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多篇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多篇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多篇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

最近幾年來,對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越來越重視了。國小數學實踐活動課不僅能開發學生的智能,還能促進學生在實踐中發現和研究問題;不僅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數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能使學生以體驗生活中的經驗;運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還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從而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而教師通過課前設計與組織,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活動之中。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解決有關問題,收到了怎樣的結果,還要使學生通過實踐中的觀察、親臨操作、合作交流、把實踐活動的有關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解剖有關提出的數學問題和概念的形成。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學生通過活動有所收穫感悟。

上好綜合實踐課需要我們教師先從教育觀念上更新,採取適合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相互探索,相互研究,給學生髮表意見的機會,不求面面俱到,讓學生去探索,適時點撥和啟發。通過動腦、動手操作,擴大了視野,增長了才幹,培養了手腦並用及實際應用的能力。

其次,當學生的心理產生波動時,讓他們放鬆,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大膽提問,面向學生的問題在實踐中指導解決。對於活動中學生出現的質疑,可以放手讓生生之間交流與合作探究。有利於把學生髮散的數學思維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加深了學生課上所學知識的認可。

總之,教師指導需要要適可而止,關鍵在於度的把握。既不能把學生的狀態放養,又不能控的太緊,做到心中有數,明確數學活動目的。有助於學生對活動主題進一步研究,在實踐活動中要讓學生獨立思考完成,強調操作步驟有序性和規範性。適當利用多媒體課件,激活課堂氣氛。讓數學回歸生活,這樣使得學生的對活動充滿着好奇心,產生去探索、研究的興趣。從而真正使綜合實踐課盡最大限度發揮對促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2

一、生成課程主題的產生

在我園組織的生成課程研討活動中,當我們組織幼兒討論“在這春暖花開、萬象更新的季節裏,你最喜歡的實踐活動是什麼”時,原以為他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春遊”。因為在中小班的教學活動中,歷次組織的春遊、秋遊都給他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是沒想到在這次討論中,“放風箏”卻成了大部分幼兒最強烈的願望。這也難怪,大班後期的幼兒思維能力發展迅速,有強烈的求知、探索、冒險的慾望,富有創造性、挑戰性的實踐活動對於他們來説當然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了。於是我們將話題一轉,又問道:“那麼關於風箏你們知道些什麼呢?風箏為什麼能飛上天,風箏有什麼用處,風箏是誰發明的,怎樣做風箏,這些問題你們都知道嗎?”幼兒都面面相覷,滿臉疑惑。“老師知道,放風箏是你們最喜歡的活動,老師也特別喜歡。如果你們能幫老師想辦法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一定帶你們去遠足放風箏。”於是我們的生成課程――“美麗的風箏”就誕生了。

二、活動的展開與深入

主題確定後,如何以“風箏”為中心加以擴散,編制主題網絡,是這一“生成課程”成功的關鍵。因此,每一個子課程的產生,每一條網絡線的深入延續,都需要教師以敏鋭的眼光去捕捉、去確立,去進行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導,並及時把握教育契機,準確地對幼兒進行教育。

在上述的討論中,幼兒得到了我們的許諾後,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拍着胸口保證説:“沒問題,一定完成任務。”家長們瞭解了我班的教育課程也都非常支持,他們不厭其煩、不辭勞苦,帶着孩子去網上、去書店、去圖書館查閲資料,並耐心、細緻地講給孩子聽。有的家長還帶孩子到野外去放飛、去實踐。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久,一份份資料帶來了,一張張風箏圖片帶來了,還有許多千姿百態、色彩斑斕、風格各異的風箏也佈滿了教室的四周。於是我們的課程也“生”出來了:風箏的起源、風箏的作用、風箏的製作、快樂的風箏節等。下面就是這一“生成課程”的網絡圖:

在一次次的生成生活中,所有的問題都由幼兒去提、去問,教師的作用是有意識、有目的、有選擇地將部分幼兒的分散的興趣點轉化成集體的興趣點並加以引導。所有的答案也由幼兒自己去討論、去尋找,教師的作用是適當地指導,幫助幼兒去歸納、總結、講述。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幼兒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發展。他們盡情地講述自己尋找資料的經歷,講述自己所知道的點點滴滴。例如:説話一直有點結巴而缺乏自信的吳子豪,在講述風箏在古代楚漢戰場上發揮作用的故事時,是那麼的流暢、清晰;有點膽怯卻又非常想表現自己的單雨秋,在朗誦古詩《村居》(清朝文人高鼎的作品,描寫的是兒童放學後放風箏的情景)並教大家學習時,顯得那麼自信、自豪;而有點調皮、“搗蛋”的居相巍,第一個將從網上下載的資料帶到幼兒園並向同伴介紹內容時,又是那麼的得意和驕傲……。

我們也有遇到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在放飛幼兒自己製作的風箏時,由於材料的影響、製作能力的限制及風向等原因,這些可愛的小風箏沒能放飛成功。有的風箏一放手就會掉下來,有的風箏飛的時候總是轉個不停,紙都破了,還有的風箏總是側身飛,飛一會兒就掉下來。回到班上後,我們和幼兒一起討論,尋找原因。通過觀察比較,終於發現了問題:風箏兩邊必須完全對稱,才能保持平衡;風箏的尾巴不能太重或太輕,否則總是要栽跟頭;紙製的風箏易破損,不如用綢布做的結實、耐用;還有骨架不有太粗、翅膀不能太小、線要慢慢放長等。後來,又一起重新選擇材料,將一些破損的別人曾放飛過的舊風箏收集來進行重新組裝縫製,認真細緻耐心地完成每一個環節。終於,一隻只美麗、精巧的風箏做好了。我們又去放飛,風箏在藍藍的天空中自由飛翔,幼兒在綠綠的草地上跑着、笑着。他們的笑臉迎着太陽顯得那樣的燦爛,他們成功了。

三、活動後的思考

這是一個由幼兒引發的活動。由於對風箏感興趣,因此,他們在整個活動中都充滿了熱情。從材料的收集和選擇,到風箏的製作和放飛,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從失敗到成功,他們始終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在主動的學習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發現。活動中幼兒體驗到了從失敗到成功的快樂和滿足,從什麼都不知道到幾乎成了一個小博士的自豪和自信,而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學習。

