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多篇)2023年11月黨建評論

(多篇)2023年11月黨建評論

(多篇)2023年11月黨建評論

2023年11月黨建評論彙編(20篇)

目錄

1. “把思想方法搞對頭”...................................................... 3

2. 避免“黨務即黨建”誤區.................................................. 6

3. 從羣眾“眉頭緊鎖”中找破解之策.............................. 10

4.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 13

5. 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 18

6. 加強青年黨員幹部紀法教育...................................... 21

7. 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 24

8. 全面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價值引領力 31

9.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36

10. 讓主題教育成效看得見............................................... 39

11. 深刻把握文化賦能的思想偉力.................................. 42

12. 數字化推動高校黨建新發展...................................... 46

13. 提高黨委中心組學習質量........................................... 50

14. 透過浙江看中國............................................................ 53

15. 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57

16. 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 62

17. 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68

18. 直奔問題檢視整改........................................................ 71

19.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何以可能......................... 73

20.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79

“把思想方法搞對頭”

陳雲同志曾説:“學習理論,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思想方法,是人們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路子和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互相結合的,思想方法不對頭,工作方法就會不對頭。無數事實證明,只有把思想方法搞對頭,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才能全面深入準確,才能看準大勢、認清趨勢,理清思路、找到出路,工作時才能把握規律性、富有創造性,從而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把思想方法搞對頭,首要的是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習主席強調,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把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作為看家本領。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事物的本質、內在聯繫及發展規律,是“偉大的認識工具”,是我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的有力思想武器。我們只有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把思想方法搞對頭,才有堅實理論根基。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必須在全面把握其立場觀點方法上下功夫。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相互貫通不可分割的,立場通過觀點、方法體現出來,觀點是立場、方法的表達,方法是立場、觀點的運用。只有真正將貫穿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整體把握、融會貫通,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更知其所以必然,我們的理論素養才會更上一層樓,思想方法才會煥然一新。

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至關重要。毛澤東同志曾説,“馬克思主義有幾門學問”“但基礎的東西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這個東西沒有學通,我們就沒有共同的語言,沒有共同的方法”。馬克思主義哲學包括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既能“解釋世界”,回答世界“是什麼”“怎麼樣”的問題;又能“改造世界”,為我們提供“怎麼辦”的科學方法。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就有了“顯微鏡”“望遠鏡”,思想方法才能搞對頭。“現在的領導幹部不少人受過專業訓練,不缺乏專門知識,但其中的很多人不懂哲學,不善於辯證思考,很需要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我們要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就要把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必修課,在不斷接受哲學智慧的滋養中提升思維層次和思維能力、端正思想方法和工作方式,妥善地處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類矛盾和問題。

把思想方法搞對頭,必須與時俱進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是新時代我們把思想方法搞對頭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必須堅持把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認認真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自覺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努力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六個必須堅持”,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的重要體現,深刻揭示了這一思想的根本立場、精神特質、理論品格、實踐要求、科學方法和世界情懷。我們只有準確把握包括“六個必須堅持”在內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立場觀點方法,才能更好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才能把思想方法搞對頭,認識問題才站得高,分析問題才看得深,開展工作也才能把得準,確保張弛有度、收放自如。

避免“黨務即黨建”誤區

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近些年,各地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效果顯現。但是,仍有基層黨組織在工作中陷入將黨建等同於黨務的認識誤區,把二者混淆。

黨建工作與黨務工作既相互聯繫又相互區別,沒有黨建,黨務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沒有黨務,黨建就缺少了呈現形式。作為黨的肌體的“神經末梢”,不少基層黨組織往往在日常工作中,將黨建工作完全異化為黨務工作者的工作。黨章以黨內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確了黨組在抓黨建工作中的責任任務,其中寫明瞭黨組要加強對本單位黨的建設的領導,履行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討論和決定基層黨組織設置調整和發展黨員、處分黨員等重要事項等內容。必須明確的是抓黨建不只是黨務工作者的事,負主要責任的是黨組織,黨務工作者是執行者。

警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無效創新”,抓黨建必須依靠抓黨務來實現,但實際工作中,有不少黨組織認為,只要把黨務工作的規定動作做完了,就是把黨建工作抓好了。卻不知應付式、形式化、任何“不走心”“花樣繁多”的創新黨務工作,不僅抓不好黨建,還會讓黨員不滿、羣眾反感,甚至產生副作用。實際工作中,有的地方創建黨組織示範點,簡單以標語、橫幅等形式呈現,這些“標籤”式創新使得基層黨務工作者陷入了“文山會海”,少了傾聽羣眾呼聲、解決羣眾難題的時間和精力,既無益於羣眾,還破壞了基層政治生態。黨組織示範點創建,不能只看裝潢、看展板,更要看務實管用的措施、黨員幹部的精氣神、羣眾的幸福感。

基層黨務工作連着黨建工作的“最七年級公里”和“最後一公里”。有的放矢處理把握好二者關係,才能做到對症下藥。

黨務工作要始終以黨建思維為指導。黨務工作是黨建過程中的具體呈現,黨建則是黨務工作的內容,黨建工作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包括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制度建設等,黨務工作則更加具體,是實現黨建工作的載體、形式、方法和路徑。黨務工作圍繞黨的建設開展一系列具體活動,比如,發展黨員、“主題黨日”、“三會一課”、收繳黨費、黨員教育工作等。兩者聯繫緊密,離開黨的建設,就不存在黨務工作,但是將黨建工作狹隘理解為黨務工作,謀劃黨建僅僅侷限於黨務活動,考核黨建也是盯着黨務的統計數據、台賬資料等,反映出沒有樹立起“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這一重要理念。黨務工作的參與主體是多元化的,工作範疇是全方位的。因此,在開展黨務工作中必須始終以黨建思維為指導,組織黨員共同參與到黨的各項建設中來,增強黨員的參與度,積極推動黨員主體發揮作用。黨務工作是抓手,黨建需要對黨務進行統領,黨建導向鮮明瞭,黨務方能切實可靠。

基層黨組織書記必須明晰黨建工作“第一責任人”身份,築牢“第一職責是管黨治黨、第一政績是抓好黨建”的觀念,牢固樹立大黨建工作格局,建立起黨建工作與黨務工作的連接機制,避免將黨建工作完全異化為黨務工作者的工作。不斷推進黨務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保證好黨務幹部做好基礎性工作的同時,又不斷探索黨員作用的發揮途徑,健全完善民主評議黨員制度,引導黨員增強黨性意識、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同時將廣大羣眾組織動員起來,多方聯動形成合力。

注重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有效創新。一方面在工作重點上創新,杜絕“喊口號式”創新,新形勢下堅定不移貫徹黨的羣眾路線,既要充分了解本地實際情況,也要傾聽羣眾呼聲、解決羣眾難題,積極收集羣眾需求,在兼顧適配性和實用性的基礎上對治理形式進行創新。近年來,多地創新提出“黨建+微網格”的基層社會治理方式,優化黨員聯繫羣眾的隊伍,有效提升了基層組織的服務水平、服務能力、服務質效。另一方面在工作機制上創新,高效的工作機制是基層黨建創新的重要保證。各級黨建部門要努力創新機制,防止和克服工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摒棄形式主義,促進黨建工作的程序化、規範化,增強黨建實效。當前在創新基層黨建過程中,要堅持在“傳承延續”的框架下進行“創新發展”,並持之以恆。按照有關規定對黨建工作進行科學分析和研究,形成系統的、完整的工作程序,用以指導和規範基層黨建工作。

從羣眾“眉頭緊鎖”中找破解之策

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下基層,調查研究下基層,信訪接待下基層,現場辦公下基層——“四下基層”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寧德工作時大力倡導的。當前,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深入開展,領導幹部要傳承“四下基層”好作風,懷着“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深入基層、走入現場、融入羣眾,在真聽真看真問中瞭解真實情況,找準找實一批發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層所盼、民心所向的問題,才能把基層“冒熱氣”的一手資料和鮮活經驗帶上來用起來,使黨的方針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現實中,極少數領導幹部習慣以上級注意代替羣眾滿意,用提高嗓音壓低基層聲音;有的不願下基層、不會和羣眾打成一片,成為“臉生幹部”;還有的下基層不下車子,不進村子;甚至有的對羣眾的急難愁盼搞表面一套背後一套或選擇性處理,等等。這些遠離基層、遊離羣眾、脱離實際的怪象亂象只會敗壞黨的形象、寒了羣眾的心。

