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貝多芬的悲傷歌詞新版多篇

貝多芬的悲傷歌詞新版多篇

貝多芬的悲傷歌詞新版多篇

貝多芬的悲傷 歌詞 篇一

旋律 伴隨故事響起

揭開你 不平凡的傳記

在夜裏 天使在黎明前降臨 喚醒 充滿奇蹟的命運 傾聽 愛麗絲的旋律

若別離 撕毀我寫的信

當序曲 落幕後拆穿的回憶

撫慰你 心靈悠揚的協奏曲

在萊茵河畔 貝多芬的悲傷在徜徉

詼諧夜晚 遺留在波恩城的淚光

維也納 推開窗 風景卻如此委婉

黑白琴鍵上 譜寫華麗的樂章

在破舊琴房 彈唱出貝多芬的悲傷

詼諧街上 探望絢爛慾望的櫥窗

小木船 被遺忘 剩下黯淡的月光

無力哀歎 誰的情緒彷徨 結局被凌亂

傾聽 愛麗絲的旋律

若別離 撕毀我寫的信

當序曲 落幕後拆穿的回憶

撫慰你 心靈悠揚的協奏曲

在萊茵河畔 貝多芬的悲傷在徜徉

詼諧夜晚 遺留在波恩城的淚光 維也納 推開窗 風景卻如此委婉 黑白琴鍵上 譜寫華麗的樂章

在破舊琴房 彈唱出貝多芬的悲傷

詼諧街上 探望絢爛慾望的櫥窗

小木船 被遺忘 剩下黯淡的月光

無力哀歎 誰得情緒彷徨

在萊茵河畔 貝多芬的悲傷在徜徉

詼諧夜晚 遺留在波恩城的淚光

維也納 推開窗 風景卻如此委婉

黑白琴鍵上 譜寫華麗的樂章

在破舊琴房 彈奏出貝多芬的悲傷

詼諧街上 探望絢爛慾望的櫥窗

小木船 被遺忘 剩下黯淡的月光

無力哀歎 誰的情緒彷徨 結局被凌亂

貝多芬 - 副本 篇二

歐洲音樂史論文——貝多芬

姓名:彭沛 學號:20111719 學院:會計學院

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反抗命運 —— 貝多芬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他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峯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着他創作的“英雄年代”的開始。貝多芬在維也納的後一階段,由於歐洲正經歷着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他的創作也暫時呈現頹勢。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展現了人類的美好願望。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他的墓碑上銘刻着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採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着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説: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的偉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創作集中體現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作品了既壯麗宏偉又極樸實鮮明,它的音樂內容豐富,同時又易於為聽眾所理解和接受。貝多芬的音樂集中體現了他那個時代人民的痛苦和歡樂,鬥爭和勝利,因此它過去總是那樣激勵着人們,鼓舞着人們的鬥志,即使在現在也使人們感到親切和鼓舞。

貝多芬是音樂最高級的建築師,也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他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的音樂風格富有獨創精神,與眾不同。

貝多芬的創作的音樂非常之多,九大交響曲是其代表作,下面就先通過他的九大交響曲來淺談他的音樂風格。

首先,從《第一交響曲》開始,貝多芬就賦予了他的音樂以新的精神,這是

貝多芬偉大一生中的第一部交響音樂,這是一部充滿了海頓和莫扎特一輩所特有的音調,《第一交響曲》給人以通俗幽默的第一感覺,而又略帶一些舞蹈性韻味上接近莫扎特和海頓時期的交響曲。

《第二大交響曲》更接近浪漫主義精神,是貝多芬重新對生活充滿信心,對未來充滿期待的一首讚歌。整部作品洋溢着樂觀向上的青春氣息以及對生活的渴望。在思想上《第二交響曲》已經超越了《第一交響曲》,它更富有內涵和哲理,而在藝術性上則依然稍稍帶有莫扎特和海頓的影子,但屬於貝多芬的自已的東西越來越多了,越來越豐富了。

《第三交響曲》是獻給他心目中給人類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新時代英雄 ——拿破崙。這部交響樂完全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頓的風格,貝多芬走出了自已的一條獨特的道路。而這種藝術構思的來源可以説恰恰來自作品主題所藴含的自由和革命的精神,真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作品將法國大革命這場人類歷史上永載史冊的大眾運動以及其中湧現出來的風雲人物用交響樂這一種藝術手段進行了記載加工和昇華。

