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國崛起解説詞範本(通用多篇)

大國崛起解説詞範本(通用多篇)

大國崛起解説詞範本(通用多篇)

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一

為了減少船員們因離開陸地太遠而產生的恐懼,哥倫布偷偷調整計程工具,每天都少報一些航行裏數。但即便如此,兩個月後,一無所獲的船隊依然走到了崩潰的邊緣。

10月10日,不安和激憤的船員們聲稱繼續西行就將叛亂。激烈爭論後,哥倫布提議:再走三天,三天後如果還看不見陸地,船隊就返航。

西班牙國家遠程教育大學主講教授卡洛斯•馬丁內斯•蕭:

他這麼做無疑是十分明智的,因為僅僅在這次騷亂三天之後,曾經反對他的水手就在桅杆上高喊:“陸地!”這一天是1492年10月12日。

英雄就在這一刻誕生了!

哥倫布和他的船員看到的陸地,就是今天位於北美洲的巴哈馬羣島,從那一天起,割裂的世界開始連接在一起。

雖然哥倫布至死都認為他到達了印度,但事實上,他到達的既不是中國,也不是印度,而是一塊歐洲人從來都不知曉的新大陸。

因為哥倫布的誤判,這塊土地上的原住民擁有了一個同他們毫不相干的名字——印第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感覺他們彷彿是亞洲的遠方親戚。

就在哥倫布出發的這一年,人類最早的地球儀制作完成了,在這個地球儀上,屬於美洲大陸的這個位置還是一片大海。

西班牙人成功的消息震動了整→←個歐洲。這一天——10月12日,後來被定為西班牙的國慶日。

歡迎儀式十分熱烈,伊莎貝爾女王兑現了向哥倫布允諾的所有物質和精神獎勵,哥倫布在六個印第安人的簇擁下,舉着五彩斑斕的鸚鵡招搖過市。

但最早看到哥倫布凱旋的並不是西班牙女王伊莎貝爾,而是曾經拒絕了哥倫布的葡萄牙國王若昂二世,哥倫布返航時首先到達里斯本,若昂二世專門接見了他。

半信半疑的若昂二世拿來一碗幹豆子,讓哥倫布帶來的印第安人在桌子上擺出新世界的模樣。這個地理遊戲後來讓他暗自捶胸頓足:“見識短淺的人啊,我為什麼讓這樣重要的大事溜走了呢?”

一切已經無可挽回,未知世界才剛剛浮出海平面,競爭就已經擺在兩個毗鄰的航海大國面前,誰將擁有未來世界的發現權呢?

關於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二

現在展現在西歐人眼前的,已不是一個半球的四分之一,而是整個地球了。

地球飛快地旋轉,製圖員夜以繼日地辛勤工作,仍然滿足不了人們對修訂版地圖的需求,地圖在潮濕和未着色的時候就被取走,航海家開闢的新航線成為了歐洲控制世界的鐵鏈。

在堅船利炮的猛烈攻擊下,一個個海上交通戰略要點相繼成為葡萄牙的囊中之物,正是利用從大西洋到印度洋的50多個據點,葡萄牙壟斷了半個地球的商船航線。在16世紀初的前五年中,葡萄牙的香料交易量從22萬英鎊迅速上升到230萬英鎊,成為當時的海上貿易第一強國。

與葡萄牙在東方的收穫相比,西班牙在美洲大陸上的掠奪更加直接。

據統計,從1502年到1660年,西班牙從美洲得到18600噸註冊白銀和200噸註冊黃金,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佔有。

與歐洲人的擴張相伴隨的,卻是美洲兩大文明中心的悲歌。到1570年,戰爭屠殺和歐洲傳來的流行病,使墨西哥地區的人口從2500萬下降到265萬,祕魯的人口由900萬下降到了130萬。美洲大陸的原住民印第安人從那以後急劇減少了90%。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 教授安東尼奧•曼努埃爾•埃斯帕尼亞•歐西門:

當葡萄牙和西班牙的王室聯合起來時,就是在葡萄牙的菲利普一世或者是西班牙的菲利普二世統治期間,據説菲利普王國的太陽從來不降落,因為葡萄牙和西班牙國王的版圖到達了整個世界,從墨西哥到菲律賓、中國、印度和非洲。

在歐洲,西班牙統治着近一半的天主教世界;在亞洲,它征服了菲律賓;而除巴西以外的美洲都歸西班牙所有。葡萄牙的殖民地遍佈非洲、巴西以及環大西洋、印度洋航線的島嶼。

伊比利亞半島創造了神話般的奇蹟,這奇蹟會不會也像神話故事那樣,見首不見尾,縹緲不定,來去匆匆呢?

這是馬德里惟一一個以國家名字命名的廣場,西班牙的驕傲——作家塞萬提斯的紀念碑赫然矗立在正中央,每一個走近塞萬提斯的人,都忍不住要用手摸一下騎着瘦馬的堂•吉訶德和緊隨其後的僕人桑丘。

西班牙古鐵雷斯•梅利亞多學院院長伊西德羅•塞甫爾維達•穆尼奧茲:

塞萬提斯生前出版了許多書,他的戲劇作品在當時也大受歡迎,但是,他年老時過着窮困潦倒的生活,他所認識的那些大人物都沒有給他足夠的生活資助,以至於他死的時候仍然十分貧困。

塞萬提斯的命運,在有意無意間折射了伊比利亞半島的榮辱興衰。

在強大的王權和狂熱的宗教信仰的支撐下,伊比利亞半島征服了海洋、獲得了世界。但是,像潮水一樣湧入的財富,幾乎都用來支撐為宗教信仰、為殖民擴張而進行的戰爭,而沒有用來發展真正能夠讓國家富強起來的工商業。勢力強大的王公貴族不願意看到工商業的發展導致新興勢力的崛起,他們甚至荒唐地把數以萬計的從事工商業的外國人,從自己的國土上趕走了。

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三

就在蘇聯人討論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這一年,一場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危機爆發了。從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 教授 約瑟夫·斯蒂格利茨:

這是一個全球的大蕭條,之前有很多關於社會公平的考慮,只有少數人像今天這樣富有,而大多數人卻沒有從經濟繁榮中獲得利益。那時候,美國社會的不公平程度很高,有意思的是我們又回到當時那種不公平的程度,歷史驚人的相似。隨着經濟的崩潰,人們開始知道資本主義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運作,應該有政府的作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歐美髮達國家的損失是1700億美元,而1929年到1933年這次全球經濟危機造成的損失則到達了2500億美元,危機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也充分暴露了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

而特立獨行的蘇聯,卻在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指導下,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歐美的資本、技術和人才,開始轉向蘇聯尋找出路。全球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也第一次出現向外移民的傾向,先後有10萬美國人申請移居蘇聯。

中國中央編譯局 研究員 鄭異凡:

斯大林的公開言論裏面,我沒看到他説什麼要用西方的技術,整個五年計劃,或者五年計劃以前,用糧食,從農民那裏徵收的大量的糧食,徵收來幹什麼,就是用來出口,出口換匯,然後用這個去進口國外的技術。國外的這些設備進口了以後,當時國內不會運用,所以他當時講技術決定一切的時候,就是説,我現在從國外買進了那麼多設備,我這些設備得有人去掌握它。

拖拉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是工業化的重要標誌,因為,它解放的是最廣大的農業生產力。

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這個奇蹟般的速度,來自於計劃經濟體制的有效運作,也來自蘇聯對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和利用。

拖拉機廠的建設者,除了蘇聯人,還有美國人和德國人,先後在這裏工作的美國工程師就有730名。斯大林後來告訴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蘇聯約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業是利用美國的技術建成的。1932年時,在蘇聯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國專家約有6800人。

與歐美國家的整體低迷形成鮮明對比的,不僅是蘇聯的工業化成就,還有蘇聯人民建設國家的巨大熱情。

1935年9月2日,蘇聯《真理報》刊登了這樣一則不大的簡訊:“中伊爾敏諾的採煤工斯達漢諾夫同志為慶祝國際青年節21週年,創造了風鎬勞動的全蘇新紀錄。在六小時一班的工作時間裏,斯達漢諾夫開採了102噸煤,這是礦井一晝夜開採量的10%,掙了200盧布工資。”

