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文言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文言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文言文閲讀答案精品多篇

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一

一、《陳太丘與友期》

1、解釋加點詞的含義。

(1)與友期行

(2)去後乃至

(3)相委而去

(4)下車引之

2、寫出下列句子的譯文。

(1)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2)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3、當友人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時,元方是如何對答反駁的?

答:

4、友人“下車引之”的用意是什麼?

答:

5、你認為陳元方這樣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態度合適不合適?你的理由是什麼?

答:

二、《〈論語〉十二章》

1、下列句子節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A.吾十∕有五而志於學B.吾日∕三省吾身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擇其∕善者而從之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不亦説乎

(2)人不知而不愠

(3)不逾矩

(4)人不堪其憂

3、翻譯下列句子。

(1)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2)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4、選文多處內容都與學習有關,請你選擇感悟最深的一則,寫出在學習方面所獲得的啟示。

答:

三、《雖有嘉餚》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弗食,不知其旨也

(2)雖有至道

(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

(4)教然後知困

2、給下面句子劃分朗讀節奏。

(1)不知其旨也

(2)然後能自反也

3、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4、這則短文闡述了什麼教學原則?請用四字句加以概括。

答:

四、《河中石獸》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山門圮於河

(2)閲十餘歲

(3)竟不可得

(4)眾服為確論

2、翻譯下列句子。

(1)以為順流下矣,棹數小舟,曳鐵耙,尋十餘里,無跡。

(2)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3、這個故事説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答:

五、《塞翁失馬》

1、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1)有善術者

(2)居數月

(3)人皆吊之

(4)其馬將胡駿馬而歸

2、翻譯下列句子。

(1)此何遽不為福乎?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3、全文共9句話,可分為四個層次,請用“∥”在下面標出來。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從文中的哪些語句可以看出戰爭的慘烈?作者為什麼要寫戰爭的慘烈?

答:

5、作者反覆寫福禍,有何用意?

答:

六、《詠雪》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

(2)俄而雪驟

(3)撒鹽空中差可擬

(4)未若柳絮因風起

2、寫出下面句子的譯文。

(1)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

(2)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3、“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這一句總述了詠雪的背景,極精煉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

事件“”等要素。

4、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

答:

5、選文結尾謝太傅對兩個人的回答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十分耐人尋味,請簡要説説你對此的理解。

答:

參考答案

一、

1、約定才離開拉

2、(1)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着人家的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

(2)父親的朋友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拉他,元芳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門。

3、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4、意識到自己錯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適。因為父親的朋友“無信”“無禮”在前,對“無信”“無禮”之人無需以禮相待。示例二:不合適。儘管父親的朋友曾經失信、失禮,但他畢竟是一個長輩,而且他已經認錯,並在想辦法彌補過錯,陳元方的待客之道當然不對。

二、

1、C

2、(1)通“悦”,愉快

(2)生氣,發怒

(3)越過,超過

(4)忍受

3、(1)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來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複習過呢?

(2)博覽羣書,廣泛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能懇切地提問,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這裏面了。

4、示例:學習與思考緊密結合;温故而知新;終身學習;博覽羣書。

三、

1、(1)甘美

(2)達到極點

(3)所以

(4)不通,理解不了

2、(1)不知∕其旨也(2)然後∕能自反也

3、(1)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但)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但)不學習也不會了解它的好處。

(2)所以,通過學習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人才能感到困惑。

4、教學相長

四、

1、(1)倒塌

(2)經過,過了

(3)終於,到底

(4)精當確切的言論

2、(1)(和尚)認為(石獸)被河水順流衝下,便划着幾條小船,拖着鐵耙,尋找了十多裏,一點蹤跡也沒有。

(2)既然這樣,那麼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現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太多了,難道可以根據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觀地判斷嗎?

3、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五、

1、(1)擅長

(2)經過

(3)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4)帶領

2、(1)這怎麼就不是好事呢?

