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大學生就業調研實踐報告多篇

大學生就業調研實踐報告多篇

大學生就業調研實踐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調研背景:雖然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一直存在,但只有今年,這個問題成為需要中央領導重點解決的問題。的確,全球金融風暴的愈演愈烈已經是超過半數的企業蒙受損失,畢業生就業的形勢更加不容樂觀。為了更好的幫助我校學生解決以後的就業問題,現對應屆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和分析調研思路:參考已有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我們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我院應屆畢業生進行分析: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見第2、19、14、25題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見第5題

3>;與是否專業對口,見第7題

4>;地域意願,見第10、11題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見第16、17、20題

2、畢業生對就業信息的獲取(包括獲取方式和程度兩方面),見第8、9題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見第3、6題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見第4、15題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含要求學校校,見第21、22題;要求自己,見第23、24、26、12、13題)

通過對以上五大方面共25道問題的調查,我們希望分析出我院畢業生對就業的選擇、認知的程度以及作為院方應當做什麼樣的工作來幫助畢業生應對就業問題。

調查分析:

一、熱能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2%,其中選擇就業的佔51%。特別注意到有9%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11%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研究生畢業能獲得更高的收入、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2%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15%的同學堅決不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13%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八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1%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工作待遇和發展機會要大。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是同學們的首選,其他選擇比較平均,沒有人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75%同學選擇1500--3000,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5%,不關心的佔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校就業網站和網上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各佔17%,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有21%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52%的同學沒有簽約任何單位,只有6%。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25%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30%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28%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交流表達能力、改革創新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四成認為需要資金36%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二、環境專業

1、畢業生設定的目標或願景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有七成同學選擇就業,擇業觀念方面,69%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沒有人願意一步到位,雖然很少有人選擇考研,但很多考研的同學渴望更好的教育環境。25題中,八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有21%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選擇各個方面的同學人數很平均。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高達61%,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廣州深圳,沒有人願意回到生源地。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更好的學習機會,其次則是崗位多元化和工作待遇。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外企,政府部門、民營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對於首份工資六成同學選擇1500--xx,沒有人選擇800--1000。

2、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17%,不關心的佔11%,瞭解比較少的共有74%;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網上相關信息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19%,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學員就業網站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5%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7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4%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81%的同學沒有任何簽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五成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有32%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49%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信息收集、彙總、分析、處理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在校參加技術鍛鍊機會少、沒有適合自己的崗位、實踐經驗少。

一、建環專業

1>;對未來的設計或願景:畢業生未來選擇的大體方向是考研、就業兩個,共佔78%,其中選擇就業的要略高一些。特別注意到有10%的同學選擇了自主創業。共有43人選擇考研,對於選擇考研的理由,多數人是因為緩解就業壓力、學術深造。擇業觀念方面,83%的同學選擇先就業再擇業、一步到位,很少有人選擇考研。25題中,九成的同學可以接受最差的機會。

2>;就業前的準備情況:只有4%的同學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其餘都沒有明確的目標,甚至沒有考慮過。

3>;與是否專業對口方面:逾六成的同學以找到工作為第一目標,對於專業對口性不很關心。

4>;地域意願:北京、天津、上海是同學們的首選,其餘依次為東部沿海、生源地,有16%的同學沒有固定意向。對於地域的選擇,同學們的首選標準是崗位的多元化和發展機會要大,其次則是工作待遇和國際化水平。

5>;對用人單位的意願:性質方面,國有企業、民樣大型企業是同學們的首選,其次是政府部門,外企、事業單位不被同學們看好,值得一提的是有11%的同學願意選擇自主創業。對於首份工資五成同學選擇1000--xx,極少數選擇800--1000或xx--30000

3、信息獲取方面:就信息獲取的程度,對於我校就業政策很瞭解的人佔27%,不關心的佔9%,瞭解比較少的共有65%;就信息獲取的方式,不同的同學有不同的選擇並且方式很多樣,其中通過學院張貼通知公告獲取信息的人最多,佔24%,其它方式如輔導員老師通知、、學校就業網站、就業市場招聘廣告等都有人選擇,但人數不多,平均在10%左右。

3、畢業生對就業以及外部環境的認知:62%的同學認為當前就業形勢嚴峻,而且只有13%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實力找到工作。

4、應屆畢業生就業實際情況:有76%的同學已經簽約了3個以上的單位

5、應屆生的反思、經驗:對學校,四成的同學需要職業生涯規劃輔導,16%的同學需要區域與行業發展形勢報告,只有16%的同學需要就業常識和應聘技巧或求職心理輔導,因而有37%的同學認為學校的就業指導工作意義不大;對自己,不同的同學認為自己欠缺的素質不同,分佈很平均,其中最主要的素質是溝通協調能力和自我學習提高能力。對於想要自主創業的同學,五成認為需要資金五成認為需要能力和經驗。大多同學講畢業生就業不順利的原因歸為就業人數太多、金融風暴、實踐經驗少。

調研結論:

一、縱向比較

對於熱能專業,目前仍有過半的同學沒有簽約就業,有的選擇出國留學或考研。除了金融風暴對於產業的影響,大學階段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招聘信息、區域產業發展信息流通不暢也是主要原因,同學們在學校訓練的數據處理能力、獲得的專業職業證書並不如交流溝通能力、信息蒐集處理能力重要,特別是同學們並沒有在大學期間培養良好的自學能力;對於環境專業,與以往相同八成的同學沒有就業,其中多數選擇考研,另外多數同學認為自己欠缺數據出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綜合素質較低。對於建環專業就業,同學們的就業率突破七成,但仍認為學校的就業信息支持比較匱乏。

二、橫向比較

1、比較實際就業情況,建環專業的同學就業率最高,其次為熱能和環境,其中環境專業的同學考研人數最多。2、在大學期間,有自己職業規劃的同學不足三成,其中環境專業最高為21%,其餘同學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認知。3、面臨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同學們的普遍認識實現就業後擇業,能夠接受工資待遇較低的工作,專業是否對口已不再成為同學們擇業的首要標準,國有企業依然是同學們的首選。4、歸納同學們的經驗教訓,學校的信息支持、在校期間職業規劃教育的普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首先需要重視的方面。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應當在職業規劃教育、自主學習教育、實習實踐教育以及信息支持方面加強工作;作為同學自己,應當為自己的未來早作準備,認清當前的外部環境,明確自己的目標,找到理想與現實的交匯點,通過提高自己的各項素質來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在未來的競爭中佔據有利的位置。

【第2篇】關於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為進一步研究分析我院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畢業生就工作具體措施,努力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經學院黨政聯席會議研究決定,開展本項調研工作。

一、調研工作組及人員組成

為確保本次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的順利進行,成立人文學院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

畢業生就業調研工作是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要環節,本次調研將為下一步開展就業工作提供依據。

二、調研目的

瞭解我院就業工作的現狀、畢業生對學院的要求,提出就業對策措施,適當提高就業率。

三、調研內容

(一)今年畢業生就業工作總的形勢是十分嚴峻。

1、20xx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到413萬人,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雲南省高校畢業大學生與20xx年相比增加2萬;

2、“xx”期間,需要就業崗位163萬,只能提供就業崗位100萬;

3、今年地方鄉鎮合併,到國家機關就業難度較大;

4、國有企業減員增效,不可能吸納太多的大學生就業;

5、用人需求向重點大學集中、向研究生集中,地方院校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度增大,人文學院研究生數量有限;

6、高校畢業生“重心”下移受阻,由於下崗失業人員、中學畢業生、農民工等的搶佔,一些低端崗位被佔領;

7、研究生就業率出現下降的趨勢;

8、近年來待就業畢業生有增加的趨勢;

9、社會的有效需求趕不上高校畢業生的快速增長;

10、農大的優勢就業專業是農科類,人文社科處於不利地位。

(二)畢業生就業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除了就業形勢很嚴峻外,學生的就業觀念是影響學生就業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正在進行改革,國有大中型企業實施減員增效,不可能提供太多的崗位,然而,我院20xx屆畢業生73%的選擇國家機關,76%的選擇事業單位,62.5%選擇國有企業。這種供需狀況的不平衡,是影響就業率的主要原因,為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學院目前正在開展就業講座,但是56%的學生在校外實習,也有的學生忙於找工作,因此,聽講座的學生較少。畢業生就業工作檔案管理較為混亂。畢業生就業工作材料報送不及時。

(三)畢業生簽約狀況。20xx年我院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57.63%,年終就業率為86.2%。20xx年我院的畢業生96人,其中社會工作40人,森林保護專業56人,可能找到工作的有12人(其中,森林保護專業9人,考取研究生2人,社會工作1人),目前的就業率為12.5%。

(四)學生的要求。擴大專業介紹(尤其是社會工作專業),增加宣傳力度,提供就業信息,聯繫用人單位,開展就業輔導講座,提供實習和實踐鍛鍊機會,幫助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解決不能報考公務員的問題。

(五)工作對策

1、做好畢業生就業信息發佈工作。編印《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畢業生就業信息》(主要內容:學院簡介,專業介紹,畢業生個人基本信息)發往各相關單位。本項工作在20xx年4月20日以前完成。進一步加強網絡建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提供和發佈網絡信息,實現用人單位與畢業生的雙向互動;

2、積極聯繫用人單位。首批邀請的單位15個,邀請函已發出,4月8日以前爭取聯繫單位達30個;

3、聘請就業顧問,拓寬就業渠道。擬聘請3-5名就業顧問,現已聘請了一位(證書已發),就業顧問將動用其良好的社會關係為畢業生拓展就業渠道;

4、開展畢業生就業講座,轉變畢業生就業觀念、提高畢業生擇業技巧和改善畢業生就業心態。20xx年上半年講5講,在4月8日以前講3講;

5、加強畢業生就業檔案管理,理順畢業生就業的各項工作;

6、從20xx年開始面對大二、大三學生開展畢業生就業指導講座。就業指導注重面試素質,不單單講有關簡歷、面試、政策法規,還着重講解試用期的相關注意事項,還專門開設若干課時對此進行介紹。學院應結合學校畢業就業指導講座的情況,有選擇的安排政府主管就業負責人、就業指導專家、知名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就業顧問和專業諮詢公司的專家來校為大學生開展就業系列講座;

8、開展就業援助計劃。為貸了國家助學貸款的學生特別推薦就業崗位。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第3篇】2022年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摘要:xx年727萬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年,再度被稱為史上更難就業年。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我們應該分析大學生就業現狀,從根本上弄清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在哪裏?讓699萬名xx屆畢業生為之拼搏的就業季剛剛落幕,xx年727萬名大學畢業生又迎來了新的就業季。就業難的背後,既有求職者深深的無奈,也體現出就業市場一些長期難除的問題和痼疾。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大學生就業難既有社會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事關大學生的切身利益,更關係到社會的和諧穩定,需要政府、企業、高校和大學生共同的努力。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就業;原因;對策

1. 引言

國務院總理xx主持召開國務院會議,研究如何做好今年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提高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經濟升級、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切實保障應屆畢業生就業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大學生就業形勢一直是社會的關注點,可以毫不誇張的説大學生在就業找工作太氾濫了,為了更好地瞭解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便於分析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以應對高等教育擴招之後畢業生面臨的嚴峻的就業形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就業工作。我們放了發大概500份調查問卷,回收487份,在受調查的學生中男學生佔30.4%,女學生佔69.6%,基本上都是本科生,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學校、專業的分佈,反映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總體狀況。

2.調查形式與結果

2.1調查的對象和範圍

本次進行的大學生就業觀調查,主要是利用大學生外出打工機會,調查打工所在地區的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具體涉及到大學生對當前就業形勢、對就業前景的看法、就業方向期望、今後參與工作時所期望的資薪待遇等各個的方面。

2.2問卷調查的方法

主要是在大學生所在各大工廠發問卷。調查為一對一的方式,填一份收一份。還有一小部分托熟人在其打工宿舍發放。最後統一整理,分析。

2.3調查的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一個越來越重要的問題。大學生的就業形式勢的調查,更好的讓大學生了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及就業趨勢;真實的掌握企業招聘大學生現狀,瞭解企業用人標準,儘快找好自己的地位,讓大學生提高就業危機形勢,為自己的發展做一個新的規劃,儘量避免產生就業盲目性。

難點一:基層就業“非主流”

在近日舉辦的一些就業雙選會、招聘會上,城市就業崗位競爭激烈,但是一旦涉及“基層鍛鍊”“基層服務”等眼的崗位都少人問津,儘管各方面待遇和優惠條件與城市基本無異,但急需人才的基層醫療單位、基層事業單位等常常出現招不到人的情況。

儘管我國近年來逐步加強基層就業引導,但鼓勵政策、待遇保障等對於求職者來説都缺乏足夠的吸引力,並且還存在着發展機會受限、工作環境差等問題,導致基層就業“看上去很美”,實際並非求職者的主流選擇,基層就業未能起到緩解一線、二線城市就業壓力的作用。

難點二:“專業”冰火兩重天

近日,“最賺錢的十大專業”“就業前景最好的十大專業”“薪資最低的十大專業”等榜單引發了一場關於就讀專業與就業之間的討論,一些就業率低、競爭力不強、缺乏特色的專業讓畢業生直呼“坑爹”。某研究機構發佈的“xx年度就業前景最不看好的本科專業”中,動畫、生物工程等曾經令人趨之若鶩的“好專業”赫然在列。

近年來,教育主管部門根據就業率等指標統計對一些專業亮出了“黃牌”甚至“紅牌”,然而高校受到利益制約以及長期以來形成的僵化思想影響,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做出富有預見性的調整,導致部分專業人才供過於求,陷入“滯漲”。就今年的就業情況來看,高校專業建設跟不上市場的情況依然沒有得到緩解。忽視市場需求閉門造車,只能加劇專業發展的危險性,“熱門”變“冷門”,導致畢業生的切身利益受到損害。

過去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跟公務員似的,好壞給你安排個工作,不管對口不對口,喜歡不喜歡,對於單位也一樣,不管新分配來的大學生是不是有能力有素質都要接收。其中有些還是不錯的,像醫生、老師等,工作不錯,基本能對上口。

過去大學不好考,含金量很高,當時的中專都比現在的大專難考。能考上的水平都不太低,尤其是機械電等理工類的大學生,水平還是相當高的,很多都成了企業的中堅力量。

過去人們知識水平低,企業對人才需求門檻較低,所以大學生就業優勢十分明顯。例如,過去企業基本是人工操作,技術含量低,要求也相對低,大學生就業機會也大大增加。

近年來,中國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多,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上金融危機的影響,畢業生的就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在畢業後能否順利就業,已成為全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曾幾何時,被譽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找工作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如今就業前途卻不容樂觀。

1.經濟原因金融危機直接影響行業就業,並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就業衝擊。因美國次貸危機而引發的國際社會金融海嘯導致了金融機構的連鎖性破產,引發了金融行業的裁員風潮。金融危機滲透到實體經濟領域,會對整個經濟增長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就中國而言,作為國際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行業性的衝擊不可避免。此外,與國際貿易相關的行業就業會受到最為明顯的衝擊。如果這個過程繼續影響到經濟增長,這對就業增形勢將是一個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會原因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着“選材難”的問題。好多企業雖明知其公司的棟樑和骨幹是大學生,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大學生,但是,他們每年基本上不要應屆大學生。此外,大學沒有迅速適應就業市場對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從傳遞知識的角度上看,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知識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個比重,理論功底及其相應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構建仍然極為薄弱;對於大學生從學校到工作的轉換,大學缺乏系統的職業指導與服務規劃。

1.政府方面政府要發揮它的宏觀調控作用,就要通過各種經濟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進行調節。首先實現經濟穩定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含量;其次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樹立市場競爭意識;第三,積極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縮小自主創業制度的門檻。最後,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發揮市場服務功能改善就業評估體系和加強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

2.社會方面企業應提供儘可能多的就業崗位,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前提下接納更多的大學生。在這一點上,企業領導人應該設身處地的為大學生們着想。作為工作第一線的各高校,更是把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積極的態度,更有力的措施,更紮實的行動做好就業工作。

3.大學生方面首先,強化擇業的競爭意識,在正確自我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實力,敢於通過競爭去達到理想的目標。在心理上必須從社會進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來加深對競爭機制的認識,強化自身的競爭意識,自覺地正視社會現實,轉變觀念,做好參加競爭的準備。

其次,要學會正確對待挫折,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對人生總保持着自信心,如喪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開拓新生活的勇氣。順境中有自信心不足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強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鍛鍊意志、增強能力的好機會。遇到挫折後應放下心理包袱,仔細尋找失利的原因,調整好目標,腳踏實地前進,爭取新的機會。

大學畢業生要充分利用整個社會營造的就業市場,按市場規律辦事,把個人融入其中。也就是説,面對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大學畢業生不能“等、靠、要”,更不要指望天上會掉餡餅。要以積極態度,樹立市場經濟觀念,不斷提高自己的競爭意識和綜合競爭能力。

畢業生所應具備的素質

對於就業市場供求的雙方,只有瞭解了需方企業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才能有方向去提升自己,才能更具有競爭力,因而我們必須知道畢業生具備什麼樣的素質或技能才能為企業所青睞。為了讓這部分更具有説服力,特別邀請到了麥肯嘉頓王先生為我們解答關於這方面企業的態度。

問:你認為“人才”的概念應該如何介定?答:人類所擁有的一切資源中。人力資源第一寶貴的,人才的概念太大,其實所謂的人才應該是不同的人在不同崗位上所發揮的作用及所展現的潛力、動力。我個人認為人才即把應該做的做好同時發揮自己的所長,向其它方向延伸。一般人才應具有的能力為專業知識、發展眼光、動作能力,指揮能力、協調能力、社會能力及其它各方面的相對具有的理解能力。

