒。)

侍奉父母要用心體貼,二十四孝的黃香(香九齡),為了讓父親安心睡眠,夏天睡前會幫父親把牀鋪扇涼,冬天寒冷時會為父親温暖被窩,實在值得我們學習。早晨起牀之後,應該先探望父母,並向父母請安問好。下午回家之後,要將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訴父母,向父母報平安,使老人家放心。外出離家時,須告訴父母要到那裏去,回家後還要當面稟報父母回來了,讓父母安心。平時起居作息,要保持正常有規律,做事有常規,不要任意改變,以免父母憂慮。

縱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稟告。如果任性而為,容易出錯,就有損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讓父母擔心,是不孝的行為。公物雖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佔為己有。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親知道了一定很傷心。

父母親所喜好的東西,應該盡力去準備,父母所厭惡的事物,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含自己的壞習慣)。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使身體輕易受到傷害,讓父母親憂慮。(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養,不可以做出傷風敗德的事,使父母親蒙受恥辱。當父母親喜愛我們的時候,孝順是很容易的事;當父母親不喜歡我們,或者管教過於嚴厲的時候,我們一樣孝順,而且還能夠自己反省檢點,體會父母的心意,努力改過並且做得更好,這種孝順的行為最是難能可貴。

父母親有過錯的時候,應小心勸導改過向善,勸導時態度要誠懇,聲音必須柔和,並且和顏悦色,(子夏問孝。子曰:“色難。”)如果父母不聽規勸,要耐心等待,一有適當時機,例如父母情緒好轉或是高興的時候,再繼續勸導;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氣,此時我們雖難過得痛哭流涕,也要懇求父母改過,縱然遭遇到責打,也無怨無悔,以免陷父母於不義,使父母一錯再錯,鑄成大錯。父母親病了,吃的藥要自己先嚐,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燙;父母親病倒在牀上,要日夜護理,不離開他們的身邊。

父母去世之後,守孝期間(古禮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懷父母教養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須調整改變,不能貪圖享受,應該戒絕酒肉。辦理父母親的喪事要哀慼合乎禮節,不可草率馬虎,也不可以為了面子鋪張浪費,才是真孝順。祭拜時應誠心誠意,對待已經去世的父母,要如同生前一樣恭敬。

説教學過程: 篇六

(一)、談話引入

同學們,弟子規被譽為“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規”,我們學習弟子規謹有一段時間了,誰來説説通過學習你知道了哪些做人處事的道理?(指名回答),在生活中你做到了哪些?看來同學們學到的還真不少,今天我們繼續往下學習。(板書:謹)

設計意圖:1、複習以前學過的部分內容。2、檢查學生有沒有學以致用。3、自然導入新課的學習。

二、學習第一組句子: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 。

(一)學習:緩揭簾,勿有聲。

1、(出示門簾圖片)問:這是什麼?你在哪見過門簾?現在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在進門出門時是怎樣掀開門簾的?

2、到底怎樣掀開門簾才是有修養的行為呢?古人早就給了我們答案。 課件出示:緩揭簾,勿有聲。

3、學生跟着老師一起讀,學生齊讀,指名讀。

指導學生讀出節奏:緩∕揭簾,勿∕有聲

4、自主探究:句中的“緩”和“揭”各是什麼意思?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

5、結合你每天掀門簾的經驗,探討一下:為什麼古人要求孩子要“緩揭簾,不要發出聲響”呢?小組討論,彙報交流。

6、這話很有道理,我們就要記住,把它背下來。(齊背,指背。)

7、根據句中“小心用物,不發聲響”的涵義,判斷下列行為是否正確,並説明理由:

A、上課時,小剛開文具盒拿筆,發出噼哩啪啦的聲響。

B、小明在家拉窗簾時,動作總是很輕柔。

C、王叔叔開出租車,他半夜回來從不亂按喇叭,進入樓道拿鑰匙開門也是輕手輕腳。

D、小麗在家玩玩具時,弄得乒乓亂響。

E、小蘭打掃衞生,挪動桌椅時,在地上拉,發出吱吱的叫

聲。

8、實際演練:同桌間進行搬椅子比賽,把椅子搬出去再放回原位,不發出聲響者獲勝。

9、小結:我們無論在學校,在家裏,在任何場所,言語動作都要放輕放緩,要沉穩,不可急躁、粗魯,更不能妨礙別人。(板書:沉穩)

(二)學習:寬轉彎,勿觸稜 。

1、出示“稜”字,讓學生認讀。用手摸摸桌子上的稜,問:教室、走廊哪裏還有“稜”?出示“觸稜”,問:什麼叫“觸稜”?你有過“觸稜”的經歷嗎?結果怎樣?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不要碰到稜角上。出示“勿觸稜”。

2 、探究“寬”的意思:我們發現,一般都是在轉彎時容易“觸稜”,那麼怎樣轉彎才不會撞到稜角上呢?

