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念奴嬌崑崙原文(精品多篇)

念奴嬌崑崙原文(精品多篇)

念奴嬌崑崙原文(精品多篇)

詞語註釋 篇一

⑴橫空出世:橫空,橫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形容山 的高大和險峻。

⑵莽:莽莽,狀高大。《小爾雅》:莽,大也。後世引申有魯莽、莽撞、猛健諸義。

⑶崑崙:即崑崙山,又稱崑崙虛、崑崙丘或玉山。

⑷閲盡人間春色:閲盡,看足、看盡、看遍。人間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

⑸飛起玉龍三百萬:玉龍,白色的龍;三百萬是形容其多。

⑹攪得:鬧得、搞得。今語的“搞”,早期白話作品中都作“攪”。周天寒徹:滿天冷透。

⑺消熔:積雪消融、融化。

⑻江河橫溢:長江黃河都發源於崑崙山脈,所以崑崙山積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會氾濫起來。橫溢:就是橫流,即氾濫。

⑼人或為魚鼈:江河橫濫,洪水成災,人也許為魚鼈所食。《左傳·昭公元年》:“微(沒有)禹,吾其魚乎!”

⑽千秋:千年。功罪:崑崙山給長江黃河輸送的水源給人民帶來了許多好處,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這是功;造成洪水氾濫,因而給人民帶來災禍,這是罪。在這裏,罪是實寫,功是虛寫。

⑾誰人:何人。曾與:曾給、曾為。《詩詞曲語詞彙釋》:“與,為也,給也。”

⑿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寶劍:傳楚宋玉作《大言賦》:“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寶劍極長和帶劍的人極高大。

⒀遺(wèi):贈與。

⒁還東國:首次發表時原作“留中國”,一九六三年版《詩詞》改為“還東國”。

⒂環球:一作寰球,整個地球。

創作背景 篇二

這首詞毛澤東作於1935年。當時中央紅軍走完了長征最後一段行程,即將到達陝北。毛澤東登上岷山峯頂,遠望青海一帶蒼茫的崑崙山脈有感而作。

賞析: 篇三

“橫空出世,莽崑崙,閲盡人間春色。”欣賞者只有讓自己同作者一樣,遺世獨立,雄踞天外,用吞吐日月的胸襟、睥睨宇宙的視野去擁抱和審視,才能“藝術地掌握”這座大山。空間——它凌空橫亙,超絕人寰。時間——它盡覽人世春秋炎涼,不知其何時生、何時滅。空間的無比廣闊,時間的無比曠遠,這就是詞作者所感受的並且要讓讀詞人感受的崑崙山。這樣一座赫赫在目的大山,如何不使人感到生野、粗獷呢?着一“莽”字,恰可表達這座大山所具有的崇高之美。時空範圍的曠遠、形體的粗獷與力量,正是構成自然物崇高之美的重要因素。應當説,開篇幾句,十分強烈地表現了作者乍見赫赫有名的崑崙山時產生的包含着驚詫、景仰、亢奮與自豪等情愫的審美感受,是對審美對象巨大的時空存在及其自然形式較為直接、單純的審美反應。這幾句極見筆力的描寫,比起古人“崧高維嶽,駿極於天”(《詩·大雅·崧高》)之類的名句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飛起玉龍三百萬”,出自前人名句“戰罷玉龍三百萬”。改“戰罷”為“飛起”,對於原句而言,是化頹勢為勃起,對於狀寫對象而言,則有如九轉金丹,着令莽莽羣山,飛昇九天作羣龍舞。這一神奇想象,本由羣山逶迤,雪白如玉生髮出來,因而隨之而來的“攪得周天寒徹”,與其説是想象,不如説是扣住雪山寫實,是以藝術語言揭示崑崙山對自然氣候的影響。至此,作者對於崑崙頗有“高山仰止”意味的崇高美感頓然因“周天寒徹”而冷靜下來,並且老實不客氣地着一“攪”字,顯示了情思的轉折與變化。

“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鼈。”還是在寫崑崙,寫崑崙積雪遇夏消溶,寫崑崙可使長江黃河暴漲成災,寫崑崙可使人葬身魚腹。這幾句,循着“周天寒徹”而來,情思冷峻,挾着幾分寒意,筆觸由高山而江河,而人世生活,訴説了崑崙對人類的危害。須知,這是在1935年夏天。作者是肩負着抗日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沉重的歷史使命,轉戰二萬餘里之後爬上岷山支脈,才得以眺望崑崙山的尊容的。當他的目光投向人世生活時,他怎麼可能將自己的詩情、筆觸流連於崑崙山自然形式的賞玩、描摹呢?怎麼能不訴説崑崙對他的同胞的危害並且聯想起帝國主義對中華民族的蹂躪呢?又怎麼能不由此而引發對中華民族苦難的歷史、現實及其未來前途的深沉思考呢?

