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新版多篇)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新版多篇)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新版多篇)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 篇一

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3.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的大意,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通過三首詩詞的對比學習和拓展,初步瞭解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4.通過對三首古詩詞的學習,體會作者對家鄉思戀、摯愛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積累並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體會三首詩詞在表情達意上的異同,感受思鄉詩詞的一般特點。

學習方法:

借用註釋,查閲資料、工具書,質疑問難,自讀感悟,朗讀涵詠,討論交流,撰寫小論文等。

教學理念:

以文定教、順學而導──根據古詩詞的體裁和思鄉詩詞的題材特點和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經驗和規律,確定了以朗讀品味為主的教學方法;依據單元、課文的編排特點,設計了對比教學的教學思路。

課前預習:

1.針對課文內容有側重地查閲資王安石、張籍兩位詩人的資料,對他們的基本情況、籍貫故鄉、人生履歷有所瞭解,並做簡要地記錄。

2.藉助註釋、工具書、聯繫語境,正確流利地朗讀三首詩詞,並嘗試讀懂古詩大意。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

2.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理解詩詞的大意及重點詞的含義,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3.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經過對比學習,體會出兩首詩詞都表達了作者的思鄉之情,但思鄉的緣由、表達的方式、語言特點是不同的。

課前互動:

播放《思鄉曲》,師生合作背誦思鄉的詩詞。

一、相機導入,揭示課題

師:思鄉是一種平凡而又高尚的情懷,她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我們民族的歷史中。由古至今,從未間斷。今天我們再來讀三首思鄉的詩詞。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詩。

(板書課題古詩詞三首,詩詞題目泊船瓜洲秋思。)

二、檢查朗讀,讀通古詩

(重點強調間重等多音字,並以此滲透聯繫上下文,分析字意,確定多音字讀音的學習方法。)

三、藉助註釋和課外蒐集的資料自讀疏通詩歌大意

1.學生運用積累的學習方法,自讀古詩。畫出不懂的問題。

2.同學交流,解決不懂的字詞。

3.老師質疑檢測:你從詩句中讀懂了作者身在何處呢?引出兩首詩的寫作背景,感知古詩大意。

四、朗讀品味兩首詩,體會詩情,感悟詩境。對比兩首詩的異同

1.小結過渡。

2.引導品讀《泊船瓜洲》。

(1)自讀批註,讀解語境。

透過詩中哪些詞語,你能體會到作者對故鄉的思念。可以在書上圈一圈、畫一畫,還可以寫寫簡單的批註。

(2)交流感悟,相機指導朗讀。

重點預設一水間只隔綠又何時還。

(3)還原詩境,感情朗讀。

(4)角色替換,自由吟詠。背誦詩文。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 篇二

兩首古詩在內容上是有聯繫的,都是寫童年生活的。在學習課文時,既可以把兩首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學,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又可以重點學一首,放手讓學生自學其他一首。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所以兩種教學設計都是着眼於學生的自主學習。

教學《牧童》可以這樣安排教學環節:

一、介紹詩人,激發興趣

大家聽説過“八仙過海”的故事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首《牧童》相傳就是八仙中的“呂洞賓”寫的。呂洞賓到底是不是神仙我們不知道,但歷史上確實有呂洞賓其人,他原名叫做“呂巖”,是唐代人。呂巖考過科舉,做過縣令。後來唐代暴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時局動盪,呂洞賓就帶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後不知去向,傳説他已經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過這一段導語,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會被大大的激發起來,他們肯定會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寫的詩會是什麼樣的,這時候我們要投其所好,趕緊進入第二個環節的教學。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三次朗讀,達到對古詩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牧童》:

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指名讀詩,正字音。尤其注意“鋪、蓑”的讀音。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通過查字典,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詞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大體寫什麼。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畫出來。

4、指名交流,適時點撥。

通過以上的三讀,學生對這首古詩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這種理解到底準不準確,這時候需要教師適時的點撥,很自然的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

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這個環節可以分四步進行:

1、再讀古詩,想想每句詩的意思,可以與人合作。

2、彙報:用自己的話説説每句詩的意思。

3、根據學生回答,教師適時小結出各詩句的`意思。

四、想象詩境,悟其感情

1、教師有感情朗讀,學生閉目想象。

2、學生髮言,把所想到的畫面説給大家聽。

3、兩首詩都是敍事詩,有的融景於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讀的時候突出故事的特點,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把古詩正確地背誦下來。

五、總結學法,自讀感悟,總結學習方法

剛才我們通過初讀詩句──瞭解大意──理解詩意──體會詩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學習了《牧童》。請你用這種方法學習《舟過安仁》。

(下面由學生自學《舟過安仁》。)

六、課外拓展

1、課外讀讀描寫兒童生活的詩,比如:

《所見》、《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閒居初夏午睡起二絕句》。

2、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從而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 篇三

教學目標

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三首詩,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並背誦這三首詩,默寫《楓橋夜泊》。

3、體會詩中的動態美和靜態美。

4、通過景物描寫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重點

1、會認“浣、聒”等6個生字,會寫“孫、泊”等6個生字,掌握“更”這個多音字。

2、掌握這三首詩的意思。

教學難點

體會通過景物描寫表達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掌握這首詩的意思。

2、體會王維詩歌“詩中有畫”的特點。

3、認識王維詩歌中流露出來的隱逸傾向。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出示課件2)

1、今天,我們來學習王維的一首詩《山居秋暝》。

板書:山居秋暝

2、作者介紹(出示課件3)

王維(約701-約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人。唐代山水田園詩人。其詩似淺而實深,似淡而實腴,體物精細,狀寫傳神,具有獨特成就。他又精通繪畫,擅作平遠之景,擅繪人物、叢竹等。有《王右丞集》。

二、詩歌朗讀指導

1、聽朗讀。

2、結合註釋,讀懂全詩。

3、誦讀全詩。

誦讀指導(出示課件5)

詩的首聯點題,交代時間、地點,可用敍述口吻讀。

頷聯、頸聯是詩的主體部分,寫的是傍晚時分山村的旖旎風光,同時寄託了詩人閒適的感情,當用輕快的調子誦讀。

尾聯出句是陪襯,對句“王孫自可留”是全詩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語氣緩慢讀出,表現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滿足心情。

三、詩中有畫

(一)題解(出示課件6)

標題:“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隱居的別墅,點明瞭地點;“秋”點明瞭季節;“暝”,傍晚,點明瞭具體時間。整首詩所寫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見的景物。

(二)詩中有畫(出示課件7)

詩人用淡淡的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雨後山村的晚景圖,清新寧靜而又洋溢着和平安樂的氣氛,這裏猶如世外桃源一般。

板書:詩中有畫

(出示課件8 )既然説“詩中有畫”,我們就把詩還原為一幅古典的卷軸畫。

1、我們首先找出詩中的寫景部分。(出示課件9)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2、“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首聯寫出了什麼樣的意境?(出示課件10)

明確:山雨初霽,萬物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氣清新,景色美妙。這給全詩創造了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

板書:寂靜,清新,幽雅

首聯與詩題有什麼聯繫?(出示課件11)

明確:首聯緊扣詩題,點出了時間、地點、季節。

3、頷聯“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和頸聯“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都是寫景,有什麼不同?(出示課件12)

明確:頷聯用了“明月、鬆、清泉、石”等意象,表現出山村的自然美。頸聯用了竹、蓮、浣女、漁舟等意象,表現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頷聯側重寫物,頸聯側重寫人。

板書:山村生活美

頷聯與首聯有何聯繫?(出示課件13)

空氣清新方可見月光之皎潔;新雨之後才能顯清泉之聲響。

4、頸聯寫得十分熱鬧,這與作者要創造一個寂靜,清新,幽雅的環境是否和諧?並説説原因。(出示課件14)

明確:是。寫浣女、漁舟的熱鬧,正是為了烘托出山村環境的寂靜、清幽。如同“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一樣。人們從這些熱鬧的景物中,很自然地體味出一種和平恬靜,體味出恬靜中的一片勃勃生機。這裏有動有靜,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5、六句寫景的句子,哪幾句可以作為畫面的主體?學生概括。(出示課件15)

明確: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6、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把畫面具體地描繪出來。

