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精彩多篇】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精彩多篇】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精彩多篇】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 篇一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充滿兒童情趣的科學童話,其巧妙之處在於將大自然中的此知識很自然地藴含在一個生動的小故事裏。通過寫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提示下,找到自己的媽媽的奇妙經過,自然活潑地展現了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變化過程,以及生活習性的變化,藴含了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文中對小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環境以及外貌、動作進行了生動的描寫。第自然段寥寥數筆,既點明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又按從頭到尾的順序勾畫出小蝌蚪的外貌,句子中兩個疊詞“大大的、長長的”和一一個動詞“甩”,使小蝌蚪俏皮可愛的樣子躍然紙上,“快話”一詞描寫出小蝌蚪自由自在、快樂無憂的生活狀態。第四自然段既點明青蛙可以離水而居,又勾畫出青蛙的外貌,句子中兩個表示顏色的詞語“碧綠、雪白”和四個動間“蹲、披、露、鼓”,將青蛙鮮豔美麗的外表與神氣十足的神態,活靈話現地表現出來。

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充滿了童趣與温情,伴隨着故事情節的推進,小蝌蚪發有成長為幼蛙的變化過程被有序地呈現出來,青蛙的樣子也被清晰地勾畫出來。

第二、三、四、六自然段的第一句都以時間變化開頭,“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不知什麼時候”,給讀者以空間和時間的變化之感;小蝌蚪發育成幼蛙的過程被巧妙地分散在後半句,“長出了兩條後腿”“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變短了”“尾巴已經不見了”,清楚、有序地把小蝌蚪發育的變化過程呈現在讀者眼前。第一句之後,分別敍述了小蝌蚪看到了誰,説了什麼。隨着故事的推進,青蛙媽媽的外貌被一點點勾畫完整。比如,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心生羨慕,想要找己的媽媽。鯉魚阿姨説它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鼓勵它們“到那邊去找吧”。小蝌蚪看見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長着寬嘴巴,就追着烏龜叫媽媽。烏龜媽媽説它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隻大眼睛,披着綠衣裳”,也鼓勵它們“到那邊去找吧”。小蝌蚪看見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就游上去叫媽媽。青蛙媽媽説它們已經從蝌蚪長成青蛙了,鼓勵它們跳到荷葉上。這種類似的敍述結構,有利於學生閲讀和理解。

課文中的動詞用得巧,增強了表達效果。“甩”寫出了小蝌蚪靈活地擺動細長的尾巴;“迎、追、遊”,既寫清對象之間的位置關係,又傳達出小蝌蚪或急切或興奮的心情:“披、露、鼓”形象生動地勾畫出青蛙的外貌和神態;“蹬、跳、蹦”連續動作的描寫,表現出小青蛙縱身躍起時,身姿輕盈,動作敏捷。這些動詞,為故事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動態美,給人以真實感、生動感。

第六自然段寫“他們跟着媽媽,天天去捉害蟲”,既展現了一幅青蛙母子其樂融融的生活畫面,又不禁讓人萌生出青蛙是人類的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的想法。

課文共有3幅插圖,分別畫的是課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內容,不僅生動地展現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而且有序地呈現出蝌蚪的變化過程:長出後退——長出前腿——尾巴不見了。插圖畫面色彩鮮豔,形象活潑生動,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學習建議

1、識字

藉助拼音都準生字,重點認讀“捕、迎、頂、披”,強調“捕”的聲母是b,避免讀成pǔ;強調“披”的韻母是ī,避免讀錯成pēi;強調“頂、迎”的韻母是ing,發準後鼻音韻母,讀準生字。

2、詞語

讀準詞語:池塘、腦袋、灰色、捕食、迎上去、阿姨、寬嘴巴、烏龜、頭頂上、披着、鼓着”,練習認讀。重點認讀“腦袋”,強調“袋”dài在“腦袋”一次中要都輕聲nǎo·dai

3、筆順

“皮”的筆順:橫鈎、撇、豎、橫撇、捺;

“跳”的右邊的“兆”的筆順:撇、點、提、豎彎鈎、撇、點。

重點區分“頂”右邊是“頁”,最後一筆是點;“寬”下面是“見”,最後一筆是豎彎鈎。

重點比較“足”和足字旁、“子”和子字旁的筆畫變化。

理解運用

重點理解“甩、迎、追、遊、蹲、披、露、鼓、蹬、跳、蹦”這些動詞。理解這些動詞要在文本語境中進行,可以採用結合文本情境演一演的方式。對於學生能夠理解和説清意思的,可以讓學生先結合上下文説説詞的意思,然後通過演演來加以印證。如果這個動詞的意思不好理解,可以先演一一演,讓學生通過演來揣摩和體會,然後嘗試説一説。

描寫外貌的短語也是理解的重點。如“大大的腦袋”“灰黑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寬嘴巴”“大眼睛”“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教師可以讓學生細品語言並描述自己想象出的畫面,讓學生比較有這些形容詞和省去它們有什麼不同,再觀察課文插圖印證自己的感受。

