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觀刈麥》譯文精品多篇

《觀刈麥》譯文精品多篇

《觀刈麥》譯文精品多篇

《觀刈麥》譯文 篇一

教學目標 :

1. 能夠準確、流暢生動地朗讀課文。

2. 理解文章大意,體會詩中感情。

3. 寫作訓練,片斷練習。

教學重點: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

教學媒體:錄音機

教與學的方法:誦讀品味,點撥指導

教學過程 :

一、新知導入  ,明確目標。

今天我們學習《觀刈麥》,“刈”是“割”的意思。白居易看敢麥子都看到了什麼呢?又想到了什麼呢?(板書課題,作者)

簡介作者:白居易——字樂天…… (見板書)

明確目標。(見課前教學目標 )

二、學生自學,初步感知。

1. 請二至三名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注意正音。

刈 荷簞 童稚 餉田 灼 秉 穗 吏祿

2. 出示思考題,學生讀書。

 作者怎樣描繪割麥人勞動的情景?這幾句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他們“不知熱”?並且還“惜”夏日長?

 拾麥者為什麼去拾麥?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用一個字概括。

 作者面對此情此景是怎樣想的?體現了什麼情感

三、學什探究,教師講解。

1. 教師明確: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勞動和農民卻不知熱,他們珍惜這勞動的時光。作者真實的寫出了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這種特定環境中的變態心理。

2. 教師明確:一個“税”道出了勞動人民的辛苦勞作卻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今日的拾麥人即昨日的割麥人,今日的割麥人也有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人。強烈的諷刺意味盡在不言之中。

教師明確:作者在深深的自責,暗自慚愧。由農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適生活。強烈的諷刺意味盡在不言之中。

四、學生再讀課文,當堂訓練。

以“你看: ”描述割麥者或拾麥者勞動的場景。(一百字以內)

五、總結擴展。

這首詩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農民的生活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做了對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謂用心良苦。想想我們伸張在新中國,紅旗下,黨中央國務院,在三減輕農們的負擔,我們這些農家的孩子沒有理由不去珍惜現在的幸福時光,好好學習。

六、佈置作業 。

背誦全文

《觀刈麥》譯文 篇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反覆呤誦,理解詩歌

2、培養學生賞析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讀説結合,讀出詩韻、分層次説出 自己對詩歌 的理解、賞析情感與態度 瞭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痛苦及社會根源

教學重點

誦讀、理解、賞析

教學難點

體會感情、把握主旨

教學媒體

幻燈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問題與情境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一:

白居易,中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經常描寫老百姓生活,關心百姓疾苦。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觀刈麥》(板書),請同學們放聲朗讀,注意讀準字音,並試着概括詩歌內容。

生:瞭解作者

師:突出強調

白居易、敍事諷喻詩

生:自讀

師:指出需認讀、掌握字詞

輸税 農桑 曾 荷 晏

生:齊讀、概括內容

師:整理、歸納

農忙季節-------送水送糧-------南岡刈麥--------貧婦訴苦---------慚愧不已

讀準詩韻,理解詩歌內容

情境二:

學詩歌要在誦讀中品味語言、領悟感情。請同學們在熟悉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賞讀,賞讀字句,體會其妙處,用“---------寫出了--------”的句式説一説

生:自由誦讀

師:例: 幻燈1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句寫得好,為了早日將糧食搶收進倉,勞動人民為顧炎陽灼曬,為顧自己筋疲力盡,爭分奪秒,拼命幹活。 其中“惜”寫出了勞動人民的一種反常心理,耐人尋味,令人心酸。

生:賞讀、探究、交流、發言

“家田輸税盡,拾此充飢腸”寫出了當時 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寫出了勞動人民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

“吏祿三百石,風晏有餘糧”寫出當時官員(統治者)的不勞而獲,與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勞作卻一無所有形成鮮明對比。

“輸税盡”點出了勞動人民辛苦勞作卻一無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寫出了作者對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寫出了農民在烈日下田間勞作的艱辛。

。。。。。。。

師:小結

品析詩歌 ,學會賞析方法

問題:

引出文章主旨

1、 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説説表現在哪些方面,並思考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

2、 面對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樣,説説作者對百姓疾苦所持的態度。

生:發言

師:整理、板書

勞作辛苦

苦-------- - ------ 輸税盡

生活困苦

愧-------- 同情-------- 關心百姓疾苦

把握詩歌主旨,體會作者感情

情境三:

請同學們再讀詩歌,將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讀出情境、情感,並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課文插圖去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

師:指導,提供詞語 幻燈2

學生分成兩組進行想象:

1、動作(如刈麥、拾穗、訴苦等)

