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精品多篇】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精品多篇】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精品多篇】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 篇一

一、神話

精講作品:《精衞填海》、《鯀禹治水》、《女媧補天》、《后羿射日》

自學作品:《夸父逐日》、《黃帝擒蚩尢》、《共工怒觸不周山》

二《詩經》

精講作品:《關睢》、《氓》、《君子于役》、《蒹葭》、《七月》、《采薇》

自學作品:《穀風》、《載馳》、《伐檀》、《碩鼠》、《東山》

三、歷史散文

精講作品:《晉公子重耳之亡》、《鄭子產相國》、《邵公諫弭謗》、《蘇秦始將連橫》、《馮諼客 孟嘗君》。

自學作品:《無逸》、《曹劌論戰》、《晉楚城濮之戰》、《燭之武退秦師》、《秦晉餚之戰》、《鄒忌諷齊王納諫》、《魯仲連義不帝秦》

四、諸子散文

精講作品:《子路……侍坐章》、《齊桓晉文之事章》、《勸學篇》、《兼愛》、《逍遙遊》、《五蠹》

自學作品:《長沮桀溺耦而耕章》、《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章》、《民為貴章》、《胠篋》

五、楚辭

精講作品:《離騷》《湘夫人》

自學作品:《山鬼》、《國殤》、《九辯》

秦漢文學作品篇目

一、辭賦

精講作品:《鵩鳥賦》、《七發》(觀濤)、《歸田賦》

自學作品:《子虛賦》、《刺世嫉邪賦》

二、散文

精講作品:《諫逐客書》、《過秦論》(上)、《論貴粟疏》、《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報任少卿書》、《蘇武傳》

自學作品:《過秦論》(中、下)、《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楊胡朱梅雲傳》

三、詩歌

精講作品:《戰城南》、《有所思》、《陌上桑》、《東門行》、《婦病行》、《十五從軍徵》、《行行重行》、《西北有高樓》

自學作品:《上邪》、《平陵東》、《上山採蘼蕪》、《焦仲卿妻》、《今日良宴會》、《涉江採芙蓉》、《迢迢牽牛星》

魏晉南北朝文學篇目

一、辭賦

精講作品:《登樓賦》、《歸去來兮辭》、《別賦》

自學作品:《洛神賦》、《蕪城賦》

二、詩歌

精講作品:《蒿里行》、《短歌行》、《七哀詩》、《贈從弟》、《悲憤詩》、《燕歌行》、《贈白馬王彪》、《白馬篇》、《詠懷詩》(夜中不能寐、嘉樹下成蹊、駕言發魏都)、《悼亡詩》、《赴洛道中作》(遠遊越山川)、《詠史》(弱冠弄柔翰、鬱郁澗底鬆)、《扶風歌》、《遊仙詩》(京華遊俠窟)、《秋日》、《歸園田居》、《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衞銜微木)、《登池上樓》、《古壁精舍還糊中作》、《擬行路難》(瀉水置平地、對案不能食)、《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擬詠懷》(楚材稱晉用)、《寄王琳》、《西洲曲》

自學作品:《步出夏門行》、《飲馬長城窟行》、《吁嗟篇》、《野田黃雀行》、《詠懷詩》(洪生資制度)、《幽憤詩》、《赴洛道中作》(其一)、《嬌女詩》、《遊仙詩》(青溪千餘仞)、《怨詩楚調示龐主薄鄧治中》、《飲酒》(結廬在人境)、《登江中孤嶼》、《別範安城》、《玉階怨》、《王孫遊》、《臨行與故遊夜別》、《江津送劉光祿不及》、《子夜歌》、《木蘭詩》、《敕勒歌》

三、散文

精講作品:《與山巨源絕交書》、《與陳伯之書》、《水經注》(江水)

自學作品:《出師表》、《求自試表》、《桃花源記》、《與朱元思書》

四、小説

自學作品:《三王墓》、《紫玉》、《李寄》、《過江諸人》、《王子猷居山陰》、《王藍田性急》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 篇二

一、“楚辭”名稱源流。

“楚辭”是戰國後期楚國在夫屈原開創的一種新詩體。“楚辭”這個名稱西漢時始出現,所謂“楚辭”,當時專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成帝時,劉向始編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漢賈誼等人的騷體辭章收納進來,輯為十六卷,命名《楚辭》,至東漢,王逸加入自己一篇作品,成十七卷,併為全書作注,名為《楚辭章句》。