《第四交響曲》是一部充滿活力,充滿青春氣息,充滿浪漫情趣,充滿詩情畫意,充滿明朗歡快氣憤的新型交響曲,反映了貝多芬性格中主要的特徵和精神面貌,貝多芬對愛情充滿了信心,對周圍的世界充滿了愛心。法國大作家羅曼·羅蘭説:這部作品保存了他一生中這些明朗的日子的芬芳。

《第五交響曲》是一部最集中精深,發展邏輯最清晰的作品,也是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樂曲體現了作者一生與命運搏鬥的思想,是一部英雄意志戰勝宿命,光明戰勝黑暗的壯麗凱歌。

《第六交響曲》《第七交響曲》都是謳歌自熱,讚頌淳樸的作品。作品展現了貝多芬豐富的情感和對人生的摯愛,所展現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和人對生活現象與自然現象的感觸。法國著名作家喬治•桑在《旅遊者書信》中表述了對貝多芬這兩部作品的理解:“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不僅是比繪畫中最美的風景更為令人神往、更為廣闊地向想象展示出奇觀,而且是展示出整個人間天堂。那裏靈與肉復活、與大自然融為一體、沉浸於迷人的寧靜之中。”

《第八交響曲》,貝多芬採用了明快的F大調,而在其他交響作品中同樣採用F大調的還有F大調《第六交響曲》,可見風格也是清麗,自然,快樂的。

《第九交響曲“合唱”》體現了他晚期風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創作的總結。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永恆聖神的熱情,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偉大高尚的心靈,贏得了全體聽眾的心。

九部交響曲折射貝多芬曲折的一生,從中我們可以聽到對愛情的渴望,對英雄的讚美,對自由的呼喚,貝多芬用只屬於他的音符,描繪着他心中的理想,也為全人類做出了貢獻。

接着從《悲愴》探析貝多芬的作曲風格:

一、《悲愴》的創作背景

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是貝多芬的第13號作品,創作於1798年至1799年初,這在貝多芬的創作和演奏中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首奏鳴曲中,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已經消失。由於貝多芬生活經歷的磨鍊,他漸漸地陷入於一種悲劇情緒中。這首作品是獻贈給他的贊助人與仰慕者利赫諾夫斯基王子的,這是在貝多芬面臨耳聾不斷惡化的折磨和摧殘下創作的作品,當時的歐洲也正處在於一個急劇變革的時期。貝多芬通過戲劇性的處理,用憤慨激昂的個性及其獨特的創作魅力,展現了他與厄運頑強鬥爭的形象,也表現出了他受到耳聾威脅時的痛苦心境。作品採用C小調來進行創作,是因為C小調對作者有着特殊的情感意義,這是悲劇色彩的體現,充滿着抗爭精神賦予英雄性。本曲的第三樂章是早期鋼琴奏鳴曲的頂峯的傑作,也是因為它的戲劇性的優美旋律而被世人所熟悉的作品。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悲愴》是第一首由他自己提上標題的作品。

二、貝多芬作曲風格體現

(一)從曲式結構上看

貝多芬《悲愴》奏鳴曲創作於1798-1799年,是貝多芬獻給他在維也納的第一個資助人——裏諾夫斯基親王的,這首作品是貝多芬32首奏鳴曲中的第8首,在創作《悲愴》這首作品之前,貝多芬的作品在音響和結構等發麪都收到了海頓和莫扎特的影響,在創作《悲愴》奏鳴曲時,貝多芬放棄了他習慣用的四樂章套曲形式,放棄了小步舞曲部分使得奏鳴曲變成三個樂章,同時又把傳統奏鳴曲中的快慢快的順序重新安排,把第一樂章中前奏部分變為了緩慢式的進行,二三樂章都使用了抒情的迴旋式,在作品中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各個樂章曲式結構的規模相對於傳統曲式結構擴大了,貝多芬在曲式結構的運用上突破了傳統,尋求擴大、改革創新,《悲愴》的創作是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也是自由和平等受到了鎮壓的年代,在創作風格上,兩種因素互相結合。這首作品是貝多芬優秀鋼琴奏鳴曲中的傑作,是他這時期創作中的光輝頂點,是他崇尚自由追求個性解放的一種表現,也是浪漫主義音樂思想的表現。

