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教學資源 >教育教學方案 >

《品德與社會》教案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案精品多篇

《品德與社會》教案精品多篇

品德與生活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懂得“我”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家庭結構),初步理解什麼是家庭,懂得尊敬父母長輩的一些禮節。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畫畫我的“家庭樹”

1、説説你的家裏有哪些成員?

2、請將家人的稱呼寫在樹的恰當位置上。想一想:樹是先從根長起的,我們家先有誰呢?

3、學生填寫,師巡視

4、指名交流

5、讀讀“家庭小詞典”

二、家庭成員簡況

1、調查一下家庭成員的簡況

2、向班中的同學介紹

3、交流你和家人之間發生的趣事

三、搶答比賽

1、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搶答,看誰的反應又快又準

2、加賽題:你還能再提出什麼問題考考你的同學?

3、畫畫家庭關係圖

(1)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填寫下面的示意圖

(2)上面出現的家人中,哪些是長輩?哪些是同輩?

四、尊敬長輩的禮節

1、讀古訓,讓學生演一演

2、背一背

3、正是因為有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才有了爸爸媽媽。也正是因為他們辛辛苦苦把爸爸媽媽撫養成人,你才能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都是長輩,值得你去尊敬。你知道哪些尊敬長輩的禮節?你做得怎麼樣?

四、美文欣賞

讓學生閲讀美文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二

一、教學目的

1、讓學生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瞭解為集體做哪些事情,該承擔哪些責任。

2、瞭解在意見發生分歧時,大家能積極發表個人意見並聽取別人的意見,共同商量,團結協作,小我服從大我,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通過組織活動,提高學生解決矛盾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知道自己是集體的一員,瞭解為集體做哪些事情,該承擔哪些責任。

2、瞭解在意見發生分歧時,大家能積極發表個人意見並聽取別人的意見,共同商量,團結協作,小我服從大我,形成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教學時間一課時

四、教具準備 燈片、投影儀

五、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我”和“我們的”這個部分。(抽生説説自己是怎樣理解的)

(二)教學內容

1、“理解和尋找”

讓學生自由閲讀,説説自己對“香香的芝麻”的理解,然後尋找班上的“香香的芝麻“,表揚他們是怎樣做的。 在誇獎別人的同時,考慮自己是否也被別人誇過,填好表格。

2、引導觀察被忽略的問題。

自由採訪學校的老師,同學,看看別的班是怎樣做的,我們大家卻忽略了,作好記錄,填好表格。

3、交流採訪結果。

把同學們採訪的`來的結果進行交流,評選優秀的登記員,看大家為集體做的怎樣,作為評選優秀小主人的依據。

4、開展評選優秀小主人的活動。

讓學生自由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充分打開思路。(興趣小組的活動、雛鷹假日的活動、社區活動,一起玩遊戲的照片、共同製作手抄報、蒐集標本等)

5、開展好“送你一個微笑“活動

1)創設情景,事先安排幾個同學表演兩種不同態度的同學,再現故事場面,讓學生體會不同的態度。如果是你,你會是什麼態度?

2)結合畫面,想想,當同學遇到困難,應該怎樣做?

3)製作“送你一個微笑的”小卡片,把自己想説的話,想做的事情寫下來。

4)拓展活動,學生分成小隊幫助學習生活有困難的同學,讓他們在集體的快樂中成長。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道在歐洲歷史上重要的探險對於人類歷史進步的重要意義。

2.學會全面地思考和歷史事件。

3.粗略瞭解一些著名的探險事實。

教學過程:

1.導入。提問學生有關哥倫布、麥哲倫的內容,請他們就自己瞭解的內容進行發言。教師應肯定學生的發言,並告訴他們在今天的課上將會了解得更多。

2.探究討論。請學生朗讀教科書第46頁的課文。教師強調:“課文告訴我們,歐洲有大約1000年左右的時間是處於宗教統治之下的,發展非常緩慢,也相當落後,但是到了14―15世紀開始發生變化。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就是重要的標誌。為什麼他們的探險那麼著名,一直到今天還被人們認為是人類歷史上的重要事件?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進行探究。”教師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並引導他們得出括號中的結論,鼓勵他們在討論中教科書。教師還可以將地球儀或自制的代用品發給學生,鼓勵他們在思考和發言時利用地球儀。教師也應充分地利用地球儀啟發學生。

