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登岳陽樓》古詩原文及賞析多篇

《登岳陽樓》古詩原文及賞析多篇

《登岳陽樓》古詩原文及賞析多篇

《登岳陽樓》 篇一

唐代: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鑑賞 篇二

此詩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反映了其關心民生疾苦的風格。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底是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敍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首聯敍事,頷聯描寫,頸聯抒情,尾聯總結。通篇是“登岳陽樓”詩,卻不侷限於寫“岳陽樓”與“洞庭水”。詩人屏棄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畫,從大處着筆,吐納天地,心繫國家安危,悲壯蒼涼,催人淚下。時間上撫今追昔,空間上包吳楚、越關山。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茫茫,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格雄渾淵深,是杜甫詩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稱之為盛唐五律第一。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詩人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裏。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鬱,卻不壓抑。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引蔡絛《西清詩話》説:“洞庭天下壯觀,自昔騷人墨客,題之者眾矣,……然未若孟浩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則洞庭空曠無際,氣象雄張,如在目前。至讀杜子美詩,則又不然。‘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幾雲夢也。”

全詩純用賦法,從頭到尾都是敍述的筆調。以往一些學者認為詩用賦法,沒有形象,沒有詩味。事實上,賦法是詩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點是不注重詩的語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創造詩的總體意境。《登岳陽樓》正是運用賦法創造藝術形象的典範。它所達到的藝術境界,已經使人不覺得有藝術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覺得有語言的存在,只覺得詩人的思想感情撞擊着心扉。

全詩以自敍和抒情為主,真摯感人;寫景只是三,四兩句,既是實寫,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氣象描繪得壯闊而又生動。

《登岳陽樓》譯文 篇三

以前就聽説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終於如願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分隔開來,整個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動。

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年老多病只有一隻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

關山以北戰爭烽火仍未止息,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登岳陽樓》古詩詞鑑賞 篇四

“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的詩意: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出自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

註釋

《登岳陽樓》共二首。岳陽樓,湖南嶽陽西門城樓,在長江南岸,瀕臨洞庭湖。始建於唐代,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①〔簾旌jīng〕酒店或茶館的幌子。

②〔夕陽遲〕夕陽緩慢地下沉。遲,緩慢。

③〔吳蜀橫分地〕三國時吳國和蜀國爭奪荊州,吳將魯肅曾率兵萬人駐紮在岳陽。橫分,這裏指瓜分。

④〔徙倚〕徘徊。

⑤〔三年多難〕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春天北宋滅亡,到寫此詩時已有三年。

⑥〔憑危〕指登樓。憑,靠着。危,指高處。

⑦〔弔古〕憑弔往事。

參考譯文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之東長江之西,樓閣上的旌旗靜止,夕陽黃昏緩緩下降,我登臨的地方,是岳陽樓(吳國和蜀國的分界地)。我徘徊的時刻,使洞庭湖與君山籠罩在暮靄裏,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賞析:

