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茶葉情況報告多篇

茶葉情況報告多篇

茶葉情況報告多篇

【第1篇】關於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説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當,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為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先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莢冬其中:精製茶廠42莢冬已完成改造並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為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莢冬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為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着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11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均勻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均勻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為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為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進來源。

二、存在題目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盡大多數茶葉品牌着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本錢不斷進步的情況下,委曲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釉冬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為,沒有長遠計劃,茶園治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園,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户治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為主解決茶葉銷售題目,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眾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團體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為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躲庫等必要的藴躲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為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分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治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中政策資源打造“看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鑑戒,如今“大佛龍井”和“看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茶葉公司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税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進步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治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燒瑰制機制,進步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户往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户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團體,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户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團體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團體運作的局面。三要鑑戒新昌等地與天福團體(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團體)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進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一要建立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高分子材料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條件下向種茶大户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為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台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治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進步抵禦自然災難的能力,建設一批道路園林化、治理機械化、產出高效化、品種良種化的現代茶葉示範園區,增強示範與輻射功能。

4、堅持科技立業,推進茶葉產業技術進步。一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茶葉科技職員隊伍和農民技術隊伍。市農林局應至少配備2至3名專門從事茶葉科研和推廣的專業技術職員,各茶葉主產鄉鎮也應配備1至2名。同時,開展多層次的技術培訓工作,使茶葉從業職員普遍接受先進的茶葉科學技術和現代營銷知識。二要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以適用技術的推廣為切實點,規範茶葉生產、加工、銷售的全過程,加速實現茶業標準化。三要大力推廣剪採、施肥、治蟲、加工等的機械化,推廣立體攤青、智能化攤青、無煙塵加工新工藝,努力實現茶葉生產的全程機械化,同時將設施栽培技術引進茶葉生產領域,應用計算機控制技術調節環境條件,最大限度地進步科學資訊茶葉生產效率。四要加強新名優茶開發和茶副產品的綜合利用,大力發展黃金茶和白茶及經濟型名優綠茶,同時根據茶葉產品需求變化,開發方便、經濟、保健型的茶類新產品,如冰茶、速溶茶、茶飲料等,從茶副產品如茶籽、茶末中提取茶油、茶色素、抗氧化劑等。五要大力發展無公害茶葉生產,實現茶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化。加強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建設,採用以生物防治為中心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行以施有機肥為主的栽培方法,嚴格執行茶葉採摘、加工、包裝和儲運的綠色食品操縱規程。

5、推進茶文化建設,培育我市茶業新的經濟增長點。隨着旅遊業的發展,觀光農業的興起,人們對茶的愛好與需求日益增長,茶文化旅遊與消費將成我市旅遊業的重要內容。我市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將旅遊目的地建設與茶文化建設有機結合,必定會促進我市旅遊業與茶業的共同發展。一要建設茶文化旅遊設施。利用茶樹起源、綠茶之源、茶飲俗之源等,將現有條件較好的茶園改造成集遊覽觀光、休閒娛樂於一體的現代觀光茶園,隆重推出“綠茶之源”品茗遊等,讓遊客親身參與名茶的採製、泡飲等活動,享受悠閒時光。二要普及飲茶知識,推廣茶藝活動。充分發揮茶文化促進會的作用,積極宣傳飲茶的保健作用、休閒功能,營造人人愛茶、人人飲茶的良好氛圍。在新聞媒體開闢茶文化專題節目,以茶會友,以茶傳情能源材料,弘揚茶文化,培養新的茶葉消費羣體。

【第2篇】關於安溪縣茶葉生產發展情況的考察報告

由福安市政協副主席陳成基帶隊,組織該市茶業局、諮詢委、市政協有關委辦負責人和專家等一行5人前往安溪考察茶葉生產,在安溪縣政協聽取了該縣農業與茶果局局長所作的情況介紹,考察參觀了安溪茶都和華芳茶葉公司等企業。安溪縣濃厚的茶文化氛圍以及其茶業生產上在確立支柱、強化領導、建設基地、科技創新、宣傳造勢、拓展市場等方面的經驗和成效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的印象。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確把茶業作為關係民生的重點支柱產業來抓,推動茶葉生產迅速發展。安溪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茶業的發展,10多年來,對茶業的定位由傳統產業→支柱產業→出口創匯產業→民生產業,並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動茶產業的迅速發展,使其在安溪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縣有茶園面積30萬畝,年產茶1.9萬噸,產值10億元,銷售收入30億元;出口1.2萬噸,創匯3000多萬美元。主要茶樹品種有鐵觀音(20萬畝)、黃、毛蟹、本山、水仙、大葉烏龍等。全縣22個鄉鎮,457個自然村,總人口107萬,有70多萬人從事茶業相關行業。

