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件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件精品多篇

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件精品多篇

三年級數學上冊課件 篇一

教學目標:

1、通過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充分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

2、通過練習,學生比較熟練地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

3、進一步瞭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教學難點:

用時針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3題。

要求學生先估計,再實際進行驗證,驗證的數據可以由學生和家長一起完成。

2、完成“練習一”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讓學生説一説每一題是怎麼比較的,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

只要説得有道理就行。

3、完成“練習一”第5題。

讀書上的三個例子,並要求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説一説做這些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完成“練習一”第6題。

先讓學生嘗試做一做,分別測量在跑步或跳繩後,1分鐘內心跳和呼吸次數的變化情況。

5、完成“練習一”第8題。

學生計算經過的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讓他們藉助鐘面模型加以演示、理解,教師給予適當的幫助。

6、完成“練習一”第9題。

指名説説題意。學生獨立列式,説説自己的計算方法。

二、補充題目。

1、1分=()秒4時=()分9分○9秒36分○2時

5分=()秒150秒○2分400分○4時10分○1時

2、電影《神奇的宇宙》從2:05開始,到2:50結束,這場電影放映了多長時間?

三、全課總結

你現在回算經過的時間嗎?計算經過的時間應注意什麼?

四、佈置作業

“練習一”的第10、11題。

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件 篇二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6——49頁上的內容。

教學目的:

使學生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的知識,記住各月及平年、閏年的天數,能初步判斷某一年是平年還是閏年,幫助學生建立較長的時間觀念,促進思維的發展。

教學重點:

時間單位年、月、日計時法。

教學難點:

計算一年內有多少日。

教學過程:

一、複習。

口答:2小時=()分60秒=()分60分=()小時

二、新授。

1、課題:認識年、月、日。

提問引入:我們以前學過了一些時間單位,如小時、分、秒,誰知道還有哪些時間單位?

引入年、月、日,並板書課題。

問:誰知道一年有幾個月?

2、認識年曆。

師生拿出預先準備好的年曆。

教學生學會看年曆,並且指導學生一邊觀察一邊思考,一邊回答問題:一年有幾個月?

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各有幾天?

哪幾個月是31天?哪幾個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分別找出:兒童節、元旦、國慶節、()教師節、勞動節、婦女節的月、日,説出今年這些節日是星期幾。

用鉛筆在今年的年曆上圈出自己生日是幾月幾日,説出那天是星期幾。

3、認識平年和閏年。

問:二月有多少天?一定是28天嗎?(出示幾張不同年份的年曆)

使學生明確: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叫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閏年。

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第83頁有關平年、閏年的那段文字,瞭解確定閏年的方法:教師講解:經過科學家的測定,地球繞太陽轉一週的時間是365天5小時48分46秒,大約是355天6小時。用公曆年份除以4,能整除的是閏年。如1984、1988、1992年都是閏年。

強調:通常每4年中有一個閏年。公曆年份中是整百年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

下列年份中,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閏年?

16051840190219441955

21001976198719942400

4、學會記大月與小月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上冊課件 篇三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事例,經歷、感受認識噸的過程。

2、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3、感受“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質量單位“噸”,知道1噸=1000千克。

教學難點:

感受認識噸的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估計同學的體重

師:昨天同學們都測量了自己的體重,根據自己的體重能估計一下這位同學的體重嗎?(學生自由估計)

師:為什麼同學們在估計這位同學的體重的時候都用“千克”而不用“克”呢?(學生答)

師:“誰再來説一説自己的體重?”學生回答後,教師説:“咱們班同學的體重大約在30千克左右。”

2、引入“噸”

師:育紅國小三(1)同學的體重和咱們班的體重差不多,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認真觀察統計表,體重在多少千克左右。昨天我給同學們留了個家庭作業,計算出30人的體重一共是多少千克?誰來説一説?你是怎麼算的?(學生回答)

師:1014千克也可以説大約1000千克,其實1000千克還可以用一個新的質量單位,你們知道它是什麼?(生答“噸”),1000千克也叫1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一下“噸”。

教師揭示:1噸=1000千克,跟老師一起讀一讀。“噸”可以用字母“t”來表示,所以也可以這樣寫1t=1000kg。那一噸有多重呢,讓我們一起感受一下吧!

二、親身體驗,感受並想象1噸的重量。

1、感受1噸鹽

同學們平時都拎過東西嗎?

(1)現在每組同學有兩袋沙子,每袋鹽重10千克,請每人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來(學生拎沙子)都誰把10千克的沙子拎起來了,談談你拎沙的感受。想一想你拎多少次10千克才是一噸呢?