哥倫布和麥哲倫的探險得到了什麼結果?(“發現”了美洲大陸,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教師可以進一步提問學生,為什麼發現要加上引號?(因為美洲大陸本來就存在,只不過當時的人們不知道。)教師可以參照資料庫的有關內容對這兩位探險家做簡要介紹,並注意對學生在導入活動中的發言做補充或修正。

“海洋不再是障礙”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過去人們對於自己居住的陸地以外的地方並不瞭解,不知道海洋的另一端是什麼,也很難直接與居住在遙遠地方的人們相互交往,但是在哥倫布和麥哲倫的偉大探險之後,人類可以在海洋中航行,往來於各個大陸之間。)

在哥倫布、麥哲倫之前,各個洲居住的人們有沒有來往呢?是怎樣來往的?(有來往,主要是通過陸地上的道路。)教師要啟發學生聯繫到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將的絲綢、瓷器等帶到了阿拉伯國家,然後又帶到了歐洲,溝通了東西方文明。

比較一下陸地交流與海上交流有哪些不同?(利用地球儀,教師可以啟發學生:首先,使得交流更加方便、直接,比如,從到埃及、從到歐洲、從歐洲到印度都是不可能直接到達的,因此往往要通過許多國家一次次交易,價格會越來越貴,而且如果某個國家或地區有戰爭,交流很容易中斷。其次,用來交換的物資數量大大增加,尤其是在沒有火車、飛機的時代,一艘木船也可以運送幾千千克的物資。但如果是陸地交流,只能用馬、駱駝等,是無法與之

比的。又如,速度加快。過去騎馬每天最多走幾百裏,而且晚上必須休息,而在海上只要幾個人輪流工作就可以晝夜航行等。)教師應讓學生進行充分的想像。

海上交流給人類帶來了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教科書第46~47頁的內容得出答案。

為什麼本課題的名稱是“血與火的時代”?(歐洲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掠奪財富、販賣奴隸、不平等交易、侵略等,給非洲、美洲、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3.教師要點,佈置家庭作業。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教學,從中瞭解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2、讓學生知道自己來學校的目的和行為;

3、通過教學,培養他們“熱愛學習,講究方法的好習慣”。

教學重難點:

1、瞭解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2、知道自己的目標和行為;

3、培養學生“講究方法,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4、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活到老,學到老”,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學習,那麼怎樣才能搞好學習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學會學習》這課的知識。

二、課中深究

(一)小組合作彙報展示

1、學習44——45頁的'內容

2、指名説短文中的人物是怎樣學習的,這樣的學習有何意義?

3、説説你是怎樣學習的,今後應該怎麼學習?

4、你在學習上遇到過困難嗎,是怎樣解決的?

(二)小組合作彙報展示

1、自讀46——47頁內容。

2、指名説説文中分別講了哪些學習方法?

3、你喜歡怎樣學習?把你的方法跟同學們交流一下。

4、你認為哪些學習方法較好?

板書設計:

8、學會學習

端正態度

講究方法

第二課時

一、導入:學習中我們除了端正學習態度,講究學習方法,還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板書:養成習慣

二、探究新知

1、良好的習慣有什麼好處?

2、文中哪些習慣值得我們學習?

3、討論:為了更有效地學習,你認為自己還可以養成哪些好習慣?

三、小結:學生的根本任務是學習,為了搞好學習,人們就要端正學習態度,講究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板書設計:

8、學會學習

養成習慣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自古以來就懂得擇水而居,長江是華夏文明的搖籃,是養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體驗並感受祖國地域環境的博大,從對母親河的熱愛,昇華為更加熱愛偉大祖國的情感。

2.學習優秀中華兒女的感人事蹟和優秀品格,感受不屈不撓、勇往直前、仁愛寬容、大氣磅礴的長江,受到優秀道德情操的陶冶。

3.進一步提高認識地圖的能力,通過識圖發展空間思維的能力;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4.瞭解長江的源流概況,並沿着這條線索,瞭解流域內各地區的社會發展概況,瞭解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

〖教學準備

1.政區圖、地形圖、長江流域圖。

2.歌曲錄音:《長江之歌》《我們的田野》。

3.有關長江流域的資料和圖片。

〖教學活動及過程

第一課時

1.導入。播放歌曲《長江之歌》。

2.朗讀教科書第60頁的課文。

3.教師藉助地形圖或長江流域圖進行講授。

(1)“長江發源於青海省的各拉丹冬雪山,曲折東流,全長6300千米,是我國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長江在青海省發源以後,向東向南,流經四川、西藏、雲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市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注入東海。”