二、加強領導,完善機制,為茶業生產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加強領導,縣裏成立縣茶業管理委員會,由一名正處級、三名副處級領導分別擔任主任和副主任,農業、財政、計劃、經貿、技監、工商、供銷等有關部門負責人任管委會成員,並在每個鄉鎮都有一名副職負責抓茶葉生產,確保了茶葉生產管理各項措施的及時協調和落實。二是職能機構健全,縣裏有農業與茶果局、茶業質量監督中心、茶葉科學研究所等配套齊全的職能部門,每個鄉鎮經作站都配備1~2名專職茶葉技術人員。三是政策落實到位。在全省率先實行茶葉特產税減免3年;縣、鄉對茶農種茶各補貼每畝50元;縣政府在全縣發佈關於禁止銷售使用高殘毒農藥的通告,嚴禁在茶、果等農作物上使用高殘毒的農藥,並試行對連片茶園統一病蟲測報、統一定點供藥、統一時間噴藥。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鐵觀音名優茶葉基地。政府把鐵觀音品種作為全縣烏龍茶發展的當家品種來抓,每畝補助100元鼓勵茶農改植或新墾種植鐵觀音,10年來共新植10萬畝鐵觀音,形成上規模的名優茶葉基地。

四、重視科技投入,增強發展後勁。安溪的茶樹品種、製茶技術許多都引自台灣,並經當地吸收消化和發展,轉化成當地的品種優勢和技術優勢,特別是製茶工藝水平得到不斷的改進和提高。近年來又發明和推廣空調製茶技術,大大提高了夏季烏龍茶的做青質量,增加了農民收入。

五、政府搭台,文化開道,經貿唱戲。安溪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營造濃厚的茶文化氛圍及茶葉市場的培育和拓展,通過政府搭台、文化開道、經貿唱戲,向建設國際型茶都的目標穩步前進。2000-2002年,以縣政府為主,每年分別投入800萬元、450萬元和300萬元巨資舉辦“中國茶都(安溪)茶文化節”大型招商活動,海內外政要、學者、商家雲集,規模空前,招商引資取得豐碩成果。還先後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舉辦鐵觀音“茶王”賽,獲“茶王”的茶師得到重獎,享受戴紅花坐花轎的茶譽。這些都有力地宣傳、塑造了“安溪鐵觀音”品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

2000年,安溪縣政府由一名副處級領導掛帥,僅靠3萬元啟動資金、200萬元銀行貸款,用10個月的時間就建起了佔地151畝、5幢建築面積共5萬平方米、有750家店面的“茶都”(一期)。為吸引商家入駐,政府又施行了為購買“茶都”店面經營者解決城區户口“藍户”和子女就學,提供6成15年銀行按揭等優惠政策。“茶都”商鋪店面不久就銷售一空,政府不僅還了200萬元貸款,而且賺了主樓二、三層包括交易大廳、會議廳、茶文化展廳、茶藝表演廳等在內價值2000多萬元的固定資產。“茶都”的成功運營,形成了全國最大的茶葉批發市場和“鐵觀音”茶貿易市場,2002年交易額達到5億元。“鐵觀音”茶的發展,茶葉市場的建設,還帶動了茶葉包裝業、茶葉機械製造業、運輸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個規模巨大的產業鏈。

【第3篇】關於我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説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稱,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為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家,其中:精製茶廠42家,已完成改造並

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為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家,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為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知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22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平均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為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為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來源。

二、存在問題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絕大多數茶葉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勉強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右,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為,沒有長遠計劃,茶園管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園,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户管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為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眾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集團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為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藏庫等

必要的儲藏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為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門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管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打造“望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如今“大佛龍井”和“望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税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