(二)從創作技法上看

《悲愴奏鳴曲》音調莊重嚴肅、情緒高亢激昂、感情崇高真摯,這些因素徹底地形成了貝多芬早期作品的獨特風格。《悲愴奏鳴曲》的三個樂章再一次證實了貝多芬把極為戲劇性的奏鳴曲侷限化。

音樂與大自然的融合,使貝多芬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留下了一部堪與繪畫與詩歌媲美的,有描繪有抒發的大自然交響音畫與音詩。這是人在大自然中的心靈交響。

輝煌的創作並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

失聽力,悲憤之餘,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温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温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貝多芬 篇三

俗話説時勢造英雄,只説對一半,另一半要靠英雄自己來造。18世紀後期到19世紀

貝多芬

前期歐洲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思想的大變革,給人們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而貝多芬1770年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在其成長過程中切身經歷了法國啟蒙運動以及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使之更加堅定的追求自由、平等、博愛併為之而奮鬥。正是這個起伏不定的時代加之貝多芬自身嚮往美好以及敢於同命運抗爭的偉大精神,終究造就了一位音樂史上的巨人,被尊稱為樂聖的貝多芬。

雖然貝多芬一生為後世留下了眾多傳奇音樂,但他的一生確是悲慘的。他的父親是一位宮廷男高音歌手,但嗜酒如命,碌碌無為。貝多芬在父親的嚴厲打罵下4歲時便沒完沒了學習鋼琴和小提琴,並且父親常常在醉酒夜歸後把兒子拉起來繼續練習。這種教育是變態的,以至於貝多芬長大之後暴躁不安的性格也很有可能是童年留下的陰影。後來父親妄想讓貝多芬成為第二個莫扎特,便讓貝多芬跟隨他到處演出,也讓兒子成為自己的一顆搖錢樹。貝多芬表現出極好的音樂天賦,8歲登台演出引起巨大轟動,也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歎。其後幾年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命運看來讓貝多芬重走父親的庸碌之路,但轉機馬上到了。1787年是對貝多芬命運有決定影響的一年,這一年他來到維也納並開始跟莫扎特和海頓等人學習作曲,之後在首次演出獲得成功之後,一個光明的前途便在貝多芬面前展開了。但貝多芬一向狂放不羈,他不甘被當時的貴族們所奴役,只是充當一個卑微的伶人的角色。在他心中是那麼的嚮往自由平等,也因此他敢於和貴族們衝撞,使貴族能夠平等對待他。然而在那個時代裏,平等只是一種嚮往和追求,貝多芬沒有如願反而遭到貴族們的擠壓。最終貝多芬逃離宮廷,開始了自己所追求的生活。他選擇了自由,即使那意味着生活條件及其悲苦。在租的房間裏,他廢寢忘食的待在鋼琴旁,無論站立還是坐着他都在譜寫着生命之曲。

但隨後而來的打擊是巨大的,26歲時他已經發現聽力逐漸衰退,而晚年便完全喪失聽力啦。一個以奏出美妙音符而自豪驕傲的音樂家竟然聽不到聲音了,這是命運給貝多芬開的一個多麼大的玩笑啊。但貝多芬沒有屈服,面對悲境,他狂吼“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事實證明貝多芬是偉大的,他衝破了悲劇的阻礙,譜寫了一章章華篇。其中《田園交響曲》、《悲愴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等都反映了他即堅強又樂觀的偉大精神。貝多芬雖然才華橫溢,但感情生活卻無奈至極。他有兩次追戀,卻都以失敗告終,以至於貝多芬一生未婚。貝多芬就這樣孤苦伶仃,到了晚年只能靠朋友救濟和貸款才能維持生計。最終在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他懷着悲憤和永不妥協去世了。雖然生時極盡悲苦,但葬禮卻隆重堪比皇室,上萬人為他送行。

貝多芬在幼年時便能夠做作曲了,在維也納初期階段跟隨另兩位古典樂派大師莫扎特和海頓學習,也譜寫了一些樂譜,但在1799年貝多芬譜寫了《悲愴奏鳴曲》,這首鋼琴奏鳴曲也達到了他早期作品的頂峯。全曲旋律優美,充滿了淡淡的憂傷,切合悲愴的意境。同時音符間流露出理性,這也是很多德國作家受傳統哲學理性的影響。此曲共分為三個樂章,第一樂章開頭便是動聽的主旋律,在悲愴的旋律中又透出一絲堅定。而第三樂章在悲愴之餘更增添了一些不安的元素,雖然依然旋律明朗但旋律的回還給人帶來的欺負不安的感覺,卻也不失堅定。