2、心情(如勞動不肯休息、聽農婦訴苦後的心情等)

詞語:

一望無際 此起彼伏 汗流浹背 筋疲力盡 腰痠背疼

聲淚俱下 忍氣吞聲 衣衫襤褸 面無菜色 悲痛欲絕

家徒四壁 仰天長歎 面紅耳赤

生:讀、想象、描述、交流

激發想象,再現詩歌意境

總結課文

師:總結學法

讀詩韻,賞妙點,悟情感,創意境,現主旨

生:背誦全詩

觸旁通類

形成能力

情境四:

課外遷移,讀以下二則材料,並在課後動手去搜集更多的相關材料,想一想,與同學議一議,寫出你的感想,班級交流。

師:出示材料 幻燈3

一、古詩中有許多反映百姓辛勤勞作卻一無所有的詩句,如:“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陶土》。“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憫農》。

二、“中國26省市免徵農業税,7。3億農民特告別皇糧國税”--------2005年2月27日〈〈人民日報〉〉。

昇華認識,感受今天美好生活

教學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討者”。為了使學生閲讀興趣更強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學習,有所發現,我讓學生反覆讀,在讀後抓字詞自由賞析,在賞析的基礎上想象自己進入了情境。由於學生興趣盎然,思維也特別活躍,積極性也補調動了,真正讓學生“樂學”、“會學”。“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會將這一教學中永遠的真理體現在每一節課堂中的。

《觀刈麥》譯文 篇三

1、詩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2、敍事與抒情緊密結合。

教學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敍事與抒情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設想:

1、教時安排:兩課時

2、教具準備:投影、插圖

3、教學方法:自讀、點撥、質疑

第一課時

一、導入板題

樑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詩句“田家少閒日,五月人倍忙”這句詩出自何處?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白居易的《觀刈麥》,板題。

二、揭示目標

1、瞭解作者

2、熟讀課文,注意句讀

3、疏通文意

(一)注音

刈 荷 簞 攜 餉

灼 秉 祿 石 晏 邽

(二)填空

本文選自《__________》,作者_____,字_____,號_____,_____代詩人。

四、釋題

1、刈:割。

2、體裁:敍事詩、諷喻詩。

3、諷喻詩:《秦中吟》、《新樂府》

長篇敍事詩:《長恨歌》、《琵琶行》

與“元稹”齊名,世稱“元白”。

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寫諷喻詩的目的:嘔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

五、朗讀

1、教者範讀,注意句讀

結合書後練習第二題

2、學生自讀

3、集體齊讀

六、疏通文意

1、對照註釋翻譯大意

2、質疑互答,教者點撥

3、學生翻譯詩全文,教者點撥

七、質疑

八、小結

九、作業佈置:背誦全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敍事內容,掌握描寫方法。

2、體會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背誦與翻譯

二、揭示目標

三、新授

1、思考:(1)這首詩主要寫了哪兩個場景?各有各的側重——農人揮汗如雨割麥,揭示農民的勞苦。

貧婦抱子挎籃拾麥,揭示賦税的繁重

(2)詩中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

景物描寫:夜來……黃

場面描寫:足蒸……光

語言描寫:家田……腸

心理描寫:力盡……長

(3)從文中找出敍事與抒情的部分,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4)討論書後練習一

(5)將農民與自己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慚愧、譴責自己,對統治者的批判,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集體背誦,瞭解古詩押韻的一般常識

押“ang”韻

四、質疑

五、總結全文

這是一首敍事詩,描寫了農民在夏日割麥的艱辛和貧婦在田中拾穗的可憐與悲苦,揭示了賦税的繁重,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六、課堂作業

七、佈置作業

1、完成本課所有練習

2、繼續痛誦課文

3、預習下文

《觀刈麥》譯文 篇四

觀 刈 麥作者:白居易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莊稼人很少空閒日子,五月裏家家加倍繁忙。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昨夜間一場南風吹過,那小麥鋪滿隴溝焦黃。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女們擔着竹筩粟飯,孩童們提着瓦罐漿湯。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前行後攆去送晌到田裏,小夥子們正操勞在南岡。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兩腳蒸騰着暑天的土氣,脊樑灼烤着火般的太陽。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氣耗盡了也不覺得熱,只是貪圖這夏日好天長。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更有那些窮苦的婆娘,抱着嬰兒在他們一旁。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背傍。

右手去撿那丟掉的麥穗,左臂懸挎着破爛的扁筐。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她們相互間三言兩語,禁不住引起我無限悲傷: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俺家的收成全繳了税,拾這點漏兒壓壓饑荒。”

