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多篇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多篇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多篇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一

閲讀下面的兩則文言文,回答小題(17分)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小題1:用現代漢語説説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

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

小題2:有人説文中的狼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你覺得有道理嗎?結合文章內容説説理由。(3分)

魏文王問扁鵲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曰:“長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鵲最為下。”魏文侯曰:“可得聞邪?”扁鵲曰:“長兄於病視神①,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閭②。若扁鵲者,鑱血脈③,投毒藥④,副⑤肌膚間,而名出聞於諸侯。”

【注】①神:內在精神。②閭:村子。③鑱血脈:指扎針、開到一類的手術④投毒藥:用猛藥。⑤副:分析。

小題1:有同學聯繫上下文認為畫線句中的“昆弟”就是“兄弟”的意思,你認為這樣理解有道理嗎?為什麼?(2分)

小題2:扁鵲為什麼認為自己看病的本事最差?(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有道理(1分)。從下文扁鵲的回答中“長兄”、“中兄”可以推斷他的意思就是“兄弟”(1分)。(2分)

小題2:因為扁鵲只能用針刺手術,用猛藥來治病,而長兄卻能看病人的精神,還沒等病人病症表現出來就能治好病,二哥則能在病人病情剛剛表現出來的時候就能診斷病治好他們,所以並確認為自己的醫術最差。(意思對即可得分。用原文回答也可得分。3分)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二

閲讀下面古詩文,回答問題。

[甲]公輸盤為楚造雲梯之械,成,將以攻宋。子墨子聞之,起於魯,行十日十夜而至於郢,見公輸盤。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盤不説。子墨子曰:“請獻十金。”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説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公輸盤服。

[乙]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解釋下列加橫線字。

(1)不可謂智 ____________________

(2)又何間焉 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樣是面對即將到來的戰爭,墨子和曹劌各採取了怎樣的做法?你贊成他們的做法嗎?為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有智慧

(2)參與

2.盡了職分的事情,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仗。(意近即可)

3.子墨子的做法是設法阻止戰爭,曹劌的做法是積極為魯莊公謀劃備(迎)戰之策。贊成他們的做法。因為子墨子要阻止的是一場不正義的侵略戰爭,曹劌支持的是一場抗敵衞國之戰。(意近即可)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三

劉珏

劉珏,字希範,湖州長興人。登崇寧五年進士第。初遊太學,以書遺中書舍人鄒浩曰:“公始為博士論取士之失,免所居官,在諫省斥宮掖之非,遠遷嶺表,豈逆計禍福,邀後日報哉,固欲蹈古人行也。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信任逾曩昔而拱默不言,天下之士竊有疑焉,願有以慰塞羣望。”浩得書愧謝之。宣和四年,擢監察御史,坐言事知舒州,留為尚書主客員外郎。

建炎元年,復召為中書舍人,至泅州,上書言:“金人尚有屯河北者,萬一猖獗而南,六飛【注】豈能無警,乞早賜行幸。西兵驍勇,宜留以為衞。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為用,並令東下。”時李綱已議營南陽,珏未嘉也。既至,極言南陽兵弱財單,乘輿無所取給,乞駐蹕金陵以待敵。汪伯彥、黃潛善皆主幸東南,帝遂如揚州。潛善兄潛厚除户部尚書,珏言兄弟不可同居一省,帝遣張愨諭旨,珏論如初。詔潛厚提舉醴泉觀。

遷吏部侍郎,同修國史,言:“淮甸備敵,兵食為先,今以降卒為見兵,以糴本為見糧,無一可恃,維揚城池未修,軍旅多闕,卒有不虞,何以待之?”已而金人果乘虛大入,帝亟如臨安,以珏為龍圖閣直學士知宣州。俄復為吏部侍郎。

隆祐大後奉神主如江西,詔珏為端明殿學士、權同知三省樞密院事從行。金人攻吉州,分兵追太后,舟至太和縣,衞兵皆潰,珏奉太后退保虔州。監察御史張延壽論珏罪,珏亦上書自劾,逾嶺俟命,落職,提舉江州太平觀。延壽論不已,責授祕書少監,貶衡州。紹興元年,許自便。明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卒於梧州,年五十五。官其二子。八年,追復龍圖閣學士。

