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導語】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優選5篇) 由本站會員“于台煙”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篇2: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篇3: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篇4: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篇5: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正文】

篇1: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寫於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大氣磅礴的詞,經過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從內到外描述了紅軍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了作者應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這首詞寫的是婁山關攻堅戰的情景,而婁山關戰役是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之後重掌兵權之後得意之作。那為什麼這首詞情緒表達如此之凝重呢?詞的上片“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寫西風猛烈、雁叫淒厲,還有一鈎殘月,再加上細碎忽促的馬蹄聲和時斷時續的喇叭聲,這一切都顯示是戰場氛圍的那樣的一種嚴酷的給傳達出來的一種感受。

“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用血這樣一個喻體用在戰場上似乎最容易看到可是我們讀起來,其實又最觸目驚心的鮮血,來比喻黃昏中的殘陽傳達出了是一種什麼樣的一種情緒。或者説它是一種什麼樣的意境,真的是在雄渾壯闊之餘,有那麼幾分悲壯凝重。如果説用畫面來表達的話,是一個很慘烈的畫面,可是在字裏行間當中透露着一種情緒,一種狀態,是十分雄渾壯門闊的氣概。其實也表達了他深沉的這個隱患意識和使命意識,他十分清楚婁山關大捷雖然説取勝了,可是在未來對於他來説包括對於他麾下的這個紅軍將士來説仍然有無數的硬仗要打,仍然有無數的難關等着他們去攻克。因為這次拿下遵義城是紅軍長征以來的第一次大勝利,大家一掃陰霾感覺前途充滿了光明。所以才有那樣很昂揚振奮的詞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的詩詞往往是愈是艱難時愈是顯示出了奇光異彩。

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強調,中華民族的昨日,能夠説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近代以後,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之重、付出的犧牲之大,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可是,中國人民從不屈服,不斷奮起抗爭,最終掌握了自我的命運,開始了建設自我國家的偉大進程,充分展示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所以我想毛澤東這首詞,也是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然後為我們展現了革命文化輝煌前景的一個範例。

篇2: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據筆者所見,毛澤東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他所有詩作中絕對第一流的作品,寫景狀物、抒發胸臆,堪當精品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下詩人自我對這首詩的解釋(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讀了郭沫若對這首詩的賞析後,將郭沫若的資料全部刪去,並以郭沫若的口氣在清樣的四邊空白處寫了一段對這首詩的註釋性文字):“我對於《婁山關》這首詞作過一番研究,初以為是寫一天的,之後又覺得不對,是在寫兩次的事,頭一闋一次,第二闋一次,我曾在廣州文藝座談會上發表了意見,主張後者(寫兩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寫一天),可是我錯了。這是作者告訴我的。1935年1月黨的遵義會議以後,紅軍第一次打婁山關,勝利了,企圖經過川南,渡江北上,進入川西,直取成都,擊滅劉湘,在川西建立根據地。可是事與願違,遇到了川軍的重重阻力。紅軍由婁山關一向向西,經過古藺古宋諸縣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做‘雞鳴三省’,突然遇到了雲南軍隊的強大阻力,無法前進。中央政治局開了一個會,立即決定循原路反攻遵義,出敵不意打回馬槍,這是當年2月。在接近婁山關幾十華里的地點,清晨出發,還有月亮,午後二、三時到達婁山關,一戰攻克,消滅敵軍一個師,這時已近黃昏了。乘勝直追,夜戰遵義,又消滅敵軍一個師。此役共消滅敵軍兩個師,重佔遵義。詞是之後追寫的,那天走了一百多華里,指揮作戰,哪有時間去哼詞呢?南方有

好多個省,冬天無雪,或多年無雪,而只下霜,長空有雁,曉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雲貴川諸省,就是這樣。‘蒼山如海,殘陽如血’兩句,據作者説,是在戰爭中積累了多年的景物觀察,一到婁山關這種戰爭勝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為頗為成功的這兩句話。由此看來,我在廣州座談會上所説的一段話,竟是錯了。解詩之難,由此可見。”