四、拓展延伸

網上搜集王維的其他詩,選擇自己喜歡的詩,背誦下來。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3、預習。

板書內容

山居秋暝

詩中有畫

寂靜,清新,幽雅

山村生活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利用教材註釋以及課前預習所收集到的資料,通過自讀自學,正確理解詩的意思。

2、通過反覆地誦讀、比讀,清晰地感受詩的意象與情境;通過咀嚼和品評重點詞句,深刻地感悟詩人“愁”的意藴與情懷,使學生的心靈受到感染與啟迪。

3、在反覆誦讀、比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的愁思與景物交融、契合的寫法,體會詩人複雜的情感,初步領悟做人的哲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揭示課題,解字讀題

1、板書課題

2、題解:(出示課件16)

“泊”:停泊。

板書:楓橋夜泊

二、初解詩意,讀出韻味。(出示課件17)

1、看能不能讀出詩的節奏與新的感覺來。

2、學生自學自讀。

3、指名生讀。請大家認真聽,聽一聽他的朗讀停頓是否合理,節奏是否恰當。

指導:“到——客——船”,這節奏一放慢,聲調一降低,就有一種餘音裊裊的感覺。來,一起來讀後兩句。

學生齊讀全詩。

三、感“眠”悟“愁”,“對”出愁思。

1、抓一“眠”字,進入情景。(出示課件19)

(1)請同學們默讀古詩,想一想:哪些字眼、哪些詞語向我們透露出張繼沒有睡覺的消息?

(2)學生默讀、圈畫。

(3)停。誰來説説你從哪些字眼看出張繼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

板書:月落

烏啼。他聽到了烏鴉的啼叫。耳聞烏啼,所以未眠。

板書:烏啼

(出示課件20)霜滿天。張繼還看到了霜滿天的景象。滿天的霜有誰看見過?哦,霜滿天其實寫的是作者的什麼感受?對,是詩人感覺到的。詩人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能睡得着呢?

板書:霜滿天。

詩人看到了楓樹和漁火。

板書:江楓、漁火

張繼因為未眠,所以聽到了寒山寺的鐘聲響起。

板書:半夜鍾。

(4)在這深秋之夜,張繼目睹月落,耳聞烏啼,身感霜氣的降臨,他怎麼睡得着呢?帶着失眠者的心態讀《楓橋夜泊》。

學生齊讀全詩。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出示課件21)

(1)旅途本辛勞,本應該早點歇息,張繼卻久久不眠,為什麼?

學生回答。

一個字,愁。學生説帶“愁”字的詞語。

板書:愁

(出示課件22)(2)是的。請你看看古詩,到底是什麼勾起了張繼的愁思、愁緒和愁懷?是什麼撥動了詩人的愁心與愁弦呢?

是月落、是烏啼、是江楓…… 抓住這些詞語讀出感覺。

(3)學生自由地讀、圈、想、讀。

(4)交流:月落能帶給人一種失落感,一種孤獨感。帶着這種感覺,來讀讀第一句。

板書:月落----失落感、孤獨感

烏啼---淒涼

霜滿天-----寒冷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3、抓一“對”字,感悟“愁”思(出示課件23)

(1)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思考:這裏的“對”字是什麼意思?

板書:對(出示課件24)

“對”在這裏的意思是“面對、對着、陪伴”的意思,那麼請你們縱觀全詩,想一想:是什麼在陪伴着孤獨的詩人呢?

哦,是冷月、悲鴉與寒霜在和詩人做伴,是江楓、漁火和鐘聲在與詩人作陪,這一對,對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

(2)張繼到底在愁什麼?此時此刻他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生帶着“愁”來讀。(出示課件25)

教師範讀。但是,這裏什麼都沒有,這裏有的只是——

學生齊讀《楓橋夜泊》。

板書:愁

四、鐘聲叩心,釋放愁懷 。

1、鐘聲響起,述説情懷(出示課件26)