進入19世紀後了,一位偉大的統帥正在橫掃歐洲,給封建主義帶來了巨大的衝擊。這正是貝多芬所願意看到的,在他心中一直擁有着自由、平等、博愛的偉大人類理想。所以為了表達對拿破崙的崇敬和讚揚,他譜寫了《英雄交響曲》。但在他為這部交響曲恭敬地寫完獻給偉大的拿破崙之後,拿破崙違背了嚮往自由的革命鬥士的心願,他重新恢復帝制,並切在加冕儀式上自己給自己戴上了皇冠。為此貝多芬很憤怒,大罵拿破崙凡夫俗子、野性暴君,一氣之下他撕毀了標題。後來在發表之前命名為“英雄”,表達了對一位民族英雄的尊敬。實際上,貝多芬在很多方面還是尊敬拿破崙的,英雄生活在時代之中,也必然有時代侷限性,在這方面拿破崙和貝多芬在音樂上是相似的。而這部交響曲標誌着貝多芬完全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他突破了莫扎特和海頓的影響以及當時交響樂的模式,在結構、和聲、曲式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革新,開浪漫主義之先河。全曲作品貫穿着嚴肅和歡樂的情緒,始終保持着深沉、真摯的感情,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氣氛。全曲共分為四個樂章。第一樂章是燦爛熱烈的快板,其中充滿了歡快和熱情,還有英雄式的激情巧妙的結合在了一起,這種感覺只能在此才可以感受到。時而如歡快而又有秩序的行軍,時而又像萬馬奔騰,顯得豪放和狂野。第二樂章稱為葬禮進行曲,開始由小提琴演奏,聲音婉轉旋律極美,微弱纏綿悲慼至極,就像在一個雨中舉行的葬禮,讓人心中悲痛萬分。而接着又咆哮起來,就如貝多芬本人心中對死神的吶喊,攝人心魄,充滿了悲壯和抗爭。而後聲音又漸漸淡下去,首尾呼應,像在安慰受傷的心靈。第三樂章稱為詼諧曲。活潑跳躍,引人入勝。但力度時而加強時而減弱,向人預示着將要發生什麼重大的事情。第四樂章在的低柔的旋律帶動下逐漸深入主題,以和絃連奏到達高潮而結尾。總的來説這部作品展示了貝多芬心中的英雄氣概,其中的歡快或者悲壯的旋律也展示了貝多芬內心中的嚮往。同時表現了他對封建主義的蔑視而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執着追求。而當中發生的關於拿破崙的小插曲顯得意味深長。

而在1805年到1808年,貝多芬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部交響曲——《命運交響曲》。而這段時間裏貝多芬的生活充滿了艱辛和痛苦。他的耳朵已經沒有治癒的希望了,這不僅也讓這位大師頗感絕望。其中他跟一位貴族小姐的戀情也以失敗高中,她嫁給了一位門當户對的伯爵,這無疑是對貝多芬的嚴重打擊。他為此還寫過一封遺書,然而在悲傷之中,貝多芬有的更是不妥協。他走出陰影,開始咬着木棒運用顎骨來感知聲音,終於花了五年的時間譜推敲、修改才寫出了偉大的《命運交響曲》。同時也反映了貝多芬與命運搏鬥的思想,他説“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正是這句話還有這部偉大的作品激勵着世界上無數的有志之士不屈服與命運,為了理想而奮鬥不止。第一樂章開始便如命運在敲門一樣四個音,前面三個急促而第四個則拉長,讓人頓時打心底裏激動起來。接着樂曲不斷向前,這四個音也一直不斷循環出現推動樂章不斷向前,正如勇士一樣奮步而前,勇不可擋。同時柔和的音樂交替出現,彷彿命運出現轉機一樣,然而又突然強烈起來。這表現了一種不妥協、勇往直前的氣勢,也展示了驚人動魄的戰鬥場面。第二樂章比較優美,與第一樂章形成明顯對比,安詳與優美暗示着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接着有漸漸強烈起來,表現出一種沉思。強若不斷交替變化。像一隻凱旋的部隊,充滿的火一般的激情。最後鏗鏘有力,表達了必勝的信念。第三樂章又變的起伏不定,雖然時而表現的沉着,但充滿的不安的情緒,彷彿即將發生大的戰鬥。大提琴的旋律不斷向上,同時陪加上一連串和絃,接着圓號又奏出了那個主題旋律,威嚴穩健,與前面形成尖鋭對比。彷彿一種不可遏制的力量,造成風起雲湧之勢,表現出人民的力量一浪高過一浪和越來越強的必勝信念。而接着輕聲又出現,聲音不斷向上伸展,節奏鮮明響亮,引導進入第四樂章。第四樂章好像是在歡慶一場偉大的勝利,規模宏大,充滿光明和無比歡快的感情。接着奏出了歡樂的舞曲,最後四()個音的旋律又奏起,但又像引入了新的力量,表現出一位英雄內心中更加充滿自信,想着勝利不畏艱險奮步向前。總的來説,貝多芬運用強弱的不斷變化以及對比,將重音表現的更加有力度,這些元素也一直在他的作品中深深體現。從而也給人以極具的振奮力量,鼓勵人們不向命運屈服,要敢於同困境爭鬥,最終取得勝利。