由此我們覺得,“生成課程”是一種非常適合學前期幼兒這一年齡階段的課程形式。它既反映了幼兒的生活、幼兒的經驗、幼兒的需要、幼兒在家庭和社會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也凝聚了教師對幼兒充分了解、研究的結果,它是在幼兒和教師的互動中形成的。它需要教師在充分理解幼兒的基礎上,在瞬息萬變的活動過程中作出決策,不斷調整自己的設想和計劃,與幼兒共同創造奇蹟。而“生成課程”的靈活多變性,更需要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熟練的教育技能和永不停止的追求。當然,“生成課程”是由幼兒的無意注意引發的,能充分培養和挖掘幼兒的各種潛能,但也不能無限誇大其作用,而忽視其它課程的教育作用。因為幼兒的有意注意、意志、情感、思維等其它心理過程,也需要我們的目標課程去有目的地培養和教育。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3

1.筆學遊戲。

數學遊戲是對四年級以前學生進行活動課教學的一種好形式。好的數學遊戲應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凝聚學生的注意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應是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趣與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同步增長。為此,設計數學遊戲的思路,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①遊戲內容要通過豐富而新穎的形象來包裝。大家都知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然而,數學教師慣用的數學概念形象化方法,雖然最初的數學概念能從形象化入手,但最後總下降為單調而呆板的數學概念和“符號”,成人化的思維痕跡很深,這種教法特別不能激發低年級國小生的興趣,我們教育中應當儘量避免。正確的數學概念的形象化包裝,必須結合低年級國小生思維在具體形象方面佔優勢的認識特點,結合他們的實際生活愛好來制定關於數學概念的教學形象設計,要不顯露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符號”,而是把它化解在國小生喜聞樂見的豐富而新穎的遊戲之中,從而起到充分調動國小生的感官,在國小生頭腦中樹起鮮明的形象,達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最佳效果。②遊戲展開要通過生動活潑的戲劇性活動來實現。低年級國小生,剛由家庭進入社會,一切都新鮮,好動和不滿足是他們進步的第一要素。數學活動課教學要抓住這一特點,設計適合他們口味的戲劇化數學遊戲,把學生引入求知的好動中,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通過戲劇化處理這座在具體與抽象間的橋樑,把學生從具體形象思維引到抽象思維,讓學生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使思維永遠處於興奮之中,實現活動課的目的。③遊戲結構要是美的結構形式。數學遊戲美的結構,是指美的語言、美的教學態度、美的板書設計及教具運用。最能直接打動低年級國小生心靈的是美,因此美的教學結構形式,是一股推動低年級國小生接受教育的力量,數學活動課的遊戲結構也應按此來設計。

2.筆學講座。

國小四年級後開展數學講座,這是有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也是有利健康品德形成的好形式。這種以數學講座為內容的數學活動課取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取材於學科知識的擴張,發展學生能力。這類教學內容可分為三種類型:①智力型,如找規律填數,奇數和偶數運用,巧妙計算等;②實用型,如利用圖形的合理分類的計算題,金融投資的基本計算知識等;③動手型,如繪製圖表,用圖形解應用題等。另一方面是取材於數學名人的故事,取材於數學史上的典型成果。通過講述這些故事,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從而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3.筆學實踐。

國小四年級後的數學活動課可開展數學實踐活動,這是拓寬學生視野的又一種好形式。如去銀行了解什麼是年息?年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什麼是月息?月息為什麼採用“‰”的記號?也可到市場去了解怎樣用統計表處理變化的市場價格?怎樣利用已學過的圖形拼成優美的商標圖案等等。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不僅會豐富學生的知識,而且能使學生知道數學在實際生活中有廣闊的應用,更重要的是通過社會實踐這一大課堂的錘鍊,鍛鍊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堅強個性。

4.筆學牆報。

這是繼數學實踐之後,學生自己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活動課的好形式。這種活動的開展,不但能豐富學生的數學知識,而且會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組織能力以及美的欣賞能力,宜在國小高年級的學生中廣泛開展。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4

學校是學生每天學習、生活的地方,也應該是他們最為熟悉和感到親切的地方,所以選此主題。

一、“選擇我喜歡的”

一開課,我就把問題拋給學生:“當來賓或小夥伴要來我們學校參觀,你想向他們介紹些什麼?”同學們馬上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情緒高漲,各抒己見。我趁機進行歸納總結:“説得真好,可是,這些關於學校的知識,我們怎麼才能瞭解呢?有沒有什麼好辦法?”望着學生閃閃發亮的眼睛,我知道已成功地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根據學生們自己的經驗,他們討論出可以用“觀察”“調查”“採訪”等多種形式進行了解,我因勢利導,揭示活動主題《我們的學校》,並且根據孩子們的回答,提出採用分組進行活動的形式,共分為幾個小組,分別為“觀察:操場、教學樓”“採訪:校長、老師、同學”。

我們要構建一個更貼近學生真實世界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領域,就必須充分關注學生的興趣與直接生活經驗。“我選擇,我喜歡”,這樣,學生才會對活動傾注全部的熱情,才會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認識我們的學校”這個活動,就是基於學生的興趣和體驗來設計和實施的,創設了“當客人來我校參觀時,你作為小導遊想向他們介紹什麼?”這個生活情景,幫助學生確定活動主題,自主選擇活動方式,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二、“我做了就知道了”

在各小組集中成員的智慧與力量提出要採訪的問題、確定具體分工之後,我表揚了同學們能根據不同的研究主題制定出不同的活動計劃。然而光有好的想法還不行,關鍵還要去實施、動手去實踐。活動中,我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性,自己去實踐。

綜合實踐活動就是要着力構築新型的師生關係,打破教師的權威,使教師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協作者、參與者、指導者。

三、“説説我的想法”

經過同學們的努力,收集到了許多資料,除了在課堂上交流彙報以外,還需要教師將活動引向深入。此次活動中,有同學經過觀察,發現學校的花草樹木多、體育設施齊全,但花壇和乒乓球桌等卻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在交流彙報過程中,我相機引導同學們思考:“用什麼方法來保護學校的壞境和設施?”為以後的實踐活動埋下伏筆,體現了綜合實踐活動的連續性。

活動中,孩子們常有讓人驚喜的表現,比如,在採訪的過程當中,他們大多能注意講禮貌;在觀察活動中,能與其他同學進行良好的合作……但同時,也有不如人意的事:不熟練採訪的技巧,記錄速度慢;瞭解到的資料不夠全面、深入,一些較為值得研究的問題比如對於學校的歷史,就只是一帶而過……

綜合實踐活動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講,都是一個嶄新的領域,我們只能不斷的探索,但我們相信能在不斷的摸索中前進。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5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常見的公共設施,知道公共設施能給大家帶來的方便。

2,懂得公共設施的重要性,不損壞公共設施。

二、活動準備

1,各種公共設施的圖片

2,愛護公共設施的公益廣告視頻

三、活動過程

1,出示各種公共設施的圖片,引出課題

提問:小朋友,你們認識這些東西嗎?

你們在哪裏見過這些東西?它們是做什麼的?