基層是最好的課堂,羣眾是最生動的教材。抓實第二批主題教育,必須面向基層真開門、開大門,推動領導幹部與羣眾常結親交朋友,幹羣關係才會不離不棄。要沉到一線知民意,帶頭到車間工廠、田間地頭和農户家中,到困難多、羣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重點圍繞羣眾的難、企業的盼、基層的願,採取面對面、背對背相結合的方式,全面“網羅”羣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努力讓問題浮出水面,把建議擺到桌面。要掌握溝通技巧,多些“七嘴八舌式”討論,多説土話、大白話、掏心窩子的話,拉近身心距離,不懂就問、虛心請教、耐心解答,善於從羣眾的“話裏話外”和“眉頭緊鎖”中甄別好與差,找到工作的方位、落實的方向、改進的抓手。

“善治病者,必醫其受病之處。”對羣眾反映的問題,越是敏感,越不能反感,越是棘手,越不能袖手。要堅持“亂麻中找線頭”,從具體的事和具體問題出發,分清主次矛盾和輕重緩急,突出個性問題立行立改、共性問題專項整治,特別是對一些歷史遺留、久治不愈的老大難和“硬骨頭”,如“鸕鶿入水”般久久為功、一盯到底,不打太極、不留壞賬,確保承諾一條一條兑現,整改不折不扣落地見效。要請羣眾參與、讓羣眾評判、受羣眾監督,沉浸式迴應訴求,清單式公示整改措施,攤牌式亮出階段性成效,對羣眾有異議,工作不到位的,及時“返工”“回爐”,不見成效不撒手。也要刀刃向內、嚴實查擺自身存在的宗旨意識不牢和作風虛浮等問題,着力從思想根源上糾偏找差,真正使主題教育成為厚植為民情懷、踐行羣眾路線的生動實踐。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故事的講述、中國聲音的傳播和中國形象的塑造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新徵程上,切實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就要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以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邏輯與價值理念,突破西方的話語圍獵,營造有利的國際輿論環境,提升我國的國際傳播效能。

構建兩個系統敍事觀,提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認知與認同

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首要問題是建構講好故事的基礎性工作,即創新國際傳播的敍事觀念,以系統論思維梳理中國式現代化的故事類型與敍事邏輯,推動中國聲音的故事內容與中國故事的講述策略體系化。

從傳受視角來看,敍事觀念可分為內容敍事觀與受眾敍事觀。內容敍事觀要做到“真”和“通”,要求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與外延,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昇華中國理論,將敍事全貌與敍事細節相統一,把中國表達和世界表達相結合,把握整體與局部的辯證關係。受眾敍事觀要做到“巧”和“融”,處理好國際傳播戰略與對外敍事策略的關係,即通過分析故事傳達過程中的內在敍事邏輯與外在接受規律,把單向輸出轉變為雙向互動,使政府和媒體、組織和個體、國內和國外相互協同、形成合力,提升傳播效能。在觀念重塑基礎上,建構國際傳播敍事體系要注重對不同題材的敍事內容進行差異化處理、針對性轉化,從而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我們正在經歷的新時代故事,促進國際社會對中國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認知與認同。

塑造“兩個協調”的內容敍事觀,傳播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

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敍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不僅要對外講好中國器物、發展成就、工業建設等物質文明,也要準確傳達中華文明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中華文明厚德載物、講信修睦的品質要求,為物質與精神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內生動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念信仰,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供了哲學內核。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從宏觀上要注重文明與國家概念的融合,發揮精神文明的浸潤作用;從微觀上要從人的全面發展入手,體現中國人獨具特色的生命觀和生活觀。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結合的敍事體系,能夠為世界文明健康和諧發展提供消除物質主義等痼疾的良藥。

創新中國現實與文明賡續相協調的敍事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要建立歷史與當下協調統一的敍事體系,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將文明古國與現代強國的形象緊密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其形成離不開文明延續。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要立足傳統文化沃土,提煉並呈現中華文明精神標識,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故事的智慧源泉與厚重支撐。我們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講述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美好圖景,同時也要充分結合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傳統文化資源;我們提倡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時也要強調天下為公、兼濟蒼生的理念追求,突出中華文明在處理利益關係、實現兼容共贏方面的歷史文化根基與現實發展動力。歷史與當下的統一能夠促使內容言之有物、讓國際受眾心悦誠服。

創新“兩個融入”的受眾敍事觀,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將中國式現代化融入世界文明敍事系統。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就要增強中國敍事對世界議程的介入能力。中國式現代化走進國際場域,要注重敍事視角、敍事策略、敍事矩陣等的融入策略,使中國故事成為國際交流互動的主流議題。一是提煉融通中外的新範疇、新表達,面向不同國家的差異化傳播語境,充分運用連鎖式、故事式、問答式等雙向敍事策略,使國際受眾聽得進、聽得明白。二是創新闡釋框架,使中國故事打破文化壁壘,取得有效交流效果。如《三體》《流浪地球》等影視作品,通過建立全人類共同面對的“災難—營救”框架,傳達了中國文化以人為本的精神內涵。三是進行意義重構,將國際社會熟悉的文化要素與新的意義闡釋相結合,打破刻板印象,為國際受眾認知接受提供助力。

將多元主體敍事融入大外宣敍事系統。在全媒體傳播語境下,要發揮廣大人民羣眾主觀能動性,在活躍有序中激發多元主體參與。一方面,發揮媒體平台的資源聚合作用,在國際傳播中充分實現政府、媒體、企業、個體等不同主體協同發聲。另一方面,以市場化運作方式推出交融互補的敍事產品矩陣,實現市場動能與國際傳播有機結合,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近年來,諸多中國數字媒體平台出海,以多元主體共生互構的敍事策略在網絡空間掀起了一股“數字中國潮”,為推動國際傳播轉型升級開闢了新的有效路徑。

“兩個協調”以中國特色的發展理念與客觀事實為基底,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歷史演進與當下發展相結合,為中國表達與世界表達的融通提供了敍事軸線。“兩個融入”旨在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鑑,通過傳遞情感、促進互動,有助於使國際受眾理解並認同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構建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敍事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只有將高質量、有分量的敍事內容作為支撐,才能夠提升國際傳播敍事的有效性,增強文明大國的影響力與感召力;只有以強大的敍事體系將現代化發展進程中具有中國特色的內容轉化成為解決世界問題的有效方案,才能將“他塑”轉變為“自塑”,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成就和理念更好地走向世界。

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全面領導是確保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始終沿着正確方向和道路前進的根本保證。新時代新徵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要有新氣象新作為。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才能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堅持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是我們的優良傳統、成功經驗、突出優勢。回顧黨的百餘年奮鬥史,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長足進步、發揮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在於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宣傳思想文化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這充分表明,只有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才能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堅強政治保證。

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必須堅持黨性、旗幟鮮明講政治,這是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領導的應有之義。堅持黨性,核心就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定宣傳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堅定宣傳黨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堅定宣傳黨中央關於形勢的重大分析判斷,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這是大原則,決不能動搖。旗幟鮮明講政治,要求我們始終在政治立場、政治方向、政治原則、政治道路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做到愛黨、憂黨、護黨、為黨,讓黨的主張成為時代最強音。新時代新徵程,各級黨委(黨組)要把做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扛在肩上,確保黨中央關於文化建設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帶頭把方向、抓導向、管陣地、強隊伍,在重要問題和重大事件上及時表明態度、亮明立場,以釘釘子精神把各項任務要求落到實處。

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不斷開創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勇於改革創新,善於提出和運用新思路新機制,更好激發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內在活力。新時代新徵程,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直面挑戰、研究問題、拓展視野、更新觀念、豐富手段、激活潛能,構建大宣傳工作格局,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更好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抓好陣地、平台的建設與管理,讓黨的旗幟始終在宣傳思想文化戰線高高飄揚。立足網絡時代,用好網絡信息技術,強化互聯網思維,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讓黨的聲音傳得更開、傳得更廣、傳得更深入。

“繩短不能汲深井,淺水難以負大舟。”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領導,離不開一支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能打勝仗的黨員幹部隊伍。宣傳思想文化戰線的黨員幹部要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生產生活一線,練就一雙慧眼,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辨別,着力發現真善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升“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能力,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加強青年黨員幹部紀法教育

