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咕咚》説課稿(共2篇)

《咕咚》説課稿(共2篇)

第1篇:《咕咚》説課稿

《咕咚》説課稿(共2篇)

《咕咚》説課稿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如何把説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咕咚》説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一、教材分析:

1、故事內容分析:

故事是幼兒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故事通過典型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情節,生動、優美的語言,吸引着幼兒,使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從而培養愛憎分明的情感,並把學到的好思想見諸於行動。故事能提供豐富的語言材料。《咕咚》是一篇充滿童趣、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故事講的是小兔在聽到“咕咚”的聲音後就嚇的逃跑,而其他小動物也是盲目的跟着它一起逃,最後只有獅子提出了質疑,要自己親自去看看,要弄明白事情的真相,這才讓大家明白:“咕咚”是木瓜掉在水裏發出的聲音。這個故事讓我們大家明白:在遇到任何事情時都不要隨便的聽信他人,一定要將事情的真相弄明白,才能去做,我們要相信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的道理。這個故事的結構比較簡單,故事中間部分的內容都是平行的,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時也就相對容易了。故事中小動物之間的對白也是比較簡單,便於幼兒理解、記憶和模仿。

2、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這個年齡段的幼兒思維具有明顯的具體形象性特點,屬於典型的具體形象性思維。他們喜歡聽故事,對情節曲折離奇、內容豐富的故事更是着迷。他們對故事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好的`傾聽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幼兒園快三年的學習我們班的幼兒也學過聽過了許多的故事,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的詞彙。他們的觀察力、想象力、表達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班也有一些不好的現象比如:小朋友喜歡以鵝傳訛。這樣會讓原本很小的事情擴大化,會讓事情變的越來越嚴重,使得幼兒在交往過程中遇到問題。而故事是運用兒童文學作品向幼兒進行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我選擇了《咕咚》着個及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3、制定目標:

《綱要》中指出要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嘗試説明、描述簡單的事物或過程,發展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再結合大班年齡段語言發展的特點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現將目標定為: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咕咚”是木瓜落到水裏的聲音。2、通過故事理解耳聽為需,眼見為實的道理。3、樂於用語言、肢體動作表演故事,體驗表演遊戲的樂趣。這三個目標中藴涵了語言能力的培養、知識經驗的獲得和情感方面的培養,體現了目標的綜合性和層次性。我們將本次活動的重點放在理解故事的內容,瞭解小動物奔跑的原因,學説故事對話上。對大班幼兒來説理解故事的內容是比較容易的,通過完整的欣賞故事幼兒都能明白“咕咚”是木瓜掉到水裏發出的聲音,而故事中小動物的對話內容也是比較簡短,幼兒在學説時也不會有太大的困難。但是,這是幼兒理解故事寓意和進行故事表演的基礎,是幼兒一定要先了解的。因此我將他作為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幼兒明白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但是要讓幼兒從一個具體的故事中去提煉隱含在其中的寓意是有一定的困難的。所以我將他作為活動的難點。

4、活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完成活動內容,我作了以下準備:背景圖一副;在奔跑着的小白兔、狐狸、猴子、狗熊、梅花鹿和老虎;故事錄音《咕咚》;故事中小動物的胸飾;木瓜一隻。

二、説教學法:

遵循感受理解、體驗遷移、想象創造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視、聽、説等多種感官分析器,激發幼兒學習興趣,幫助幼兒理解故事內容。讓幼兒明白遇到事情會動腦筋想一想,不盲目的跟隨別人。所以本次活動我主要採用了猜測討論法,猜測討論能開拓幼兒的思維,是激發幼兒言語的重要方法,而言語是幼兒發展語言表達能力的基本手段。運用猜測討論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理,促使幼兒積極言語,最終有效地完成教學目標;直觀法,直觀法具體形象,符合幼兒思維特點,幼兒期的材料主要是以形象、生動的畫面為主,直觀的畫面能引起幼兒的興趣及注意,容易感知故事的內容,為突破重難點服務的;遊戲法,幼兒的思維是直觀形象為主的,他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幼兒對故事的表演更有利於獲得最切身的感受和體會。遵循幼兒語言發展的規律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在《綱要》新理念的指導下,整個學習活動,始終以幼兒為主體,調動每個幼兒思維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幼兒運用了多種感受官,在觀察、討論、模仿中積累了經驗,整個活動過程,幼兒都是在積極主動中進行學習的。