師:“這些東西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公共設施。”

2,認識公共設施,瞭解它與人們的生活關係。

提問:什麼是公共設施?(方便大家的,共同使用的)

除了這些,還有哪些也是公共設施(結合生活經驗,啟發幼兒回憶)

追問:如果沒有這些公共設施會給我們造成什麼不便?(假設具體事例,引導幼兒討論)

小結:公共設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了垃圾桶,滿大街將都是垃圾,又臭又髒;如果沒有路燈,晚上走在路上就會摔倒;如果沒有了站牌,當我們回家的時候就會迷路。

3,引導幼兒懂得不要損壞公共設施

師:既然公共設施對我們這麼重要,那我們平時應該這麼做呢?

鼓勵幼兒自由討論

小結:公共設施默默地為人民的生活作貢獻,我們應該好好愛護它們。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6

本次活動是讓我班幼兒通過觀察、分析各種馬甲的特徵,將馬甲按其特徵分類。在活動過程中,我將馬甲用實物圖的形式擴大張貼在黑板上,讓幼兒更直觀的觀察馬甲的特徵。我發現,我班幼兒能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馬甲的顏色、大小、衣服圖案、衣服口袋等特徵的區別,我班的尹想小朋友還能通過自己觀察發現馬甲衣領的不同,並自己使用標記填寫數量。但在幼兒操作環節,由於我沒有事先把操作單的操作環節介紹清楚,導致了很多幼兒不能按操作單要求去標記圖案和填寫數量。所以,我在發現這一情況後又再一次講解操作要求,雖然浪費了一些時間,但幼兒最後很是能較好的更改操作單,基本達到教學目標。

本次教學活動可取的方面有許多,例如:

1、為了方便幼兒更加直觀、形象的觀察馬甲,我將馬甲做成了實物圖,讓幼兒在取放馬甲時更易於操作。

2、為了照顧到我班能力較弱的幼兒,我在活動過程總會適當的把很簡單的問題拍給他並給予鼓勵,激發幼兒上課的興趣。

3、在幼兒分組操作時,我有意讓能力強的幼兒與能力弱的幼兒一組,以便他們能互幫互助。

4、在活動結束後,我組織幼兒一起驗證答案,並鼓勵幼兒自行修正。

不足之處:

在幼兒操作環節,我沒有將具體的操作方法講清楚,導致很多幼兒沒有弄清題意。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7

本課是一堂讓學生做做、玩玩的泥塑活動課,針對一年級的國小生,我主要從以下兩方面體現教學理念:

一、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學習情境中展開愉快的學習活動。

在課一開始,我提問:“今天我們玩什麼呢?”在不知不覺中,以“怎麼玩”為主線展開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單獨玩兒,也可以隨意組合;這樣一邊自己做一邊欣賞其他同學的作品,再加上自己的想象進行創作。整個學習氛圍比較寬鬆、和諧,學生興趣激昂。

二、激發學生玩的興趣,玩出作品,玩出成就感,玩出自信。

橡皮泥對於一年級的學生來説一點都不陌生,如何在他們所熟知的橡皮泥中進行鞏固複習、新授基本技法呢?一上課時學生就早已躍躍欲試,我的説教他們根本無心聽,所以,一開始我就以“考考”他們進入鞏固複習舊技法(團、揉、捏、搓)的階段,並以“誰能當小老師”為激勵點,為大家講解示範,漸漸在他們的“玩”中滲入新知識新技法。

從開始的簡單玩:“搓麪條”“團湯圓”到複雜的製作出魚和盤子等單件作品,直至進入大主題“我為媽媽做做飯”從中使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喜悦。尤其在後階段的作品展評中,讓學生選出自己喜歡的飯菜,這一環節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從而樹立起每位學生對自己活動成果的肯定,確立自信。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8

“活動”是能力要求的最高層次,也是修訂後的《課程標準》提出的新要求。以“活動”來代替“運用”,説明對學生的要求有進一步的提高,它要求學生把有關知識,通過自己的活動實踐,去加深理解,並運用到新情況,新問題新事物之中;同時,要求學生通過活動實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可持續發展的選擇“是通過學生查找資料或訪問,用掌握的事實,説明理次、觀點。在講本節內容前,我讓學生蒐集有關西部大開發的資料,在西部大開發中的環保項目,從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建設的關係出發,討論書中提供的兩面三種觀點。

在講授時,我讓學生把書中的理論先提煉出來,接着向大家公佈調查情況,結果我發現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根本就沒有做,在很多學生中認為調查蒐集就根本不是作業,有很多學生受傳統教育影響,只有書上的作業才是作業他們根本沒有認識到活動課的重要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這一教學環節,改進教學方法,真正做到精心設計,精心組織,講求實效,以提高思想政治課的教學質量和效果。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9

作文活動課,即通過開展課堂説、寫、聽、演的活動,訓練與作文相關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一種教學形式。作文活動課與作文寫作課最大的不同有三:一是學習形式不同。寫作課是以學生“寫文章”為主要表現形式,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達過程是內隱的、封閉的、個人的;活動課是以學生的“聽、説、寫、演”為表現形式,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表達過程是外顯的、開放的、流動的。二是組織形式不同。活動課是以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課堂上能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可以隨時把握課堂進程,針對出現的問題靈活地誘導學生前行,或者即興地開發,生成新的課程資源,把學生引向生活或思想的深處,表達和構思的細處,創境和創意的高處;而寫作課是教師指導啟發,學生在老師劃定的範圍內自主寫作,整個過程教師是無法把握和控制情況的,一切要等木已成舟後,再來彌補,顯得被動而差費誤時。三是學習感受不同。寫作課是個體的思維活動為主,缺少思想的碰撞,感覺是單一的,乏味的,苦澀的;活動課重視思想的互相激發,感覺是啟悟的,震撼的,快樂的。因此,作文活動課是新課程改革應該倡導的一種作文訓練形式。

一、作文活動課提出的背景

1.作文本身的複雜性。作文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從審題、立意、擬題、構思、選材到具體的表達、書寫,每一項都非常重要和辛苦;而其中任何一項的失誤都會造成作文的重大缺陷。

2.高三作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實。高三複習時間緊,作文寫作耗時多,教師在指導上缺乏可操作性,方法單一,講多練少。有的教師乾脆收集各類滿分作文,指導學生借用別人的框架和內容裝自己的觀點,給人一種玩文字遊戲的感覺,極易讓學生產生反感和牴觸情緒。作文批改工程量大,時效性差,不能及時針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反饋和指導。學生認識不足,生活體驗少,素材積累少,每次作文應付完成:很難達不到訓練的目標。

