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多篇)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一

《唯一的聽眾》寫一個小男孩從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幫助他成長的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

課上,我通過適當點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我主要通過兩條線索,即老人鼓勵的話語和老人平靜的眼神的解讀,使學生在初步理解語言文字的基礎上,反覆誦讀,加深對語言的理解和積累,從而自悟出文章表達的情感。

首先,我先讓學生自由朗讀,然後直奔首尾段,對照變化,設置懸念。我先請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這兩個自然段,然後師生合作:

師:開始,作者連一支曲子都拉不好,

生:後來,作者能熟練地拉許多曲子。

師:開始,作者害怕拉小提琴,

生: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

師:開始,作者因拉不好小提琴而沮喪,

生:後來,有機會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

師:開始,作者被家人稱為音樂白痴,

生:後來,他成功的變成了出色的提琴手。

此時,學生心中都會產生一個疑問:“我”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呢?於是就帶着強烈探究慾望進去課文中尋找答案。

接着,精讀重點段落,潛心研讀,品味語境,體驗情感。為了讓學生感受老教授循序漸進的鼓勵,我讓學生找出並反覆誦讀老人的四處語言描寫和三處神態描寫的句子,討論交流老人是怎樣一步一步地鼓勵“我”,由此“我”的心理和行為又發生了什麼變化,激勵學生體會每一句鼓勵的話語和每一個眼神都飽含着老人的用心良苦。還設計了説話訓練,激發學生大膽想象:

(1)當“我”拉出像在鋸牀腿的聲音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

(2)當“我”有了幾分信心,每天去練琴,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

(3)當“我”漸漸感到奏出了真正的音樂,她平靜地望着我,彷彿——

同是“平靜”,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狀態下卻包含了不同的含義:從她的眼神裏“我”讀出了老人對“我”的關切和鼓勵,讀出了老人對“我”琴技的點滴進步的高興,讀出了老人對“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這樣,學生思路理清了,對老教授這個人物瞭解更加深刻了。

雖然這堂課上我的朗讀形式多,抓住主要的語句來讓學生反覆感悟反覆讀,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學生的感悟不夠。雖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

三、課堂上的練習不夠。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雖説課堂上,我安排了一個句式轉換,省略號的補白,將讀書、品悟與想象結合,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讓學生動手寫,匆匆説一説,有點走過場了。

四、評價語言不多。課堂上學生回答問題後我的評價語言略顯單薄,我覺得這也是今後要努力改正的。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二

一、教材內容分析:

《唯一的聽眾》是北京版十二冊教材中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清新、很有美感。寫了“我”——一個琴藝糟糕、喪失自信的年輕人成長為一名成功的小提琴手的歷程。而創造這奇蹟的幕後高手是一位耳“聾”的老人,她的真實身份是音樂學院的教授,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她以一個美麗的謊言,在不知不覺中給予了作者真誠無私的幫助。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的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這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而課文的理解重點就是通過老婦人的語言神態描寫和“我”的心理行動變化描寫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材的美德。因此,在學習課文時,應着重品味描寫老教授真誠語言和神情的語句,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展開合理想象,體會寫人文章在描寫上的特點。

此外,本文還有一些美妙的句子,如,對林中景色的描寫,“林子裏靜極了。沙沙的足音,聽起來像一曲悠悠的小令”,優美動人應引導學生賞析語句,學會欣賞。對老人語言的描寫,如詩一般,打動了文中的“我”,也深深地打動着每一位讀者。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應該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每一位學生,做他們的傾聽者,不吝嗇自己的微笑和鼓勵,讓孩子從我們這裏找到自信和滿足,健康地成長!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學習語文的方法,一方面學生知道寫人的文章應該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描寫感受人物形象,體會課文的情感。另一方面,學生的能力還不是很強,知道該抓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描寫,但是如何抓?學生還不是很有方法。基於學生的現狀,我在設計時,為學生搭建了各種理解的橋樑,如:換角色的體會、感悟、朗讀等。

