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精品多篇)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精品多篇)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精品多篇)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一

作者:佚名    轉貼自:轉載    點擊數:64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作者:齊治平

陸游(1125-12XX年),字務觀,號放翁,是我國傑出的愛國詩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詩中,始終貫串和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形成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顯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國詩壇上的崇高地位。他在臨終前寫的《示兒》詩,更是一首感人至深、傳誦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我本來知道,當我死後,人間的一切就都和我無關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沒能親眼看到祖國的統一。因此,當大宋軍隊收復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來之時,你們舉行家祭,千萬別忘把這好消息告訴你們的老子!

這首詩是陸游的絕筆。他在彌留之際,還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貴族霸佔着的中原領土和人民,熱切地盼望着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從這裏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激情是何等的執着、深沉、熱烈、真摯!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

陸游所處的時代,正是我國歷史上民族矛盾異常尖鋭的時代。在十二世紀初,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國。在陸游出生後的第二年,金國佔領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市);第三年把徽、欽二帝擄去,北宋亡國。而當欽宗之弟趙構逃到南方,在臨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權之後,不但不發憤圖強,收復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漢奸秦檜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紹興十二年(1142年)和議告成,趙構競無恥到向金國皇帝自稱臣子,並答應每年獻銀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跟金人劃淮水為界。從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淪為金人的領土,北方的廣大人民橫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敵人的威脅壓榨下苟延歲月。後來宋孝宗趙眘與金簽訂的“隆興和議”及寧宗趙擴與金簽訂的“開禧和議”,照舊屈辱求和。這種局面,當然是一向反對民族壓迫的廣大漢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這一歷史時代,不知有多少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挺身而出,展開了不屈不撓的鬥爭,而陸游則是他們在文學戰線上的傑出代表。

陸游一生經歷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於幼年在敵人入侵下倉皇逃難,以及家庭和親友的愛國言論的啟發教育,陸游對當時的嚴重民族災難有着極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在心靈深處埋下了愛國復仇的種子。此後無論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陝前線從軍,直至晚年在紹興老家閒居,這顆種子生根、發芽、挺幹、開花,雖然不斷遭到風雨的摧殘,卻也不斷地成長壯大,並且終於結滿豐碩的果實。清朝詩人趙翼的《甌北詩話》中有一段話,説得十分概括,他説:

放翁十餘歲時,早已習聞先正之緒言,遂如冰寒火熱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義而論,亦莫有過於是者,故終身守之不變。入蜀後在宣撫使王炎幕下,經臨南鄭,瞻望鄠、杜,志盛氣鋭,真有唾手燕、雲之意,其詩之言恢復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後,猶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後,……是固無復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舊事》雲:“乞傾東海洗胡沙”,《老馬行》雲:“中原旱蝗胡運衰,王師北伐方傳詔,一聞戰鼓意氣生,猶能為國平燕趙”,則此心猶耿耿不忘也。臨歿猶有“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之句,則放翁之素志可見矣。

當然,這裏所謂“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統計,而且只是從數量上、表面上來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見陸游的“素志”是一貫的,是自少至老歷久不渝的。尤其這首《示兒》詩是他生命終點所爆發出的愛國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愛國思想及詩作的總結。