3.學生思維能力和品質的缺失。遍觀每年抽查的大學聯考作文,審題出錯、筆鋒走偏,文體不象、內容平淡等現象比例甚高,其思考問題角度不對,理解材料不準,表達條理不清,語言辭不達意等情況比比皆是。而學生在寫作上表現出的沒有激情和畏難情緒,又直接導致了他們作文思維深刻性、獨特性、創造性、豐富性和個性等的缺失。如果這些情況不能改變就有可能影響到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民族素質的提高。

於是,筆者提出了活動式作文訓練的構想。經過實踐證明,通過作文活動課訓練,學生的興趣和作文水平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短短半年時間內,在筆者從教的一所農村中學的理科補習班中,就有十一位同學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作文:這是筆者所在的學校有史以來絕無僅有的現象。

二、作文活動課的基本理念

1.化整為零。既然作文是一項複雜的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那麼它就可以有分析的方法來進行分解,把整體變成一個個部分來進行訓練。這就正如訓練一乒乓球運動員,將複雜多變的對抗能力分解為接發球、前三板、前六板來訓練的原理一樣,強化一個個單項能力,從而形成學生整體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2.化隱為顯。作文是一個內隱的運動過程,為了便於指導就必須讓它顯露出來。這就一定要讓學生把思維的痕跡通過説、演、寫表達出來,變成可感的物質外殼。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比較而自我頓悟,還可進行教師及時的點撥而領悟。

3.創造境界。學習活動會形成一定的學習場,產生一種育人氛圍。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創造一種有利於提高學生認識境界、文學境界、文化境界的氛圍,讓學生受到人格、精神的鼓舞,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影響。

4.培養個性。作文活動課要注重激勵和鼓舞,培養學生敢於表現、敢於表達、敢於挑戰,勤於動腦、勤於動口,勤於動筆的良好個性;培養學生善於學習、善於總結、善於綜合等思維品質。

三、作文活動課的操作過程

1.課前準備,啟動活動。課前將本節課訓練點的有觀知識下發給學生學習,要求學生主動把自學的知識在課堂上加以運用。此環節可減少課堂上講的時間,又培養了學生自學的能力。因學了即用,可檢驗學生自學的情況,還可促使學生在運用過程中相互學習。

2.課堂開始,控制氣氛。開始上課,激發熱情,説明訓練目的、活動要求、注意事項等。如本節課訓練審題,要求只能把本節課的資料放在課桌上,眼看、耳聽、口説、筆寫,迅速反映,快速作答等。

3.活動展開,把握節奏。一堂課的訓練題目一般不少於三個,活動面在90%以上。課堂上要努力形成平等的氣氛,適時引導學生暢所欲言,發表個人的理解,使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學會比較,學會思考,學會表現自我,敢於創新。教師一旦發現學生有創新思想,就積極加以表揚,從而激勵學生形成一種積極探索的氛圍。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從結果看,部分學生在活動中沒有成功表現,甚至有的回答非常可笑,但從過程看,他們能夠參與活動,並積極地投入思考,暴露出問題,在同學的笑聲和老師的點評中,就會獲得啟示,對其作文寫作無疑是有指導作用的。從發展的角度講,只要有學習的思考和交流,就能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每個訓練題活動結束後都要做總結,及時強調這一輪訓練中發現的問題和相關的注意事項。可以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讓同學相互評價,也可以由教師來點評。進行評價時,應當考慮評價活動占課堂整體教學時間的比例,要注重評價的實際效果。

4.總結要領,指明方向。

每一堂教學活動後,都要對學生認識的進步,語言的精彩處,思維的機智處,文化、文學的聯想和想象處,創新處給以客觀的總結,關注學生在作文思維訓練過程中的發展變化以及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情感和思維方式。對他們提出今後應該注意的事項和進一步提高的要求,強調、明確操作的要領。

可見,學生的活動課,最累的是老師,不僅要運籌帷幄,還要善於把握和引導課堂進程,並要準確點評和總結學生的問題,培養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學生的個性,幫助他們完成學習的任務。

四、作文活動課的具體個例

議論文思維訓練

——展開思路,擬寫提綱(課堂實錄片段)

授課教師:伍隍中學李明隆

老師宣佈上課,學生起立,師生問好後坐下。

師:同學們,議論文是我們終身實用的一種文體形式。寫好議論文必須注意條理清晰,思想深刻。那麼如何才能作到這一點呢?那就是要擬分論點。今天我們來進行擬分論點的訓練,要求大家把所有的學習用具都收起來,注意用耳朵聽,腦子想,嘴巴説,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同學們,課前大家看了我發的材料,應該明確擬分論點從哪些方面來擬了吧。

生:可從四個方面來展開:“是什麼”,論證性質和類別方面的問題;“為什麼”,論證目的和原因方面的問題;“怎麼辦”,論證方法和途徑方面的問題;“會怎樣”,論證效能和結果方面的問題。

生:一般來説,一篇文章不會同時論述四個方面的問題,大多是擇其一至二範疇來論述。

師:能舉例嗎?

生:如《拿來主義》就論述了為什麼拿來和怎樣拿來,《六國論》只論證了六國破滅的原因,《改造我們的學習》也僅論述為什麼改造和怎麼改造。

師:對!哪擬分論點要注意什麼問題呢?

生:分論點表達的句式要相同。

生:內容要統一。

生:要圍繞中心論點。

生:要注意角度的統一。

師:很好!看來大家理解了輔導材料的主要內容。下可我們就來進行具體的實戰演習,請大家亮出思想之劍,任邏輯和智慧縱橫吧。

師呈現話題訓練一:誠信

師:現在將同學們按座位分為四組,一、二、三、四組分別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會怎樣”來展開話題擬分論點,每個同學都要發言,後面發言的同學説出的要點不能與前面同學説的要點重複、交叉、包含。希望大家謙虛一點,積極一點,同一組的同學,拿不穩的同學先發言,如果自認為水平很高的,可以在別人發完言後再發言。其他聽的同學,要認真聆聽,等一組發言完了我要抽其他組的同學起來總結要點並做點評。

下面一組的同學開始:是什麼?

生:是人格高尚的表現。

生:是一種自重與自愛的行為。

生:是真善美的體現。

生:是對別人的尊重。

生:一種風度和美德。

生:五講四美的基礎。

生:社會對人的起碼要求。

生:人的教養的一種標誌。

生:符合文明的舉止。

生:符合禮義的行為。

師:好!一組同學發言很積極。哪位同學起來點評一下?

生:我覺得他們的分論點有意思上的重複。你比如“文明的舉止”和“禮義的行為”。還有意思也有牽強之處,如“對別人的尊重”用於禮貌還可以,説誠信不妥。如果選用分論點的話,最好是:是人格高尚的表現,是人教養的一種標誌,是作人的起碼要求。

師:對,分論點如果有了重複,就會出現邏輯上的缺陷;如果偏離了觀點或話題,就會顯得思考不深入。希望下面的同學注意這個問題。他提的三個分論點,大家可以參考。下面二組的同學開始,為什麼?

