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論文模板 >論文模板精選 >

女大學生擇業就業調查報告

女大學生擇業就業調查報告

1.引言

女性這一課題在從古至今一向是研究者所關注的焦點,從近代婦女解放運動起,廣大女性受壓迫的狀態獲得很大的改善。然則在女性地位獲得提升,已經走到社會面前的今日,受歷史文化因素等各方面的影響,女性擇業問題仍然很是突出,在擇業方面更是選擇甚少。女大學生作為女性成員中的高級知識分子,被認為是女性中的優異者,在整個女性勞動力市場中還是處於相對上風的位置。

女大學生擇業就業調查報告

但是這並不代表所有的女大學生都可以得到一個相對滿意的工作,大量女大學生仍舊面臨着擇業難的窘境。這是一個常見的社會問題,男性與女性相比,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中,女性是從屬地位,被限制在家庭這個範圍中。另一方面,女性相較於男性的生理優勢並不明顯,甚至存在弱勢。雖然在社會進步中,女性逐漸參與到社會生活中並在其中扮演着積極的角色,但就業難這一問題仍然困擾着女性。特別是我國經歷了高校擴招階段,就業制度不斷產生變革,高校學生數量逐年增長,學生內部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女大學生的擇業問題愈加劇烈。

雙向選擇、自主擇業隔了大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和自主權,在這個基礎上可以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才幹,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然而,有利必有弊。雙向選擇、自主擇業帶給女大學生的不僅僅是好消息,還有一些不利影響,造成了一些困難。中華幾千年的文明留下的不僅僅是精華,還有對於女性的不尊重和忽視,再加上女性自身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因素,對自身的職業選擇產生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事物的形成和發展並不只是受一個因素的影響,而是多方面因素所決定的,而女大學生的求職選擇亦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要多方面全角度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針對新時期的時代特點,靈活客觀分析女大學生就業問題,並積極尋找新的思路,提出新的確實有效的建議,幫助女大學生更好就業,對推動我國兩性平等事業進步也具有重大意義。

2.文獻綜述2.1女大學生就業難相關理論

在就業這一問題上,國外的研究視角更大,主要集中在女性這一極大範圍,從整體的視角分析整個女性羣體的就業形勢,而很少具體到女性羣體之中的某一羣體的就業問題研究,而專門針對本文研究的女大學生擇業問題則是屈指可數

。研究普遍表明,女大學生擇業較難。國內外囿於自身的國情及環境差異,對於此問題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和闡釋。

偏好歧視理論認為僱主在勞動力市場的選擇中起決定作用,囿於僱主在選擇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歧視偏好”,且偏好於男性,顯然,女性就成為了門外之客。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女性在就業市場上所遭受的差別待遇,主要是因為女性個人的人力資本不如男性,使得其在職業分佈和收入方面男性明顯優於女性。大衞·李嘉圖(17世紀)提出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男性的比較優勢在外部市場生產,而女性的比較優勢在內部家務勞動或非市場工作。比較優勢理論説明在就業擇業這一方面男生優勢是遠大於女生優勢的。

2.2擇業及其他相關理論

擇業動機理論則認為擇業動機是有兩方面決定的--職業效價和職業概率。(數字計算公式為:擇業動機=職業效價*職業概率)在這個表達方程中,擇業者目標職業的期望度或選擇意向就是擇業動機,擇業者對於某一個職業的評價,對其價值的估計就是職業效價,而擇業者過的職業的可能性就是職業概率,與職業需求量、競爭能力、競爭係數、隨機性這四個因素息息相關。特性--因素論認為特殊性是普遍存在的,個別差異現象不可避免的存在於每一個個體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這種獨特性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能力模式和人格特質,而這又與職業選擇存在着明顯的相關性。每一種職業都有特別之處,同時需要一些特殊的技能和才能,從而匹配到擁有這一特殊人格模式的人羣。人格類型理論是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家Holland最早創立的,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人才測評的重要意義。霍蘭德對於人格和職業的相互關係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2.3小結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看出對女大學生擇業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大學生就業難及成因等方面,而對女大學生的擇業方面(即依據個人偏好就業)國內國外均少有研究,尤其在擇業影響因素方面更是少於企及。本文將以女大學生擇業的影響因素為突破口,重在解決女大學生自身存在的擇業弊病,提高女性擇業的可能性,促進女性的就業率提升。