問:貴公司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多嗎?在招聘中最看重他們那方面的呢?答:不多,如果要招聘應屆畢業生我首先會考慮他的專業是否對口再次是看他們的溝通、演講水平。因為專業只是代表他們以前的學習好壞,溝通、演講基本一個人的可塑性。還會注意一些人接物的細節問題,細節能代表一定的素養及個人的觀察性、能動性。

問:您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那些素質?其中您認為最重要的是哪一點?答:當代大學生普遍較浮躁。我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具備以下素質: ① 所學專業性知識;② 與人溝通、交流、協調的能力;③吃苦耐勞的精神;④ 知識面要廣,專業性要強;⑤良好的個人養成習慣;⑥ 良好的動手、動腦能力,學以致用;⑦ 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心態的調整能力;我認為較全面發展比較好,當然不是十全十美,只是全面的人協調力較強。

大學生應採取的對策與態度

在解決問題的所有方面而言,我們主觀的意志與行為是我們唯一能去改變和做到的,先修煉好內功才能在應對競爭時佔據主動地位置,面對這樣嚴峻的就業形勢與激烈的競爭環境,我們需要在態度上和行為上做出一定的改變。

(一)接受客觀現實,調整就業期望值

從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們可以看到,其實中高等級的職位需求是較少的,而較低等級的職位需求是巨大的,但是,許多大學生對“市場”殘酷的一面認識不足,對就業市場的客觀實際瞭解不夠,只是停留在自己對“美好前途的幻想”之中,這就導致了就業市場上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的同時,仍然有大量的職位空缺的現狀。我們説,與其不停地成天怨天尤人,浪費了時間、影響了自己心情,還不如勇敢地承認和接受當前所面臨的現實,徹底打破以往的美好想象,腳踏實地地尋求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就要求我們調整就業的期望值。

(二)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

當下,很多大學生在選擇就業時所考慮的因素不外乎經濟收入、工作條件、地點等因素,其實不然,我們選擇時也要考慮到職業對自我一生髮展的影響與作用,應看重職業是否有發展的潛力,能否幫助實現自我價值。對於那些雖然現在工作條件不怎麼樣,但發展空間大,能讓自己充分發揮作用的單位要優先考慮;對於那些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不太高,但發展潛力大,創業機會多的工作地點也要重視。

(三)修煉內功,直面競爭

除了面對就業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外,能力是面對競爭脱穎而出的更為關鍵的決定因素。修煉好內功,才擁有談判的籌碼。在大學期間,我們大學生就應該樹立一個明確的方向,這個方向應細緻到具體的行業與職位,之後再去了解這些職位需要哪些方面的技能與素質,並通過大學的學習不斷往這個方向靠攏、深化,讓自己具備這些方面的技能,當我們在畢業應聘的時候,哪怕面對着激烈的競爭,修煉過內功的我們會贏在起跑線上。

(四)鼓起勇氣 適度自主創業

我國教育局常常鼓勵有條件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這能夠紓解就業的壓力,也為畢業生通往成功提供了新的道路,但是,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模式存在一定侷限性,在大學期間沒有為生存做好必要準備,導致很多學生放不開手腳,特別是自主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普遍不強,而創業者恰恰除了應該具備一般的知識結構、思想品質和心理素質外,還應具備積極主動的心態和強烈的創業精神以及不怕失敗的勇氣和毅力,這就導致了只有極少數的大學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選擇創業,而許多人錯失了機會。並不是説鼓勵所有人去自主創業,只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應該正視這方面的選擇。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從大的方向上説,這關乎社會的穩定與國家的發展;從小的方面説,它關乎着我們的切身利益,也是當下和不久的將來我們會面臨的嚴峻的問題,因而全社會需要不斷地探討和關注這個問題,併為解決它作出不懈努力,而我們自己也需要樹立正確的態度和培養自我內在的素質,為不久後迎接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説,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説,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説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説,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説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説,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説,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脱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説,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説,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説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説,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説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説,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説,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脱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狀況調研報告

一、研究的緣起和目的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至今,全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持續下滑,從xx年的83%降到了xx年的72.6% ,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我國長期被視為天之驕子、從來不曾被就業困擾的大學生,出現了失業問題,而且失業的範圍和規模逐步攀升。大學生就業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關研究部門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各有側重。我們這裏主要討論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

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最為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淀區更是面臨着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海淀區轄內

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佔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海淀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

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海淀團區委聯合北京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於xx年年7月對海淀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於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着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樣本概況與分析

本次調查採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並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並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羣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海淀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於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樑,擔負着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繫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髮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我們仔細考察了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佈,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於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海淀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揹負着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於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羣體,只要善於學習、踏實肯幹,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於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着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着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於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並存。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瞭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瞭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瞭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並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客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二)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宏觀調控需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普遍對政府在宏觀調控、就業服務方面的作用的認識比較模糊。這與就業政策法規宣傳不到位,大學生自身的信息渠道不暢通有一定關係。在這種條件下,政府在就業市場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得到有效發揮,就業市場中的社會資源也無法得到有效整合,大學生就業市場因而出現了“假性飽和”的現象。

2.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台不完善。就業信息與交流平台不完善會影響大學生順利就業。一方面,大學生對就業市場的運行缺乏瞭解,對相關單位的人才期望情況反映滯後,不能有針對性地主動調整自己的求職策略;另一方面,大學生很難通過多方渠道全面展示自身的知識技術能力等深層次的優勢,人力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配置。雖然政府提出要建設大學生就業信息與交流平台在,但實際上依然是被動的等待畢業生和企事業單位來向自己獲取信息,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缺乏對於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適應能力。

3.對大學生到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保障不足。五分之一的同學有意去基層鍛鍊、服務農村、支援西部,這個數據雖然樂觀的,但是目前這方面的教育宣傳、組織動員工作還不得力,對服務基層的同學的財力支持還不到位,對普通企事業單位和基層、農村工作的待遇保障還不完善,這主要體現在目前大學生就業還是偏向大城市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

4.對大學生創業工作支持不夠。隨着高校持續擴招帶來大學畢業生總量的持續增長,社會將難以提供足夠多的合適就業崗位,這就要求畢業生必須轉變舊有的就業觀念,變被動就業為主動創業,大學生需要有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不能滿足於做求職者,還要有成為職業崗位的創造者的準備。大學生創業也存在很多侷限,比如知識積累不夠、缺乏社會經驗、心智不夠成熟、缺少運作資金、創新能力較弱等等,因而需要政府和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支持。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海淀區高校大學生認為政府在創業教育、政策支持等方面做得不夠,創業所需要的各種服務還不夠完善。

(三)對策分析

1.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因素,要把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創業觀作為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重要內容。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中“無業可就”和“有業不就”並存的現象,突出反映了畢業生就業觀念方面的問題,政府應積極引導高校及相關組織機構,着重從以下兩方面着手做工作。一是引導學生樹立“適應”的觀念。學生之間的差異還是很大的,要根據性格、愛好以及其他自身情況選擇與自己的個人特點相“適應”的工作,認清當前就業形勢,客觀看待自身條件,調整好心理狀態,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要正確評價自己,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要有“流動”意識,不要認為“一次就業、終生不變”;要開闊視野,拓寬就業面,不要自縛手腳;要提高綜合素質,增強競爭能力。二是引導學生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成才發展觀。政府應該通過開展創業沙龍、創業者座談會、“創業者風采”報告會等多種形式,幫助畢業生轉變計劃經濟下陳舊的就業觀念,鼓勵他們抓住西部大開發、小城鎮和城市社區建設、產業結構調整等契機,到西部就業,到中小城市和社區就業,到中小企業就業和自主創業,到各行各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貢獻

【第4篇】藝術系關於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調研報告

一、緒論

(一)、現狀概述

2011年全國大學生畢業生人數將持續增長,受經濟危機影響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

1、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

2011年全國應屆畢業生有610萬餘人,2011年,預計將有630萬餘人。 xx指出:“這些年我們大學生增長很快,大學的升學率已經達到23%。我們一年安排的新就業職工最多也就是1100萬-1200萬人,通常在900萬人,而大學生就佔到600多萬。所以妥善安排大學生就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十分重要的任務。這裏我還想強調,我們要儘可能地讓他們學有所用。我們特別希望大學生能夠自主創業,我們給大學生就業制定了許多優惠政策。大學生是有知識的勞動者,政府始終把大學生就業擺在重要位置。”其中除很少一部分是“隱形就業”、“自謀職業”、“出外就業”外,很大一部分學生存在就業困難。總的原因是高校畢業生總量逐年增長明顯,就業市場需求卻增長不快,導致今明兩年大學畢業生就業的前景不容樂觀,形勢嚴峻。造成近幾年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的原因有三: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的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畢業生人數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而需求的增長速度卻不大;二是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和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許多大學畢業生一時適應不了;三是在家長和社會的壓力下,大學畢業生對找工作的自我期望過高,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現象較多。(摘自人民日報)

2、大學生自主創業

由於就業嚴峻,近年來,自主創業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大學生創業在全國迅速蔓延開來。2011年,中央和地方的政府機關、税務部門以及各個高校都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提到了更高的高度,給予了很多的優惠條件,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一時起,大學生的自主創業熱情高漲,但是,真正加入自主創業行列的人卻很少。自主創業的實際人數不多,佔大學生總數的比例不大,創業還僅僅處於起步階段,還需要一個過程。 那麼我校大學生對創業為什麼有熱情沒有行動呢?我們進行了相關的調研。(摘自“新浪網—關於大學生創業的研究報告”)

(二)、研究目的及意義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他們的就業是一個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不僅關係到廣大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而且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針對我校的情況,我們對我校學生進行就業心理特點和自主創業心態的調查研究,並提出一些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關建議。

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經日益成為高校學生重要課題,為了解我校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心理狀況,我係學生開展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調研,通過本次調研及時發現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幫助同學們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瞭解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和創業現狀;着重調查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瞭解程度,關注程度及在自主創業遇到的困難。從而促使同學們加強自身心理素質的培養,增強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希望能從中發現問題,從而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有了充分的就業信息服務,才能有效緩解學生們的焦慮。通過問卷設計以及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回答來了解他們的擇業心理活動狀態及有關擇業狀況,分析影響大學生就業的相關因素,並提出校正、改善及教育措施。

二、調查的基本情況及結果分析

(一)、調研內容

1. 調查目的:瞭解我校學生對目前就業形勢的關注程度;瞭解我校學生對創業的態度和創業現狀;幫助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學校為學生提供就業引導,使學生能謀取理想職業。

2. 調查內容:大學生的就業意向,瞭解他們對金融風暴後的就業前景的看法,瞭解他們是否願意投身於西部發展;大學生自主創業的想法的比重及對創業所遇的困難的考慮;着重調查大學生對自主創業的瞭解程度,關注程度及在自主創業遇到的困難。

3. 調查方法:此次調查採取抽樣調查的方法,分兩個部分進行。問卷部分:本次調研一共發放了120份問卷。回收118份有效問卷,有效率達99%,問卷涉及現在就業形勢、大學生對自己專業前景的瞭解、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大學生的創業動機、創業困難、創業指導、創業培訓等。訪談部分:結合對問卷的分析,邀請不同年級學生進行座談,內容主要涉及學生對目前的就業形勢的看法、影響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學生對大學生創業的看法、學生對學校在當前相關工作的評價,以及學生對大學生創業的建議等多個問題。

(二)、問卷設計及計劃安排

就業創業方案確定後,我們部門討論這個調研要怎樣實施,討論結束後調研部成員便開始討論問卷設計要考慮的範圍和因素,我們先通過各種途徑收集資料,明確調查對象、調查方式,然後設計一份問卷做預調查,先看調查的反應和效果。

三、對策和建議

1、推進就業服務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整合各項就業服務信息資源,建立就業信息諮詢平台,幫助大學生深入瞭解國情、瞭解社會,正確認識就業形勢,樹立行行建功、處處立業的觀念,踴躍到基層鍛鍊成才。

2、圍繞產業需求科學設置專業,建立人才供求對接機制,開展校企聯合辦學和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培養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技能型人才。

3、在加強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基礎上,同時引導畢業生積極自主創業,設立一些相關的課程,加強創業指導,拓寬內容和形式。為大學生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4、要大力加強對創業人物及其創業事蹟的宣傳,發揮媒體的作用。激勵大學生在創業中就業,在就業中創業。因而高校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還要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5、大學生們表示,走自主創業之路希望得到學校和專業教師的更多指導和幫助。在“學校開設創業指導課程,您希望課程內容更注重哪一方面?”的問項中,選擇市場營銷的比例佔18%,選擇財務税收的比例佔9%,選擇人際交流與溝通技巧的比例佔36%,選擇與自己創業方向相同的實踐活動的比例佔37%。可見學生期望得到專業教師的更多指導和幫助,建議專業教師可以結合專業進行豐富多樣的案例教學,針對不同羣體的創業意向進行個性化輔導。訪談中,部分同學談到:比如如何把握商機,如何籌資,如何寫創業計劃,如何承受壓力等等都是我們關注的問題,建議學校開展多種多樣的模擬創業的運作活動。

6、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就業創業做準備。大學生就業創業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方面的體現,彰顯了素質教育的內涵,也是對大學生人才培養質量的檢驗。因此高校對學生加強素質教育很重要,應鼓勵他們參與社會實踐等活動,從中將所學的知識與實踐相結合,不斷積累創業經驗。目前我校舉辦的創業大賽對學生有一定的影響,可以提升自主創業在同學心目中的地位,對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有一定影響,但由於參與面小,導致這些創業大賽沒有太大影響。在創業大賽之前應加大宣傳力度。

7、設立大學生創業專項項目基金,為大學生創業提供資金後盾。大學生剛步入社會,自有儲蓄少,資金問題一直是限制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瓶頸之一,可以設立創業專項基金,讓學生立項、申請,彌補為其提供小額創業貸款的不足。我校近幾年也舉行過關於創業競賽,會提供一些基金給學生搞項目,但做得不是很成功。我校還設立一個創新基金,也我校比較重視和做得較好的,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學校對這個宣傳力度不夠,造成很多學生不瞭解,所以參與面小。

【第5篇】2022年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就業崗位的相對不足,城市低收入家庭、農村剩餘勞動力相對增多,制約了地區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從就業工作的總體形勢看,女性所面臨的困境尤為突出:城市中4050人員知識結構老化,就業技能單一,很難實現再就業;農村婦女受身體狀況和家庭現有狀況限制,農閒時外出務工增收很難實現。如何引導城鎮下崗失業婦女實現再就業,為農村富餘女勞動力實現增收致富創造條件,既是黨和政府關注的焦點,也是擺在婦聯組織面前的歷史性課題和現實問題。近年來,手工編織這一行業,以其適合女性特點,生產方式靈活,技術要求較低等特點,為廣大城鄉婦女開闢了新的就業渠道。日前,為進一步加大手工編織工作力度,市婦聯深入基層,通過實地調查、走訪座談等形式,在全市範圍內開展手工編織業情況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是從業婦女文化素質偏低。目前,xxxx市從事編織業的婦女共有5000餘人,主要集中在農村,佔70%以上,城鎮婦女佔近30%,40歲以上的婦女佔到了72%,廣大從事編織業的婦女文化素質偏低,國中以下的婦女佔94%,高中文化程度的婦女僅佔6%。

二是從業婦女就業難度較大。從事編織業的婦女年紀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基本沒有一技之長,與現在用人單位的需求相差甚遠,因此,很難就業。同時,由於這些人大多沒有經濟來源或是經濟來源少,因此,在創業時,往往受到缺乏資金。婦女還想做到賺錢照顧家兩不誤,編織業正適合她們的需求,廣大婦女對編織業的參與熱情極高。

三是編織行業發展速度較快。一直以來,xxxx市的一些心靈手巧的婦女就會做鈎編等來裝扮自己和家人,發展至今已擴大到草編、葦編、刺繡、十字繡等二十幾個種類。從事的婦女也遍佈城鄉,主要分為兩大塊,來料編織主要集中在農村,葦編、鈎編、繡品等主要集中在城鎮。目前,手工編織工作已成為備受婦女青睞的致富項目。

二、全市婦女從事手工編織的生產模式

1、婦女出於自身愛好,自發組織的編織團體。家住興隆台區油田退休職工張瑩是滿族精品刺繡傳承人,8歲學習繡法繡技,多方位的各地向其他民族的繡種學習,吸取眾家之長,形成自己的風格,所繡作品曾多次代表省、市參加國內外各種高級別的展會和研討會。多幅精品獲國內國際大獎,並被國內外有關機構和個人收藏。xxxx5年,張瑩自創繡房一所,免費傳授民族刺繡技藝,至今自傳受培學員400多人,學員建培訓地三處。大窪鎮下崗女工李秋香帶着妹妹和下崗在家的兩個弟媳,千里迢迢到河北省白洋澱學習手工製作蘆葦工藝畫技術。她的蘆葦畫廠有員工30人,現已培訓xxxx餘人,她生產的蘆葦畫遠銷全國各地,深受人們的喜愛。

2、縣、區婦聯牽頭,組織沒有就業的婦女進行來料加工。在雙台子區這樣的手工編織佔大多數,多數社區以服務居民為出發點,與信譽較好的公司進行訂單加工。區婦聯依託化工社區的姐妹編織公司,組織社區內的4050下崗婦女、低保家庭、殘疾人織帽子、手套、圍巾,這種訂單加工不受原料、技術、廠房等的限制,只要有勞動能力就可創收,非常適合年齡偏大、無技術特長的婦女。今年夏季就有300餘人參加手工編織,加工產品達15000餘件,人均月收入可達1000-1xxxx元。盤山縣的沙嶺鎮,是全縣從事來料加工人數最多的鎮,鎮婦聯主席呂桂華親自帶頭,作為來料加工的經紀人,她到瀋陽、鞍山等周邊城市的進出口手工編制廠參觀考察,與其簽單,帶領全鎮婦女加工生產,產品可銷售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每年的聖誕節是她們最忙碌的季節,聖誕老人、聖誕樹、洋娃娃等聖誕禮物訂單供不應求。