……

分析:從節選部分可以看出操作的三個環節,即一是課前準備,二是課堂導入控制,三是活動展開和把握節奏。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其如下的優勢:1.訓練點小,針對性強,重點突出,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在訓練中採用鼓勵、逼廹等控制方法,學生配合、參與面廣,訓練充分。3.環環總結,指導及時,加上訓練三個話題,過關率高。4.要求前後同學內容不得重複、交叉、包含,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競爭力。4.有利於形成積極思考和迎難而上的品質,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精神境界。5.成功完成訓練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寫作的積極性。6.有助於學生學會溝通、分享和合作。

五、作文活動課的有關問題

(一)作文活動課實施的條件

1.階段的訓練計劃。因為作文活動課是把課堂寫作變成了課堂上的專項活動,所以要求在實施教學前必須有一個周密有序、針對性強的訓練計劃。如《作文學期訓練計劃》等。

2.具體的分點教案。如審題、立意、構思、用例等活動課教案。教案中要有明確的目標,訓練點,訓練題,控制策略,激勵方法,指導評點方法,操作過程,情況處理設想等。

3.明確的訓練和操作策略。要求每一個學生都發言,謙虛的就發言;讓學生自己在比較中感悟並總結最好的標準和獲取的思維方法;課堂上以激勵為主,適當點撥;以學生活動的效果和熱烈程度評價課堂教學的效益。

(二)影響活動課效果的因素

1.活動安排的方式。包括內容的確定,難度的把握,訓練的坡度,以及訓練的繁密與稀疏(繁密會讓人感到一種負擔,稀疏又不能鞏固訓練的效果)。

2.指導材料的針對性和知識的系統性,對於要完成的訓練,有着重要的作用。

3.老師的引導和説明是否恰如其分。引導和説明不夠,則訓練完成一定會受到影響;引導和説明太多,則學生訓練的時間又會減少,必然會受影響效果。

4.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模式。上課的質量當然與之成正比,知識水平越高,思維模式改變越快,任務完成越圓滿;反之則越差。

5.教師的授課藝術和控制課堂的能力。只有教師有很好的素養或充分的準備才能夠真正自如地進行作文活動課教學。

6.訓練的難度。任務的難度太小,活動意義不大;難度太大,學生又難以完成。

7.學生的情感態度。學生對訓練內容越有興趣,目標達成率越高。這就要求教師的設計一定要有針對性,並注意對學生的思想教育。

8.時間越充足,訓練的量越大,效果越好。但也要注意,就是時間拖得太長,會失去一些訓練的意義,應該以學生領悟和理解為宜,不可貪多求穩,忽視學生的悟性。

(三)作文活動課的主要誤區

1.完全排斥傳統訓練方法。活動不能代替一切,寫仍是最終的歸宿。課堂活動,屬分點訓練,適用於擬題、審題、立意、構思、仿句、拓展、文體、章法、選材等方面,屬散練;它仍應該和綜合訓練,如分類訓練與升格訓練等相結合,這樣才能把“接發球”和“前三板”等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完善的作文能力。如果是非畢業年級,有關的練筆是不能少的。

2.安排訓練沒有序列。分合有序,有點有面,這是訓練的基本法則,如果訓練的安排沒有計劃,而只想有針對性就行,或大作文不寫,只注重空講,會使活動課失去原有的味道。

3.課堂操作,指導不細。忽略學生的思維特點,主觀臆斷,自以為是,會嚴重挫傷學生的創造力;而出現問題,沒有發現,也可能會給學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盲點。設計者一定要充分準備,多方設想。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0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一翼。活動課對於豐富學生生活,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於加深學生語言體驗,提高學生個性,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有着重要意義。在語文課活動課的組織實施中,應始終把學生的自主性擺在第一位,讓學習自主地、積極地參與,動口動腦,培養內在的動機,激發智慧的潛力,發展個性特長,推進個體的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動”是活動課最大的特點,應該將“動”貫穿於活動課組織實施的全過程。

一、選好內容,使學生“可以動”

語文活動課作為一門課程,它有自己設置的目的要求,也就是必須着眼於以獲取直接經驗。即時信息為內容,以實踐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書本走向生活,從課堂走向社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活動課比起學科課程有較好的靈活性,在內容的選擇上我們可以很好地體現“可動性”。

1 、實踐性內容。 實踐性是語文活動課的主要特性,它改變了學科教學中教給學生結論性知識的方式,讓學生在參與觀察、動腦、動口、動手能實踐活動中拓展知識,發展能力。一次語文活動課,我組織學生到市場調查採訪,然後寫一篇小通訊。很多同學對市場的一些問題作了如實記述。如“吃啥有啥”、“亂擺亂賣沒人管”“菜價低菜農愁”等。這次活動課,同學們表現活躍,不但學會了調查,練習了寫作,還明白了“寫作處處有材料,只要做個有心人”。

2 、需要性內容 。根據學生當前的需要或學生正關心的話題來選內容,可以激起學生的熱情。如六年級時,很多同學們都互寫留言。這時開展一個《贈你一言》活動課,讓學生收集和撰寫一些富有人生意義、積極向上的格言妙語。結果,這節活動課學生肯定熱情高漲,交流創作活躍,不但可賞析格言妙語的深刻含義、結構、修辭,還可以讓學生受到激勵和教育,提高了學生寫留言的品位。

3 、競爭性內容 。魏書生説:“即使對毫無直接興趣的智力活動,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的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的確是這樣的,在競賽中,不喜歡的事情也喜歡,枯燥的事情也變得有趣。

二、放手指導,讓學生“真正動”。

要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體現,從活動的設計、準備到實施、總結都要放手讓學生參與,使學生感到這是自己的“活動”,從而真正動起來。

1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的設計 。開始時,教師可就活動的設計和內容徵求同學的意見。隨着活動的深入開展,可將一部分內容交給學生蒐集準備,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如《趣説歇後語》就可叫學生推薦一些趣題給老師。一些活動內容熟悉以後,則放手讓學生設計,教師主要是引導完善。學生參與出題。設計的活動,會“動”得特別投入。筆者放手讓學生自主設計了一節《詩情畫意迎新年》的活動課,學生設計了“對春聯”、“祝語設計賽”、“猜燈謎”、“成語表演”、“新年新打算”等內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準備。 從活動內容蒐集,學具教具製作,到活動場景的佈置,均可讓學生參與,教師主權是做好小主持的指導。如在上《詩情畫意迎新年》這節活動課節中,學生不但佈置了一個喜氣洋洋的教室,還自行準備了水果、糖、餅、卡片等獎品。