歷代文人,凡是讀過《示兒》詩的無不為之感動。早在南宋當時,劉克莊就有一首絕句説:朱自清本人也是一個深情的愛國者,新、舊詩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對陸游其人其詩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從《示兒》詩中看到陸游“愛國熱誠的理想化”,換言之,也就是陸游愛國思想的進步性和它所達到的高度。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進一步略加説明和補充:第一,陸游熱愛祖國是和他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緊密結合的,既包括對“忍死望恢復”的中原“遺民”的深切懷念,也包括對“歲輦金幣輸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與哀憫。其次是他對祖國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繫念,如“三萬裏之黃河”和“五千仞之太華”,以及“兩京宮闕”等等。再則是他對民族語言和整個民族文化的愛護,惟恐在異族的長期統治下遭到破壞與同化,以致“東都兒童作胡語”,甚至整個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變了漢族的生活習慣,忘記了自己祖先的傳統(有關例證,詳見拙著《陸游傳論》下編第四章)。這些才是他“但悲不見九州同”和熱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愛國思想的根本內容。列寧説:“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對家鄉、對祖國和對自己的人民、對優秀傳統的愛。陸游詩裏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正是這些。因此朱文聲稱:“過去的詩人裏,也許只有他才配稱為愛國詩人”,這個評價雖顯得過於強調,有抹殺他人之嫌,但為了指出特色,我們應該承認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兒詩》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如今,距陸游寫出他的《示兒詩》雖已過去七、八百年,但詩中所表現的愛國熱誠,仍然催人淚下,發人深省。“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裏“但悲不見九州同”的哀音,對祖國統一,認同迴歸,仍然是一個有力的呼喚

(第一範文 友情提醒:查找本課更多資料,請在站內搜索關鍵字:示兒)本文轉載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二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乃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默寫本詩。

3、體會詩中表達的強烈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我國曆代的許多詩歌作品中,有一首詩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這首詩就是我國宋代愛國詩人陸游在臨終時留給兒子的遺言。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首《示兒》。

二、質疑

(一)、輕聲的讀這首詩,想想你有什麼問題要你要提的嗎?

學生可能提的問題有:

1、這首詩的作者陸游是怎樣一個人?

2、這首詩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得?

3、對這首詩中的理解上的一些問題。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三、網站導航

1、同學們想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們通過網絡來學習這篇課文,大家有沒有信心來學好一課?我們先來看一下今天的網絡課件裏有些什麼內容?

2、你準備怎樣來學習這篇課文呢?你能告訴大家你準備先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第三步做什麼?

3 、教師歸納

第一步:把這首詩讀正確。

第二步、能過重點的詞語理解這首詩的意思。

第三步、體會詩句中表現出來的思想感情。

第四步、進行有感情的朗讀。

四、學生自主學習

五、學生交流學習的結果

1、指名詩本詩,讀後評價有無讀錯的地方。

2、交流你讀懂了什麼?你想説些什麼話?

(1)説説詩的意思。

(2)你還想説些什麼?

(3)你能把它讀好嗎?

六、反覆品讀,感情詩歌表達的愛國主義情感

當時北宋被金兵佔領,南宋小朝廷無意北進收復故土,北宋人民處於國破家亡、水深火熱的空難中,日日盼宋軍收復失地,統一國家。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在臨死前也不忘收復中原,同學們談的體會真好,能不能把你的體會用朗讀的形式表現出來呢,讓我們一起來試一試,教師配上音樂。

1、自由讀

2 、小組內相互讀,然後選一個讀的最好的同學代表本組來進行表演。

3、小組代表讀,讀後評議

4、全班讀

5、指名背誦

6、全班背誦

七、作品發表

同學們,此時此刻陸游的兒子會想些什麼,會説些什麼呢,現在你就是陸游的兒子,請把你要説的話發表在作品欄裏。

八、測試

讀下面的短信,用詩填空。

中國台灣小朋友: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祖國日益強大,香港、澳門回到了祖國懷抱,可你們遠離祖**親,我們多麼盼望你們早日回到祖國媽媽身邊!這裏,我只好用陸游的一首來表達我這時的感受:“,。,”我深信:以後我們會團圓的,這也是我們全體大陸小朋友的願望!

歡迎到我們家鄉玩!

江蘇省常熟市張橋中心國小六(4)班全體同學

2003年4月18日

九、課外延伸

1、同學們,學了這首詩後你們還想知道些什麼時候呢?