二、楚辭與賦的區別。

1、從體式説,楚辭依“兮”而詠,語句參差錯落,長短不拘;賦則很少虛字,句式鋪排

2、從性質説,楚辭以抒情、議論、描繪為主,主觀抒發意味特別濃重;賦則以客觀的詠物、摹畫、誇飾為主,缺少主觀感的抒發。

三、楚辭產生的相關要素。

1、楚辭首先是楚文化的產物。

(1)首先,楚辭的產生,與楚聲、楚歌有直接聯繫。楚國民歌一般在單句末尾加一“兮”字,這成為楚辭的主要句法形式。

(2)其次,楚辭的產生與楚國民間“巫歌”關係緊密。

①《九歌》就是在民間神樂的基本上加上而成的。

②祭神儀式中,巫師裝成不同神祗,載歌載舞,神祕浪漫而有故事性,對楚辭的構思和表現都有影響。

③民間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和幻想,孕育着豐富的神話故事,這些都成為楚辭的養料和特徵。

(3)楚辭中充滿着楚地風物的描寫,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2、楚辭的產生還受到北方文化的影響。

總之,楚辭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時代環境下,誕生於楚國的地域特色鮮明的新詩體。

四、楚辭的文體特點:

典型的楚辭體,在詩風、體式、語言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點。

1、從詩風言,鋪排誇飾,想象豐富,是楚辭的共同特徵。

2、從體式言,楚辭較之《詩經》,篇幅極大增長,句式也由四言為主變為長短不拘,參差錯落。

3、就語言説,楚辭多用楚語楚聲,楚地的方言詞語大量湧現。“兮”字“些”字極其頻繁地寫入楚辭,成為楚辭的一個鮮明標誌。

五、屈原生平:

屈原,名平,楚國貴族,生活在戰國後期諸國爭鬥最為激烈的時代。

六、屈原的作品:

《史記》本傳提到名目或着錄全文的有《離騷》《天問》《招魂》《哀郢》和《懷沙》五篇。

對於屈原的作品看法大體一致的是:《離騷》《天問》《九章》是屈原自作,《九歌》是屈原根據楚國民間祭神歌曲加工潤色而成。《招魂》一篇《史記》本傳明確説它是屈原的作品。

可以確定為屈原的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共23篇。

七、《離騷》題義辨析。

1、《史記屈原列傳》説:“離騷者,猶離憂也。”班固《離騷贊序》説:“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己遭憂作辭也。”王逸《楚辭章句離騷經序》説:“離,別也;騷,愁也。”司馬遷之所謂“離騷”可能涵蓋“遭遇憂愁”和“離愁別緒”二義。班固解為“遭憂”,王逸解為“別愁,是分而言。”

2、遊國恩,認為,“離騷”就是《楚辭大招》裏提到的楚國古曲“勞商”。《離騷》可能本是楚國一種歌曲的名稱,其意義則與“牢騷”二字相同。這個説法,從音樂和意義兩方面提示《離騷》題義,較前人顯然更為深入,但在釋義方面,似不如馬、班之説更為古直而切合作品旨意。

八、《離騷》創作時間:

可能作於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時,即作於頃襄王初年。

九、《離騷》的主題,《離騷》的思想內容:

《離騷》是屈原自敍生平的長篇抒情詩,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鑄在其中。因為評價《離騷》與評價屈原是分不開的。《離騷》中,屈原的峻潔人格,與他的“美政”理想、愛國感情、疾惡如仇的批判精神、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堅韌品質,糾結一處。

1、“美政”理想和深沉的愛國情感。

屈原洞曉當時形勢,提出“美政”理想,但遭殲人排擠打擊,楚王又不信任他。他的詩中,以死殉國,集中、鮮明地體現着屈原深厚真摯的愛國情感。這是《離騷》最令人感佩的主題之一。

2、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堅韌品格和疾惡如仇的批判精神。

對於“美政”理想,屈原求索不已,九死不悔;對於奸佞小人,他痛加指斥。表現屈原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和對奸佞小人的批判蔑視,是《離騷》的一個主要內容。屈原對理想熱烈追求,對羣小嚴厲斥責,這種愛憎鮮明的精神品格,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十、《離騷》的藝術特點:

1、濃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2、峻潔純美,獨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3、比興手法的拓展。不僅運用了更其豐富的喻象,而且把《詩經》那種喻象、喻體各自獨立的單純比喻合二為一,熔鑄渾融的藝術境界,使之具有了象徵的意義。

