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經典古詩詞原文翻譯欣賞(精品多篇)

經典古詩詞原文翻譯欣賞(精品多篇)

經典古詩詞原文翻譯欣賞(精品多篇)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一

原文:

牡丹

[唐代]韓琮

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

曉豔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名移蘭杜千年後,貴擅笙歌百醉中。

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在桃花、杏花盛開時它從不與其爭奇鬥豔;等到葉密成帳時才慢慢開始綻放。

清晨豔麗的花朵好似金掌承接着潔淨清涼的露水,傍晚幽香飄溢與那豪華富麗的住宅裏的香風爭惹。

樣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後呢!你是花中之王,獨佔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

牡丹花啊,為什麼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

註釋

金掌:銅製的仙人手掌。

賞析:

牡丹,天香國色,堪稱“國花”。特別在唐代,牡丹,也是詠花詩的“熱點”。但稍加留意,詩人們賞牡丹、贊牡丹,多盡往富麗説,極從歡情言,往往把牡丹作為榮華顯貴的象徵。然而,韓琮着的這首《牡丹》,吟詠後卻有另一番感慨。

“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在首聯裏先讚揚牡丹的品格:一是不出風頭,在桃杏開花的早春時候,不與百花爭豔;二是謹慎務實,不在自己條件成熟(“葉帳成陰”)時不嶄露才華(紅)。

“曉豔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接着在頷聯裏繼續讚美牡丹的高雅和奉獻。“曉豔遠分金掌露”,説的是牡丹在早晨用它鮮豔如“金掌露”般的花苞在高處凝聚,承接那降落潔淨清涼的露水。傳説漢武帝求長生不老,以青銅鑄造銅人,高擎銅盤,承接甘露稱“金掌露”,以供服用。牡丹由於滋潤着天賜的甘露,色更豔,香益濃,所以能“暮香深惹玉堂風”——在晚上它把幽香飄溢,與“玉堂(豪華富麗的住宅)”的香風爭“惹”呢!這裏,一“曉”一“暮”,概括總體,互為因果;“遠分”“深惹”、上縱下橫,動漪靜美,盡情地把牡丹讚頌。看來詩中的牡丹,並非富貴榮祿之輩,而是賞雅惹俗的高士!

“名移蘭杜千年後,貴擅笙歌百醉中。”在羣芳中,牡丹卻遭到嫉妒,可是嫉妒者仍然是徒勞一場。頸聯中詩人先譏諷道:“名移蘭杜千年後”。這裏的“移”字作“改變”講。意思是説:即使像蘭草、杜若一類的名花要想改變得像牡丹那樣,至少得一千年以後呢!接着才充滿自信地讚道:還是你啊,牡丹!“貴擅笙歌百醉中”——你是花中之王,獨佔尊位,比動聽的笙歌還醉人哩!

“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的命運畢竟是不幸的:“如夢如仙忽飄零”,一個“忽”字,道出了官場風雲變幻莫測的情景。“暮霞何處綠屏空”承上句“忽零落”而結。“暮霞”喻牡丹花;“綠屏”喻牡丹葉,喻比十分形象。這裏詩人無限惆悵、無限深沉地感歎道:牡丹花啊,為什麼像夢中的仙人一樣飄走了,只空留下綠色似屏的葉子呢?此句頗有後人李清照“綠肥紅瘦”的韻味。

首聯寫牡丹的品格,頷聯寫牡丹的貢獻,頸聯轉訴牡丹對嫉妒者的蔑視,尾聯以落花飄零告終。全詩字字寫花,處處喻人,緊密結合自己的心事,正似詩人在大中十二年(858)被都將石載順等驅逐以後失官時心情的自況。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二

原文:

小星

[先秦]佚名

嘒彼小星,三五在東。肅肅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

嘒彼小星,維參與昴。肅肅宵征,抱衾與裯。寔命不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微光閃爍小星星,三三五五在東方。天還未亮就出行,從早到晚都為公。實為命運不相同!

小小星辰光幽幽,原來那是參和昴。天還未亮就出行,拋撇香衾與暖裯。實在命運不如人!