偉大詩人陸游還有哪些其它的詩歌作品,

2、請同學們收集一些陸游的其它作品發表在作品欄中。

愛國的絕唱——談陸游的《示兒》詩 篇三

【教學目標】

1、學會4個生字,背誦並理解課文

2、瞭解古詩敍述的內容,受到傳統文化的藝術薰陶

3、體會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主義精神影響

4、結合學詩,培養學生的自學、想象、表達創新能力

【教學重難點】

1:吟誦古詩,想象意境,理解古詩內容。

2:結合時代背景,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收集查閲陸游的相關資料,瞭解寫作的時代背景。

一、情境導入,瞭解詩人。

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宋詩(板書、宋詩)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陸游寫的,他一生寫詩近萬首,這首《示兒》是他臨終前的絕筆詩。

師:“示兒”是什麼意思?臨死前寫給兒子的叫什麼?人們在臨死時給兒子的遺書一般都是寫些什麼?(生回答)

師:那陸游寫了什麼呢?下面我們來學習古詩。

二、讀通全詩,理解詩意,體會情感。

請看大屏幕,出示《示兒》,並配樂放錄音。

師:你能聽出這首詩大概寫了什麼意思嗎?你能不能把它讀正確呢?自由朗讀,再指名三名學生讀、再齊讀。

要想讀好詩,就要知道詩的意思,你能根據書本上的註釋自己去理解嗎?想好了就與同桌説一説。

大屏幕出示:“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指名學生説這兩句的意思。

師:注意這兩個字的意思。出示:元—原來、本來、同一統一。

師:死去了什麼都是空的,哪些東西是空的?有一件事使作者放不下,感到很悲,是什麼?

師:接下來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宋朝的歷史,誰知道?指名説。

師: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北宋政府腐敗無能,節節敗退,一直從首都開封逃到長江以南,後來趙構在長江以南建立了一個新的宋朝,史稱南宋,都城在臨安,也就是現在的杭州,而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都被金兵佔領,北方的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過着屈辱的生活,而南宋政府卻只知道花天酒地,忘記了亡國之辱,忘記了收復失地。同學們,現在你知道作者為什麼而悲了嗎?指名説。

(板書:山河破碎悲)

你能把這種痛苦讀出來嗎?指名讀詩。

我們來讀一首詩人68歲時寫的一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學生齊讀,你讀懂了什麼?

指導讀前兩句,“三萬裏”“五千仞嶽”分別指什麼?(九曲黃河巍巍華山)這是何等的氣魄!全班男生齊讀這兩句詩,可是這麼壯麗的山河卻被敵人佔領着,你的心情怎麼樣?

師:如果你就在淪陷區,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可以與同桌討論再指名説。

師:你覺得詩人還為什麼悲?(板書:百姓受苦悲)

帶着這種哀痛你再讀讀這兩句,你會有更深的體會,指名學生齊讀後兩句“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面對此情此景,你有什麼想説的?

師:統治者在幹什麼?我們在一起去臨安看一看,出示《題臨安邸》,齊讀。

師:他們在幹什麼?一邊是“遺民淚盡”,一邊是“尋歡作樂”。

那些南宋的大臣們忘了自己是亡國奴,忘了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遺民們,忘了祖國的統一,忘了……。詩人還為什麼而悲?

板書(昏君無能悲)

師:生命即將結束,但是還沒有盼來國家的統一。是悲哀,是悲痛,是哀憤,學生齊讀,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但悲不見九——州——同。

師:這樣的南宋王師,做不了什麼,但是此時的陸游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祖國,哪怕只有一絲的希望,他還是把希望寄託在王師的身上,這都是源於他那顆拳拳的愛國心。

師:王師北定中原日,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一天?或許幾年,或許幾十年,我們的陸游,我們的愛國詩人會在地下一直等着這喜訊。指一名學生讀,其他學生評價。這是陸游最後的希望啊!他一再囑咐兒子,一再叮囑。

你來讀,再指一名學生讀。評價:你讀出了陸游當時的那種急切的心情,我們一起來。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告乃翁!告——乃——翁!