4、結構、語言方面的特點。

(1)既採用了民歌的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筆法,成為一種句式長短不拘、韻句散語相間的文學表現形式。

(2)設為主客問答,鋪排描寫,對後來漢賦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

(3)語言豐富多姿,雙聲疊韻比比皆是。

(4)吸收方言入詩,增強了楚辭的地域特色。

十一、《九歌》篇目。

《九歌》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11篇作品。除《禮魂》為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十二、《九歌》內容。

《九歌》所祭之神包括主司天、地、人的各路神靈,司天之神如東皇太一神、雲神、日神;司地之神如湘水神、河神、山神;司人之神如命運之神等。

十三、《九歌》藝術表現的特點。

1、《九歌》以奇異深濃的情感、悽清幽渺的境界,曼妙清新的描寫結合在一起,造就了奇特瑰麗、色彩斑斕的藝術境界。

2、整個詩篇清新悽豔,幽渺情深,體現着《九歌》的基本風格。

十四、《九章》篇目。

《九章》包括《惜誦》《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和《悲回風》九篇詩歌。《九章》之名,最早見於西漢劉向《九歎。憂苦》。《橘頌》最早。

十五、《九章》的風格。

平實素樸,直抒胸臆,多用白描。

十六、《天問》簡況。

《天問》是屈原作品中最為奇特的詩歌。共有370餘句,1500多字,是僅次於《離騷》的長詩。這詩的奇特,在於它針對自然現象、神話傳説和遠古歷史、社會現實等,一口氣提出了170多個問題,體現了詩人的見識廣博、思想深刻以及勇於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天問》似是作於屈原被楚懷王放逐於漢北之時。

十七、《招魂》的藝術特色。

1、結構精密完美。先從“四方”統招,次由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分招。

2、長於鋪排描摹。

十八、宋玉及其賦作。

宋玉是屈原之後的一位楚辭作家,作品《九辯》。

十九、《九辯》題義:

《九辯》是由多個樂章組成的樂曲。從創意看是“惆悵兮而私自憐”的自悲生平之作。

二十、《九辯》的藝術特色及其與《離騷》思想、藝術上的異同。

1、思想上宋玉缺少屈原那種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面對不平際遇,他採取退守保身的態度。

2、從藝術表現看,《九辯》不失為楚辭中一篇精品

首先,它長於鋪排描摹,並在描繪中創造較為圓融的意境。

其次,是細緻入微的刻畫描寫。

再次,《九辯》的造語用詞也很可稱道。韻散相間,長短不拘,參差錯落,雙聲疊韻字和重疊詞的大量使用,更增強了詩歌的文字美和韻律美。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 篇三

一、“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歎之,嗟歎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選自《毛詩大序》

二、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諧,無相奪論,神人以和。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選自《尚書堯典》

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選自《呂氏春秋古樂》

四、帝令雨足年帝令弗其足年(《卜辭通篡》三六三)

五、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卜辭通篡》三七五)

六、女承筐,無實;士 羊,無血。(《歸妹》上六)

七、鶴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中孚》九二)

八、斷竹,續竹,飛土,逐步(肉)。《彈歌》錄載於《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

九、《禮記效特牲》所載相傳為伊耆氏的《蠟辭》:土反其宅,水歸其壑,昆蟲毋作,草木歸其澤!

十、神話的基本特性。(神話的性質):

1、神話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話是遠古人類對所觀察或經歷的自然界或社會現象的解釋和説明,只是它經過了“幻想”的加工,成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的現實生活。

3、神話反映着遠古人類解釋自然並征服自然的願望。

4、神話只能產生在史前的遠古時代,它是人類還沒有能力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做出符合實際的解釋之時代的產物。

十一、神話與傳説的關係:

神話和傳説有緊密聯繫,又有明顯區別。

1、神話的產生要比傳説早。

2、神話是傳説的故事原型,傳説是神話的社會歷史化。

3、神話具有明顯的非理性的神異色彩,而傳説則內含着人間的行為準則。

十二、神話的產生:勞動起源説和宗教起源説

十三、我國神話的主要特徵:

1、不論是以戰勝自然力為主的神話,還是以戰勝人間罪惡為主的神話,都緊緊圍繞着人的生存這個主題。

2、神話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滿着激揚的鬥志、神異的能力和英雄氣概。

3、不論是哪一類神話,都熔鑄着濃烈的情感,塑造了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豐富的想象力。

4、神話是一種集體創造,在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不斷變化和成型。

十四、神話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1、神話的藝術規則為後世文學的發展提示了方向。