3.研究設計3.1女大學生與擇業的界定3.1.1女大學生的界定

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女大學生的主要含義是指在高等學校接受本科教育,還未完全走進社會,在大學畢業後取得學士學位的全日制女性本科生,即女大學生。

3.1.2擇業的界定與擇業觀

擇業,顧名思義,選擇職業。而選擇的過程必然會考慮到多種因素,而且必有一些因素作為擇業的主導因素,或者是個人理想,或者是社會需要,或者是個人能力,不一而終。一般來説,只要是具備勞動能力的人,都需要進入到社會進行職業選擇。

擇業觀屬於一種觀念,是擇業者自身持有的信念,以此作為自己選擇職業的過程中的標準。擇業者依據自身的擇業觀,對某種職業進行多方面的考量和評價,最終作為職業選擇的依據。它是擇業者個人觀念的一種體現,體現了擇業者的職業理想和意願。

3.1.3擇業與就業的關係

就業的意義所在就是使得每個人在社會中能夠各盡所能,處於社會這一個羣體之中,併發揮自己的作用,是社會分工的一部分。而擇業是就業的基礎部分,它既是就業的前提,也是就業不利的必然選擇。二者緊密聯繫,不可分離。

3.2模型基礎

勞動力市場歧視理論,奠定了以女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基礎,具有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1.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女性在就業市場上所遭受的差別待遇,主要是因為女性個人的人力資本不如男性,從而使得男女人力資本投資存在數量和質量上的性別差異,進而使其在職業分佈和收入方面存在差異,為了提高研究的準確性,我們在設計問卷時加入了收入這一現實因素。

2. 根據前文提到的佛隆的擇業動機理論,在設計問卷調查時職業效價因素及職業需求量、競爭能力(學歷和個人能力)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考量因素。

3.根據威廉的特性--因素論,在設計問卷調查時職業匹配度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4.根據人格類型理論中的匹配問題,不同的人格需要匹配不同的環境,因而在設計問卷時也要充分考慮到職業環境這一因素。

eton (2004)發表了《擇業標準量表》,該量表要求根據重要性程度對15項擇業標準進行評價:經濟報酬、工作興趣、特長所在、社會地位、工作環境及時間、滿足感、成就感、實爪性、安全保障、發展前途、助人利他等。

最終,在查閲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及參考周璧董的《大學生職業因素結構問卷》,在陝西地區與部分女大學生進行座談和個別訪談,發放了關於此問題的問卷,並總和前人的研究,總結出了對女大學生擇業影響較大的15個因素作為本次調查的測試因素,分別是:薪酬福利(收入),職業效價,職業需求量,競爭力,職業匹配度,職業環境,地域,家庭,企業地位,職業理想,職業興趣,助人利他,成就感,滿足感,經歷等15個部分。

4.實證分析4.1問卷設計及調查實施過程4.1.1問卷設計

本文擬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以自身方面因素分析為重點,統籌外界條件因素等方面綜合分析,並建立了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的計量模型,運用調查數據實證檢驗了各因素對女大學生的擇業影響程度。

第一,查閲國內外相關擇業理論、擇業動機的文獻,參考周璧董的《大學生職業因素結構問卷》,編制《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預測試問卷》。預測試問卷包括薪酬福利(收入),職業效價,職業需求量,競爭力,職業匹配度,職業環境,地域,家庭,企業地位,職業理想,職業興趣,助人利他,成就感,滿足感,經歷等15個部分, 基本信息包括年齡、專業2 個方面。問卷採用6點評定法測量(0——不看重 ,1——不太看重, 2——略微看重 , 3——比較看重 , 4——十分看重 , 5——至關重要 ) , 要求被試在6 個等級上做出選擇。