(選自《宋史》)

【注】六飛:古代指皇帝的車駕六馬,疾行如飛;文中指皇帝。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

B.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

C.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

D. 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博士,古代多指博古通今、能言善辯的人,也常用作學官名。

B. 户部,古代“六部靜之一,掌管户籍、財經、刑罰、軍令等事宜。

C. 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

D. 蹕,初指為帝王出行時清道,禁止行人來往,後泛指帝王出行的車駕。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劉珏敢於直諫。初遊太學,寫信向中書舍人鄒浩直言進諫,力陳當今諸多弊病,希望鄒浩能夠有所作為,得到認可。後來劉珏被提拔為監察御史。

B. 劉珏深謀遠慮。擔任中書舍人之職時,看到金兵對皇帝所處之地尚有威脅,力主遷徙。後來皇帝接受汪伯彥、黃潛善提的前往東南的建議,停駐揚州。

C. 劉珏對戰事有遠見。任吏部侍郎時,認為在兵力安排與城池防禦方面問題突出,戰鬥力不強,一旦金兵入侵,後果不堪設想。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

D. 劉珏勇於承擔責任。在隨同隆祐太后到江西時,遭到金兵追擊,衞兵潰散,情勢危急,劉珏護太后到虔州。後劉珏主動上書請求處罰,為此事擔責。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 西京舟船,恐金人藉以為用,並令東下。(5分)

(2) 軍旅多闕,卒有不虞,何以待之?(5分)

參考答案:

4.A(原文標點:今庶政豈盡修明,百官豈盡忠實,從臣繼去,豈盡非才,言官屢逐,豈盡有罪!)

5.B(“刑罰、軍令”不屬於户部管理)

6.C(“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有誤,文中無此表述)

7.(1)西京的船隻,恐怕會被金兵沒收用來使用,命令他們一同向東行駛。

(得分點:藉、用、東各1分,句意2分)

(2)軍隊缺額很大,(假如)突然有難以預料的情況發生,用什麼來應對它?

(得分點:闕、不虞、待、何以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劉珏,字希範,湖州長興人。崇寧五年考中進士。剛到大學學習時,寫信給中書舍人鄒浩説:“你開始任博士時論説取士的得失,被免去所擔任的官職,在諫省指斥宮掖的錯誤,遠調嶺表,難道能預測福禍,求得日後的回報嗎,本是想踏看古人的足跡。難道現在政務全部清明,難道百官全部忠實,從臣相繼離開,難道全都無才,言官屢次放逐,難道全都有罪!信任超過從前卻拱手默無所言,天下之士私下有疑慮,希望有所表現來安撫眾望。”鄒浩得信後感到慚愧並向他致歉。宣和四年,提拔為監察御史,因進諫獲罪為舒州知州,留任尚書主客員外郎。

建炎元年,重新召入為中書舍人,到了泗州,上書説:“金兵還有駐軍河北的,萬一猖獗向南進兵,皇帝怎能不受威脅,請求及早前來。西兵勇猛,應當留下作為衞兵。西京的船隻,恐怕會被金兵沒收用來使用,命令他們一同向東行駛。”當時李綱已經建議營建南陽,劉珏不知道。到了以後,極力進言南陽兵弱財乏,沒有什麼可以供給皇帝,請求暫駐金陵抗敵。汪伯彥、黃潛善都主張皇帝到東南去,皇帝於是到了揚州。黃潛善的哥哥黃潛厚擔任户部尚書,劉珏進諫兄弟不能同在一個部門為官,皇帝派張愨宣告旨意,劉珏一再堅持。皇帝下詔黃潛厚掌管醴泉觀。

劉珏升任吏部侍郎,同修國史,上奏説:“淮甸防備敵人,軍糧是當務之急,現在以投降士兵為現役的士兵,以買糧本錢為現糧,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維揚城池還未修繕,軍旅缺額很大,(假如)突然有難以預料的情況發生,用什麼來應對它?”不久金人果然乘虛大舉進兵,皇帝立即到臨安,以劉珏為龍圖閣大學士、宣州知州。隨即重任吏部侍郎。