3、由女企業家引進項目,建立規範的培訓示範基地。近年來,由政府推介,婦聯搭台,培養、樹立了一批具備一定生產經營能力的女行業帶頭人。倪鳳娟,是盤山縣古城子鎮拉拉村人。xxxx2年創辦華鑫工藝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產品禮品包裝盒,主要銷往美國、德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在xxxx4年本公司被定為下崗職工在就業培訓基地。現在公司佔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xxxx0平方米在冊工人xxxx人,技術人員15名,工人工資在1000—xxxx0元之間,現年產值達到300萬元,在xxxx1年8月完成了登記出口經營權的審批,在當年10月參加了廣交會簽訂了50餘萬美元的訂單。張曉春是興隆台區下崗女工,xxxx5年8月註冊成立了“xxxx曉春蘆葦工藝品廠”,現有員工30人,作為全市普惠制培訓基地,每年培訓下崗婦女近百名,她創作的蘆葦畫自然精細、栩栩如生,深受國內外人士的好評,xxxx5至xxxx8年連續4年,她帶着下崗姐妹一起製作的蘆葦工藝畫參加了省政府組織的“全省下崗失業人員創業成果展覽會”;xxxx6年9月份又參加了在長春舉辦的“東北三省下崗失業人員創業成果展覽會”深受主辦單位的好評;xxxx5年,曉春葦藝工藝品畫被xxxx市旅遊局確定為十大旅遊商品。這些公司在帶動本地手工編織業發展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縣區的手工製品生產,形成一條相對完善的產業鏈條。

三、存在問題

一是形成規模的企業很少。我市編織業雖然發展較快,但仍處於自由發展和婦聯初級組織階段。從事編織業的婦女僅1萬餘人,由於缺乏有效的引導,很難形成自己的產業特點和規模,形不成行業整體優勢,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與市場對接不上。拿不到第一手定單,只能到處尋找一些二手、三手加工定單,賺取低廉的加工費,制約了手工製品產業的發展。

二是專業隊伍欠缺。從目前看,我市編織業管理粗放、鬆散,在從事編織業的婦女中,流動性大,有活時就臨時組織人員隊伍,沒有活時各自分散,缺乏固定的從業人員和專門的銷售人員。

三是市場競爭能力不強。從事編織業的婦女大多文化素質偏低,從事編織業僅是為了增加收入,限制了編織業規模化發展。另外,培訓侷限於小範圍,低檔次,輻射面小,而且只是通公路運輸方便的村屯,產業的網絡沒有真正構建,這給編織業帶來巨大的影響。

四、意見與建議

一是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通過多種途徑,切實加大對手工編織業的宣傳力度,舉辦各類展銷會、拍攝專題片、專家講座等多種形式提高手工編織產品的知名度,增強社會對產品價值的認同感,從而提高產品的經濟效益,增強從事手工編織業人員的信心,推動產業的發展。同時,吸納更多的婦女從事手工編織業中,使它真正成為廣大婦女創業就業的搖籃、發揮才智的舞台、創造財富的陣地。

二是建立統一的合作組織。在全市範圍內發現並大力宣傳表彰手工編織業先進典型,鼓勵更多的婦女能人從事加工業、成為優秀的手工編織經紀人,帶動當地手工編織業的發展壯大。積極成立協會,將零散的婦女編織點進行網絡化整合,創出品牌,推動手工業向市場化、規模化邁進。實現大企業、小企業、個體作坊聯動發展,形成當地特色品牌和規模效應。

三是加大扶持管理的力度。政府部門要充分利用政府有利條件特別是優惠政策,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創造尋找商機,要及時協調有關部門解決編織大户工業化經營中所碰到的流動資金、道路設施等具體問題,為編織業創造一個高效、規範、平等的政策環境,扶持編織業的發展,要督促編織業主們揚長避短,吸收先進編織技術,加快創新步伐,不斷提高競爭力,讓更多的老百姓依靠從事編織業實現增收致富。引導編織農户要進一步強化內部管理,流水作業,分工協作,精打細算,以最小的資源消耗和勞力花費謀求最高經濟效益。要進一步樹立大發展意識,克服“小富即安”的觀點;樹立工業化經營意識,克服小手工作坊觀點,拓寬編織業覆蓋範圍,獲得更高經濟效益;樹立產品創新意識,克服恪守舊樣品等待客户的觀念;樹立市場意識,積極主動去預測市場、開拓市場,克服在家等訂單的觀念。

四是強化良好的市場運作。加大婦女手工編織技術的培訓力度,重點培養一批技術骨幹和示範企業,形成產業鏈條,把手工製品企業做大做強,開闢就業和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徑。針對產品無銷路、活源短缺的實際情況,要以市場為導向,認真研究消費市場的需求,迅速提高手工製品的設計和生產水平,培育和開發新的手工製品品牌。要培育一批頭腦靈活、有一定業務渠道、高素質的女經紀人隊伍,為發展手工製品產業牽線搭橋,與市場對接。

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範文

【第6篇】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我國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百姓們關心的重要問題,本文將介紹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1)

一、調研目的:當今社會,科技經濟發展飛速,市場竟爭日益激烈。大學生的就業問題已成為社會的熱門話題。社會需要的人才概念也隨着這一發展潮流而產生變化,掌握當今社會真正需要什麼類型的大學生,對大學生以後就業大有裨益。並且有利於在校大學生了解最新社會人才動態需求,做好準備。調研報告範文

二、調研人:...等五人

三、調研對象:深入農村,城鎮,企事業單位,調研走訪社會各階層

四、調研時間:2022年_____月_____日--2022年_____月_____日

五、調研方法:通過派發問卷進行調研,發放問卷共50份,收回有效問卷50份。(調研問卷及數據統計詳見附錄)

六、調研內容:通過對鄉村、城市、企業及社會各行各業各年齡段人員的問卷調研,瞭解社會對大學生能力的要求,社會人士對大學生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的評價及期待,以及剛畢業已從業大學生給在校大學生的良好建議,對大學生的未來全面發展,成為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的人才,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着重要的影響。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七、調研結果:本次調研中70%的被調察者屬於25-45歲年齡段的各個學歷層次各個行業的人。 從調研中發現,大部分人對大學生關注度還是挺高的。80%的人對大學生未來的發展趨勢比較樂觀,70%的人認為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得十分努力,20%的人認為困難很大。我們不得而知,大學生的的就業前圖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會人士觀念還是比較開放的,90%的人認為名牌大學學生的能力並不比一般大學學生強,。只有保持這種客觀的態度,社會、企業才會給大學畢業生一個公平競爭的平台,普通大學的畢業生們才會拋棄那些沒有必要的包袱,減輕思想壓力,以更加自信的心態在應聘面試的激烈競爭中完整的展示自我。

調研顯示,不同的人對您認為現在什麼專業的大學生更容易就業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例如:經濟類、管理類,機械類、工程類,教育類、語言類,醫學類、法學類,其他。這就説明,社會並不偏向任何單獨某一類專業,俗話説的好行行出狀元,只要我們肯虛心好學,腳踏實地的奮鬥,都會創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地,不能老是抱怨自己沒選對專業了或者是對所學專業失去興趣了,其實,無所謂什麼專業不專業,只要自己愛學習,不是專業的也能成為自己的專業。調研報告範文

社會上認為,大學生的最大優勢在於自信,有理想抱負,可塑性強、有創新精神,思維活躍。當代大學生最缺乏的必備精神是勤儉節約,愛崗敬業,在誠實守信、責任奉獻方面也有待提高。讓大學生清楚的瞭解自己的優勢和缺點,有利於揚長避短,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

調研表明,現代社會對大學教育相對滿意,當代大學生極少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大學校園不只是從前人們讚美吟誦的象牙塔,更是一個鍛鍊能力、展示才幹的舞台。被調研者普遍認為,大學生在校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認真掌握專業知識,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制定長遠的職業生涯規劃,形成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子。大學生不應該在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現代書呆子,而應該接觸社會,開闊視野,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對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早點涉及。

當今社會,大學生可以説是遍地開花、隨處都是,競爭異常激烈,壓力也隨之而升。因此大學生切不可狂妄自大,必須及時充電,增加自身的資本,提高自己的價值。社會上認為大學生要找到理想的工作,除大學文憑外,英語四、六級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優幹、三好證書等還是十分必要的。

調研中,大部分人認為東部沿海發達城市是大學生較為容易就業的地區,因為東部就業崗位多,生活條件優越,可同時也存在勞動力供過於求,競爭更為激烈的弊端。還有不少一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更應該回到家鄉,因為家鄉是從小長大的地方,對周圍環境頗為了解,生活也更加便利。少部分人認為大學生應該嘗試去中西部,隨着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內陸地區慢慢發展起來,就業崗位空缺多,一切基礎設施開始逐步建設,大學生如果能克服困難在那邊安居樂業,也會過上美滿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會為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奉獻自己的一點力量,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由此看出,只要大學生身懷真才實幹,勇敢拼搏,艱苦奮鬥,不只是貪圖安逸享樂,無論走到哪裏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民眾普遍認為,大學生擇業前不應該首先考慮經濟收入、生活環境、工作穩定性,而更應該注重個人發展機會和專業知識的應用,以更加長遠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事業,不只侷限在眼前。社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社會最應該在政策方面給大學生加大支持力度,其次資金、技術方面也應該迎頭趕上。經濟危機下,大學後並沒有被斷了後路,還有很多選擇的機會,比如考研、出國留學、考公務員、選調生、自主創業、直接就業等等。社會人士反映,大學生應該從大二就開始涉及就業上崗、人才市場方面的知識,大三時親身參加社會實踐,將學到的理論應用到現實中去,鍛鍊培養個人職場能力,積累工作經驗,適應工作環境,為大四就業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人們對大學生期望還是蠻大的,都為大學生的未來祝福。

八、調研結果分析:據調研,較受用人單位和社會認可青睞的大學生包括以下幾點:思想素質較高;有事業心和責任感;有吃苦精神;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外語水平高、懂計算機知識;動手能力強;懂專業、會管理、善交際。 而大部分羣眾對當代大學生的看法是:有真才實幹,有專長,高素質,充滿活力。待人有禮貌,孝老愛幼。。。這些優良傳統應該具備。大學生是祖國下一代的希望,大學生的發展意味着祖國明天的興盛。當代大學生活潑向上,青春充滿激情,樂觀自信,有理想有抱負的精神風貌必須發揚廣大。

為了能夠在不遠將來的職場生涯中運籌帷幄,我們大學生還應該具備以下素質和能力:

1、自我決策能力

自我決策能力是一個人能否獨立思考,果斷處事和獨立完成某項工作能力。對於即將畢業走向社會的大學生來説,面臨求職擇業,別人的意見和忠告各種各樣,最終要靠自己決定,這就是對自我決策能力的一次檢驗。在未來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個問題以及它們的變化進展都不可能像在學校那樣有老師給你作指導,而必須靠自己迅速作出決定,及時予以處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決策能力對大學生就業是十分重要的。

2、適應社會能力

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是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現實生活常常不盡如人意,五彩紛呈的現實生活使剛剛步入社會的大學畢業生眼花繚亂,很不適應。大學畢業生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消極現象常常產生不安、不滿的情緒,而常常以改造社會為己任的大學生卻忽視了適應社會這個前提。人類文明總是在繼承與創新的矛盾運動中發展的。適應社會,正是為了擔當社會賦予我們的職責和使命。適者生存,生存正是為了發展。對社會、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退縮,更不是對消極現象的認同,大學生只有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走向社會後才能儘可能地縮短自己的適應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3、實踐操作能力

實踐操作能力是人們知識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在現實生活中,尤其是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大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其作用的發揮。比如,作為一名教師,只有豐富的知識還是不夠的,還要有把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應注意克服只注理論學習,而輕視實踐操作的傾向。一個大學畢業生如果在實踐操作上有過硬的本領,一定會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仍以教師這個職業為例,許多用人學校在挑選畢業生時,往往注重的是畢業生的試講能力和試講效果,而不只是他們的專業考試成績。

4、表達能力

表達能力是指運用語言闡明自己的觀點、意見或抒發感情的能力,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個人想讓別人瞭解你,重視你,更好地發揮你自己的才能,前提就是要有表現自己的能力。要準確表現自己,就離不開出色的表達能力。不僅在參加工作走向社會後,會立即強烈地意識到這一點,而且,在求職擇業的時候就會有深切的感受。比如撰寫求職信、自薦信、個人材料,回答招聘人員提問,接受用人單位的面試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較強的表達能力。

5、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實際上就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社會上的人際關係遠不如學校中的同學、師生關係那麼簡單。大學生步入社會後,要與各種各樣的人發生這樣那樣的關係。能否正確、有效地處理、協調好工作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係,不僅影響一個人對環境的適應狀況。而影響着他的工作效能、心理健康、生活的愉快和事業的成就。因此,大學生自覺地培養良好的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6、組織管理能力

雖然不是每個大學畢業生都會從事管理工作,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每個從業者都會不同程度地需要組織管理才能。現代社會職業表明,不僅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應當具備組織管理才能,其它專業人員也應當具備。隨着時代的發展,純書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近年來,許多用人單位在挑選錄用大學畢業生時,在同等條件下,往往會優先考慮那些曾擔任過學生幹部,具有一定組織管理能力的畢業生。這正反映了時代的客觀要求。

以上主要是從普遍性這個角度來談大學畢業生應具備的知識的技能,此外,大學畢業生如能撐握一技之長,諸如文藝、球類、駕駛等等就更能增加順利就業的砝碼。

社會需要全面發展的人才,大學生就是這方面人才的後備軍,我們有能力、有責任、有信心把祖國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九、調研總結與建議:雖然時下大學生越來越普遍,大學生的地位也不如昔日高級。但這也是社會發達的一種表現,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發展的必然。説明了國家的教育越來越普及,全民素質不斷提高。再者,與中國十三億人口的相比下,時下大學生的數量也是偏少的。因此,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也是無可厚非。因為我們是建設祖國的生力軍,是早晨八九點中的太陽,世界屬於我們,未來也掌握在我們手中。瞭解當代社會對我們的要求是必須要做的,這會讓我們懂得社會最新的發展動態,時刻做好準備。通過這次調研,我們更加清楚了自己社會地位,身為大學生的責任和義務,以及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我們在校大學生一定會珍惜大學階段的學習機會,把握年輕的大好時光,讓今天的大學校園更美好,更燦爛;我們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社會的步伐,讓明天的祖國更加繁榮昌盛,揚眉吐氣。

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2)

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研範圍覆蓋華南師範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研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研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研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研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見圖1所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研結果表明(見圖2):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調研結果見圖3)。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具體情況調研結果見圖4、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研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説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見圖5)。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詳見圖6)。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研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詳見圖7)。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

。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説,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大學生失業的原因及對策

摘要本文論述的是大學生的失業問題,通過分析失業的情況和原因,得出相應的對策以及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種趨勢的結論。

關鍵詞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週期性失業、供求矛盾、市場缺陷。

正文作為一名大學生,我想就業這個詞對於我們來説都是很敏感的,我們大多數大學生讀四年大學無非是為了以後能找到一份自己比較滿意的工作,但是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卻是我們有可能失業,這給很多大學生很大的打擊,甚至有損我們讀大學的積極性。記得我們社會問題研究老師對我們説過一句話,我印象很深,他是這樣説的:現在大學生就業難,難道真的是企業不需要大學生了嗎?是啊,難道真的不需要了大學生了嗎?不是的,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大學生失業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是結構性失業。由於學習期間社會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地區結構等)發生了變化,畢業生的專業、知識、技能、區域分佈等不適合經濟結構變化的要求,畢業時不能適應就業市場需要而造成的不能順利就業。

二是摩擦性失業。畢業生對用人單位的發展空間、工資待遇、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等等有自己的期望,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學習成績、專業技能、個人素質等也有一定要求,由於雙方要求不一致導致畢業生沒有用人單位接收的情況。

三是週期性失業。週期性失業原意是指由於經濟衰退、總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失業。我國目前經濟持續增長,並沒有出現經濟衰退的情況,但是隨着高校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多,社會對畢業生需求量增長速度滯後於畢業生人數增長,導致有效需求不足。

那為什麼會出現上述情況呢?原因有三:首先,供求矛盾是導致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5萬人,大約有35萬畢業生就業時未找到工作;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45萬人,未就業畢業生人數超過50萬人;xx年全國高校畢業生212萬人,預計畢業時未就業人數將超過70萬人1。未來幾年,高校畢業生就業人數和畢業時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還將急劇增長。畢業生就業人數的增加,促使畢業生就業市場發生了新變化,畢業生就業逐漸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使廣大畢業生面臨更加激烈的就業競爭環境。在供需見面,雙向選擇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下,畢業生作為人力資源提供方通過就業市場擇業,用人單位作為需求方在就業市場中選拔畢業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實現均衡,否則則會失衡,導致就業難。供求矛盾的表現主要有:畢業生的專業結構、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學歷層次,甚至就讀院校等等不適應市場需求;畢業生的擇業傾向與技能等不適應市場需要;畢業生的擇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要求不一致等等,這些矛盾的存在,導致了非自願的摩擦性和結構性失業。