《登岳陽樓》共兩首,這是其中一首。岳陽樓,湖南嶽陽西門城樓,在長江沿岸,臨洞庭湖。始建於唐代,為江南三大名樓之一。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是《登岳陽樓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詩人寫岳陽樓的開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鄭重其事。首聯“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寫景,一“東”一“西”形象生動的説明了岳陽樓的地理位置。, “簾旌不動夕陽遲”由遠及近,從“簾旌”到“夕陽”,描繪出了一幅靜謐而慘淡的的夕陽入山圖。面對這樣的景色,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活,詩人不由悲從心來。作者首先鋪墊了了一個淒涼的基調。 頷聯中,“ 登臨吳蜀橫分地”從歷史角度介紹了岳陽樓,此句仿杜詩中“吳楚東南” 意境雄偉, 讓人想起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懷古傷今,怎能不讓人“ 徙倚”在山水之間。在這樣美麗的岳陽樓畔,詩人卻提不起半點觀賞山水的雅興,僅“徙倚”二字,便把詩人那滿腔愁緒表現的淋漓盡致。 頸聯從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脱胎而來,而又未生搬硬套,“萬里”“三年”説明了詩人逃難時遙遠的路途以及具體的時間,恰當的表現了自己背井離鄉,漂泊不定的生涯 尾聯情景相生,“風霜”既指秋色濃重,又與自己的“白頭”相映襯,且暗示了當時政治局勢的嚴峻,“老木滄波”既指眼前實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飽經風霜的自我寫照。這樣的蒼涼氣韻,與杜甫詩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艱難苦恨繁霜鬢”相同。同樣的國破家亡,天涯淪落,此時此刻,杜甫成了詩人患難中的知己,因此,詩中自然有了杜詩中雄闊慷慨的風格。賞析大自然的各種景緻,表現在詩人的作品中時,往往隨着詩人的心情變化而變化。同是春雨,杜甫和許多詩人感到“喜”,而陳與義卻感到“驚”。前兩聯用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意,而不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意境,所以,一場春雨過後,看不到杜甫“花重錦官城”的美景,而看到辛棄疾“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落花無數”,和自己眼前的“雨濕高城”。聽不到杜牧“千里鶯啼綠映紅”,而聽到杜甫“恨別鳥驚心”。一個“孤”字,把為避兵亂的詩人孤獨淒涼的'心境傳出,似乎有秦觀“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砌成此恨無重數”的意境。而“蛛絲”又和辛棄疾“算只有殷勤,畫檐蛛網,盡日惹非絮”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只是陳與義寫得更含蓄些。

首聯寫岳陽樓的地理位置,先從大處着墨,以洞庭湖和長江為背景,在一個宏觀視野中隆重推出岳陽樓。

頷聯從靜態舒緩的景物描寫中振起,轉而為強烈的抒情。

頸聯終於以近於直呼的方式,發出了最高亢最強烈的吶喊,道出了一個亡國之臣心中的憤懣。

尾聯顧影自憐,以無限悲涼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

思想感情

抒發了詩人輾轉江湘,顛沛流離之苦,國家甌缺,中原動盪之憂,以及老大徒傷悲的落寞情懷。

《登岳陽樓》創作背景 篇五

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杜甫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當時詩人處境艱難,悽苦不堪,年老體衰,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今屬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發出由衷的禮讚;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於是在岳陽寫下《登岳陽樓》。

《登岳陽樓》古詩詞鑑賞 篇六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

宋朝:黃庭堅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灩澦關。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裏看青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古詩簡介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二首》是北宋詩人黃庭堅創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前二句化用柳宗元詩意及班超典故,顯示詩人終於掙脱苦難、九死一生的慶幸,後二句寫出漸近江南喜悦又深含苦澀的心情,情意懇摯。第二首詩中寫到煙雨中的君山美如湘夫人的青螺髮髻,於是化用劉禹錫詩句,表達對“銀山堆裏看青山”的另一番景緻的嚮往。全詩風調清新明快,寫景中透露了詩人對美好前途的展望。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境界雄奇。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翻譯/譯文

其一

投送邊荒經歷萬死兩鬢斑斑,如今活着走出瞿塘峽灩澦關。還未到江南先自一笑,站在岳陽樓上對着君山。

其二

滿江的風雨獨自倚靠欄杆,挽成湘夫人的十二髻鬟。可惜我不能面對湖水,只在銀山堆裏看君山。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註釋

⑴岳陽樓:在湖南嶽陽城西門,面臨洞庭湖。唐張説謫嶽州時所建,宋慶曆五年(1045年)滕宗諒重修,范仲淹為撰《岳陽樓記》。君山:洞庭湖中的一座小島。

⑵投荒:被流放到荒遠邊地。唐獨孤及《為明州獨孤使君祭員郎中文》:“公負譴投荒,予亦左衽異域。”鬢(bìn)毛:鬢髮。唐賀知章《回鄉偶書》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斑:花白。