隆祐太后奉神主到江西,皇帝下詔劉珏為端明殿學士、暫時代理三省樞密院副職跟從出行。金兵進攻吉州,分兵追趕太后,船到了太和縣,衞兵全部逃散,劉珏保護太后退保度州。監察御史張延壽上奏論説劉珏的罪責,劉珏也上書彈劾自己,逾嶺待命,撤銷職名,掌管江州太平觀。張延壽議論不止,責罰授劉珏祕書少監,貶到衡州。紹興元年,允許他自便。第二年,以朝散大夫分司西京。在梧州去世,年五十五。給他的兩個兒子授官。八年,追復龍圖閣學士。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四

晉文公守信得原衞

原文晉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糧,遂與大夫期②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擊金③而退,罷兵而去。士有從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羣臣左右諫曰:“夫原之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公曰:“吾與士期十日,不去,是亡④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為也。”遂罷兵而去。原人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歸乎?”乃降公。衞人⑤聞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無從乎?”乃降公。孔子聞而記之曰:“ 。”(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

①原:原國。 ②期:約定。

③金:鍾。 ④亡:失去。

⑤衞人:衞國人。

閲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並寫出含有這個詞的成語。

①裹十日糧

裹:

成語:

②君姑待之

姑:

成語:

2、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原食竭力盡矣,君姑待之

譯文:

3、在文中橫線上用文言補出“孔子記之曰”的內容。

4、從這個故事中你悟到了什麼道理?

【參考答案】

1、①攜帶 馬革裹屍 裹足不前 ②姑且 養奸姑息;指寬容壞人壞事。

2、原國的糧食已吃光,力量用完了, 國君您姑且等待一下吧。

3、攻原得衞者,信也(意思對即可)

4、一個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講信用,明禮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立足社會的重要前提。(意思對即可)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五

甲 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忠良,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乙 文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①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②,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③。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④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僕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後夫自損抑⑦。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⑧。晏子薦以為大夫。

註釋:①御:馬伕。 ②駟馬:四匹馬拉的車。 ③去:離開,這裏指離婚。 ④相:擔任國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東西。⑥自下:謙虛。⑦自損抑:剋制自己,保持謙卑。⑧對:回答。

1.解釋下列短語。(任選4個作答)

(1)簡拔:

(2)裨補闕漏:

(3)優劣得所:

(4)意氣揚揚:

(5)名顯諸侯:

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面兩個句子的意思。

(1)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

(2)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選出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

[ ]

A.甲文是奏章,是典型的事實論證的寫法,思路嚴密;直截了當,讓人容易接受。

B.乙文是寓言,簡短精練,含義深刻,含蓄地表明觀點、説明道理,説服力強。

C.甲文乃出師伐魏前所作,基本目的是表達感念先帝知遇之恩、忠於劉氏父子的真摯感情。

D.乙文非常細膩地敍述了一個故事,雖鮮明生動,但讀者難以把握作者的真實意圖。用這樣的手法推薦國家大臣,似乎也不夠慎重。

4.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結合選段,用自己的話説説他們選用人才的標準有何不同。

參考答案:

1.(1)選拔;(2)彌補缺點和疏漏之處;(3)才能高的低的都得到合理的安排;(4)趾高氣揚,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5)在諸侯各國都有很大的名聲。

2.(1)將軍向寵,性格品行善良公正,全面瞭解軍事方面的事情。

(2)今天我看他出門,雖然志向遠大,深謀遠慮,卻總是顯出自己很謙虛的樣子。

3.D

4.諸葛亮推薦文武大臣的原則:忠誠、細心、能幹、公正,久經鍛鍊和考驗。晏子的標準則是:有了缺點能虛心接受意見,並及時加以改正。 (答案意思對即可)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六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一 9 題。