接下來日子,貝多芬又創造了《田園交響曲》,這部作品與《命運交響曲》形成鮮明對比,也表現了貝多芬對生活的樂觀心態。整部奏鳴曲讓人覺得好像走在田園上,藍藍的天空中滑着潔白的雲彩,嘰嘰喳喳的麻雀時而在大地上覓食,時而從空中飛快掠過,空留飛痕。遠處微風輕拂麥田,一片晴朗和靜謐。這首作品彷彿是作者在歷經戰鬥之後的一個休憩,重新回到了安穩的生活。同時這部作品體現了貝多芬樸素嚴謹的風格,還有更上一層樓的決心。然而生活得貧困以及病魔纏身帶走了貝多芬太多的精力,在寫完最後一部《第九交響曲》後便去世了。這部作品與《命運交響曲》有很大的相似點,跌宕起伏,充滿了背對分歷經坎坷而對人生更深的感悟。在明快的旋律與強烈震撼旋律交替出現之後,伴隨着木管引出的歡樂頌達到了高潮,正如一縷陽光照向黑暗,將貝多芬的人生理想王國展現在眼前。而在1827年一個風雪交加的晚上,因為肝臟病貝多芬嚥下了最後一口氣,在出殯的那天,上萬羣眾自動來到了貝多芬寓所前來悼念這位偉大的音樂巨人。

貝多芬一生創作了一百多部作品,而其中的九部交響曲以及三十二部奏鳴曲成就之大無人能比。其中《命運交響曲》至今是交響曲之冠,而其他作品比如《月光》《英雄》《田原》等都是傳世鉅著。同時在我們欣賞這些偉大作品之時,也為貝多芬不屈服於命運並勇於同它抗爭的精神所感動,我相信他的作品將如他的偉大精神一樣鼓舞着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奮步向前。

貝多芬 篇四

。《名人傳》寫的是貝多芬,米開朗基羅和托爾斯泰的故事,他們經歷了各種的磨難卻沒有向命運屈服,在生命的最後一秒仍不屈不撓的抗爭着,最終成為了偉人。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艱難和挫折是對命運和人生的最好錘鍊!

這偉大不屈的靈魂讓黑暗的世界有了光芒,讓生活有了希望。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着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鬥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鬥。