其次,市場缺陷也是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成因之一。市場發育不充分、不完善,市場化程度低;圍繞高校、地區、行業存在不少就業市場,但是未形成較統一的大市場,導致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搜尋成本較高;市場規則不統一,部分市場甚至秩序混亂等等。導致就業市場的不完全競爭、不完全信息和較高成本,影響就業。當前買方市場中的不完全競爭會導致兩種現象:一是部分用人單位的人才高消費,二是一些畢業生被迫退出市場,形成周期性失業;市場信息不完全會導致摩擦性失業或結構性失業;市場進入和運行成本較高則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上的週期性失業。用人單位招不到滿意的畢業生,畢業生找不到滿意的單位,是市場不完善、信息渠道不暢通的直接體現。

此外,就業難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原因。例如,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滯後,制約了人力資源的充分流動。雖然這種現象隨着人事代理等中介服務措施的出現得到了一定緩解,但是距離由畢業生就業障礙轉變為就業動力還有不小差距。

那要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

第一:要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實現高等教育與社會接軌,增強畢業生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高等學校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主要陣地,社會和市場發展的需要應該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導向。增強學校與社會的聯繫,根據社會需要開設專業、設置課程,不斷革新教學形式和內容,才能使高等學校更好地履行社會服務職能。

無視社會需要,盲目培養,就會導致高校畢業生不適應用人單位需要,在就業市場上缺乏需求,形成結構性失業。高等學校應樹立科學的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以質量為基礎,培養服務社會各級各類需要的多種人才。在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市場需求,建立科學的評價、分析和預測體系,把握社會實時經濟走勢和就業市場的變化情況,按照社會發展方向設置專業,有效地消除結構性失業。這是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根本思路。

第二:高校教學改革中應堅持推進素質教育,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優化人才培養結構。

市場需求是多樣化的,不同崗位對畢業生素質的要求就不一樣。如果高等學校培養出的學生千##第律,或是心理素質差,或是動手能力差,或是社會適應能力差,其結果必然就是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和吸引力。素質教育強調個人素質的發揮,因而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畢業生,可以有效地提高畢業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增強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競爭力,克服摩擦性失業。

第三:着力提高就業指導和服務水平,增強畢業生的擇業技能。

在就業市場上,畢業生缺乏必要的求職技巧、擇業技能差是導致摩擦性失業的重要原因。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作為畢業生就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應當充分發揮服務職能,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着力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科學地分析市場、客觀地認識自己,有效地消除供需矛盾。通過就業指導和服務,幫助畢業生掌握一定的擇業技巧,善於利用市場信息,善於在就業市場中推銷自己,通過市場落實就業單位。

第四:加快完善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

要重視和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就業市場的信息化。充分而有效的信息可以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效率,實現節省資源和提高效益的目標。當前大學畢業生就業市場中信息不充分是影響用人單位選材和畢業生就業的突出問題,因此,加強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化建設是當務之急。國家、地方和高等學校要圍繞畢業生就業市場建設立體化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和信息服務體系,互相聯繫,互相補充,促進就業市場中的充分信息,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更多的選擇。同時還要制訂相關規定,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管理。有效的調控和管理是市場發揮優勢的重要保證。目前畢業生就業市場中還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亂、缺乏監督的情況,不利於就業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各級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畢業生就業市場的調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關管理辦法和規定,為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統一規範,保證市場秩序。

第五:積極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多渠道、多形式就業。

處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的大學畢業生和高校教育工作者都會發現,我們所面臨的時代是一個快速變革的時代。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創新的思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積極引導畢業生突破傳統的就業觀念的束縛,樹立與時俱進的就業觀,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自覺樹立自主創業的思想觀念,主動到基層就業。努力實現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學擇業,積極創業。

大學是我們許夢和圓夢的地方,我們來的時候躊躇滿志,我們走的時候也絕對不要留下任何遺憾。雖然大學生難就業已成為一種趨勢,一個比較難解決的問題,但是我們絕不要就這樣失去了信心。或許我們以後找不到稱心的工作,但是我們也還是要有我們來時的那顆火熱的心,把我們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不要管以後會怎麼樣,只要我們在這四年內無愧於心,這樣就夠了,如果我們太注重結果的話我們有可能欣賞不到沿途的美麗的風景,畢竟結果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能夠想通這一點,那麼我們就不會失去信心了,所以我們要把握好現在,把什麼就業煩惱都拋到一邊,認真學習,我想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第7篇】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2022

大學生在畢業後,就業情況就成為了一個所關注的話題,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蒐集的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供大家參考,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xx在xx大記者見面會上指出:“人民期盼有更穩定的工作”。黨的xx大報告,用相當篇幅部署了高質量就業工作。為落實xx大精神,瞭解羣眾對“如何提高高質量的就業”的想法和意見,給縣委、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依據,根據縣委的安排,xx縣人社局近日開展了為期10天的就業工作情況調查。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勞動力基本數據

xx縣勞動力總量(男16-60歲,女16-55歲)877514人,其中男488356人,女389158人。16-30歲301207人,31-45歲293817人,45歲以上282490人。富餘勞動力數量64302人,佔勞動力資源總數的7.3%.全縣外出務工人員總數達38.3406萬人,其中,省外務工24.4867萬人,市外務工36.1721萬人。

二、xx縣就業工作基本情況

奎年來,xx縣把擴大就業,作為農民增收、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堅持內轉、外輸、創業並重,服務、培訓、維權並舉,初步形成了“轉移一人、富裕一家;轉移幾人、改變一個村莊;轉移一批、帶活一方經濟”的就業新氣象,全縣勞動力就業已達65萬人,遍佈全國60餘個大中城市,年創勞務收入40億元,占人均純收入的48%。20xx年以來,xx縣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2萬人,城鎮新增就業7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9000人,《》、《中國勞動保障報》、《中國就業》、《經濟日報》、《山東就業》多次推廣xx縣的經驗。xx縣先後被山東省的人民的政府命名為“山東省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示xx縣”。

1.建立勞動力信息“新聞發佈會”制度。xx縣積極探索拓寬勞動力轉移培訓、用工等信息收集的途徑和形式,建立勞動力轉移“信息發佈會”制度,並充分調動28個鄉鎮、辦事處人力資源保障機構工作人員和1174個村、社區勞務信息員的工作積極性,利用電視、短信、電話、宣傳冊,保質保量把用工信息傳送到羣眾手裏,提高信息發佈的實用性和可靠性,探索適應城鄉的勞動力轉移信息發佈新機制。過去,羣眾外出務工,由於缺乏準確高效的用工信息,人往哪裏去、哪裏能掙錢,都是跟着感覺走。信息不暢已成為制約就業的一個瓶頸,xx縣就業服務部門加大了用工信息發佈力度,通過市場服務大廳、城市電子屏、互聯網、大眾媒體、電視台、手機短信、宣傳服務卡、網站等多種措施和先進科技手段,發佈真實準確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層協理員深入村鎮、農民聚居地,開展一對一的宣傳服務,在政府、企業和外出勞動力之間,搭建一個完善的農村勞務就業信息服務平台,減少勞動力轉移無序流動,提升勞動力轉移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為克服勞動力轉移盲目無序輸出,xx縣每年春節前,還要開展一次勞動力轉移資源和企業用工情況調查,根據調查中瞭解到的情況,建立縣級勞動用工數據庫,進行網上發佈,使勞動力轉移求職與企業招工信息對接,開展針對性的勞動用工服務。

2、幫扶傾真情。xx縣積極落實國家扶持就業的各項優惠政策,將招收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納入招工獎勵體系,獎勵招收一定數量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的企業,根據用人單位招用下崗失業、進城農民的人數給予融資擔保、税收減免、貸款貼息、社會保險補貼、崗位補貼。xx縣加大招用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獎勵力度,xx縣建立公平、公正的就業援助制度,將招用下崗失業、進城農民納入現行再就業政策扶持範圍、職工社補範圍、殘疾就業援助範圍、零就業家庭就業援助範圍,依照相關規定享受相應的再就業政策,免費提供就業崗位及生活救助等援助。他們還鼓勵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自謀職業,對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從事個體經營的,給予免繳登記類、證照類和管理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有的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在外打工多年,有一定積蓄,創業有技術,從而使自主創業成為可能,但創業初期,創業缺乏資金的是必然的,針對這些特點,xx縣制定了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創業貸款指導意見,建立了小額擔保中心,為下崗失業人員、進城農民創業提供資金擔保。20xx年,xx縣已成功發放小額擔保貸款1600萬元。

3、陽光培訓送温暖。xx縣實施培訓、生產“兩不誤、兩促進”培訓模式,靈活安排培訓場地,以實驗室、車間、田間為培訓課堂。莊寨鎮農民工趙小紅高興地説:“培訓送到車間、田間,學技術不耽誤打工掙錢,人社局想得真周到”。xx縣針對下崗失業、農民工缺少勞動技能、就業能力弱的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技術培訓,使下崗失業人員、務工農民實現了由體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通過整合縣內教育資源,以縣就業培訓中心和技校為重點,社會力量辦學為補充,設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開展崗前崗中實用技術培訓和“儲備式”技術人才培訓,先後對兩萬多名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進行了系統的專業技能培訓,為他們建立起門類相對齊全的技能人才庫。同時,xx縣還配合用工單位需求,對下崗失業人員、務工人員進行政治理論、安全生產、文明禮節等方面知識培訓,提高農民工自身素質和崗位競爭力,使他們幹得好、留得住,力爭讓每個農民都吃上“技能”飯,懷惴技術闖四方。xx縣圍繞市場需求優化培訓結構,開展定向、訂單和儲備式培訓,培訓出一批專業對口、質量優良的下崗失業、農民工隊伍,提高了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的擇業競爭能力。xx縣根據用工企業向就業部門提供所需工種、技術、人數、薪金信息,組織培訓。這種“用人單位下訂單、培訓機構列‘菜單’、政府補貼來買單”的“三單”培訓模式,提高了勞動者素質,解決了企業招工難題,增強了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求職培訓的針對性,讓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更快上崗、人盡其才。xx縣實施技能培訓國家認證制度,對培訓合格農民工進行“包裝”,為他們頒發國家承認的技術等級證書,貼上“專業技能”的商標,力促下崗失業人員、農民站得住、能發展。仵樓鄉農民工王洪娥參加了消防、保衞培訓,在北京城建集團打工期間成績突出,被授予“北京傑出外來務工青年”稱號,被轉為北京户口。據統計,目前xx縣參加“技能”培訓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中,有6000多人擔任單位技術骨幹,4000多人在城市落了户、買了房。技能培訓使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成為勞動力市場上的'香餑餑'。

4、留守兒童留守不流淚。xx縣是勞務輸出大縣,最讓外出務工農民放心不下的是家裏的“留守兒童”。為此,xx縣人社局、計生局、縣婦聯牽頭成立關愛留守人員領導小組,組織各鄉鎮、街道、村為單位成立幫扶小組和服務中心,向農民工“留守兒童”送温暖、送關愛、送真情,確保留守兒童擁有一個輕鬆、健康、愉快和豐富多彩的童年生活。xx縣以教師為主體,推行“代理家長”,讓農民工留守兒童有一個氣氛融洽的家。xx縣各中國小積極在留守學生中開展主題班會,任課教師為留守兒童進行心理輔導,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留守兒童”信箱,與學生通過通信交流,讓留守學生在融洽的氣氛中傾訴自己的酸甜苦辣,讓更多的人關注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留守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以就近的原則,對農民工留守兒童進行結對包保。學校和結對教師簽訂“結對包保職責”,對留守兒童從學習上指導,心理上疏導,習慣上引導,着力提高學習成績,着力保障健康,着力培養良好習慣。xx縣以村級基層組織為主體,督促村幹部和現有監護人履行撫養監護義務;以計劃生育幹部、人社所工作人員為主體,配對“愛心家長”,建立長期深入聯繫,給他們以温暖與呵護;婦聯開展“婦委會聯繫留守兒童”活動,組織婦女為“留守兒童之家”捐贈玩具、體育用品,讓留守孩子在“留守兒童之家”尋找快樂;xx縣統戰部、工商聯、教育局、企業家協會共同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同心工程”,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盒,收集學生學習與發展的重要信息以及“留守兒童”的家長聯繫方式,監護人的姓名、地址、聯繫方式等詳細記錄,認真記載“留守兒童”成長的過程和特點,認真打造出符合xx縣實際的系列“同心”品牌。xx縣供電公司青年志願者開展以'關愛留守兒童'為主題的系列青春光明行活動,幫助他們對因經濟困難而失學的兒童進行了調查摸底,對特別貧困的15名失學兒童進行救助,每人發放助學金300元,各供電所青年志願者還同4名以上的留守兒童建立了結對聯繫,重點解決生活、學習、用電等方面的困難,督促其按時完成學業,避免父母不在身邊出現學習下滑、不務正業現象發生。xx縣建立“愛心熱線”,每月免費為留守兒童提供至少一次與父母交流的機會,幫助留守兒童與父母進行情感、生活、學習情況的交流。xx縣還認真落實留守兒童“兩免一補”政策,建立貧困留守兒童資助制度和助學金制度。

5、“勞務經紀人”助農民就業。xx縣將培養壯大農村勞務經紀人,作為推進農民工就業的重要抓手,着力加強農村勞務經紀人隊伍建設,發揮經紀人的輻射帶動作用,有效促進了農村轉移就業。目前全縣從事勞務輸出的經紀人達到1000多人,輸出種類涉及20多個行業,勞務經紀人已成為推動農民工就業的重要力量。xx縣摸清底數,廣泛建立組織,凝聚農村勞務經紀人;抓培養,讓勞務經紀人成為“領頭雁”;強化培訓,提高勞務經紀人自身素質;規範管理,打造了一批能征慣戰的勞務經紀人隊伍。xx縣以鄉鎮、街道辦事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所為依託,加強對勞務經紀人的培養和管理,引導培養有頭腦、有路子的青年參與勞務經濟工作,發展壯大勞務經紀人隊伍。對優秀的勞務經紀人,在政策、信息等方面給予扶持,使他們成為規範的勞務中介機構。xx縣為勞務經紀人建立個人檔案,為他們提供政策諮詢等服務,定期免費發佈勞務信息,幫助有實力、有條件的勞務經紀人在用工密集的大中城市設立聯絡處。xx縣人社局以維權促輸出,幫助經紀人解決外出務工人員在拖扣工資、勞動仲裁、生產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突出問題,解除勞務經紀人維權不力的被動局面。xx縣充分利用現有職業教育政策和轉移培訓政策,通過開展技能培訓合作,探索“教育合作帶動轉移輸出模式”,實現充足的勞動力資源與優質的教育資源、豐富的用工資源的有效對接,促進農村新生勞動力的穩定就業與户籍轉移。xx縣積極探索勞務輸出新模式,通過“勞務公司與經紀人、勞務能人鏈接模式”,將經紀人、勞務能人隊伍組織起來,成為一個相互協作、共同發展的團隊,進一步鞏固和擴大農民工就業空間和服務網絡,努力打造特色勞務“xx縣品牌”。xx縣加強輸出地與輸入地的聯絡對接,在青島、濟南、廣州、深圳、蕭山、蘇州、常熟、義烏、東莞、、北京等地建立溝通合作機制,以勞動力輸出、就業服務、維權為合作基礎,逐步拓展到技能培訓、組織輸送、跟蹤服務、勞務代理、信息服務的全方位合作。同時,積極拓展境外勞務輸出領域,在境外勞務輸出方面作出亮點。xx縣積極組織“十佳勞務中介公司、十佳勞務經紀人、十佳勞務品牌”的評選活動,為勞務市場主體發展營造良好氛圍,促進了xx縣勞務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勞聯集團原來xx縣一家叫“匯思勞務”的小公司,幾年來,在xx縣人社局支持下,得到迅速膨脹。目前,公司擁有員工近萬名,旗下擁有200多家連鎖店和直營店,遍佈濟南、北京、上海等國內100多個城市以及英國、德國、芬蘭赫爾、日本、韓國等國家的部分城市,年營業額50億,主營業務有勞務外包派遣、民工酒店、學校、老年公寓,辦有《勞悟》雜誌、大型就業網站,目前已經形成從招工到用工服務、教育完整的產業鏈,公司是國內人力資源行業首家通過iso9000國際質量標準認證的企業。

三、存在問題

1.勞動力文化程度低,職業技能差。近幾年,新一輪“讀書無用論”在蔓延,使學生輟學率居高不下。調查顯示,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是勞動力的(實踐調研報告2022)主體,共558593人,佔67.4%;擁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勞動力109966人,佔32.6%。勞動力中,參加勞動力技能培訓人數101766人,佔26.4%,有專業技術職稱的佔2.2%,獲各種技術等級證書的佔18.2%。薄弱的文化基礎限制了他們的就業能力,大部分勞動力從事勞動密集型、低報酬、沒有技術含量的苦力工種,主要集中在紡織、服裝、、建築業、服務業、住宿餐飲業、批發零售業等六大行業,從事職業危險性較大的工作,有35%勞動力從事建築勞務。

2、部分員工待遇低,權益難保護,就業單位不穩定。勞動力中,58%在個體私營企業打工;19%從事修理、裝修、搬運、拾荒、攤販等流動性工作;在外資或港澳台資企業打工的佔11%;在國有或集體企業打工佔7%。61%以上的個體私營企業不與打工者簽訂勞動合同,42%的勞動力經歷過解僱的遭遇。員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低、社會保障水平低、工資水平總體偏低;工傷及職業病多、加班多、勞動爭議多。平均每天加班時間2.36小時,同工不同酬,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30%的農民工月工資在1500元以下。工作時間長,沒有加班工資,拖欠工資的情況時有發生,29%沒有基本勞動安全保障,58%的農民工同工不同酬。權益得不到保護,現在,工傷認定把用人單位提出申請作為傷殘者提出申請的前提,有6%的員工認為這樣會造成工傷無法認定;有11%的農民工反應工資拖欠方面存在行政程序時間過長的弊端;有9%的員工反應仲裁與訴訟制度存在環節多、時效短、費用高等問題;有2%的員工反應法律援助無力,員工權益缺乏有力保護,受欺侮,有17%的農民工遭受過休息權、獲得報酬權、傷殘醫治權、人身自由權受侵害的遭遇。11%的農民工有過工資被剋扣或拖欠的經歷。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1年以上的只佔15%。