第二,對《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預測試問卷》進行發放並回收統計。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某某大學女大學生,包括管理學院等多個學院的女大學生。預測問卷主要通過網絡的形式發放。預測問卷樣本數量為60份,回收數量為59份,問卷回收率達98%。經篩選獲得有效問卷數56份,並根據回收的56份問卷進行數據統計。

第三,對預測問卷的所有項目進行CR值的計算。CR值,又稱為“決斷值”,指計算各樣本的總得分,依照高低排序後,將得分最高的27%作為高組,將得分最低的27%作為低組,為兩組的樣本分別增加一個變量,分別賦值1和2。再對兩組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以計算其兩組樣本在所有項目上的平均數的差異。若P值大於0.05,則未達到顯著性水平,此項目的CR值未達到顯著,即此題項對所有被調查者不具備區分性,該題項應當刪去。經t檢驗,問卷中的4個項目應當刪除。分別是:助人利他,成就感,滿足感,經歷。

第四,經過以上步驟最終形成11個擇業影響因素項目, 分別是:薪酬福利(收入),職業效價,職業需求量,競爭力,職業匹配度,職業環境,地域,家庭,企業地位,職業理想,職業興趣,將這些項目隨機排列。問卷採用6點評定法測量(0——不看重 ,1——不太看重, 2——略微看重 , 3——比較看重 , 4——十分看重 , 5——至關重要 ) , 要求被試在6 個等級上做出選擇。

4.1.2調查實施過程及樣本情況
學科人數百分比法學18 8.78工學18            8.78管理學19            9.27教育學157.32經濟學3416.69理學25           12.20體育類8            3.90文學125.85藝術類146.83哲學4220.49

                   描述性統計(表1)

1.樣本。本次調查的對象是某某大學女大學生,包括管理學院等多個學院的女大學生。此次調查問卷主要通過網絡的形式發放,共發放問卷約240份,回收211份,問卷回收率達87.92%,經篩選獲得有效問卷205份。在被調查者中,不同學院的女大學生人數及比例如下表(表1):

2.信度檢測 。統計中所謂“信度”是指測量的一致性,即一羣受試者在同樣的測驗問卷上,測驗多次的結果是否都具有一致性。主要是用於檢測測量結果的可信度而不是測量結果的正確性。即不管檢測次數的多少,檢測的最終結果是否具有一致性。測驗結果的一致性與信度呈正相關關係。信度是問卷分析的前提,只有問卷的信度足夠高,才能夠更全面而深入法人進行問題分析。就本實證研究而言,問卷的信度是指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調查問卷中設置的問題反映女畢業生真實評價的可靠程度。測驗多次測量的結果的一致性越高則測量結果的可靠性越高。由於誤差大小與信度高低成反比,因此信度可作為測量結果受不確定因素影響的程度。在進行測量時,誤差是總是難以避免的,這就使得真實值和測量值之間是不可能完全一致。一般來説,真實值與測量值之間的關係用公示表示為:X=T+E(其中真實值為T,測量誤差值為E,測量值為X)。一般來説,測量誤差與真實值是相互獨立的,並且一般情況下我們會忽略測量誤差,假定它為0,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這個結論:真實得分與測量得分的總體均值是一致的。

本文采用目前社會科學研究比較常用的Cronbach’a係數和相關係數對本次數據進行信度分析。每一個可信度都可以用相應的Cronbach’ɑ係數進行表示,以下是具體情況(表2)

                      係數與可信度的對應關係(2)

可信度

Cronbach’ɑ係數

不可信

Cronbach’ɑ係數<0.3

勉強可信

0.3<Cronbach’ɑ係數<0.4

可信

0.4<Cronbach’ɑ係數<0.5

很可信(最常見)

0.5<Cronbach’a係數<0.7

很可信(次常見)