三、教學過程:

根據《綱要》提出的語言教育指導要點及本班幼兒年齡特點,本次活動設五個環節完成目標。第一環節是猜猜講講,引起興趣。第二環節是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咕咚”的祕密。第三環節是理解故事的含義。第四環節是表演故事。

第一環節:猜猜講講,引起興趣。

興趣是幼兒主動參與學習的關鍵,在開始部分,我抓住幼兒好奇這一特點,出示背景圖片,以猜猜“它們在幹什麼?”“為什麼要奔跑?”這兩個問題,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為初步瞭解故事內容做準備。

第二環節:理解故事內容,知道“咕咚”的祕密。

這個環節是為解決重點計置的,我遵循了“以幼兒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第一步,先讓幼兒知道“咕咚“的祕密。我運用了設疑法,在欣賞故事前設問“小動物聽説“咕咚”來了都害怕的逃跑了,那“咕咚”是什麼呢?我們一起聽故事,聽聽故事裏是怎麼説的。我在講述故事時回將故事的第一段暫時不講,因為故事的第一段一講完大班幼兒肯定就能知道“咕咚“的祕密了,有些幼兒就有可能會對故事失去興趣。第二步,讓幼兒瞭解故事的具體情節。通過一系列問題的逐步深入使幼兒能更好的理解故事。誰第一個發現“咕咚”?故事中還有誰?它們分別聽誰説的“咕咚”?他們是怎麼説的?可以和幼兒一起學説角色對話。孩子們在開心的模仿過程中理解了故事內容,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同時也為地三個目標作好了鋪墊。它們聽了以後是怎麼做的?最後獅子是怎麼做的?經過這一系列遞進式的提問幼兒對整個故事情節的發展就有了很清楚的瞭解了也就順利的解決了活動的重點,也為解決活動的難點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第三環節:理解故事的含義,是活動的難點。

這一環節是突破難點的關鍵。為了突破難點採用了假設法、比較法、提問法、遷移法。將大獅子在聽到“咕咚”後的表現和其他小動物在聽到“咕咚”後的表現做一個比較。大獅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假如大獅子不這樣做又會怎麼樣?利用這個假設性的提問讓幼兒認清這樣做的危害,使幼兒理解故事的含義。為了使幼兒有更深的感受將它遷移到了幼兒平時的生活中,教師講述一兩個典型的例子引起幼兒的共鳴,幫助感受故事的含義。這樣活動的難道也就完成了。

第四環節:表演故事。

活動的最後是遊戲——表演故事,創設遊戲情景,讓幼兒自由選者角色,帶上胸飾,進行故事表演。鼓勵幼兒邊做動作邊表演,讓活動過程動靜交替,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綱要》指出:應注重幼兒情感體驗的培養,活動結合了第二和第四環節讓幼兒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進行故事表演遊戲,感受到了表演遊戲的樂趣。

第2篇:《咕咚》説課稿

猜這篇《咕咚》説課稿範文對你應該有所幫助。

《咕咚》説課稿

國小語文人教版第二冊20課《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課文講的是一隻小兔偶然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提出質疑,並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咕咚”原來是木瓜成熟掉到湖裏發出的聲音。這個故事告訴大家: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筋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這篇課文情節通俗易懂,但是篇幅較長,共有7個自然段,並且有較多的對白。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新理念,結合我對課文的分析與理解,並且充分考慮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認識12個生字,會寫7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進行分角色表演。

3.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咕咚”究竟是怎麼回事。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低年級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2.培養合作學習能力,讓學生分組表演,實現師生多邊互動。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育學生凡事要講根據、眼見為實,不能道聽途説,盲目地下結論。