3、農民工户籍受限制。户籍壁壘是農民工身上的最大枷鎖,是“農民工”概念產生的根源,也是農民工無法與城鎮居民處於同等地位、享受同等權利的最終根源。現行户籍制度人為地附加在户籍制度以外的一些社會功能,導致了當地居民和農民工在就業、培訓教育、勞動用工、醫療、税賦等方面的待遇不同,使農民工只能作為城鎮的暫住人口,不能享受與城鎮居民平等的權利,人為地製造了等級和利益差別,加深了城鄉分割的裂痕,造成了對農民工的歧視,無法使農民工在城鎮安居樂業。農民工在城鎮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被封閉的城鎮體制拋向城鎮公共政策和城鎮管理的社會邊緣,被限制享有當地城鎮居民的公共資源。調查顯示,希望解決户籍限制的農民工佔87%。

4、大學生存在就業難。由於高校專業設置與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錯位,大學生存在結構性供需失衡。一些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有較大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一些學校仍然沿襲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一些學生高分低能,個人綜合素質欠佳,動手能力差。學校講授的知識沉舊,轉化率低,知識離市場需求較遠。大學生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就業期望值過高,希望能夠找到收入高、待遇好的單位,“高不成,低不就”,嚴重影響擇業與就業。地域偏好嚴重,就業天平失衡,大學生就業意向多集中在大城市和發達的沿海地區,希望留在城裏,不願意去農村、去基層。目前勞動力市場管理粗放,人才市場配置、服務手段、服務方式落後,學生就業渠道不暢,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

5、失地農民就業問題.千百年來,土地始終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城鄉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被剝離出來,一個新的社會羣體,失地農民隨之迅速擴大。在失地農民羣體中,勞動年齡段內的人員佔大多數,做好就業安置工作是解決他們生產、生活出路的根本保證,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條件。失地農民就業是當前就業工作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大量因失地而失業的農民的生存問題,必須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儘快高質量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

6、“結構性失業”問題。目前xx縣勞動力40歲以上的佔78.69%,而用人單位通招工,82.6%以上要求年齡段是35歲以下。大齡農村留守勞動力教育程度低、沒有技術特長,遇到了就業上的“坎”,受到用工單位的冷落,處於“年齡供求結構性失業”狀態。目前一方面企業招工困難,另一方面部分大學生及大量40歲以上的農村富餘留守勞動力找不到工作,處於結構性失業狀態。

四、建議和對策

通過此次調查,對xx縣“如何提高高質量的就業”面臨的困境和問題,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xx縣人社局張本朝分析説,新生代勞動力職業技能晉升的意願比較強烈,而現實中其職業升遷存在種種障礙;渴望融入城市,但嚴格的户籍制度和高昂的生活成本阻礙着他們的城市夢想。老一代屬於生存型員工,為養家餬口到企業上班,但新生代員工進入城市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他們不滿足於重複的工作,不希望只是城市的過客。他們維權意識強,經常會對加班費很低的血汗工廠説不。他們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不想吃苦,工作耐受力低。“新生代”員工的文化水平和聰明才智普遍高於老一輩,這是優勢;但有一部分人,沒有老一輩踏實肯幹、吃苦耐勞,他們個性張揚、卻相對浮躁。新生代農民工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豐富多元,而現實工餘生活顯得單調。“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新生代勞動力要想真正融入城市,還得學學老一輩,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才行。要解決上述問題,不能指望人社局單方面解決,建議政府積極介入,政府、企業、員工三方面共同完成。根據我們調研情況,現建議如下:

1、建立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按照縣委規劃,2022年,縣城人口要達到50萬。要完成這個目標,每年進城的這4萬人,要有穩定的崗位、穩定的收入,否則一切都可能落空。要落實縣委總體規劃,建議建立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就業創業基地,以原12平方公里的大城東物資文化交流會商貿物流區為核心,涵蓋衣、食、住、行、購、娛等功能區,設農林牧漁特色產業和產品經貿區、工業產業和產品經貿區等8大功能經貿區。凡進入就業援助基地的“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縣政府免費給予安排攤位,縣人社局給予3至5萬元的無息擔保貸款,作為攤位運轉費用,人社局並按政策規定給予就業補貼、職業培訓補貼、社會職業中介服務補貼。為進一步拓展就業幫扶人員就業途徑,讓就業幫扶人員學習創業的方法,增強創業的本領,引導他們轉變觀念,還建議以幫扶創業為突破口,在“就業基地”設立幫扶人員創業孵化區,在場地、資金等方面給自主創業以大力支持。設立“創業基金”,完善資金支持、税費減免、工商註冊、納税手續辦理、户籍遷移等優惠政策,努力營造能創新、敢創業的良好外部環境。引領政策不僅會讓進城創業羣體獲得了“血液”補充更加健康,還會激勵小老闆不斷誕生,使xx縣進城創業羣體數量大幅度增長。這個羣體的不斷壯大,拉動進城創業就業的倍增效應將會更加凸顯,實現了“扶持一個人,帶動一批人”。

2、政府創設公益崗位,安置一批“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為了做好對進城創業人員的就業援助工作,除建議建立直接吸納的就業基地,集中安置一批人員外,還建議健全購買服務的社會基地,通過保潔、環衞、保安、治安、執勤過渡安置一批。我們還建議推進公益性崗位市場化運作,調動社會方方面面的力量,不斷擴大就業渠道,安置吸納一批進城購房創業人員,建議制定政府公益性崗位管理使用辦法,考慮設立農村管理公益性崗位、農村技術服務公益性崗位、衞生服務公益性崗位、社區體育公益性崗位、社區老年人殘疾人幫扶公益性崗位、大學畢業生企業見習公益性崗位。即改變了公益事業沒有專人抓的局面,又把社會管理的觸角真正延伸到基層,體現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關心民生的具體行動;即解決了“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又維護了社會穩定,起到“一舉多得”的作用。建議制定公益性崗位的招聘辦法,規定招聘對象,明確由用人部門協同人社部門負責招錄。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被聘用後,用人單位與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簽訂一年以上期限的公益崗位協議。用人單位要按月支付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工資,並繳納社會保險費包括養老、失業和醫療保險費,人社部門給予崗位補貼。這種政策的扶持,保證了公益人員的穩定性。人社局成立公益性崗位管理辦公室,採取實名制管理,公益崗位人員的日常管理放在街道、社區、用人單位,根據工作需要隨時集中使用。建立由羣眾當評委、社會當考官的考核獎懲機制,對工作積極、羣眾比較認可的公益崗位人員,通過多種形式予以宣傳和表彰。人社局公益性崗位管理辦公室,完善明查暗訪的督導抽查機制,使每個公益性崗位管理員有壓力,有動力,有活力。公益性就業崗位的推出,對於弱勢羣體在滿足自我尊嚴,鼓勵農民進城,實現自我價值等多方面有着與其他政策無法比擬的功能。提供的是一個崗位,獎勵幫扶的則是一個家庭。

3、建立標準化的職業指導室。今年,xx縣人社局兩名同志考取了“國家一級職業指導師資格”,建議xx縣參考青島、煙台先進縣市的經驗,設立高標準的職業指導室,針對求職者缺乏對職業和對自我的瞭解、職業定位模糊、無法順利就業的特點,對其進行鍼對性職業指導,更好地引導求職人員轉變就業觀念,提高求職能力。通過職業測試、性格測試,確定就業方向,順利實現人職匹配。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較低,這就要求職業指導人員做好他們的思想工作。他們並非無路可走,關鍵在於轉變就業觀念,固守傳統的就業觀念無疑關上了再就業的大門,轉變就業觀念就會拓寬就業渠道,壓力會變成動力,挑戰會變成機遇。個別人員不願幹髒、苦、累的工作,對工作單位和職業挑三揀,有的對職業的要求是既要高工資,又要輕鬆體面,不願意放下架子,這山盼着那山高,這樣往往失去了很多機會。相反,那些任勞任怨、吃苦耐勞的人員就業時就容易多了。新一代打工族更加挑剔,他們起點較高,但“眼高手低”,雖然跑遍各大招聘會,依然找不到合適的工作。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職業指導師首先要改變他們的觀念,在挑剔企業之前先給他們定好位,繼承上一代打工族吃苦耐勞的精神,從基層做起,積累實踐經驗,提升職業素質,掌握實際可用的技能,把自己從普通工人提高到企業必需之才。職業指導關係到社會發展穩定大局,關係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是重大的經濟問題,更是重大的政治問題。xx縣要通過“精細化”職業指導,努力促進就業服務從宏觀式服務向標準化服務、被動式服務向主動服務、粗放式服務向精細化服務轉變,積極為服務對象提供精細、規範、人性化的就業指導。

4、鼓勵用人單位安排吸納進城創業人員。本縣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等用人單位吸納經認定的“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並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人社局按政策給予下列補貼(一)一次性補貼。本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勞務派遣類公司除外),用人單位吸納經認定的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並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一次性補貼。其中,屬於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的,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10000元;屬於進城農民以及一次性繳納社會保險費已滿2022年的失地農民的,補貼標準為每人每年5000元。補貼期限最長不超過3年,所需費用從失業保險基金中列支。(二)社會保險費補貼。對註冊經營、税基在本區的企業(勞務派遣類公司除外)、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和個體工商户,吸納安置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並按規定繳納社會保險的,給予企業、個人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全額補貼。(三)崗位補貼。註冊經營、税基在本區的企業(勞務派遣類公司除外)和非正規就業勞動組織吸納安置本區户籍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簽訂一年以上勞動合同,且持續穩定提供10個以上困難人員就業崗位的,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核准後,可按本縣最低工資標準的50%給予崗位補貼。崗位補貼與一次性補貼不得重複享受。

5、強化技能培訓。政府制定政策,開展技能扶持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活動。縣技校設立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本人及子女專訓班,專訓班全部免除學員學雜費,每年補助1500元的助學金。並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農民工的實際需要,因需施教,長短中培訓相結合,開展定單培訓、招標培訓,校企結合,利用空閒季節,集中開展建築、縫紉、烹飪、駕駛、修理、餐飲服務、營銷、機械製造、機械化耕作、病蟲害防治、畜禽防疫等多種內容的培訓。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技能,在制定培訓計劃的時,培訓內容緊扣市場需求,緊扣農民工的打工需要,讓農民工普遍感覺“用得上”,“學了不白學”,發揮培訓的應有效果。創新培訓方法,以車間、田間為課堂,通過走出去、請進來、集中培訓、技術示範、技術人員包人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加強對農民工的培訓,讓農民工聽得懂、看得清、學得會,掌握1-2門實用技術。嘗試採取向農民工發放“技能培訓券”制度,讓農民工自主選擇培訓專業和培訓時間,自己選擇培訓學校,農民工缺什麼知識,自己自主選擇學什麼,加快培訓學校優勝劣汰。加大農民工培訓宣傳工作,讓農民真正瞭解國家“免費培訓”及培訓補貼政策,增加參訓積極性。

6、建立準確高效的用工信息發佈制度。信息交流不暢已成為制約高質量就業的一個瓶頸,要加大勞動力信息發佈力度,通過市場服務大廳、城市電子屏、互聯網、大眾媒體、電視台、手機短信、宣傳服務卡、網站等多種措施和先進科技手段,發佈真實準確快捷的用工信息。基層協理員深入村鎮、農民聚居地,對農民工開展一對一的宣傳服務,在政府、企業和農民工之間,搭建一個完善的就業信息服務平台,減少農民工無序流動,提升農民工求職效率和企業招聘效率。

7、規範勞動用工,用法律保障農民工權益。各執法部門要依法規範勞動合同的簽訂、續簽、變更、解除和終止等環節,防止用工違法擴大化。明確規定所有用人單位必須依照法定程序直接與員工本人訂立勞動合同,不得以勞務派遣合同、集體合同或包工頭代簽農民工個人勞動合同。努力清理農民工工資拖欠,建立企業欠薪保障金制度,在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的規定的同時,明確用工單位必須及時發放農民工工資,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的用人單位責令支付工資及賠償金,並對拖欠工資的用工單位給以重罰,不讓農民工流汗流血再流淚。建立符合縣情的農民工社會保險機制,不斷提高農民工待遇,逐漸縮小城鄉差別,讓農民工兄弟過上體面生活。他們建立農民工維權組織,切實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保護農民工利益,增強農民外出務工的信心,用國家的法律、法規來保障農民工的權益不受侵犯。

8、制度層面的建議。讓進城創業“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安居樂業,必須消除所有對農民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制度性障礙;讓他們享受與城鎮勞動者同樣的培訓補貼和創業扶持政策;還給他們所有合法國民待遇,確保他們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平等參與權和分享權;實施“迎接新市民工程”,將已經進城穩定就業的“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轉為城鎮居民,讓他們真正融入城鎮社會,並享受與城鎮原居民同樣的市民待遇。抓緊研究幫助“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城落户的問題,更好地為他們進城落户做好服務;研究農村宅基地和資產權益保障以及促進其貨幣化、資本化的問題,增強他們在城鎮落户、發展的能力;要研究“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到城市發展後原享有政策和集體經濟權益方面的問題;要研究適應他們進城發展的計劃生育政策問題;要研究為“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進城提供住房保障的問題,最大限度保障他們在城鎮的住房需求;要研究完善“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養老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問題;要研究提高農民工醫療保障水平的問題;要研究確保他們的子女接受均等教育的問題,逐步解決他們的子女就學難的問題;要研究為他們提供和市民均等的服務。“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對城市的認同,要遠遠大於對農村的認同;他們不願退回農村;他們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難逾越橫亙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牆。他們懷揣着青春與夢想,“漂”在城鄉邊緣。這一現實要求我們的農民工政策儘快做出調整,為“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條件。建議打破二元體制下的户籍制度障礙,建立城鄉統一的户籍制度,除户口簿、居民身份證、居住證外,取消其他一些不必要的證件,切斷户口與利益之間的關聯,從根本上消除對農民工的歧視。把就業、居住、交税、繳納社保、技術等級作為轉為市民條件,積極穩妥推進農民工城鎮落户。加快商圈建設,優化服務配套能力,努力在“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集聚地引進一批超市、餐飲、文化娛樂配套設施。加快工業園區中國小校、幼兒園等升級建設,解決入園企業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農民、退役士兵、下崗失業人員、大學畢業生”“水葫蘆”一樣到處流動、漂泊,大部分不能在一個企業或地方長久住下去,建議建立社會保險“因人設險、險隨人走”的靈活制度,繳費超過2022年的納入納入統一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部門統籌發展教育資源,把他們子女教育納入教育發展規劃和教育經費預算,免除學雜費,享受相關補助,賦予他們子女在父母就業地享有參加會考、大學聯考的權利。

9、企業優化用工模式。用工荒,最慌的是企業。作為企業,要解決招工難,從長遠看,產業轉型升級才是最終出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企業要對現有設備進行更新或技術改造,淘汰落後設備,同時對員工進行技術培訓和優化組合,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對低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依賴。提高職工工資水平,並建立長效工資增長機制;構建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增加農民工的向心力。採取多種形式,強化企業員工權益保障,健全工資增長機制,給予員工合理的工資報酬、福利待遇,讓員工分享企業發展的成果,增強企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增強員工的歸屬感。提高農民工在企業中的地位,管理者更加關心農民工疾苦,把員工當成企業不可或缺的成員,做到“招得進、留得住”,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抓好員工技能培訓,開展校企聯合,實施工學交替,推薦有經驗的員工到職校學習專業技能。

【第8篇】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一般來講,大學生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一是找工作,二是繼續升學進修,最起碼選擇繼續進修的同學已不算是失業。而對於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願的畢業生,就業難無疑就成為了他們面臨的頭等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20_____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萬餘人,社會就業壓力大,很多畢業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有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經濟知識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人才;三是心理素質,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問題等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在《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xx》一書中指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與發達國家比較,美國約有2.7億人口,大學近4000所,若要達到如此的比例和規模,中國需要辦20000所大學;即使按照韓國目前高等教育的規模水平,中國也要辦近10000所大學才夠。國內總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辦高校,也不過3000多所,大學在校生的人數還遠遠達不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

二是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於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薪水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團委組織的一次針對畢業生的調查中表明,大學生們對薪水要求並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掙1000-1500元,兩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2000元,認為2000-3000元比較合理的佔21%。

三是大學生大多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願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指出:“其實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很需要大學畢業生的,比如説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低收入的技術工作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畢業生也並不過剩!”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並不是人才過剩,而是結構性問題,人才過剩只是相對的現象。有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於月薪2000元堅決不幹。這就表明大學畢業生有主動不就業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調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單位的畢業生中,準備考研究生、博士生者佔總人數的比例高達40.8%。同時,大學畢業生未簽約就已就業的大有人在,他們很可能未列入已就業統計。原因可能是單位藉口試用不願簽約;從事臨時性工作;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學生就業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説,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那麼用人單位發佈信息的時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而且人才交流市場開發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篩選。

2.用人單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宂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方面原因

i.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

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後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裏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

ii.學生仍然期望過高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22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同時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很多畢業生自身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卻不能正確認識,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過高。

iii.學生缺乏求職技巧

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户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準備調研報告範文