0.7<Cronbach’ɑ係數<0.9

十分可信

0.9<Cronbach’ɑ係數

利用spss軟件計算出各測量值的Cronbach’ɑ係數值。得出擇業影響因素模型的Cronbach’ɑ係數為0.799,表明Cronbach’ɑ係數值顯示本次調查問卷的測量值是可信的。

3.效度分析。效度是指量表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測量出想要考察的內容,即有效性。本文使用KMO 檢驗和Bartlett’s球形檢驗來測量問卷的效度。

KMO 與 Bartlett 檢定(表3

Kaiser-Meyer-Olkin 測量取樣適當性。

.873

Bartlett 的球形檢定

大約 卡方

95.238

df

55

顯著性

.001

如表3所示,本文所使用問卷的KMO值為0.873。根據Kaiser的觀點,KMO值大於0.9是最好的,大於0.7是中等水平,小於0.5則不適合作因子分析。因此本文使用的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適合作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形檢驗結果也達到顯著水平,即p為0.01小於0.05,表示適合作因子分析。

4.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選擇了最大方差正交旋轉的方式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本文選取特徵值大於或等於1的因子,放棄特徵值小於1的因子以確定因子的數目。同時,在進行排序時,忽略因子負荷小於0.4的量。因子負荷是指原始變量與提取的因子的相關係數,因子負荷量過小説明提取的因子不足以解釋該項目。經過SPSS 22.0的處理,因子方差解釋如表4,旋轉成分矩陣如表5。

説明的變異數總計(表4

元件

起始特徵值

擷取平方和載入

循環平方和載入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總計

變異的 %

累加 %

1

1.545

14.044

14.044

1.545

14.044

14.044

1.375

12.500

12.500

2

1.298

11.801

25.845

1.298

11.801

25.845

1.357

12.336

24.836

3

1.272

11.561

37.406

1.272

11.561

37.406

1.320

11.998

36.834

4

1.195

10.862

48.268

1.195

10.862

48.268

1.236

11.238

48.072

5

1.051

9.558

57.826

1.051

9.558

57.826

1.073

9.754

69.826

6

.944

8.581

66.407







7

.904

8.214

74.621







8

.818

7.438

82.059







9

.755

6.864

88.924







10

.669

6.084

95.007







11

.549

4.993

100.000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旋轉元件矩陣(表5)


元件

1

2

3

4

5

職業理想

-.704





薪酬福利


           .666




職業匹配度

.524




.438

企業地位


-.711




競爭力





.651

地域因素



.777



職業環境



.569



家庭因素




.681


職位效價




-.644


職業興趣

          .478 



.520


職業需求量


           .896




擷取方法:主體元件分析。

 轉軸方法:具有 Kaiser 正規化的最大變異法。

a. 在 6 疊代中收斂循環。

由表4可知,新生代員工的學習動機共存在5個因子,總的方差解釋量為69.826%。方差解釋量是指所提取的5個因子能夠解釋原有11個項目信息的百分比。由表5可得,11個項目中:職業匹配度和職業興趣項目分佈在2個的因子內(表格中已加粗表示),鑑於研究結果最終是為實踐服務,因此將這個變量分別劃入第5個因子和第1因子中(即加粗數字所在列)。最終將新生代員工學習動機取向劃分為五個維度(因子),分別是:理想興趣緯度,企業條件緯度,地域環境緯度,其他方面緯度,能力匹配緯度。

具體結果如表6所示:

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因子分析結果(表6

因子

項目

理想興趣

職業理想

職業興趣

企業條件

薪酬福利

企業地位

職業需求量

地域環境

地域因素

職業環境

其他方面

家庭因素

職位效價

能力匹配

競爭力

職業匹配度

4.2資料數據統計及分析

一、   描述性分析

    各因子各項目的基本情況見表

7影響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理想興趣緯度的描述性分析

理想興趣緯度項目

頻數

頻率

職業理想

0

3

1.5

1

13

6.3

2

17

8.3

3

39

19

4

27

13.2

5

106

51.7

職業興趣

0

6

2.9

1

38

18.5

2

112

54.6

3

29

14.1

4

10

4.9

5

10

4.9

8影響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企業條件緯度的描述性分析

企業條件緯度項目

頻數

頻率

職業需求量

0

7

3.4

1

88

42.9

2

71

34.6

3

22

10.7

4

8

3.9

5

9

4.4

薪酬福利

0

2

1

1

10

4.9

2

4

2

3

48

23.4

4

76

37.1

5

65

31.7

5

8

3.9

企業地位

0

4

2

1

11

5.4

2

2

1

3

49

23.9

4

77

37.6

5

62

30.2

9影響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地域環境緯度的描述性分析

地域環境緯度項目

頻數

頻率

職業環境

0

4

2

1

18

8.8

2

52

25.4

3

85

41.5

4

32

15.6

5

14

6.8

地域因素

0

3

1.5

1

19

9.3

2

53

25.9

3

91

44.4

4

30

14.6

5

9

4.4

10影響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其他方面緯度的描述性分析

其他方面緯度項目

頻數

頻率

職位效價

0

6

2.9

1

15

7.3

2

33

16.1

3

103

50.2

4

32

15.6

5

16

7.8

家庭因素

0

6

2.9

1

40

19.5

2

108

52.7

3

32

15.6

4

11

5.4

5

8

3.9

11影響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能力匹配緯度的描述性分析

能力匹配緯度項目

頻數

頻率

職業匹配度

0

6

2.9

1

6

2.9

2

5

2.4

3

38

18.5

4

70

34.1

5

80

39

4

76

37.1

5

65

31.7

競爭力

0

4

2

1

86

42

2

70

34.1

3

24

11.7

4

12

5.9

5

9

4.4

二、差異性分析

    經多組獨立樣本秩和檢驗可得,不同學科在職位效價、職業需求量、職業匹配度、職業環境、職業理想、職業興趣、薪酬福利、競爭力、地域因素、家庭因素間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在企業地位不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2

                       12不同學科在擇業因素的差異性分析


法學(N=18)

工學(N=18)

管理學(N=19)

教育學(N=15)

經濟學(N=34)

理學(N=25)

體育類(N=8)

文學(N=12)

藝術類(N=14)

哲學(N=42)

X2

P

職位效價

87.58

143.94

156.21

106

87.09

109.54

93.13

56.63

101.04

91.69

42.765

<0.001

職業需求量

90.19

106.92

94.05

105.4

97.46

107.96

186.31

101.75

82.18

102.96

22.045

0.009

職業匹配度

127.33

96.33

86.87

124.7

87.12

133.92

107.75

94.25

125.64

83.48

25.491

0.002

職業環境

84.06

98.83

96.26

193.9

105.12

92.88

114.5

105.88

94.29

87.69

45.821

<0.001

職業理想

69.61

145.11

83.18

113.7

84.4

86.1

61.31

109.13

85.86

141.43

53.565

<0.001

職業興趣

88.47

72.56

79.45

75.2

101.12

124.08

90.56

90.21

196.21

106.79

61.569

<0.001

薪酬福利

113.36

100.94

71.68

86.6

164.71

79.88

82.88

115.67

128.89

74.86

67.664

<0.001

競爭力

194.75

77.83

109.13

110.3

77.94

120.78

102.38

107.33

92.07

81.31

69.187

<0.001

地域因素

109.81

110.44

52.89

137

79.1

116.46

100.13

121.13

100.43

114.98

32.183

<0.001

家庭因素

114.94

79.5

83.71

95.3

94.88

110.14

83.69

182.96

143.57

89.06

45.506

<0.001

企業地位

103.14

93.03

121

107.6

113.21

104.78

110.5

95.42

102.36

89.06

6.65

0.673

4.3擇業影響因素重要度分析

為了分析女大學生擇業影響因素的強弱排序,對上文中擇業影響因素平均得分進行統計,以明確這些因子間的相對重要性。統計結果如表13。

                            描述性統計資料(表13

因子

項目

平均數

理想興趣

職業理想

               3.03

職業興趣

企業條件

薪酬福利

 