這首詩慷慨悲烈、雄沉壯闊,從內到外描述了紅軍“風蕭蕭兮易水寒”般的鐵血長征中征戰婁山關的這一節情景。

1934年10月,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領導,黨中央和紅軍被迫撤離中央根據地,開始了漫長的二萬五千里長徵。此詩所寫的就是當年2月26日紅軍先鋭重佔婁山關後,毛主席及中央領導機關跟進途中經過婁山關時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釋的情景:“詞是之後追寫的,……”毛主席追憶了當時的風物及心境。

此詩上半闋,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磅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憑添悲壯。

之後第二句,悽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比較中產生迴腸蕩氣之感。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這個畫面能夠剖成三個字組成的意境,一幅曉月寒霜圖,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就在這霜、晨、月(有意分開,讓我們細細品一品這三個字本身的美)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悽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整個上半闋一氣讀到此處不由得立馬想到稼軒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裏,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稼軒這幾行千古絕唱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並且毛主席自我的話也説明當時這種一代英雄蒼涼之心境:“萬里長征,千迴百折,順利少於困難不知多少倍,心境是沉鬱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長征》、《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等七首詩),反映了這一種心境。”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淒厲悲壯,豪氣再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因當時確立毛主席為最高軍事統帥的遵義會議已經於1月召開,在這次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結束了王明的錯誤路線,選舉了毛主席為政治局常委,並確立了他和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軍事指揮小組,實際上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是在這樣的當口,詩人毛澤東在上半闋正視了紅軍的現實處境,但在下半闋激抒自我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所以這二句雖表面寫實,卻的確有象徵意義,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能夠“從頭越”。“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

最終二行讓人有一種彷彿親眼見到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望萬里祖國壯麗江山之英姿。他看見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陽,畫卷之美正貼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主席這最終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主席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另外,“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這兩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極為廣泛。當我們在生活與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我們情不自禁或下意識地説出這兩句詩,以此來表達我們心中強烈的感受,以及我們將暗自下定決心,樹立必勝之決心,克服萬重困難,以致於最終獲得成功。它對於昇華我們的精神起到了某種神奇般的效應,有某種神祕的符語般的力量。

篇3: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後面還有多篇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上闋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簡煉地指出了戰鬥的時間、景候,還創造出一個壯烈的抒情氛圍。一開始三個字“西風烈”,悲聲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劃破寒空,直上雲天。其中尤其這個“烈”字,讓人讀來不禁淚雨滂沱,猶如置身凜冽的西風之中聳然動容,平添悲壯。清晨,寒霜漫天,西風猛烈地吹蕩,曉月依然掛在天邊,這時雁的叫聲陣陣傳來,長空浩大無涯,大雁哀涼清幽,悽婉悠長的景緻出現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後(第二句)慢,在鮮明的比較中產生迴腸蕩氣之感,更增添幾分冷峻與悲壯。透過這種情調,讀者能夠想象到即將來臨的戰鬥的緊張和艱險。“霜晨月”雖讀上去是三字一頓,但一幅曉月寒霜圖幻化而出,而在圖中美麗的大雁也為這美麗晨景感動得如歌如泣了。這種手法似取自馬致遠的“古道西風瘦馬,小橋流水人家”,但在渲染氣氛的效果上有過之而無不及。‘就在這霜、晨、月中,在肅殺的西風及大雁的悽聲中,在聲、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場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馬蹄與嗚咽的軍號聲遠近唱和,起伏迭蕩,在山間迴環向前。前面三行已層層鋪開了這樣一個悲烈的風景,就在這霜華滿地,殘月當空的風景中,紅軍的長征壯懷激烈猶如易水之寒。詩人僅用“馬蹄”“喇叭”代表紅軍,又用“碎”與“咽”形容心境,用字凝鍊、準確、優美,情景相得益彰。《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在斷鴻聲裏,憂愁風雨中:“倩何人,換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辛棄疾的詞在毛澤東的這首詩尤其上半闋得到了完美的應和,可堪英雄蒼涼之氣難分伯仲。

