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古詩《尋隱者不遇》賞析【精品多篇】

古詩《尋隱者不遇》賞析【精品多篇】

古詩《尋隱者不遇》賞析【精品多篇】

尋隱者不遇 篇一

作者: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唐代·賈島《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説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裏,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註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説。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處:行蹤,所在。

鑑賞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師苦吟詩人。一般認不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師“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師。中首詩就是一個例證。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中首小詩師前兩句是説,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師學童;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中首詩師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中裏把問話省去了,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中四個字而可相見當時松下所問師是“師往何處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小詩師後兩句是説,他還對我説:就在中座大山裏,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師行蹤。在中裏又把“採藥在何處”中一問句省略掉,而以“只在此山中”師童子答詞,把問句隱括在內。然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師問題。

在中首詩中,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師,賈島採取了以答句包含問句師手法,精簡不二十字。中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了。

然而,中首詩師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師妙處。詩貴善於抒情。中首詩師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中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希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中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不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線希望;及至然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惘然若失,無可奈何了。

而詩師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中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師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中青與白,中鬆與雲,它師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師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師浮想。從造型師遞變,色調師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師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不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師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不一個封建社會師知識分子,離開繁華師都市,跑到中超塵絕俗師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師。

尋隱者不遇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三

原文: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説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裏,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韻譯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

他説,師傅已經採藥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説:就在這座大山裏,

可是林深雲密,不知他的行蹤。

註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

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裏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言:回答,説。

雲深:指山上的雲霧。

處:行蹤,所在。

賞析:

中國傳統文化中,鬆、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説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尋的這一連串的過程;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鬆結茅,以鬆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賅,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採藥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藥(保健養生之藥)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説來,採藥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藥能養生,更在於為採藥而攀峯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採藥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髮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採藥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採藥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着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象中。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賞析 篇四

這是一首問答詩,但詩人採用寓問於答手法,把尋訪不遇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盡致。其言繁,其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以白雲比隱者高潔,以蒼松喻隱者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欽慕高仰。這首詩有人認為是孫革所作,題為《訪夏尊師》。

賈島是以“推敲”兩字出名苦吟詩人。一般認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實他“推敲”不僅着眼於錘字煉句,在謀篇構思方面也是同樣煞費苦心。此詩就是一個例證。

這首詩特點是寓問於答。“松下問童子”,必有所問,而這裏把問話省略,只從童子所答“師採藥去”這四個字而可想見當時松下所問是“師往何處去”。接着又把“採藥在何處”這一問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童子答辭,把問句隱括在內。最後一句“雲深不知處”,又是童子答覆對方採藥究竟在山前、山後、山頂、山腳問題。明明三番問答,至少須六句方能表達,賈島採用以答句包賅問句手法,精簡為二十字。這種“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間。

然而,這首詩成功,不僅在於簡煉;單言繁簡,還不足以説明它妙處。詩貴善於抒情。這首詩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松下問童子”時,心情輕快,滿懷希望;“言師採藥去”,答非所想,一墜而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一線希望;及至最後一答:“雲深不知處”,就讓詩人惘然若失,無可奈何。

然而詩抒情要憑藉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從表面看,這首詩似乎不着一色,白描無華,是淡粧而非濃抹。其實它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這青與白,這鬆與雲,它形象與色調恰和雲山深處隱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見隱者先見其畫,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而後卻見茫茫白雲,深邃杳靄,捉摸無從,令人起秋水伊人無處可尋浮想。從造型遞變,色調先後中也映襯出作者感情與物轉移。

詩中隱者採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

古詩尋隱者不遇全文 篇五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短短只有四句: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的意思是:在山中的一顆蒼松下,我向隱者的小徒弟打聽隱者的去向,小徒弟説,他的師父還在山中採藥,只是這山中雲深霧重,他也不知道師父身在何處。前一句是問話,後三句是回答,表現了隱者的高風亮節,作者尋而不遇,心中只有空自仰慕。作者賈島給我們描繪一個世外高人的隱者,形象生動,以白雲和蒼松為襯托,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全詩結構精巧,特別的問答方式讓人耳目一新,僅有二十個字,簡單的敍事,環境、人物、情節一應俱全,卻引人無限的想象,言外之意是一首抒情詩,山高雲遠,蒼松亭亭,可愛的小童和一臉遺憾的來者,還有沒曾出現的隱者。