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户去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户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户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集團運作的局面。三要借鑑新昌等地與天福集團(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集團)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入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一要建立

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向種茶大户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為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台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管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第4篇】關於我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調研報告範文

河姆渡遺址7000多年前的原始茶、田螺山遺址出土的6000多年前的人工栽培茶遺存、世界上第一部茶書《茶經》唯一命名的古名茶——“瀑布仙茗”、源於北宋的我國最早的白茶——“四明十二雷”、以及最近在餘姚瀑布嶺發現的百年樹齡古茶樹,等等,這些無不説明餘姚是中國乃至世界茶飲、茶事、茶文化的源頭之一,在茶葉產業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從我市茶葉產業的發展現狀來看,與曾經擁有的歷史地位還不相稱,甚至已落後於茶葉產業的後起之秀——新昌、寧海等。為此,我們組織調研組對我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聽取了市農林局關於全市茶葉產業發展情況的介紹,並赴河姆渡鎮、鹿亭鄉、樑弄鎮、大嵐鎮等茶葉主產鄉鎮實地調研,考察了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徵求了市茶文化促進會的意見。現將有關情況綜合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我市茶葉產業主要分佈在四明山及其周邊的山區、半山區,涉及18個鄉鎮(街道),約有茶農10萬人。現有茶園面積6萬畝,其中:無性系良種茶園1.71萬畝,已建成無公害茶、綠色食品、有機茶生產基地1.8萬畝,產區規模在全省產茶縣(市)中居中等偏上水平。全市現有各類茶廠200餘家,其中:精製茶廠42家,已完成改造並

達到qs標準的企業42家。

全市現有名優茶品牌20餘個,主要品牌為瀑布仙茗、四明龍尖和寧波白茶。恢復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歷史名茶“瀑布仙茗”,先後獲得了寧波市名牌產品、寧波市八大名茶、省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中國地理標誌產品,其製作技藝已被列為寧波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有生產成員單位28家,基地覆蓋全市。四明龍尖為新創名茶,是寧波市知名商標。我市是寧波白茶的原創地和主要產區,產量佔寧波白茶總產量的50%以上。

2008年,全市實際計產茶園面積5.6萬畝,總產量6317噸,產值1.135億元。其中名優茶367噸,產值7372萬元,分別佔全市茶葉總產量的5.8%和產值的65%。珠茶產量5730噸,產值3783萬元。名優茶平均價格達到每公斤200.8元,最高的黃金芽每公斤8000元。全市茶園平均畝值2026.8元,其中白茶最高畝值超2萬元。在茶葉出口加工方面,出口珠茶加工量近3萬噸,出口貨值4億元。大嵐鎮作為全市最大的茶葉主產鄉鎮,1.8萬畝茶園為全鎮農民提供了近50%的收入來源。

二、存在問題

1、企業散小弱,發展後勁不足。我市名優茶品牌多而雜,茶葉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大的三、五噸,小的只有幾百斤,產值上百萬元的企業屬鳳毛麟角,除“瀑布仙茗”等個別品牌外,絕大多數茶葉品牌知名度低、缺乏市場認可,單體實力普遍不強,缺少具有行業影響力和產業示範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多數珠茶廠產品結構類同,銷售價格低、利潤薄,在煤、電、採摘等環節生產成本不斷提高的情況下,勉強維持經營,無力擴大再生產。

2、茶園經營分散,制約着茶葉產業的發展。部分茶園直屬村級集體所有,承包給個人經營,承包期大多在5年左右,由於承包期短,導致承包者存在短期行為,沒有長遠計劃,茶園管理粗放,導致茶園老化。大部分村級茶園隨山林責任制分茶到户,户均有茶園,承包户或自行加工茶葉,或出售鮮茶葉,由於茶園面積小,農户管理不重視,難以保證質量。

3、營銷網絡薄弱,市場化程度較低。產量較大的珠茶、蒸青茶多以出口為主,受自身能力所限,在銷售、定價等方面非常被動,基本上被中間商、外貿公司、外商所主導,缺乏市場話語權,是純粹的初加工。以國內市場為主的名優茶,由於多年來形成的經營習慣,大多數企業還是以“人情茶”、“關係茶”、“禮品茶”、“扶貧茶”為主解決茶葉銷售問題,基本拘於本地市場,鮮有銷往周邊地區,難以輻射到大眾市場,品牌對銷售的帶動效應不明顯。我們通過網絡調查我市名優茶在全國各大茶葉市場和全國最大茶葉流通企業天福集團的上櫃茶葉情況,基本上見不到我市“瀑布仙茗”等名優茶的蹤影。

