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一

一、教材分析

一、教科書編寫的目的及編寫指導思想

1、使學生充分體現教育以人為本的現代價值取向。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即以“學會做人”為中心,發展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使自己的發展有助於社會的進步,幫助教師克服傳統教學觀念的慣性,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人格發展,從而使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得到有效落實。

2、使學生成為從社會生活出發實現知識整合的過程。從學生社會生活的原型出發,多視角(地理、歷史、社會、文化等角度)地分析,探究社會事物和社會現象,向學生展示一個完整的社會生活,以便讓學生了解社會,適應社會,參與社會,在此過程中實現學科知識的整合,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以及參與社會的能力。

3、使學生成為在實踐、體驗、感悟中實現意義建構的過程。幫助學生掌握體驗,感悟建構的學習策略,關注思維過程及其體驗,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並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幫助教師超越,以知識直接傳承,思維單一路徑為特點的傳統教學方式,實現從直接傳授轉向間接傳授,從簡單呈現結論轉向關注過程體驗,從信息單向傳輸轉向多向交流和多元選擇的教學策略的轉變,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在實踐體驗,感悟中,通過自己的建構實現發展的過程。

一、教科書的主要特點

1、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以社會環境,社會活動,社會關係為基本要素整合學習內容。

2、採用跨學科的編寫方式,體現同時學習的原則。

3、具有充分的活動性,彈性和延展性。

二、教科書的體系結構和體例

1.教科書的體系結構

總的框架結構:各大單元下均包若干單元(長單元,短單元結合)。本套教科書所含單元的次序主要以學生的心理髮展和生活經驗為依據,再考慮邏輯次序。因此,每一年級教科書包含從個人到世界的8個單元。

學習信息的呈現結構:文字、圖像、學習活動三個系統相互滲透,有機融合,形成生活情景——問題線索——參考信息——行動方案——方法建設(工具使用)的內容呈現結構。

學習重點:旨在引導學生多問學習的方向和重點。教科書標明“關鍵詞”,明確將要學習的品德與社會的核心概念。

學習活動:即活動部分,教科書力求形式多樣,如角色扮演,辯論,演説,實地參觀,調查訪問,影片欣賞,展覽,競賽,討論,小新聞,小評論等,依據教材內容加以設計。

二、學情分析

本班有____________個學生,大部分學生思維敏捷,活潑快樂。本人已任教了一學年。對全班每位的個性特點,愛好特長都有了一定的瞭解。因而對本冊內容的學習不會有困難。再加上我校處於城郊交際處,學生的見識面也較廣,課外知識也較豐富,上課積極發言,肯動腦筋。課堂氣氛比較活躍,這些條件對完成本冊教材的教學都能起到有效的幫助。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動的取長補短在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意義,既不自滿也不自卑,善於為別人擁有長處而欣慰,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懂得既要競爭,又要相互合作,才能獲得成功。

2、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關愛,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

3、感受從小愛學習的重要性,能珍惜現有的學習條件;懂得學習需要耐心和毅力,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的樂趣,培養積極上進的學習生活態度;懂得時間非常寶貴,要珍惜時間。

4、懂得社會是個大家庭,不同的職業為社會做出了不同的貢獻,各種職業的勞動是光榮的,要珍惜勞動成果,要養成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地看待自己的缺點,欣賞別人的長處,並能自覺地主動地學習他人的成長,初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能自覺的遵守競爭意識。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二

一、學生現狀分析:

三年級共分兩個班。學生還處於兒童期,這一階段是兒童品德和社會性發展的啟蒙階段,他們剛剛進入“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學習,這一冊的教育內容應當是對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打基礎的教育,是學生由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養成向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自然銜接。本冊教材在“我在成長”教育主題統領之下,將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需要和不斷擴大的認知範圍,用社會關係、社會活動、社會環境三條主線,貫穿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家鄉)等四個不同範疇,並使四個範疇形成彼此互動的關係。使學生通過學習達到

二、指導思想:

在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立足於學生的現實生活,適當關注兒童對未來生活的需求,把道德學習建立在真實的生活背景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之上,使之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陶冶過程。在教學中,教師必須挖掘生活中資源,將生活中的素材整合為教學資源,才能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打造出高效課堂,提升教學理念。

三、教學目標:

1、樹立最基本的社會公德意識。

本冊內容主要讓兒童從自己熟悉的學校生活、社區生活、家庭生活入手,來感受自己生活的環境和環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學校、社區各種生活環境之間的聯繫,以及這些環境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通過本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樹立角色意識、責任意識、規則意識等。在探究一切的熱情中,在享受童年的過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識。

2、促進學生對社會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

關注同學,關注每一節課,關注父母,關注自己……教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引起學生對生活的回憶和體驗,並讓他們通過學習活動,提高對生活的認識,進一步提升到對周圍社會現象的關注和對人的關注。教材中沒有理性的説教,而是對兒童生活的真實呈現。三上教材都是從兒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現象切入,引起兒童對生活的思考和關注總結、體驗,關注身邊的榜樣,關注自己的學習習慣,正確引導學生的好學之心。

3、富有開放性,給教師和學生都留出了拓展的空間。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地指出:“課程資源不限於傳統意義上的教材”,“學生、教師、家長、社會人士等都是本課程的重要資源。此外,本課程的資源還包括:圖書(包括教材及教輔)、報刊、圖片、地圖、圖標等文本資源;影視節目、錄音、錄像、VCD、網絡、軟件等音像資源;博物館、教育基地、圖書館、實驗室、紀念館、文化館、自然和人文景觀、各種社會組織和政府機構等”;“有條件的地方要儘量開發利用計算機網絡資源”。教材注意了引導教師學會利用和開發地方教育資源,使教師能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教師能聯繫當地和學生的實際,及時地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成果、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

四、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按照課程要求,安排了“我在家庭中幸福成長”、“我們一起長大”、“班級是我們快樂的家”“我喜歡的學校”四個主題。三年級的兒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驅使,產生盲目模仿、嘗試、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顧後果盲目模仿,幫助兒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斷能力,是三年級教育中應當強調的重點。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準確地把握課程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不同於以往的思品課和社會課,也不是兩者的簡單疊加。該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奠定基礎。

2、大膽選擇、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教學中應依據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社會參與,重視學生生活圈的逐漸擴大,注重社會性意義的發掘,如: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倫理、歷史、地理、政治、法律、經濟等方面的整合。隨着活動形式逐漸複雜,涉獵的範圍慢慢擴大,文本資源、社會信息、考察採訪資料等要綜合運用。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凡能促進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和學生生活的緊密聯繫,給學生提供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並且能增長知識、開發智力、培養能力、陶冶情操、養成好習慣的一切可用教育資源,都應成為品德與社會的有效課程資源。教師本身的學識、態度和價值觀,也構成了影響學生學習的課程資源的一部分。

3、綜合組織多種活動。

情感在活動中萌發,課堂在活動中生成。養成好習慣的養成,能力的培養,性情的陶冶是離不開課堂內外豐富多彩的活動的。活動使一切“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彷彿嫩芽無聲無息破土而出。教材本身提供了很多活動的範例,如編劇本,角色扮演、小記者採訪等,然而教學總是處在一種流動的狀態,時刻挑戰教師的智慧。使活動更適合自己班級的學生,使活動更具操作性,及時調控活動進程等都是值得教者深思的。

4、引導學生去進行角色轉換。

當前學校的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包辦過多,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所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而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是一個人社會性發展的基礎,需要在國小階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礎。通過角色轉換,讓學生多進行一些生活體驗,並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觀察,人們在生活中是怎樣在根據不同的場合很好地進行着角色轉換,履行自己的職責。教師要注意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提高學生的認識。

5、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

發展性教學評價關注人的發展過程,課程標準將學生的發展、教師的發展與課程的發展融為一體。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三

一、班級情況分析

三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會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參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本班共有學生48人,大部分學生集體主義榮譽感都比較強,都能積極向上,勤奮刻苦,能夠互相幫助,互相探討問題,勤于思考,勇於發言,都能聽從老師指導,遵守學校紀律,遵守課堂常規,有了錯誤能虛心接受,積極改正。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教材三年級的教育主題是:我在成長。在這一教育主題統領下,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本冊教材共設計了四個單元,這四個單元主題所涉及的內容是對這個年齡階段兒童具有重要影響的、在兒童生活中所發生的各種社會互動關係(如兒童自我、學校、鄰里、家鄉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