3 、放手讓學生在活動中一展身手 。活動課重在過程,只要學生在活動中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那麼即使學生在活動的某項內容沒有充分完成,這節課也是成功的。如活動課《手抄報大賽》,開始很多教師認為大部分學生將難以完成。後來放手讓學生自行設計版面,結果連最差的.學生也能完成,一些手抄報的精美還令人讚歎不已。當學生看到滿教室展評的作品時,都深感自豪。

4 、放手讓學生參與活動總結。 這能使學生在總結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喜悦,先認識討論,再全班交流,最後由老師歸納昇華。如活動課《我能行》結束時,教師説:“大家有什麼收穫呢?我想採訪幾個同學。”這就是引導學生以活動作總結的一種方式。每次活動後,若能引導學生以活動為題材寫篇日記,能使學生的總結產生更大效益。

三、創設情境,使學生“樂意動”。

一方面,要做好活動場地的佈置,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另一方面,在活動開始和活動過程中可利用繪聲繪色的語言、情境渲染、實物演示和動手操作等方法,以激起學生想看看、説説、做做的強烈願望;其次,充分利用活動課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特點,帶學生到社會、大自然的情境中,營造一個學生“樂意動”的氛圍。如在活動課《尋找春天的足跡》中,帶學生到大自然中,那剛鑽出來的小草,樹枝上的嫩芽,星星點點的小花,濕潤的泥土的微微的風,都能一下子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情不自禁融到活動中。

四、巧選形式,讓學生“全體動”。

語文活動課一定要避免那種“尖子生表演”的場面。在每一次活動中,都應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語文活動課的形式是多樣的,如閲讀欣賞、口才培訓、表演品評、調查觀察、語文技能賽等。要從為學生提供人人都有“動”的機會的角度出發,巧選活動形式。如,《課本劇院表演賽》中,由於時間限制,決定了表演的只能是部分人。怎樣讓其餘同學做評委,對錶演作出書面及口頭評論及打分。

五、優化結構,讓學生“全程動”。

為確保學生在活動過程的每一環節都處於“動”中,教師除了讓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工作以外,還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科學、合理、有序的活動程序,優化活動課課堂結構。如在《我能行》這節活動課的程序設計中,先以充滿激情的語言導入情境,繼而“選評委”搶答案掀起第一個小高潮。在彙報“發現別人優點”時,由於每人都想知道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會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雖然要求較高,但滿足了孩子的表現欲。緊接着安排了一個帶有競賽性卻輕鬆愉快的“表演”,則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最後的“評選‘班之最’”,每一次宣讀“我們班最……的……同學”都會引起熱烈掌聲,從而將活動推向了高潮。這樣的課堂結構,自始至終都讓學生們處於活躍的“動”中,效果自然顯著。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1

學生主體地位到底怎樣,在教學中如何體現,課程以及課堂上學生怎樣參與,都是語文教改的熱門話題。很多課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執教者淋漓盡致地發揮了學生的作用,課堂完全是學生的天地。課堂上學生是真正的主人。我與許多教師探討過學生主體地位的話題,討論在課堂上學生地位怎樣定位以及定位的標準。之後我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嘗試和努力.在綜合實踐活動課中,給學生一個舞台,才能更大的發揮學生主體地位。

師生做好綜合課的前期準備工作。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參與的學生能夠不斷豐富自我的過程,徜徉在知識的海洋裏,漫步在未知的世界裏,蒐集整理、篩選提煉,對知識有切實的體驗,從而提升自我、發展自我。

學生的展示過程是一個能力不斷髮展的過程。這裏的課堂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課堂了。學生已經把課堂完全變成了展示自我的舞台。這種課型本身就是在於學生參與、學生展示,完全以學生為主,學生真正的走進課堂、把握課堂。“我”的課堂“我”主宰。這對學生自身的發展有極大好處。

所以我們要放開手腳解放學生,拓展課堂的空間,還原課堂本身。師生共同融入其中,學生是演員,教師是觀眾,做帶有指導意義觀眾。讓他們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2

在我國曆史教育教學領域中奉行以知識傳遞為價值取向的教學觀,致使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成為主要的教學形式,輕視甚至否認學生主體活動給予素質發展的真正價值。隨着未來科技、經濟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時代的挑戰,終身教育和學習化社會的到來,為了確立學生主體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我們將活動教學引入歷史課堂教學中,使傳統的教學過程發生一系列的變革,產生了以下新的特點。

一、活動課教學

長期以來,我們採用前蘇聯的歷史教學方法,認為學生歷史學習的任務是在教師幫助下學習和掌握書本知識,而不是發現“真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導致在我國的教學理論和實踐中嚴重輕視實踐。發現、探究等活動,否認學生有自主發現、探索、認知事物的能力,在教學中必然置學生於消極。被動處境,難以激發學生參與活動,難以真正確立學生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最終難以實現學生的主動發展。

歷史活動課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説是讓師生對人類文明發展過程的一種認知意義上的“重演”,是對人類大現所經歷的某些必要過程的“親歷、再認和再現”,是帶有創新、發現性質的學習。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對他們所不知道的未知領域進行探索發現,才能主動實現對客體的不斷涕化和提高,只有使學習主體通?"再現"和"重演’:人類的某些社會歷史活動,去"佔有,’具有獨特形態的活動成果)"才能真正促使學生認識的深化和發展。因此,活動教學重視實踐、探索、發現在教學認識活動中的地位,認為要使學生實現主動學習和主動發展,就必須置學生於自主探究、發現的活動中,主張學生由主動經驗和探索的活動發現知識的由來和關係,並強調以外部的實際操作和內部的思維操作相結合、相作用的實踐,來實現認識的深化。

二、注重活動性體驗

人的活動是理性活動與非理性活動的統一,理性活動通常指形成概念--進行判斷一邏輯推理,並進而指導實踐活動。非理性活動是指人的非邏輯、非條理化的活動,是人以非理性精神為前提和基礎,憑藉各種非理性精神形式(如本能、慾望、需要、意向、動機、希望、願望、情緒、情感、意願、信念、信仰等),,來表達主體需要或客體屬性的心理活動過程。理性活動主要形成人的理性精神,非理性活動主要形成人的非理性精神或人文精神。完整的人的發展是理性精神和非理性精神的協調發展和統一。

現行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一種唯認知。唯理性教育,而失缺了非理性的情意活動。只強調對記憶、思維、認知等的訓練和培養,過分偏重理智性的、概念性的知識分析,缺少引導學生對價值。美的理解和感受,重知識積累和技能掌握,輕情意發展和人格薰陶,忽視對於人的心靈的育化和情感的關懷,學生自身的希望、意願、情感和態度常為教育者所忽視。因而,培養出來的人是失缺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