大將軍青 ① 兵出定襄。蘇建、趙信並軍三千餘騎,獨逢單于兵。與戰一日,兵且盡,信降單于,建獨身歸青。議郎周霸曰:“自大將軍出,未嘗斬裨將。今建棄軍,可斬以明將軍之威。”長史安曰:“不然,建以數千卒當虜數萬,力戰一日,士皆不敢有二心。自歸而斬之,是示後不若降之也。不當斬。”青曰:“青()肺腑領兵於外,不患無威,()霸説我()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職雖當斬將,以臣之尊寵而不敢專誅於境外,其歸天子,天子自裁之,餘以此示為人臣者不敢專權,不亦可乎?”遂囚建詣行在,天子果赦不誅。

〔評〕衞青握兵數載,寵任無比,而上不疑,下不忌,唯能避權遠嫌故。不然,雖以狄樞使 ② 之功名,猶不克令終,可不戒軟?南俗尚鬼,狄武襄徵儂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乃取百錢自持之,與神約:“果大捷,投此錢盡錢面。”左右諫止:“倘不如意,恐阻師。”武襄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倏一擲,百錢皆面,於是舉軍歡呼,聲震林野。武襄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佈地而帖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俊凱旋,當謝神取錢。”其後平譽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視,乃兩面錢也。

〔評〕桂林路險,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堅之。狄青為樞密使,自恃有功,頗驕賽,恬惜士卒,每得衣糧,皆曰:“此狄家爺爺所賜。”朝廷患之。時文璐公當國,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青自陳無功而受鎮節,無罪而出外藩。仁宗亦以為然,向璐公述此語,且言狄青忠臣。璐公曰:“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但得軍心,所以有陳橋之變。”上默然。青猶未知,到中書自辨,璐公直視之,曰:“無他,朝廷疑爾。”青驚怖,卻行數步。青在鎮,每月兩遣中使撫問,青聞中使來,輒驚疑終日,不半年,病作而卒。皆璐公之謀也。

(選自明代馮夢龍 《智囊全集》,鳳凰出版社 20xx 年版,有刪改)

【 注 】 ① 大將軍青:衞青,西漢時期杭擊句奴的名將。 ② 狄樞使:狄青,北宋名將,謐號“武襄”,官至樞密使,故又稱“狄樞使”、“狄武襄”。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天子自裁之 裁:裁決

B.南俗尚鬼 尚:迷信

C.建言以兩鎮節使出之 建:提出

D.卻行數步 卻:反而

6.將文言虛詞依次填人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青( )肺腑領兵於外,不患無威,( )霸説我( )明威,甚失臣意

A.之於為 B .以於之 C .之而以 D .以而以

7.下列用“ / ”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武襄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佈/地而帖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

B.武襄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

C.武襄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佈/地而帖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

D.武襄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帖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

8.下列各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衞青執掌兵權多年,深受寵信,天子對他沒有疑心,屬下對他也沒有嫉妒之意。這正是因為他能避開過度的權威,遠離各種嫌疑的緣故。

B.狄青帶兵征討儂智高的時候,大軍到達桂林的南面,他焚香祝禱,並取出一百枚銅錢與神相約後擲地卜金,這些舉動都是為了鼓舞士氣。

C.文潞公在朝執政,建議宋仁宗讓狄青出任兩鎮節度使以便讓他離開朝廷,但仁宗覺得狄青是忠臣,始終未懷疑過狄青,只是文潞公懷疑。

D.狄青到藩鎮後,宋仁宗每月都派使者去慰問看望他兩次。每次聽説皇上的使者要來,狄青整天都會驚嚇疑慮。不到半年,就得病去世了。

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0 分)

(1)與戰一日,兵且盡,信降單于,建獨身歸青。( 3 分)

譯文:

(2)猶不克令終,可不戒軟? ( 3 分)

譯文:

(3)桂林路險,士心惶惑,故假神道以堅之。( 4 分)

譯文:

參考答案:

5 。 D (卻:後退。)

6 。 D (採用代人法,結合語境,不難得出答案。)

7 。 B (畫波浪線部分應翻譯為:狄青也非常高興,讓副將取來一百顆鐵釘,立即任隨銅錢的疏與密,將它們一一釘在原地,並覆蓋上青紗籠,親手加上了封條。)

8 。 C (此項“始終未懷疑過狄青”與“朝廷患之”“上默然”等矛盾。)