這四個單元教育主題是:第一單元主要是有關鄰里生活的教育;第二單元主要是學校生活的教育;第三單元主要是在社會生活中與他人關係的教育;第四單元主要進行熱愛家鄉的教育。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三、教材重點難點:

“我的成長與他人”這一教育主題是本冊教材的重難點,本主題以兒童的成長與他人的關係為教育內容,從自我勞動體驗出發,激發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最後落實到對公共勞動成果的愛護上。

四、教學目標

總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2、指導學生參與社會生活,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和合作。

3、嘗試合理地、有創意地探究和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習對生活中的道德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初步瞭解個人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瞭解一些社會組織機構和社會規則,初步懂得規則、法律對於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意義。

5、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知道社會生活中不同羣體、民族、國家之間和睦相處的重要意義,懂得和平與發展是人類共同的願望。

五、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通過教學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必備的知識,提高參與社會的能力。

2、發揮藝術形式在本課程教學中的效能,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以人為本,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3、重視發展性教學評價方法的運用。強調評價過程化,重視兒童在活動中的態度、情感、行為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的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強調評價多樣化,如:主體多樣化,角度多樣化,尺度多樣化;強調質性評價,強調日常觀察過程,強化專題性探究過程,建立成長記錄袋,實施階段性評價。

4、開發教學資源,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使本課程教學走向家庭、社會,真正走進學生的實際生活,體現該課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6、重視教學反思,在反思中與學生共同成長。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四

一、教學總目標:

品德與社會課程旨在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1、珍愛生命,熱愛生活。養成自尊自主、樂觀向上、熱愛科學、熱愛勞動、勤儉節約的態度。

2、在生活中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公平公正、熱愛集體、團結合作、有責任心的品質。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

(二)能力

1、能夠初步認識自我,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2、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能夠傾聽他人的意見,能夠與他人平等地交流與合作。

3、學習從不同角度觀察、認識、分析社會事物和現象。

4、學習蒐集、整理、分析和運用社會信息,能夠運用簡單的學習工具探索和説明問題。

(三)知識

1、初步瞭解兒童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初步理解個體與羣體的互動關係。

2、初步瞭解生產、消費活動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3、瞭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識,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關係。

二、教材分析:

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家庭、學校、家鄉、祖國、世界是他們的不同領域。

1、感受生命的美麗,知道世界因為生命才美麗,人類應該善待、關愛生靈萬物。

2、瞭解殘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難的人,體會他們的心理,尊重他們並願意盡力幫助他們。

3、瞭解出行的學問。

4、瞭解家鄉,具有家鄉人的自覺意識和歸屬感。

三、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中年級是國小生知識、能力、情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尤其是三年級學生,他們對自我、他人、家庭、社會有了一些淺顯的認識,養成了一定的好的行為習慣,隨着他們社會生活範圍的不斷擴大,進一步認識瞭解社會和品德的形成成為迫切的需要。因本課程的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較強,絕大部分學生樂於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能積極與到本課程的課內外的學習活動中去。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五、教學進度安排表:

本冊教材共四個單元,計十四課。課時安排為每週兩課時,每課時40分鐘。教學進度為每課時一課,並在每單元佈置進行調查、活動等,在一單元學習內容完成後,安排一課時進行調查、活動等的小結,完成教材上的練習。

第一單元:珍愛生命

1、美麗的生命(2課時)

2、我們的生命(2課時)

3、安全的生活(2課時)

第二單元:關心你 愛護他

1、讓爺爺奶奶高興(2 課時)

2、伸出愛的手(2課時)

3、我的鄰里鄉親(2課時)

4、大家的事情大家做(2課時)

第三單元:出行的學問

1、學看平面圖(2課時)

2、校外探路(2課時)

3、尋路和行路(2課時)

4、馬路不是遊戲場(2課時)

第四單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1、我的家鄉在哪裏(2課時)

2、家鄉的美景家鄉的人(2課時)

3、濃濃鄉土情(2課時)

品德與社會三年級教學計劃 篇五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全體學生都活潑可愛,品德優良,有上進心,對學校生活充滿激情,對各科文化課學習非常投入。但由於學生年齡小,可塑性強,知識面窄,這有待於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身邊的人和事,開展積極有益的各種活動,對學生進行養成教育。