(3)出示歌謠,幫助學生識圖。歌謠:第一大河是長江,發源於青海西南部。流過川、藏、滇,穿過渝、鄂、湘,贛、皖、蘇、滬要記住。全長六千三,注入東海水力富。

4.課堂練習。識圖:長江的流程。

5.探究活動。

(1)佈置探究內容。由教師指地圖講:“和其他河流一樣,長江也分為上、中、下游三段。從源頭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長江的上游,從宜昌到江西省的湖口是長江的中游,從湖口到入海口是長江的下游。現在我們就從地圖上找一找:①長江的上游江段;②長江上游流經什麼地形區;③長江上游地區的環境怎樣;④長江上游的水流狀況。”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查找地圖,進行探究。

(3)課堂討論。學生交流“探究長江上游狀況”的成果。學生藉助地形圖或長江流域圖進行彙報,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其要點是:從源頭到湖北省的宜昌是長江的上游;長江上游流經我國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以及海拔2000米的雲貴高原地區和四川盆地地區,分別屬於我國的第一級和第二級階梯地區;那裏山高林密,江水奔流於峽谷之中;長江上游的江水清澈,是從高處向低處一路跌落下來的,所以江水湍急,藴藏着豐富的水力資源。聞名於世的長江三峽就位於此河段,宏偉的三峽水利工程正在建設之中。重慶市是我國西南部重要的工業城市,鋼鐵、機械、汽車製造、紡織、食品等工業十分發達。

6.朗讀教科書第62~63頁的課文。

7.學生齊誦在語文課上學習過的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

〖家庭作業

收集相關資料並從地圖上查找:①長江的中游、下游江段;②長江中游、下游流經什麼地形區;③長江中游、下游地區的環境怎樣;④長江中游、下游的水流狀況;⑤長江中游、下游地區的建設成就。

《長江的訴説》第二課時

1.複習檢查。(1)集體朗讀長江源流的歌謠;(2)識圖:長江的流程。

2.學生進行“探究長江中、下游”活動的成果彙報。學生藉助地形圖或長江流域圖彙報有關長江中、下游情況的資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其要點是:

長江中游:長江穿過三峽流到宜昌,結束了上游到達了中游,流經湖北到達江西的湖口,這便是中游段。

長江下游:從江西省的湖口到長江入海口便是長江下游段。

長江中、下游地區處於我國的第三級階梯,地勢低平,河湖眾多,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工農業均發達,是我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3.朗讀教科書第64頁的課文。

4.學生繼續進行“探究長江中、下游”活動的成果彙報。學生藉助地形圖或長江流域圖彙報有關長江中、下游情況的資料,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其要點是:

長江中、下游是平原地區,是我國主要的農業區,可以説是沃野千里。可以結合播放學生在音樂課學習過的兒童歌曲《我們的田野》(我們的田野,美麗的田野,碧綠的河水,流過無邊的稻田,無邊的稻田……)進行介紹:由於長江中、下游地處平原地區,又有很多支流匯合進來,所以江面開闊,江水流速平緩,利於航運,素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在這一地區還經過湖北省省會武漢市、江蘇省省會南京市和直轄市

海市。武漢是我國中部重要的工業城市,鋼鐵、機械、汽車製造、造船、紡織等工業十分發達。南京是我國的歷史名城,有多種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在全國佔重要地位,還有我國目前最大的鐵路、公路橋―――南京長江大橋。上海市是我國第一大城市,也是世界大都市之一,經濟、科學文化、交通均高度發達。

5.朗讀教科書第65頁的課文。

6.課堂練習:完成教科書第64~65頁的填空。

7.教師。

〖家庭作業

1.通過識圖練習,鞏固學習過的有關長江的知識。

2.佈置探究任務。預習教科書第66~67頁的內容,收集有關長江環境和保護母親河行動的資料。

三年級下冊《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通過對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狀況的瞭解,感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艱辛與漫長,以及我國曆史的源遠流長。

2、從食的角度,瞭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世界的貢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

3、瞭解和欣賞飲食文化的特點,感受飲食文化中閃爍着的祖先的智慧和創造。

4、嘗試運用傳説,文物資料等拖冊和再現歷史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狀況的瞭解,感受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艱辛與漫長,以及我國曆史的源遠流長。