註釋

嘒(huì慧):微光閃爍。

三五:一説參三星,昴五星,指參昴。一説舉天上星的數。

肅肅:疾行的樣子。宵:指下文夙夜,天未亮以前。徵:行。

夙(sù素):早。

寔:同“實”。是,此。或謂即“是”。

維:是也。參(shēn申):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昴(mǎo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柳星。

抱:古“拋”字。

衾(qīn欽):被子。

裯(chóu綢):被單。

猶:若,如,同。

賞析:

生活在社會下層的小官吏,形同草芥,絕不會引人注目,多一個少一個也絕不會對官僚機構的運轉有絲毫影響。他們的出現、存在、消失,全都悄無聲息,上天連眼睛都不會眨一下。

這樣的小人物,是社會旋渦中真正的邊緣人,邊緣得不能再邊緣。

這讓人想到俄國小説家契訶夫筆下的小人物。長官的一個噴嚏,可以讓小人物嚇得發抖,一病不起,在戰慄和恐懼中默默死亡。小人物拯救自己的唯一的武器,只能是在內心默默向上帝祈禱,如此而已。

處在邊緣的小人物的唿號,是軟弱無力又震撼人心的。軟弱無力,是因為位卑職微而不會有人理睬,不會有人在意;震撼人心,是因為這種唿號表明了不向命運認同、要自我的尊嚴和價值得到承認和尊重的自覺意識。

其實,當小人物自己有了這種自覺意識,他至少在內心當中就不在是卑微的了。

古詩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三

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餘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c飲。

忽聞有聲如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

眾駭異,不解其故。

俄而几案擺簸,酒杯傾覆;

屋樑椽柱,錯折有聲。

相顧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

見樓閣房舍,僕而復起;

牆傾屋塌之聲,與兒啼女號,喧如鼎沸。

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

河水傾潑丈餘,雞鳴犬吠滿城中。

逾一時許,始稍定。

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並忘其未衣也。

後聞某處井傾仄,不可汲;

某家樓台南北易向;

棲霞山裂;

沂水陷穴,廣數畝。

此真非常之奇變也。

有邑人婦,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

婦急與狼爭。

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

狼蹲不去。

婦大號。

鄰人奔集,狼乃去。

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已奪兒狀。

良久,忽悟一身未着寸縷,乃奔。

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

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

譯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戍刻,發生了大地震。當時,我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篤之在燈下喝酒。忽然聽見有種像打雷一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向過來,向西北方向滾去。大家都很驚駭詫異,不知是什麼緣故。不一會兒,只見桌子搖晃起來,酒杯翻倒;屋樑房柱,發出一片咔咔的斷裂聲。眾人大驚失色,面面相覷。過了好久,才醒悟過來是地震,急忙衝出屋子。只見外面的樓閣房屋,一會兒斜倒在地上,一會兒又直立起來;牆倒屋塌的聲音,混合着孩子號哭的聲音,一片鼎沸,震耳欲聾。人頭暈得站不住,只能坐在地上,隨着地面顛簸。河水翻騰出岸邊一丈多遠;雞叫狗吠,全城大亂。過了一個時辰,才稍微安定下來。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都光着身子聚在一起,爭相講着剛才的事情,都忘了沒穿衣服。

後來,聽説這次地震時,某處有口水井井筒傾斜了,不能再打水;某家樓台南北掉了個方向;棲霞山裂了道縫;沂水陷下了一個有幾畝大的地穴。這真是少有的奇異災變啊!

賞析:

這篇文章通過作者的耳聞目睹與體驗,描述了康熙七年間發生在山東的大地震。文章記述地震的過程非常的清晰,從“聲如雷”“几案擺簸”到“牆傾屋塌”“河水傾潑”,寫出了地震由弱到強的過程,這是從物的角度描述。“眾駭異”“相顧失色”到“男女裸聚”,從人的神態進行側面烘托,寫地震嚴重的程度。最後的耳聞,揭示出了地震破壞的程度,並由此發出了“真非常之奇變”的感慨。

結構是作品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之一。《地震》的格局雖小,但所營造的結構卻完整縝密,平整均衡,單純精美。記事由隱入顯,循序漸進,層層開拓境界,逐步創造高潮、首尾連貫完美,通篇委區盡態。結構的藝術處理,貴在線索的貫穿。它運用自如地按記述文的表現形式,以事件發生、發展的時間為線索,把一幅幅驚心動魄的畫面組裝起來,連動式地推到讀者面前:

第一幅、燭前對飲圖:聞有聲如雷,眾駭異,不解其故。

第二幅、室內,震盪圖:几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樑椽柱,錯折有聲,相顧失色。

第三幅、户外,大震圖;樓閣房舍,僕而復起;牆倒屋塌,兒啼女號。人不能立,隨地轉側。河水傾潑,雞嗚犬吠。

第四幅、街上,男女裸聚圖:競相告語,忘其未衣。

第五幅、震後山河圖:水井傾仄,樓台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

此外,尚有一幅聯想到的地震之外的“狼口奪子圖”。此圖既如繪畫,又若小説。

五幅畫面,完整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場怵目驚心的大地震的全部過程,正好表明地震發生(第一圖)、發展(二圖)、高潮(三圖)、緩和(四圖)、終結(五圖)的程序。最後以聯想方式出現的“奪兒圖’’強化了第四圖的思想。這裏的文字都有極強的可感性與可繪性。

事出突然,事先沒有徵兆,只聽得隆隆雷聲,由遠及近,人們驚異,但不知原因。一會兒,桌子搖動,杯子傾倒,屋樑有聲,人們你看我,我看你,大驚失色,但不知何故。過了好一會兒,才忽然明白——地震了!才快點跑出來。這種描寫是人們在遇到突發事件時,一時驚慌失措,理性思維暫停的實際。以上是室內情況。

跑出屋子以後,首先看到的是大的建築物忽起忽落,説明地表在上下顛簸。繼之是聽到房屋倒塌聲、兒啼女號聲。剛才是從屋裏跑着出來的,所有沒感覺到不穩。停下來以後,才覺得站立不穩,於是快點坐下,隨地轉側。

此時,人驚恐萬狀,無暇交流情況。大約過了一個時辰,地震停了,人們情緒稍有安定,這時,大家才有可能“競相告語”,急於宣泄內心恐懼,抱團取暖,竟然忘了自己沒穿衣服。情急下的失態,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情況。

在地震的當時,不可能瞭解其他地方情況。震情和緩了,十里八鄉的親戚朋友才互相探訪,打聽安危,於是外地情況不斷傳來,才有某處井傾側,樓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的傳聞。

寫震前、震中、震後;寫房內、房外、街上;寫所見、所聞。先寫什麼,後寫什麼,合情合理,井井有條,緊緊相扣,一氣呵成。再現地震現場畫面,非親臨其境者寫不出。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四

原文:

春日

[唐代]温庭筠

問君何所思,迢遞豔陽時。

門靜人歸晚,牆高蝶過遲。

一雙青瑣燕,千萬綠楊絲。

屏上吳山遠,樓中朔管悲。

寶書無寄處,香轂有來期。

草色將林彩,相添入黛眉。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想要問你在思念什麼?在這豔麗明媚春之時。

回來的晚門口寂靜無聲,蝴蝶採完花粉緩緩的飛過高牆。

窗外燕子雙飛,千萬條綠楊柳枝低垂。

屏風上的吳山遼闊幽遠,樓中羌笛聲聲悲悽。

珍貴的書信不知道該寄往何處,香車有來的日期。

要把這草景與樹林色彩,一同增添到眉際,排解心中憂愁。

註釋

迢遞(tiáo dì):天高氣清的樣子。

青瑣燕:這裏指落在窗前的紫燕。

屏:指屏風。吳山:吳地的山,指屏風上畫的南方山。

朔管:指羌笛,亦泛指北方地區流行的管樂器。

寶書:珍貴的書信。

香轂(gǔ):古人乘坐的車。

將:連詞,與、和之意。彩:一作“影”。

相:遞相,先後。添:一作“將”。黛眉:特指女子之眉。

賞析:

此詩共十二句,可分為兩部分。前六句為第一部分,是對相思對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設想,且點明瞭時間、地點;後六句為第二部分是自述,點明地點“吳山”的同時,自述羌笛悲涼,並説明了以賞春排解愁緒的原因。此詩筆墨揮灑,色彩趨於清淡,構建了清逸淡遠的詩歌意境。