(2)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戰死在戰場上了。

3、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進一步説明了塞翁的“禍福相依”的看法。

5、是想告訴人們,禍福相依,矛盾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六、

1、(1)家庭內

(2)大而急

(3)比擬

(4)憑藉

2、(1)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集在一起,跟侄子輩的人談論詩文。

(2)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3、寒雪日內集謝太傅與兒女講論文義

4、營造了一種其樂融融,非常温馨、又非常民主的那種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圍。

5、“大笑樂”可作多種理解: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後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二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繫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節選自《過秦論》)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振長策而御宇內 振:舉起

B.卻匈奴七百餘里 卻:後退

C.隳名城,殺豪傑 隳:毀壞

D.將數百之眾 將:率領

5.以下各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實行暴政的一組是(3分)

①吞二週而亡諸侯 ②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③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⑤隳名城,殺豪傑 ⑥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⑤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寫秦始皇的功業,即其統一天下的勢如破竹和鞏固天下的各種措施。

B.第一段文字從政治、軍事、文化、地理形勢等方面鋪敍秦始皇鞏固政權的措施,在鋪敍中顯現暴政,為後文的“仁義不施”作鋪墊。

C.第二段文字寫陳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數、兵器等與第一段的秦始皇層層對比,説明滅亡秦朝極為容易。

D.第二段文字寫陳涉揭竿而起,天下就雲集響應,説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諷諫漢文帝應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實行仁政。

7、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⑴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⑵ 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答案:

4.(3分)B(卻:擊退,使之退)

5.(3分)D(①是統一天下,③是士的心態、行為,⑥是良將防守,三者均不屬於暴政)

6.(3分)C(“説明滅亡秦朝極為容易”錯)

7.(4分)(1)接着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用來使百姓愚昧。

(2)天下百姓像浮雲一樣聚攏,像回聲一樣應和;人們擔着糧食如影隨形地跟着(陳涉)。

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三

樊英字季齊,南陽魯陽人也。永建二年,順帝策書備禮,玄纁①徵之,復固辭疾篤。乃詔切責郡縣,駕載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稱病不肯起。乃強輿入殿,猶不以禮屈。帝怒,謂英曰:“朕能生君,能殺君;能貴君,能賤君;能富君,能貧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於天。生盡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殺臣!臣見暴君如見仇讎,立其朝猶不肯,可得而貴乎?雖在布衣之列,環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萬乘之尊,又可得而賤乎?陛下焉能貴臣,焉能賤臣!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醫養疾月致羊酒。至四年三月,天子乃為英設壇席,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

(選自《後漢書》)

【註釋】①玄纁:淺絳色和黑色,因分別象徵天地,故玄纁二色最為神聖,此指禮節很隆重。

15.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思有錯誤的一項是( )(3分)

A.復固辭疾篤(推辭) B.能貴君,能賤君(以……為貴)

C.君何以慢朕命 (輕慢) D.陛下焉能生臣(怎麼)

16.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3分)

帝不 能 屈 而 敬 其 名 使 出就 太 醫 養 疾 月 致 羊 酒。

17.用現

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臣非禮之祿,雖萬鐘不受。(3分)

②天子乃為英設壇席,待以師傅之禮,延問得失。(3分)

18.樊英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中內容簡要分析。(4分)

答案:

15.(3分)B

16.(3分)帝 不 能 屈/ 而 敬 其 名/ 使 出 就 太 醫 養 疾 /月 致 羊 酒。

17.(6分)①不合禮義的俸祿,即使非常優厚我也不接受。

②皇帝於是為樊英造壇設席,以老師的禮節對待樊英,請教朝廷得失。(各3分,意對即可)

18.樊英是一個不懼權貴、淡泊名利的有骨氣的士人,皇帝一再徵召都稱病推辭,被送到京城後仍不懼皇帝的威壓,在殿上拒不應命。直到皇帝以師禮相待,才接受了五官中郎將之職。(4分,歸納2分,分析2分)

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四

閲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題目。

長沮、桀溺①耦而耕②,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長沮曰:“夫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是也。”曰:“是知津矣。”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輟。子路行以告。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羣,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

【注】①長沮、桀溺:兩位隱士,真實姓名和身世不詳。②耦而耕:兩個人合力耕作。③耰:音yōu,用土覆蓋種子。

上面文字反映了孔子怎樣的主張和思想?請用自己的話加以説明。

參考答案:

該段文字反映了孔子關於社會改革的主張和積極入世的思想。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就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一種社會責任心,正因為社會**,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辭辛苦地四處奔波呼籲,為社會改革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附【譯文】

長沮、桀溺在一起耕種,孔子路過,讓子路去打聽渡口在哪裏。長沮問子路:“那個拿着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説:“是孔丘。”長沮説:“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説:“是的。”長沮説:“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只好去問桀溺。桀溺説:“你是誰?”子路説:“我是仲由。”桀溺説:“你是魯國孔丘的弟子嗎?”子路説:“是的。”桀溺説:“壞東西像滔滔大水一般到處都是,你們同誰去改變它呢?而且你與其跟着躲避人的人,還不如跟着我們這些躲避社會的人呢?”説完,仍舊不停地做田裏的農活。子路回來後把情況告訴了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説:“人是不能與飛禽走獸合羣共處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羣打交道還與誰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會與你們一道來從事改革了。”

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五

閲讀下面文言文語段,完成1—4題。

塞翁失馬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 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

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 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本文選自_____________,此書為西漢淮南王_____________編著。成語“_____________”出自於此。

2.聯繫上下文解釋下列詞句。

善( )亡( ) 將( ) 以( )

3.翻譯下面的句子:

(1)此何遽不為福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一則_____________(文體),其藴含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淮南子。人間訓》 劉安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2.擅長、善於。 逃跑。帶領。因為。

3.(1)這一損失怎麼就不會變成好事呢?

(2)靠近邊塞的人家,戰死的青壯年佔十分之九。(意對即可)

4.(1)寓言 禍與福和可互相轉化,看待事物要持辯證的態度,要懂得努力將壞事變成好事的工作與生活方法。(意對即可)

文言文閲讀答案 篇六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然則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由天下之害也。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則善矣,雖然,天下之難物於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説之,故臣能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要,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説之,故臣能為之也。昔越王勾踐好士之勇,教馴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若勾君説之,則眾能為之。況兼相愛、交相利,與此異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害人者,人亦從而害之。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實欲天下之富而惡其貧;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此聖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務為也。

(選自《墨子·兼愛中》,有刪節)

1.對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家之與家之相篡 篡:劫奪 B.人之與人之相賊 賊:偷竊

C.何以易之 易:改變 D.士聞鼓音,破碎亂行 碎:聚集

2.下面句子分別編為四組,都能直接體現墨子兼愛思想的一組是( )(3分)

①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

②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

③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識其利、辯其害故也

④夫愛人者,人亦從而愛之

⑤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兼相愛,交相利

⑥若夫少食惡衣,殺身而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難也

A.①②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③④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恰當的一項是( )(3分)

A.選文開篇,墨子先説明,仁人的事業就是興利與除害,然後圍繞什麼是害什麼是利進行了明確的闡述。

B.墨子認為,害就是國與國相攻,家與家相篡,人與人相賊,君對君不惠,臣對臣不忠,父對子不慈愛,子對父不孝順,兄弟之間不協和,並且認為這是天下禍篡怨恨的源起。

C.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才是除害興利的最好辦法,只要普遍地不分遠近不分親疏互相施愛,互相使對方得到好處,天下所有的禍害、篡奪、仇怨、憎恨就不會發生。

D.墨子認為,天下士君子不懂得兼相愛交相利的好處,分辨不清事情的得失,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楚靈王好士細要越王勾踐好士之勇的故事,就是最有力的例證。

4.將下面課文中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利人者,人亦從而利之;惡人者,人亦從而惡之。

譯文:

(2)此何難之有焉!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譯文:

參考答案:

1.B(賊:殘害)

2.C(③⑥不能直接表現)

3.D(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楚靈王好士細要越王勾踐好士之勇的故事,主要用來證明特士不以為政,而士不以為行故也)

4.(1)為別人做好事的人,別人也一定會因此為他做好事;憎恨別人的人,別人一定會因此憎恨他。

(2)這又有什麼困難呢?只是國君不按照這一準則來處理政事,而士人不實行這一準則的緣故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dzzv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