3.16

企業地位

職業需求量

地域環境

地域因素

2.78

職業環境

其他方面

家庭因素

2.54

職位效價

能力匹配

競爭力

2.93

職業匹配度

從上表可知,擇業影響因素的程度由高到低依次為企業條件,理想興趣,能力匹配,地域環境,其他方面。由此可以看出企業條件,理想興趣等在擇業影響因素中佔較大比重。

4.3小結

從擇業影響因素的選取到設計調查問卷再到最後的統計分析,由開始的模型基礎到最後實證數據,每一步都按照嚴格的要求執行操作,盡最大可能保證數據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全面性,並最終在複雜繁宂的數據中進行了嚴密準確的統計分析,以保證最終統計分析結果的真實性,以便提出創造性的建議和意見,更好解決女大學生擇業就業難的問題,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率。

5結論

企業條件方面影響最大,女大學生不僅僅看重經濟待遇,更着眼於企業地位和發展前途。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在擇業時的選擇更加謹慎,不再是僅僅考慮單一的經濟因素或者是前途發展因素,而是會兼顧兩者,力求在兩者之間需求一個平衡點,使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統一。

理想興趣方面佔重要比重,可見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興趣對女大學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女大學生應該以長期的眼光看待問題,而非一時的利益,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高校和社會也要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地職業理想,培養職業興趣,協助女大學生更好擇業。

能力匹配方面比重偏小。可見女大學生在自我認識方面還有所欠缺。成功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是科學地認識自我,合理地進行“職業自我”認知的有效手段。個人能力影響到女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女大學生在做出職業選擇之前,應該對個人的能力傾向進行客觀認知。一個人必須建立在正確的自我認知基礎上,正確的自我悦納、積極的自我體驗、有效的進行職業匹配。職業匹配度應該成為女大學生擇業的重要考慮因素。如果個人能力與職業不匹配,首先,工作單位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工作的內容並不是擇業者能夠駕馭的內容,由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其次,擇業者的個人發展會受到阻礙。因而,女大學生可以先充分審視自身的優勢,評價自身的才能,在進行職業的選擇,力求選擇一個與自身能力匹配的職業,以便更好擇業。

地域環境因素佔一定比重,女大學生身為女性,在地域方面考慮的遠遠大於男性。因此作為母校,也應該適時適量地設置相關的課程對學生進行相關教育,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去經濟不發達地區進行擇業創業。加強學校、社會和學生三方面的交流深化,提升擇業指導的內容與形式,這不僅僅依靠就業指導中心,更要依靠三方面齊心協力,只有這樣才能滿足畢業生對擇業的需求,才能減小地域因素對擇業的限制,幫助女大學生更好就業。

其他因素佔較小比重,例如在家庭方面,仍有很多家長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女大學生的職業選擇。作為走入社會的成年人,職業發展的根本源泉就是自覺性,只有源於真心地做出自己喜愛的職業選擇,才會有巨大的前進動力和職業激情。從這個角度講,家長也需要改善擇業觀,對女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多一些鼓勵和支持,少一些過於主觀和干涉。

由於客觀條件和自身理論知識、研究視野和實際研究水平的有限,在本研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調查問卷樣本較小,對女大學生的定義範圍較窄以及只在某一高校調查研究,使得調查區域比較侷限等。但是,本文對影響女大學生擇業的各個因素進行了全方位深入的解析,並以此為依據,為女大學生擇業提供一定的建設性建議,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可以作為女大學生擇業的就業指導。再者,女大學生就業率的提高也意味着高校就業率的提升,從而提升高校的辦學效益。除此之外,本文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促進女大學生選擇合適自己的職業,也意味着企業選擇了一個適合的從業者,有利於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的提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muban/jingxuan/5zeq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