偉人在我的心中總是那樣的高大,而又可望不可及。今日,當我手捧一本《名人傳》細品其精華之時,才領悟了什麼是真正的偉人。

“心向善,愛自由高於一切。就是為了御座,也絕不背叛真理。”——貝多芬

“。”——米開朗琪羅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

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

淺談貝多芬及其作品 篇五

淺談貝多芬及其作品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着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於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家庭的不幸和命運的坎坷並沒有將貝多芬打到,反而更加激發了他的音樂天分。貝多芬的祖父和父親都是宮廷樂師,四歲就被迫開始學習音樂,由於父親是個酒鬼,所以經常半夜醉醺醺地喝酒回來讓貝多芬練琴。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擔任了管風琴師尼福(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尼福學習音樂。尼福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在貝多芬十七歲的時候,母親去世,父親酗酒失聲,家境陷入貧困,不得不擔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苦難和逆境能使人不斷成長,安逸的生活只會讓人不知進取。貝多芬小小年紀就遭受着常人沒有的遭遇,也使得他的性格堅強,努力好學。還有一點就是貝多芬多音樂的熱愛,從而創作出許多流芳百世的作品。我們捫心自問,十二歲的時候,我們還在父母的身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要是不買,我們就又哭又鬧,可是就算如此,可以理解為還小,不懂事。那十七歲呢?我們又幹了什麼呢?還是依靠着父母每天給的生活費過着日子,自己還在那以此為樂。貝多芬不僅在音樂上的造詣值得我們學習,在人生成長的歷程中同樣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貝多芬説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絕不能讓它毀滅我!”可見貝多芬對命運的闡釋和理解,貝多芬還創作了《命運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這部作品創作於1805——1808年,與他完成《英雄交響曲》的時間相隔4年。在這4年中,他不但在創作活動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創作思想也逐漸成熟。當時正是貝多芬創作的黃金時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時期。於是,他與命運英勇搏鬥,以驚人的毅力和意志,寫出氣魄恢弘,極為感人的《命運交響曲》。

在整個《命運交響曲》作品中,情緒激昂、氣魄宏大,富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作品結構嚴謹,手法簡練,形象生動,各樂章之間具有十分清晰的內在聯繫。

第一樂章 明亮的快板、奏鳴曲式。樂曲一開始就出現了命運敲門式的動機。這一動機發展出驚惶不安的第一主題,它貫穿着第一樂章,推動音樂不斷向前發展。開頭就是那激昂的音樂澎湃而出,讓人心靈為之一顫,就像那滾滾的歷史巨輪的滾動,就像生命被死神扼住喉嚨一般!就像那十二級的風暴襲來!那“噹噹噹當”的敲門聲彷彿敲在我的心門。我的眼前好象出現了一個猙獰的死神,在肆無忌憚的狂笑,粗大的手掌緩緩地掐住了我的喉嚨,我覺得自己快要窒息了。一點也沒有反抗的能力。第一主題激昂有力,具有勇往直前的氣勢,表達了貝多芬充滿憤慨和向封建勢力挑戰的堅強意志。接着,圓號吹出了由命運動機變化而來的號角音調,引出充滿温柔、抒情、優美的第二主題。它抒發着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引出了展開部,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展開部中,轉調非常頻繁,這更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再現部與呈示部相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兩個主題再次匯合,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第二樂章 稍快的行板、雙重主題變奏曲式。第一主題抒情、安詳、沉思,是由中提琴、大提琴拉出。富有彈性的節奏和起伏的旋律,使這個主題具有內在的熱情和力量。第二主題先是由木管奏出,然後由銅管樂器吹出英雄豪邁的凱旋進行曲。音樂有舒緩的地方。讓人在振顫中舒緩下來。在那激昂的音樂中緩了一口氣。彷彿是生命已到最後,人的氣息只有那麼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鳴叫。我似乎放棄了與死神的對抗,無奈的接受了事實。人,最終還是對抗不了命運的安排。我甘心放棄掙扎,對命運的捉弄無可奈何。但是,它仍然抒發了貝多芬對幸福、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卻是命運動機再次闖入,威風凜凜的命運再次佔了上風。轉調的非常頻繁增加了原有的不穩定性,使音樂顯得更加豐富。但在這一樂章的龐大結尾處,音樂的氣勢不可阻擋,進一步顯示出人民戰勝黑暗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

第三樂章 快板、詼諧曲,是決戰前夕各種力量的對比。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發出了躍躍欲試的音調,小提琴卻是無可奈何的歎息。命運主題依然兇險逼人,決戰的第一階段仍由命運取勝。但是,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伴隨着低音絃樂奏出的舞蹈主題,引出了振奮人心的樂段,它象徵着人民羣眾在黑暗勢力下的鬥爭信心和樂觀情緒。最後,第一主題在第一小提琴的演奏下,自由地向上伸展,樂隊的音域在增大,音響在增強,一種不可抑制的力量把音樂直接導入那光輝燦爛的終曲。生命的頑強體現出來。黑暗必將過去,曙光就在眼前,振奮人心的象徵着人民羣眾在黑暗勢力下的鬥爭信心和樂觀情緒。我不能向命運低頭!我不能屈服於命運!我要戰鬥,戰勝命運!我要戰鬥,我不是命運的奴隸!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與你抗爭。到了這裏命運已被我戰勝了!這時候命運的威嚇聲,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