【第9篇】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狀況調研報告

一、研究的緣起和目的

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至今,全國高校在校學生人數達2300萬人,規模居世界第一。與此相對應的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連年持續下滑,從xx年的83%降到了xx年的72.6% ,下降了10個百分點。在我國長期被視為天之驕子、從來不曾被就業困擾的大學生,出現了失業問題,而且失業的範圍和規模逐步攀升。大學生就業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問題,並不能簡單地用單一原因來解釋和分析。因此,政府、高校和相關研究部門對於這個問題的解答也各有側重。我們這裏主要討論政府及相關部門在大學生就業問題中所發揮的作用。作為全國高等院校最為密集的地區,北京市海淀區更是面臨着嚴峻的大學生就業問題。海淀區轄內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39所高等院校、22所各類成人高等院校和眾多民辦院校,在校大學生人數佔北京市的79%,每年有xx0多名大學生和5000多名研究生畢業,其中有許多人就在轄區內就業。一直以來,海淀區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問題,不斷總結工作經驗,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大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成績顯著,受到了社會各界的肯定。但是在新形勢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發展的地方。為了更準確地把握高校大學生對政府就業服務的具體需要,更清晰地發現工作中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加以改進,更好地打造服務性政府,海淀團區委聯合北京大學團委理論研究室,以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就業需求狀況為主題組建了課題組,於xx年年7月對海淀區高校大學生進行了抽樣調查。我們期望通過這一調研能夠對該主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提出初步的對策,以便於找準未來政府就業服務工作的着力點,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建立有效的工作機制,使工作舉措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

二、樣本概況與分析

本次調查採取配額抽樣的方法,共調查了300名學生。全面考慮到男女性別比例及專業和年級及學校層次等情況,主要調查包括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工商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城市學院等十所高校,因此能夠一定程度上反映海淀區高校學生的就業問題,不過因為並非隨機抽樣,加上樣本量的限制,因此在進行推論時應較為慎重,此數據能夠為我們的就業工作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建議。

通過發放調查問卷,對駐區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求職意向、求職心態、求職最先考慮的因素、求職要素以及找到好工作主要依靠等問題進行了分析。並且,針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從羣體層面和個體層面找原因,分析了招聘會、基層工作、大學生自主創業等求職渠道對大學生就業的作用。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海淀區政府在就業服務方面的努力工作得到了大多數高校學生的認可和肯定,無論是從宏觀的服務機制、服務內容,還是從具體的服務態度、服務過程來看,都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了切實的便利;同時,政府有必要加強就業政策措施的宣傳工作,使客觀準確的政策信息傳播到更多的個體,以便於大學生更好地開展求職決策;大學生對政府的角色期望中,既有宏觀的總體發展思路上的角色要求,也有微觀的具體落實層面的措施期待。高校作為學生和社會之間的橋樑,擔負着培養人才的重要任務,有必要進一步改進就業工作,完善育人環境,培養更高素質的人才,從個體源頭上緩解就業難問題。

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加強職業意識教育,讓大學生具備緊迫意識,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去了解相關政策。共青團作為高校開展第二課堂的支柱力量,一直以來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大學生對共青團在服務就業中的定位有很多期待,如聯繫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積極開展大學生就業見習活動、開展大學生就業觀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開展高校第二課堂活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服務維權,保障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利益不受侵犯等方面,這些期待對我們共青團更好地配合好政府,培養髮展人才,做好就業服務工作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三、結論與思考

(一)當代大學生就業觀及就業需求特點

1.當代大學生面臨較大的就業壓力,擇業焦慮感普遍存在。

我們仔細考察了駐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的求職心態分佈,半數以上的同學有些焦慮,一成同學非常焦慮。學習階段越高,擇業焦慮感越強。伴隨中國經濟社會改革步入攻堅階段,就業市場總體上表現出結構性的人力資源供過於求的矛盾。適當的焦慮可以促使大學生具備一定的危機意識和緊迫意識,在步入社會之前做好職業規劃;過度的焦慮會導致大學生情緒不穩定,在重大問題面前無法保持足夠的冷靜,降低人的正常水平,造成擇業失敗,造成更強烈的焦慮。海淀區是全國高校聚集區,人才濟濟,競爭激烈。在這種環境下,高校學生揹負着沉重的就業競爭壓力,極易產生焦慮感。

2.當代大學生就業需求呈現多元化、現實化特點。

現代社會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各種思潮不斷碰撞交融,價值觀念趨於多元。不就業族、考研族、創業族、打工族、出國族紛紛出現,高校畢業生就業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多元化的職業選擇可以使得大學生更好地實現就業,充實到社會中的各種崗位上去。大學生作為具備較高文化知識、道德修養的社會羣體,只要善於學習、踏實肯幹,都能做出優秀的工作業績。當前,社會轉型進入固定化階段,利益格局和制度框架均已初步形成,社會主流價值觀也趨於理性,個體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事業成功的追求、經濟利益的考量,都影響着大學生的擇業觀念和求職行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的形成,高校畢業生在享受大眾化教育成果的同時也肩負着就業壓力。嚴峻的就業形勢使得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被選擇者,而根據現實情況和個人特點的綜合因素考慮擇業,將有助於謀得理想職業。

3.當代大學生求職狀況理性與盲目並存。

海淀區高校大學生當中,相當一部分同學有比較清晰的職業規劃,瞭解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部門出台的各項就業政策和鼓勵措施,熟悉用人單位的招聘流程,會通過各種渠道提前實習以獲得就業機會,整個求職過程比較理性;但也有部分同學對政府就業政策不瞭解,缺乏實習見習的機會,缺乏對就業信息的瞭解,表現得比較盲目。理性與盲目並存的現象,有其客觀、主觀原因。客觀上看,政府就業服務工作做得不夠,在就業政策宣傳、就業信息共享等方面還有待改進;主觀上講,大學生個體對就業形勢、自我特點的認識程度不一樣,其所擁有的社會資源也存在差異,不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樣的工作,也缺乏提前實習的機會和知曉政策的渠道。

【第10篇】大學生就業對策研究調研報告

大學生就業關係百姓民生,關乎社會穩定,已經擺上政府工作首要位置。如何充分發揮人事部門職能作用,促進畢業生充分就業,成為我局xxxx年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全區掀起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熱潮之際,緊緊圍繞我局確定的“以人為本,人才強區”主題,我局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就業工作調研組,根據落實科學發展觀對人事部門提出的新要求,就當前市中區大學生就業有關問題開展了調查研究。現將有關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區大學生就業現狀及困難分析

(一)大學生就業現狀

由於近幾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規模擴招,xxxx年高校畢業生更是達到歷年之最,就我區而言,xxxx年畢業人數將達到xxxx人,比xxxx年增加xxxx人,加上xxxx年未就業的大學生xxx人,就業總人數達到xxxx人,同時金融危機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和負面影響的加大,使就業難成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對棗莊學院部分應屆畢業生的調查問卷分析顯示:

1、大學生對xx年就業形勢感到嚴峻。受之前就業形勢的影響,大多數同學還是認為自己的就業受到了影響,其中xx%的同學認為xx年的就業形勢嚴峻,就業難,xx%的同學認為形勢正常,只有xx%的同學認為就業形勢較好,容易就業。

2、無經驗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道門檻。在這次調查中大多數同學認為自己在就業前最欠缺的素質是相關工作或實習經驗,這佔的比例為xx%,有xx%的認為自己的承受克服困難的能力薄弱,還有xx%的同學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是不敢肯定的,除此之外還有xx%的同學認為自己的溝通協調能力有待提高。

3、大學生擇業觀念有所轉變。面對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多數同學的選擇還是偏向於先找工作,對繼續深造並不樂觀,其中的具體數據如下:先就業再擇業 (xx%)留學(xx%)考研(xx%)參軍入伍(xx%)創業(xx%)其他(xx%)。

4、招聘會依然是大學生就業方式首選。xx%的同學期望在招聘會現場可以獲得就業機會,有7%的同學願意寄發自薦材料到公司找機會,還有xx%的想通過就業網站發佈就業材料來獲得機會,還有xx%的想通過熟悉人介紹獲得機會。

5、大學生就業願望與現實不符。大多數同學是比較看好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的,當然對民營企業的選擇佔xx%,比往年有所增加,xx%的同學願意自主創業。可以看出多數同學的這些選擇僅僅侷限在個人理想職業目標,缺乏對現實就業情況的瞭解,存在理想發展方向和現實形勢不相符的問題。

6、大學生自主創業“想説愛你有困難”。選擇自主創業的同學是很少的一部分,這最主要的限制因素還是資金的問題,其次是技術,政府的政策支持等。

7、基層就業為越來越多大學生接受。面對現在的嚴峻就業形勢,大學生在選擇發展方向上,不再像以往一樣盲目奔的向大城市或是沿海地區工作並尋找發展的空間,目前xx%的同學為了先就業,都願意到一基層農村或西部地區發展,但還有xx%的同學依然會選擇一些大城市或是沿海城市。

8、大學生期望工資不因“寒流”縮水。大多數的理想工資為1000元-1500元,佔xx%;有xx%的大學生選擇了1500元-xx元;有xx%選擇了1000元以下;只有xx%選擇了xx元以上。不難看出在在目前這種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大多數大學生對自己的工資期望與xx年相比並沒有發生太多變化。

9、就業指導和能力培訓“呼之欲出”。面對現在嚴峻的就業形勢,和自己在找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有xx%的同學認為在就業前接受各種就業指導和參加一些就業能力的培訓是有必要的。

(二)存在困難及原因

從對部分企業用人狀況和大學生就業調查問卷結果綜合分析來看,大學生就業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困難及原因:

1、企業就業崗位有所減少。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用人熱情降低,需求縮水,導致對畢業生的吸收量減少。就今年來看,回我區就業的畢業生預計是xxxx人,據初步統計企業單位(含大一點的個私企業並且通過人才市場招聘畢業生的單位)能提供畢業生就業崗位大概有xxxx個,僅xxxx年應屆畢業生就業崗位就缺口xxx個。

2、機關事業單位和基層服務崗位有限。機關事業單位進人嚴格受編制控制,並且統一面向社會招考,實行“凡進必考”,淘汰率很高,對吸收應屆生不太有利。到農村去、到基層去的思想雖然被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所接受,但“三支一扶”、“一村一名大學生”等基層服務項目提供的崗位卻是非常有限的,競爭也相當激烈。就今年預計總共提供的就業崗位不超過200個。

3、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個私企業雖然崗位相對較多,但是又存在着結構性矛盾,過剩專業人滿為患,緊缺專業虛位以待,從而出現了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很多崗位招不到人才的錯位現象。並且首選個私企業就業的畢業生很少,招聘會上看的人多報的人少。

4、畢業生及其家長乃至社會就業觀念和擇業意識存在偏差。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和擇業定位不夠準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就業,主要考慮穩定、有保障、收入高,“趨利就業”成為很多畢業生的共同就業去向。如報考公務員,無論學歷高低,自身專業,自己適合不適合,今後有沒有發展,一味踴躍報考,不考慮別的機會,屢敗屢戰,別無他求。也有一部分畢業生就業角色意識不強,就業依賴性思想比較嚴重,沒有獨立闖蕩意識,有業不就的情況也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就業難應對措施及建議

(一)採取的主要措施

當前,各級對大學生就業都是前所未有的關心和重視,從國辦發〔xxxx〕x號文提出的x項措施,到省裏近日召開的就業工作座談會提出的x大重點,對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這對我區來講,既是壓力,又是動力,我們將在這兩種力量的共同推動下,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各級畢業生就業政策,採取更加積極措施,確保圓滿完成我區xxxx年畢業生就業工作任務,實現畢業生最大限度就業。

1、加強領導,把促進畢業生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和推進新市中建設的需要,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需要,為此,我區始終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突出抓、綜合抓、大力抓,確保做實、做細、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xxxx年將專門成立由區領導牽頭、xx個有關部門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領導小組,通過召開會議,分析情況,研究問題,全面部署應對當前形勢的工作安排,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同時,建立月通報制度,落實工作責任,加強督促檢查。

2、落實政策,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一是繼續實施和完善面向基層就業專門項目。xxxx年,我區將根據省、市安排,繼續組織實施好“一村一名大學生”、“三支一扶”等項目,並通過網站、校園等渠道廣泛宣傳,鼓勵和引導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報名參加。同時,嚴格貫徹落實好相關政策,認真做好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安置工作。二是繼續打造和優化非公企業就業平台。各類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渠道。下步,我區將繼續推行應屆畢業生免費代理、個人代理、單項代理等特色靈活人事代理服務,為企業和畢業生提供檔案管理、工齡計算、社會保險辦理和接續、職稱評定以及户口代管等各方面服務,解除畢業生到非公企業就業的後顧之憂,形成有利於高校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的良好社會環境。

3、發揮職能,強化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和就業指導。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強化公共就業服務功能,為應屆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免費就業信息和各類就業服務。一是舉辦第二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由於xxxx年首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成效顯著,因此,今年,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我區將繼續推出內容更豐富、服務更到位的一系列專門面向高校畢業生的大型公益就業服務,營造全社會關注和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活動的良好氛圍。二是通過舉辦專場招聘、網絡招聘、校園招聘等方式,廣搭就業平台。今年共計劃舉辦八場大型招聘活動,為畢業生提供充分交流洽談機遇。同時,將開通網上攤位預定功能,吸引更多招聘單位參與選才。三是努力挖掘畢業生崗位需求,廣開就業渠道。深入實施企業緊密聯繫制度,開展“走訪千家用人單位、採集萬個崗位信息”的信息採集工程,建立豐富完善的高校畢業生需求信息庫。四是繼續做好機關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年底即對全區機關事業單位xxxx年人才需求進行了摸底調查,今年,我區共計劃招考公務員職位xx個,報名xxxx人;同時將繼續拿出一定數量事業單位工作崗位面向社會進行公開考選。五是做好特困家庭高校畢業生就業援助。一方面積極做好企業單位工作,通過召開座談會、發放就業工作文件、宣傳特困家庭畢業生吃苦耐勞的特點,使企業樂於接納、吸收特困家庭畢業生就業。另一方面通過召開鄉鎮、街道組織委員專門會議安排部署特困家庭高校畢業生信息統計工作,對符合條件的畢業生及時進行審核認定,落實相關待遇。

(二)有關工作建議

1、充分發揮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區政府投資的各類重點建設工程和項目,所需人員可優先錄用高校畢業生;我區國有企業單位補充新增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可主要招聘錄用高校畢業生;新增就業崗位可優先錄用符合相應資格條件的高校畢業生;積極推動高校畢業生應徵入伍。

2、大力開發我區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可以開發包括支持我區新農村建設的村官、支教、支農、支醫、鄉村扶貧,城市社區的法律援助、就業援助、社會保障協理、文化科技服務、養老服務等崗位,以及生產服務、生活服務、救助服務等領域,增加基層服務崗位供給。同時,積極制定完善基層服務項目相關政策,確保到基層就業大學生各項待遇落實到位。

3、投資建設創業孵化基地。依託經濟技術開發區等資源,由政府投資建設一批投資小、見效快、有特色、可持續發展的創業孵化基地,為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政策扶持、項目論證等“一條龍”服務,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創造條件、搭建平台。

4、加強見習基地建設。拓展一批社會責任感強、管理規範的用人單位作為高校畢業生實習見習基地,在將部分生產經營穩定且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納入見習計劃的同時,將見習計劃拓展到事業單位;探索將見習基地延伸到可以提供社區公共管理服務見習崗位的街道(鄉鎮)、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社會公共服務部門。鼓勵見習單位優先錄用見習高校畢業生,提高畢業生就業能力。

5、建立就業工作專項經費。畢業生就業工作非常重要,但要充分做好有關內容,確保取得實效,如加強就業指導、舉辦大型人才招聘活動、實施基層就業項目等,就必須要有足夠經費予以支持,同時保障畢業生各項待遇的落實。但作為區(市)這一級來講,財力都是很有限的,過重的負擔會直接影響工作的開展效果。為此,建議市裏能爭取財政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做好全市和支持區(市)做好畢業生就業工作。

【第11篇】大學生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大學生就業:難在哪裏

低工資就業:多一些經驗拿汗水換明天。在一些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瞭解到,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寧願選擇“低工資”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越來越多,而他們共同的想法是“拿汗水換明天”。

據瞭解,“低工資”就業實際上是大學生畢業後、就業前的一種待業狀態,是以單位給畢業生提供積累經驗的機會,而畢業生則以低報酬工作為交換條件。這種“低工資”就業只為找工作時多一些實踐經驗。

工資會隨能力的提升而提高。某軟件公司負責人王小姐認為,現在企業招人雖對學歷有一定要求,但最看重的還是人的能力和綜合素質。大學生剛開始工作,工資可能會低些,但隨着就業者個人能力的提升,其工資也會慢慢提高。她建議大學生心態要平和,找工作高薪並不是第一要素。

就業不要只看眼前的工資待遇,不斷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以前,很多企業招聘只針對有工作經驗的人,對應屆大學生一律免談。隨着用人觀念的逐漸改善,近一兩年,很多企業直接招收應屆畢業生,他們願意出錢培訓大學生,使其很快成為企業的骨幹力量。一般來説,大學生成為骨幹力量後,工資自然會提高。企業為了儲備人才,一般先與大學生簽訂幾年的工作合同,這不僅保障了人員的穩定性,對企業發展也很有好處,同時用人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專家希望大學生能夠認清自己,改變就業觀念,不要只把眼光盯到工資上,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能力才是金飯碗。

大學生就業:路在何方

大量事實證明,大學畢業生在求職時如果沒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連自己的性格與特長都不瞭解,職業選擇將非常盲目,甚至會影響到之後工作道路的發展。對此,專家建議:在校大學生要增強職業生涯規劃的自主意識。

