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高二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識點歸納多篇

高二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識點歸納多篇

高二地理必考必修三知識點歸納多篇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一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現⑷影響

二、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

1.範圍2.地貌特點:3.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徵——乾旱

⑴乾旱成因:深居內陸,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觀特色——以草原、荒漠為主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①基本條件——氣候乾旱少雨②物質條件——地面疏鬆,為沙質沉積物

③動力條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④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荒謨化進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2.西北地區荒漠化的人為因素的主要表現

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二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佈是很不均勻的,存在着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幹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採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佈總體特徵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佈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採已到了中後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採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

(3)加強區際聯繫,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三

馬六甲海峽: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之間;溝通南海—印度洋的安達裏海。太平洋—印度洋航運的咽喉要道,被稱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霍爾木茲海峽:伊朗—阿拉伯半島之間,溝通波斯灣—阿拉伯海。波斯灣通往阿拉伯海的咽喉,世界的“石油海峽”。

白令海峽:楚科奇半島―阿拉斯加半島;溝通北冰洋―太平洋。亞洲與北美洲的分界線,太平洋和北冰洋間通道。

曼德海峽:阿拉伯半島—非洲大陸之間;溝通紅海—印度洋。溝通紅海、地中海和印度洋的要道。

土耳其海峽:黑海―愛琴海、地中海之間。黑海出地中海的門户,亞歐分界線。

直布羅陀海峽:伊比利亞半島——非洲大陸;溝通地中海——大西洋。地中海出大西洋的門户,亞歐航線必經的要道。

英吉利海峽:大不列顛島—歐洲大陸;溝通北海—比斯開灣。北海—大西洋航運要道,世界貨運最繁忙、通過船隻最多的海峽。

麥哲倫海峽:南美大陸—火地島之間;溝通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間的大型輪船和航運要道。

德雷克海峽:南美洲—南極半島之間;溝通大西洋—南太平洋。南美洲與南極洲的分界線;各國科考隊赴南極考察必經之道。

莫桑比克海峽:非洲大陸—馬達加斯加島之間。溝通南北印度洋,世界上最長的海峽。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四

人類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塑造者。學習了區域生態環境建設之後,理應關注區域的發展。區域發展一方面要對區域的自然條件進行改造,另一方面要開發利用區域的自然資源。因為區域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狀況影響着區域的發展方向,對自然條件的適度改造和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事關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此本章就區域自然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展開探討。

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條件下,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的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通常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和土地資源(就其自然屬性而言)等。陸地自然資源中有一部分為人類提供能源,我們稱之為能源資源。能源資源的採掘加工是能源工業的主要任務。

能源工業的產品包括直接來自於自然界沒有經過加工的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等;還有對一次能源進行加工和轉換的二次能源,如電力、煤氣等。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能源工業的發展不斷提出更新、更強、更高的要求。

我國能源的生產與消費結構,與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及能源資源條件密切相關。首先從能源的產銷分佈看,我國的能源資源豐富。但是分佈不均。能源資源主要分佈在中部與西部地區,而能源消費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能源產銷的地區分佈不平衡性客觀上形成了“北煤南運、西電東送”的基本格局,這種格局還將長期存在。

它不僅加重了我國交通運輸的壓力,同時也制約着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其次從能源分佈的類型來看,我國煤炭資源豐富且煤炭開採比較方便,多年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構成中一直占主導地位,為此我們必須對煤炭生產、銷售、運輸情況有所瞭解。在國中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我國煤炭總儲量、煤炭資源的地理分佈及主要的煤炭基地分佈,本章教材從另一角度使學生了解能源資源(以煤炭資源為例)基地開發建設的地理背景,為更好地建設我國能源基地提供理論依據。

江河不僅給人類提供水源,便利航運,而且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是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利用領域中頗具潛力,且我國理論藴藏量與實際已開發利用的水能資源相差懸殊,為此須大力發展水能利用。

當前水能資源的利用中最主要的方式是建水庫,修大壩,而此類工程建設須進行多方論證其科學性、安全性、實用性。從整個世界範圍來看,河流上修建水庫的案例很多,在短期內也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但亦暴露出不少弊端。為了使我國大江大河的開發整治儘量少走彎路,需借鑑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經驗,為此教材選取了田納西河的綜合開發。

能源工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能源基地建設、河流梯級開發是區域能源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的兩個重要部分,這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工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主要方面。

本章共選取了兩個案例分析:第一節講述山西省煤炭資源和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重點是學習能源資源的開發條件及綜合利用的途徑;第二節以田納西河為例,瞭解流域開發所依託的地理背景,開發建設的基本內容和綜合治理的對策、措施,重點是把握流域開發的地理背景及綜合治理的對策。兩節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圖表、數據來説明問題,在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好這些圖表資料,提高學生讀圖的興趣,關注圖表資料的分析及處理方法的點撥,提高圖表處理的能力,養成圖文結合、轉換、加工的良好地理學科習慣,真正學好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點 篇五

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

生產力水平、醫療衞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三低(發達國家,歐洲美國,中國)、“高低高”向“三低”過渡(水平較高的發展中國家)。——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長

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歐洲最低;亞洲淨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

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

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經濟(落後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迫害、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

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

②加強文化交流

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

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

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

②給遷入地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3.人口分佈與人口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於人口承載力。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資源狀況、生產力水平、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yy5o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