根據這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我採取激趣促讀、創設情境的教法,做到教與讀結合、扶與放結合。引導學生採取自學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來學習這篇課文。力求建設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使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讓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本課的教學重點為:

一.識字、寫字。

二.理解並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表演課文。

教學難點為:

瞭解課文主旨,體會“聽到任何事情,都要動腦筋想想或去看看,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為兩課時。第一課時讓學生初讀課文,理清層次,通過合作學習,將課文中的大量對白組成小劇本,進行表演,再以句帶段,以讀帶講,深入分析課文,理解文章中心。第二課時主要學習生字、書寫生字。運用多種形式,將枯燥的生字教學滲透於有趣的遊戲、情境之中,通過摘木瓜、開火車的遊戲,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生字。

以下我着重對第一課時的教學做進一步説明。

一. 創設情境,設置懸念,激趣導入。

好的開端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正因為如此,我運用激趣導入,進行猜謎語、聽聲音比賽。利用課件引導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多渠道運作起來,積極參與到學習中。而且我還特別設計了個別聲音用耳朵比較難以辨別,學生只好用眼睛揭開謎底,從而初步接觸課文“眼見為實”的主旨。最後出示“咕咚”的聲音,讓學生猜猜這樣的聲音通常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讓學生模擬發“咕咚”聲,從而引出課題。並且告訴大家:千萬別小看這個有點奇怪的聲音,它可在森林中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呢。

二. 初讀感知,理順層次。

通過教師的範讀和學生自瀆,讓學生解決三個問題。

1.文章有多少個自然段落?

2.課文中出現了哪幾種動物?

3.根據插圖,複述課文主要講了什麼故事?

這個環節中,儘可能多的讓學生複述故事,出示課文中的四幅掛圖,要求學生按照“誰、在幹什麼、為什麼這樣”的順序,完整地説説每幅圖的意思,並且集體評議。發揮師生評價的作用,促進學生的認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理清了課文的脈絡,可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並且為下一步的合作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 分組合作學習

葉聖陶先生曾説:教是為了不教。而傳統的教學弊端在於:教師用煩瑣的教學分析佔用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事實上,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當學生有迫切的學習興趣,並且這篇文章又簡單易懂,我便便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夥伴;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甚至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的方式。使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情感信息交流呈現出雙向和多向互動的局面,從而使學生始終保持一種自覺、主動、熱情的學習狀態。

有了小劇本作為主線,我就做到由“扶”到“放”,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學習,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句或者幾句對白,找到課文出處,學習探討整個段落中小動物的心理活動、動作反應、表達情緒的關鍵詞、朗讀的語氣等等。

通過小組討論,孩子們在全班交流了學習成果。如小兔的第一句對白,出現在第二自然段,孩子們緊扣“拔腿就跑”的這個動詞,抓住小兔膽小的心態。充分發揮想象,“咕咚”究竟是個如何可怕的東西。學生還能結合生活實際,形象地模擬“拔腿就跑”這個動作。其他動物的盲目跟隨、慌亂緊張,獅子的好奇大膽、要一探究竟的場景都在合作學習中一一再現。

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情感體驗之後,帶感情朗讀便水到渠成。此時再次讓學生整體朗讀全文,進行總結,完成“總—分—總”的課文學習結構。

四. 動腦動口,昇華主旨。

根據新課標提出的綜合性學習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要結合語文學習,觀察自然,並結合社會活動,用語言或圖文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所以在《咕咚》這課的設計中,我設計了一組問題,進行口語表達練習,並給孩子留下情感發揮的餘地。

1.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種動物,為什麼?

2.你想和他們説些什麼?

3.以後我們遇到類似的事情應該怎麼辦?

通過課文的學習,和這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領悟到“凡事要動腦筋,要眼見為實,不要盲目跟隨別人。”的道理,使課堂有效地結合學生的生活與情感體驗。

五. 作業練習,課內外結合。

我設計了讀一讀、説一説、演一演、評一評等自主選擇練習,體現了學習的層次性、綜合性。

標籤: 説課稿 咕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o9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