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開採量,因為它超過了普通定額的13倍!但一週以後,斯達漢諾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紀錄,一個工作日採煤175噸。

此後,斯達漢諾夫不再是一名普通礦工的名字,他成為一面旗幟,引領了蘇聯工業化進程中一場轟轟烈烈的生產技術革新運動。在各行各業,無數個斯達漢諾夫的推動下,蘇聯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工業勞動率提高了82%,大大高於原計劃的63%。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四

中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教授 徐天新:

斯大林的經濟發展也存在着一些致命的弱點,首先是經濟發展不均衡,重工業、軍事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輕工業、農業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特別是農業。第二方面呢就是人民的生活沒有能得到重大的改善,沒有能夠和工業發展同步得到改善,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的糧食的產量、人均的肉類的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

美國耶魯大學 教授 保羅·肯尼迪:

我認為,我們不應該簡單地吸取教訓,認為任何計劃都是危險的,任何長期考慮都是錯誤的。我認為應該吸取更加微妙的信號。就是説國家和地方政府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

不過,計劃經濟在當時的成功,使人們不可能像今天一樣去反思它的弊端。更何況,當時的蘇聯,正面臨越來越緊迫的戰爭威脅。

為了擺脱經濟危機,德國、日本、意大利等國建立起法西斯專政。就在蘇聯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1937年,中國已經開始了艱苦卓絕的全面抗日戰爭,而斯大林一直擔憂的戰火,最終也不可避免地侵入了這片廣袤的土地。

這是莫斯科紅場上的無名烈士墓,墓前的這簇火焰已燃燒了幾十年,它象徵着不屈的鮮血和頑強的靈魂。墓誌銘上寫道:“你們的名字無人知曉,你們的業績萬世永存”。陵墓下面掩埋着數千名在蘇聯衞國戰爭中犧牲的紅軍戰士。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__微笑着聲稱要在莫斯科紅場舉行慶祝的儀式,但很快他就笑不出來了,德軍不僅被全線扼止,而且開始遭遇反攻。

__不明白,已經失去西部工業基地的蘇聯,為什麼會越--越強?

俄羅斯《斯大林傳》作者 尤里·茹可夫:

如果我們沒有在庫茨涅茨克、扎巴洛日等地建立鋼鐵聯合體,如果我們沒有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在斯大林格勒、哈爾科夫、車裏亞賓斯克等地建拖拉機廠,我們就不可能將這些工廠直接建成坦克製造廠。

關於大國崛起解説詞 篇五

中國中央編譯局 研究員 鄭異凡:

當時他們到那邊去看了以後呢,確實也發現了,蘇聯存在着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説,當時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還有當時的官僚主義的作風,還有廣大農民和一般老百姓的貧困生活,還有國內他們,有意識地封鎖國外的情況。

在日記中,羅曼·羅蘭寫道:“目前這些政策包含着某種消極的東西,這是不可避免的;我絲毫不懷疑,世界更美好的未來是與蘇聯的勝利連在一起的。”

出於對蘇聯的熱愛,羅曼·羅蘭決定這本日記五十年後再發表,他不想因為這本書造成對蘇聯的哪怕一點點傷害,他認為五十年後,蘇聯一定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

1984年,羅曼·羅蘭的《莫斯科日記》正式發表了。但是,蘇聯的領袖們並沒有像羅曼·羅蘭期待的那樣,及時發現和糾正,包括高度計劃經濟體制在內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於積重難返,喪失了讓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的機會。

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台上刻寫了74圈。

蘇聯的迅速崛起是20世紀引人注目的大事。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它的經驗和教訓,都成為人類發展的寶貴財富。因為,對歷史的判斷,必須用---來衡量,社會變革的完成可能需要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

對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挫折意味着新的出發。今天,俄羅斯已經走在了民族復興的道路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187n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