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錯誤鄭愁予原文【精品多篇】

錯誤鄭愁予原文【精品多篇】

錯誤鄭愁予原文【精品多篇】

錯誤鄭愁予原文 篇一

鄭愁予《錯誤》原文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①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②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註釋譯文

詞句註釋

①底:通“的”,多見用於民國時期。

②跫(qióng)音:腳步聲。

英文譯文

Mistake

I passed through the South of Yangzi

The face waiting at the turn of seasons, like a lotus flower, blooms and wilts

Without the east wind, the willow catkins in March do not flutter

Your heart is like the lonesome little town

Like its streets of cobblestones near nightfall

When footfalls are silent and the bed curtains of March not unveiled

Your heart is a little window tightly shut

My clattering hooves are beautiful mistakes

I am not a homecoming man but a passing traveler …

創作背景

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他國小時,抗戰就全面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後一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着母親經歷過各種逃難,一路上看到很多傷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一個村落,那裏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

《錯誤》鄭愁予現代詩 篇二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錯誤》鄭愁予現代詩賞析

鄭愁予的這首詩剛一發表,台灣島上到處便響起達達的馬蹄聲,流傳甚廣。它輕巧雋秀,美麗悽婉,含蓄藴藉,百讀不厭。詩的首句,“我打江南走過”,由江南起筆,詩意淡遠開闊。江南,在古典詩詞裏,既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又是一個令人銷魂之所在。屈原在《招魂》中地唱道:“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悽婉哀傷。古樂府《江南曲》“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之句,又使它成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好地方,歷來備受文人騷客的由衷讚美。白居易的《憶江南》最為著名:“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同代稍後的韋莊乾脆直言:“人人盡説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而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更是一首纏綿動人的閨怨詞。在中國古代詩詞中,江南不單純是一個地理上的區域概念,它幾乎積澱成為美好如夢悽婉迷離而又讓遊子低徊傷感的幽遠的意象。“我打江南走過”,自然便染上了悽清漂泊之感。“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以花喻人,古典詩詞中比比皆是,把美麗的容顏比作蓮花,也不乏其例。單是詩人白居易,《憶江南》中就有“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之句,《長恨歌》中“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分明又融入了感傷思念之情。這裏的比喻,都是靜態的。現代詩人徐志摩的《沙揚娜拉》:“最是那一低頭的温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不僅以蓮花喻容顏,更喻神態,有新意,更鮮活。而“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寫出了一種動態的美,在漫長的等待中,即使如蓮花般嬌美的容顏,也會像過了季節的蓮花褪色凋落。第一節兩句詩,前句簡短,似遊子漂泊匆匆而過,後句長而複雜,好像思婦的愁緒綿綿不盡。

詩的第二節,“東風”“柳絮”“春帷”等意象,多見於古典詩詞。李白詩《春思》中“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李商隱詩《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表達了思婦幽怨,分別銷魂之意。蘇軾詞《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都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詞意“幽怨纏綿,直是言情”。(沈謙《填詞雜説》)寓傷感於飄逸,表達了無限幽怨。正是由於運用了“東風”“柳絮”“春帷”等具有古典意象的詞語,詩中自然地散發出深沉濃厚的哀傷幽怨之情。思婦心扉緊掩,寂寞孤獨,如同枯木,春來不發,好像死水,波瀾不興,而寂寞的背後仍是深深的思念和無期的等待。如此,才引發出第三節詩: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思婦在漫漫無期的等待中,有一天,她忽然聽到清脆的達達馬蹄聲由遠而近,那必是自己思念的人騎馬歸來,她的心被達達的馬蹄激活了,懷着滿腔的驚喜,打開久久緊掩的窗扉,迎接歸人到家,可看到的是一個陌生過客,從窗前走過,這和“粧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何其相似,又是一個多麼讓人心傷的故事啊。《錯誤》確是一首精緻典雅充滿哀怨的詩歌。

錯誤鄭愁予原文 篇三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

三月的春帷 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錯誤鄭愁予詩賞析

鄭愁予的《錯誤》這首小詩,輕巧清雋,是一首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佳作。 鄭愁予為現代詩社主要成員,其詩歌以婉約見長,他的愛情詩更是清新婉約。如果説,鄭愁予的作品最能引起共鳴、最能打動人心靈深處的地方,莫過於美與情,那麼《錯誤》這首詩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為詩人奠定了他在台灣詩壇上不可忽視的地位和影響。