跟着,“霜晨月”這一景句的重複,固然是詞牌的規定,同時又起着聯繫下文的作用。“馬蹄聲碎,喇叭聲咽”兩句,把紅軍行動生動地描繪出來了。作者以表現事物形貌的“碎”來形容馬蹄聲,以“咽”來描繪喇叭聲,準確而精彩。“碎”,證明馬蹄聲急而低;“咽”,除了證明喇叭聲不怎樣嘹亮之外,還暗示了戰鬥的壯烈。從這兩種有代表性的聲音的描繪中,能夠體會到紅軍行動的機敏。事實上,紅軍就是把敵人打個措手不及,拿下這座易守難攻的雄關的。詞沒有直接描敍戰鬥的過程,但從這兩個句子中能夠想象到戰鬥的緊張和劇烈。

上闋這四句寫景,實則非自然之景,實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國維所説的“景中有我”,實在是寫情中之景,以表達景中之情,寫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那裏的景物描述其實可是是作者的真實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當時的心境投射在周圍景物時所看到的事物。正因為寒冷,才覺得西風烈,正因為路難行,才覺得霜重;正因為心境沉鬱,才聽得雁叫悽苦,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而這也正是紅軍當時冬夜行軍的真實寫照。上闋的整體色調的灰暗的,天色未亮,悽風冷月,行軍困苦,可謂沒有一點亮色。上闋確定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一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讓人變得心境沉鬱。

下闋

下半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片的淒厲悲壯,豪氣突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寫來,下闋能夠寫人之困頓,路之艱難,以抒行軍艱難之慨,進而深化這種基調,寫成一首寫長征路難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沒有如此,而是筆鋒一轉,橫空出世,全詞的調子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下闋的開頭,雖然語調比較舒緩了,但“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這座雄關的艱辛——作者經過“鐵”這一物象的堅硬、沉重,藝術地把“艱辛”具體化、形象化,這是很精巧的構想,“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因而已被廣泛傳誦,成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卻又展露出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雄關漫道真如鐵”這個句子的內涵極為豐富。“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邁步”就是舉大步,經過戰鬥,“雄關”而今已變成通途。“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這支革命隊伍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就出來了。

激抒自我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能夠“從頭越”。

詞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個景句來收筆,極有情味。前一句寫山。“蒼山”即青山。既寫出了山的顏色,也隱約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説山巒起伏不盡,就像碧波萬頃的大海。不僅僅展現了壯闊的山景,也證明了作者是站在高處眺望,一股雄壯的氣概縈繞於句中。後一句寫夕陽。“如血”是説夕陽像鮮血那樣殷紅。它點出了紅軍勝利越關的具體時間,還使人經過這一壯麗的圖景聯想到紅軍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也是對詞的前闋及後闋首句中“真如鐵”所藴含內涵的迴應。這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句既描繪了景物,又飽含着感情。寫的是黃昏景象,從凌晨寫到黃昏,乍看跳躍起伏,前後不太連貫,但作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時空上的錯位,描述了這樣的一幅景象:天亮復天暝,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佔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後。一天激戰後,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嶺,而紅軍的旗幟在烈烈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餘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畫卷之美正貼合蒼涼沉雄的大寫

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澤東這最終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澤東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由本站網友投稿]

篇4: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凡能用語言描繪出來的一切自然之景,都是人眼中的自然之景和心中之情的交織於筆尖的流露。西風、大雁、曉月、馬蹄、軍號,看似自然之景,實非自然之景,而是作者眼中之景,是寫情之景,表達的是景中之情,是作者之感。

因為天寒冷,才覺西風烈;因為路難行,才覺霜氣重;因為心境沉鬱,才覺雁鳴悽苦,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這是紅軍夜行的真實寫照。因為天色未亮,悽風冷月,行軍困苦,所以灰暗的色調中沒有一點亮色。此情此景,如此陰沉抑鬱的基調,讀之令人心境沉鬱,在這一點上,作者的渲染是十分成功的。因而,若是按照一般的套路寫來,繼續寫人之困頓,路之艱難,行軍之不易,深化這悲苦的基調,也將會是一首沉鬱頓挫的名篇。但作者卻並不滿足於此,他的性格中沒有一悲到底的成分,他的雄心壯志不允許悲傷蔓延開來,或者説他壓根就沒有把這悲傷當作單純的悲傷。因而它筆鋒一轉,一股雄渾的氣勢橫空出世,撲面而來。