青年黨員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希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要從嚴從實加強教育管理監督,引導年輕幹部對黨忠誠老實,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使命,正確對待權力,時刻自重自省,嚴守紀法規矩,扣好廉潔從政的“第一粒釦子”。清廉是福、貪慾是禍,青年黨員幹部要經常對照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對照黨章黨規黨紀、對照初心使命,看清一些事情該不該做、能不能幹,守住拒腐防變防線,爭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的忠實傳人,在新時代新徵程中奮勇爭先、建功立業。

加強紀律教育是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加強黨的紀律建設的一項基礎性、經常性工作。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公報將“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列入今年重點工作。青年黨員幹部事關黨和人民事業薪火相傳和長遠發展,特別是走上領導崗位的青年黨員幹部,思想淬鍊、政治歷練、實踐鍛鍊、專業訓練更需要進一步強化,必須從嚴教育、從嚴管理、從嚴監督。要把青年黨員幹部紀法教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經常抓、反覆抓,引導青年黨員幹部堅定理想信念、嚴於修身律己,堅守紀法紅線,牢牢守住拒腐防變防線。

從查處的青年黨員幹部違紀違法案件看,青年黨員幹部出問題,往往都是從不守規矩、對紀法防線“棄守”開始的。有的紀法意識不強,容易在恭維奉承下放鬆警惕,在觥籌交錯中迷失自我,錯把“圍獵”當“真情”;有的抱有僥倖心理,覺得紀律規矩“約束不到自己”,被查的都是“不夠聰明”,於是想方設法鑽制度空子、躲監督“探頭”;還有的選擇性執行紀律規矩,認為“面上過得去就行了”“私底下鬆一鬆沒關係”……這些錯誤思想和做法,歸其根本都是沒有將紀法觀念真正樹立起來,長此以往,就容易步步滑坡、越滑越遠,最終步入歧途,墜入違法犯罪深淵。

從嚴從實加強青年黨員幹部教育管理監督,防止成長“黃金期”變成貪腐“危險期”。青年黨員幹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的接班人和生力軍,對於青年黨員幹部,既要培養選拔好,又要持續教育管理監督好。要堅持黨建引領,把紀律教育作為黨的組織生活的重要內容,推動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和各級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把黨章黨規黨紀教育作為必修課。堅持黨性黨風黨紀一起抓,發揮黨性教育正本清源功能,戒尺高懸、警鐘長鳴,使鐵的紀律轉化為黨員幹部的日常習慣和自覺遵循。把紀律教育寓於日常監督管理,當好“婆婆嘴”、常念“緊箍咒”,抓早抓小,促使青年黨員幹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沒有嚴格執紀作保證,紀律教育就缺少內在剛性。要將加強紀律教育與嚴格紀律執行密切結合起來,融入監督執紀問責全過程,執紀必嚴、違紀必究,以從嚴執紀的懲戒震懾強化教育效果。

做實做細經常性紀法教育,提高紀法教育針對性實效性。青年黨員幹部普遍具有文化層次較高、思想活躍、開拓創新意識較強等特點,開展紀法教育必須突出重點,菜單化、精準化提供內容,分層分類、靶向發力,不能搞“大呼隆”“一鍋煮”。緊盯入職、入黨、提拔等關鍵節點,加強紀法教育培訓、座談交流、廉政談話,打好“預防針”、擰緊“廉潔弦”,促進青年黨員幹部持續擦亮清廉底色。把正向引導和反面警示結合起來,綜合運用通報曝光、組織旁聽職務犯罪案件庭審、編印警示錄等方式,促進青年黨員幹部引以為戒、醒悟知止。創新方式方法,探索開展沉浸式教育、互動式教育、幫帶式教育等,幫助其瞭解紀法要求,嚴格遵守紀法規定,讓青年黨員幹部既提神又解渴、既入耳又入心,推動紀法教育實效不斷提升。

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作為一個具有高度組織性、紀律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通過壯大組織力量來提高黨的建設質量。組織力量的壯大離不開組織體系的健全和完善。新時代新徵程,我們要進一步深刻領悟和把握嚴密黨的組織體系的重大意義、核心內涵與實踐要求,深入貫徹落實好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進一步織密建強黨的組織體系,努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深刻領悟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的重大意義

中國共產黨歷經百年滄桑,從建黨初期僅有50多名黨員一路成長、不斷壯大,發展成為擁有9800多萬名黨員的百年大黨,嚴密的組織體系發揮着重要作用。

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是我們黨的鮮明特徵。早在1905年列寧就提出:“無產階級在奪取政權的鬥爭中,除了組織而外,沒有別的武器。”作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説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黨的組織體系建設。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就將“組織”作為重要的一章列入其中,為把黨建設成為一個有着嚴密組織體系的無產階級政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1925年1月,黨的四大通過的《對於組織問題之議決案》明確指出:“組織問題為吾黨生存和發展之一個最重要的問題。”1927年,黨的五大閉幕不久,中央政治局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從整體上對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體系進行了規劃設計,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的、適應當時革命戰爭需求的組織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過深刻論斷:“馬克思主義政黨力量的凝聚和運用,在於科學的組織。”

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是我們黨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組織保證。組織體系嚴密,黨組織才會肌體健康,才能確保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始終能夠把黨員組織起來,把羣眾動員起來,充分發揮黨的政治領導力、思想引領力、羣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要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毫不動搖地把黨的組織體系鍛造得更加堅強有力,這是我們黨的強大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面對大黨獨有難題,歷史使命越光榮、奮鬥目標越宏偉、執政環境越複雜,越要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唯此才能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是我們黨加強全面領導的必然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黨的組織建設,根本目的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組織工作歷來服務並服從於政治工作。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直接表現為組織體系上的領導。離開了黨的組織體系,黨的一切領導,就無所依託、無所指使。可以説,黨的全面領導是組織體系建設的目標指向,組織體系建設是黨的全面領導的實現載體,兩者是目標與手段之間的關係。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政治優勢,把黨的領導通過嚴密的組織體系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

準確把握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的核心內涵

中國共產黨是按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形成了包括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基層組織在內的嚴密組織體系。這是世界任何其他政黨都不具有的強大優勢。黨的各級組織雖然功能地位和作用機理各有側重,但都承載着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使命。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就要推進組織建設貫通各個層級、覆蓋各個領域、抓實各個環節,有效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從組織上維護黨中央定於一尊、一錘定音的權威。

堅持把中央和國家機關建設成為講政治、守紀律、負責任、有效率的模範機關。中央和國家機關是“最七年級公里”,在黨和國家治理體系中處於特殊重要位置,是推動黨中央治國理政、管黨治黨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的領導機關。要切實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上作表率,在始終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上作表率,在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上作表率,建設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羣眾滿意的模範機關,為推動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項事業發展提供堅強保證。

堅持把地方黨委建設成為堅決聽從黨中央指揮、管理嚴格、監督有力、班子團結、風氣純正的堅強組織。地方黨委是“中間段”,在各級黨組織中居於承上啟下的位置,在黨中央領導下開展工作,在本地區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省市縣三級地方黨委在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推動黨的奮鬥目標實現上居於關鍵位置、負有重大責任。地方黨委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地方黨委領導能力必須進一步提高。

堅持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基層黨組織是“最後一公里”,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在黨和國家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層黨組織發揮着聯繫和服務羣眾的橋樑紐帶作用,決定着政治任務的實現和政治目標的達成。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同推動重大部署實施、促進重大任務落地、保障重大目標完成結合起來,推動基層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抓緊補齊基層黨組織領導基層治理的各種短板,把各領域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鬥堡壘,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在改革發展穩定中的先鋒模範作用。

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

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截至2022年底,中國共產黨的基層組織有506.5萬個,其中基層黨委28.9萬個,總支部32.0萬個,支部445.6萬個。在新時代新徵程上堅持嚴密黨的組織體系,必須在提升整體效能上下功夫。只有黨的各級組織都健全、都過硬,形成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的嚴密組織體系,黨的領導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理順管理體制機制,確保貫通有力。領導體制不夠健全、工作機制不夠順暢,勢必造成一些領域黨建工作的虛化弱化淡化以及上熱中温下冷的問題。要着眼上下貫通、執行有力,理順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和統籌協調機制,在強化黨建引領城鄉基層治理上持續發力,通過體系合一、資源合一、功能合一,深化城鄉基層治理“多網合一”,推動基層治理重心下移、資源下沉、保障下傾,全面疏通機制堵點、理順責任鏈條,實現各項工作主動融入、一體推進。