初看這首詩時,最先感受到的便是它的中國性。這是一首絕對的中國詩,是一首屬於中國人的詩,講着一個永恆、美麗的中國的故事。因此,這首詩的外殼雖標榜着學習西方技巧的現代派,但它所傳達出的更深一層的中國傳統意識是不可置疑的。

《錯誤》一詩,承受的可説是中國古代宮怨和閨怨一類詩歌的傳統。詩中主人公“我”騎着馬周遊江南,遇到了日以繼夜地等待着、盼望着情人歸來的女子。然而女子痴痴的深情卻換來了漫長又百般無聊的等待。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沒有“東風”為她傳遞消息,沒有滿天飛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時刻留意着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連帷幕也不揭開,去看看窗外花團錦簇的春景。劉禹錫《春詞》中“新粧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與上述所詠的怨情似有異曲同工之妙,含蓄不露,又悠長深遠。“我達達的馬蹄”讓她以為“他”回來了,這達達的馬蹄聲對她而言無疑是美麗的,因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歸來了,但轉瞬間,這無限的喜悦變成了無限的失望。因為“我”不是“歸人”,只不過是個過客。這“美麗的錯誤”殘忍的捉弄了她,就好像上天捉弄了她一樣。

或許,有些人會把詩中的“我”理解為浪子無家可歸的悲哀,而這種理解是未嘗不可的。處在那個動盪時代的台灣人的心態是一種漂泊,等待着一天能夠有個定位,他們在台灣島上僅是一個過客,想着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緣故,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失落惆悵之感。不過,如果嘗試把鄭愁予的其他詩作與《錯誤》相對比的話,不難找出有力的旁證。如鄭愁予《情婦》中“我想,寂寥與等待,對婦人是好的”和“因我不是常常回家大那種人”兩行,皆表現出女子深守閨中,等待主人公歸來的主題。

《錯誤》這首詩共九行,九十四個字,全篇幅不長,但所表現的藝術技巧不僅被人稱道,更被人在口頭上傳誦。從結構上看,隱含着縱橫兩條線索。明顯可見的縱線是自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這種寫法與柳宗元《江雪》中從“千山鳥飛絕”的大景,最後落墨在漁翁獨釣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間處理,頗有相似之處,將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來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從江南走至女子的處所也不進去,女子期盼的“容顏如蓮花開落”,等待的熾情變成了心灰意冷。最後兩句本應該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所以“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在這裏詩人用了一個小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錯落,因而更顯得詩意盎然,在不協調中閃發出光彩。

這首詩另一動人之處是其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數字。這句話原本就是矛盾的,“達達的馬蹄”敲響了女子希望重逢的心靈深處,因而美麗。不過,這馬蹄聲僅僅從前面路過,並不為她的企盼而停駐,因而是個錯誤。這一起一伏,前後情景的逆轉,產生了高度的戲劇性,更形成了清勁跌宕之勢。若與此詩的中國性聯想,又似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所表現的'意境。同時,鄭愁予在詩中還運用了中國傳統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幃”,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再再表現了鄭愁予中國性的最根本的所在。

楊牧在《鄭愁予傳奇》的長篇文章説:“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地現代的”,強調了鄭愁予詩歌語言的中國化,從而體現了中國的思想與情感。文字純淨是這首詩的另一個優點。

鄭愁予在談論寫詩技巧時,説:“寫詩要忠誠,對自己誠,而不是唬唬人的,如果寫的東西連 自己都不確定,那就是不忠實。”因而鄭愁予的《錯誤》強調純淨利落,清新輕靈,不在文字上玩弄遊戲,或堆砌詞藻,竭力以最忠實的文字展示詩人最忠實的感情。這是一首真實、真情的詩。

《錯誤》至今仍能打動無數讀者的心絃,最重要的因素不在於以詞藻取勝,而是以它內在的情感感動人。這種情感不偽裝、不雕飾,在詩中使情景和諧一致,產生了意味不盡的藝術感染力。

《錯誤》描寫了一個女子等候歸人的心情變化過程。時光悠悠,蓮花開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封閉、沉悶、沒有生氣。在這個“城”中——東風不來,柳絮不飛,向晚的街上已無人跡,她在失望中將心的門扉緊掩。這時,街上傳來達達的馬蹄聲,這聲音給極度失望的她又帶來新的希望。但是這希望不過是一個“美麗的錯誤”,那並不是她盼望的歸人,而只是一個過客。

《錯誤》鄭愁予現代詩 篇四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有一種錯誤是美麗的,那便是愛的錯誤。台灣詩人鄭愁予運用神來之筆,把它描寫得更加美麗,令我們不得不拊掌讚歎。

