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訓儉示康教案

訓儉示康教案

第1篇:訓儉示康教案

訓儉示康教案

訓儉示康教案範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快來參考教案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訓儉示康教案範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教學目標

(一)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借鑑古人崇尚節儉的訓誡,培養勤奮儉樸的工作作風和生活習慣。

(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古漢語知識及書中註釋,疏通課文字句,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三)指導學生分析課文,把握觀點,理清層次,分析主要的論證方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本文的內容和中心是什麼?

分析:本文是一篇父親對兒子的訓誡。文章的中心是一個字——“儉”。作者要求兒子要崇尚節儉,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內容有兩個方面,一是講述儉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並舉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內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論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舉事例,在這一方面還含有批判當世奢靡之風的內容。由此決定了文中大量運用對比的手法,以事實説話,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

(二)本文的思路和結構是怎樣的?

分析:從思路上説,文章開頭由清白家風説到自己以儉素為美,然後引聖人之訓,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風的態度,為第一層;然後從自己的父親、兒子的祖父在世時的樸素作風與當世頹弊風俗對比,以此訓子,為第二層;接下來舉本朝幾位高官崇尚節儉的行與言闡述居高位者須崇儉以教子孫的道理,為第三層;由此專從道理上闡明儉之利、侈之弊,為第四層;最後舉古今七例證明上一層的論點,並要求兒子將此訓傳於子孫,與全文開頭的世代清白家風相承呼應,條理順暢;議論由淺入深,步步推進,結構謹嚴。

文中記敍為議論提供依據,抒情為議論標明層次,三者結合,熔於一爐,使文章有着極高的感染力。

(三)文章是怎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分析:文章通過清白家風、自身儉素、孔子名言三層鋪墊,於第一層末了舉出古人崇儉與今人尚侈相對照,表明了自身崇儉鄙侈的態度,中心論點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標題也點明瞭全文的中心——“儉”。

(四)文章列舉了大量事例,為什麼讀起來不覺累贅?

分析:本文大量舉例,但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從不同角度來論述觀點。從範圍上説,有自身,有長輩;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優有劣,同是達人君子又有崇儉、貴侈之分,角度不一。從論證方面來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蹟用作正面範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説明居高位大賢之深謀遠慮,最後七例是説明以儉立名、以侈敗家的後果問題;就事蹟而言,李文靖為居室問題,魯參政為飲食問題,張文節則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側重,其餘同類事蹟莫不如此;就敍述而言,有詳有略,有言有行還有言行並舉。故而繁而不贅,博而不雜,令人讀來津津有味。

(五)下面的幾個難句怎樣理解?

分析:

1.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應之曰:“孔子稱‘與其不遜也寧固’,又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又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

固:固執。陋:鄙陋。以:把(這個)。以後省略“之”,代上文的以“儉素為美”。病:缺陷。應:回答。之:他們,指上文嘲笑自己的人。稱:説。遜:謙遜。固:固陋。以:因為。失:犯過失。之:助詞,舒緩音節,無實義。者:相當於“……的情況”。矣:句末助詞,表陳述,可不譯。志:立志。於:介詞,表引進對象,可譯為“在……方面”。道:大道,真理。而:連詞,錶轉折。恥:以……為恥,認為是羞恥。者:助詞,定語後置標誌,可不譯,“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是“士”的定語。未:不。足:值得。與:跟(他)。“與”後省略“之”,代上文的“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之士”。議:談論,交流、探討。以儉為美德:把節儉看成美德。以:因為。相:副詞,表一方對另一方的關係。

譯:別人都譏笑我固執,不通達,我不以(此)為缺陷,回答他們説:“孔子説:‘與其驕縱,不如固執不通達。’又説:‘因為儉約而犯過失,(那是)很少的。’又説:‘有志於探求真理,卻把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看成是羞恥的讀書人,是不值得跟(他)在一起交流、探討的。’古人把節儉作為美德,現在的人卻因為節儉而譏議對方,嘿,真奇怪呀!”

2.公今受俸不少,而自俸若此,公雖自信清約,外人頗有公孫布被之譏。俸:俸祿。而:卻。自俸:供給自己日常用度。若:像。雖:雖然。頗:很。譏:批評。譯:您現在領取的俸祿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卻這樣(節儉),你雖然自己知道(自己)(確實)是清廉節約,但是外人對你有不少批評,説您如同公孫弘蓋布被子那樣矯情作偽。

(六)文中的幾個重點字詞(服、營、衣)怎樣理解?