“小蝌蚪怎樣長成青蛙的”是教學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先組織學生讀全文,找到描寫小蝌蚪成長變化的句子後認真地讀一讀,讓“讀一一找一一讀”的過程成為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和記憶文本語言的過程。然後結合課後題,説清楚小蝌蚪發育成青蛙的過程,之後再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教師要讓每位學生積極參與其中,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一自主練習組內交流一全班交流”,讓學生在自主、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和運用書面語言,提高講故事能力。

練習運用動詞説句子是課後練習中的一—道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情境、藉助插圖以及演一演等方法,理解“披、鼓、露、甩”的意思,組織學生結合生活想一想怎樣運用這些動詞説完整的句子。如果學生獨立運用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給些相關的圖片來引導學生思考與運用。比如,超人披着紅紅的'斗篷,豬八戒鼓着圓滾滾的肚子,大灰狼露着尖尖的牙齒,牛兒甩着粗粗的尾巴。

小蝌蚪找媽媽課文講解 篇二

一、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低年級閲讀教學提出瞭如下教學目標:喜歡閲讀,感受閲讀的樂趣;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藉助讀物中的圖畫和音像材料閲讀;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文字的優美。本課的教學就是要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藉助插圖、音像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角色,從而感知青蛙的變化過程。在教學時,教師應少講、精講,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時間、獨立思考的時間。

二、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通過朗讀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閲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閲讀能力。

三、教學重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

2、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四、教學準備

課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通過看圖學文了解青蛙在成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和想象、表達能力。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一)、激趣引入

1、猜謎語。

⑴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小蝌蚪)

⑵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為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呢?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去找媽媽吧!

3、板書課題。

(這樣精心設計導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交叉參與活動,有效激發他們的探究慾望,使學生能夠主動、充滿激情地參與學習活動。)

(二)、自學課文

揭示自學要點:

1、自學生字、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筆畫結構、試着給生字編碼,若不會的作記號提出來。

2、你認識畫面上哪些動物?哪些動物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小蝌蚪為了找媽媽,向誰去打聽的?

3、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上述學生通過觀察、朗讀、動手操作,自學和理解的過程中,主體意識、主動精神、探索興趣等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應培養。當然,低年級學生自學活動中會有一定難度,可採取由扶到放的方法指導。)

(三)、檢查自學情況,教學生字詞

1、學生讀課文。

2、教師範讀。

3、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4、出示詞語,檢查識字情況。(見課件)

(1)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2)誰願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5、識記生字。

學生説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説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願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麼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

(1)請大家先認真觀察生字在田格中的位置,然後獨立寫一個。(書上田格中的字)

(2)學生提出認為難寫的字,師問:你們認為哪個字難寫?教師電腦出示帶田格的生字,讓學生仔細觀察生字每一筆在田格中的位置。請同學説一説佔格位置。

(3)請學生書寫田格中的其他字。教師巡視,個別輔導,糾正學生的寫字姿勢和執筆方法。

(4)展示學生書寫情況,説説哪些字寫的好,哪些字寫的不夠理想。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聯繫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於部件記憶法。)

(四)、圖文結合,讀中感悟

1、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找出與插圖對應的自然段,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練習讀課文。

3、自由讀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

(給學生自主選擇讀內容的權力,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能促進學生更好的讀書。)

4、小蝌蚪在找青蛙媽媽的過程中,碰到了許多有趣的事,而且身體也發生了很多變化呢!請同學們打開語文書,大聲地讀讀課文,用波浪線劃出小蝌蚪的身體變化的句子。

5、小蝌蚪在找青蛙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哪些變化呢?

6、你能用上“先…再…接着…最後…”來介紹一下嗎?

(讓學生在反覆讀文中搞清小蝌蚪變成青蛙的身體變化,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介紹,既訓練了語言,又解決了文章的重點問題,一箭雙鵰,紮實而有效地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

(五)、拓展學習(作業)

1、課後進一步瞭解有關青蛙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做保護青蛙的小衞士。

2、通過查找資料或網絡資源,瞭解一種動物從小到大的變化過程,以後在班上交流。

(六)、課堂檢測題

1、讀一讀,説一説。

碧綠的衣裳 碧綠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長長的尾巴 長長的( ) 大大的腦袋 大大的( )

2、填空。 ( )裏有( )小蝌蚪,大( ),( )的身子,( )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此題設計意在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滲透了一些仿寫的方法。)

第二課時

(在閲讀中理解動詞“迎”、“追”,瞭解表示顏色的詞語“碧綠”、“雪白”的意思和構詞特點;運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愉快的學習中知道小蝌蚪的生長過程,思維有所開拓,口語有所發展。)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課文的生字寶寶想跟小朋友玩一個捉迷藏的遊戲,小朋友願意嗎?他們一個個躲到句子裏了,看小朋友還能不能叫出他們的名字?

1、今天,阿姨給我講了《灰姑娘》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2、清早,我們一家人披着晨露,迎着朝霞去爬山。一開始,我被遠遠地甩在後面,但我使勁追趕,終於爬上了山頂。爸爸媽媽都為我鼓掌,連連説:“你真行!”