(1)神話所開創的為人生的主題,事實上成了我國文學發展的主流。

(2)神話富於情感,富於形象,富於想象的特徵,也影響着後世文學的發展。

2、豐富多彩的神話作品,成為後世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題材源泉。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 篇四

一、《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代以後才尊為“經”。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餘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包括《國風》(分為十五國風)160篇,《小雅》74篇,《大雅》31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40篇。

二、《詩經》的收集和編訂。

采詩説、獻詩説、刪詩説(孔子)。

三、“獻詩”的説法較早產生於先秦時期。

四、關於《詩經》的編訂,漢代有“孔子刪詩”的説法,最早提出此説的是司馬遷。

五、最早明確地在分類意義上指謂《詩經》的風、雅、頌,大概是戰國末期的荀子。

六、《詩經》的分類依據及意義。

《詩經》中的風、雅、頌以音樂的不同來解釋風、雅、頌。風指各地不同的音樂;雅,正聲,朝庭的音樂。頌:宗廟祭祀用的舞曲。

七、詩經在先秦時的作用:

1、祭祀、宴享時奏唱。

2、作為外交場合言談應對的辭應。

3、作為教育的課本。

八、漢代傳授《詩經》的有四家,即:魯人申培,齊人轅固,燕人韓嬰,趙人毛萇。或取其國名,或取其姓氏,而稱為魯、齊、韓、毛四家詩。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是毛詩。

九、《詩經》可分為社會政治詩、情愛詩、史詩和農事詩。

十、簡析社會政治詩。

1、下層人民挾擊政治的詩。

①揭露宮闈醜行的詩,如《邶風新台》

②對於貴族統治者的荒淫無恥,予以嚴厲批判的詩,如《風相鼠》

③反映當時繁重的徭役給人民帶來的苦難的詩,如《邶風擊鼓》

④直接描寫征夫對徭役的痛苦體驗。《 風東山》

⑤對剝削現象表示不滿的詩,如《魏風伐檀》。

2、官吏對政治表示不滿的詩。

①從自身的體會入筆,抱怨勞逸不均。如《邶風北門》。

②發抒憂國憂民的心情或直斥高層統治者的錯庸無道,如《小雅》中的《正月》。

3、抒發生活鬱悶和人生憂傷的詩。

①宣泄對於人生的感慨和鬱結的情懷。

②表達了“士”的人生悲哀,如《魏風園有桃》。

4、稱頌執政者的詩。

讚美盡瘁為公的執政者,如《召南甘棠》

十一、簡析情愛詩。

1、歌唱愛情和婚姻的詩。

(1)一些愛情詩表白男女的悦慕,直率、大膽而浪漫。如《召南biao有梅》。

(2)一些詩作的表現風格呈現為温文典雅。如《邶風靜女》。

2、反映與愛情婚姻相關社會問題的詩。

(1)反映婚姻生活幸福美滿的詩。如《鄭風女曰雞鳴》。

(2)寫女子的戀愛遭到家人的反對,

(3)被丈夫無情拋棄的婦女的詠唱。如《邶風》中《日月》。

十二、《詩經》中最著名的是周人的五篇史詩:《大雅》中的《公民》《公劉》《綿》《皇矣》《大明》。《公劉》和《綿》各自記錄了周民的一次大遷徙。

十三、分析《詩經》史詩重要篇章的藝術特色。

1、《大雅》的五篇史詩,敍友誼賽了周人自始祖后稷出世直到武王滅商的一些史蹟和傳説。

2、歌頌周先王領導人民興建周邦的歷史功績,是五篇史詩的主要內容。

3、總結歷史教訓,提出治國思想,也是周人史詩的主要內容。

十四、《七月》的內賓梗概。

《七月》最為著名。這首詩敍説農夫一年四季無休無止的新時期勞作。全詩八章,大體依照春耕、蠶桑、收割、打獵、修繕房屋和年關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鋪直敍一年四季適應不同節修的各種勞作,也反映了農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況,有較大的史料價值。

十五、簡析《詩經》抒情與寫實相統一的特點。

真實率直的抒情和情感化的敍事,是《詩經》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重要特點。

1、首先,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是真實的。

2、其次,作者抒發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1)表達相思,就直説“求之不行,寤寐思服。”

(2)抒發愛戀,則徑言“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3)有了情感磨擦,就直抒胸臆:“子我不思,豈無他人。”

(4)愛情遇到陰礙,則呼天喚地。

(5)抒發夫妻間的相思,便直言“願言思伯,甘心首疾。”