分析:

“服”:“金銀華美之服”,衣服,名詞;“不敢服垢弊”:穿,動詞;“身當服行”:履行,動詞;“強國請服”:服從,動詞。

“營”:“常數月營聚”,營謀,動詞;“如有營”:經營,動詞;“皆出營立觀”:軍營,名詞;“賣炭得錢何所營”:謀求,動詞。

“衣取蔽寒”:“衣”,名作動,穿衣;“食取充腹”,“食”,名作動,吃飯;“今人乃以儉相詬病”:“病”,意動用法,認為是缺點;“人不相非也”:“非”,意動詞,“以(之)為非”,認為不對;“就酒家觴之”:名作動,請人喝酒;“益重之”:形作動,尊重,器重;“遠罪豐家”:“遠”、“豐”,使動詞,使(罪)遠(離),使(家)豐(裕);“妾不衣帛”:“衣”,名作動,穿;“馬不食粟”:“食”,動詞,餵養。

(七)各段有哪些關鍵語句?它們的作用是什麼?

第1段是“吾性不喜華靡”,“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第2段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嗟乎,風俗頹弊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第3段有“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第四段有“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第5段有“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

這些語句既統攝各自然段的段意,串聯事例,又彼此呼應,從各個方面突出全文的總論點:要節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指導自讀。

1.自讀內容:閲讀“自讀提示”,瞭解課文的基本內容、寫作特點,明確學習本文的知識重點。閲讀課文及註釋,疏通詞句。

2.自讀方法:學生自讀,教師答疑。

3.自讀要求:基本上能講解詞句,翻譯全文;知道文章的論點是什麼、怎樣論證的,能理清寫作的思路、分析文章的層次,為討論作準備。

4.閲讀思考。

(1)本文以“訓儉”為中心,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2)全文共5段,請歸納各段段意。

(3)找出文中一些關鍵語句,並領會含義。

(4)作者在論證觀點時運用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在論證中有什麼作用?

(二)課堂討論。

1.討論內容:關於文章思想內容和寫作方法方面的問題,以自讀檢測練習中的閲讀思考為主,再根據課本的“自讀提示”、課後練習題作些補充。

2.討論方法:在學生自讀預習的基礎上做課堂發言討論,教師適時引導並做小結。

3.討論目的要求:把握文章的觀點,領會理解內容,理清寫作思路,分析寫作方法。

4.討論的幾個主要問題:

(1)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什麼?文中所講道理對我們有什麼啟發?

主要觀點:“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文章列舉大量事實,批評了當時社會上講究奢侈浪費的不良風氣,諄諄教導子孫後代要崇尚節儉樸素的良好習俗,深刻分析了奢侈與節儉的問題,使我們認識到節儉是人的美德,從而在生活和工作上嚴於律己,發揚艱苦樸素的作風,造成以儉素為榮、以奢靡為恥的社會風尚。

(2)文章開頭一段提出論點,為什麼不單刀直入,而是從自己的幾件事例寫起?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話有什麼作用?

開頭講述自己的身世經歷中的幾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儉素為美”、不喜奢靡的特點,再擺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寫就起到現身説法的作用,使晚輩讀來感到親切,容易接受。同時,也與當時“眾人皆以奢靡為榮”的習俗形成鮮明對比,使論點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話,既揭示了作者“以儉素為美”的思想基礎,又是對論點的證明,説明“以儉素為美”才是正統的道德觀,是傳統的美德。

(3)2~5段寫的是什麼內容?怎樣對論點進行論證的?

文章開頭一段提出論點,後面幾段展開論述。

第2段,司馬光回憶父親當年招待客人的情況,並且指出:“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況作對比,説明問題的嚴重性:“近歲風俗尤為侈靡”。第3段舉了幾個好的例子,讚揚了崇尚節儉樸素的美德。2、3兩段,一正一反,對比鮮明,發人深省。第4段,引御孫的話,從道理上論證儉和侈的`本質不同。這一段是在前面幾段以列舉事例為主的基礎上,對論點作深入分析,使人從理性上受到啟迪。第5段,舉例論述。“儉”和“侈”的兩種不同結果,有根有據,令人深思。

(4)文章在論述過程中列舉了大量事例,為什麼讀起來不覺累贅?

