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新版多篇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新版多篇

如何打造高效課堂新版多篇

以學生為主體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靈魂 篇一

(一)讓學生樂於學習

興趣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求知慾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創設多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去。

(二)讓學生自主探索

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思考的課堂。營造濃厚思考的氛圍,讓學生處在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中,讓他們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加以適時點撥,無疑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大有好處。"學起于思、思源於疑",通過設疑問難,能有效地引起學生認知的不平衡,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這樣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過程是豐富的,他們的學習是有效的。

(三)讓學生合作交流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親身實踐"是新課程標準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要把學習的時空還給學生,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空間,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交流中發現。每節課都要給學生充足的合作交流機會,在合作中,他們以平等的地位參與,每個學生都能在相互討論、交流、協作中,各抒己見、大膽設想、大膽探索,從中發現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這樣的課堂對於學生來説是享受的課堂,同時也是和諧與高效的課堂。

(四)讓學生動手操作

聽來的忘得快,看到的記得住,動手做學得會。如,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學生直觀操作可以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使外顯的`動作促進數學思考,把具體的感知上升為抽象的思維。實踐證明,學生只有動手操作,學到的知識才會印象更深,掌握得更牢固。因此,教師要多為學生創設實踐操作的機會,並提供豐富的材料,使他們親身體驗探討問題和尋求結論的過程,這樣一定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讓學生主動參與

把課堂營造成學生的活動場景,把知識的學習運用過程設計成一定的活動,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索求知、在活動中發現創新,提高學習活動效率。"科學家是玩出來的。"新課程教學以"玩"貫穿始終,讓學生參與到形式多樣、新穎有趣的遊戲、競賽等活動中,化機械重複、枯燥乏味的學習為趣味性的活動。讓學生越學越有勁,在"玩""樂"中掌握知識,發展能力,增長智慧。

落實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是實現高效課堂的根基 篇二

新課程提出了"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並列的、互為支撐的目標,三維一體的教學目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不能過分或者一味地強調知識的傳授,而是要在知識的學習和技能訓練過程中使學生學到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學習,增強探究未知世界的興趣和能力。為此,教師要堅守"以人為本"理念,要在教學的設計、實施和展開的諸多環節中時刻關注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均衡落實,讓課堂教學成為"使學生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加快教師專業化成長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關鍵 篇三

(一)讀書學習,為專業成長奠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廣闊的教學視野和靈動的教學智慧依賴於廣泛大量的閲讀。"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對於教師而言,讀書就是最好的備課。"因此,學校要鼓勵教師多讀書,讀好書。定期舉行讀書交流活動,讓大家在學習與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不僅獲得知識,在經驗和智慧上也得到提升。

(二)教學反思促成長

一個教師要想成長就離不開教學反思,為了真正實現教學反思對教師成長的促進作用,作為教師一要反思教學行為是否達到了教學目標;二要反思課堂是否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三要反思是否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學過程是否存在着"內傷"……教學反思將教師日常教學工作、教學研究和專業成長三者融為一體,讓教師品嚐到思考的快樂。

(三)發揚團隊合作精神,攜手同行共創高效課堂

1、同行互助,開展集體備課。學校要積極為教師切磋專業、分享經驗搭建平台。完善集體備課制度,要做到"四定"和"四備"。"四定"即: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定中心發言,"四備"為: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在集體備課中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2、師徒共發展。如近幾年,我校開展師徒結對活動,通過傳、幫、帶,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及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作用,切實加快青年教師成長,促進薄弱教師發展。開展師徒攜手共創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讓年輕教師、薄弱教師在活動中快速成長。

3、校際交流,借力發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我校和肅南二中結為友好學校,經常組織全校教師到肅南二中聽課學習,參加教學研討會,請該校專家到我校進行講座培訓,交流各地課改經驗,分享課改成果。

在教學中追求高效,在追求中體會成長,在成長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感悟昇華,在昇華後更加高效,在高效中獲得成功,力求高效課堂與教師專業化成長共贏。

參考文獻:

張豔英。淺談如何打造國小數學高效課堂[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489p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