9 。 ( l )兩人率軍和匈奴大軍苦戰一天,士兵將傷亡殆盡,趙信投降單于,蘇建獨身一人逃回到衞青大營。(採分點:補齊省略成分;且,將要、就要;歸,回到,逃回到。) ( 2 )還是不能讓(他)得到善終,可以不引以為戒嗎?(採分點:克,能;補齊省略成分;句式正確。) ( 3 )桂林路途險要,軍士們人心惶恐疑惑,因此狄青借神明的力量來讓他們堅定必勝的信念。[採分點:惶惑,惶恐疑惑;假,藉助;以,來;堅,使(讓). · · … 堅定。」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七

馬全節,字大雅,魏郡元城人也。父文操,本府軍校,官至檢校尚書左僕射。以全節之貴,累贈太師。全節少從軍旅,同光末,為捉生指揮使。趙在禮之據魏州也,為鄴都馬步軍都指揮使。唐明宗即位,授檢校司空,歷博、單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賜竭忠建策興復功臣,移刺郢州。長興初,就加檢校司徒,在郡有政聲,俄授河西節度使。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赴任及之具軍容謁於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清泰初,為金州防禦使。會蜀軍攻其城,州兵才千人,兵馬都監陳知隱懼,託以他事出城,領三百人順流而逸,賊既盛,人情憂沮。全節乃悉家財以給士,復出奇拒戰,以死繼之。賊退,朝廷嘉其功,詔赴闕,將議賞典。時劉延朗為樞密副使,邀其厚賄,全節無以賂之,謂全節曰:“絳州闕人,請事行計。”全節不樂,告其同輩,由是眾口喧然,以為不當,皇子重美為河南尹,聞而奏焉。清泰帝召全節謂曰:“滄州乏帥,欲命卿制置。”翌日,授橫海軍兩使留後。高祖即位,加檢校太保,正授旌節。

天福五年,授檢校太傅,移鎮安州。時李金全據州叛,引淮軍為援,因命全節將兵討平之,以功加檢校太尉。安重榮之叛也,授鎮州行營副招討兼排陣使,與重榮戰於宋城,大敗之。鎮州平,加開府儀同三司,充義武軍節度、易定祁等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八年秋,丁母憂,尋起復焉。屬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國家有所徵發,全節朝受命而夕行,治生餘財,必充貢奉。開運元年秋,授鄴都留守、檢校太師、兼侍中、廣晉尹、幽州道行營馬步軍都虞候,尋加天雄軍北面行營副招討使,陽城之戰,甚有力焉。全節始拜鄴都,以元城是桑梓之邑,具白襴【注】詣縣庭謁拜,縣令沈構逡巡避之,不敢當禮。全節曰:“父母之鄉,自合致敬,勿讓之也。”州里榮之。二年,授順國軍節度使,未赴鎮卒,年五十五。贈中書令。

(選自《舊五代史·列傳五》)

【注】襴(lán):古代一種上下衣相連的服裝。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會蜀軍攻其城 會:恰逢

B. 朝廷嘉其功 嘉:嘉賞

C. 邀其厚賄 邀:邀請

D. 勿讓之也 讓:推辭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赴任及之/具軍容謁於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B.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赴任及之/具軍容謁於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C.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赴任/及之具軍容/謁於轅門/高祖以 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D.時明宗命高祖伐蜀師/次岐山/全節赴任及之/具軍容/謁於轅門/高祖以地理隔越/乃奏還焉/移沂州刺史/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 馬全節因為父親的緣故曾多次被授予太師的稱號,後在河西節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

B. 馬全節在金州危難之時,拼死抗爭保住了金州,但劉延朗趁皇上準備獎賞馬全節的時候,準備狠狠地敲他的竹槓。

C. 馬全節因先後平定了李金全、安重榮的叛亂而多次受封,在國家困難時期,他兢兢業業,不侵佔國家的財產。

D. 馬全節不擺架子,曾回到家鄉拜見家鄉長官,家鄉人把這當作榮耀,但可惜的是馬全節在五十五時就去世了。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兵馬都監陳知隱懼,託以他事出城,領三百人順流而逸,賊既盛,人情憂沮。(5分)