2、教師基本情況分析

本人從事國小教學已20多年,並且不斷學習各種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努力提高業務水平,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具有較高的教學能力。本學期,我將深入研究我們教學實施細則,加強對學生預習方法和限時作業的研究,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教材情況分析

1、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教材特點:

(一)聯繫生活,“主題”呈現,“引導”先行。

本教材內容以主題的形式呈現,主題的確定充分尊重學生的社會生活需要和已有生活經驗。主題是綜合性的學習活動內容,每一主題都內在地體現不同的設計維度,達到內容維度的整合。

(二)地方特色,整體視野,滲透文化薰陶

本教材兼顧城市和農村社會背景,讓不同生活背景下的國小生對整個社會生活有比較廣泛的瞭解。

(三)突出主體,注重活動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實踐,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在活動中發展。

2、本冊教材內容結構及特點:

1教材特徵描述

具體地講,本冊教材材力顯現這樣一些特徵:

(1) 教材以學生遭遇或可能遭遇的生活事件為基本內容,為學生感知生活親近社會提供的情境和空間。

(2) 教材通過展現典範事件的過程,引導學生在社會生活的背景事件、經歷和問題中自主探究,自主構建。

(3) 教材順應學生不斷開放和逐步發展的視野,力求課程固有的學科規律,情感態度以及人之的變化規律在螺旋上升中達到契合。

2教材的功能建構

(1)綜合性

以學生的社會生活、學生的發展需要為基礎,進行教材開發。教材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社會環境,如時間、空間、人文環境、自然環境、社會活動。

(2)經驗性

人的經驗是在充滿暗示的社會生活中,在面對事件並作出自主選擇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經驗需在特定的關係中構成學生豐富而變化的生活。

(4) 開放性

教學內容、教學時空的全面開放,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展示家庭、學校、社區和家鄉、祖國、世界的聯繫,學校不侷限於課堂,開放性將品德學科充滿生機與活力。

2、本冊教材各單元特點

第一單元 幸福的搖籃

《幸福的搖籃》是三年級的第一單元,前接“品德與生活”,後續四個年級的“品德與社會”,是品德與社會課程的起點。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也是人的良好道德和社會性品質發展的起點。家庭的親情,父母的疼愛,學生雖然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一些。但是,他們並不一定能感受到父母因為自己所付出的心血。培養學生心中有父母,體諒父母的辛苦,把關心、孝敬父母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看成是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對落實“我在成長” 中的過程目標十分關鍵。

第二單元 我愛我的學校

《我愛我的學校》從繪製上學路線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學校的組織機構,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品味同學間醇美的情誼,感受老師們怎樣辛勤地工作,從而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學校這個社會羣體。從學校的變化為切入點,繼續學習一些調查的方法。通過師生共同發現學校真實的變化、促進學校發展與變化、暢想學校未來等,增強學生對學校的親切感。

第三單元 成長的足跡

《成長的足跡》是“我在成長”這一內容標準下的單元主體。第八課《給自己頒獎》是第三單元是“成長的足跡”中的第一課,“給自己頒獎”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全面瞭解自己,分析自己的優勢,樹立自信心。

第四單元 做個文明小公民

《做個文明小公民》從學生身邊的公共設施、公共秩序和公共場合中的安全問題等方面入手,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探究、體驗、調查、設計和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公共設施為人們提供的便利,從而激發學生愛護公共設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的意識。

3、本冊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把握學生與自然、學生與他人和社會、學生與自我、學生與文化的關係,是聯繫學生生活並把學生關係中的人必須把握基本關係。

2、把握學生社會生活的背景或生活領域,並注重在不同年級側重不同的生活領域,由低到高逐步深化。

難點:

1、牢牢把握學生社會生活不同領域中的基本要素,體現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具體發展目標。

2、通過設計認識、理解、體驗、感悟、探究、反思、實踐及滲透信息技術教育等學習活動方式,拓展空間。

4、學習本冊教材基礎及要達到的要求

本教材把握品德與行為規範和社會性發展兩個基本點,注重品行養成與社會性發展的統一,整合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不同維度的目標,促進學生品行與社會品質的發展,增強學生現代社會生活能力。

強調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實踐,多種學習活動方式,注重綜合學習和活動學習,探究性學習,實踐性學習等。

三、教學目標

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1)、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對他們的感激。尊敬和關心,孝敬父母長輩。