美麗的主題

如果我們僅僅把這首詩的`主題定位在思婦期盼心上人歸來的執着的愛情上。未免太膚淺了。其實詩中的“我”難道不可以理解為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遊子嗎?處在那個動盪時代的台灣人有一種漂泊的心態,他們在台灣島僅僅是一個“過客”,希望有一天能回到故鄉,與自己的親人團聚。然而,由於政治原因,他們的願望不能實現,因而產生出重重的失落和惆悵的感情。時至今日,島內的勢力仍費盡心思地阻撓“三通”,妄圖將寶島從祖國分裂出去,如果他們的陰謀得逞,留給中華民族的將是永遠的悲哀。這個“錯誤”決不會再是美麗的。

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説《錯誤》中有詩人對祖國的眷戀之情,這是一首期盼大陸與台灣早日統一的現代抒情詩的絕唱。

美麗的故事

通讀全詩可以發現,詩人以悽美的筆調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暮春三月,東風和煦,柳絮飄舞,在江南一個美麗的小城,一個女子在苦苦等待心上人的歸來,她的心宛若孤寂的小城,沒有東風,也沒有柳絮,她聽不到青石街道上有意中人的足音,因而意態慵懶,雲鬢不整,心靈也如窗扉緊閉,春帷不揭。浪跡天涯的“我”打這裏走過,聽到達達的馬蹄聲,企盼已久的她如蓮花般綻開了笑顏可“我”未入家門,她失意萬分,盈盈笑靨又像夏末的蓮花迅速地枯萎凋謝了。全詩不足百字,而故事情節卻隨着主人公的情感變化一波三折,先是漫長的期待,然後是聽到馬蹄聲的驚喜,最後是失望,再後來又是無盡的等待。言已盡而意無窮,可謂餘音裊裊,耐人尋味。

美麗的修辭

詩人在詩中充分運用了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塑造了一位楚楚動人、悽婉可人的思婦形象。

“不來”“不飛”與“不響”“不揭”四個否定句間隔兩行兩兩相對,形成一種呼應重複,既使全詩音韻和諧,又使全詩抒情意味變得深婉動人。詩中的“你”有蓮花般的容貌、孟姜女的執着。她心如磐石,守身如玉,除了意中人,她的心不向任何人開放。儘管陽春三月,楊柳依依,東風拂面,但在她心中、眼裏,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跫音“不響”,春帷“不揭”,心如窗扉“緊掩”,彷彿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被相思所苦,雲鬢不整,玉顏漸凋的痴情女子的形象。詩中的比喻句更有妙處:“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第一句不僅寫出了“你”的美貌,而且極為省略地刻畫出“你”苦盼不得的憔悴。後兩句以“城”和“窗扉”喻“心 ”,新穎又形象;兩次用疊詞“小小的”加以修飾,使意境顯得輕倩柔美;將本屬句中的“向晚”“緊掩”這兩個動態詞語倒裝於句末。顯得搖曳多姿,也更婉曲地表現了思婦的懷人心理。

美麗的結構

《錯誤》這首詩共9行,96個字,篇幅不長。但所運用的藝術技巧令人讚歎不已。從結構上看,隱含着縱橫兩條線。明顯可見的縱線是由大景到小景,層次分明。開頭兩句先以廣闊的江南為背景,再將鏡頭推移到小城,然後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後落在打破前面一片寂靜的馬蹄聲上,從而使詩情層層推向高潮。從橫線看,開頭兩句應該是結尾,正是因為“我”途經女子的住所而不進去,才使期盼的她“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最後兩句本應是“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我達達的馬蹄聲是美麗的錯誤”,詩人在這裏又用了一個倒裝句。這樣的安排造成了結構上的參差不齊,在不協調中煥發出光彩。

美麗的語言

這首詩的另一個動人之處就是語言之美,特別是“美麗的錯誤”這一説法,粗看似乎矛盾,細品便知其妙。“達達的馬蹄聲”敲響了思婦希望重逢的心靈,因而美麗。但是,這馬蹄聲並不為她的期盼而停駐,“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因此對思婦而言又是個錯誤,它表現出了相思女子的心理變化過程。另外,此詩語言之美還體現在意象之美。詩中運用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如“蓮花'柳絮”“馬蹄”“春帷”,特別是“東風”這一意象取李商隱《無題》中“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之意,體現了詩人的中國性的根本所在。

楊牧在《鄭愁予傳奇》中説,“鄭愁予是中國的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絕對現代化的”。可謂切中肯綮之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r63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