(2)一袋10千克,兩袋一共多少千克“(生答20千克)如果把兩袋沙子同時用一隻手拎起來,你有信心嗎?(生答有)好,那你就試試吧!(生拎沙)都誰把20千克的沙子拎起來了,你感覺20千克的沙子怎麼樣(生答)還有沒拎起來的嗎?(生舉手)你為什麼沒拎起來呀!剛才拎起20千克鹽的同學想一想,拎多少次的總和才是一噸?

(3)選出兩名同學,比一比誰的力氣大,下面的同學可以給他們加加油,打打氣。(生進行拎賽)下邊的同學有沒有敢挑戰這個千克數的。(再找一名同學到前面拎沙)老師宣佈,咱們班的大力士就是這名同學。還有不服氣的嗎,課下還可以再挑戰一下。我想採訪一下這位大力士,剛才你拎起了多少千克的沙,感覺怎麼樣?幾個這樣的大力士才能拎起一噸的鹽呢?

(4)咱們把這些沙擺一擺,一袋一袋的數,()一排擺了5袋,擺了2排,是多少袋,(10袋)多少千克(100千克)?街上看到的三輪車一輛一次能運走嗎?摞兩層是多少千克?三層呢?那十層是多少千克?(生答:1000千克)它是多大一堆,它有多長,多寬,又有多高?一輛三輪車還能裝下嗎?你們再想一想什麼樣的車能一次把這堆沙運走?(學生回答)

2、再次感受“噸”

師:剛才在彙報的時候,咱們班的每名同學的體重大約在30千克左右,在計算育紅國小三(1)的同學體重的時候,30多名同學的體重大約是1噸,讓我們也來感受一下30多名同學的體重吧!這麼多同學的體重加起來才是1噸。那現在你覺得1噸怎麼樣。

3、教師小結:

“噸”也是一個質量單位,這個單位與你們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相比怎麼樣,它是用來計量較重或大宗物品的質量單位。

三、實際應用,深化認識

1、“噸”在生活中的應用

你在生活中的什麼地方,還見過用“噸”作單位的呢?

2、老師也帶來了一些圖片,讓咱們一起看一下吧!

四、練一練

1、動物過橋,為什麼他們幾隻能同時過橋呢?引導學生算一算。

2、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五、拓展練習

下面是小明在學完“噸的認識”後,寫得一篇數學日記,有些質量單位用錯了,請你先找一找,想一想為什麼錯了,再幫他改一改。“今天是星期天,早上,我吃了兩個100千克的包子,然後就和媽媽一起去菜市場買菜。市場上的物品可真多啊,看得我眼花繚亂。我和媽媽轉了一大圈,一共買了1克的芹菜,2噸西紅柿,3千克的雞蛋,每個200克的蘋果8個,1000千克肉。我和媽媽拎着這些東西回家,累得滿頭大汗。”

啟發:雖然小明在數學日記中用錯了一些單位,但是有些方面值得我們學習,你能説説我們應該向小明學習什麼嗎?

師:我們應該學會用數學的眼睛觀察生活,用數學的方法記錄生活,養成寫數學日記的好習慣。

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件 篇四

單元教學目標:

1、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瞭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概念。

2、掌握質量單位克、千克、噸之間的相互關係,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瞭解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的字母表示方法,瞭解用秤可以稱物體的輕重。

4、能結合生活實際,在具體的情境中解決與克、千克、噸有關的簡單問題,進一步感受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單元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克、千克、噸,瞭解1克、1千克、1噸的實際質量,建立清晰的質量單位的感念。

2、難點:噸的質量概念的建立。

課時安排:

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2、掌握“1千克= 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

3、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就在身邊。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生活情境,感受並認識質量單位千克和克,瞭解1千克和1克的實際質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質量觀念。

教學難點:

掌握“1千克= 1000克”,並能進行簡單的換算。教學用具:各種秤、幻燈、小黑板、1千克的鹽。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感知輕重:

1、遊戲導入。請三位學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遊戲(請一位同學背另外兩位同學,被被的兩位同學輕重對比明顯)。背的同學把感受講給同學們聽,讓學生感受到人是有輕重的。

2、實踐體驗。再請學生掂一掂桌上或帶來的物體,感受物體的輕重並互相説一説。

二、實踐體驗,建立概念。

1、認識秤。

2、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⑴、稱一稱。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説一説。

⑻、小結: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單位表示物體有多重。

3、建立克的質量觀念。

4、單位換算。

⑴、讓學生通過稱一稱、算一算等活動,理解1千克= 1000克。如可以通過稱2袋500克的鹽,也可以稱5袋200克的米等活動。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並讓學生説説再哪兒看見過這種符號。

三、拓展應用一個雞蛋重()一個西瓜重()

2、2kg = ( )g 4000g = ( )kg 7kg = ( )g 8000g = ( )k

3、實踐活動我的體重、同伴的體重、一土豆,我的書包我的估計稱量結果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鹽比較,哪個重些?