三、拓展延伸,情感昇華。

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了無數愛國詩人,你知道的有哪些?

出示陸游、文天祥、范仲淹、岳飛的詩句。學生欣賞

師:這些愛國詩人寫下了無數篇愛國詩句,我們在學習這些詩句的時候,不僅要理解詩的內容,還要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愛國情感,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名愛國的人。

板書:示兒:愛國之情

無限的希望——王師北定中原日

《示兒》教學案例分析

一、找準切入口,建構文本

在《示兒》教學設計中,我主要抓了詩句中的一個“悲”字進行理解。在認識了詩人,瞭解了詩句意思,初步感受詩人心情之“悲哀”後,我又選取了課外的兩首詩《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和《題臨安邸》作為補充材料。以古詩補充古詩,以古詩拓展古詩。這種拓展,是鑑於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基礎上,通過對文本加以創造性的變式、擴充,對詩中的“悲”做了一個情感上的延伸。如上述片段中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我把同背景下的淪陷百姓生活呈現給學生,去想象詩句中的畫面,學生述説的那一幅幅悽慘的畫面:“看到的是百姓生活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聽到哭泣、呼喊着宋王朝的名字”“我彷彿看到了胡人騎着馬從大宋百姓的身上踏了過去,這些百姓在喊叫着……”《題臨安邸》中的權貴們的花天酒地,都讓我們的學生與愛國詩人陸游一樣,為百姓苦難生活感到“悲痛”,為南宋王朝的荒淫生活感到“悲憤”。如此一來,詩句中的“悲”就豐滿起來,學生的感悟也豐富起來。

二、抓住情感主線,整合文本

我把這首詩中的“悲”拆成了很多份,如果就此打住,那麼課堂中就沒有生成。詩是散的,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散的,我們的課堂也是散的。於是我還是以這個“悲”,把詩串起來,把學生的情感患起來,把我們的課堂串起來。我用了很感性的教師引導語言,為的是抓住學生已有的情感,來提升感悟。如:“因為陸游的愛國,看不到大宋的統一,陸游遺憾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到那些望眼欲穿的北方百姓 ,陸游悲痛啊”“因為陸游的愛國,想着那些花天酒地,苟延歲月的南宋權貴們,陸游悲憤啊”。有了這樣的教師語言,學生的情感再次得到昇華。同時也自然的把內容歸結在了我們的詩句: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時,學生的情緒還在激昂之中,所以繼續教學後兩句詩: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因為陸游的愛國,他還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國家,於是他對兒子千叮萬囑,我們的課也在學生們一次又一次的叮囑中,一次又一次的抒發心中陸游愛國感慨的朗讀中結束。

回顧整個課堂,安排的最出才的環節是引導學生透過字面去想象詩歌后的背景,並緊扣“悲”字讓學生去體會詩人臨終前無限的心事和不了的清潔。這既是對詩句理解的過程,對語言魅力品析的過程,也是學生運用語言表達情感的過程。學生在學詩,在學語言,也是在領悟情感。這節課還有一點做得比較好的,即有感情的朗讀很充分。學生通過反覆吟詠,以朗讀和寫話來體會詩的內涵,讓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同時也獲得成功的快感。

結合《題臨安邸》讓學生對詩歌的意境有更深的瞭解。也讓學生懂得了少年是國家的希望,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當然,本節課同樣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

1、對情感朗讀的引導雖有層次,但沒有很好的拓展開。

2、有些依賴課前的教案設計,使得課堂生成還不是很自然,顯得各環節的銜接不流暢。

3、課堂上的發言機會不夠民主,許多學習上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沒有或是較少有發言的機會。

《示兒》教育評價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學過不少的古詩,對古詩有一定的理解能力,而且這首古詩也較為淺顯易東,所以老師放手讓學生自學,然後以全班交流的形式共同品析重點詞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9o3w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