3、再次,敍事性的詩作中也飽含着作者的感情。

十六、簡述《詩經》形式和語言方面的特點。

1、首先是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一是字詞雖變而意義相同。二是改變字詞後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係。

2、其次,《詩經》以四言為基本句式。

3、再次,《詩經》節奏鮮明,音韻諧洽,有天然的音樂美感。

4、《詩經》的語言也很特色。一是詞彙豐富。二是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字的大量運用,不但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更細膩地傳達出詩人曲折細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潑情狀。

十七、論述《詩經》的主要文學成就。

1、抒情與定實的統一。

2、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方法。

(1)賦是《詩經》中運用最多的表現手法。可以直接敍事,如大部分《詩經》。可以直接刻畫描寫,如《 fouyi》可以直言其志和直抒胸臆,如大部分社會政治詩都是如此。

(2)比,一般説就是比喻。如著名的《衞風。碩人》接連以六個比喻描摹衞莊公夫人莊姜的美麗。這樣的“比”法在《詩經》中運用很多。另一種情形是整首詩用比。如《魏風碩鼠》。

(3)興就是起興或發端。有相關和不相關兩種情形。與詩歌情思相關時,一般會起到烘托氛圍或與詩歌意義發生某種聯繫的作用;與詩歌情思沒有意義相關時,則往往是起到起韻的作用。

3、形式和語言方面的幾個特點。

(1)首先是重章復沓的結構形式。一是字詞雖變而意義相同。二是改變字詞後使詩章間形成意義上的層遞關係。

(2)其次,《詩經》以四言為基本句式。

(3)再次,《詩經》節奏鮮明,音韻諧洽,有天然的音樂美感。

(4)《詩經》的語言也很特色。一是詞彙豐富。二是雙聲疊韻的聯綿詞和疊字的大量運用,不但增加了詩歌的韻律美,更細膩地傳達出詩人曲折細微的情感和物象的活潑情狀。

先秦文學作品篇目 篇五

一、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散文繁榮的原因。

1、經濟原因:周平王東遷後,由於生產工具的進步,農業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了手工業、商業的'發達。各諸候國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兵強國富。

2、政治方面:東遷之後,內憂外患,王朝日益衰微,天子已逐漸失去對諸候的控制,出現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3、文化方面:“天子失宮,學在四夷”。一直為貴族王官所壟斷的文化,此時下移,與“官學”對立的“私學”紛紛而起。

一些有責任心的讀書人,紛紛遊説,着述,“百家爭鳴”的文化環境,促成了諸子散文的繁榮。

二、我國古代第一部歷史文集是《尚書》,是以記言為主的古史。今文《尚書》二十九篇,古文《尚書》在漢武帝時出現。偽《古文尚書》《逸周書》向來被視為《尚書》的餘篇或逸篇。

三、《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經孔子修訂,始於魯隱公元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

四、《左傳》全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古文春秋左氏傳》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止於魯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三年。相傳作者是左丘明。

《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為古文,《公》《谷》為今文。

五、《左傳》的文學特色。

1、文學性的剪裁和歷史事件的故事情節化。

2、刻畫人物性格神形畢現,有立體感。

3、生動的場面描寫和傳神的細節描寫。

4、善於敍寫外交辭令,理富文美。

六、《國語》是我國第一部國別史。全書二十一卷,分別記載周王朝及魯、齊、晉、鄭、楚、吳、越各國的史實。起於周穆王,止於魯悼公。以記言為主,故稱《國語》。相傳作者也是左丘明,後人稱《左傳》為春秋內傳,稱《國語》為春秋外傳。

七、《戰國策》雜記東周、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各國之事,記事年代起於戰國初年,止於秦滅六國,約有240年,經西漢劉向整理編訂,成三十三篇,定為現名。

八、《戰國策》的文學特色:

1、鋪張辨麗、誇飾恣肆的風格。

2、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以情理服人。如《觸龍説趙太后》。

3、摹繪人物,形貌畢肖。

4、引譬設喻,善用寓言。比喻如“狡兔三窟”“脣亡齒寒”“抱薪救火”,寓言如“狐假虎威”“畫蛇添足”“南轅北轍”。

九、先秦諸子散文的三個階段及其特點。

1、春秋末至戰國初,有《老子》《論語》和《墨子》。《老子》簡篇短幅,《論語》也多為簡短的語錄,但都辭約義富。《墨子》始有論説文的基本規模,但質樸無文。

2、戰國中期,有《孟子》《莊子》。往往是長篇大論,説理暢達,文辭富贍,很多篇章形象生動,比喻、寓言疊出,有較濃厚的文學色彩。

3、戰國後期,有《荀子》和《韓非子》。它們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説理透徹,是先秦説理文的高峯。