2、從食的角度,瞭解人類社會的發展,尤其是農業的發展及其對世界的'貢獻,體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勞動人民的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走進遠古時代吃穿住行是生活最基本的需要,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呢?讓我們一起去考察吧。

小組交流自己緣故的故事,全班交流師: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吃什麼/穿什麼?住在哪裏?他們生活中會有哪些苦難和危險生:彙報自己的資料。:人類從誕生之初,就一直處在嚴酷的自然條件的考驗中,嚴寒酷暑,暴雨雷鳴,毒蛇猛獸。為了生存和發展,我們的祖先在艱苦的條件下,運用自己的聰明和智慧,不斷地摸索,開拓,經過漫長的歲月,一步補從野蠻走向文明。

二、告別飲血茹毛的生活查字典“飲血茹毛“是什麼意思?隨着社會的進步,人類在謀取食物和社會方面與最初給人類有哪些變化?

1、自己閲讀熟食的故事,從吃生食————吃熟食

2、出示教材,圖片,刀耕水種,人拉犁,牛拉犁。讓學生觀察人們的耕作是怎樣一步步進步的?在漫長的生活,生產實踐中,我們的祖先把一些植物培養成農作物,把野生動物馴化成家畜,創造了農耕和飼養技術。思考:這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影響?

3、出示小資料我國是世界上培育出農作物最多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為人類的生存與文明所做出的重大貢獻

第二課時

古人的歌謠

1、出示課前農諺。(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調查表

天氣的農諺

節氣的農諺

自然的農諺

其他

2、學生説説這些農諺,告訴了我們什麼(自然現象和規律、人與自然的關係),從中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

3、農曆有二十四節氣,我們在日曆中找一找它們的名稱。再設想一下,這些節氣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中華食文化同學們,你們最喜歡吃什麼?俗話説,“民以食為天”,幾千年來,人不僅學會了種植和養殖,還創造了自己獨特的食文化,

今天我們來談談的食文化P31——P32。

1、你們瞭解了什麼?(出土的石器、麪糰變麪條、餃子的做法、屈原的故事、筷子的使用)除了書上的介紹,你還知道什麼?(從習慣、講究、禮儀等方面引導)

2、全班齊讀《奇妙的筷子》,讀後最大的體會是什麼?你們還能舉出反映出祖先聰明的例子嗎?

3、古代與現代食文化有哪些聯繫呢?(以餃子為例教學P85)

4、剛才有的同學説喜歡肯得基、牛排,那它們屬於——西餐。對,每個民族和國家,由於生活的環境和歷史文化存在着差異,所以在食文化上也不相同,我們比較一下,中、西兩餐各有什麼特點?P33除書上的以外,你們還知道哪些?

5、這兩課我們瞭解遠古時代的生活狀態,以食這一話題,感受祖先的智慧和創造及對現代的影響,除了食文化,還可以從哪些地方再次感受這些呢?我們下節課再來探討。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七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案--誠信是金

教學目標:1、結合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和兒童的生活經驗,理解誠實守信的重要意義,懂得“人無信不立”的道理。

2、知道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誠實是立身之本,理解“人無信不立”,理解誠實在待人處事中的作用,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誠實守信是中華的傳統美德。

教學準備:1,收集古今中外有關誠信的經典事例。

2、把第八頁的故事講給周圍的人聽,完成調查問卷,瞭解人們對誠信的看法。

3、利用收集媒體中的相關報道,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調查周圍人的方式,瞭解有關不誠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教學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新課

從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瞭解到了什麼是“誠”,什麼是“信”,今天我們將繼續來探討“誠信”這一話題。

二、分組討論,續編故事。

1、課件出示第八頁故事情節。

2、分組討論:(1)那個扔掉誠信的青年人可能回成為什麼樣的人?

(2)想象一個不講誠信的人在待人處事上會是什麼樣?這樣下去其結果會是什麼樣?

3、小組合作,用表演的形式把故事續演出來。

三、交流收集,瞭解人們對誠信的看法

交流課前調查的情況和問卷統計結果,看看劃去“誠信”的人佔多大的比例,他們選擇丟掉誠信的理由是什麼;不願意丟掉誠信的人佔多大比例,他們的理由是什麼。

四、學習第九頁的案例,體會“人無信不立”的含義

1、課件出示第九頁的案例。

2、討論:

(1)僅僅是三次逃票的記錄使他失去了(工作的機會),這些公司為什麼把誠信看的這麼重要?