例子雖多,卻不覺累贅,原因是:①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義、作用,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觀點;②恰當地安排了詳述、略述,採取了不同的寫法和用詞。

第1段以自己為例,引出論點,現身説法。第2段以父親為例,突出“風俗頹弊”的嚴重程度。這兩個例子是從家風的角度,以長輩的身份,從正面教育後代子孫。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職的人和事,同是注重節儉的典範,從正面論證,使人受到教育。3個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説的是居住問題,參政魯公的例子説的是飲食問題,張文節的例子説的是要有深謀遠慮,地位變了,節儉之風不能改變。第7段有7個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後面5個是反面的例子。後5例都説明不節儉必自敗的道理,但具體情況又不一樣:石崇喪生,是當代就敗;管仲受譏,是死後敗了名聲;公孫文子、何曾是禍及子孫;寇準雖因功業大,別人不好指責他的過失,卻也殃及後人,“今多窮困”。這樣舉例就不累贅,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鮮感。

敍述事例有詳有略,根據內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作者自身和父親的例子,李文靖、魯宗道、張文節的例子寫得詳細,其他例子寫得簡略。寫法、措詞也不相同。這樣敍述事例,也不累贅。

(5)文中有哪些關鍵語句?怎樣理解其含義?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嘻,異哉”,“近歲風俗尤為侈靡”,“磋乎,風俗頹靡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汝非徒身當服行,當以訓汝子孫,使知前輩之風俗雲”。理解其含義,可以結合各段內容。

第2篇:訓儉示康教案

這是一個互助平台,為您提供大量訓儉示康教案範文,送一篇給你。

《訓儉示康》教案

一、教學目標

1、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理解司馬光提倡節儉的社會意義。

2、瞭解本文運用典型事例和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把握作者訓誡的重點內容。

3、借鑑古人崇尚節儉的訓誡,培養勤勞節儉的生活作風。

二、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疏通文意,明確提倡節儉的社會意義。難點:對本文對比論證、例證的合理運用的分析理解。

三、教學時:2時

四、教學手段:多媒體

五、

教學過程設計及説明本文是自讀文,應讓學生提前做好翻譯,教師在上迅速落實重點的實詞虛詞,在樹立內容時應和議論文寫作相結合,關注例證的角度、作用以及和全文主旨的關聯,最後讀寫結合,誦讀積累。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教師導入

二、簡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

三、疏通文意,整體把握

四、解讀文本,分析例證或對比論證。

五、拓展引申:

一、導語: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領域裏,家庭教育是一以貫之的,如魏晉時期,諸葛亮的《誡子書》,顏子推的《顏氏家訓》尤為著名。到了唐太宗時,太宗受魏徵直諫而受益獲得啟發,親自撰寫《帝苑》十二篇,專賜皇太子,實際上成為政治遺囑,由此可見在中國歷史上有所作為的大家都十分重視家庭教育。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堪稱經典的家庭教育文獻——司馬光的《訓儉示康》,希望從中受益。

二、簡介作者以及生平典例作者:司馬光,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家在涑水鄉,人稱涑水先生,晚年自號迂叟,卒諡文正,贈封温國公,世稱司馬温公。典例:司馬光一生的確由儉樸美德照亮的。編修《資治通鑑》這部鉅著,一切費用由朝廷供給,但從影印的《宋司馬光通鑑稿》發現,他所用的稿紙都是用過的廢紙,他用淡墨將原字塗掉再用來寫書稿,在當時像這樣節儉的封建士大夫實屬罕見。評價:司馬光一生為世人所稱著,一在人品,二在著作。他重視個人修養,恭謹謹慎。他的一如其人,寫得實實在在,光明磊落。為文不僅有宋人“辭達”的特點,又有坦率、懇切的特點。這同他的個性、人品有密切的關係。

三、疏通文意,整體把握

(一)學生自讀文,梳理文意。教師巡視答疑。自讀要求:通讀全文,基本上能講解詞句,翻譯全文;關注重點實詞、虛詞;把握每段的關鍵句。

(二)聚焦題目,整體把握

1、當時的社會風氣如何?

2、作者想要表明的觀點是什麼?每一段哪些關鍵句給了你提示?