加大薄弱領域黨建工作力度,確保覆蓋到位。要始終把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作為薄弱領域黨建工作的基礎性工程,常態化推動黨組織建設工作。深入開展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羣體黨建集中攻堅,突出抓好互聯網平台企業和快遞企業黨建工作,實現黨組織應建盡建,不斷延伸拓展,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統籌組織力量和資源,打造出多層次、扁平化、融合式的組織體系。

積極推進數字化賦能,確保運行高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應着力強化數字技術在基層黨建工作中的運用。要積極運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創新黨組織活動內容方式,整合黨組織建設、黨員教育管理服務信息,推進“智慧黨建”,延伸黨建觸角、拓展黨建載體、豐富黨建形式,從而提升黨建效能、激發黨建活力、築牢黨建堡壘。要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同時加強村(社區)黨羣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信息網絡建設,優化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路徑方法。

進一步優化黨建考核,確保落地見效。黨建考核具有風向標作用,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把抓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落實作為重中之重。抓黨建工作最忌重形不重效、黨建和業務“兩張皮”,要完善黨建工作考核指標,注重考核實績實效。考用結合更是關鍵,要將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培養教育、管理監督、激勵約束、問責追責等結合起來,鼓勵先進、鞭策後進,促進擔當作為,嚴厲治庸治懶。要改進考核方式,真正戒除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持續為基層減負。

全面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價值引領力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並系統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文化,以文化之,文化的能量就在於其價值引領力。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着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着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當代中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就是全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整體意義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本身就是最具有價值引領力的文化,構成內涵豐富的思想文化體系,導引了我們的精神世界。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從文化維度上對不斷髮展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出的總結,其價值引領力體現在各方面工作實踐中。因此,可以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各個組成部分都為其所在領域提供了文化價值引領。

習近平經濟思想創新了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文化。經濟活動是建立在文化基礎上的,最關鍵的經濟文化就是關於經濟發展觀的共識。習近平經濟思想豐富完善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觀,即: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立新發展階段的歷史方位;堅持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問題導向部署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發展製造業和實體經濟;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正確工作策略和方法。習近平經濟思想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形成的重大理論成果,是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行動指南,是黨和國家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

習近平法治思想奠定了引領全面依法治國的法治文化。現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治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化認同。習近平法治思想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偉大飛躍,標誌着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達到新的歷史高度,強調:堅持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堅持建設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法治中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發展了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文化。生態文明是基於工業文明發展基礎的更先進的文明形態,必然要求文化的同步更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兩個結合”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生動展現,強調: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綠色發展是發展觀的深刻革命;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習近平強軍思想規定了引領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的軍事文化。人民軍隊的核心優勢之一是我們向來重視思想政治文化建設,積極培育人民軍隊文化。習近平強軍思想是新時代強軍興軍的寶貴精神財富:明確黨對人民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人民軍隊建軍之本、強軍之魂;明確強國必須強軍;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明確軍隊是要準備打仗的;明確推進強軍事業必須堅持政治建軍、改革強軍、科技強軍、人才強軍、依法治軍;明確改革是強軍的必由之路;明確科技是核心戰鬥力;明確強軍之道要在得人;明確依法治軍是我們黨建軍治軍基本方式;明確軍民融合發展是興國之舉、強軍之策;明確作風優良是我軍鮮明特色和政治優勢。習近平強軍思想匯聚起強軍興軍的磅礴力量,科學指引人民軍隊邁開了快速發展的步伐,贏得走向世界一流的主動。

習近平外交思想塑造了引領新時代我國對外工作的外交文化。外交領域是一國向世界展現其文化風貌的直接窗口,習近平外交思想塑造了我國的外交文化形象,強調: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使命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根本增強戰略自信;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堅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為基礎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以深化外交佈局為依託打造全球夥伴關係;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持以對外工作優良傳統和時代特徵相結合為方向塑造中國外交獨特風範。習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為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貢獻積極力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前,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新徵程,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任務。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新徵程上,要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把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促進提質增量。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把人才自主培養的質和量有機統一起來,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讓更多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大國工匠等競相湧現,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人才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發揮重大人才工程牽引作用,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我國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人才優勢持續增強。同時也要看到,我國人才自主培養能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高質量人才支撐還不夠堅實。要做好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方向,把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作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着力點,努力在前沿領域搭建人才培養平台,推動人才規模與人才質量同步提升。

培育複合人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是一項偉大而艱鉅的事業,需要更多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多方面實踐技能的高水平復合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要立足這一現實需要,牢固樹立學科交叉、產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協同的人才培養理念。深化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優化基礎學科建設佈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切實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培養具備跨學科知識的複合型創新人才。持續增強高校、研究機構、企業等不同人才培養主體之間的有機協同,搭建高水平合作培養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不斷提高人才各方面技能,在解決重大問題中培育現實急需的複合型人才。

優化成長環境。良好的人才成長環境是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的重要條件。要在制度環境、資金支持和生活服務等方面持續做加法,下大力氣破除制約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加快形成有利於人才成長的培養機制、有利於人盡其才的使用機制、有利於競相成長各展其能的激勵機制、有利於各類人才脱穎而出的競爭機制,為人才成長營造開放、包容、公平、公正、尊重、友善的制度環境。持續優化和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基金資助體系,穩步擴大基金規模以及資助覆蓋面,為人才潛心科研、創造創新提供物質支撐。提升生活服務配套設施建設水平,營造人才宜業宜居的現代化生活環境,不斷增強人才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讓主題教育成效看得見

第二批主題教育正在緊張有序推進,涉及單位包括機關、學校、醫院、科研院所、農村、城市社區等多類主體。參加人員既有領導幹部,也有普通黨員幹部;既有農村黨員、城市黨員,還有新就業羣體黨員;既有年齡偏大的,也有年輕黨員。開展主題教育,重點在舉措,關鍵看執行。只有實處用力、靶向施策、示範帶動,統籌抓好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展、檢視整改,讓每項措施有機融合、一體推進,才能進一步提升主題教育的整體質量和效果。

實處用力,力避形式主義。第二批主題教育涉及單位大多處在推動改革發展的主戰場、應對矛盾風險的最前沿、聯繫服務羣眾的第一線,且時跨歲末年初,各項工作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稍不注意就會陷入形式化、套路化、表面化的“泥潭”。因此,要注重統籌兼顧,順應事業發展需要,把開展主題教育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不刻意追求“驚濤拍岸”,但求“潤物細無聲”。要堅決杜絕形式主義,不搞虛張聲勢的假動作,不做簡單粗暴的大動作,多在實效上用功、少在形式上費勁。要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錨定目標、一體推進,切實把主題教育實際成效轉化為攻堅克難、幹事創業的強大動力。

靶向施策,力避“上下一般粗”。第二批主題教育直接面向基層、面對羣眾,範圍廣、類型多、數量大,要更加註重分類指導、靶向施策,既突出抓好縣處級以上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主題教育,又要抓實基層幹部主題教育。要注重做好減法,明確規定動作,避免給基層造成不必要的忙亂,防止“一刀切”“上下一般粗”。針對不同層級、不同領域、不同對象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找準理論學習的切入點、調查研究的着力點、檢視整改的突破點,採取務實管用、簡便易行的措施推動主題教育取得紮實成效,決不能搞調查研究“一窩蜂”、推動發展“一招鮮”、檢視整改“一鍋煮”。

示範帶動,力避層層加碼。“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領導幹部作為主題教育的“關鍵少數”,要立身為旗、正身為範,多上講台、講黨課、深調研、辦實事,做到認識高一層、學習深一步、實踐先一着、剖析解決突出問題好一籌,形成“一級做給一級看”的濃厚氛圍和“一級帶着一級幹”的示範效應,切實將基層建議和羣眾智慧吸收到政策和行動中,讓幹部因主題教育“有所獲”,讓羣眾因主題教育“有所得”。要防止層層加碼,切忌過度留痕,減少不必要的資料整理、非必要的“細枝末節”,在“減負不減責”中,推動廣大基層幹部通過主題教育的洗禮,以更加實幹的作風俯下身子、邁開步子,沉到困難大、問題多的地方幹實事、解難題。