(2)在我們生活中,人們有時常常在不經意中失去了誠信,然而當誠信被丟掉時,同時也失去了什麼呢?

3、小結

是啊,正如同學們所説的一樣,人如果丟掉了誠信,即使有着聰明的大腦,出眾的才學,也會因為不被社會承認,他的才學機敏無法展現,金錢榮譽無法獲得,可見誠信是人立足與社會的根本,正如孔子所説的(出示孔子的話)——人無信不立。

五、作業

通過收集媒體中的相關報道,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調查周圍人的方式,瞭解有關不誠不信害人害己的事例。

六、板書設計

誠信是金

人無信不立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八

教材分析

本課為未來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權利與責任》的第三個主題,是將權利與責任意識由家庭、學校生活領域延伸到家鄉(社區)生活領域的的一課,在於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參與社會管理的能力。

本課結構清晰,突出兩大主題。“我眼中的問題”,先通過四個事例來引導學生理解哪些是社會問題、這些社會問題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讓學生感受到關注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的重要性、必要性,為學生髮現身邊的社會問題提供了範例和動力;“我給政府提建議”板塊則偏重於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管理的意識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兩個主題活動,讓學生充分明白了關注社會問題和解決社會問題既是每個人的權利,又是每個人的責任,並能積極地力所能及地參與社會管理。

學情分析

1、現在的學生多嬌生慣養,自我意識很強烈,做事以自我直接利益為前提,加上學生社會意識正處於萌芽狀態、一些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和畸形社會風氣的影響,對一些社會問題視而不見,漠不關心。如何打破這種思想,是本課教學的第一大難點。因此從學生身邊蒐集一些與學生利益直接相關的現實社會問題進行啟發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討論,使學生感受到社會問題不僅關係到他人利益,也關係到個人利益,從而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為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提供思想認識基礎。

2、每個孩子都是可愛的,都有為社會服務的願望,但是由於農村孩子很少參與一些公益活動,因而缺乏去參與社會管理的勇氣和體驗。如何勇於實踐,又是本課教學的第二大難點。因此帶領學生成功解決一些社會問題,對於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勇氣和能力具有鼓舞和促進作用,能加深學生對關注社會問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理解,對學生的後續教育效應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意識

2、能力: 培養學生探究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合作能力

3、知識:引導學生樂於、善於發現社會問題,能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社會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樂於、善於發現社會問題,能提出合理化建議解決社會問題

教學難點:如何解決身邊的社會問題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家鄉的方言》,它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説到家鄉,家鄉的方言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它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因此讓學生充分了解方言是十分重要的。本課就是從家鄉的方言入手,瞭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認識方言與家鄉人生活的關係,同時通過與普通話的對比,瞭解方言的利與弊,正確認識方言,學會正確應用普通話。

二、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嘴上經常説方言,但卻不知什麼是方言,尤其對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利與弊他們幾乎不懂。老師平時強調説好普通話,可一部分學生根本不懂為什麼要説普通話。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將方言與普通話的對比,瞭解説方言的利與弊,正確認識方言,學會正確應用普通話。

2.過程與方法

能夠自覺參與學習活動,在活動中,在活動中掌握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活動,使學生了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體味家鄉人對方言的情感,明確方言與家鄉人生活的關係。

四、教學重、難點:

1.通過學習活動,正確認識方言,瞭解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

2.瞭解説方言的利與弊,正確應用普通話。

五、教學準備:

1.師生共同進行各地方言的瞭解調查活動,收集相關的方言資料。

2.學生收集家鄉方言土語詞彙,記錄下來,課堂進行討論。

3.多媒體,《貓和老鼠》陝西方言版的視頻資料。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引導學習、合作交流學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動畫激趣:同學們,你們看過《貓和老鼠》這部動畫片嗎?今天老師也給大家帶來了《貓和老鼠》的精彩片段,看看今天老師播放的動畫片和我們平時看到的有什麼不同之處呢?

