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寒食節的起源是什麼(多篇)

寒食節的起源是什麼(多篇)

寒食節的起源是什麼(多篇)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 篇一

寒食節是什麼時候,這個問題其實很多人都不知道,很多人連寒食節是什麼節日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寒食節哪天這個問題呢?所以我現在就告訴你,寒食節是哪一天吧。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現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節起源 篇二

寒食節相傳是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繼位,即晉文公,唯忘介子推,想請介子推上朝領賞,介子推堅辭不來,晉文公便親自去請。介子推就揹着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麼也找不到。於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着一株大樹,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可見當時是搖着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後,才與介子推的傳説相聯繫,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於健康,以後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後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吃冷食: 篇三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兩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因時間上和清明節接近,並受其影響,因此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 篇四

關於寒食節是為了紀念誰,古代傳説源於對春秋時代晉國忠臣介子推的紀念。晉國君主晉獻公寵愛妃子驪姬,於是殺掉太子申生,打算改傳位於驪姬之子奚齊。太子弟重耳為逃避災禍,只好逃命他國,途中貧病交加,險些凍餓而死。隨行的介子推偷偷割下自己大腿上一片肉,製成羹湯獻給重耳,才使其得以保全生命,度過難關。後來,重耳歸國,當上晉國國君,即為晉文公+然而,在封賞隨從流亡的功臣時,晉文公卻惟獨忘掉了介子推。當晉文公得知介子推攜其老母躲進綿山,過起隱居生活時,便多次派人召請其上朝受封,介子推卻直意不出。這時,有人獻計放火燒山,認為介於推是個孝子,他一定會保護老母,下山避火。不料,大火過後,人們發現介子推竟然與老母一起,抱着大樹被燒死。晉文公極為愧疚痛悔,大哭之後,遂下令將介子推厚葬又將其遇難之日定為寒食節,全國嚴禁舉火,無論何人——律不準吃熱的食物,以示對介子推的悼念之意。

重耳辜負介之推的典故:

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割肉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派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文公見燒死了救命愛臣,疼痛不已,就把介之推葬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

寒食節從春秋起,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的歷史,比端午節的發生還要早358年。雖經東漢周舉、三國曹操、後趙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斷,卻屢禁屢興,蔓延全國。

唐玄宗順應民意,頒詔將寒食節拜掃展墓編入《開元禮》中,並定為全國法定長假。“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深冤何用道,峻跡古無鄰。魂魄山河氣,風雷御宇神。光煙榆柳火,怨曲龍蛇新。可歎文公霸,平生負此臣。”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之推綿山焚身”的故事。

寒食並非清明 篇五

清明節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公曆四月四、五日前後。《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時節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説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着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説的是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時節,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大好時光,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把個清明節過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

寒食節的傳説故事 篇六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

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43歲,按理説,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

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

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飢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

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採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羣,不落一人

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於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

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説: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可是,介子推羞於如此接受獎賞。帶着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

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

後來,有人在一棵乾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體。介子推後背堵着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五、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

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

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糰、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

寒食節食俗 篇七

寒食節這天有吃冷食的飲食習俗。為了吃上冷食,有些地方要先準備食物,在《荊楚歲時記》記載這種食物是“大麥粥”。這是一種加了怡糖的大麥粥,或者是將大麥仁水解發酵產生一定比例的怡糖後再一起煮成的粥。陸魁《鄴中記》中説:“寒食三日作醋的酪。又: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仁,著作粥。”這種方法非常特別。“醋酪”,就是煮粳米及麥以後,經冷卻而形成的凝膠狀的澱粉和蛋白質膠凍。然後把搗碎後的杏仁漿和進去,就成為半流動的粥。所以這個操作叫作“著”,而不是煮。因為禁火,所以要隨和隨吃。“醋酪”

和杏仁在未吃時分開儲存。《齊民要術·醋酪》則較為詳細地説明了醋酪的製法:“與煮黑場同”,這種醋酪實際是用煮怡糖的方法完成第一步,然後再連糖帶渣一起煮成粥,冷卻後即成醋酪。《齊民要術》中還有一種“杏酪粥”。做法是先將杏仁去皮搗碎,加水過濾得杏仁汁,煮沸,再加人大麥仁,煮得極爛,不稀不稠,盛在瓦缽內冷卻,其“色白如凝脂,米粒有類青玉”,能保存一個多月。

寒食食品在隋唐時沒有新品種,及至宋代,在《東京夢華錄》和《武林舊事》中的寒食食品有稠場、麥粒、乳酪、乳餅,甚至有炊餅,北宋時還有棗錮。元明以後。過寒食節的地方相對減少,寒食節與清明節逐漸合二為一。但在山西介休一帶,因為傳説是介子推的故鄉,所以他們仍珍守寒食節習俗。當地地方誌記載,主要節日食品為冷麪、黃米粉煎餅、棗錮等。還有一種被稱為“子推燕”的麪食。做法是:先把麪粉和棗泥揉搓在一起,捏成燕子的模樣,然後放在籠屜裏蒸熟,出鍋後冷食。

標籤: 寒食節 多篇 起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g9yyz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