田家輸税盡,拾此充飢腸。

如今我有什麼功勞德行,從來也不從事農耕蠶桑。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從九品吃祿米足三百石,成年價到頭來還有餘糧。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想到這些好不暗自慚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遺忘。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觀刈麥》

2002/11/10

《觀刈麥》譯文 篇五

1.朗讀《觀刈麥》。

2.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其詩善於敍述,語言淺顯,是杜甫之後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也是唐代詩人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以《長恨歌》、《琵琶行》為代表的長篇敍事詩,是他成就的一個方面。

3.解題。

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諷喻詩。詩歌描寫了農民冒着暑熱辛勤割麥的情景,並借婦人的訴説,反映了當時租税剝削的慘重和農民生活的困苦。並對自己的“不事農桑”而“吏祿三百石”深感慚愧,表達了他對農民的同情。

4.賞析。

(1)開頭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麥收的季節。接着寫婦女領着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低着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是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這裏,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

(2)接下來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穗。為什麼要來拾麥穗呢?因為她的田地已經“輸税盡”——為繳納官税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拾麥穗充飢。

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税的繁重。

(3)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最後的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5.小結

《觀刈麥》表現了農家生活的艱難,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深切同情。

《觀刈麥》譯文 篇六

教學目標

整體理解詩歌思想含義,感知詩歌中的藝術形象。

一、 作者介紹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唐代詩人。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領導人之一。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時而作”的口號,主張詩歌必須為政治服務。強調內容與形式統一,形式為內容服務,建立了現實主義的詩歌理論。他的諷喻詩反映了中唐社會廣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實踐了他自己的理論主張。感傷詩中的《長恨歌》《琵琶行》是兩首傑出的長篇敍事詩,代表了白居易詩歌藝術的最高成就。

二、 整體感知

這是一首敍事詩,帶有強烈的諷喻色彩。詩的開頭先交代時間和背景。終年勞作的農民,到了五月麥收時節更忙了。這時候,婦女們帶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來到田裏給正在收麥的人們送飯送水。男人們正在埋頭割麥,他們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雖然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卻全然不顧,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長能夠多幹一些活。這是寫的全景。在這個景的襯托下,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婦人懷裏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税盡”——為什麼交納官税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賦税的繁重。繁重的賦税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於是用筆歌其事,表達自己對農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當政者的注意。

這首詩雖然着墨不多,但卻把割麥者和拾麥者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萬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內心感受,描繪得真切生動,歷歷如畫。

三、 主題

詩歌描寫了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場景和一位貧婦人的悲慘遭遇,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和賦税的繁重,也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 寫作手法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敍事詩的藝術工匠。他的敍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敍之事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總是有着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藴涵着感情。本詩充滿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憐憫。

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敍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詩中運用對比,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

《觀刈麥》譯文 篇七

】《觀刈麥》教案5    】《觀刈麥》教學設計4

】《觀刈麥》教案3    】《觀刈麥》教案2

】《觀刈麥》教案1

觀刈麥時為盩厔縣尉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 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 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 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 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 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 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 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 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 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税盡, 拾此充飢腸。

今我何功德, 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 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 盡日不能忘。

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盩厔(今陝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

這首詩敍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接着寫婦女領着小孩往田裏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後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着頭割麥,腳下暑氣燻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幹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裏抱着孩子,手裏提着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麼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税盡”──為繳納宮税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飢。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後者揭示了賦税的繁重。繁重的賦税既然已經使貧婦人失掉田地,那就也會使這一家正在割麥的農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麥者,乃是昨日的割麥者;而今日的割麥者,也可能成為明日的拾麥者。強烈的諷諭意味,自在不言之中。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裏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長寫敍事詩的藝術巨匠。他的敍事詩能曲盡人情物態,把其中所敍的事件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而且,他的敍事詩裏總是有着心靈的揭示,因而總是藴含着感情的。在《觀刈麥》裏,他雖然着墨不多,但是卻把割麥者與拾麥者在夏收時那種辛勤勞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寫得生動真切,歷歷如畫。不僅寫了事,而且寫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勞動人民的心。詩人的心絃顯然是被耳聞目睹的悲慘景象振動了,顫慄了,所以才提起筆來直歌其事,所以在字裏行間都充滿對勞動者的同情和憐憫。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家田輸税盡,拾此充飢腸”這樣的詩句,裏面包含着作者多少同情之感、憐憫之意啊!因而這首《觀刈麥》在敍事當中是有着作者情的滲透、心的跳動的,作者的心同他所敍的事是融為一體的。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賣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願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心理。《觀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藴。詩中寫事與寫心的完美統一,較之一般的敍事與抒情的統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後,詩人同樣也聯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桑”,可是卻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餘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