3、作者是怎樣論證自己觀點的?明確:奢靡成風。

訓“儉”。

引證、例證、對比論證

(三)學生深入閲讀,試着圈劃每一段關鍵句。(關注有“嘻、嗟乎、嗚呼、哉、乎”語氣詞的議論句)明確:

1、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異哉?或“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2、風俗頹靡如是,居位者雖不能禁,忍助之乎?

3、大賢之深謀遠慮,豈庸人所及哉?(可追問“深謀遠慮”具體指什麼?)

4、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以儉立名,以侈自敗者多矣。(包括最後一句)

四、解讀文本,分析每一段的例證或對比論證。

(一)分析第一段:

1、本段哪句話能作為本文的觀點?

2、開頭講述了自己的身世經歷中的幾事,是哪幾事?和觀點有什麼關聯?

3、引用孔子的三句話有什麼作用?明確:

1、儉為美德。

2、突出了自己的“以儉素為美”、不喜奢靡的特點,再擺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寫就起到現身説法的作用,使晚輩讀來感到親切,容易接受。同時,也與當時“眾人皆以奢靡為榮”的習俗形成鮮明對比,使論點更加突出。

3、引用孔子的三句話,既揭示了作者“以儉素為美”的思想基礎,又是對論點的證明,説明“以儉素為美”才是正統的道德觀,是傳統的美德。(使論證有説服力)

(二)

分析第二段:問:作者怎樣突出“近歲風俗尤為侈靡”?明確:司馬光回憶父親當年招待客人的情況,並且指出:“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用意是和“近日士大夫家”招待客人的情況作對比,説明問題的嚴重性:

(三)分析第三段問:本文的關鍵句“深謀遠慮”指什麼?明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問:本段作者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角度有什麼不同?明確:例證(圈畫人名)。第3段的例子,是同朝代、同官職的人和事,同是注重節儉的典範,從正面論證,使人受到教育。3個例子又不雷同:李文靖的例子説的是居住問題,參政魯公的例子説的是飲食問題,張文節的例子説的是要有深謀遠慮,地位變了,節儉之風不能改變。

(四)

分析第四段:問:作者是如何論證的?和前幾段有怎樣的關聯?明確:引御孫的話,從道理上論證儉和侈的本質不同。這一段是在前面幾段以列舉事例為主的基礎上,對論點作深入分析,使人從理性上受到啟迪。

(五)

分析第五段:作者列舉了哪些事例?圈畫人名並分類。明確:有7個例子,正考父和季父子是正面的例子,後面個是反面的例子。後例都説明不節儉必自敗的道理,但具體情況又不一樣:石崇喪生,是當代就敗;管仲受譏,是死後敗了名聲;公孫文子、何曾是禍及子孫;寇準雖因功業大,別人不好指責他的過失,卻也殃及後人,“今多窮困”。這樣舉例就不累贅,而是看到不同的事例受到不同的教育,有新鮮感。

(六)小結:問:在論述過程中列舉了大量事例,為什麼讀起來不覺累贅?明確:例子雖多,卻不覺累贅,原因是:①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義、作用,從不同的角度論證了觀點;②恰當地安排了詳述、略述,採取了不同的寫法和用詞。

五、積累拓展:

(一)、摘錄文中具有警戒意義的語句,熟讀成誦。

(二)、摘錄與“儉”有關的名言,互相交流。

(三)、以“儉”為話題,寫一篇作文,試探究其現實意義。學生聆聽預習交流自讀、圈劃學生思考討論學生圈劃交流分析、圈劃、討論討論交流討論交流討論交流外積累温故而知新積累文學常識以切合主題的作者事例引入,為“訓儉“作鋪墊。整體把握,對此文的主題、寫作意圖、論證方法有一個初步判斷。圈劃關鍵句是迅速把握每一段以及全文大意的好方法。引導學生關注作者的訓導語氣。對第一段的具體分析,是為後幾段的學生自己分析做示範。在學生找出大量事例的基礎上追問各個事例和主旨的關聯。明確事例是用來證明而不是堆砌。總結時作一強調和歸納。讀寫結合,特別是讓學生要意識到現代社會中以及自身倡導“儉”的重要性。附:關於“儉”的名言君子以儉德闢難。——《周易》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民生在勤,勤則不潰。——《左傳》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荀況

侈而惰者貧,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兇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白樸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自勝者強;知足者富。——老子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王安石

標籤: 訓儉 示康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1yqy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