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名人故事新版多篇

名人勵志故事 篇一

祖國的大地上,一個癱瘓姑娘譜寫的高昂生命之歌,震撼了億萬青年的心靈,人們從她身上汲取強大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情操變得更加高尚。她是誰?她就是八十年代的新雷鋒--張海迪。

命運向張海迪挑戰。五歲時,她就得了硬脊膜外血管病變。此後的十六年間,她先後動過四次大手術,摘除了六塊脊椎板,使她從第二胸椎以下,即佔三分之二的軀體失去了知覺。

張海迪的命運是很不幸的,可是在黨和人民的撫育、關懷和幫助下,她沒有沮喪,而是以頑強的毅力向命運挑戰。她克服種種困難,自學了國小和中學的基本課程,閲讀了一千多冊政治、文學、醫學、外語等方面的書籍;自學英語達到大學程度;翻譯了十六萬多字的英文作品和資料;她還不顧自身的病痛,用自學的醫學知識和中醫鍼灸技術,為羣眾治病一萬人次以上。她滿腔熱情地幫助周圍的青年學習、工作和進步,使他們奮起革命精神,在工作中做出貢獻。她在大學聯考預選中得四百三十六分而不能跨進校門,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進了大學,她自己不能進工廠勞動,到邊疆保衞祖國,卻鼓勵和幫助別的青年成為先進生產者、戰鬥英雄。

這是一個奇蹟嗎?確實是一個奇蹟。那麼是什麼力量使這樣一個不會走路的姑娘生活得如此堅強呢?是她對人民、對共產主義的道德信念的驅使。她説過:“只要我活着,就要為人民服務。我願意把自己的一切獻給黨,願意把自己的青春獻給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

名人的事蹟 篇二

達芬奇畫了雞蛋

列奧納多·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從小就熱愛繪畫。他的父親把他送到當時意大利著名的城市佛羅倫薩,並以著名畫家沃羅基奧為老師。老師讓他從畫雞蛋開始。他一個接一個地畫了十多天。看到他有點不耐煩,老師對他説:“別以為畫雞蛋容易。你應該知道1000個雞蛋中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雞蛋,只要改變角度看形狀,雞蛋的橢圓形輪廓也會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我們想在畫紙上完美地表現出來,我們必須努力工作。”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繪畫,經過長期艱苦卓絕的藝術實踐,終於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名人的事蹟 篇三

金相院寺後面,有一座牛頭山,山上有一塊牛眠石,石上有一個很大的牛腳印。傳説那是朱元璋為結交天下豪傑義士,積蓄起義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東闖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趕着牛來到靈秀山。看到一羣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爛爛,一個個瘦得“洞簫腳、筆管手”。他們縮在一塊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問他們,為什麼哭得這樣傷心。孩子們七嘴八舌地告訴他,因為旱災,山上的草都枯。孩子們死了。牛沒有吃飽,回家又要挨財主的毒打了,還不給飯吃。他們已經二頓飯沒吃了,一個個餓得連動也不能動了。

朱元璋聽了很同情這些窮孩子,就説:“他不讓你們飯吃,我們殺他的牛吃吧!”説完,他一劍把牛頭砍下來,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撿來柴草,燒火烤起牛肉來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們一個個吃得肚子圓圓的,直打飽嗝。可是,一個孩子卻説:“咱們把財主的牛殺了,回家怎麼交代?”聽他這樣説,孩子們一個個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們叫到一起,教給他們一個好辦法。

朱元璋叫一個孩子跑到財主家,對財主説:“老爺,事情不好了。那條大黑牛跑到懸崖上,前腳掉下崖去了,我們小夥伴拉着牛尾巴,怎麼也拉不上來,請老爺快去。”

財主聽了,急忙往山上跑,來到山上,牛沒有了,只剩下一條牛尾巴。孩子們告訴他,牛的前腳掉下崖,他們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來,誰知把牛尾巴拉斷了,牛摔下崖去了。財主跑到崖邊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頭、牛皮。牛摔死了,財主罵罵咧咧回去了。

其實,那牛頭、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丟下山去欺騙財主的。

據説,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頭牛,在靈秀山踩出一個大腳印。這腳印至今還在哩。

中國名人故事六:朱德元帥 篇四

朱德元帥出生在四川儀隴一個世代佃農的家裏。他從小就熱愛勞動人民,樂於為鄉親們做好事。

有一年,四川大旱,朱德的家鄉一連數月,滴雨未下。土地龜裂了,禾苗乾枯了,連飲水也發生了困難。鄉親們只好翻山越嶺,跑到十幾裏外的地方排成長龍擔水。

這天,朱德上山去割草,發現山坡上有一片草長得特別茂盛,草底下的土很潮濕。他想下面可能有泉水,就約了幾個小夥伴來挖。你一鎬,我一杴、費了好大的勁,才挖出一個深坑。可水呢?點滴也沒見。有的小夥伴泄氣了,撅着嘴巴説:“這裏根本就沒有水,咱們白乾了。”

朱德卻不肯罷休,他仔細觀察了坑的四壁,耐心地對大家説:“如果下面沒有泉水,這麼旱的天氣,泥土哪能這麼濕?我們看準了的事情,就要幹到底。只要朝最濕的地方挖,一定能挖出泉水來!”

在朱德的帶動下,大家又熱火朝天地幹了起來。挖了不久,一股清泉果然從地底下汩汩地冒了出來。大家高興得跳了起來,都説朱德有主見,有毅力,又為村裏做了一件大好事。

名人勵志故事 篇五

思考是創造一個世界的首要工作。

加繆斐塞司博士有一天午飯後坐在門前曬太陽,看見一隻貓在陽光下安詳地打着盹,很是悠閒。時間一分一分地流走,每隔一段時間,貓都會隨着陽光的轉移而不停地變換睡覺的場地。這一切在我們看來是那樣的司空見慣,可是卻喚起了斐塞司博士的好奇。貓為什麼喜歡呆在陽光下呢?貓喜歡呆在陽光下,那麼這説明光和熱對它一定是有益的。那對人呢?對人是不是也同樣有益?這個想法在斐塞司的腦子裏閃了一下。這個一閃而過的想法,成為聞名世界的“日光療法”的觸發點。之後不久,日光療法便在世界上誕生了。斐塞司博士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

如果我們家的院裏也有這麼一隻睡懶覺的貓,我們也看到它一次次地趨近陽光,我們是不是能像斐塞司博士那樣去想問題呢?

1910年,德國科學家魏格納因病卧牀休息。在閒得無聊的時間裏,他茫然地看着牆上懸掛的一張世界地圖。一天,他突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地形好像是互補的,南美大陸東部亞馬遜河流域地區突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西海岸的剛果、幾內亞陷入的部分正好對應,可以把它們完全拼合在一起。這個發現讓魏格納興奮不已,這兩個大陸是不是原先就是連在一起的?如果是的話,那又是什麼原因使它們分開了?魏格納立即着手蒐集大量的地質學、古生物學資料,終於推出了一個嶄新的理論:大陸板塊漂移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k93r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