此詩首兩句,出句開門見山以“所思”設問。對句據之而答在“豔陽時”。藴有薛濤《春望詞》中“欲問相思處,花開花落時。”之意。

三、四句以“人歸晚”“蝶過遲”描述人與昆蟲各自在春天裏所持行為。人回來的晚是被春景所吸引,蝴蝶過慢是因為花粉沉重。從而間接體現了春天的特徵。

五、六句描寫室外景,燕子雙飛,千萬條柳枝低垂,以此意象象徵對心上人的思念。

七、八句描寫室內景,條幅上畫着吳山,樓內羌笛悲涼。九、十句承上解答“朔管悲”的原因是,書信無寄處。最後兩句顯示,要把這春天的草景與樹林的色彩,一併映入眼簾,即以賞春排解愁緒。

綜上,從描寫對象上看,前六句是對相思對象一方“所思”情形的設想。其時間是在“豔陽時”,地點在“青瑣”。後六句自述,點明地點“吳山”的同時,自述“朔管悲”。其原因是“寶書無寄處”,故乘香車將“林彩”“添入黛眉”。這種舉動與其《春郊遊眺寄孫處士》、《謁巫山廟》的精神排解法是相同的。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五

《敕勒歌》原文及翻譯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翻譯:

遼闊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陰山腳下。天空像個巨大的帳篷,籠蓋着整個原野。

蔚藍的天空一望無際,碧綠的原野茫茫不盡。一陣風吹過,牧草低伏,露出一羣羣正在吃草的牛羊。

賞析

詩的前六句寫平川,寫大山,寫天空,寫四野,涵蓋上下四方,意境極其闊大恢宏。但是,詩人的描寫全從宏觀着眼,作總體的靜態的勾畫,沒有什麼具體描繪,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悶的感覺。但當讀到末句——“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進修,境界便頓然改觀。草原是牧民的家鄉,牛羊的世界,但由於牧草過於豐茂,牛羣羊羣統統隱沒在那綠色的海洋裏。只有當一陣清風吹過,草浪動盪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閃現出來。那黃的牛,白的羊,東一羣,西一羣,忽隱忽現,到處都是。於是,由靜態轉為動態,由表蒼一色變為多彩多姿,整個草原充滿勃勃生機,連那穹廬似的天空也為之生色。因此,人們把這最後一句稱為點晴之筆,對於“吹”、“低”、“見”三個動詞的主動者“風”字,備加欣賞。

註釋

①《敕勒歌》:敕勒(chì lè):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②敕勒川:川:平川、平原。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現在的山西、內蒙一帶。北魏時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帶稱為敕勒川。

③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④穹廬(qióng lú):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⑤籠蓋四野(yǎ):籠蓋,另有版本作“籠罩”(洪邁《容齋隨筆》卷一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三十一);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⑥天蒼蒼:蒼蒼:青色。蒼,青,天蒼蒼,天藍藍的。

⑦茫茫:遼闊無邊的樣子。

⑧見(xiàn):同“現”,顯露。

古詩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六

原文:

有悵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更吹起,霜條孤影,還記得,舊時飛絮。況晚來,煙浪斜陽,見行客,特地瘦腰如舞。總一種淒涼,十分憔悴,尚有燕台佳句。

春日釀成秋日雨。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雲猶故。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着重簾,眉兒愁苦。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

譯文

挾來陣陣寒意的水浪,也有些心事重重;只有西去的陽光,投下慘淡的影子,漸漸地消失;南面的水岸是我送別的地方,你走了,一陣陣蕭索的風,帶來易水上的蒼涼。那風呵,又吹起來了,吹起河岸上的柳。受盡霜凍的柳枝啊,落下最後一片黃葉,影子是這樣的孤單。還記得嗎,還得那飛絮如雪的時候?我久久瞭望你遠去的帆影,直到夜幕降臨,浪花飄起來了,是茫茫的煙霧,迷糊了最後一抹夕陽。只有那孤苦柳樹,迎來匆忙的過客,扭動着瘦弱的腰身,好象要輕輕地舞動。

春天裏,我們彼此相愛,卻在這寒冷的秋季,催生出無數相思的落淚。回憶起攜手並肩時的親密,那份感傷,就象無數的細繩把我的心捆紮。笙歌勁舞的畫舫,依然繞着河岸緩緩地移動,可是我的心裏卻是這樣的冷落,水在流,雲還是那樣地飄,只不知道心上的人兒,你在何處。想着那些相戀的日子,如同一陣吹來的東風,可是那是多麼微弱風呵,吹不進重疊的窗簾,只是讓這一份相思深深地刻在我的眉間。我只能等待那個梅花的精靈,在夜闌人靜的時候,在月淡星稀的時候,我對她説出自己心中的苦悶,讓她傳達我對你深深的思念。