三、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説明語文課程在注重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同時還應尊重學生的個人體驗,將語言文字教學與實施德育結合起來。這篇課文文志兼美,利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感受人物的品質,從而受到思想教育。同時,第三段的階段目標中還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讓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學時,我從整體入手,第一課時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表達順序,給課文分段,初步瞭解老婦人是一個怎樣的人。第二課時再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老人的好品質。

四、本課時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的內容,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語言、神態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她的感激、敬佩之情。

2、仔細閲讀文章,邊讀邊思,體會“我”學琴的心路歷程,並且補白想象。

3、理解老太太對我一份特殊的關愛和鼓勵,感受她可親可敬的形象。

五、教學重點:聯繫上下文,理解老人説的話以及老教授的神態,體會老教授的良苦用心。

六、教學難點:抓住人物的言、行、來體會老教授對”我”的真誠無私的幫助

七、教學活動設計:

本着“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的原則,我在教學中採用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與“問題——探究”的教學模式相結合,同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課伊始,趣伊生”,雖然本課時已經是第二課時了,但是我還採用了由音樂導入,這樣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陶冶學生情操,在課的開始就將學生帶到優美的樂曲中,培養學生賞析能力。接下來,發揮多媒體的作用,將老人圖片和統領文章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興趣,為學生整體把握寫人文章的特點做好鋪墊。在精讀課文的環節中,抓住老人的語言、神態描寫,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時候,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借讀者的口説出來,從而掌握寫人文章的特點。接下來引導學生提升情感,以一個“我”的成功源自老人的鼓勵、幫助,是不是缺少了些什麼呢?的問題,引導學生抓文章的輔線,提升文章的人文情感。課結束時,我給學生布置了寫人的文章,深化關愛的情感,並將本單元寫人的習作前移,降低習作的難度。

本課的德育實施力爭做到潤物細無聲,巧妙地分散在品讀語言文字中,並在板書中呈現出心的形狀,預示關愛的主題。

八、課堂評價:

我認為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設計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了寫人文章的特點,體會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從而學會了感恩,懂得了關愛;從學生的朗讀和課上的情緒,可以看出學生感受到了文章語言文字的美;閲讀能力、賞析能力、寫作意識等得到良好的培養。

九、課後反思:

結合備課中的教學設計及課上實施的情況反思如下:

(一)努力使學生在實踐中運用學法:

臨近畢業的學生已經有六年的閲讀經驗了,足以掌握寫人文章的方法了。因此,課堂上學生的確是在實實在在實踐着,他們用筆批註着老教授的語言、神態、動作,“我”的心理描寫,並或多或少地在旁邊寫下自己的感受。巡視的過程中,發現了學生精彩的批註,並及時表揚,對其他學生起到了引領的作用。學生在發言的過程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進行對比等等多種學習方法的綜合運用,我及時進行了肯定與點撥,強化了學習行為,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當然,在巡視過程中的評價是否對學生思考有一些負面影響,比如造成學生的思維斷路,這也是今後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二)盡力使學生在朗讀中提煉內涵:

默讀、自由讀、指名讀、範讀、體會讀,引導換位讀、配樂讀等朗讀形式交替使用,力求豐富多樣,與教學需求密切聯繫。思考劃批時用默讀;自由讀打開思路;齊讀增強氣勢;配樂讀渲染氣氛;示範讀指明方向等等。本課默讀時學生能安靜畫批;指名讀前學生帶着體會可以自由自在地朗讀;最後的部分,準備讓全班學生齊讀,把氣氛推向了高潮,但是由於時間問題沒有實施;陳思雨同學的配樂朗讀,是本課的亮點,她那專業水準的朗讀,伴着舒緩悠揚的小提琴曲,鑽到了大家的心裏,打動了每一個同學,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在理解老人語言時,第一次學生朗讀的不到位,我便將範讀穿插在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感悟中,起到示範的作用,接着讓學生理解讀文,讓孩子們在本課的朗讀中,明確了不同人物,有不同的口吻,應該用自己的聲音去努力塑造人物形象,做到了一課一得。這種表達形式的多樣性,既給了語文閲讀宣泄情感的空間,又給了學生昇華課文內涵的境地。