職業道路早規劃,目標堅定不放棄。“迷茫”是目前大學生使用最為頻繁的詞語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為看不清未來,看不清未來就會把握不住現在。實際上,大學生看不清未來的原因並不一定是因為沒有目標、沒有規劃,也可能是由於目標過多以致無所適從,規劃太多而無法實現,因此也就更容易放棄目標,追熱門、隨大流。因此對目標的堅持和對規劃的實施是成功的關鍵,堅信無論是職業規劃還是求職擇業,“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興趣廣泛應保持,機遇來臨有保障。由於對所學專業缺乏瞭解,許多學生進入大學時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對專業不感興趣或不滿意,由此而產生厭學、倦怠的情緒。實際上在大學裏有很多方式可以讓你兼顧興趣與專業,如雙學位、各類培訓認證等,但是在挑選業餘學習的專業時,應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從自身發展的需要出發。要麼從個人興趣愛好出發,既滿足求知慾,又從中獲得樂趣;要麼與本專業結合,成為複合型人才,增強就業競爭力。當然,在多個專業的學習中不能顧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會活動經驗多,面試應考不心慌。對於應屆畢業生來説,找工作最大的瓶頸在於社會經驗的缺乏。雖然在校生要獲得企業實習機會並不容易,但從大多數成功者的經歷看,至少有兩方面資源是大部分學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針對性地參加社團活動來鍛鍊自己溝通交流、團隊合作等能力,社團活動可以説是對真實工作場景的一種模擬;二是爭取各種校內服務的機會及校外的實習、兼職機會,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堅持不懈、吃苦耐勞的職業精神,瞭解盡職、責任等職場的基本準則。

實習練就真本領,應聘免了試用期。就漫長的職業生涯而言,大學4年無疑是一個黃金的職業準備期,在這4年裏,應該讓自己具備一個職業人所擁有的專業技能、社會技能、職業素養……這樣我們在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中才能做到“無縫接軌”。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學階段的實習機會,從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後的見習期。企業也節省了大量的培訓時間和精力。這對於個人和企業是一個雙贏的過程。

特殊才能做後盾,求職更有競爭力。對於一個班或一個專業的學生來説,大家讀一樣的專業、學同樣的課程,看起來彼此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一旦面臨競爭,差別就顯現出來了。目前就業形勢比較緊張,只有身上有“亮點”的學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單位選中,也才會有更廣闊的職業發展空間。因此,發掘並增強就業競爭力應從發現自己與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入手,發揮自身特長,並不斷強化,有可能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

就業現狀:就業準備三部曲

隨着高校的擴招,原來的精英教育變成了大眾教育。大學生必須轉變觀念,大眾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職業。面對就業難,大學生們要做些什麼呢?

第一部曲:面對現實,正確對待就業形勢,正確對待自己。

擇業和就業,是初出校門的學生在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轉折點,對於學生應具備的正確擇業和就業思想,可以歸納為4句話,這就是:認清形勢闖市場,從容自信顯特長,廣開渠道看信息,實事求是快上崗。

認清形勢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就業政策,二是全國的就業形勢,三是本地區的就業信息。面對矛盾重重又競爭激烈的人才市場,基本觀點是,只能樹立一個“闖”字,積極參與競爭,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極對待。關鍵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擇業方向和競爭技巧,敢於競爭,善於競爭,並在競爭中獲勝。

在近幾年的人才市場競爭中,有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用人單位特別注重人才的實際經驗和特長。每個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問題在於你如何正確地認識自己,善於揚長避短,在關鍵時刻和重要場合發揮一技之長,獲得用人單位的好感和信賴,這是擇業和就業工作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技巧。

在人才市場競爭中,單靠一個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變應萬變”往往是不夠的,所以,要想方設法利用各種媒體,包括學校、老師和家長,親朋和同學,廣搜就業信息,這是就業者一個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擇業和就業之前的心理準備。

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準備應該實現以下4種轉換,克服不良心態。

其一,實現由學生身份到上崗工作的轉換。在“不包分配,自主擇業,雙向選擇和競爭上崗”的大環境中,應克服“聽天由命”或等待學校推薦工作的消極心態。學習是為了致用,如果説學習是手段,從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經濟上實現由消費者到生產者的轉換。克服長期依靠家庭提供經濟援助的依賴心理,憑自己所學的知識和誠實勞動,立足於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擇業姿態上,實現由一個普通參與者到競爭者的轉換。大學畢業生都是第一次進行擇業和就業,經不起挫折,悲傷失望,往往是擇業不順的主要障礙。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動心態。

其四,實現由“天之驕子”到“普通勞動者”的心態轉換。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正確理解自己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主動求職。不論從事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首先必須是一個勞動者,而勞動崗位需要自己去爭取。

最後總的來説,擇業者應該具備主動、積極、從容、自信和百折不撓、面對現實的平和心態,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動出擊,準備簡歷和麪試。

機會總是被那些勇於表現、爭取的人得到。不管單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薦要求試用;寫信給單位老總或負責人自薦;直接發送求職信到企業網站招聘信箱……大學畢業生在找工作時,選擇主動出擊,到用人單位去展示實力,至少得到的機會比等着天上掉餡餅的機會大。

據市人才市場的有關負責人説,在如今整體供大於求的就業形勢下,積極勇敢的心態是大學生找工作脱穎而出的一個制勝法寶。在擇業前,要推薦自己,有必要準備相應的文字材料,簡歷要真實可信,文字樸實,言簡意賅,頁面工整規範。面試中也要大方得體,機靈應對,不卑不亢。

總之,在進行擇業、就業的過程中,其目的是選擇一個最能發揮自己專長的工作崗位,開始實現多年的夢想的願望,在大學生的一生中,就業無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動人心的拼搏與較量。一定要審時度勢,振作精神,做好充分準備,用最好的心態、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積攢的實力,投入到這場競技中來。

【第12篇】有關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調研報告

對此,筆者在前程無憂、智聯招聘、中華英才、應屆畢業生求職網等招聘類網站上整理出四條求職建議,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幫助。

一、做好職業規劃 職業生涯規劃是對個人職業生涯發展道路進行規劃的一個過程,作為當代大學生更需要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規劃。 在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一個時常困擾大學生的問題是:我要進入怎樣的用人單位?但卻很少有人從對方的角度去考慮:用人單位為什麼要聘用我?我怎樣才能符合用人單位的要求? 從營銷學的角度看,大學生要找到工作,必須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用人單位需求何在?有一點是很明確的,它不是教育機構,旨在讓你進去進修然後成為全面發展的人它也不是慈善機構,因為悲憐你找不到工作而履行神聖的社會職責。它是什麼?是勞動機構,是僱傭你進去幹活的,因為你付出了它所需要的勞動從而以工資作為交換的合作方式。遺憾的是,不少大學生卻不明白這個道理,一廂情願地把用人單位當做配合自己實現個人職業生涯目標的工具,喜歡就進去帶着,不喜歡就一走了之。根據xx求職網上用人單位反饋回來的信息,大學生就業後一年內的流失率竟高達50%,兩年內更是達到了75%! 那麼,大學生在做職業規劃時應如何結合用人單位的需求呢?

二,大學生要清楚用人單位的員工招聘需求。

在作出應聘選擇前,大學生要認真分析一下:用人單位為什麼要招聘員工,希望通過招聘這些員工達到什麼目的,有哪些具體的招聘條件,用人單位的這些信息與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和戰略是否吻合。千萬不要抱着隨便做一做、大不了再換的心態,那樣受傷的是用人單位,浪費寶貴光陰的是你自己。

三,大學生要了解用人單位的階段發展需求。

用人單位在不同的發展時期有不同的重點需求,大學生要做的是思考並找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的方法,並努力身體力行。如果你能為滿足這些重點需求而作出相應成果的話,你就有機會得到用人單位的賞識和重用。同時,在不同發展階段,用人單位對員工的期望也是不同的,在創始期更多的是需要員工多幹少説,在迅速發展期需要員工邊幹邊思考,在成熟期需要員工思考了再幹。

四,大學生要研究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

如果你希望在本單位有更好的發展,那就需要對用人單位的戰略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對用人單位的未來業務重點和崗位要求作出預測,並據此制定自己的中長期規劃。 總而言之,雖然2022屆應屆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非常嚴峻,但是隻要大學生找準自己的定位,做好職前的自我提升,依然可以順利地解決自己的就業問題。

【第13篇】畢業大學生就業創業調研報告

一、前言

1、研究背景: 隨着高校連年擴招,每年畢業生人數也連年增長,據中國教育在線報道,2022年高校畢業人數為699人,而到 2022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已達到727萬人,比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的2022年再增加28萬人,創下歷史新高。面對工作崗位沒有明顯增加的現實,畢業生們要同富有工作經驗的下崗工人、勞動力價格低廉的農村富餘人口進行競爭,就業形勢不容樂觀,就業壓力仍然很大。

2、調查目的:

此次調查為了讓大學生們更加了解當前和未來的就業形勢,瞭解在校大學生就業期望,自身素質的評價,對就業形勢的看法,旨在瞭解當前的就業形勢對大學生的影響而展開;通過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情況的調查,更好地幫助大學生了解調節用人單位與畢業生之間的供需關係;從而為當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發展作一個新的描述;幫助無奈大學生儘快認識自我,為我們在今後的求職就業過程中提供參考。

二、方法

1、地點:河南理工大學(焦作)

2、時間:7月初

3、調查對象:主要為河南理工大學大三大四在校大學生

4、調查研究的方式:問卷調查方式

5、設計調查問卷:設置10個左右的問題。問題的提出經過討論、對蒐集到的問題進 行篩選,使其更有代表性和影響力,以封閉式問題為主。

6、統計方法:結合問卷的實際情況,進行手工計數統計。

7、調查過程及內容:

趁着暑期,隨機走訪了近100名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和已經畢業的大學生,為我們在校大學生提供了一次瞭解就業形勢,聆聽“過來人”就業經歷及心路歷程的機會,解決我們心中的困惑與迷茫。在調查中,我們調查的高校畢業生在為未來的打算,以此來分析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創業觀念。調查結果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幾種類型:

(1)共有51%的學生選擇了考研。超過半數的同學選擇了考研,説明考研已經成為大學生畢業後的首要選擇,而由此也產生了考研熱的社會現象。由於金融危機、就業惡化,許多學生希望繼續深造,更多學生表示通過考研來暫時躲避就業,並提高自己的競爭力,以將來能夠獲得更好的工作,在就業創業中有更大的優勢。

(2)選擇就業的有20&的同學,而選擇創業的佔16%,二者加在一起只佔全體人數的三分之一,雖 然有部分同學選擇就業和創業,但人數不夠多,大部分學生選擇考研。可見,就業形勢嚴峻,導致同學對就業創業的熱情不高,也以選擇考研來暫時躲避就業。

(3)只有10%的同學選擇在家待業,是因為自身原因,對未來沒有信心、導致在家待業,成為啃老族,形成特殊社會現象。

(4)4%的同學選擇出國留學,去國外留學也是提高能力,增加資本的一種方式。

三、結果與討論

在問卷調查進一步關於”專業是否對口與就業“、”期望選擇的就業單位”、“薪資標準”“就業準備”“就業地點選擇”等問題的調研中,20%的調查者會要求工作與所學專業“必須對口”,而據大部分 的調查者會“先找份工作,以後待機再向所學專業發展”,31%的調查者“現學專業非己所愛,將會尋求新的專業”, 還有少部分人選擇“無所謂,幹哪行都行”。看來,大學生就業時思維比較靈活,並不侷限於所學專業,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先從事其他行業。 在關於期望選擇的就業單位調查中,外資企業和國有單位仍然是當代大學生選擇單位的首要選擇。一個原因是,外資企業有較多的鍛鍊機會,工資待遇較高,目前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另一方面由於事業單位

和黨政機關收入穩定,福利好,因而也是當今大學生優先考慮的單位和職業。另外值得欣慰的是,與往年相比有所變化的是有10%的學生把自主創業排在了第一位,這説明當今的大學生創業意識不斷加強,同時也與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有關。而在各行業中選擇食品飲料創業方向等所佔比重較大,為35.08%。緊隨其後的是it行業。值得一提的是,選擇開網店的創業温度不斷上升,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這一類的原因,概括的説是因為網絡it方面相對於其他行業受到金融危機的衝擊相對較小,人才需求量維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水平,選擇網店、it行業的人共佔到了40%以上。

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對自我就業壓力方面,34%的調查者認為壓力非常大,就業難;30%的調查者認為壓力比較大,23%的調查者認為壓力不太大,就業容易,13%的學生感覺沒有壓力。這表明絕大多數大學生感覺就業壓力很大,負擔較重。

對於工作城市的選擇雖然有一半以上的調查者希望留在競爭壓力較大的中小城市,有44%的調查者會選擇家鄉附近就業,42%的調查者選擇有一定發展潛力的城鎮,32%的調查者選擇競爭壓力較大、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只有14%的調查者會選擇國外。從這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在經濟日益發達、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大部分大學生還是偏於選擇競爭壓力較小、有發展潛力的城鎮;小部分會選擇發達的大城市就業。

經過這次調查,最終可以討論得出以下幾點:首先,大學生要了解自己的想法和喜好,明白自己追求的是怎樣的人生,樹立明確的奮鬥目標和方向,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通常都要面臨的一個選擇:考研,考公務員還是就業,明確自己的選擇並且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無疑對今後的人生道路是十分重要的。其次,要樹立自信,提高動手能力,磨合能力與團隊精神。第三就是要腳踏實地,不能放棄信念,更不可盲目自信,要清楚的知道,本科生已不再是社會精英,既能走進大學校門大多數人的智商就沒有多大差異,你並不比別人多多少,別人也不會比你強很多,要成為怎樣的人決定權在於你自己,要學會取長補短,為自己增加資本,為自己創造機會。

四、結論與建議

1、結論:

在我們的調查中,可以很清楚的發現當前就業形勢嚴峻,並在大學生之中形成了一種“談就業色變”的狀況。但是從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自己和就業形勢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和認真思考,這對他們以後他們的努力方向和激勵都是很好的。總之,大學生就業形勢已清楚的擺放在面前,學生應學會調節自己,提高自己應對就業壓力的能力。

21世紀是一個求職大軍遭遇失業恐懼的時代,是一個追逐挑戰又渴望成功的時代。求職擇業對當代大學生來説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嚴峻的挑戰。只有正確應對就業問題,才能更好的利用人才資源,實現社會健康穩定發展, 學校、社會和大學生們應該找到合作點,達到共贏。

2、建議:

對於學生的建議:

(1)注重專業學習,努力提升綜合素質。

(2)加強實踐鍛鍊。

(3)調整就業心態。

(4) 還應在大學時全面關注社會動態,早早做好職業規劃,並不斷朝着這個方向奮鬥。

對於用人單位的建議:

(1)企業不能只圖眼前的短期利益,過分看重工作經驗,而要有長遠的人才戰略眼光,要改變唯經驗論、唯文憑論的做法,還要糾正性別上和地域上的用人偏見,切實做到不拘一格招攬人才,實現企業與人才的雙贏。

(2)選人標準要合理。用人單位要根據自身規模、性質、發展狀況、崗位實際,制定相關崗位説明書,細化崗位職責,按照崗位的要求,制定合理選人標準,確定招聘人員質與量

(3)要確定招聘考核的程序,制定考核內容,在按程序進行考核後,擇優錄用。

對於社會、學校、政府的建議:

(1)學校 應該努力提高辦學水平,不斷進行教育改革,調整高校專業結構,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建立完善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實行積極的大學生安排就業政策,多增加學生們的鍛鍊機會

(2)政府社會必須進行相應總體性調整。建立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業水平,來增加對人學畢業生的吸納能力,使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和社會的人才使用銜接好,這是政府和社會的責任。

【第14篇】2022大學生就業準備調研報告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一般來講,大學生畢業後有兩個選擇:一是找工作,二是繼續升學進修,最起碼選擇繼續進修的同學已不算是失業。而對於希望找到工作而未能如願的畢業生,就業難無疑就成為了他們面臨的頭等問題。

一.當前大學生就業現狀

2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達630萬餘人,社會就業壓力大,很多畢業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有過四分之一的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經濟知識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人才;三是心理素質,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問題等因素。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曾湘泉在《中國就業戰略報告20xx》一書中指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大學生需求增長速度趕不上大學畢業生增加的速度。與發達國家比較,美國約有2.7億人口,大學近4000所,若要達到如此的比例和規模,中國需要辦20000所大學;即使按照韓國目前高等教育的規模水平,中國也要辦近10000所大學才夠。國內總共才1000多所普通高校,即使算上成人和民辦高校,也不過3000多所,大學在校生的人數還遠遠達不到國家戰略發展的需求。

二是大學生的預期收入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工資之間存在匹配上的困難。調查發現,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收入預期高估幅度在40%左右,遠遠高於美國和歐洲等國的10%左右。薪水是人們對一份工作最基本的要求。在2003年北京團委組織的一次針對畢業生的調查中表明,大學生們對薪水要求並不低,在回答“您求職要求的工資底線”時,近六成(56%)人的選擇集中在1000元到3000元之間,其中只有15%的人能接受每月掙1000-1500元,兩成人可以接受自己的工資在1500-2000元,認為2000-3000元比較合理的佔21%。