⑶瞿(qú)塘:瞿塘峽,在今重慶市奉節縣東,長江三峽之首。灩(yàn)澦(yù)關:灩澦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突兀江心,形勢險峻。附近的水流得非常急,是航行很危險的地帶。古代民謠有“灩澦大如襆,瞿塘不可觸”的話。因其險要,故稱之為關。生入瞿塘灩澦關:東漢班超從軍西域三十一年,年老思歸,有“但願生入玉門關”的話。此用其語。入:一作“出”。

⑷江南:這裏泛指長江下游南岸,包括作者的故鄉分寧在內。

⑸川:這裏指洞庭湖。

⑹“綰結”句:寫風雨憑欄時所見君山。綰(wǎn)結:(將頭髮)向上束起。一作“綰髻”。湘娥:《楚辭·九歌》中的湘君和湘夫人,相傳即帝舜二妃娥皇和女英,君山是她們居住的地方。鬟(huán):髮髻。十二鬟:是説君山丘陵起伏,有如女神各式各樣的髮髻。

⑺當:正對着,指在湖面上面對着湖水。

⑻銀山:一作“銀盤”。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作者晚年時期。紹聖二年(1095年),黃庭堅被謫官涪州別駕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進入了一向被稱為難於上青天的蜀地。到了元符元年(1098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賓)。在被流放的六年中,他處逆境而不屈,安然度之。元符三年(1100年),被放還。他於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出四川。崇寧元年(1102年),他赴家鄉分寧(今江西修水),從湖北沿江東下,途經岳陽,冒雨登岳陽樓,飽覽湖光山色,寫下這兩首詩以表達自己遇赦後的喜悦心情。這時,他已被貶七年,流轉在四川湖北一帶,環境非常惡劣,又到了對於古人來説算是高齡的五十七歲。據任淵所作黃庭堅詩譜,此二詩手跡有跋雲:“崇寧之元(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三日,夜發荊州,二十六日至巴陵(今岳陽),數日陰雨不可出。二月朔旦,獨上岳陽樓。”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賞析/鑑賞

第一首詩寫遇赦歸來的欣悦之情。首句寫歷盡坎坷,九死一生,次句謂不曾想還活着出了瞿塘峽和灩澦關,表示劫後重生的喜悦。三四句進一步寫放逐歸來的欣幸心情:還沒有到江南的家鄉就已欣然一笑,在這岳陽樓上欣賞壯闊景觀,等回到了家鄉,還不知該是如何的欣慰。此詩意興灑脱,詩人樂觀豪爽之情可以想見,映照出詩人不畏磨難、豁達灑脱的情懷。全詩用語精當,感情表述真切。

詩以望君山一個動作,讓讀者自己去猜測揣摸,去體會。這樣的結尾,與王維《酬張少府》結句“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及杜甫《縛雞行》結句“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相同,都是不寫之寫,有有餘不盡之意。

第二首詩寫憑欄遠眺洞庭湖時的感受。“滿川風雨”,隱指作者所處的惡劣的政治形勢。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困苦的環境中,他還興致勃勃地憑欄觀賞湖山勝景,足見其胸次之高。次句寫憑欄時所得印象,説放眼遠望,君山眾峯的形狀好像湘水女神盤結起的十二個髮髻,寫出了君山的靈秀之氣。三四句推開一步,設想如能在湖風撲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峯上,細細觀賞君山,當是非常愜意。“銀山堆裏看青山”,以簡潔的筆墨,寫出了極為壯麗景觀。詩人憂患餘生,卻能以如此開闊之胸襟,寫出如此意氣風發的詩句,千載之下,令人欽佩不已。

獨上高褸,可以望洞庭湖;樓在岳陽城西門上,和湖還有一段距離,則在風雨中又不能在“銀山堆裏看青山”,所以只好出之以想象,而將其認作湘峨鬟髻了。劉禹錫《望洞庭》雲:“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雍陶《望君山》雲:“應是水仙梳洗罷,一螺青黛鏡中心。”可能給黃庭堅以某種啟發,給他提供了想象的依據。

