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芒種節氣的4大傳統習俗

芒種節氣的4大傳統習俗

芒種節氣的4大傳統習俗

又是一年芒種節氣到來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芒種節氣的4大傳統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閲讀!

芒種的4大習俗

芒種的習俗一、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淨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後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來吃。做法很簡單:買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壓鍋裏,加一大湯碗的水(大約沒過一半梅子),到高壓鍋開響,換中火再燒十分鐘左右即可。新鮮煮好的梅漿非常酸,很難入口。關鍵是要加重糖,上面這樣一鍋梅子大約要加1斤白糖。冷卻後,把梅漿分裝進各種玻璃瓶裏,放冰箱。嘴饞的時候,拿出來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覺。

芒種的習俗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於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户户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説,“安苗”為績溪的農事習俗。相傳“安苗”起源於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間起(1852)逐漸興盛。據史料記載,農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磡頭一帶各村於芒種後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後撐旗打鼓,抬着太尉老爺巡遊田畈,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故謂“安苗”。

芒種前,各農户稻秧栽插完畢,五穀下種,農民以此感到欣慰,為表喜悦,各村族長召集德高望重的長輩選擇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慶祝。於是,各村待最後一農户稻秧栽插完後,便由族長出示“安苗貼”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視本村家事進展而定。雖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內,不僅本村人可隨意走家串户品嚐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户同亨口福,其樂融融,充滿了節日氣氛。

芒種的習俗三、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當秧田插完後,小夥子故意挑釁,藉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們也予以還擊,霎時間雙方擺開陣勢,以泥巴為武器,互相投擲。如果數人一起將對方抓住,就要將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滾,使其沾一身爛泥,狼狽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參與,只在田邊觀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對方青睞的人。休戰後,又一起來到河水溪旁,邊清洗邊打水仗,度過勞動、打鬧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來時,帶有一擔五色糯米飯和100個煮熟的紅色雞蛋。節日後返回孃家時,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飯和紅鴨蛋為她們送行。

芒種的習俗四、送花神

根據古老的説法,芒種節過後,羣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從着名小説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裏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頂端綴有犛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户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送花神是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不過,這種習俗主要流傳於花農和文人墨客,距離生活較遠,主要是文人一種附庸風雅的文化趣味。對於普通老百姓,這一時間人們最關注的是農業生產,而且由於農忙人們也沒有時間從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種送花神的習俗不復存在,也沒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種成為一個重要卻沒有相應習俗的節氣。

芒種節氣簡介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此時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東),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芒種的含義是:有芒之穀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所屬季節:夏季。氣候特點:日照強,雨量充沛,氣温顯著升高。農事:水稻等穀類農作物栽培。

芒種時節氣温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穀類作物耕種。芒種節氣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於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播種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芒種是穀類作物耕種的節令,晚稻在這個時節該種了。在稻作地區的南方,“芒種”是插秧的忙碌時節。北方地區是旱地農業,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這個時節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麥子收穫之時。“芒種”到來標示着又一輪農忙,南方地區人們忙着插秧種稻,北方地區人們則忙着收麥。

芒種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兩漢時期的著作《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釋義曰:”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元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説:“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著作中,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稻穀類作物可以播種”。水稻種植一般是在以水田為主的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是旱地農業,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對於北方地區而言,“芒種”是麥子成熟的時節,因此亦有對“芒種”的含義解釋為“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增添了麥子收穫,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種,也涉及北方的麥子收穫。

芒種節氣的由來

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並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是表徵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温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乾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温度下降,不利於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裏。

芒種是很忙的節氣。陝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是“芒種下種、大暑蒔(蒔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後三日秧不出”。貴州是“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福建是“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江蘇是“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種芒種,樣樣都種”。“芒種糜子急種穀”。四川、陝西是“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後,忙種豆”。從以上農事可以看出,到芒種節,我國從南到北都在忙種了,農忙季節已經進入高潮。

“四月芒種麥在前,五月芒種麥在後”,這是説華北地區4月芒種,小麥就成熟了,而5月芒種麥子還未成熟,這是為什麼呢?這和前邊講過的“二月清明桃花開,三月清明定不開”一樣,都是因為陰曆算法造成的。按陰曆計算,一年實際上是354或355天。這比地球繞太陽一週的天數要少10-11天,因此必須三年一閏(有時是兩年一閏),補充所短的天數。閏月時,節氣不是提前就是推後,因而芒種有時在4月,有時在5月。我國農民深知4月芒種由於打春早,節氣推前,所以種莊稼就種得早,要種在芒種前,6月芒種,就把莊稼種在節氣之後,這是一種“死節氣、活辦法”的科學種植方法。

“芒種糜子急種穀”,糜子是一種生長期最短的禾本科植物,早熟品種80天可以成熟,即使晚熟品種,也不超過100天就能成熟。它是大秋作物最後播種的莊稼。所以華北地區遇到天早無雨,其它作物誤了節氣時,多用它來彌補,同樣能獲得好收成。在正常的情況下,芒種種糜子時,種穀也可以成熟,但穀子比糜子生長期長,有可能遭受凍害,因此説“芒種糜子急種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9wvn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