四、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1、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中有何收穫?

2、佈置課後實踐活動任務:用秤在家分別稱出1千克、2千克的物品並掂一掂。

課後反思:

國小三年級上數學課件 篇五

教學內容:

國小數學第四冊新增內容《軸對稱圖形》

教學目標:

1、在遊戲比賽中凸現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並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知道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軸對稱圖形。

2、通過判斷、驗證、比較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的認識和理解,並認識對稱軸,根據特徵會找和畫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3、在判斷、驗證、比較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思辨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交流、合作中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會找並且會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學科素養:

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操作、思辨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會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過程:

一、比賽引入,聚焦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徵。

師:今天上課我們先做個遊戲,比一比女同學和男同學誰的眼力最好,老師分別給你們看圖形的一部分,你們馬上猜出這個圖形是什麼?準備好了麼?

(出示多媒體):

女生::蝴蝶。

師:女生,你們都同意麼?(出示)

反饋:很好(豎起大拇指)。

出示:

男生1:木棍。男生2:鏟子。男生:……

出示:

反饋(淡淡地宣佈):第一局男生輸了。

出示第二輪題:

女生異口同聲:飛機。

隨即媒體出示:

反饋:真厲害。

問:現在輪到男同學了,媒體出示——

男生3:盆子。男生4:帽子。男生:……

媒體出示:

反饋:第二輪男生又輸了,再看最後一輪。

出示:

女生興奮地叫起來:剪刀!

隨即出示並讚揚道:女生的眼力真厲害,男生看你們的了。

出示:

男生5:書。

男生6:乒乓板。

男生:……

出示:並同情地説道:哎!可惜,又錯了。

生:老師,這不公平,女生猜得簡單。

教師回頭一看銀幕:你們猜得也很容易的呀!

生:不是的,女生猜的圖形兩邊一模一樣的。

(分別指着不同圖形讓同學們用語言説一下上下還是左右兩邊一模一樣)

評價:你不僅會觀察圖形中的特徵,還能用簡潔的語言敍述出來,一句話就讓大家都聽明白了,真厲害!

師:老師畫一條直線(教師在媒體的蝴蝶上畫了一條對稱軸,)你們説的是不是這條直線的兩邊一模一樣。

追問:那麼飛機和剪刀的這條直線在哪裏?(學生用手比劃)男生猜的圖形有沒有這條直線?

【設計説明:由於比賽內容的不公平,必然導致比賽結果的不公平,從而激發每個學生在為不公平比賽申訴中發現圖形的特徵,即直線的兩邊完全重合,直接突出知識點】

二、緩和矛盾,揭示概念

問:這樣看來不是我們男同學的眼力差,而是女同學猜的圖形很特殊。那麼男同學,如果老師也給你們這樣的圖形,你們能一下子猜出來嗎?

銀幕出示:半個兔子頭

男生:兔子

追問:老師把圖打印了出來,你們剛剛説女生的團都有一條直線,兔子的直線在哪裏?(指一指)

追問:你們剛剛又説直線兩邊的圖案是?

操作:那麼我想請一個同學用最簡單的方法證明直線兩邊的圖形完全一樣?(停頓,給同學們思考後)不過我提個要求,要求邊驗證邊説出驗證過程。

生:邊操作邊説,把“兔子頭”對摺,直線兩邊一模一樣。

(在學生折前:你是不是隨便折,那你怎麼折?在學生折的過程中:教師抓住“對摺”要沿着一條直線對摺、“一模一樣”數學中叫“完全重合”,引導“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完全重合”。(板書)

師:像這樣沿着一條直線對摺後,直線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叫什麼圖形?(板書:軸對稱圖形,並標註拼音zhóu)

全班朗讀課題。

【設計説明:通過比賽,直接抓住圖形的主要特徵,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學生在動手操作驗證中揭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自然流暢。】

三、在判斷、辨析中進一步理解軸對稱圖形

師:同學們現在如果給你一個圖形,你能判斷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嗎?

