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登鸛雀樓》古詩詞新版多篇

《登鸛雀樓》古詩詞新版多篇

《登鸛雀樓》古詩詞新版多篇

登鸛雀樓 王之渙 篇一

白日依山盡,

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講這一首詩,是針對媽媽講的。通過這首詩的講解,目的是要如何教孩子讀詩背詩。

有畫的詩好領會。現在有繪畫本的唐詩非常好。但是好多媽媽讓孩子背的時候重在文字上了。我個人認為要把重點放在畫上,讓孩子先讀畫,就跟看小人書一樣的,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才好領會。

最好的辦法是讓孩自己畫出來。要讓孩子自己畫出來----當然是簡單的畫,因為繪畫本上的畫畢競是作者的畫是編者的事,不是孩子的畫。讀書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讀書不要求同,求同了就不是書了,盡信書不如無書。要讀出自己的味道就要先畫出自己的畫,畫在胸中了,詩就在心中了。那才是自己的東西,這才叫掌握。光背出來還不叫真正的掌握。

我們講中國的漢字就是一幅畫。詩是把很多的字組合在一起,這樣,詩就是連環畫了,是動漫了。就可以在讀詩的時候,不至於看到一塊塊的字,而是一幅幅具有動感的畫。

我們不要簡單的區別什麼山水詩,言志詩,從根本上來講,詩以言志。詩人常會通山水風景來表達情懷志向,同樣,也會把情懷志向融煉于山水風風景之中。古人寫詩從來沒有為寫景而寫景的,也沒有簡單為言志而言志的。

白日依山盡,重點在依山盡三個字,依就是山中有云,雲有有山。依是相互作用的,就光與影,影與光一樣。我們可以體會出一種動感:不知山生雲,還是雲依山。這就是第一句。

黃河入海流。我們知道這首詩的題目是鸛雀樓,作者上了樓就看到了黃河。遠遠的來,遠遠的去,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我們要讓孩子去想象天際流、碧空盡的那種意境。一條白練遠遠的'來,又遠遠的去。有媽媽説孩子問了什麼叫世界?世為時間,界為間。我們這個時候看到到就是一個動靜合一的世界。白日依山盡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但動的不是那麼快,那麼匆忙忙。白日依山,雲與山的關係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越近越動,越遠越靜,大家想想是不是這樣的。我們眼前的動的就快,遠一點的動的就慢。我們在近處看飛機劃的一下就過了,看天空上的飛機慢的比蝸牛。讀詩要細品。

金剛經的開經偈的第一句“無上甚深微妙法”,什麼叫甚深呢?就是要入細入微的去體會。這樣子體會,才能發覺動與靜的關係。這個白日依山是有靜有動、有動有靜,並且是有層次的,近的在動,遠的如靜。

我們要看到這一層深意:靜中有動才是大動,動在有靜才是大靜。比如於無聲處聽驚雷。突然一個炸雷才是真響,要老是轟隆隆的你也就麻木了。同樣的道理,黃河入海流也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動是遠遠的來遠遠的去。靜是什麼呢,我們站遠了看河是靜的,看不到動的。大家想想是不是這個理?站遠了看河,只是一條白練,是靜的。動,是心中動動,靜是眼中之靜。

那麼我為什麼要講世界呢?這個動靜之中就體現了世界--時間與空間。時間在過,空間在變;時間不動,空間未變。看那黃河還是那黃河,入海而流,空間是沒有變的;你看那白日,還有高日也是沒有變的。時間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空間也在變與不變之間變化。

欲窮千里目。這個目是指眼力嗎?眼力能窮盡嗎?不能。窮就是極目力之所極。金剛經的時候講過有五眼:肉眼、慧眼、天眼、佛眼、法眼。我們不知作者講的是什麼眼,但可以肯定作者講的是意象中的眼,可以理解成胸襟、氣度、智量。要把一個東西看清楚光靠肉眼是不行的,

要有胸襟、氣度、智量。有了胸襟、氣度、智量了,説不定就有天眼、慧眼了,名稱不一樣而已,但內質是一個。

更上一層樓。這個樓是有形的,是詩中表達出來的,但更是無形的。不要簡單的理解成有形的,如果理解成有形的,你就是上了東方明珠,上了珠穆朗瑪峯,你的肉眼也盡不了千里。而是。

淺一點講是站的高看得遠,要看得遠必定站的高。但甚深一點講,這是講心中之樓、法中之眼。心量夠寬了,智量也就大了。

註釋 篇二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説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説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相關練習題: 篇三

一、看拼音,寫詞語。

bái rì huánɡ hé ɡāo shān dà hǎi

qiónɡ 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yù yào

教學過程: 篇四

一、導入新課

1、今天老師帶你們去一個地方旅遊,這個地方叫鸛雀樓,看,我們到了。播放鸛雀樓的錄像。

2、看課文中的圖,説説景象如何?

3、有一個古人他到了鸛雀樓這個地方,還寫了一首詩,我們聽聽吧!做好指讀姿勢。播放配樂朗讀《登鸛雀樓》

4、你們想讀這首詩嗎?請你準備好,小聲地方跟着老師讀一讀。學生活動:學生手指書邊讀詩邊認字。

5、自己再讀一讀,在不認識的字上點上點。

6、這次咱們指着書大聲地跟着老師讀,注意點點字的讀音。

二、理解古詩意思

1、我説一句話,你説一句詩中的話,咱們試試。

師:太陽靠着遠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盡。

師:黃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黃河入海流。

師:要想看得更遠,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你們真棒,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小詩人,下面我們再來看看詩中的景象(播放錄像)太陽下山,江水滾滾,奔騰而去。

3、見到美景,你再來讀詩,讀出你的高興與喜悦吧!