總起來看,先秦散文的發展趨向,是由簡而繁,由疏而密,理髮和邏輯不斷增強。

十、老子及《老子》簡況。

老子比孔子同時而稍早。

《老子》是道家學派開山的理論着作,篇幅簡短,文學價值不高,有兩點可介紹:(1)形象化的説理。(2)語句上的韻散結合。

十一、孔子及《論語》簡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主“仁”倡“禮”,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論語》主要記錄了孔子的言行,兼記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論集。《論語》編篡成書最早也在春秋戰國之際。在漢代,《論語》出現了三種不同的本子:《齊論語》《魯論語》和《古論語》。我們今天看到的是《魯論語》。

十二、墨子及《墨子》簡況

墨子名翟,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家在先秦時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大約生於孔子之後,孟子之前,《漢書藝文志》着錄《墨子》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兼愛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文章的特點:

(1)由小及大,連類比臂,逐層推理。如《非攻》上篇。

(2)質樸無華,造句遣辭口語化。如《兼愛》。

十三、孟子生產及思想:

孟子,名軻,鄒人。作《孟子》七篇,而《漢書藝文志》着錄《孟子》十一篇,所多之四篇,被稱為《外書》。孟子主張行“王道”,施“仁政”。後世往往以孔子為“聖人”,以孟子為“亞聖”,“孔孟”並稱。

十四、孟子文章的特點:

1、它的雄辯色彩。

一是把握對方心理,循循善誘,引導對方不知不覺地投入到自己設置的機彀中來,便對方心悦誠服。二是氣勢平沛,是非鮮明,一旦對方被納入機彀,便鋪張揚厲,縱橫恣肆,步步緊逼,不給對方辨駁的機會。如《滕文公上》

2、善於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説理。

(1)典型事例,如《齊桓晉文之事章》齊宣王以羊易牛的事實。

(2)比喻的例子更多,如《齊桓晉文之事章》中“為長者折枝”。

(3)寓言故事,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楚人學齊語”。

十五、莊子生平及思想。

莊子,名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莊子“崇尚自然,但否定一切事物的存在,齊同萬物的差別。”

十六、《莊子》簡況。

《漢書藝文志》着錄《莊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現在通行的《莊子》是郭象注本,包括《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為莊子自作,《外篇》和《雜篇》則基本是其弟子和後學所作。《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

十七、《莊子》的文學特色,即《莊子》的寓言特色。

1、奇幻譎詭的想象。如鯤可以自由變幻體貌,由魚而鳥。

2、人物形象的出神刻畫。《莊子》塑造了眾多形形色色的藝術形象,往往能用很少筆墨寫出人物鮮明的形神特徵。

3、細膩逼真的描寫。《莊子》在闡釋義理時,虛構了許多光怪陸離的藝術形象,又有非常細膩逼真的“工筆”。

4、諧趣和譏刺橫生。如:“ 得腐鼠”譏刺惠施怕人與他爭奪相位的俗態。

十八、荀子生平及《荀子》簡況。

荀子,名況,戰國後期趙國人,是先秦最後一位儒家大師。荀子隆禮重法。

《漢書藝文志》着錄《孫卿子》(即《荀子》)三十三篇,今存三十二篇,多為荀子自着。

十九、《荀子》説理文特色。

1、先秦説理文發展到荀子,已經成熟。論題集中,邏輯嚴密,説理透闢。如《勸學》。

2、從文學觀點看,荀子説理文值得注意的則是它長於比喻而少用寓言的特點。

二十、《荀子賦篇》存有禮、知、雲、蠶、針五篇賦作。漢代人即把荀、屈當作賦的始祖。

二十一、韓非生平及《韓非子》簡況。

韓非,戰國末期韓國公子,《漢書藝文志》着錄《韓子》五十五篇。

二十二、韓非子説理文的特色:明切犀利、冷峻峭拔而極善分析,條理嚴密,議論透徹。

二十三、韓非子寓言的特點:

1、韓非散文最具文學色彩的是它的寓言。《韓非子》是先秦諸子着作中使用寓言最多的,共有三百多則。

2、韓非的寓言,往往是彩歷史故事的形式,闡明道理,表達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mwjy4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