2、引出課題:這部動畫片用陝西方言進行了配音。陝西方言,也可以説是我們的鄉音。説到家鄉,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家長的方言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家長的方言吧。(板書課題)

二、説家鄉的方言,感受不同地域的方言。

1、談話交流:同學們,你們的家鄉都在哪裏呢?你們會説家鄉的方言嗎?請同學們説一説自己家鄉的方言。(陝西,河南,山西,上海,青海等)

2、總結: 來自不同地方的人,他們的方言也會各不相同。(板書)

三、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方言,感受方言在生活中的`地位。

同學們,方言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那你們想一想,在平時的生活中我們都能在哪裏聽到家鄉的方言呢?同桌之間討論一下。

(家鄉人在一起説方言;地方戲用方言演唱;地方電視台有用方言播出的欄目)

總結:

方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

四、引導學生體會方言的利弊。

1. 體會方言對人們生活的有利之處:

(1)同學們,方言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根植於家鄉人的生活,那大家想一想,方言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有利的地方呢?

(啟發引導: 你們想一想,如果你們在外地遇到老鄉,你們説方言的時候心裏會有什麼感覺呢?再比如剛才觀看方言視頻的時候,你們心裏又有什麼感覺呢?)

(提問並作相應的評價)

(2)總結:

方言的好處: 方言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根植於家鄉人的生活,它帶來家鄉人一起交流時的親切感和歸屬感。當我們看方言欄目時的認同感和興奮感。

2. 體會方言在人們生活中的不方便之處。

(1)方言對我們的確有好處,那你們再想一想,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説方言嗎?

(啟發引導: 大家想一想,如果你們去外地旅遊,還能説方言嗎?如果你們在公共場合與他人交流,這時候還方便説方言嗎?)

(2)總結:

所以説,方言不利於廣泛的交流。有時候説方言會造成不必要的誤會,甚至還會耽誤事情。這是方言的弊端。

結論: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方言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方言對我們有好處也有不方便之處,所以呢,為了更好地與他人交流,我們應該學好普通話。

《品德與社會》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知道應當認真執行集體中經大家民主決策出的行動計劃,這是自己的責任。

2、學會管理自己,形成主動管理自己和參與校內各項工作的意識。

3、能根據自己的特點,願意並主動為集體做力所能及的事,服務。

教學重點:集體討論的時候,我們有積極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和義務,經過民主決策訂出的行動計劃,我們也有遵照執行的責任。

教學時間:四課時

第一課時

一、説一説

1、回憶一年中班級、學校、少先隊組織了哪些集體活動,自己參加了其中哪些活動?沒能參加哪些活動?沒參加的原因是什麼?

2、説一説自己參加活動有哪些體會?

二、讀課文,並思考:

你對三位同學在一次集體活動中的表現滿不滿?

組織討論

1、三位同學説得有道理嗎?

2、集體做出的決定,是不是可以執行,也可以不執行?為什麼?

三、引導行為

集體討論的時候,我們有積極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利和義務,經過民主決策訂出的行動計劃,我們也有遵照執行的責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明白了什麼道理?

2、你願意為集體服務嗎?

二、説一説

1、書中幾位同學為集體做事的情景。

2、在集體生活中,出集體組織的活動外,還有哪些讓我們參與的渠道?自己參與過其中的哪些工作?

3、小組交流:班級、學校的哪些事情可以由我們直接參與?自己參與過哪些事情?有什麼收穫體會?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三、班級交流

我們可以參與的事情:

我們參與的體會:

我們參與的經驗:

我們還需要改進的地方:

四、情感交流

説説自己的收穫。

第三課時

一、讀課文,説一説這些同學在集體生活中自我管理的一些做法。

1、他們在自我管理中做了哪些事?

2、想想説説:如果是你,你會做嗎?

二、思考説一説:

學校或班級生活中還有哪些現在沒人管或是老師在管的事情,可以由我們自己來管?

三、討論交流

聯繫實際説説,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進行自我管理?

四、深化交流

1、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實際,給自己尋找一個合適的崗位。

2、説説你怎樣來履行職責?

第四課時

一、讀課文,思考:

1、看到同學打架,周圍的人該不該管?

2、發現問題後該怎麼辦?

二、組織討論:

從自身或別人的經歷中,你認為集體中類似的“閒事”還有哪些?該不該管?為什麼?

三、小組交流

在集體生活中,我遇到過哪些“閒事”?是怎樣等待的?有什麼體會?有哪些經驗或教訓?

四、引導行為

學校,班裏有很多事情,我們都可以管一管,有些事情可以自己出面去做,有些事情可以向老師反映等。作為學校和班級的小主人,多學校的事情,可不能分分內和分外。

五、指導完成“我的發現和金點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jiaoxueziyuan/jiaoyufangan/7oqgq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