深刻把握文化賦能的思想偉力

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的作用和價值無可替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標誌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載道,文化並非單一存在,其賦能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因此,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作為做好新時代新徵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謀篇佈局,正本清源,擘畫文化強國建設的藍圖路徑。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將文化自信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系列重要論述,共同指向為賡續中華文脈注入固本培元、立根鑄魂的思想力量。要從歷史維度、現實維度和發展維度來把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的論述,把握“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的判斷,從而更好發揮文化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的磅礴偉力。

文化關乎國本和國運,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已成為全新歷史座標下的光榮使命。實踐創新的推進,離不開理論創新的指引。習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論觀點上的創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佈局上的部署要求,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習近平文化思想堅持了認識論與方法論的高度統一,以深沉的文化自覺,揭示了契合融通的內在機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推進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全面指引。

文化賦能,思想掌舵。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氣象一新、格局一新,中華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迸發出生機和活力,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藴。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幹在實處、奮勇突破,以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進一步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新的時代華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徵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面臨新形勢新任務,必須要有新氣象新作為。民族復興離不開文化的支撐,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和思想引領,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區別於別的國家和民族的重要標識,對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意義重大。為更好擔負起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充分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通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

文明生生不息,思想與時俱進。應對新挑戰,抓住新機遇,迫切要求我們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思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面前,習近平文化思想就是我們強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每一名中華兒女都應該勇於擔當使命、奮發有為。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建設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來完成對人類文明的最大禮敬。

數字化推動高校黨建新發展

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式、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這些不可避免地對黨建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形式、內容、評價等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其中大學生網民比重可觀,網絡信息對教師和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產生了巨大影響。特別是,當下的大學生是伴隨我國互聯網發展而成長的一代,其學習、生活、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習慣等都受到互聯網的深刻影響。羣眾在哪裏,黨建就要建到哪裏,為了適應高校黨建工作出現的新變化、新特徵,就需要高度重視高校數字化黨建,以建設高校數字化黨建平台來推動和落實中央推進黨建工作創新發展和推進高校貫徹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

首先,從高校發展與改革來看,學校教學科研、學生管理、校園服務等都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且數字化的影響還會進一步擴大。因此,面對數字化時代浪潮,高校黨組織必須發揚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將先進的互聯網科技積極應用到黨建工作中來,實現數字賦能黨建。其次,當前高校黨建工作存在組織和覆蓋工作有效性不足、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推進高校黨建數字化,能夠聚焦問題,藉助互聯網技術的優勢算法,提升黨建資源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為高校黨建賦能。再其次,數字化黨建平台對於形成以黨建為統領、容納工青婦等羣團工作的高校“大黨建”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如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能夠高效智能地處理信息的特徵來收集和處理黨建相關信息,對高校的黨員管理、組織管理等黨建工作信息進行數據採集和分析,為高校黨建提供全面的動態“圖景”,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水平。

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分析各數字技術的優勢,堅持系統觀念,運用數字化思維,從黨的組織管理、黨員學習與教育、黨的服務形式上實現數字技術與黨建工作的深度融合。

一是搭建平台,提高學校黨建工作效能。學校要依託黨建雲平台,建立起具有智慧算法的數據管理模式,實現學校黨建信息的互聯,建立數據資源開發利用機制。

在黨員發展方面,可實現入黨申請人在平台提交入黨申請書、填寫思想彙報,黨組織在平台對培養人進行評價、填寫培養意見等,把從入黨積極分子到成為正式黨員的20多個環節轉化成可精細化管理的流程,對各個環節設置相應思想彙報等模塊,規範要求和參數,生成各環節數據、報表等,實現黨員發展工作的在線流轉、過程留痕。將“三會一課”、組織發展、組織關係轉接、黨員教育管理等業務線上化,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例如,2017年上線的北京“黨員E先鋒”信息化平台在北京高校普遍使用,以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搭建校級黨建平台,有效推動了高校數字化黨建工作。

二是以“互聯網+黨建”,創新黨的服務形式。依託“互聯網+”、雲平台等技術,打造“互聯網上的紅色精神家園”,為師生提供信息化、數字化學習環境,及時、準確、高效地將黨的創新理論傳達到高校的師生。高校通過建立黨建網站、手機APP等使黨員可以隨時隨地上網瀏覽新聞,暢通主流價值傳播渠道,實現重要黨建信息及時呈現、黨建活動及時通告、黨建優秀成果及時分享等。同時,發揮互聯網技術具備的算法優勢,滿足黨員的個性化、定製化需求。此外,要形成多層面黨內教育的合力,即可以集合網上黨校、諮詢服務、黨建問答、線上辦事、日常教育等功能模塊,彙集大量黨建微課、經典書刊等學習資源,碎片化利用時間,提高學習效能。

三是活用數字技術,走好高校網上羣眾路線。圍繞服務羣眾、服務黨員、服務社會、服務發展等,高校可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優勢,強化服務功能,建立實時溝通交流通道,切實解決羣眾和黨員的實際困難。如利用企業微信、視頻工作軟件、專門黨建網頁、手機APP等建立高校黨建信息交流的微矩陣,將高校各級黨組織、教師黨員、學生黨員以及羣眾密切聯繫起來。上級黨組織可藉助新媒體技術傳達中央的指示精神和學校的工作部署,各級黨組織、黨員、羣眾之間也可以利用互聯網加強對話。

此外,可以通過線上活動、線上傳播,促進黨員先鋒模範作用的發揮,創新活動形式,通過形式多樣的線上活動讓黨建工作豐富起來。重點在於要突出服務功能,充分利用好數字化平台建設的算法和效率的優勢,為教師、學生辦實事。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討論組打造校內甚至院內內部社交平台,及時吸納和反饋教師、學生的急難愁盼。設立黨組織信箱,打破層級限制,傾聽員工心聲,及時將教師、學生的訴求通過黨的組織程序和組織體系反映到黨內,精準識別共性需求和個性需求,推動服務方式創新,打通聯繫員工的線上“最後一公里”。

提高黨委中心組學習質量

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是各級黨委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在職理論學習的重要組織形式,是加強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要途徑。近日,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提高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質量的意見》,專門對黨委中心組學習作出全面部署,必將有效推動全黨大學習,有力提高領導幹部的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助於全黨更好肩負起新時代新徵程的使命任務。

我們黨歷來重視抓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學習,這是推動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一條成功經驗。早在延安時期,黨中央就建立了嚴格的學習制度,成立以中央委員為成員的中央學習組,由毛澤東同志任組長,統一管理指導延安及各地高級學習組的學習。後來又成立學習總委員會(簡稱總學委),有力地推動了全黨的學習。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完善,中心組學習已成為全黨理論學習的風向標和排頭兵,對黨員幹部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引領性、示範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習主席對領導幹部學習、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高度重視,聚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把提高理論素質與增強黨性修養、提升工作本領結合起來,不斷加強和改進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進一步豐富學習內容,創新學習方式,規範學習管理,提高學習效果,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但在個別單位也存在重視程度不夠、學習效果不好、學習不規範、制度不健全等問題。我們必須從政治高度、全局角度充分認識黨委中心組學習的重要意義,把中心組學習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常抓不懈。

學習靠自覺,也要靠制度。完善黨委中心組學習制度,是促進幹部理論學習的必然要求。《意見》為提高黨委中心組學習質量作出了比較全面系統、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安排,比如,明確黨委中心組學習在用好個人自學、做實集體研討、加強調查研究、拓展形式載體等方面的工作要求,為我們創新學習形式、拓寬學習渠道理清了思路、指明瞭方向。《意見》強調要健全完善組織管理、列席旁聽、考核問責、成果轉化等方面的工作機制,有利於進一步加強對黨委中心組學習的組織領導,推動黨委中心組學習由“軟任務”變成“硬約束”。

行不率則眾不從,身不先則眾不信。領導重視、作出表率,是提高中心組學習水平的關鍵。領導幹部特別是黨委正副書記,作為黨委中心組學習第一責任人,必須帶頭落實學習制度,帶頭改進學風文風,帶頭開展調查研究,帶頭提出改進措施,帶頭組織和參加述學、評學、考學活動,真正做到先學一步、深學一層,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更大成效、更實措施,發揮好領學帶學促學作用,影響和帶動廣大黨員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