詩人自紹聖初因修國史被政敵誣陷遭貶,到徽宗即位,政治地位才略有改善。此時從湖北沿江東下,經過岳陽,準備回到故鄉去。詩人歷經磨難,長途漂泊,旅況蕭條,在風雨中獨上高樓,所以一方面為自己能夠在投荒萬死之後平安地通過灩澦天險活着生還而感到慶幸,另一方面回首平生,瞻望前路,又不能不痛定思痛,黯然傷神。因而欣慨交心,悽然一笑。蘇軾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此老真是胸次浩然,早已將一切憂患置之度外,真像關漢卿在套曲《南呂·一枝花·不伏老》中所説的“我卻是蒸不爛、煮不熟、槌不匾、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黃庭堅與之相比,似乎還未能完全忘懷得失。這種氣質上的差異,很準確地表現在作品中。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作者簡介

黃庭堅(公元1045年-公元1105年),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宋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祕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並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並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並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於秦氏。

《登岳陽樓》註釋 篇七

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長江南岸,是中國第二淡水湖。

岳陽樓:即岳陽城西門樓,在湖南省岳陽市,下臨洞庭湖,為遊覽勝地。

吳楚句:吳楚兩地在我國東南。

坼(chè):分裂。

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晝夜都飄浮在洞庭湖上。

無一字:音訊全無。

字:這裏指書信。

老病:杜甫時年五十七歲,身患肺病,風痺,右耳已聾。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葉飄零無定。

戎馬:指戰爭。

關山北:北方邊境。

憑軒: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淚禁不住地流淌。

《登岳陽樓》賞析 篇八

《登岳陽樓》主要是塑造了詩人自我形象,集中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於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繫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更加深切,更加動人。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有一點是很清楚的,詩人對洞庭湖嚮往已久,這是在敍事寫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來的感情。但這畢竟是過去的嚮往,登上了岳陽樓,其感情似乎應當是高興。因為多年的嚮往實現了,一定高興。但仔細品味,句中又見不到高興的字眼,抽不出如願以償的情思。聯繫下文更是如此。實際上在這兩句中“昔”與“今”之間,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距離,作者把這段距離拉開,沒有用簡單的“喜”“悲”之詞來填充它,而是留給讀者去想象、回味。古人説“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這裏就是無字處。“昔”與“今”之間,天在變,地在變,國在變,人也在變。安史之亂,唐王朝由盛轉衰,人民的深重災難,杜甫個人的悲慘遭遇,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頭,並隨着詩人—起登上了岳陽樓。他高興不起來。應當説“今上岳陽樓”是嚮往了多年不得登,如今才算是登上來了,這是一聲長歎,長歎的內裏是一團憂國憂民、傷時傷世的感慨。這一聲長歎,就像那詠歎調的引子,開啟了下面一個個樂章。這裏還要注意到一個“水”字,題目是“登岳陽樓”,頭一句卻先寫洞庭湖,第二句才寫岳陽樓,而且是“洞庭水”不是洞庭湖。這個“水”字顯然是要突出的,這是抓住了洞庭風光的主要特點,説明了下文主要是在“水”上做文章。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這是名句。先寫湖東與南吳楚兩地地勢如裂,後寫天地日夜浮動在湖水上。意境壯闊,氣勢極大。寫洞庭湖,孟浩然也有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寫得極為生動。杜甫這兩句與孟浩然的四句相比,還略勝一籌。孟詩中“撼”用得有聲勢,杜詩中“浮”字用得更加自然。“撼”字是煉字煉出來的,用“浮”字則不僅要煉字,而且要深入觀察,把握了客觀實際,才能逼真地深刻地反映現實。尤其是,杜甫的兩句與全詩是統一的,渾然一體,深沉博大;孟詩全篇頭重腳輕,稍見缺憾。這兩句是寫景,但不能看成是純寫景,寫景中滲透着詩人的胸懷。“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透露唐王朝的分裂衰敗和國勢的不安定。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兩句是寫詩人自己的處境。“無一字”指的是沒有一點消息,一點音信。“親朋無一字”寫出了詩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斷絕,自己不瞭解朝裏和地方上的情況,即整個國家的情況。這對一個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國家,不忘人民的詩人來説,是一種被社會忘記的孤獨感,他在精神上無疑是很痛苦的。“孤舟”是指詩人全家擠在一條小船上飄泊度日,消息斷絕,年老多病,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慘苦可以想見。理解這兩句應與前兩句聯繫起來看,前兩句是遠望,隨着湖水向四際望去,水天相接,聯想到吳楚,聯想到整個乾坤。這兩句近看,看到了孤舟,孤舟是近景中映入眼簾最能觸動他的東西。於是使他聯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和處境。可以説這兩聯都是由觀景引出,只不過前兩句以寫觀景所見為主,後兩句以寫觀望所見而引起的聯想為主。