上一篇: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詩歌鑑賞

下一篇:白居易《觀刈麥》賞析

《觀刈麥》譯文 篇八

】《觀刈麥》教案5    】《觀刈麥》教學設計4

】《觀刈麥》教案3    】《觀刈麥》教案2

】《觀刈麥》教案1

<<觀刈麥>>

白居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簟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傍。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税盡,拾此充飢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餘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樂天,是個同情人民,敢於反映民間疾苦,敢於揭露官場貴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詩人。他的詩歌以通俗淺顯著稱,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為《白氏長慶集》。

《觀刈麥》是白居易任周至縣縣尉時有感於當地人民勞動艱苦、生活貧困所寫的一首詩,作品對造成人民貧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責。對於自己無功無德又不勞動卻能豐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現了一個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義精神。縣尉在縣裏主管緝捕盜賊、徵收捐税等事。正因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對勞動人民在這方面所受的災難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全詩分四層,第一層四句,交代時間及其環境氣氛。“農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説的事情就發生“人倍忙”的五月。這兩句總領全篇,而且一開頭就流露出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一派豐收景象,大畫面是讓人喜悦的。可是誰又能想到在這豐收景象下農民的悲哀呢?

第二層八句,通過具體的一户人家來展現這“人倍忙”的收麥情景。婆婆、兒媳婦擔着飯籃子,小孫兒提着水壺,他們是去給地裏幹活兒的男人們送飯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牀後先忙家務,而後做飯;小孫子跟着奶奶、媽媽送飯時一齊到地裏。她們是要在飯後和男人們一道幹下去的。你看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四句正面描寫收麥勞動。他們臉對着大地,背對着藍天,下面如同籠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們用盡一切力量揮舞着鐮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記了炎熱,因為這是“虎口奪糧”,時間必須抓緊呀!婦姑:媳婦、婆婆,古時媳婦稱婆婆叫姑,稱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籃子盛着食物,這裏即指飯籃。壺漿:用壺裝着水,這裏即指水壺。田:給田裏幹活的人送飯。丁壯:成年的男勞力。烤。惜:珍惜。捨不得浪費。天氣如此之熱,白天又如此之長,而人們卻竭力苦幹,就怕浪費一點時間,可見人們對即將到手的麥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這裏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種違揹人之常情的寫法來突出人們此時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賣炭翁》中有“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願天寒”之語,“願”字的用法與此處“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層八句,鏡頭轉向一個貧婦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產,現時只能以拾麥穗為生,這是比全家忙於收麥者更低一個層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個孩子,臂彎裏掛着一個破竹筐,右手在那裏撿人家落下的麥穗。這有多麼累,而收穫又是多麼少啊!但有什麼辦法呢?現在是收麥的時候,還有麥穗可撿,換個別的時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討了。而她們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種、有麥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後來讓捐税弄得走投無路,把家產,土地都折變了,至使今天落到了這個地步。我們可以想象:現在忙於收割的人家,明年也有可能像她那樣,無地可種,只能以拾麥穗為生。秉:拿着。田家:這裏指一個莊稼户的產業。輸:交納。

第四層六句,寫詩人面對豐收下出現如此悲慘景象的自疚自愧。事:從事。歲晏:年底

作品的題目叫《觀刈麥》,而畫面上實際出現的,除了刈麥者之外,卻還有一個拾麥者,而且作者的關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後者身上。他們二者目前的貧富苦樂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着緊密的聯繫。今日淒涼可憐的拾麥穗者是昨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又安知今日辛勞忙碌的刈麥者明日不淪落成淒涼可憐的拾麥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勞動人民就永遠擺脱不了破產的命運。作者在這裏對當時害民的賦税制度提出了尖鋭批評,對勞動人民所蒙受的苦難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進而把自己擺進去,覺得自己和勞動人民的差別太大了,自己問心有愧。這時的白居易的詩歌確實反映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情緒,呼出了勞動人民的聲音。

這首詩寫作上的基本特點是不帶任何誇張地、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場景。他選取了舉家忙碌和淒涼拾穗這兩個鏡頭,使之構成強烈對比。前者雖然苦、雖然累,但他們暫時還是有希望的,至於後者,則完全是斷梗浮萍,朝不保夕了。兩個鏡頭所表現的場面、氣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詩的最後是發議論,這是白居易許多諷諭詩的共同路數。這首詩的議論不是直接指向社會病根,而是表現為自疚自愧,這也是一種對整個官僚貴族社會的隱約批評。白居易才是一個三百石的小小縣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貴族們難道不應該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嗎!賦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無法公開反對,他只能用這種結尾來達到諷諭的目的。

上一篇:白居易《觀刈麥》

下一篇:沒有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j44dr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