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淺談古代麻醉的可行性

淺談古代麻醉的可行性

從古至今人的生命都有固定的流程,而生病看大夫也是每個人的常識。作為目前唯一歷史保留較為完善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擁有着自己所特有的醫療文化。同目前主流西醫的對症治療不同,中醫治療的角度更注重和諧統一,而不是單盯着一個系統治療,指哪打哪。這一點是我對中醫尤為敬佩的一大原因。

淺談古代麻醉的可行性

當然,不可否認新中國成立以來有不少人反對中醫,全盤接受西醫的理論思想而直接摒棄中醫文化。這其實是震驚我的,尤其是好多人都説中醫完全治不好人這一點。不説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拯救了多少人,單説中醫藥方的神奇都是目前西醫不曾具有的。我們不同的草藥混合在一起,便能起到治療的作用。不是説西醫每種藥物的成分如此明確不好,只是想表示一種草藥中可能不只有一種成分對人體有效,而目前的分離技術可能無法探索出混合草藥中所有的成分。但這藥方卻是能夠温和治癒疾病的。

可惜的是清滅以來人們對中醫的不重視使得過往的諸多中醫祕方步入塵土,這其實是中國的一大損失。就拿麻醉來説,這一詞的起源主要來自古希臘,而後續的發展則重點是在西方。

但不要忘了,我們國家對麻醉的這一手段應用的更為早。大約寫成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説:“其草有萆荔”,“食之己心痛”,“有鳥焉……名曰囂”,“食之已腹痛”。以上記載説明,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某些植物和動物體有止痛效果。更別説神農嘗百草後流傳下來的《神農本草經》也記載了諸多鎮靜止痛的藥物。隨着歷史的發展,麻醉的方法也是層出不窮,甚至外科手術早在三國時期便已經做過,而隋代更是出現了斷腸縫連的腹腔手術。

當然,古代的麻醉藥物為了方便以及發揮最大的療效,勤勞的古代人民把麻醉藥物浸在酒裏,製成麻醉藥酒內服或外敷,以及用酒吞服麻醉藥。而這一方法更是應用到軍事領域,處理軍人戰場的刀劍傷。

至於清代醫學家趙學敏,收錄了民間醫生的麻醉藥方和催醒方劑。如《串雅內編》的“換皮麻藥”,由羊躑躅、茉莉花根、當歸、菖蒲四味藥組成,服後如同睡熟一般,“任人刀割,不疼不癢”,已經是一種很好的全身麻藥。而他收集的中藥催醒劑由生甘草、陳皮、半夏、白薇、菖蒲組成,該劑運用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和辨證施治的原則,針對病人麻醉和手術以後病體的狀況,在解決催醒為主的矛盾中,並注意到整個機體的調整與恢復,故較前代有所發展。

在瞭解以上這些後,我不禁暢想起來未來如果將中醫麻醉的相關技術應用到臨牀上,是否便不用靜脈給麻了,畢竟古代的麻藥多是外敷內服也能做到任人宰割,不疼不癢的程度。這樣一來麻醉醫生的風險也會減小,只用在手術前讓病人服用麻醉劑,再在病人需要甦醒的時候為其使用催醒劑。當然如果可以的話,催醒劑最好是像鼻煙壺那樣的,直接讓病人吸入即可。

如果需要的是局麻的話,倒可以用麻醉藥酒外敷,同時輔以鍼灸麻痺神經即可。當然,如果麻醉時間不需太長也可直接針刺興奮神經血管。如此這般,麻醉醫生的前期準備無需太多即可完成對一位患者的術前準備。

這些許未成熟的想法只是搭建在瞭解的相關中醫知識當中,但是限制中醫式麻醉的根本是藥方的不完全,不是計量不定便是方子缺失。但我仍希望在未來的某天能看到中醫式麻醉進入手術室。

標籤: 淺談 麻醉 可行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1lw7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