這兩聯在內涵上也是一脈相通的。表面看起來毫無聯繫,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既然這後兩句是寫他的孤苦悲慘處境,由此應推想到前兩句也絕非是單單寫景,實際上前兩句是借寫遠景象徵性地、比擬性地暗示國勢的動盪不安。這裏包含着安史之亂的後遺症:唐王朝的衰敗,人民的痛苦,外族的侵擾,國家的四分五裂和社會的不安定,棟樑之臣的缺乏等等,這一切都是杜甫飄泊中念念不忘的大事。正是由於詩人心中牽掛着國事民事,才牽腸掛肚。所以當他看到廣闊無垠洞庭湖水時,也會想到彷彿大地裂開了,乾坤在日夜不停地浮動。從杜甫一貫的優國憂民的思想境界來看,他登上岳陽樓極目遠眺,也必定會想到這些。可以説沒想到這些就不是杜甫。也正是由於詩人胸中翻騰着叫人牽腸掛肚的國事民事,所以就很自然地勾起了自己不能再施展抱負的痛心。於是這孤舟飄泊,老弱多病,消息也聽不到的可悲處境,也就順理成章地湧上心頭。這兩聯中,上聯境界極大,下聯境界卻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其間也包孕着詩人的無限感慨。就景象來説,上聯展現的是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聯則畫出了水面上的一點孤舟。湖水動盪,孤舟飄浮,雖然大小懸殊,卻統一在一幅畫中。如果將洞庭湖水比作整個國家,那麼那一點孤舟就是詩人杜甫自己。這裏是象徵,這鮮明對照的諧調之中,既包含着詩人對自己終身遭遇的痛心和不平,也體現了詩人將自己的命運、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詩人站在岳陽樓上,望望湖水,看看孤舟,想到國家,想到自己,萬種感慨,縈繞心頭。“不闊則狹處不苦,能狹則闊境愈空”,“乾坤”與“孤舟”對比,闊大者更為浩渺,狹小者更顯落寞。

尾聯“戎馬關山北。”從詩人來説,從洞庭湖向長安望去,隔着一道道關,一座座山,而戰火就在北面燃燒。具體指的是當時吐蕃入侵,威脅長安,戰爭不息,國家不得安寧。“憑軒涕泗流”是説杜甫倚靠岳陽樓的窗户,向北眺望,雖然隔着道道關山,他看不到長安,也看不到戰火,但在他心中卻呈現出吐蕃入侵,長安危急,人民遭難的情景,於是他就禁不住傷心的老淚縱橫了。這兩句是兩個景象:一個是西北長安附近的戰火,一個是岳陽樓上倚窗眺望的老詩人。兩者構成了一幅畫,前者是詩人心中想到的,後者是詩人自身實景。長安與岳陽樓相距千里,但在詩人心中卻沒有這個距離。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長安。孤舟雖小卻裝着整個天下。衰老多病的軀體中,仍然跳動着—顆憂國憂民的志誠之心。同時“戎馬關山北”一句,明確寫出了詩人在登岳陽樓時心中想的是國家的不安寧。這就更可以説明了第二聯絕非僅僅是寫景。第三聯也決不只是寫自己的孤苦無依。“憑軒涕泗流” 一句中,則凝聚着詩人對國家時局、自己孤苦處境比照後,感到無可奈何,感到萬分壓抑的感情,非常形象而深刻地顯示出杜甫晚年時的精神痛苦。精神痛苦主要是無可奈何。