第四樂章 快板、奏鳴曲式。開始是雄偉壯麗的凱旋進行曲,先是由樂隊全奏輝煌的第一主題,後是由絃樂拉出歡樂的第二主題,表現人民獲得勝利的無比歡樂。到發展部的高潮時,狂歡突然中斷,遠遠地又響起了命運的威嚇聲,但已是苟延殘喘,再也阻擋不住歷史前進的潮流了。輝煌、明亮的音樂再次響起,以排山倒海的氣勢,表現出人民經過鬥爭終於獲得勝利的無比的歡樂。這場與命運的決戰,終於以光明的徹底勝利而告終!音樂的末梢,我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好象自己真的剛參加完這場鬥爭一樣

這首交響曲讓我體會到,面對困難,應該決不屈服,勇敢的挑戰不幸的命運,最終戰勝命運,取得成功。在很多人心目中,《命運》代表着貝多芬;同樣,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貝多芬代表着《命運》。我想,世界上再沒有一首交響曲能夠獲得如此廣闊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貝多芬的偉大,則很大程度上也來自於這部代表作給他帶去的聲譽和敬仰。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似乎就是人生命運的縮影。那激按昂的曲調,那富於變化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帶到了他曲折的命運之中。然而,再那聽起來讓人感覺困難重重的生活裏,又有一種堅毅的精神,從絕望之中脱穎而出,扭轉了局面,告訴人們:“只有堅定不移的信念,勇於向命運挑戰的精神,才能突破困境,改變命運,讓命運拜倒在自己的腳下。”

正如恩格斯聽了《命運交響曲》的演出。他在寫給妹妹的信中讚美這部作品説:“如果你不知道這奇妙的東西,那麼你一生就算什麼也沒有聽見。”他説,他在第一樂章裏聽到了“那種完全的絕望的悲哀,那種憂傷的痛苦”;在第二樂章裏聽到了“那種愛情的温柔的憂思”;而第三、第四樂章裏“用小號表達出來的強勁有力、年輕的、自由的歡樂”,又是那麼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幾句話,揭示了《命運交響曲》的精髓。

貝多芬又一曲著名的作品《田園交響曲》, 貝多芬田園交響曲又叫F大調第六交響樂,一般來説,古典的流派的作曲家是不會直接命名曲目的。我們熟悉貝多芬的“悲愴”、“月光”、“熱情”奏鳴曲和“命運”交響曲等,這些題目都是出版商或者是後人添加的。有些是與其內容有關,有些則不然,懂古典音樂的人應該知道月光奏鳴曲所表達的內容跟月光毫無關係,而這首第六交響曲“田園”是貝多芬自己命的名。不過那時候給交響曲命名還不是一個常見的事情。為交響曲命名要等到浪漫主義後期的時候才普及。

從這樣的一個觀點出發,我嘗試分享欣賞貝多芬著名的第六號交響曲“田園”。我個人認為,這首交響曲並沒有具體用音符描述各種田園對象,我們是透過音樂得到如此的感覺,無以名之,恰好很類似田園風光,故名之為田園。我想既然作者親自為其命名,那我們就遵循他的思路,去感受心中的田園氣息。

F大調第六交響曲是貝多芬交響樂中唯一的標題音樂。所謂標題音樂是指音樂具有故事性、情節性,表現文學概念或繪畫場面。貝多芬的F大調第六交響曲被認為是標題音樂的典範。貝多芬對這部交響樂加的標題是“田園生活的回憶”,他在總譜的扉頁上特別註明,“主要是感情的表現,而不是音畫”。貝多芬怕人們誤解他的音樂,更明確地説:“《田園》交響曲不是繪畫,而是表達鄉間的樂曲在人心裏所引起的感受”,他強調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描摹自然。

F大調第六交響曲共分五個樂章,每個樂章各有一個小標題。其中第三、四、五樂章連續演奏:

第一樂章,初到鄉村時的愉快感受。不太快的快板,F大調,2/4拍子,奏鳴曲式。由雙簧管呈現出明亮的第一主題,充滿着濃郁而清新的鄉間氣氛,使人們感受到貝多芬投身到大自然後的喜悦心情。音樂在平靜安寧的氣氛中進行,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反覆交替,作者並不在主題上加以他善長的發揮手法,只是樸實地重複,形成恬靜清新的自然美景,音樂自然流動,沒有強烈的力度變化,表現出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得到的精神安寧。