在一片淒厲悲壯中,豪氣頓生,似乎之前悲傷的景色和激烈的戰鬥是另一個人的傷感,在這漫漫的關山,艱險的長路上,定下從頭做起的決心才是他真正的想法。就算走了彎路,就算面臨重重困難,就算前路再多艱險,只要有堅定的決心,從頭再來也不會離成功更遠。

這首詞貫穿的時間線,也是一場戰鬥的跨度,詞從天剛亮的時候開始,戰鬥在日暮時分結束。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佔領了婁山關,困難和艱險已經成為了過去。一天的激戰,硝煙遍地,血流成河,婁山關上那一抹將落的夕陽,是戰士們鮮血的顏色,西風中飄揚的旗幟,獵獵作響。佇立在婁山關上,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蒼深邃,就像大海一般。

篇5: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這首《憶秦娥·婁山關》是毛澤東在婁山關戰役勝利之後所寫,最早發表於《詩刊》1957年1月號,發表時沒有標明寫作時間。1963年12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毛澤東詩詞》時,將寫作時間標明為“一九三五年二月”。這首詞上闋寫的是紅軍向婁山關進軍的途中,下闋寫的是婁山關戰役勝利之後的景象。

這首詞以“西風烈”三字起筆,氣勢如虹。在蒼茫的雲貴高原,時常有大風吹過。會值清晨,詩人置身此地,首先感覺的就是無處不在的西風。毛澤東在形容西風的時候,用了一個“烈”字。此處這個“烈”字通“颲”字,《説文解字》中釋道:“烈,火猛也”;“颲,烈風也”。颲、烈,二字同源。毛澤東拿本意形容火猛的“烈”字來形容西風,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西風的闊大和威猛,像熊熊大火燎原而至,成功地烘托出蒼茫甚至有點悲涼的氛圍和基調來。

第二句是“長空雁叫霜晨月”。在遼闊的高原上,秋風如此之大,任何聲音都能夠傳得清晰悠遠,尤其是聲聲感發人思的雁聲。循着雁叫之聲,詩人抬頭望去,只見霜降四野,月照八荒。“霜晨月”三字,簡潔扼要地寫出了月色下的情景和氛圍。“霜晨月”,既可按照字面意思解釋為在下了霜的早晨看到了高空的月亮,但如果理解為晨月之光皓潔如霜,亦未嘗不可。意境渾然,思致動人。

緊之後,按照詞牌要求,詩人疊韻而繼用“霜晨月”。如果説前面的“霜晨月”寫的是皓月當空,霜降晨曙的話,第二個“霜晨月”寫的應當是月光瀉地的意境了。順應着這個疊韻效果,很自然地從天上轉到地上,從而自然地引出了“馬蹄聲碎,喇叭聲咽”,以此來收結上片,深得作詩“不煩繩削而自合”(黃庭堅《與王觀復書》)之妙。

上闋這四句寫景,實則非自然之景,實是作者眼中之景,如王國維所説的“景中有我”,實在是寫情中之景,以表達景中之情,寫作者之所感所想。所以,那裏的景物描述其實可是是作者的真實感受的外化景象,是作者當時的心境投射在周圍景物時所看到的事物。正因為寒冷,才覺得西風烈,正因為路難行,才覺得霜重;正因為心境沉鬱,才聽得雁叫悽苦,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而這也正是紅軍當時冬夜行軍的真實寫照。上闋的整體色調的灰暗的,天色未亮,悽風冷月,行軍困苦,可謂沒有一點亮色。上闋確定的基調是陰沉抑鬱的,一句“馬蹄聲碎,喇叭聲咽”讓人變得心境沉鬱。

