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論文模板 >

如何用學具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如何用學具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用具在教學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使用得當,就可以極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教師如果能夠巧妙地運用學具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就説説我自己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使用學具。

如何用學具來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

一、使用學具,促進概念形成

兒童認識規律是“感知——表象——概念”。根據這一認知規律,在教學中運用學具的形象演示就能轉變學生被動地聽為主動地學,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去獲得感性知識,形成知識的表象,從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從而形成數學概念。例如:我在教學“平均分”這個概念時,就先讓學生把12個玻璃珠(實物)分給兩個人,通過實物分發,出現六種結果:一人分1個,另一分得11個;一人分2個,另一人分得10個;一人分3個,另一人分得9個;一個人分4個,另一人分得8個;一個人各得5個,另一人得7個;一個人分6個,另一人也得6個,即兩人同樣多;然後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第六種分法與前五種分法相比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討論,知道第六種分法是兩人都分得“同樣多”,從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操作得出“同樣多”的概念,把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簡單的操作中得到理解,使“平均分”這一抽象概念易被學生接受。

二、使用學具.培養操作能力

現代數學教學十分重視培養學生操作能力,讓學生真正學習到有用的數學知識。國外把發展實際操作能力與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並列看待。我國的教育方針也曾經強調——使受教育者在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都得到發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加強學具的操作,有助於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例如:我在教學完“角的認識”之後,就讓學生分組做一個這樣的實驗:我給每一個學生髮放一個三角形硬紙片,讓學生使用剪刀,把其中的一角剪了,問學生:“你們手上的紙片,原來三個角,現在剪了一個角,還剩下幾個角?”許多學生不加思考就回答:“三個角,剪了一個角,剩下兩個角。”我沒有及時加以糾正,而是讓學生認真數數手中紙片的角數,想想什麼叫角,角有什麼特徵。這樣一來原來説剩下兩個角的同學自己也笑了。然後我又讓學生再剪去一角,結果變成幾個角。通過這樣有趣的操作,不僅讓學生在操作中學到新知識,還培養了學生操作能力。

三、使用學具,課內外相結合。利用教具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通過教具運用的操作,感知知識的形成過程,但是僅僅靠課內一次操作,學生是不能有很大收穫,而且有的學生還連這一次進行操作的機會都沒有,這樣要想學生把所學知識鞏固下來是不可能的,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曾經説過温故而知新。因此課內外實踐相結合,更能夠讓學生鞏固課內知識,使學到的數學知識,在實踐中得到充分利用,緊密聯繫數學與生活實踐,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用好數學的信心。例如:我在教學“圓的周長”時,課內我讓學生充分利用書本後面提供資料,讓學生按照提示細心剪下一個圓,然後又讓學生把剪好的圓,在直尺上滾動,測出圓的周長,並且計算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係。學生通過自制的學具,並且利用自己製作的學具,進行實際運用,在運用過程中讓學生判斷測量方法是否正確,使課內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課後我又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應用,要求學生測量學校操場旁邊大樹的周長,並通過周長求出大樹的直徑。在課內外合理運用教具與學具,能使學生的思維向多元化方向發展,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四、使用學具,提高學習效率

我們要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就必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有了學習積極性,我們想要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要想提高學習效率光靠教師的講解是遠遠不夠的。利用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學生動手操作。這不僅可以讓學生把自己擺在學習的主體地位,而且能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開發他們思維能力。國小生思維處於以具體形象為主的發展階段,利用學具讓學生動手操作,給學生提供足夠動手操作活動的機會,會使學習變得自然、輕鬆、高效。例如我在教學“圓錐體的體積”時,我就在講台上擺了幾個規格不一的圓柱與圓錐,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活動,找出圓柱與圓錐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從而推導出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活動中提高了學習效率。五、使用學具,開發創新能力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質教育的根本任務。所以,作為教師就必須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我們的教育先輩早就明確指出:“兒童的智力是手指頭的智力”。根據這一理論,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先開發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數學教學就不能停留在書本知識的傳授,在教學中教師就要通過引導學生使用學具,把知識學習與手指頭活動緊密連接起來,給學生提供更多實踐的機會,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端,通過操作使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鞏固,利用動手操作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例如:我在教學“圓認識”時,就讓學生利用課本後面給準備好材料,動手剪好圓形圖片,再引導學生通過測量找出圓心,然後引導學生採用對摺的方法發現同圓中所有的直徑一樣長,瞭解我們的車輪為什麼要做成圓形的道理;還有的學生沿着直徑對摺再對摺發現圓弧總是重合,説明同圓中所有半徑都一樣長。學生通過操作,發現了同圓的直徑都一樣長,所有的半徑也一樣長,通過動手操作活動學生不僅發現了新知,還深刻理解了我們的車輪的製造原理,並且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jiaoxue/ko8zn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