透過浙江看中國

——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浙江分論壇探賾

浙江分論壇作為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期間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聯合主辦的分論壇,系浙江深度參與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議題設置的平台載體。浙江分論壇歷年主題,既體現了主辦方受益於數字浙江先發優勢,深刻把握互聯網發展規律,又“以小見大”,充分發揮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綜合效應,讓浙江得以借梯登高、乘勢而上,不斷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和社會治理模式深刻變革。

錨定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與浙江發展結合點

浙江分論壇,從2014年“透過浙江看中國——信息經濟論壇”到2016年“數字經濟論壇——中外政企對話:數字經濟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再到“數字化賦能產業鏈重構——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工業互聯網論壇”。近十年來,伴隨着浙江從信息化、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起步,到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經濟,再到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數字經濟,再到進一步聚焦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關鍵抓手——工業互聯網,浙江分論壇主題在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歷年主題牽引下,契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以及信息技術創新趨勢,科學認識、準確把握、正確解決因信息技術創新而帶來的產業發展乃至融合等問題。

近十年來,浙江因時而謀、順勢而為,出台《關於加快發展信息經濟的指導意見》《浙江省信息經濟發展規劃(2014-2020年)》《關於打造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升級版的實施意見》《浙江省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實施方案》等,強化制度供給,從信息經濟到電子商務,從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升級版、數字化改革到數字經濟創新提質“一號發展工程”,數字經濟成為浙江發展的“金名片”,也成為提升實體經濟競爭優勢的有效路徑。2022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達8977億元,佔GDP比重達11.6%;根據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佈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浙江數字化綜合發展水平位居全國首位,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全球數字經濟白皮書》顯示,2016年—2022年,中國數字經濟持續快速增長,規模增加4.1萬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14.2%,是同期美中德日韓5國數字經濟總體年均複合增速的1.6倍。

明晰浙江“重要窗口”的世界座標

浙江分論壇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分論壇板塊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分論壇。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作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國際平台和國際互聯網共享共治的中國平台,既讓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理念成為廣泛共識,並開創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新格局,又以“浙江之窗”展現中國之道、中國之美、中國之治。浙江分論壇,即“浙江之窗”在數字技術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深刻改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治理方式的全場景的具體呈現載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浙江不斷深化“數字浙江”建設,助力政府和社會數字化改革,先後開展“四張清單一張網”、“最多跑一次”、政府數字化轉型、全面數字化、三個“一號工程”等一系列改革,並不斷進行全方位拓展升級。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授權發佈的《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評估報告(2023)》顯示,浙江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位居全國第一檔。相關數據顯示,全省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率達85%。此外,浙江堅持發展和規範兩手抓,加快構建與數字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係,推動制度規則供給,頒佈實施的《浙江省數字經濟促進條例》是全國首部以促進數字經濟發展為主題的地方性法規,率先突破數字經濟立法;在全國率先制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統計體系,相關做法被國家統計局充分吸納,為國家出台數字經濟及其核心產業分類提供浙江經驗。作為全國唯一的信息經濟示範區、首批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浙江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全國領先,從2014年3458萬人的網民規模、62.9%的互聯網普及率,到2022年5642.9萬人的網民規模、85.8%的互聯網普及率,數字基礎設施實現新升級。

這些成就均以不同形式、不同場景在浙江分論壇予以立體呈現。近十年來,浙江分論壇主題雖不斷變化,但變化之中始終貫穿一條鮮明主線——浙江一以貫之深入實施“八八戰略”,以敢為人先的膽識點燃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新引擎,以數字經濟創新提質為牽引,統籌施策,全面充分地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中國式現代化的初心與使命。

浙江分論壇,是浙江統籌推進網絡強省、數字浙江建設的標誌性成果。持續擦亮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金字招牌”,就浙江而言,需要不斷深化制度供給,抓實抓細,以做好浙江分論壇的形象展示、能級提升、效應承接為切入點,持續放大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峯會的“數智紅利”。

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互聯網日益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面對數字化發展帶來的新機遇,信息革命帶來的新挑戰,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國,胸懷世界,創造性地提出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命題,藴含其中的發展共同促進、安全共同維護、利益共同享有、責任共同承擔的理念,科學回答了網絡空間建設的四個“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與時代之問,是全球互聯網治理的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願景。

網絡空間發展共促:科學回答“中國之問”

網絡空間建設的“中國之問”是指,新時代我國數字經濟的發展速度之快、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隨之帶來的矛盾風險挑戰層出不窮,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中國課題。自2015年到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從18.6萬億元上升至50.2萬億元,所佔GDP比重從27.5%上升至41.5%,數字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全球網絡資源分配、網絡空間發展仍不均衡,部分發展中國家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落後,西方發達國家人為築起技術壁壘,這些都成為阻礙中國促進網絡空間協同發展的負面因素。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是世界各國的權利,而不是少數國家的專利。”構建網絡空間發展共同體,科學回答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該往何處去,怎樣實現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中國之問”。中國要以貫徹落實全球發展倡議為引領,一方面,奠基礎、穩發展。開展光纜骨幹網、國際海纜等通信基礎設施合作,支持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電商環境,提升網絡空間公共服務水平,為不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羣提供可負擔的網絡服務,促進網絡空間互聯互通。另一方面,重創新,贏主動。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要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促進數字產業融合與經濟轉型升級,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充分掌握信息傳播的自主權,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變成事業發展的最大增量。

網絡空間安全共維:科學回答“世界之問”

網絡空間建設的“世界之問”是指,當前全球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中,互聯網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網絡安全威脅和風險日益突出,並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國防等領域傳導滲透,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世界課題。網絡安全是整體的、動態的、開放的和相對的,隨着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加速迭代創新,大國網絡安全博弈,已不僅僅是技術博弈,還包括理念博弈和話語權博弈。當前,信息泄露、電信詐騙等網絡違法犯罪行為破壞着社會秩序,網絡監聽、黑客攻擊等非傳統安全威脅衝擊着國家安全,網絡恐怖主義、網絡空間軍備競賽等問題挑戰着國際秩序,全球互聯網安全形勢異常嚴峻,亟需新的治理思路和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構建網絡空間安全共同體,科學回答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網絡世界、如何建設這個網絡世界”的“世界之問”。我們應以《全球數據安全倡議》為基礎,秉持發展和安全並重的原則,貫徹落實全球安全倡議,共同維護網絡空間和平與安全。一是增強網絡空間戰略互信,開展全球、多邊、多方的合作與對話,反對網絡攻擊,防止網絡空間軍備競賽,營造和平的發展環境。二是加強信息數據保護,包括保護信息基礎設施和個人信息,規範信息收集、存儲、使用的行為,加強在預警防範、信息共享、應急響應方面的合作。三是深化打擊網絡犯罪和網絡恐怖主義,進一步完善機制建設,合作處置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營造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的網絡空間。

網絡空間利益共享:科學回答“人民之問”

網絡空間建設的“人民之問”是指,新時代網絡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變化、網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給黨和國家網信工作提出了大量亟待解決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目前,全球網民數量超過50億,我國網民數量達10.79億,人類進入“網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網民”的新階段,網民成為定義數字時代的主導性因素。但是,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網民獲取數字技術以及利用數字技術的能力還存在着一定差異,由此形成的巨大“數字鴻溝”嚴重阻礙了廣大網民根本利益的實現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構建網絡空間利益共同體,科學回答了“網絡空間建設為了誰、依靠誰,網絡空間發展成果歸誰享有”的“人民之問”。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應堅持以人為本、科技向善,把增進全人類共同福祉作為網絡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滿足廣大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根本追求。一方面,分享發展機遇,增強數字經濟的包容性,培育構建積極健康的網絡生態,提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網絡發展能力,加強對弱勢羣體的支持和幫助,鼓勵中小微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革創新,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另一方面,共享發展紅利,建立創業投資合作機制,打通開放互利的共同市場,暢通貿易渠道,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推動數據要素有序流動,變“數字鴻溝”為“數字紅利”,讓各國人民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網絡空間責任共擔:科學回答“時代之問”