(設計意圖:生字的鞏固努力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之中複習本課的生字,從而提高閲讀水平,於自然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浸染。)

(二)、學習“小蝌蚪樣子”的部分

池塘裏,水草邊,生活着一羣小蝌蚪。小蝌蚪長什麼樣?

1、小朋友能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句子嗎?

2、你覺得這是一羣怎樣的小蝌蚪?根據你的體會來讀一讀。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長長的尾巴,快活地游來游去。)

(設計意圖:雖然是一年級的孩子,可他們也是有個性的生命體,所以在閲讀時,我儘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自己去感知,再以這種體會與感知去指導自己的朗讀。)

(三)、學習“青蛙媽媽樣子”的部分

多麼可愛、快樂的小蝌蚪啊!可是小朋友知道嗎?小蝌蚪常常會不快樂,因為他們一出生就沒有見過自己的媽媽,你知道他們的媽媽叫什麼名字?長什麼樣嗎?請小朋友到文中去找到有關的句子來告訴小蝌蚪。

1、指名説。出示句子: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

2、教師貼出青蛙的圖片。老師這裏有一張青蛙媽媽的照片。如果你們是小蝌蚪,媽媽給你們的第一印象是什麼呀?圈出“碧綠”、“雪白”、“大”。

3、你見過“碧綠”的什麼?“雪白”是怎樣的白?那麼,像金子一樣的黃?像火一樣的紅?像天一樣的藍呢?

(設計意圖:語文重在點點滴滴地積累,在這裏,教師就很淺顯地使學生掌握了顏色詞的構詞特點,並能靈活地遷移。)

4、青蛙媽媽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多美呀!你能通過朗讀把她的美表現出來嗎?指名讀。

5、青蛙還會捉蟲呢!小朋友知道嗎?課前我們已經去收集青蛙捉蟲的有關資料,誰來介紹一下?

6、聽了青蛙捉蟲的有關資料,你對青蛙媽媽一定有了更深的瞭解。帶着這份瞭解再來讀讀這句話。

(設計意圖: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於學生深入瞭解青蛙,保護青蛙是十分有益的。)

(四)、研讀“找媽媽”的經過

看了媽媽漂亮的照片,知道媽媽那麼能幹,小蝌蚪更加急切地想見到媽媽了。然而媽媽在哪裏,怎樣才能找到她呢?小蝌蚪開始了他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請小朋友去讀讀課文的2——6自然段,看看小蝌蚪是怎樣找媽媽的?

1、學生自由讀2——6自然段。

2、問: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在誰的幫助下找到媽媽的?

第二自然段:

(1)這一段中有一個表示動作的生字“迎”。誰能給它擴詞?“迎”的偏旁是什麼?“走之”與什麼有關?看圖片,“迎”是怎樣走?

(2)師生分角色朗讀。

第三自然段:

(1)這一段中,也有一個表示動作的生字“追”。你追過別人嗎?找個小夥伴追給大家看看?現在,你覺得“追”是怎樣走呢?

(2)引讀。小蝌蚪看見一隻烏龜擺動着四條腿在水裏遊,以為是自己的媽媽,連忙追上去,叫着——烏龜笑着説——

(3)在人物、動物的語言前面或後面,一般有一些表示動作、心情、神態、語氣的詞,這些詞叫提示語。這些提示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朗讀語言。看,小蝌蚪的話前有“叫着”,你能像他們那樣叫叫嗎?烏龜的話前是“笑着説”,你能笑着説説這番話嗎?

(設計意圖:朗讀與理解都要講究一定的方法。這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鼓勵學生用看插圖、做動作等直觀的方法來理解課文的重點詞“迎”、“追”。提示學生在朗讀角色的對話時,留意角色語言前後的提示語,使學生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

第五自然段:

(1)小蝌蚪在鯉魚阿姨、烏龜的指引下,終於見到了自己的媽媽。這時候,他們的心情怎樣?誰來讀一讀?

(2)媽媽見到自己的心肝寶貝,心情又是如何呢?誰來讀一讀?

(3)就近找夥伴分角色讀。

(五)、演一演

現在我們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來演一演。在演之前,老師有兩個建議:

1、儘量把小蝌蚪身體的變化表現出來。

2、在扮演角色時,好好地想象一下角色當時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怎麼説的。

1、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試演。

2、指定一小組在班上展示。

3、學生與老師評議。

(設計意圖:這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童話故事,如何在文學性中凸現其科學性,是相當重要也是相當不易的。運用演童話劇的方式讓孩子進一步瞭解蝌蚪的成長過程,又不露痕跡。)

(六)、説話練習

小青蛙長大後也結婚生子了,可莊稼一天也缺少不了她,所以她不得不離開心愛的孩子。青蛙忘不了小時候尋找媽媽的經歷,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順利地找到自己,她決定在臨走前給孩子寫下一張留言條。請你幫她想想,她該寫些什麼?

(1)指名説。

(2)評議。

課堂檢測:

1。説一説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

2。我會説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______________已經_______________。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jdz5.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