(三)讀悟結合中感悟真情:

抓主線,聯繫輔線,着力要求學生在理解中感悟真情。這篇課文兩條主線,以老教授為主,我的變化為輔。截然分開不可取,但又不能混為一談。於是,學生劃批、彙報時以老人為主,輔之以我的變化,一主一次,一明一暗。重點突出,又無遺漏,學生在閲讀時,除了彙報對老教授的特點品質以外,也談到了我成功的原因,即:不能獲缺的是自己的努力。在授課過程中,學生緊緊抓住老人的語言、神態描寫進行學習,在學習老教授的語言和神態描寫時,能夠較自然而然地聯繫“我”的心理和行動描寫,從而較為清楚地體會老教授的言行給“我”帶來多麼大的影響。可是有學生談到了“我”的變化,但是談得不夠,於是,我讓學生想想我成功的原因僅僅在於老人的鼓勵和幫助嗎?將學生的學習引導對我刻苦努力練習琴技上來。在此基礎上,我總結到:“我們作為讀者,都為文中的‘我’由衷地慶幸,他遇到了伯樂。她真誠無私的幫助給予了我無限的信心和勇氣,讓我最終愛上了小提琴,站在了萬眾矚目的舞台中央。這是為什麼呢?引導學生提升情感,明確關愛主題。

(五)力求讓學生在想象中領悟和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對於本課理解上的另一個難點,也就是老教授的神態描寫“她平靜地望着我”這句話在文中重複出現了三次。她為什麼平靜地望着“我”,她望着“我”的時候,在想些什麼?而“我”從那平靜的眼神裏能看到些什麼?這些,課文都沒寫。怎麼辦呢?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出示這三句話,讓學生練習上下文,展開想象,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當時人物可能會説些什麼,想些什麼。結果,學生的回答基本上能切合本文的主題,都能體會到老教授為了維持那個美麗的謊言,一再用平靜的眼神鼓勵作者的良苦用心。

(六)德育實施潤物無聲

本課的德育實施點很多,如:老人的平易近人,體貼入微,我的刻苦努力,堅持不懈等等,但是統觀起來就是兩個字——關愛,所以,在課的實施過程中,我每一次的小結都照顧到雙方人物的感受,並在小結中提升情感,板書中體現出來。

雖有這些可喜的火花,但是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 朗讀的量還不夠,朗讀的質還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十、再教設計:

如果再講這篇課文,我將重新安排。

(一)以一個大問題總領全文:文中的老婦人是怎樣一個人?文中哪裏讓你感動?讓學生主要抓住老婦人的語言、神態來感受。彙報時讓學生盡情的表達,抓住一點帶動一個面,即將語言描寫與神態描寫的理解結合在一起談,讓多生分析,説透,這樣一處一處的分析。最後教師總結時分別從語言和神態入手。體會欣賞和鼓勵是小夥子刻苦練琴的巨大精神力量。希望同學們多欣賞別人,鼓勵別人。關愛別人。

(二)體會情感後,讓學生齊讀最後一段,昇華情感。體會小夥子知道真相後的感激與敬佩之情。

(三)教育學生做一個“與人玫瑰,送人關愛”的人。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三

《唯一的聽眾》是人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記敍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忙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讚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老教授的言行與“我”的心理、行動變化兩方面感受老人對“我”的愛護、鼓勵,以及“我”對他的敬佩、感激之情。因此,課堂中,在出示導學提綱的基礎上,讓學生採用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展示點評、訓練提升的模式進行學習。