下闋上來起始二句,一片的淒厲悲壯,豪氣突升,一筆宕開,並不寫攻佔婁山關激烈的戰鬥,而是指明即便關山漫漫,長路艱險,但已定下從頭做起。照一般的章法寫來,下闋能夠寫人之困頓,路之艱難,以抒行軍艱難之慨,進而深化這種基調,寫成一首寫長征路難的抒情之作。但作者沒有如此,而是筆鋒一轉,橫空出世,全詞的調子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下闋的開頭,雖然語調比較舒緩了,但“真如鐵”三字,突出了奪取這座雄關的艱辛——作者經過“鐵”這一物象的堅硬、沉重,藝術地把“艱辛”具體化、形象化,這是很精巧的構想,“真如鐵”這個“鐵”字用得極妙,讓人有超現實之感。因而已被廣泛傳誦,成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卻又展露出藐視艱辛的豪邁情懷。“雄關漫道真如鐵”這個句子的內涵極為豐富。

“而今邁步從頭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邁步”就是舉大步,經過戰鬥,“雄關”而今已變成通途。“從頭越”這三個字凝結了多少內心的奮發突破之情。這支革命隊伍跨越雄關,踏平險阻的堅強決心和無畏勇氣就出來了。激抒自我一腔英雄豪氣以及對獲勝的信心。詩人感到即便過去遭過一些失敗,但能夠“從頭越”。

詞以“蒼山如海,殘陽如血”這兩個景句來收筆,極有情味。前一句寫山。“蒼山”即青山。既寫出了山的顏色,也隱約流露出作者的喜悦。“如海”是説山巒起伏不盡,就像碧波萬頃的大海。不僅僅展現了壯闊的山景,也證明了作者是站在高處眺望,一股雄壯的氣概縈繞於句中。後一句寫夕陽。“如血”是説夕陽像鮮血那樣殷紅。它點出了紅軍勝利越關的具體時間,還使人經過這一壯麗的圖景聯想到紅軍義無反顧、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也是對詞的前闋及後闋首句中“真如鐵”所藴含內涵的迴應。這兩個色彩鮮明的比喻句既描繪了景物,又飽含着感情。寫的是黃昏景象,從凌晨寫到黃昏,乍看跳躍起伏,前後不太連貫,但作者正是利用了這種時空上的錯位,描述了這樣的一幅景象:天亮復天暝,紅軍經過一夜又一天的急行軍,早已過了險峻的關口,擊敗敵人,佔領了婁山關,把困難和艱險拋到了身後。一天激戰後,遍地硝煙,血流成河,英勇的紅軍戰士倒在了戰場上,他們的鮮血染紅了婁山關的崇山峻嶺,而紅軍的旗幟在烈烈西風中飄揚,在夕陽中顯得格外地鮮紅。

此時詩人佇立於婁山關之巔遙看遠處連綿起伏的山脈莽莽蒼蒼,如大海一般深邃,而黃昏的夕陽漸漸落下,剩餘的一抹霞光如血一般映紅了天際。畫卷之美正貼合蒼涼沉雄的大寫意之境界,而這種大寫意之境界正是漢風眾美之中一類。李白《憶秦娥》有“西風殘照,漢家陵闕。”近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曰:“寥寥八字,遂關千年登臨口。”而毛澤東這最終二行博大蒼茫之氣與李白有同氣相呼應之感,同時毛澤東這二行還更多一些英雄之氣與壯麗之氣。

綜觀全詞,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體,水乳交融。並且其結構的獨特之處還在於上闋沉鬱,下闋激昂,上闋取冷色調,下闋取暖色調,色彩比較強烈,感情比較亦同樣強烈,上下闋的強烈比較,恰恰反映了作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作為一代偉大指揮若定的氣魄。通篇僅有四十六個字,篇幅雖短,但雄奇悲壯,氣勢如虹,寥寥數筆,“份量”很重,像一幅出自大師手筆的簡筆畫,筆簡而意無窮,勾勒出一幅雄渾壯闊的冬夜行軍圖,表現了作者應對失利和困難從容不迫的氣度和胸懷。

【小編簡評】

憶秦娥婁山關賞析 (優選5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憶秦娥婁山關賞析範文。

【網友評價】

不讀這麼高質量的文章的確是浪費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lv3rk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