網絡空間建設的“時代之問”是指,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數字文明深刻變革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新技術、新理念、新模式的同時,也產生了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重大時代課題。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組織邊界、地域邊界、技術邊界、行業邊界日益模糊,國際社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隨着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迭代,數字經濟如日中天,網絡空間發展不平衡、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等問題日益凸顯,網絡空間主權、軍事和社會治理秩序尚未形成,成為網絡空間治理的難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關乎人類命運,網絡空間未來應由世界各國共同開創。”構建網絡空間責任共同體,科學回答了“怎樣邁進數字文明新時代,怎樣建設數字文明新未來”的“時代之問”。發展好、運用好、治理好互聯網,讓互聯網造福人類,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基於團結合作的全球治理才是人間正道,網絡空間國際治理必須以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為前提,貫徹落實全球文明倡議,發揮聯合國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共享共治的國際治理機制,推動國際社會共同管理和公平分配互聯網基礎資源,利用法律法規和標準規則引導新技術新應用,並搭建多渠道交流平台,提升廣大有需求的發展中國家參與國際治理的能力。凝聚國際共識,促進數字文明發展進步。

“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互聯網是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共有的精神家園,推動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邁進數字文明新徵程,全世界需要攜起手來,認真貫徹落實“三大全球倡議”,促進網絡空間互聯互通、交流互鑑、共同繁榮、有序發展、公平正義,使互聯網成為造福全人類的美好家園。

文化自信 以文化人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這裏的“説到底”,就是指思想文化的歷史性、基礎性、根本性。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國家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的普遍性表現在它滲透、作用於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文化自信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新時代的偉大變革中,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越是接近目標,越需要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越需要增強人民力量、振奮民族精神。這就要求我們建設好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文化繁榮興盛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為主動、更為強大的精神力量。

文化自信事關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既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又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文化自信事關民族精神的獨立性。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僅要靠物質力量,也要靠精神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如果我們的人民不能堅持在我國大地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道德價值,而不加區分、盲目地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那就真正要提出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會不會失去自己精神獨立性的問題了。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獨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獨立性就會被釜底抽薪。

文化自信事關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又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關鍵因素。新時期,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新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強烈,對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看重,文化需求高品質、個性化的特點更加明顯。同時,我國發展已經到了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內在要求。

深刻把握堅定文化自信的內涵與根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六個更”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與根據。

前“三個更”側重於揭示文化自信是自信的基石。所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的自信的“基礎”,是指文化的根源性、根本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的“根”與“魂”,根深才能葉茂,地基牢固,高樓大廈才不會倒塌。所謂文化自信是更廣泛自信的“廣泛”,是指文化自信的普遍性。文化無聲無息,無影無蹤。卻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無孔不入,可以説是人的第二層空氣。熱愛文化、崇尚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具有廣泛的羣眾基礎。所謂文化自信是更深厚自信的“深厚”,是指文化的厚重性,中華文明具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藴。

後“三個更”側重於揭示文化自信是力量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是什麼?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是什麼?就是核心價值觀,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要素。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來説,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文化是一種特殊的力量,這種力量的特點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後“三個更”。所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力量的“基本”,是指文化作為精神的力量,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謂文化自信是更深沉力量的“深沉”,是指文化是沉澱在老百姓血脈中的東西,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其中藴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這些根脈,一代又一代地傳承,具有超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價值。所謂文化自信是更持久力量的“持久”,是指文化發生作用的方式不是暴風驟雨式的,而是潤物無聲式的。滴水穿石的力量、思想最終戰勝利劍的力量,是柔弱勝剛強的耐力,是綿綿不絕的浸透力。

堅定文化自信的基本要求

進一步明確文化自信的內容。我們今天所説的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全面把握文化自信的內容,歸根到底是要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根脈。我們決不能拋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這是作為中國人的底氣、骨氣、志氣的根本所在。

堅持守正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文化建設來説,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文化自信,最根本的就是要守住中華民族精神上的獨立性,守住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守住我們的根與魂。具體來説,就是要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守住“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守住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守住社會主義文化陣地,確保文化安全。

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從文化的本質而言,文化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即文化是人活動的產物,從文化的功能來説,則是化人、育人。人既是文化的創造者,也是文化的產物。從人類社會活動所創造的成果的意義上,文化是文,還不是化。只有考慮到這些成果同時還意味着對人自身的改造,才是文化。這就是説,文化如果沒有化人的功能,就不能稱得上文化。文化既有商品的屬性,又有意識形態的屬性,讓文化產業賺錢,讓文化事業來“化人”的看法是幼稚的。不論是公益性文化事業,還是經營性文化產業,都要突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公益性文化事業、經營性文化產業,只是文化傳播形式的差別、傳播載體的不同,而承載的精神即文化的靈魂應是一致的,那就是必須以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己任。新時代堅持以文化人,最根本的是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使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深化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着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增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針對性,就要弄清一些人文化不自信的表現,分析不自信的原因,制定克服不自信的對策,強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產品,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引導社會、教育人民、推動發展的功能。

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尚書》有云:“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古語,指出“要有‘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的精神,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強調“年輕幹部要有‘檢身若不及’的自覺,經常對照黨的理論、對照黨章黨規黨紀、對照初心使命、對照黨中央部署要求,主動查找、勇於改正自身的缺點和不足”。

中華文化一直有嚴於律己、克己修身的傳統。“吾日三省吾身”“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説的都是這個道理。檢視自身、自省自勵不僅是一種文化自覺,更是中國共產黨人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的內在要求。敢於正視問題、勇於自我批評、勤於改正錯誤,這是共產黨人實事求是的態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共產黨人開展自我批評,根本動力來自黨性,來自對黨和人民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增強“檢身若不及”的自覺,關鍵要秉持一顆公心、涵養一顆責任之心。1941年,重慶紅巖村八路軍辦事處的生活條件極其艱難。有一次,在月底結算時,發現本不能報銷的6角錢卻差點給報銷了。為此,掌管辦事處財務工作的中共南方中央局常委、統戰工作委員會書記董必武十分自責。他對身邊的同志説,我們黨的經費來得不容易,每分每釐都是同志們用血汗甚至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責任,沒有浪費鋪張的權力。之後,他主動在辦事處召開的會議上作檢查,並向黨中央寫了檢討信。這體現的正是革命先輩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堅定選擇,折射一心為公、廉潔自律、防微杜漸的責任擔當。

增強“檢身若不及”的自覺,必須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經常進行思想政治體檢、打掃思想政治灰塵。從紮實開展黨內集中學習教育,到認真開好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斷進行檢視、剖析、反思,同黨中央要求“對標”,拿黨章黨規“掃描”,用人民羣眾新期待“透視”,同先輩先烈、先進典型“對照”,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顯著提高。實踐表明,只有把自己擺進去、把職責擺進去、把工作擺進去,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這個鋭利武器,才能不斷提高思想境界、鍛造過硬本領。

古人講“聞過則喜”,我們要涵養虛心接受批評的胸懷和氣度,對待同志們的批評、羣眾的意見,做到胸襟開闊、誠懇接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要多站在羣眾角度想問題、辦實事,把羣眾所憂所盼變成改進工作的突破口,用羣眾的滿意度檢驗問題整改成效,在知行合一中檢視自身、錘鍊黨性、踐行宗旨。

“多想一想我們的工作怎麼樣,有沒有對不起黨和人民的地方。”楊善洲質樸的話語,道出了共產黨人時刻的黨性追求和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擔當。新徵程上,我們要增強“檢身若不及”的自覺,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努力創造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業績。

直奔問題檢視整改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邊學習、邊對照、邊檢視、邊整改,把問題整改貫穿主題教育始終,讓人民羣眾切實感受到解決問題的實際成效。檢視整改是主題教育的關鍵環節,問題是否找準、整改是否到位,都與主題教育成效直接掛鈎。檢視整改要躬身入局主動查問題、有解思維堅決改問題和反躬自省回頭看問題,切實做到環環相扣、首尾相連,形成閉環。

躬身入局主動找問題,扣好檢視首要環。檢視整改只有直奔問題而去,才能真解決問題、解決真問題。對問題退避三舍,就談不上實際成效,導致主題教育“學做改”脱節。要牢固樹立入局意識,主動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邁開步子,多到矛盾困難頻發、羣眾意見集中、工作基礎差的地方去。要多“臨時起意”,多用“口頭語”,才能找到真問題。要堅持把自己擺進去,靈活運用“體驗式”感受、“沉浸式”觀摩和“互動式”訪談等調研方式,實地到教育、醫療、養老、城市環境等羣眾關心領域,到項目建設、企業生產、鄉村振興等經濟發展一線,走一走、看一看、聽一聽,把基層一線願望呼聲、人民羣眾的急難愁盼“收集”回來。