教學結束後,感受頗多。縱觀整節課,我想從得與失這兩方面反思一下:

我認為這節課做得比較好的方面是:

一、學生在自主學習及合作交流的環節中,用心思考,配合默契,討論用心。

二、讀寫整合,合理想象“我”的情感:

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及比較等方法的綜合運用,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及時進行肯定與點撥,讓學生們深入的體會到老教授給予“我”的鼓勵以及“我”對老教授的敬佩。

課堂永遠充滿遺憾。我認為這節課存在的問題是:

一、整節課,儘管採用的是較新的教學模式,但主流仍是師生的對話。我此刻追求的課堂是學生與學生的交流、評價(互動),必要的時候,我再出場。要想實現這樣的課堂,有待我和孩子們一齊去發奮,一齊去尋路。

二、朗讀形式較少。學生們雖然能夠明白老教授是一個懂得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我對老教授心存感激,但是對主角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因此朗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有些重點詞句,學生讀出來了,但我未及時創設情境,讓他們再美美的感悟。

三、課堂上的捆綁式評價語太少。我時時告自己,不好吝嗇自己的評價,也不好讓學生吝嗇他對同伴的評價,但實施起來,就出現了問題。

雖然這節課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覺得它能讓我思考的東西卻很多:

一、教師的基本功對於上好一節語文課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過渡語的銜接、階段的小結。因此我還就應發奮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多讀書,多學習,博採眾長。

二、六年級的語文課,篇幅較長,在教學第二課時時,經常會時刻到了,課還沒有結束的現象。如何做就能到達輕負高效?它是我此刻仍在思考的問題之一。

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能蜻蜓點水。期望自己和孩子們一齊發奮,朝着輕負高效的課堂邁進!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四

縱觀本堂課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朗讀形式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雖然能夠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充當了“聽眾”的角色。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因此產生了拖堂現象。比如“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説,她為什麼感到快樂和幸福?學生在這句話上,糾纏了好久也沒切入主題。問題出在哪兒呢?我想,應該是從一開始,對老教授的良苦用心的感悟就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走進她的內心世界去。所以,一遇到含義較深的句子,就出現拖堂毛病。

上完這一堂課,我更清楚地認識到課文教學中學生實踐和感悟的重要性。不管是什麼樣的課,學生都必須是課堂的主人。課堂是實實在在的,不是追求花樣,也不是蜻蜓點水。努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課堂中學有所獲,學有所長是我們的職責。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五

目前,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況很令人擔憂,特別是農村國小。年齡小的學生提問還算活躍,但隨着年齡的增加,學生主動提問題的人數和次數逐年下降。這學期,我接手了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學生沒有問題意識,課堂上完全是被動學習,他們只滿足於聽懂教師的講課,把自己當作知識的接收機。也有的學生存在心理障礙,就是有了問題,也不願向老師提出。孩子們基礎差,更令人擔憂的是缺乏主動學習的意願。我想,孩子們的語文基礎,我不可能在短短的一年扭轉,但事關一生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尤其是主動學習的問題意識,我不能坐以待斃。