《尋隱者不遇》這首詩風格通俗易懂,卻清新豔麗,色彩鮮明,像一幅中國山水畫。含義深刻卻着筆簡捷,情深深意切切,心情上的百回千轉盡在這白描無華之中。它是賈島一篇代表作,在詩詞的歷史上是難得的精巧作品,後人今天吟來,也有百般滋味在心頭。

唐朝詩人賈島簡介

賈島是生活在我國唐朝時期的偉大詩人,他的故鄉在今天的河北省涿州。他的一生創造過很多優秀的作品,並且廣泛流傳至今。相傳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推敲”這個詞就是人們根據賈島的故事創造而來的。

賈島的一生坎坷,他的家庭情況並不是特別富裕,自小便過着缺衣少食的日子。賈島曾經立志要考取功名,想要功成名就光耀門楣,藉此改變自己的貧苦生活。然而現實是殘酷的,他參加過很多次科舉考試都沒有中第!安史之亂以後由於世事混亂不堪、人民生活困苦,本身就生活拮据的賈島為了滿足生計迫於無奈於是出家做了和尚,直到後來才還俗了。賈島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他不喜歡和人們交往,反而酷愛研究詩詞。

賈島的詩詞有着自己獨特的`風格。他喜愛創作淒涼枯寂的蕭條境界,詩詞多是抒發悽苦悲涼的情感,但是他的詩句卻非常的精巧細緻讓人耳目一新。所以賈島被稱為“苦吟派”的代表。賈島還有一個稱號,他被人們稱為“詩囚”。我覺得這個稱號起的恰到好處,因為賈島就是一個酷愛推敲詩句而忽視人際交往的人,他完全被自己的詩詞作品給“囚禁”了,成了它們的“奴隸”。

這位唐朝時期的著名詩人賈島,他所代表的“苦吟詩派”對後世產生深刻印象,而賈島自己的反覆推敲精神也值得讓人們學習!

賈島劍客全文賞析

以“詩囚”著稱於世的唐代詩人賈島,他的詩歌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作大多數以淒涼寒苦為感情烘托,被蘇軾總結為“郊寒島瘦”。可是這首《劍客》一改往日的悲涼氣氛,率直明坦的抒發了自己情懷。給人一種不同的風格體驗。

詩中賈島以劍客自喻,以劍客的口吻來表達自己的情感。詩歌的前兩句“十年磨一劍, 霜刃未曾試”着力刻畫這把“劍”是什麼劍。這是一把劍客耗費了十年的心血打造出來的寶劍。此劍劍刃鋒利閃爍着白光,是一把未曾試過的寶劍!字裏行間透露這作者躍躍欲試的心態。後面兩句“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表現出賈島信心滿滿想要大幹一場的豪言壯志!

賈島把自己比作劍客,將自己苦讀十年的學習過程以比喻的方式寫入詩中,託物言志,表現了自己渴望為國效力的宏偉抱負。這是一首典型的五絕詩,整首詩將作者的偉大的思想抱負巧妙的濃縮在藝術作品之中。語言平易近人,思路暢快明瞭,表現出了賈島不一樣的創作風格!

這首五絕,是賈島吟成“獨行潭底影,數息樹邊身”二句後加的註釋。意思是,這兩句詩苦思了三年才得以吟出,吟成不禁雙淚長流。知音者應知我吟詩之苦,佳句之難得。懂得我的詩的人如不賞識,我將隱跡故山,以度殘年,再不作詩了。表現了詩人藝術勞動的艱辛、刻苦,也説明好詩佳句得來不易。賈島這種苦吟精神,對後世頗有影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7yzkd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