4、我們看着黑板上的。詩,聽着音樂,配上手上的動作,現來讀讀。

5、誰願意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做好指讀姿勢。

三、讀文後識字

過渡句:古詩大家都會讀了,這些字你認識嗎?(字詞課件)

1、文中“白日”“依山盡”變紅,指名讀。

2、“黃河”“入”變紅,指名讀、搶讀。

3、“千里目”變紅,小老師帶讀。

師:這些變紅的字詞,回去了,你還認識嗎?

點擊變紅的字詞,回到詩中,邊點擊生邊讀。

4、出示詞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還認識嗎?

(生字卡)黃、入、海、流、千、更、層、樓、

5、生字寶寶見到你們這麼聰明又跑回詩裏了。

看書,做好指讀姿勢,我們再來讀詩。看看還認識他們嗎?

6、這麼美的詩你們能背下來嗎?孩子們試着自己背一背。給一定時間自背後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導書寫

1、過渡語:太陽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詩句裏的字會寫就更好了。

2、學習新筆畫:豎折

板書:豎折

3、看哪個字用上“豎折”了?“山”

4、觀察“山”字的結構,兩筆與“豎折”的關係。

帶着學生在田字格中寫“山”。

5、在田字格中臨寫“日”。

觀察“日”的結構、筆順、感知“日”的筆順。

總結:先裏頭後封口或先內再外。

6、自己喜歡寫哪個字就寫哪個字。

五、作業

將今天學習的古詩背給家人聽。

登鸛雀樓全詩 篇五

登鸛雀樓

盛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註釋】

1.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説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

4.盡:消失。這句話是説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5.窮:盡,使達到極點。

6.千里目:眼界寬闊。

7.更:再。

【譯文】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 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軼事典故 篇六

作者受疑

有人認為這首詩是盛唐處士朱斌所作,名之曰《登樓》,其依據是盛唐太學生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國秀集》是現存最早的唐詩選本,在這本集子中還選錄了王之渙的詩三篇,唯獨沒有《登鸛雀樓》一詩。倘若朱斌的《登樓》詩是王之渙的作品,這種冒名頂替或編者的張冠李戴必為當時文壇所不容。清康熙年間修纂的《全唐詩》雖收入了王之渙《登鸛雀樓》一詩,但又加註雲:“一作朱斌詩”;同時也收入了朱斌處士的《登樓》詩,亦在詩下加註雲:“一作王之渙詩”。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唐詩鑑賞辭典》注《登鸛雀樓》詩曰:“此詩作者一作朱斌,題為《登樓》。”

也有人認為此詩的作者是王文渙。因為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説到:“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唯李益、王文渙、暢當三篇能狀其景。”王文渙何許人也,沈括沒説。然而鸛雀樓上確刻有署名“王文渙”的詩篇。當時的彭乘《墨客揮犀》和李頎的《古今詩話》也有相同的記載。

王詩朱領

《登鸛雀樓》剛剛問世之際,人們只覺得此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並不知道作者是誰。那個年代是一個以詩取士的時期,女皇帝武則天,讀到此詩以後,也是喜不自禁,於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賞他。李嶠一聽,心生邪念,當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綵綢百匹,並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

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後人為他打抱不平,於是,又演繹出了王之渙、高適、王昌齡在酒樓伶人中打賭賽詩,最後王之渙拔了頭籌的故事。這就是有名的“旗亭畫壁”,在元代還被編成了雜劇上演。

名樓賽詩

儘管鸛雀樓上面題有王之煥的千古絕句,但後來的詩人總是按奈不住激動的心情,寫下了一首首佳篇美文,似乎要與王之煥一比高低,於是,鸛雀樓成了唐代詩人的賽詩樓,留下了許多才情洋溢的作品。

暢當是河東才子,曾應徵從軍,後來中了進士,終為果州刺史,頗富詩名。其詩曰:“迥臨飛鳥上,高出塵世間。天勢圍平野,河流入斷山。”(見暢當《登鸛雀樓》)

耿濰,字洪源,是唐代河東(今永濟)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詩曰:“久客心常醉,高樓日漸低。黃河經海內,華嶽鎮關西。去遠千帆小,來遲獨鳥迷。終年不得意,空覺負東溪。”(耿濰 《登鸛雀樓》)

司馬札是晚唐詩人,其詩曰:“樓中見千里,樓影入通津。煙樹遙分陝,山河曲向秦。興亡留白日,今古共紅塵。鸛雀飛何處,城隅草自春。”(司馬札《登河中鸛雀樓》)。晚唐,政治上宦官專權,藩縝割據,朋黨內訌,裙帶成風。很多有才華的詩人淪為江湖遊子,司馬札就是其中的一個,同樣是落魄文人,面對暮氣沉沉的時局,晚唐詩人們早沒有了盛唐詩人的豪氣和浪漫,自然而然,在他們的眼中,鸛雀樓不再是當年“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勝境,而變成了一處煙雲籠罩、陰影重重、夕陽日短、草木蕭條的傷心之地。

舊址新建

鸛雀樓始建於公元557—571年,由北周大將軍宇文護建造,為一座軍事戍樓,歷唐經宋存世約七百餘年,於元朝初年毀於戰火。數百年來,無數文人雅士只能望着滾滾而去的黃河水,空留遺憾。2001年7月,永濟市根據歷史資料,在其舊址附近恢復重建鸛雀樓。新樓於2002年9月正式對遊人開放,使慕名而來的遊人得以重新體味古人的登臨之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3mg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