全詩四聯,首聯扣住“登”字,着眼洞庭風光的特色“水”。寫出了年輕有抱負時嚮往洞庭湖;而今年老多病時才得以一觀的感歎。為下文的寫景、抒情拉開了序幕。頷聯極寫洞庭湖水的浩瀚無際,創造了一個無限廣闊、氣魄宏大的境界,並暗含着對國家時局的擔憂。腹聯則藉助湖上孤舟,寫出了自身遭遇和處境的孤苦,寄託着詩人對不能報效國家和人民的痛苦和不平。尾聯則創造了一個身在江湖,心在長安的境界,完成了一個憂國憂民感時傷世的愛國詩人和人民詩人的形象塑造。

這首詩的主要藝術成就表現為以下兩點。

第一,作品運用了變化多樣的表現手法。作品雖然只有八句話,但是卻運用了多種表現手法。開篇兩句運用的是敍述的手法,交代的是登臨岳陽樓的緣由。三四兩句運用的是描繪的手法,繪製了岳陽樓的宏闊壯觀圖景,並且在描繪中,又運用了形象的比喻,增強了作品的生動性。作品最後兩句又運用了抒情的寫法,揭示出詩人的內心世界,開拓了作品的意境。

第二,作品內容和感情兩方面大跨度的跳躍。從內容方面説,開篇一聯寫的是詩人登樓的過程,其中藴含了“昔”與“今”的時間跳躍過程。頷聯中,詩人由上聯的寫自己推進到寫洞庭湖,這裏有一個從小到大的跨度。在寫景中,又由吳、楚之地面到日、月之天空的空間跳躍。到了頸聯,詩人又轉回自身的描寫,前後聯之間有一個從大到小的跨越。到了尾聯,詩人又從個人身世遭際的描寫擴展到國事的描寫,上下聯又是一個從小到大的跨越。在寫國事時,又有一個從國難的跳躍到詩人感情抒發的過程。這就構成了縱橫開闊,跳躍性強的特點。從詩人的感情發展脈絡上説,首聯藴含喜悦,頷聯帶有雄壯,頸聯轉為悽苦,尾聯變為悲傷。詩人的感情隨着詩篇的進展,顯示出不斷變化,跳躍性強的藝術特點。

原文: 篇九

洞庭之東江水西,簾旌不動夕陽遲。

登臨吳蜀橫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時。

萬里來遊還望遠,三年多難更憑危。

白頭弔古風霜裏,老木滄波無限悲。天入平湖晴不風,夕帆和雁正浮空。

樓頭客子杪秋後,日落君山元氣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遊聊得看丹楓。

翰林物色分留少,詩到巴陵還未工。

註釋: 篇十

巍巍岳陽樓矗立在洞庭湖之東長江之西,夕陽黃昏,沒有晚風捲起,樓閣上的招牌靜止不動。

登臨當年吳國和蜀國的分界之處(荊州),在湖山黃昏下徘徊。

行程萬里,今日登高遠望是什麼心緒?為避戰亂我奔波三年。

登樓憑弔古人,我自己已是兩鬢如霜,看着遠山的古樹,青蒼中,隱含無限的傷悲。

平湖映着天空的影子,晴空萬里,波瀾不驚,大雁在空中飛來飛去。

岳陽樓很多人都在看秋天的景色,看日落君山。

往北邊可以看到白首,往南邊可以看到丹楓。

一路欣賞景色,結果到了巴陵還沒有寫出來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6klr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