出示圖1:

生:手勢判斷(是軸對稱圖形),一位學生上台演示證明(先指一指直線,再折,引導學生用規範的數學語言敍述概念)

出示圖2:

生:手勢判斷(一小部分學生認為是的)

師:請認為是軸對稱圖形的同學上來驗證給大家看。

反饋:生活中有一些圖形看看是的,很有迷惑性,但實際上卻不是的。

出示圖3:飛機和

生:手勢判斷(是軸對稱圖形),一位學生上台演示證明,下面的學生一起説:沿

着一條直線對摺後,直線兩邊完全重合,所以是軸對稱圖形。)

【設計説明:在正與反的判斷辨析中進一步明確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完全

重合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出示圖4:

生:手勢判斷(一部分學生認為是的)

師:這一次請大家在腦中“折一折”驗證一下,驗證後可以改變注意。

一會兒,僅剩下少數學生堅持説“是的”,教師請其中的一位學生動手驗證,結果發

現不完全重合。

反饋:最開始的時候很多同學一會兒説是,一會兒説不是,但是後面老師説了句什麼話,腦中折一下,很多人改變了主意是怎麼回事?

生:老師,如果這雙鞋背靠背,或者頭對頭就是軸對稱圖形了。(準備實物再對摺)

師出示圖5:

生:手勢判斷(大部分學生認為不是的)

生1:如果兩條魚嘴對嘴或尾對尾就是了,並上台演示對摺,不完全重合。

生2:我認為是的,這樣折不行,這樣折就行了,生演示

評價:對呀,説的真好,很會動腦筋,思維非常靈活,當發現這樣折不行,可以換個角度折,只要找到一條直線,沿着這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設計説明:在判斷完圖3時,部分學生有可能還停留在直線兩邊“一模一樣”,而對對摺後完全重合理解還不夠透徹,通過圖4的判斷,讓學生在腦中“折”(發展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到引導學生動手驗證,在辨析中進一步加深對軸對稱圖形特徵的認識,圖5由於圖4的負遷移,會產生爭議,組織學生辨析,明確只要找到一條直線,直線兩邊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同時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更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四、認識對稱軸

師:剛剛同學們都説了軸對稱圖形都能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的,直線兩邊完全重合。(教師用手指出並畫對稱軸,如圖像這樣的一條直線我們稱它“對稱軸”)

(上台畫愛心,如果畫的不一樣)

反饋:觀察生1畫的和老師有什麼不一樣?

師:一般在數學上,畫對稱軸用直線,兩邊都要出頭。

追問:還有同學想畫麼,老師最後請一位同學上來畫(畫一個不是軸對稱圖形的溜冰鞋)

反饋:你看看,同學們有不同意見了。讓你畫對稱軸,只有軸對稱圖形才有,不是軸對稱圖形沒有對稱軸,老師和你開個玩笑的。

全體學生練習畫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反饋略(書P:54/3)

五、認識幾何圖形中的軸對稱圖形並能找到對稱軸。

師:接下去,同桌合作在信封內的幾何圖形中挑出軸對稱圖形。

(圖1)(圖2)(圖3)(圖4)(圖5)(圖6)

生1:圖3、圖4、圖6是軸對稱圖形。

生2:圖2也是軸對稱圖形。

生3:我折過的,圖2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看樣子,其他圖形沒意見,分歧在圖2。請生3演示證明給大家看為什麼它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3:演示證明

生2:這樣折不行的,應該這樣折,生2迫不及待上前演示證明:

師:對呀!只要找到一條直線,沿着這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師:接下去請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看誰找得最多!

反饋:圖2有一條對稱軸。圖4有兩條對稱軸。圖3有4條對稱軸。

討論圓的對稱軸。

生1:圓有四條對稱軸。並用自己的學具指給大家看他所折的摺痕。

生2:還有也,這位學生用自己的學具又折出兩條。

生3:有很多很多條,這位學生也用自己的學具演示給大家看。

師:由於學具比較小大家看不清楚,老師請電腦演示給大家看。(多媒體演示)

數也數不清的條數,數學上叫無數條。

師:剛才我們學習了數學中的軸對稱圖形,你能在生活中找到軸對稱圖形嗎?

生1:黑板是軸對稱圖形。

生2:窗子是軸對稱圖形。

生3:紅領巾是軸對稱圖形。

生4:大眾出租車的牌子。

生……(教師規範成平面圖形)

師:老師也找了一些。(媒體出示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有臉譜、剪紙……,滲透民族文化教育)

小結:

你今天有什麼收穫?

作業:

師:今天的回家作業就是利用課上所學的知識,剪一個軸對稱圖形,並向大家介紹你的巧方法。

【設計説明:由於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怎樣讓課堂教學得於在課外有趣的延伸,剪一個軸對稱圖形,既體現了對軸對稱圖形進一步理解和運用,又有動手的樂趣,一舉兩得。】

板書設計

軸對稱圖形

軸對稱圖形

沿着一條直線對摺,直線兩邊能夠完全重合,這樣的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e3z6e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