(2)屬契丹侵寇,加之蝗旱,國家有所徵發,全節朝受命而夕行,治生餘財,必充貢奉(6分)。

試題答案:

4、C【解析】邀:索取。

5.B 【解析】考生可先通讀語句,疏通其大致文意,然後再斷句。通讀時,力求綜合運用已學的文言知識,顧及前後文,把握片段的主要“信息”。所給語段的意思是:當時明宗命令高祖討伐蜀國,軍隊到達岐山,全節赴任時趕上了高祖,身穿軍服到轅門拜見,高祖因為地遠阻隔,就上奏將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6、A 【解析】説“後在河西節度使任上遇上了高祖,高祖任命他做了沂州刺史”屬於曲解文意,原文是説“全節赴任及之”;另外,高祖只是上奏將他召回,是明宗任命他做沂州刺史。

7、(1)兵馬都監陳知隱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藉口出城去,帶領三百人順流而逃,敵賊又多,人們感到畏懼而情緒沮喪。(得分點:會、託、逸,倒裝句式,句意通順,各1分。)

(2)全正值契丹侵犯時,又加上旱災蝗害,國家的所有徵調錢糧,全節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將錢糧發出,經營所得的富餘錢物,必定用來上交朝廷。(得分點:屬、徵發、治生、貢奉,句意通順,各1分。)

【解析】文言文翻譯考查範圍是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所用材料多為所給文言文中的句子,考查的實質是理解文言文,重點是語句中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句式。翻譯時首先要注意各句的採分點,力求翻譯準確到位。

【參考譯文】

馬全節,字大雅,魏郡元城人。父親文操,曾任本府軍校,官做到檢校尚書左僕射。因為全節顯貴,多次贈官到太師。全節年少時就參軍,同光末年,為捉生指揮使 。趙在禮佔據魏州時,他任鄴都馬步軍都指揮使。後唐明宗登上皇位,授予他檢校司空,歷任博、單二州刺史。

天成三年,賜號竭忠建策興復功臣,調任郢州刺使。長興初年,加官檢校司徒,在郢州有政績聲望,很快授予河西節度使。當時明宗命令高祖討伐蜀國,軍隊到達岐山,全節赴任時趕上了高祖,身穿軍服到轅門拜見,高祖因為地遠阻隔,就上奏將他召回,改任沂州刺史。

清泰初年,全節擔任金州防禦使。正碰上蜀軍攻打該城,州兵僅有一千人,兵馬都監陳知隱很害怕,用有其他事情做藉口出城去,帶領二百人順流而逃,敵賊又多,人情更加畏懼沮喪。全節就拿出所有家財賞給士兵,又出奇兵阻擊敵人,拼死奮戰。敵賊退走,朝廷嘉賞他的功勞,下詔讓他到京城,準備予以獎勵。當時劉延朗任樞密副使,向他索取很大一筆賄賂,全節拿不出財物,他就告訴全節説:“絳州缺人,請你準備前去。”全節不高興,將其事告訴了同輩,因此眾人大聲喧鬧,認為不合理,皇子重美任河南尹,聽到此事後奏了上去。清泰帝召見全節對他説:“滄州缺乏主帥,打算命你管轄此地。”第二天,授予橫海軍兩使留後。

高祖登上皇位,加官檢校太保,正式授任全節為節度使。天福五年,授予檢校太傅,調任鎮守安州。當時李金全佔據州城作亂,招引淮軍為增援,高祖於是任命全節率軍討伐平定了他,因功加官檢校太尉。安重榮叛亂,授予全節鎮州行營副招討兼排陣使,和重榮在宗城交戰,大敗重榮。平定鎮州後,加官開府儀同三司,充義武軍節度、易定祁等州觀察處置、北平軍等使。八年秋,遭逢母親的喪事去職,很快又起復任職。正值契丹侵犯時,又加上旱災蝗害,國家的所有徵調錢糧,全節都是早晨接到命令晚上就將錢糧發出,經營所得的富餘錢物,必定用來上交朝廷。開運元年秋,授予全節鄴都留守、檢校太師、兼侍中、廣晉尹、幽州道行營馬步軍都虞候,不久加官天雄軍北面行營副招討使,陽城戰役中,他出了大力。全節剛剛拜任鄴都時,因為元城是他的故鄉所在縣,就穿着白衫到縣庭拜見,縣令沈遘退避不前,不敢接受他的拜見禮。全節説:“父母之鄉,自然該當表示敬意,不必推辭啊。”故鄉人為此感到驕傲。二年,授予順國軍節度使,尚未到任就去世了,年齡五十五歲。追贈為中書令。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八