賞析:

作者:佚名

《金明池·詠寒柳》中的柳具有獨立自主的自由心性與主體意識,不依附於某個實體,雖慨歎淒涼的境遇,卻沒有失去自我的主體意識,期望與梅魂平等地對話。這一改柳往日柔弱不堪攀折的形象,為柳重塑了剛毅的品格,而這種剛性氣質則是來自於詩人主體的獨立人格意識與自由心性。

上闋明寫柳而暗寫人生的遭際。“有恨寒潮,無情殘照,正是蕭蕭南浦”,“南浦”一詞緣於江淹的《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中國人喜聚不喜散,對於送別總是很敏感的,分別總會令人為之愁腸百轉,淚濕衫袖。此詞開頭便把地點定在這樣一個令人的情緒易較為之傷感的環境中,在這樣一個送別的地點,又是一個這樣的秋日的黃昏,殘陽西掛,滿目淒涼,伴隨着泠泠的寒風。

“更吹起,霜條孤影。”一個“孤”字,更為這淒涼的環境平添一絲的無助、孤獨。起語全用冷色調的詞,刻畫了一個淒涼暗淡之境,寫盡了柳如是人生的孤獨、無奈的心境。“還記得,舊時飛絮”一句,把時間由現在推向過去,現今的生活是孤獨、無助的,那以前的生活呢?“舊時飛絮”便是最好的回答了。詞人在這裏用了“柳絮”這一意象,“柳絮”無根無蒂任風吹落,隨意飄蕩,多令人產生憐憫之情,因詠《燕台詩》而痴戀其人。又燕台曾是當年燕昭王招攬賢士的黃金台。此處的用典,言約而意豐,它既暗含了詞人與陳子龍通過詩詞唱和結為知音,又同松江名士詩酒集會度過了人生的一段美好的時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點亮色。

詞人在上闋的最後用“尚有燕台佳句”結尾,是因為這段生活曾給她人生不少的慰藉,致使她多年後回憶起這段生活,仍不禁淚流涔涔。詞的下闋主要是借回憶過去來寫對愛情的固貞執守。換頭處,詞人用“春日釀成秋日雨”一句,既承接了上闋的結句,又為下面的憶舊展開了鋪墊。與陳子龍的短暫的相識、相戀給詩人暗淡的生活帶來些許的慰藉,是其不幸人生的一點亮色,但這短暫的歡娛卻為以後埋下了如此的苦楚。一句“秋日雨”寫盡了人生的變故。

“念疇昔風流,暗傷如許。憶從前,一點東風,幾隔着重簾,眉兒愁苦”,詞人想過去,痛惜今日,寫盡相思之苦,“縱饒有,繞堤畫舸,冷落盡,水雲猶故”,畫舸本是歡情之物,但即使擁有了它,自己依舊是先前的那個自己,或許更多了一點孤獨、寂寞,這一切都是因為沒有了情人的陪伴。“一點東風”這裏暗指陳子龍,沒有了他,致使詞人一生“眉兒愁苦”,“雖知己而必別”,互為知己的愛人卻註定無法終生廝守在一起,這又是何等的令人悵惘之事。

下闋詞人以“待約個梅魂,黃昏月淡。與伊深憐低語”結句,這裏是借用了湯顯祖的《紫釵記》的故事來向情人表明自己的心跡,也同時向迫使二人分手的勢力進行的堅強的反抗,但同時也對未來帶有些許的幻想與渴望。《紫釵記》中,霍小玉在微月半遮寒梅怒放下愛上了詩人李益,兩位有情人幾經困難落幕前終於在長時別離後團圓,此時的他們贈詩唱和,句中最讓人難忘的還是“淡月梅花”景,柳如是引用“梅魂”分別是把自己和情人設想為劇中人,希望有朝一日也能夠團圓,到那時“與伊深憐低語”。通過詞的下闋,可以看出,柳如是對愛情是忠貞的、執着的,她對陳子龍是有着刻骨銘心之情的。