第二樂章,在溪邊。很快的行板,描寫的是“溪邊小景”,降B大調,12/8拍子,奏鳴曲式。這是一個描寫靜觀默想的樂章,在形如小溪潺潺流水的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的伴奏下,第一小提琴所呈現的第一主題顯得悠揚而且明亮、清澈。音樂有如清澈的溪流,舒緩平靜,偶有薰風微拂,水面上蕩起輕微的漣漪,扭動了水面上倒映的白雲樹影。遠處的樹林好像在做着深呼吸,音樂的律動微微開合,暗示着一種生命的韻律涵養在博大廖廓的大自然裏。一組木管樂器摹仿的鳥鳴打破了寧靜,音樂更加富於詩意。據《貝多芬傳》的作者辛德勒記載,他曾經陪伴貝多芬在海利根斯塔特一條山谷旁的小溪邊漫步,途中,貝多芬踏上一片草地,背靠一棵樹説:“我就是在這兒創作了《小溪邊》,黃鸝、鵪鶉、夜鶯和杜鵑,都鳴叫着,我把它寫進樂曲裏了。” 第三樂章,鄉村歡樂的集會。快板,F大調,3/4拍子,詼諧曲。這個樂章的主題是如牧笛風格的旋律,單純活潑,表現了歡笑的鄉民來自四面八方,並跳起了快樂的舞蹈。音樂取材於民間旋律,描寫鄉間村民興高采烈的舞蹈場面,活躍而喧鬧,質樸而粗獷,像一幅色彩鮮明線條粗豪的民間風俗畫。當歡樂的場面達到頂點的時候,音樂出現了一些不安並很快變成遠處的雷聲,歡樂的集會被打斷。

第四樂章,暴風雨。快板,f小調,4/4拍子。在這一樂章中,狂風呼嘯,裹挾着雷電排山倒海般襲來,轉瞬間便籠罩了一切。整個樂隊都在急速飛旋,絃樂颳起一陣陣旋風,倍大提琴發出沉重的怒號,短笛淒厲的尖嘯像是狂風的呼哨,銅管和定音鼓的霹靂令大地震顫,包含樂隊全部音域的半音下滑好像風暴在橫掃一切,想把世界帶進地獄一般。但是,“卷地風來忽吹散”,暴風雨很快就過去了,代替它的是田園牧歌。

第五樂章,牧人的歌。小快板,“牧歌,暴風雨過後歡樂和感激的心情”,F大調,6/8拍子,迴旋的奏鳴曲式。樂章的主題恬靜開闊,象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現了雨過天晴之後的美景。雨後復斜陽,大地恢復平靜,草地發出清新的馨香,牧歌傳達着對大自然的感激心情,這種喜悦、安寧、欣慰的情緒一直貫穿這個樂章,整部交響樂在這樣的氣氛中結束。

於是,透過整首田園交響曲從第一樂章到第五樂章之整體結構,我們主觀性的認為這是潛藏在温和的曲風下,一種“人”與“自然”的對立,一種“與自然融合”或“與自然對話”的張力。

音樂與大自然的結合,使貝多芬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留下一部堪與詩歌媲美的有描繪有抒發的大自然交響音畫與音詩。這是人在大自然中心靈的交響。聽《田園交響曲》,只需要你的胸懷和心靈真誠地向大自然開放,音樂裏流淌的電源氣息就是把你的身心都托起來與之盪漾。一般人對貝多芬音樂最直接的感受,很少會用上「愉悦」兩個字,乍聽之下都會感覺貝多芬前中後期音樂風格是有轉變的,彷佛他的音樂是在跟隨他的心靈哲思,他的心靈哲思企圖以音樂的抽象性陳述出來。的確,貝多芬的音樂是沉思的、哲學的、有話要説的,他的音樂對主題的鋪陳與不斷強調也是很有特色的。因此,貝多芬的音樂大多都是嚴肅,甚至沉重。

藝術來源於生活。坎坷的人生,悲慘的命運,頑強的抗爭,百折不撓的藝術追求,使貝多芬創作出許多精湛的音樂作品。不同時代卻有着相同的命題——人與命運的抗爭。星移斗轉,歲月滄桑,貝多芬還繼續通過他的音樂同後人進行心靈對話,並繼續給人以信心、力量、希望和追求。貝多芬的堅強和純潔將同他的音樂作品一樣,經久不衰,永存於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4ownp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