閲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2分)

①餘為董文恪公作行狀,盡覽其奏議。其任安徽巡撫,奏準棚民開山事甚力,大旨言與棚民相告訐者,皆溺於龍脈風水之説,至有以數百畝之山,保一棺之土,棄典禮,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於叢山峻嶺、人跡不可通之地,開種旱谷,以佐稻粱。人無閒民,地無遺利,於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啟事端。餘覽其説而是之。

②及餘來宣城問諸鄉人皆言未開之山土堅石固草樹茂密腐葉積數年可二三寸,每天雨從樹至葉,從葉至土石,歷石罅滴瀝成泉,其下水也緩,又水下而土不隨其下。水緩,故低田受之不為災;而半月不雨,高田猶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鋤犁疏其土,一雨未畢,沙石隨下,奔流注壑澗中,皆填汙不可貯水,畢至窪田中乃止;及窪田竭,而山田之水無繼者。是為開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無税之傭,而瘠有税之户也。餘亦聞其説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兩全也久矣。由前之説,可以息事;由後之説,可以保利。若無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憂,則吾蓋未得其術也。故記之以俟夫習民事者。

(記棚民事 〔清〕梅曾亮 )

22、第①段中當地百姓反對棚民開山的原因是 。(用自己的話回答)(1分)

23、本文前兩段均用“餘覽(聞)其説而是之”作結,試分別概括“其説”內容。(2分)

24、分析第②段劃線句的表達效果。(2分)

25、對第③段劃線句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前後兩種觀點各有優點,或“息事”,或“保利”。

B、前觀點能夠平息棚民與“相告訐者”之間的衝突。

C、後觀點能夠避免開山所致損失,保持住最大利益。

D、前後觀點都是作者認同的,但又看到二者的不足。

26、作者對“棚民開山”有沒有明確的觀點?對此你如何評價?(4分)

參考答案:

22.(1分)他們沉迷風水迷信,擔心開山破壞好風水。

23.(2分)第1處是指董文恪認為開山具有使閒散百姓開荒獲利避免紛爭的益處(1分)。第二處其説是指鄉人認為開山導致水土流失以致貽害能生長糧食的田地具有害處(1分)。

24.(2分)作者將複雜的意思濃縮為對偶句,對偶中又有對比(1分),突出棚民開山所導致的後果嚴重,實則是有害而無利之舉(1分)。 (評分説明:如從整句的角度來分析亦可。)

25.(3分)B

26.(4分)沒有明確觀點(1分)。只是對兩種情況作客觀分析(1分),分別指出棚民開山的利弊(1分)。這種客觀的不妄下結論的態度,值得肯定(1分)。提出問題供人討論,也為真正解決問題起到很積極的作用(1分)。 (評分説明:判斷沒有明確觀點1分;後四點答到三點即給3分)

補充答案: 文章實有觀點(1分)。作者的觀點實在最後:養民術需習民事者推行(1分)。作者在1、2節看似通盤肯定兩種觀點,但其實都有對民事不可兩全的無奈。可以説,作者所有的主張都是”為百姓着想”這一觀點服務的(1分)。從作者看似矛盾的主張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百姓的理解,以及對官員”習民事”的呼喚,體現了憂民所憂的平民情懷(1分)。)

文言文閲讀理解及答案 篇九

閲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

張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幼勵學,敏於屬辭。召試,授御史台主簿,屬三院議事,不得預坐。謂所親曰:簿領①之職,非壯夫所為。即棄官歸鄭州,杜門不出者三載。