“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説?”這是一位歷史巨人發出的深沉的喟歎。天地悠悠,世事悠悠,情也悠悠。這千秋功罪,又當如何評説?這首詞最早發表在《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下半闋,詩人挺身而出,直面崑崙道,今天我要來談一談你了,這高度,這大雪都不需太多。“這高”、“這多雪”中的“這”字用得簡省好看,顯得詩人內心篤定大氣,僅兩個“不要”就解決了。接着是“安得倚天抽寶劍”一句,令人聯想到稼軒的《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中二句“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里須長劍。”以及李白《臨江王節士歌》中二句:“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甚至還令筆者想到金庸一部武俠小説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不正是在1935年10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後二行帶有預言性質,在未來的和平世界裏,全人類將共享一個冷暖適應的氣候,這是字面之意,但它的潛在之意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衞及奉行的理想屬大道中正,必將普行於全人類。這理想是世界革命進行到最後勝利,徹底埋葬帝國主義。

最後一行的“涼熱”二字極富詩意,前者清涼後者熱烈,放在一塊加以辯證綜合就調出一個恰切的温度,另外,這二字的象徵意義也極為精藴,含而不露,輾轉達意,卻又一語中的,最後應了作者自己所層層推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教學過程: 篇四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先來欣賞一首由我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的《滾滾長江東逝水》,同學們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馳騁在古戰場。讓我們踏着這雄渾的男聲獨唱,走進三國,走進赤壁,走進《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文體常識、作者和寫作背景

1、詞牌介紹

念奴嬌:念奴是唐代天寶年間著名的歌妓,調也因此得名。它有雙調,有平韻、

仄韻兩體,仄體有100字,較為常用,平韻用者較少。

2、作者介紹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 畫家,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書法與黃庭堅、米市、蔡襄並稱“宋四家”。與其父蘇詢、其弟蘇轍並稱“三蘇”。

3、背景簡介

北宋元豐五年,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遊赤鼻磯,作詞抒懷。《念奴驕》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閒職,他在舊城營地闢畦耕種,遊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作。

三、整體感知課文,結合註釋串講詞意。

1、找同學朗讀此詞,糾正字音。

2、聽示範朗讀,注意讀音及節奏。

3、找同學結合註釋翻譯,及時點撥。

4、老師講解翻譯。

課文譯文

滾滾的長江水向東奔流而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隨着長江水)逝去。那舊時營壘的西邊,人們説(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着江岸,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彙集了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經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他)手握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弔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髮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象一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四、深入探究,語句分析。

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把傾注不盡的長江與名高累世的歷史人物聯繫起來,佈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和時間背景。它既使人們看到大江的洶湧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弔勝地、才人所誘發的起伏激盪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在長江這裏,自古出現過許多威武雄壯的戰爭故事。在開始尋找英雄們遺蹟的時候,詞人終於找到了他心中最景仰的英雄——“周郎”。但他在這裏卻先埋下一筆,暫時不展開寫,引起懸念。

2、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作者寫赤壁時,為了巖石的陡峭,就誇張為“穿空”;為了寫江濤洶湧、浪花怒卷,就誇張為“千堆雪”,寥寥數筆便勾勒出赤壁的壯麗景色。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用此句感歎語輕輕結住,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合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的激盪,頗有“天風海雨迫人”之感。

3、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1)、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時,年紀很輕。

(2)、以美女襯托英雄,更表明他當時春風得意。

(3)、小喬的姐姐大喬是孫權的嫂子,所以周瑜和孫權外看是君臣之別,內觀則是連襟之親。周瑜能夠取得孫權的絕對信任,這是他能夠建功立業的一個重要條件。

4、羽扇綸巾,談笑間,牆櫓灰飛煙滅。

赤壁之戰對吳軍來説,是一場以弱勝強的戰鬥,而作為吳軍統帥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膽怯,反而從容閒雅,談笑之間,就把敵方的戰船燒成灰燼。這種指揮鎮定的風度何等令人生敬!作者這樣稱頌周瑜,表明他也渴望能像周瑜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立豐功偉業。

5、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作者的情緒不斷變化,由欣賞山河之美到讚賞追慕英雄豪傑,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理想很明顯地透露出來,詞意至此,已經達到高潮。但這些都是 “神遊”,眼前現實卻是“我”的“多情”,“早生華髮”。

6、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我國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從36歲起,就開始過貶謫的生活。 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他第一次出判杭州,44歲時再貶黃州。1085年宋憲宗時,司馬光為相,一度奉召回朝。章敦為相時,蘇軾因堅持他的見解,被貶廣東惠州。北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再次被貶海南島昌化軍(貶所在今儋州市中和鎮)。 “人生如夢”是作者在遭受壓抑情況下的自我安慰之語,但他並沒有想到要及時行樂。他的“一尊還酹江月”不過是要向“江月”傾訴壯志難酬的苦悶。 縱觀全詞,可以説豪放中略見蒼涼,而蒼涼只是豪放的補充,二者並不矛盾。

五、小結:

借詠史抒發了作者壯志難酬的鬱悶心情。這首詞歷來被視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其豪放詞風一方面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意境開闊,氣象恢弘,而且江山、歷史、人物逐一收入眼底。另外一處景物描寫則是對古戰場險要地勢的勾畫:“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豪放詞風的另一方面還表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周瑜的雄姿英發與出眾的才華都寄予着詞人的讚美之情。稱讚周瑜,表明了詞人渴望為國建功立業的心志。

這首詞,氣象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宏大,是前所未有的。

原文 篇五

念奴嬌·崑崙

橫空出世,莽崑崙,閲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夏日消溶,江河橫溢,人或為魚鼈。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説?

而今我謂崑崙,不需要這高,不需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

作品點評 篇六

近、現代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侯外廬説:《念奴嬌·崑崙》詞語雄渾,氣勢磅礴。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相結合的藝術手法而寫成。既有現實巍峨、雄偉崑崙山的真實的描寫,又有浪漫主義的“飛起玉龍三百萬”豐富想象和極度的誇張,並賦予深刻的象徵意義。詩人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博大胸懷,藉助崑崙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達了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社會遠大理想。

教學重點: 篇七

1、體會情與景的自然結合 。

2、誦讀本詞 。

教學方法: 篇八

誦讀法、指導法、討論法 。

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感知詞的內容 。

2、瞭解豪放派的特色;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鑑賞能力 。

3、體會詞人壯志未酬的感慨,樹立自己的理想 。

原注 篇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n5dne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