出示:寬轉彎,勿觸稜。

3、指導朗讀,並背誦下來。

4、引申到人:這句話也有引申的意思。不僅是“物”有稜角,人也有稜角。如脾氣暴躁,愛與人發生爭執的人,就是有稜角的人,我們不要跟他起衝突就是“勿觸稜”。説話委婉一點,讓他幾分,對人要“寬轉彎”寬以待人,不要跟人家結怨。不揭人家的痛處和隱私也是“勿觸稜”。這是我們應懂的道理。

(三)根據圖片引出第一組的全部句子。

1、看第一、二幅圖,説説這分別是根據哪句話配的圖片?

出示第一組全部句子: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 。

2、齊讀,男女對讀,加上動作讀,嘗試背誦。

3、總結:做事情既不要妨礙別人,也不要傷害自己。要處處小心(板書:小心)、注意的話,有很多災禍都是可以避免的。

三、學習第二組句子: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一)學習:執虛器,如執盈。

1、師生表演小品:

吃完晚飯後,小剛説:“媽媽,我來幫你收拾桌子。”他拿起一個空盤子,沒走幾步就掉到地上摔得粉碎。媽媽説:“你做事怎麼毛手毛腳,以後拿空盤子也要像拿着裝滿東西的盤子一樣,才不會打破。”

2、討論交流:小剛的媽媽説的話有什麼道理呢?

3、拿空的器具會大意,不在乎。所以要“執虛器,如執盈。”(出示)

4、根據剛才的表演,同桌探究“執”“虛”“盈”的詞意及這句話的意思。

5、朗讀句子,背誦句子。

6、實際演練:兩人一人拿空杯,一人拿水杯,判斷示範者拿的是空杯還是裝滿水的杯子。

7、取物練習:師講解並示範用手拿住碗、盤、杯不脱落的方法。

根據學生彙報的進行學習

8、小結:不僅是拿空的器具要小心專注,拿一些昂貴的物品更要小心謹慎。如數碼相機、手機、mp3等等。(板書:專注)

(二)學習:入虛室,如有人。

1、出示原文:入虛室,如有人。指讀,齊讀。

2、小組合作探究:剛才我們瞭解了“虛器”,那什麼是“虛室”?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

3、案例分析:

小軍去鄰居家借書,屋裏沒人,小軍就自己動手翻找起來。 討論交流:小軍做得對嗎?為什麼?

4、故事欣賞:《拾金不昧的年輕人》。(板書:慎重)

(三)根據圖片引出第二組句子。

1、分別出示第三幅和第四幅圖片,觀察這分別是為哪個句子配的圖畫? 出示第二組全部句子: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2、男女對讀,做動作讀,小組比賽讀,嘗試背誦。

3、小結:這組句子告訴我們從小要養成細心,專注的行為習慣,對待自己要謹慎,才能防範過失的發生。

四、吟誦經文,背誦經文。

1、出示全文:緩揭簾,勿有聲。寬轉彎,勿觸稜

執虛器,如執盈。入虛室,如有人。

2、熟練誦讀:拍手讀,小組比賽讀,男女比賽讀。

3、背誦練習:帶動作背,加上曲調吟唱等。

4、展示背誦成果。

五、全文總結:

我們把今天要學的內容學完了,誰來説説通過學習你知道了什麼或者你自己在今後的生活中有什麼地方需要改進的?(指名學生説)

師指板書總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細節,一舉手,一投足都要做到——沉穩,小心,專注,謹慎。(生齊讀)讓我們把今天所學落實到行動之中吧!

板書

譯文】: 篇七

弟子就是學生,規是規範。《弟子規》是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生活規範,它規定了學生主修的六門課和輔修的一門課。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為要小心謹慎,言語要講信用。和大眾相處到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它有益的學問。

説教法學法: 篇八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要採用多種方法誦讀經文,演繹經文,領悟經文的內涵,教學要緊扣語言文字,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走進文本,通過解讀小故事,使學生的情感提升。聯繫生活,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把學《弟子規》與學做人聯繫起來,讓學生明白如何去做人處事,整堂課實現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優化組合,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

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本節課通過“事實(故事)導入——明意——結合實際談體會——把所學內容向師生彙報”,在注重老師主導地位作用的同時,也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的作用。注重面向全體和個別差異。集體、小組、個人展示等交錯進行,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有所提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rwn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