日前,筆者就和學生們在《唯一的聽眾》一文中經歷了一節“問題”課。《唯一的聽眾》是一篇感人肺腑的課文,文章留下了許多耐人深思疑點。

一、扶着提問

課一開始,我就出示課文第8自然段,讓學生放聲朗讀。“很快我就發覺自己變了。我又開始在家裏練琴了。從我緊閉門窗的房間裏,常常傳出基本練習曲的樂聲。我站得很直,兩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濕透了襯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練琴的。同時,每天清晨,我要面對一位耳聾的老人盡心盡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聽眾總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説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記她是聾子,只看見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節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學生朗讀完畢,我就出示課文插圖,提示學生“這一段描寫中,有一處顯然與插圖不符”,並激勵學生“誰發現了,誰就是火眼金睛的孫悟空”。學生怒目橫眉,一幅不把問題揪出來不罷休的架勢。不一會兒,一隻手舉起來又迅速放下。“沒關係,説錯了也表揚,有了你的錯誤,才會帶來大家的正確。”我像抓住了一根救命草,哪敢放掉這“星星之火”?接連兩三個學生都回答錯了,圈子逐漸縮小。終於,第五個學生髮現了“新大陸”——課文中寫老人手指悄悄打着節奏,而插圖上老人家卻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教室裏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這是個美麗的開端。我再次向學生髮起挑戰:“就是這句話中,還有諸多疑點,你只管提問,老師負責解答。”

生1:老人為什麼要打着節奏?

師:老人是在檢查小夥子拉小提琴是否有節奏。

生2:那又為什麼要悄悄地打節奏呢?

師:她為了不暴露自己的真實身份。

生3:為什麼明知老人耳聾了,“我”還要盡心盡力地演奏?

生4:“我”明知老人耳聾了,卻常常忘記她是個聾子?

……

美麗與精彩繼續着,我有些應接不暇,招架不住了。我靈機一動,想了個點子。

師:同學們,胡老師創作了一句名言,想不想知道?

生:(齊聲高呼)想。

師: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百個問題更難,更有價值。——胡座平

師:我把這句名言送給你們,你們敢接受嗎?

生:(齊聲高呼)敢。

生:敢提問嗎?

生:(齊聲高呼)敢。

二、放手提問

師:課文還有諸多疑點,你只管提問,不需要你解答。

生拿起筆,或小聲朗讀,或默讀,或圈,或劃……五分鐘過去了,學生陸續舉手,我讓他們把自己發現的問題寫到黑板上。接着,我引導孩子們把這些問題講清楚,問明白。最後,形成了大家智慧的結晶——

1、為什麼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卻不知道?

2、為什麼老人會幫助“我”,鼓勵“我”?

3、第七自然段最後一句講:“洋溢着從未有過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4、為什麼明知老人耳聾了,“我”還要盡心盡力地演奏?

5、老人為什麼説“我”的琴聲給她帶來了快樂和幸福?

6、為什麼老人説“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

7、“我”為什麼要一直珍藏着這個祕密?

10、老人是一位音樂教授,她明明知道小夥子拉得十分難聽,為什麼還謊稱“真不錯”?

11、最後一段的省略號代表什麼?

12、為什麼一聽到“聾子”,妹妹就“驚叫起來”?

“為什麼妹妹知道老人的身份,而我卻不知道?” “為什麼一聽到‘聾子’,妹妹就‘驚叫起來’?”這些問題看似幼稚,卻充分體現了孩子們的好奇心和發散性思維;“最後一段的省略號代表什麼?”這是從課文中的標點符號入手質疑; “洋溢着從未有過的感覺,究竟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這是從重要詞句入手生疑; “為什麼老人會幫助‘我’,鼓勵‘我’?”這是從課文的主旨發問,直搗課文的中心; “老人是一位音樂教授,她明明知道小夥子拉得十分難聽,為什麼還謊稱‘真不錯’?”這是比較淺顯易懂的問題; “老人為什麼説‘我’的琴聲給她帶來了快樂和幸福?”“為什麼老人説‘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這幾個問題很有深度、耐人尋味。

師:我知道同學們心中還隱藏着很多不解之謎,胡老師也沒辦法一一解決,就讓它們藏着吧!藏的問題越多,就越有解決問題的動力,也就越有財富。你們説,對嗎?