三是大學生大多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就業,願到欠發達地區工作的較少。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主任李國忠指出:“其實現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還是很需要大學畢業生的,比如説基層單位、中西部地區、低收入的技術工作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講,大學畢業生也並不過剩!”山東中醫藥大學校長王新陸認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並不是人才過剩,而是結構性問題,人才過剩只是相對的現象。有一項對3000餘名本科畢業生的調查表明,首選到北京工作的高達74.8%,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渴望值是每月2000至4000元,低於月薪2000元堅決不幹。這就表明大學畢業生有主動不就業的可能性。北京某高校的調查表明,未找到接收單位的畢業生中,準備考研究生、博士生者佔總人數的比例高達40.8%。同時,大學畢業生未簽約就已就業的大有人在,他們很可能未列入已就業統計。原因可能是單位藉口試用不願簽約;從事臨時性工作;

二.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學生就業信息不足

目前的就業渠道無非是學校推薦、熟人介紹、校園和社會的招聘會、人才或就業網站、報考公務員,服務西部等。但是,學校推薦一般是學生幹部或成績突出者才有機會;報考公務員受專業、志趣、是否黨員限制,這些只適用於特定人羣。對大多數人來説,網站和招聘會才是最主要的就業渠道,還不能滿足畢業生的需求。那麼用人單位發佈信息的時效性就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就業,而且人才交流市場開發的時間和地點有限,不能充分滿足大學生就業信息的篩選。

2.用人單位方面原因

首先,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進行的機構改革大大沖擊了大學生就業。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曾經是接收大學畢業生的主渠道,主力軍。1998年以後,隨着政府機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人員。精簡下來的人員多數要流向事業單位,而事業單位本身也在進行定編定員,另外,國有大中型企業多數存在宂員過多,超編運轉,包袱過重的問題,繼而實行分流下崗,減員增效。市場經濟的遊戲規則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許多企業由於經營不善也在面臨着破產倒閉。面臨着自身的生存危機,接納大學畢業生的容量相當有限,很難給大學生就業提供暢通的就業之路。

其次,多數用人單位都走入了重“名牌”輕“一般”、“惟學歷是瞻”的怪圈。隨着大學生就業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化為“買方市場”,用人單位也逐漸提高了用人的標準。他們將目光鎖定在少數的名牌大學畢業生身上,放在了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對於名牌、重點院校的大學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院校、專科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品牌劣勢”。從中國高等學校的發展現狀分析,高等學校之間的資源分配不均,辦學質量差異較大,導致了用人單位對重“名牌”輕“一般”的怪現象找到理由和藉口。

3.高校方面原因

高校大規模擴招,造成就業市場“供大於求”。造成目前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很多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我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太多了,用不完了,過剩了。其實,我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僅佔總人口的5%左右,而發達國家的這個數字己經達到1/3。因此,我國的人才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且,社會對畢業生的需求跟不上高校教育擴招的步伐,也為高校畢業生“供大於求”製造了假象。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大城市、大企業、大公司,人才濟濟,人滿為患,是過剩了。而一些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偏遠地區,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是人才稀疏,人才缺乏。

高等學校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水平與社會需求不相適應。在大學生就業己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卻顯得十分滯後,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大學的專業及課程設置滯後於社會的發展是教育的特點,但沒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進行規劃並主動調整,進一步放大了專業及課程設置的盲目性,專業趨同現象十分嚴重,造成供給結構嚴重失衡。不少學校專業劃分過細,難以跟上市場變化的步伐;一些高職、高專教育專業缺乏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理論功底不繫統,應有的動手能力也不強。而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實際操作能力、適應工作環境變化的能力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

4.學生方面原因

i.學生缺乏就業培訓機會

不少企業拒絕承擔大學生就業後的“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事實上,一個理工科畢業的大學生,需要在畢業後的工作崗位經過一定時間的繼續學習,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工程師。要達到這一要求,只能是大學生個人和家庭承擔,而如果把“在崗培訓”轉移到學校裏面去完成的話,在時間和金錢上都將是非常不經濟的。

ii.學生仍然期望過高

大學生就業理念也存在一些誤區,如“寧到外企做職員,不到中小企業做骨幹”,“創業不如就業”,“就業難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據2022年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六成大學生月薪期望值低於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單位卻認為大學生仍存在期望過高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薪酬、地域、個人發展機會、職位要求、行業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專業對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學生對此感到很委屈,由於低工資難以滿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對他形成足夠的工作激勵,結果必然帶來就業的多次選擇和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戒備心理。 《中國大學生就業》雜誌對全國28所大學、3萬多名大學生作過“您最想到下列哪個城市工作?”的調查。在列出的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八大城市中,想到上海發展的大學生最多,獲選率為32.3%,緊隨其後的是北京(27.7%),兩個城市的獲選率之和達到了60%,成為大學生心目中發展事業的最理想城市:另外,像深圳這樣的特區城市也較受歡迎,獲選率為12.1%:但是一些欠發達的西部地區和內陸開放程度較小的城市則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很小,只有0.94%和0.52%的大學生願意到重慶和武漢去上作。而目前實際最需要畢業生的恰恰是那些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和基層一線的中小單位。畢業生想去的單位去不了,而能去的單位畢業生又不予選擇。於是出現了“有人無業、有業無人”的現象。

同時現在用人單位對高校畢業生的敬業精神、職業道德、思想道德覺悟和能力素質水平都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不僅要求畢業生誠實守信,勤奮敬業,而且還要求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團隊精神。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能力也是用人單位看好的主要方面。用人單位重視人品和能力,對專業的要求反而有所淡化。不少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持“寧缺勿濫”的態度。因此,學生乾和學生黨員以及那些綜合素質好、動手能力強、敬業精神好以及“一專多能” 的畢業生越來越受歡迎。用人單位看重的是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很多畢業生自身素質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卻不能正確認識,盲目一味要求工作待遇,期望過高。

iii.學生缺乏求職技巧

用人單位表示,部分學生在求職時往往表現得不夠自信,過分緊張,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表現不出自己的實力。更有一些求職者面試時弄虛作假,企圖欺騙矇混過關,誰知很快就被有經驗的用人單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試失敗的慘痛教訓。而這樣久而久之,用人單位也會覺得大學生不誠信而喪失信心。

四.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措施

1.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

改善高校畢業生就業機制必須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機制、單位編制等制度的改革,擴大機關、事業、企業單位的用人自主權,使用人單位真正做到有用的人進,無用的人能出;加強户籍制度的改革,為邊遠地區、小城鎮、農村的大學畢業生開方便之門,使人才能合理流動;要建立起完善的與畢業生就業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對未就業的大學生提供服務。

2.調整高校專業和課程設置

在當前飛速變化的時代,大學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不斷調整課程結構和內容。當今世界正由工業化社會走向市場、信息社會,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各國間生產、流通、運輸、資訊領域的相互依存關係日益緊密,整個世界將如同一個地球村,誰都無法完全正確的預料未來世界的變化。這就決定現代大學必須是面對未來開放式的,其課程也應從過去那種封閉狀態走出來。

在課程佈局上,應適當減少某些必修課,增加選修課的比重。一方面,讓學生根據自身的需要和興趣來選擇學習內容,有利於發展學生個性,發揮他們的所長。另一方面,這也有利於向學生提供反映社會文化各個領域發展的最新成果。因為現代社會知識急劇增加和迅速老化,選修課的開設有助於彌補必修課無法及時反映這一動態的缺陷。

3 .把就業指導工作貫穿於大學生活的始終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的就業指導課都是針對畢業生開設的,通過幾次的座談會、報告會、講座等等就算完成就業指導上作了。

對於一年級的新生,應該着重進行心理指導,重點幫助大學生儘快瞭解自己的個性特點,結合入學的專業思想教育,逐步引導他們根據自身的特點初步設計職業發展的方向。在這個階段,要向他們介紹本專業就業的大致情況,讓他們瞭解自己所學專業及適應職業的特點和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引導他們儘早適應大學學習生活,養成獨立思考、自覺學習、努力奮鬥的良好習慣。

對於二年級的學生,應着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在這個階段,要通過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全面瞭解,幫助他們分析自我的能力、優勢和存在的缺陷,引導大學生要根據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完善自己,培養科學的思維方式,打好專業基礎,建立合理知識和能力結構。要對其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樹立正確的成才觀,激發成才意識和行為。

對於三年級的同學,要給予一定的實習和鍛鍊的機會,讓他們直接地去體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特點和能力相對照,繼續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對其原定的職業目標做出適當的調整。對於大三的學生,還有一個重要指導內容就是要逐漸分析整個社會及大學生就業形勢,對大學生進行就業觀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對畢業生的指導是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重點,這一階段,指導的重點在於傳達就業方針政策、分析預測就業形勢、指導大學生作好如何獲取就業信息、如何進行面試,如何克服心理障礙等就業準備,處理大學生就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臨時性問題。

大學生就業準備調研報告範文

【第15篇】2022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

小編給大家介紹2022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1)

針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社會現象,此次調研範圍覆蓋附近大學17個院系,包括師範與非師範專業在校的本科學生。共發放調研問卷580份,實際547份,回收率為94.3%。調研文件採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研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於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後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後擇業、先擇業後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研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佔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迴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於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迴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於非風險化。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裏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研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佔66.54%。這説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幹

作為師範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於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佔的比例分別為36.62%、26%。

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研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於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佔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範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於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結果見圖7。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後,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説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範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於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四、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與學生的需求處於不平衡狀態。

(1)有過半數的學生反映:不太滿意學生就業的指導工作。

(2)學生希望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成才方面着重給予哪些指導和幫助時,

學生們有48.96%選擇提供更多實踐機會,而加強創新能力培養和注重社交能力指導也佔據一定的分量。從國家政策和從現實需要上出發,學生需要從就業觀念向創業觀念轉變。在調研中,學生認為培養自主創業精神是轉變大學生就業觀念的關鍵(佔34.21%);而加強高校就業指導與其他因素也佔很大的份量。針對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基本上還是侷限於信息發佈、政策宣傳、技巧培訓、協議辦理等服務性工作。調研建議,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覆蓋大學教育全過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仍然主要面對畢業班,但此時他們大多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遺憾。就業指導工作亟待從畢業班向低年級學生輻射,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具體來説,就業成才導航體系應該涵蓋專業知識技能導航,如學習方法指導、新思想新觀念介紹、個人完善知識結構幫助等;健康成才導航,通過實施結對服務、心理指南、交流討論,對大學生在就業求知和個人成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困擾排憂解惑;法律導航,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治意識、引導誠信意識。

從調研所反映出的問題來看,進一步實現我校學生就業指導工作的管理規範化,特別是如何把就業指導工作切實納入學校教書育人的整體工作軌道,還有值得深入研究和改進的地方。

2022大學生就業調研報告(2)

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漸突出,並且呈上升發展的趨勢。、由於畢業生處於畢業擇業就業的人生轉折關頭,其思想狀態,精神面貌,心理變化均存在着較大的調研意義。有那麼一羣人,他們已大學畢業但至今未就業。當我們不斷在講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時候,他們在想什麼?他們的家庭是什麼感受?我國大學擴招後,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後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後有關。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是我國就業問題中帶有戰略性的核心問題。然而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早已不是危言聳聽,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前我國一系列就業問題中一道特殊的難題。如何正確分析其原因,拿出科學的解決辦法,是我們大家共同思考以及共同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隨着美國次貸危機波及範圍的擴大,全球進入了新一輪的經濟困難期,首當其衝的就是各國的企業。而企業受難的同時無疑給大學生就業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壓力。金秋十月,大學城中湧現出了這樣一類人,他們西裝革履,手提公文包,形色忡忡,步履焦急,他們就是在求職路上的大學生。大學生就業難這是一個老話題了,年年提,政府、社會、學校年年在努力,而大學生則年年撞的頭破血流。今年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形勢一片暗淡,不少企業進行了大面積的裁員,大多數企業則選擇大幅度縮減招聘人數,這對大學生就業來説無異於火上澆油。雖説是所謂金秋的季節,遠在太平洋另一岸接踵而至的消息帶來的卻更多的是冬天的寒意。如此危機四伏的經濟環境下,不少公司都或多或少的面臨着各種困難,國內外諸多公司收縮開支,壓低成本,而在這當中,人力成本便成為了一個他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於是乎,如今的大學生找工作也似乎變的比往年更難。

一、經濟危機下大學生就業問題剖析

20_____年開始的世界性經濟危機席捲全球,在世界經濟一體化格局下,高速發展的中國並不能獨善其身,在一些地區、一些領域,經濟危機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經濟危機下,很多公司開始裁員,招聘需求大幅減少,這使得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壓力異常巨大,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問題異常突出。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發佈的20_____年《經濟藍皮書》指出:預計到20_____年底,將有100萬名大學生不能就業,20_____年還將有592萬名大學生畢業面臨找工作,大學生就業問題非常嚴峻。20_____年滬上高校畢業生比今年增加9000人,突破15萬人大關,又遇到全球金融危機,就業形勢雪上加霜。

綜上我們分析得出大學生就業難主要體現在以下這兩點

1、缺乏勝任力

現在高校培養的大學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論,實踐非常缺乏,即便是對實踐要求極高的技工類,很多學校因為種種原因取消和減少了實踐的課程。大量理論的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是有限的,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

企業是非常現實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並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現在很多企業都停止了招聘新員工,尤其是大學生,即便招聘也是有實力的公司進行的優中選優的戰略性人才儲備;而有些有實力的公司,在進行人才的戰略性調整,希望通過現在的經濟危機帶來的變化,招募和儲備一批中高端人才和優秀的技術骨幹,從而迎接經濟危機過去後的新的發展。我國的教育思想仍然秉持着應試教育的思想。這種思想同樣延伸到從事高等教育的大學中。所以,大部分的學生仍然是被動地傳授知識與技能,缺乏對事物的探索與分析能力,缺乏一定良好的心理素質。所以,高智商低能力的大學生隨處可見。有一位19歲的四川大學的學生在放暑假時想要看看自己的女朋友,為了給女友一個驚喜。他並未告訴自己的女友,隻身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後來他迷路了。無奈之下,他竟站在街上大哭起來。直到警察趕來才解決此事。在危急時刻,人類最基本的應變能力,生存能力,我們認為他沒有。一個重點大學學生,我們可以完全不用懷疑他的智商。不過我們也同時慨歎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我們的大學是作什麼的?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我認為求取真知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大學應該鍛鍊的是獲取真知的能力和方法,發現問題的能力和方法,良好的心理素質。總之,大學教給我們如何做人的方法和能力。這就是我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顯然,我們大學生缺少這樣一種能力,也同樣缺少一種好的心態。社會上出現許多由大學生心理問題而引發的事件如:清華大學學生用濃硫酸潑熊,震驚全國的馬家爵事件。

由此可見,大學生應該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2、供過於求

在沒有出現經濟危機的時候,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也是比較突出的問題,從整個就業情況看,大學生的供給明顯大於實際需求。不是總量的供過於求,而是結構性的供過於求,主要是培養的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脱節的。

企業用人的時候,首選是相關專業,其次是高潛質的人,因為企業在發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員補給,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培養的,這也為一部分專業不對口的大學生解決了就業的問題。我國的gdp當中,第一,第二產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第三產業佔的比重較少。同時,我國又以出口商業為主,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工小商品為主,而這些產業並不需要這種高素質人才。國外恰好相反,西方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相當發達,正是這中第三產業即服務產業對大學生這種搞素質人才,才會大量要求。所以國外的大學生的需求無法滿足當前大學生就業要求。所以,大學生就業問題尤為突出。電子產業,管理業都好似第三產業的範圍,而這些產業正式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大的產業。20_____年的就業報告分析中調研社會對不同畢業生的需要,大專生佔49、16%,本科生佔65、52%。研究生佔66、66%。研究某一專業領域的研究生仍然被大多企業所熱衷。在專業排行榜上,前十一名分別是工商管理、電子信息、經濟、機械、外域、土建、醫藥、法學、交通運輸、化工、製藥。第三產業仍是前列。

20_____年由美國的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襲捲了全球。雷曼兄弟、花旗等有着百年曆史的銀行相繼倒閉。這場危機同樣波及到了中國。我國的市場經濟由於開放度有限,所以受損程度有限。不過,這次危機同樣給中國帶來了很大波動。我們多年以出口商業為主的產業結構顯現出了他的脆弱性,大批訂單急劇減少,企業虧損嚴重,成百上千的中小型企業已經停產倒閉,農民工提前返鄉,由金融危機而引起的一系列問題同樣影響了大學生就業。大部分的企業已經開始裁員,不準備招聘人員了。所以,打部分大學生面臨無業問題。甚至一些研究生不得已去賣肉等等。

當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企業普遍實行的保守的發展戰略和緊縮的財務戰略,一方面人力資源的補給大幅減少,另一方面用於培養與培訓的費用也大幅減少,在招聘的時候會對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優中選優。經濟危機造成的結果是,無論是從結構看,還是從總量上看,大學生的數量都是供過於求。

三、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不斷探究着應對大學生就業難的各種方法

1、從大學生主觀的自身角度出發:

大學生應努力培養自身專業技能,同時,端正就業心態。

2、從客觀角度講:

大學生應瞭解各專業的就業情況以及企業需要的人才類型與社會多接觸,瞭解社會需求,關注各類就業動向,從而對症下藥,為自身找到正確的就業方向與奮鬥目標。

在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如果我們選擇逃避,等待我們的將是無底的深淵,只有選擇面對,際遇才會眷顧我們,我們才能看見明日的曙光。面對這一危機,國家已經採取了一些措施,如:四萬億拉動內需政策,擴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前一陣,國家xx下階層時差時説將大學生就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作為工作重點來做。總理xx也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與大學生們交談。可見,國家已經意識到就業文圖的嚴重性,它與整個是個會的經濟政治體制有着重要的關聯。所以,解決它並不是一個想法,一項措施可以奏效的。我們必須結合中國的國情,利用科學發展觀,長遠地,發展地看待整個問題。而這也是新時代大學生應當具有的品質。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7861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