活動教學認為,教學過程應該是認知過程與情感過程的相互交織,重視知識學習與情感培養的相互融合。不僅應關照生活在現實和未來中的人為求得生存發展而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而且更應關注活動過程本身對於學生態度和行為方式的價值,關心學生在情感、價值、意志等方面的體驗。

活動性體驗是一種依存於活動主體的主體性體驗,它在學生的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同的活動方式和活動內容,會帶給學生不同的內心體驗。如在人文性活動中,他們經歷着對於美醜的感受,積累着對於生活的理解與反思。在科學活動中,不純粹是知識的累積和理性的推理。論證,也經歷了情感的體驗,如發現、探究活動中需要運用直覺、幻想、想象等。就學生的發展而言,他們在活動過程中所獲得的感受,體驗的成功或失敗,以及對於問題的解決本身,是更具實質性意義的學習成果。可以説,正是活動提供了一條有效培養學生非理性精神的理想途徑,正是活動給與了學生體驗生命成長意義、培養完滿人格的機會。

三、以活動為基礎

傳統教學視教學過程為間接經驗過程,是掌握和佔有既有人類知識經驗的過程。因此,注重分析、演示、講解方式,輕視實踐、發現、探究等活動,忽視學生感性經驗。直接經驗的積累,從而容易失缺抽象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基礎,導致學生理解的歧義和不求甚解。學生只有藉助機械背誦和表層理解來"掌握"知識,不理解事物的過程,事物之間的內在關係,很難達成對知識的有意義建構和理解,更不利於其從事創造性的探究活動。

活動教學認為,人的認識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不斷地逼近客體本身的反映過程。實踐對於人類的認識發展來説,是具有基礎性的動力因素。只有經歷必要的感性階段,積累相應的直接經驗,才能促成學生有效的思考,使知識的掌握富於意義,最終上升為學車的理性認識,促進知識的有效建構和思維的發展。因此,在活動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求教師給與學生足夠的時間對客體進行觀察,操作,在操作中進行探索。充分積累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藉助語言和詞彙,及時進行抽象、概括、綜合、達到抽象的理解,實現由感性向抽象思維的轉化,無論對未知知識的認識還是對已知知識的再認識,都應當要求學生用主動探索發展的態度和潔動方式進行不斷的認識,不僅要發現知識的由來;更要發現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係,實現認識的深化或發展。

四、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依託

實際上,學生乃至成人都是從他們的環境。家庭和社會中,直接地、現成地吸取經驗、,從而獲得大部分的教育。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學生的生活中開展,學生的生活經歷成了教育的起點,學生的生活自然成了教育的背景,教育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因此,學生的生活本身和學生的經驗是我們實施教育的基礎,教育者應瞭解這一基礎,意識到並善於利用這一基礎,關注學生的生活。

一方面,關注學習內容與學習者個體生活經驗的聯繫。要求在考慮知識具有的邏輯性。系統性時,必須考慮學習者的願望和要求,考慮如何將新的問題。課題的學習同學生的生活與經驗關聯起來,如何在學生的主體學習過程中更符合學生的心理要求和經驗儲備,得到學生經驗的支持,調動起他們已有的經驗。意向和創造力。要能為學生的經驗所統整,進而活化為具體的。現實的及生活的內容,這些經驗植根於學生的經驗之中,為學生真正理解,與他們的生活實踐及經驗真正關聯,使抽象的知識活化而統整到學生的經驗之中。

另一方面,關注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繫。教學如果不和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融合,就沒有現實的感覺,學生也就缺乏學習的動機。必須改變課堂等於教室和、學習資源僅限於書本的觀念,隨時從學生熟悉的現?文化生活和社會實際中選取為學生關注的話題,將沸騰的、變幻的生活及時納入課程和課堂中。要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現實世界貼近,與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背景相符,強調對"生活的迴歸",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使知識不再是零散的;孤立的與生活隔離的東西,而是使學生能自己意識到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滿知識、藴含知識。總之,要讓生活走進課堂,將課堂引向生活,要更多地走向課外。户外,因為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習的課堂。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3

新年伊始,孩子們在歌聲與笑聲中又回到了幼兒園,我也為孩子們創設了一個火紅、喜慶、熱鬧的環境,拉開了本學期第一個主題《紅彤彤的年》的序幕,瞧!紅紅的燈籠、紅紅的辣椒、紅紅的窗花、紅紅的對聯、紅紅的中國結、紅紅的鞭炮、紅紅的年年有‘魚’……活動室處處透露着‘年’的氣息。

龍是炎黃子孫的象徵,是中國人心中神聖的形象,舞龍也是民間流傳下來的眾人皆知,而廣為流傳的民間體育運動。在《紅彤彤的年》主題中有一個活動――《歡騰的龍》,就是讓幼兒邊傾聽音樂邊欣賞舞龍的,由於在編排活動的時候感覺這個活動如果沒有道具的話,可能在實施的時候會比較空洞,如果單純地讓孩子們欣賞裏面的樂曲《金蛇狂舞》,教師再花哨的説教也不可能給孩子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因此想把這個活動刪除,但在園長的建議和努力下,我們向姐妹園――林埭幼兒園借來了舞龍用的道具‘龍’以及‘繡球’,不僅讓幼兒真真切切地體驗了舞龍的樂趣,也讓我們教師感覺到了來自孩子們的快樂。道具的借用為我們完成本次活動創造了很好的最基本的條件。

活動前,我們除了借道具,還利用現代網絡的快捷和方便,從網上選擇並下載了舞龍運動的起源資料和《舞龍》的視頻,供幼兒欣賞,因此活動也由原來的一個活動轉變為半日活動,內容做了極大的調整和豐富。活動一,初步瞭解舞龍運動的起源,讓幼兒欣賞《舞龍》視頻,在欣賞的過程中熟悉《金蛇狂舞》的音樂,為第二個活動做準備。活動二,讓幼兒合作模仿大人舞龍的動作,親手來舞一舞龍,激發幼兒對舞龍活動的興趣,體驗舞龍的樂趣。活動三,延伸活動,讓幼兒將本次活動中最開心的事件畫下來。