有解思維堅決改問題,扣實整改關鍵環。整改是檢視的目的,也是檢驗主題教育成效的關鍵一環。問題是表象,原因才是產生問題的本質。只有深挖問題根源、找準問題原因,整改辦法措施才會務實高效。分析問題根源原因要發揚實事求是作風,避免誇大其詞和避重就輕兩種相反傾向,既不能言過其實、添油加醋,也不能視而不見、輕描淡寫,要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原因、剖析根源。要圍繞關鍵、緊抓重點,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科學性強的整改方案,明確整改責任時限。要注重尊重地方實情、時代特色,不能一招用遍天下,也不能機械執行、盲目推進。問題整改推進遇到阻力時,不能中途放棄,也不能半途改道,要及時調整整改措施,確保整改取得實效。

反躬自省回頭看問題,扣緊覆盤收尾環。整改過程中要注重實時“回頭看”,看一看問題有沒有得到解決,看一看還有沒有類似問題,看一看問題有沒有反彈回潮。對於沒有解決的問題,要從問題源頭開始查找,是原因不準、措施不實,還是落實不到位,重新制定措施、加大落實力度,有力推進問題得到解決。要注重建章立制,把好經驗、好做法固化下來,形成長效機制,實現“解決一個問題”升格為“解決一類問題”,加強監督檢查制度執行情況,確保制度能夠得到有效執行。對反彈問題,要反思整改工作全過程,樹立正確的評判標準,更加註重實效是否顯現、基層是否認可。

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何以可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確指出,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託,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如果文化的建設者、實踐者沒有主體性,文化就不可能立得住、行得遠,更談不上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根源於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內生於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塑造於百餘年砥礪探索的文化實踐。

就文化傳統而言,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未曾中斷的偉大文明,儘管內容不斷更新,構成不斷變化,但最核心的優秀文化要素始終存在、生生不息,文化主體意識綿延持存,數千年一貫。空間上,中華民族在地理上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單元,保持了民族與疆域的穩定性。這種時空的原因使得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立的、自成一體的民族心態與文化心理,境內的各民族在相互融合中逐漸生成了中華民族本身的主體性,並形成了愈益明確的中華民族的主體認同特別是文化認同。

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具有強烈的民族主體意識,對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有深切認知,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覺和鮮明的文化自信。1938年10月,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裏強調的就是民族文化的主體性不能消解、民族文化的連續性不能打斷,歷史虛無主義態度不可取。1944年在同英國記者斯坦因的談話中,針對斯坦因詢問的共產黨是“中國至上”還是“共產黨至上”問題,毛澤東又指出:“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共產黨。你還不如這樣提問題,是先有孩子還是先有父母?這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實際問題。……中國歷史遺留給我們的東西中有很多好東西,這是千真萬確的。我們必須把這些遺產變成自己的東西。”中國共產黨運用與貫徹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逐漸形成了對傳統與現代的正確認識,探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的繼承者與弘揚者。

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進一步塑造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主體性。這種塑造首先是基於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人作為歷史主體的凸顯。唯物史觀強調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歷史發展,而規律是可以認識的,人通過把握和認識規律不僅能科學解釋世界,而且可以能動改造世界。特別是客觀的歷史規律並不是外在於人的主體活動,而恰恰體現在人的現實實踐中,人作為主體運用規律改造世界能夠加速歷史發展的進程。正如馬克思主義強調的,歷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進而言之,馬克思主義不僅在一般哲學理論的層面承認人的主體性,作為無產階級政黨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尤其強調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作為能動主體對於包括文化使命在內的歷史使命的承擔。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先鋒隊,致力於改造舊世界、批判舊文化,建立新社會、建設新文化。《共產黨宣言》對此有非常集中的闡發,指出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資產階級“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所謂“文明的國家”即當時創造了工業文明的資產階級國家。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文明受資本邏輯的支配,不僅在國內榨取工人的剩餘價值,而且在世界範圍內進行瘋狂的殖民、剝削與掠奪。而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就是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批判舊的意識形態,實現“兩個徹底決裂”,建立每一個人都能實現自由全面發展、整個社會關係高度優化和諧的“自由人聯合體”。“兩個徹底決裂”,即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在此,“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是指同傳統的私有觀念,同以人類歷史上的私有制特別是資產階級私有制為基礎的傳統意識形態的內容與形式徹底決裂,並沒有否定繼承、吸收人類文化中的優秀精華的含義。而要實現文化方面顛覆性、革命性的破舊立新,馬克思主義政黨就必須具有高度的文化主體性,自覺認識、主動踐行自己的文化使命。中國共產黨作為具有使命擔當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此更是有着深刻理解與鮮明體現。

如果説文化傳統與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中國共產黨文化主體性的歷史根基與理論基礎,那麼百餘年的砥礪探索則是其文化主體性生成的實踐基礎。《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將堅持獨立自主作為黨百年奮鬥的寶貴歷史經驗之一,指出獨立自主是中華民族精神之魂,是我們立黨立國的重要原則。獨立自主體現在文化領域,實際上表明的就是黨的文化主體性。早在1918年,李大釗發表的《東西文明根本之異點》一文中,就認為單靠東洋文明或單靠西洋文明都不能解決中國和世界的危機問題,未來中國要走向社會主義,在文化上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繼承並超越東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走“第三新文明”的發展方向和道路,“第三新文明之崛起”是中華文明發展的方向。這實際上已經預先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與主體擔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提出了發展新民主主義文化的任務,指出我們不但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而且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後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指出:“隨着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於世界。”強調文化建設的高潮不可避免,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於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自覺和信心。新中國成立後,我們黨將“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確認為繁榮科學和文化藝術工作的指導方針,體現了對社會主義科學文化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強調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黨的十五大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任務,指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的歷史方位,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一個新的歷史高度,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強調堅持“兩個結合”特別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鞏固文化主體性;強調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標誌着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回顧過去、展望未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必將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必將愈益堅定,文化主體性也將會得到更為充分的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徵,更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最新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正確領會和深刻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定了我國現代化的社會屬性。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和最大優勢,是區別於西方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式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規定了我國現代化的價值立場。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遵循。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黨莊嚴宣告,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着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不論是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還是對於社會主要矛盾三次轉化的判斷,都聚焦於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強人民羣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真正使農民變為市民並不斷提高素質,需要長期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凝聚起14億多人民的磅礴力量,發揮好中國式現代化的人口規模優勢,突出現代化方向的人民性,不斷以實際舉措更好迴應人民各方面訴求和多層次需要,切實維護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

中國式現代化是基於中國國情的現代化,規定了我國現代化的基本特徵。一個國家探索自己現代化道路的過程中,必須要對自己國家的最大實際有清醒而充分的認識。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應該由這個國家的人民從客觀實際出發作出選擇。一個國家的發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言權。亦步亦趨跟隨別國道路,邯鄲學步效仿別國道路,都是沒有出路的。中國式現代化在與各國現代化的對比中,彰顯出適合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即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強調的是發展現代化的基本國情,“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強調的是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強調的是建設什麼樣的現代化、達到什麼樣的現代化狀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中國式現代化是“五位一體”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規定了我國現代化的發展邏輯。中國式現代化是整體性現代化邏輯,最終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脱了單向度追求資本擴張增殖邏輯的窠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們堅持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在發展的過程中,都伴隨着社會內部不同程度的貧富兩極分化、政治動盪、精神空虛、社會分裂和生態惡化等問題。中國式現代化則以鮮明的社會主義屬性,追求高質量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精神世界豐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本質要求,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豐富了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的路徑與選擇。

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深厚傳統文化根基的現代化,規定了我國現代化的文化底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為政以德、任人唯賢”為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提供豐富的治理經驗,“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深厚的價值內涵,“革故鼎新、自強不息”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提供不竭的動力支持,“天人合一、厚德載物”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提供和諧的生存方式,“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為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提供融洽的模式借鑑。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必然會遇到各種可以預料和難以預料的風險挑戰、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應對這些挑戰和風險,我們要牢牢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鬥爭精神,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勝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vzm3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