建隆初,始攜文遊京師,大為李昉所稱。明年,舉進士甲科,即拜祕書郎、直史館。以歲滿不遷,上章自訴,因言制誥張澹、盧多遜、殿中侍御史師頌文學膚淺,願得校其優劣。太祖立召澹輩與去華臨軒策試,命陶谷等考之。澹以所對不應問,降秩,即擢去華為右補闕,賜襲衣、銀帶、鞍勒馬。朝議②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荊湖平,命通判道州。去華上言:桂管為五嶺衝要,令劉鋹保境固守,賴之為捍蔽,若大軍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有詔嘉獎。

從太宗徵太原,監隨駕左藏庫,就命為京東轉運使。雍熙中,王師討幽州,去華督宋州饋運至拒馬河,就命掌河北轉運事。三年,知陝州,未行,着《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上覽而嘉之,因留不遣。會許王尹京,命為開封府判官。未幾,有廬州尼道安訟弟婦不實,府不為治,械繫送本州島。弟婦即徐鉉妻之甥。道安伐登聞鼓③,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上怒,去華坐削一任,貶安州司馬。

真宗嗣位,遷給事中、知杭州。兩浙自錢氏賦民丁錢,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有司以經費所仰,固執不許。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景德元年,改工部侍郎致仕。三年,卒,年六十九。

去華美姿貌,善談論,有藴藉,頗尚氣節。然不飾邊幅,頗為清議所貶,以是不登顯用。

【注】:

①簿領:謂官府記事的簿冊或文書。

②朝議:包括有皇帝在的廷議或皇帝不在只有九卿、王大臣的集議。

③登聞鼓,是懸掛在朝堂外的一面大鼓。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不得預坐 預:預先,提前

B.願得校其優劣 校:較量、比較

C.澹以所對不應問 應:迴應,回答

D.以是不登顯用 顯用:重用

5、以下各句中,全都表明張去華敏於屬辭尚氣節的一項是: ( )(3分)

①上章自訴願得校其優劣 ②有死而不免者,去華建議請除之

③在洛葺園廬,作中隱亭以見志 ④簿領之職,非壯夫所為

⑤以趣番禺,如踐無人之境 ⑥着《大政要錄》三十篇以獻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3分)

A.張去華從小就努力學習,在文章言辭上有一定的長處。後來被授予御史台主簿,但他覺得大丈夫不應久居人下,於是棄官回家鄉,三載杜門不出。B.宋太祖趙匡胤建隆二年,張去華中了進士並被授予官職。任職滿一年沒被提拔,他就上奏章指張澹、史師頌等文學膚淺,願意與他們一較高低。

C.雍熙三年,張去華知陝州,未出發時,寫下三十篇《大政要錄》獻給皇上,皇上因此留下了他。後任開封府判官被尼姑控告而削官,貶為安州司馬。D.宋真宗時,張去華任杭州知府。建議免除已死去那些人的人丁賦税,有關部門藉口經費所仰,固執不許。後來在洛修建園廬,作中隱亭以表現心志。

7.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文。(10分)

(1)朝議薄其躁進,以是不遷秩者十六年。

(2)道安伐登聞鼓,言鉉以尺牘求請,去華故不為治。

參考答案:

4、A.(預:參與、參加)

5、C.(②表明張去華體恤民情,關愛百姓。⑤表明他有見識,有戰略眼光。可能稍有爭議的是:③張去華的主張沒有被採納,憤而在洛陽建園居住以見志,應該也是尚氣節的體現;⑥寫下洋洋灑灑的三十篇《大政要錄》,應該是屬文綴辭的表現,但內容卻是施政方略,有點與題若即若離,所以正確選項裏沒選它)

6、A.(大丈夫不應久居人下錯,壯夫,意思是大丈夫,但久字沒有依據,應是他認為這職位沒有決定權,不得預坐,就無法盡展其才,所以才説:簿領①之職,非壯夫所為。)

7、【參考譯文】

(1)朝臣們在集中評議(張去華)時鄙薄他的急於進取(熱衷於仕進),因此(張去華)有十六年都沒有得到升遷。(句意2分,薄 躁進和 不遷秩者十六年的句式)

(2)道安敲響登聞鼓,説徐鉉用書信向張去華求情請託,(所以)張去華故意不懲治。(句意2分,伐 尺牘 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5ovy4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