(2)、學習料理自己的生活,儘量少給父母添麻煩,關心家庭生活,分擔家務,有一定的責任感,知道家庭經濟來源的多種形式,瞭解家庭生活必要地開支,勤儉節約。

(3)、瞭解學校的發展變化,增強對學校的親切感,尊敬老師,尊重學校工作人員的勞動,感受與同學間的友愛之情,學會與同學平等相處,互相幫助。

(4)、瞭解自己的特點,發揚自己的優勢,有自信心,學有所長。要取長補短,學會欣賞和尊重別人,寬容待人。

(5)、懂得做人要自尊、自愛,愛惜自己的名譽,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

(6)、初步形成積極上進的生活態度,理解和體驗做人要誠實守信,學會尊敬他人。

(7)、觀察本地交通秩序現狀、交通常識,自覺遵守交通法規,注意交通安全。

(8)、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9)、體驗公共設施給人們帶來的方便,愛護公共設施,做到人人有責。

四、教學措施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的教學觀念,通過多種教學活動,掌握必備的知識。

2、善於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

3、創設學習情境,靈活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

4、充實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不侷限於學校和課堂,創設條件儘可能向社會延伸。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三年級品德與社會教學計劃 篇六

一、單元目標態度:通過學生對自己優點、興趣、特長等方面的體驗,使他們學習如何可觀地分析、認識自己,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能力:通過了解、認識自己的體驗,培養學生分析、反省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的能力,欣賞和尊重別人的能力,與同學溝通、合作的能力。初步懂得怎樣愛護、珍惜自己的名譽。知識:通過人事自己的體驗,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並懂得取長補短的道理;在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的活動中初步懂得怎樣愛護和珍惜自己的名譽。

二、教學重點:引導學生以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認識自己的性格、有事、興趣和特長,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認識自己,建立起自尊、自愛和自信。

三、教學難點:學習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正確認識自己。

四、單元內容1.認識我自己2.我的興趣特長3.愛護自己的名譽*4.我在進步

五、單元課時:14課時

六、學情分析:對於三年級國小生來説,學習認識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反省自己的生活和行為,懂得做人要自尊與自愛,珍惜自己的名譽等,是有一定困難的。所以,教學時應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以學生生活中的感受、體驗為切入點,力求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探究自己、認識自己。

國小三年級勞動課教育教案 篇七

一、指導思想

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今天,學生要學會生存,學會做人,首先要學會勞動。要樹立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上好勞動與技術課,使每個學生得到生機活潑、主動的發展,為學生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創造能力及生存與發展能力打好基礎。堅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創新發展為主線,綜合性、開發性的實踐活動為主要環節,以活動為主要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勞動與技術課程的實驗工作,促進學生校內學習同校外生活及需要與興趣相結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使其獲得全面積極的發展。

二、教材分析

該教材以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為中心,編排一些生活自理勞動、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和簡單的加工工藝等,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初步掌握簡單的加工技能。教材強調實踐性,每項內容都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通過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教材注意與德育相結合。內容力求趣味性。注意與美育創造教育相結合,陶冶學生審美情趣,開發學生創造力。教材內容力求切實可行,基本都能實施。教材留有10%餘地,供補充鄉土教材。教材附有勞動作業評價與反饋表,內容包括勞動技術和勞動態度兩個方面,要求學生先進行自評,然後教師、家長予以評定。教材按家庭衣食起居和加工工藝兩條技術系列安排,但在實施時,可根據季節、氣候、設備等實際情況安排教學進度。

三、學期教學目標

在今學期中,使每個學習者通過觀察、調查、設計、製作、實驗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操作”體驗,進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技術能力的發展,並通過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技術的設計和評價,技術思想和方法的應用及實際問題的解決,為學生展示創造力提供廣闊的展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四、主要措施

根據該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學期我決定採取以下教學措施:

1、繼續認真鑽研教材,備好課,尤其做到親自動手,凡是要求學生會做的,做到自己先會做。而且在課堂上認真做好示範演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生活與勞動課的興趣。

2、做到每堂課準備充分,保證上課質量,按時進課堂。

3、對個別動手能力差的學生做好輔導,關心他們,使他們的動手能力也有提高。

4、做好期中、期末考核,做好經驗總結。

5、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8orlr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