柳如是的詞“濃纖婉麗,極哀豔之情”,她以一個女子的細膩的感觸來寫自己的情感經歷,故而真切感人,她讓人洞察了她的不幸的人生遭際,以及在困境中她對愛情的固貞、執守和對命運的不屈從。

古詩詞原文翻譯及賞析 篇七

[先秦]佚名

子之還兮,遭我乎峱之間兮。並驅從兩肩兮,揖我謂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並驅從兩牡兮,揖我謂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陽兮。並驅從兩狼兮,揖我謂我臧兮。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對面這位大哥身手真敏捷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凹。並肩協力追捕到兩頭小野獸,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利落啊!

對面這位大哥身材長得好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道。並肩協力追捕到兩頭公野獸,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本領高!

對面這位大哥體魄好健壯啊!我進山打獵和他相逢在山南。並肩協力追捕到兩匹狡猾狼,他連連打拱作揖誇我心地善!

註釋

還(xuán):輕捷貌。

峱(náo):齊國山名,在今山東淄博東。

從:逐。肩:借為“豜(jiān)”,大獸。《毛傳》:“獸三歲為肩,四歲為特。”

揖:作揖,古禮節。儇(xuān):輕快便捷。

茂:美,指善獵。

牡:公獸。

昌:指強有力。

臧(zāng):善,好。

賞析:

此詩不用比興,三章詩全用“賦真,以獵人自敍的口吻,真切地抒發了他獵後暗自得意的情懷。三章疊唱,意思並列,每章只換四個字,但卻很重要,起到了文義互足的作用:首章互相稱譽敏捷,次章互相頌揚善獵,末章互相誇讚健壯。首句開口便讚譽,起得突兀,真實地表達了詩人由衷的仰慕之情。他在峱山與獵人偶然碰面,眼見對方逐獵是那樣敏捷、嫻熟而有力,佩服之至,不禁脱口而出“子之還(茂、昌)兮真,這是發自心底的讚歎,“子真是對那位同行的敬稱。次句點明他們相遇的地點在峱山南面的道路上。“遭真字表明他們並非事先約定,只是邂逅相遇罷了。正因為如此,詩人才會那樣驚喜不已,十分激動。第三句説他們由相遇而合作,共同奮力追殺兩隻大公狼。這裏詩人雖然沒有告訴讀者逐獵的結果如何,但是從他那異常興奮的敍述中,可以猜想到那兩隻公狼已成為他們的捕獲物,讀者從中也似乎分享到了詩人的喜悦。最後一句是獵後合作者對詩人的稱譽:“揖我謂我儇(好、臧)兮真,這裏詩人特點明“揖我真這一示敬的動作,聯繫首句,因為詩人對他的合作者十分敬佩,所以他才為自己能得到對方的讚譽而引以自豪。吳闓生稱此為“渲染法真(《詩義會通》)。

全詩句句用韻,每章一韻,押在每句末尾第二字上:首章還、間、肩、儇為韻;次章茂、道、牡、好為韻;末章昌、陽、狼、臧為韻,句尾都以“兮真字收束,組成“富韻真,加上四、六、七言並用的參差句法,造成了舒緩的音節,讀起來有一唱三歎的韻味。這種一唱三歎、反覆詠唱的手法,對強化主題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古詩詞原文及翻譯賞析 篇八

滿江紅·江行和楊濟翁韻

朝代:宋代

作者:辛棄疾

原文:

過眼溪山,怪都似、舊時相識。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緉平生屐。笑塵勞、三十九年非、長為客。

吳楚地,東南坼。英雄事,曹劉敵。被西風吹盡,了無塵跡。樓觀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頭先白。歎人間、哀樂轉相尋,今猶昔。

譯文

眼前的山山水水,都似曾相識。還記得在夢中已將萬里江山走遍。遊賞那些風景名勝,只需帶上手杖即可,耗損不了幾雙木屐。可笑我忙忙碌碌,卻有三十九年做得不對,長期做來去匆匆的過客。

昔日一統江山,如今卻被分為南北兩半。曹操、劉備皆是當世的英雄。可惜那些英雄豪傑,都已成了舊事,如今已沒有一絲痕。樓台剛剛建成,卻已不見人蹤;壯志未酬,我卻滿頭白髮。可歎人世間的悲歡,不過是在循環往復,從古至今都是如此。