請問,這午夜的寒山寺的鐘聲似乎在向張繼述説着什麼呢?請拿起筆,寫下你的述説。

2、交流評析,釋放情懷

學生述説着鐘聲的述説。

學生在鐘聲的伴奏下齊讀全詩。

五、總結拓展,人文關照。

推薦《不朽的失眠》給大家閲讀。

六、作業。

1、背誦這首詩。

2、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詩的意思。

板書內容

楓橋夜泊

月落----失落感、孤獨感

烏啼---淒涼

霜滿天-----寒冷

江楓、漁火---半夜鍾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能字正腔圓、深情地朗讀,進一步感受詞的抒情韻律。

2、通過想象、質疑、情境誦讀,體驗作者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矛盾心情,感悟作者天涯行役時的相思之苦與情感之深。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設計

一、導入課文,直切主題。(出示課件27)

師: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學過哪些這類的詩句?(生自由答)

師:今天,我們學習一首詞,就是納蘭性德的《長相思》

板書:長相思

二、讀準《長相思》(出示課件28)

1、自由讀,讀準字音。

畔(pàn) 更(gēng) 聒(guō)

2、指名讀全文,讀後評價。

3、朗讀時注意節奏:(出示課件29)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4、根據節奏,小組成員互讀,要讀得有韻味。

三、把握詞意(出示課件30)

1、根據註釋默讀,用自己的話説説這首詞的大意,把握不準的,可以向同學請教。

2、請學生説説詞的意思。要求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釋。

3、評價。(出示課件31)

四、深入理解。

1、根據問題再讀課文。

A作者身在何方?

B作者在“相思”誰?是從哪句中體現出來的?

師小結:同學們説得真好,他經過了崇山峻嶺,經過了懸崖絕壁,經過了荒山野嶺,經過了險灘急流,他還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話:“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書:身在征途

(出示課件32)

2、指導朗讀:“山一程,水一程”, “風一更,雪一更”。

師小結:同學們,作者在行軍途中歷經了千辛萬苦,嚐盡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鄉,不想自己的親人呢?他怎樣想呢?怎樣相思呢?(出示課件33)

3、思考:作者怎樣相思?想到怎樣?題目中哪個字體現了?

板書:心眷故園

4、想象詞的意境:(出示課件34)

師引導:同學們認真聽同學朗讀,想象一下當時的景物以及人物的心情,體會作者的情感。

師小結:是啊,此時只能聆聽寒風呼嘯的聲音,看到大雪紛飛的情景,一種難以入眠的心境裝着一顆思鄉的心。

五、交流納蘭性德的資料。(出示課件35)

(出示課件)清代詩人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諱改性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州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生長在北京。幼好學,經史百家無所不窺,諳悉傳統學術文化,尤好填詞。康熙十五年(1676)進士,授乾清門三等侍衞,後循遷至一等,正三品。康熙二十四年患急病去世,年僅三十一歲。納蘭性德去世後,被埋葬在北京海淀區上莊皂甲屯。

清初著名大詞人,與朱彝尊、陳維崧並稱“清詞三大家”。(出示課件36)

六、再讀《長相思》

七、拓展《長相思》(出示課件37)

1、問納蘭性德:既然你這麼想家,你為什麼不回家呢?誰來替納蘭性德回答。

2、學生回答,老師點評。

板書:心繫祖國

八、交流

交流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出示課件39)

菩薩蠻

納蘭性德

問君何事輕離別,一年能幾團圓月。

楊柳乍如絲,故園春盡時。

春歸歸不得,兩槳松花隔。

舊事逐寒潮,啼鵑恨未消。

板書內容:

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眷故園

心繫祖國

教學反思:

1、這三首詩分別表達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山居秋暝》體現出詩人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嚮往之情;《楓橋夜泊》體現出詩人寂寞、孤獨的愁苦;《長相思》體現出詩人對故園的思念之情。在這三首詩的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把握詩歌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並通過小練筆的形式梳理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

2、在教學中,我抓住重點詞語的意思,引導學生在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的基礎上,把握整句詩的意思,並體會詩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這樣處理,提高了學生對這三首詩的理解。

美中不足的是對《楓橋夜泊》這首詩的背景介紹得不夠詳細,有些學生對這首詩體現的“愁”理解得不夠透徹。在今後的工作中,希望有所改進。

國小五年級古詩詞 篇四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秋思張籍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長相思清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牧童呂巖舟過安仁宋楊萬里

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

清平樂(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kojkn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