4、工藝水平落後,產品品質較差。從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來講,我市大多數製茶企業生產設備和工藝水平是較為落後的,這是導致產品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珠茶加工企業普遍環境較差、設備落後,加工標準不嚴,一旦受到國際市場動盪或歐盟對進口珠茶嚴格執行檢測標準,整個珠茶產業就受到重創。名優茶生產企業缺少大型冷藏庫等

必要的儲藏設備,生產工藝仍以傳統方式為主,在採摘、攤青、製作等一系列關係到產品品質的環節仍較薄弱。如由於加工機械的原因,導致不同企業生產的“瀑布仙茗”在外形上存在較大的差別,影響市場競爭力。

5、監管不夠到位,產業發展機制不夠健全。政府有關部門對茶葉產業整體發展缺少指導,較重視新品種改良、引進等前期工作,忽視對產中和產後的監管指導,對合作社的規範建設引導不夠,缺少強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動茶葉企業聯合組團發展。目前,全市範圍內成立了多家茶葉生產合作社、茶葉協會,如瀑布仙茗協會,會員可以共同使用品牌,理論上雖有一整套的品牌管理制度,但在具體執行中不夠嚴格,個別會員茶葉產品質量低下,嚴重影響品牌整體形象。新昌縣花20多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發展“大佛龍井”和寧海縣花10年時間集x政策資源打造“望海茶”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鑑,如今“大佛龍井”和“望海茶”的產銷規模及市場覆蓋面已遠在“瀑布仙茗”之上。

三、對策建議

1、明確目標任務,建立健全促進茶葉產業發展的規劃和政策體系。要研究制定《餘姚市茶葉產業發展規劃》及其配套扶持政策,明確今後我市茶葉產業發展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建設項目、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設立隨財政可用資金增長的產業發展資金,落實並穩定税收優惠政策,努力使我市茶葉產業向着茶樹良種化、產出高效化、生產標準化、作業(加工)機械化的方向發展,提高名優茶產量,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覆蓋面,完善市場營銷網絡,建立現代化茶園,

基本實行茶園標準化管理和機械化作業,大力發展茶文化旅遊。

2、完善體制機制,提高茶葉的產業化市場化程度。一要制定扶持措施,鼓勵茶葉企業或茶葉經銷户去外地特別是全國區域性茶葉市場開設專門銷售我市名優茶的專賣店、直營店、經銷店,並在市農批市場專設茶葉交易區,將專業市場、販銷隊伍、駐外窗口結合成有機的整體。二要大力扶持龍頭企業,採取相應的政策措施,引導鼓勵企業之間和企業與農户之間通過聯營、合作參股、控股、茶園經營權流轉、組建合作社等形式,組建龍頭企業或經營集團,發揮龍頭企業連接農户與市場的紐帶作用,使茶葉生產經營向集團化方向發展,努力形成一個品牌1家企業或1個集團運作的局面。三要借鑑新昌等地與天福集團(國內最大的茶葉連鎖經營集團)和北京老舍茶館(全國最負盛名的茶館)合作的做法,千方百計使我市名優茶進入茶葉消費高端市場。

3、夯實產業基礎,加快現代化茶園建設。一要建立

健全茶園經營權流轉制度。制訂有力措施,鼓勵全市茶園在自願、有償的前提下向種茶大户和茶葉龍頭企業流轉,擴大單體茶園經營面積,為建設標準化、機械化的現代茶園打好基礎。二要制定出台有關加快無性系茶樹良種發展的政策措施,調動茶農發展良種茶的積極性,力爭用較短的時間,基本實現無性系良種化,並在全市範圍內建立健全良種繁育體系,加強良種苗木的產銷管理,加強新品種的引進、推廣、選育工作。三要加快茶園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老茶園更新改造,優化茶園結構,在茶園中普遍安裝噴灌等防霜凍設施,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

標籤: 多篇 茶葉 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dv4l3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