此詞可分三層。

上片為第一層,由江行沿途所見山川引起懷昔遊,痛惜年華之意。長江中下游地區山川秀美,辛棄疾南歸之初,自乾道元年至三年,曾漫遊吳楚,行蹤遍及大江南北,對這一帶山水是熟悉的。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此後出任地方官,調動頻繁,告別山水長達十年。此時復見眼中川“都似舊時相識”了。“溪山”曰“過眼”,看山卻似走來迎,這是江行的感覺。“怪”是不能認定的驚疑感,是久違重逢的最初的感觸。往事雖“還記得,卻模糊、記不真切,真象一場舊夢。

“還記得、夢中行遍,江南江北”,“夢中”雲者不僅有烘托虛實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實寫照,這種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來雄心壯志未得實現。業已倦於宦遊的結果。反覆玩味以上數句,實已暗伏“塵勞”、覺非之意。官場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舊曾相識虛如幻夢不如遠離,同時也就成了一種強有力的召喚,來自大自然的召喚。所以,緊接二句寫道:“佳處徑須攜杖去,能消幾兩平生屐?”要探山川之勝,就得登攀,“攜杖”、着“屐”(一種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世説新語·雅量》載阮孚好屐,嘗曰:“未知一生當着幾量(兩)屐?”意謂人生短暫無常,話卻説得豁達幽默。此處用來稍變其意,謂山川佳處常在險遠,不免多穿幾雙鞋,可這又算得了什麼呢!所以結尾幾句就對照説來,“笑塵勞、三十九年非”乃套用蘧伯玉(春秋時衞國大夫)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的話(語出《淮南子·原道訓》),作者當時四十歲,故這樣説。表面看,這是因虛度年華而自嘲,其實,命運又豈是自己主宰得了的呢。“長為客”三字深懷憂憤,語意曠達中包含沉鬱。實為作者於四十年年來之感慨,年已四旬,南歸亦久,但昔日的志願,卻無一件得以實現,感慨,今是昨非,一生勞碌,原來“長為客”無絲毫是自己左右的。

這片六句另起一意為第二層,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對古代英雄事蹟的追懷。揚州上游的豫章之地,歷來被稱作吳頭楚尾。“吳楚地,東南坼”化用杜詩(《登岳陽樓》:“吳楚東南坼”),表現江行所見東南一帶景象之壯闊。如此之山川,使作者想到三國英雄,尤其是立足東南北拒強敵的孫權,最令他欽佩景仰。曹操曾對劉備説:“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三國志。先主傳》)而孫權堪與二者鼎立。此處四句寫地靈人傑,聲情激昂,其中隱含作者滿腔豪情。“被西風吹盡,了無陳跡”二句有慨歎,亦有追慕。恨不能起古人於九泉而從之的意味,亦隱然句中。

結尾數句為第三層,是將以上兩層意思匯合起來,發為更憤激的感慨。“樓觀才成人已去”承上懷古,用蘇軾詩“樓成君已去,人事固多乖”(《送鄭户曹》)意,這裏是説吳國基業始成而孫權就匆匆離開人間。“旌旗未卷頭先白”承前感傷,由人及己,“旌旗”指戰旗,意言北伐事業未成,自己的頭髮卻先花白了。

綜此二者,於是詞人得出一個無可奈何的結論:人間哀樂從來循環不可琢磨(“轉相尋”),“今猶昔”。這結論頗帶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對命運無法解釋的解釋。更是作者對命運不如已願,人事多乖的感歎。

詞中一方面表示倦於宦遊——“笑塵勞、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懷古代英雄業績,深以“旌旗未卷頭先白”為憾,反映出作者當時矛盾的心情。雖是因江行興感,詞中卻沒有着重寫景,始終直抒胸臆;雖然語多含蓄,卻不用比興手法,純屬直賦。這種手法與詞重婉約、比興的傳統是完全不同的。但由於作者是現實政治感慨與懷古之情結合起來,指點江山,縱橫議論,抒胸中鬱悶,驅使古人詩文於筆端,頗覺筆力健峭,感情彌滿。所謂“滿心而發,肆口而成”,自具興發感人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3lm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