在經過了精心地準備後,活動如期進行。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得非常投入,第一個活動中,不僅表現出他們對未知知識的渴求,對歡快的音樂也表現出很大的興趣,在欣賞舞龍的視頻的時候有好多孩子也都跟着動了起來。特別在第二個活動舞龍的部分更是意猶未盡。我讓所有的幼兒分批都參與到舞龍的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孩子都是主角,調動了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雖然舞龍非常講究團隊的協作意識,必須要大家協調地配合才能將龍舞起來,而孩子們的舞龍動作既不美觀也不協調,那麼的稚嫩,甚至是笨拙,‘繡球’的‘引’、‘逗’也都不是很合適,但孩子們通過親身的體驗,在音樂聲中感受了春節的熱鬧與快樂,這是最重要的。在活動最後,我還讓幼兒回家將今天的活動説給家長聽,如果喜歡還可以把它畫下來,以此作為活動的延伸,使孩子們對舞龍活動的興趣保持下去。

反思:

首先,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創造一切條件,為每一個活動做充分地準備,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挖掘活動所藴含的內涵,使活動的內容更加豐滿,活動實施地才會更加得有聲有色、更加得靈動。

其次,在活動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幼兒的每種感官,如:用耳朵傾聽、用眼睛觀賞、用嘴巴表達、用動作體驗,只有各感官緊密結合,才能讓幼兒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調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產生愉快的情緒體驗。

最後,注重活動的延伸,由於借來的道具畢竟有限,所以孩子們在玩的時候時間較長,因此活動延伸只能讓幼兒回家完成,以豐富的聯想讓幼兒將活動用另外的方式表達出來,不將舞龍活動侷限於單一的動作表現,同時也將幼兒對舞龍活動的興趣進一步地保持下去。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4

在幼兒認識水有浮力的基礎上,我引導幼兒知道不是所有的東西放在水中都能浮起來的。我將鐵球,鑰匙,玻璃球,水泥塊,分別讓小朋友放在水盆裏,讓他們看到,這些東西很快都沉入水底。通過這個簡單的實驗,要孩子們懂得重的東西放在水裏就會沉入水底。而積木,塑料玩具等份量輕的就會浮在水面。為了鞏固幼兒對物體沉浮的認識,我主子全本,小朋友做一個實驗遊戲,我將準備好的各種木質、鐵質等小物品分別分發給每個孩子,他們高興地看着,摸着,掂着,重,感知中瞭解物體的性質。

然後,我請小朋友們想一想,猜一猜,誰手中拿的東西放在水中能浮起來,就請他把東西放進水盆。拿着能浮的東西的小朋友滿有信心的將手中的卡片,積木,樹葉,樹枝,木片,放進水盆,這些東西都浮在水面上了,他們高興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可是小雨卻把鐵鎖也放到水盆裏來了,大家都説小宇放錯了,小雨乖乖的拿出鐵鎖承認自己犯錯。根據遊戲規則,小雨只好在材料框裏又找了一個能浮的東西放在水盆裏,這次小雨找到的是塑料玩具插管,插管成功的敷在水面,這次小雨成功了,小朋友給予了熱烈的掌聲,以示鼓勵!

我接着問小朋友,誰手裏拿着能沉到水裏,請放到水盆裏,這次小雨第一個把鐵鎖放到盆裏,小朋友們互相交換着手中的東西,快樂的實驗者遊戲者,最後小朋友們發現石子,水泥塊,釘子,鑰匙,鐵鎖都能沉到時水底,只有小麗的小皮球浮在水面上,最後小麗按照遊戲規則在材料框裏要重現找到一個能沉到水底的東西,這次小麗找的玻璃棋子,這次小麗找對了,小朋友一起鼓勵。最後小朋友們總結了,輕的東西可以浮,重的東西會沉。

為了發散孩子的思維,我有提出了新的額問題:你們知道鐵的東西放在水裏就沉下去,為什麼鐵做成的大輪船就能在大海里航行呢!小朋友們認真思考着,大家回答的非常踴躍

於小淳小朋友説:“因為大輪船很大很大,他碰到的水也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的水,都用力,托起大輪船,大輪船就浮起來了唄!”她一邊説一邊做着手勢。為了讓大家更明瞭的懂得這個道理,我將一張包糖的錫紙折成一隻小船,這隻小船就浮在水面上了,我又用另一張同樣大的錫紙揉成小團放進水裏,他就沉下去了,這一實驗使沉浮的道理更加形象化了。小朋友們懂得了,大輪船因為身體大,在水裏佔的地方大,水的浮力就大,再加上輪船的中間是空的,所以它能在大海里行駛。

本節課結束後,孩子們依然是興趣盎然,意猶未盡,我就讓幼兒回家後繼續做這個實驗,把能沉浮的東西分別講給爸爸媽媽聽。

活動課的教學反思15

語文實踐活動是課內語文學習的擴展,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運用。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課本中安排了兩次實踐活動、“做剪報”、“開一次科技知識介紹會”。此外,我還根據教學需要增設了有趣的小實驗、製作書籤、我是小小發明家等實踐活動,在多次教學中,我有得有失,現總結如下,與大家共勉。

一、激發學生興趣,做好充分準備,是開展好課外實踐活動的關鍵。

例如,我在教學“開展科技知識介紹會”的實踐活動時,以神州五、六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的激動場景來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走進高速發展的科技信息中,收集大量的科技知識,這樣為學生提供最新的科技信息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學生自己從大量的書籍、網絡信息中找到“最新機器人”、“未來電腦”、“未來航天飛船”等大量有趣的科技信息資料。學生彙報時興趣盎然,振振有詞,聽的同學也驚奇萬分,讚歎不已。這樣他們便有了學好科學的動力,有了暢想未來的慾望。

二、給學生樹立信心,讓學生親自實踐。

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實踐活動,對於學生來説,既動手,也動腦,要想做好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例如,我在教學“製作書籤時”,學生照着方法回家做了,但許多同學都失敗了,我詢問了許多同學失敗的原因。後來,我親自嘗試,總結經驗,把方法再一次教給學生,並用“失敗乃成功之母”等語言激勵學生,後來,學生經過反覆實踐、總結經驗,終於展現了一張又一張五顏六色、精美的書籤。學生在寫作中説;“製作書籤不僅讓我懂得了‘失敗乃成功之母’的真正含義,還讓我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樂趣,今後我還要用智慧的大腦和靈巧的雙手創造出更多美好的東西來呢!”這就是孩子們從實踐中得到的啟示,從實踐活動中得到的能力,從實踐活動中具有的精神。

三、教師要作好實踐活動的評選與總結工作。

活動開展結束後,教師應採用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相結合的辦法肯定學生的成績,讓他們有成就感,讓他們付出的勞動得到更多的讚賞,從而樹立自信心,爭取下次做得更出色。這樣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提高,才會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總之,語文實踐活動要能充分體現學生自主實踐,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培養團結合作的精神。實踐活動的時間不必過於受課時的限制,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應該因地制宜,教師要根據當時當地的實際,充分開展和利用各種語文教育資源,創造性地組織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kojv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