生:(齊聲高呼)對。

這節“問題”課很快就下課了。雖然沒有解決問題後的欣喜若狂,但我看到了孩子們臉上洋溢着豐收的喜悦。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我相信,思維活動所形成的動力是長效的、穩定的。教師應重點針對學生在形成問題意識過程中的“不敢”和“不會”展開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使學生不僅敢問,而且想問、樂問和善問。

《唯一的聽眾》優秀教學反思 篇六

《唯一的聽眾》這一課時的教學完了,走下講台的我想談談本次教學的得失成敗。

在語文課標中有提到,“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所以我在課堂中極力注重學生語感的培養、引導學生體會語言,關注課文的表達方法,不僅在這堂課中,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訓練學生體會領悟課文中的情感,並學會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我在教學中採用引導式教學,探究體會批註,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

第一課時,我用音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結合課文內容,圍繞“唯一”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感悟這位老人對主人翁的重要性。

在第二課時,在精讀課文的環節中,抓住老人的語言、神態描寫,感悟老人的形象,在學生品讀語言文字的時候,引導學生換位思考,將人物的心理活動借讀者的口説出來,從而掌握寫人文章的特點。

本課較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了設計的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了寫人文章的特點,體會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從而學會了感恩,懂得了關愛;從學生的朗讀和課上情緒,可以看出學生感到了文章語言文字的美;閲讀能力、賞析能力、寫作意識等得到良好的培養。

雖有這些可喜的之處,但是縱觀本課堂的教學,還是有不少遺憾之處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方法較少,指導不夠深入,學生雖然能夠理解老教授是一個懂得教育方法、關心愛護年輕人成才的慈祥的老人,但是對角色的情感把握還不夠大膽和準確,所以朗讀老教授的語言時放不開,朗讀語氣不夠。

二、感悟不夠。閲讀要讓學生親力親為,與文本對話,我由於過於急切,將自己的閲讀代替了學生閲讀,課堂中,讓學生主動來探討課文的時間較少。雖然都能抓住老教授的語言神態進行重點教學,但挖掘不深入,給學生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夠,所以,對人物精神世界的感悟也是較為粗淺的。

三、課堂環節不夠緊湊,學生對個別句子的理解上還存在着一定的障礙。比如,“她慈祥的眼神平靜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這一句,老人為什麼會這麼這樣?在這裏,我對學生的引導還是不足的。

四、課堂上的語文味的體現,雖然課堂上,我一直引領學生朗讀品悟,但練習不夠。雖説課堂上,我安排了一個展開想象,你想對老人説什麼?學生進行了簡單述説。預設中有個練筆,但是由於課堂容量較大,沒讓學生動手寫,匆匆説一説過場,這一工具性體現的就不夠了。

經過這次的教學,我想在往日的教學生 涯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多積累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注重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髮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唯一的聽眾教學反思 篇七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被家人稱作是音樂白痴的人,雖極大打擊了他的自尊心,但是並沒有泯滅他對小提琴的愛好。他躲到樹林裏練習拉琴,幸運地是他遇到了一位自稱是聾子的老婦人,給予了無私的真誠的鼓勵和肯定,消除了作者的顧慮,重拾了自信,經過一番努力之後,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小提琴手。課文情節很有戲劇性,極具感染力,孩子們都很感興趣,而且這個善意而美麗的語言,也感動了每一位學生。文中有兩條線索,一條是“我”的心理、行動變化,一條是老婦人的語言變化。全文圍繞兩條線索展開,脈絡清晰,層次分明。

本篇課文對於六年級的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可減少時間,如在學習老人的三次語言時,不必斟詞酌句地去理解,課堂上,不必拘泥於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讓學生在課堂中領悟、掌握文章的寫作方法,讀中悟寫。再者強化篇的訓練,讓學生從文章的整體入手,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努力體現了六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這次的課堂中,對句的提煉、理解過於明顯,從而削弱了學生對整篇文章的把握,年段特點把握不夠準確。

通過教學,我深刻地認識到了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藴,特別是作為六年級的語文老師,工作之餘,學習、積澱,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顯得尤為關鍵。

通過教學,我的收穫:無言的鼓勵,無聲的激勵,無語的感謝,讓人間充滿愛。人生的幸運是擁有真正幫助你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ll6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