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範網 >

實用文 >實用文精選 >

七夕節吃什麼美食(精品多篇)

七夕節吃什麼美食(精品多篇)

七夕節吃什麼美食(精品多篇)

七夕節吃什麼 篇一

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又稱“乞巧節”。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其中多餃子、麪條、油果子、餛飩等為此節日的食物。

1、餃子

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2、巧果

浙江各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東京夢華錄》中稱之為“笑厭兒”、“果食花樣”,圖樣則有捺香、方勝等。

3、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月初七吃巧芽面。做巧芽面用的豆芽,要提前七天生,選沒有蟲蛀的綠豆一小碗,洗淨,平鋪到一個盤子裏,用濕紗布蓋好遮住陽光,放到炕頭上,每天噴幾次水使之保持濕潤。七天後,待豆芽長至兩三釐米長,便可做手擀麪,下鍋煮熟,過涼水拔透;然後熱鍋坐油,加肉丁炒熟,葱、姜爆鍋,醬油、醋熗鍋,放綠豆芽炒熟,加水煮沸,再加鹽、味精,做成豆芽湯;把麪條抓到碗裏,澆上豆芽湯即可食之。

4、雲面

膠東人七夕吃巧果子,臨沂人七夕則吃雲面。吃雲面,此面得用露水製成,吃它能獲得巧意。

5、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還有個獨特的風俗:吃江米條。江米條是一道漢族小吃,用糯米麪加豆粉和麪後在燜鍋裏蒸出來,放在石臼裏用棒子捶,再稈成圓形,曬乾用油煎出來,最後蘸梅花﹑松花﹑芝麻等豆沙製作而成的一種食品。

6、巧酥

還有許多民間糕點鋪,喜歡制一些織女人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此風俗在一些地區流傳至今。

7、瓜果

在七夕這個特殊的節日,瓜果當然必不可少!七夕時吃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有些人喜歡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等繪成“花瓜”。

8、雞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9、五子

七夕“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的大事。祭拜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等,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更是少不了,焚香禮拜默默禱告後,這些供品也就成了她們宵夜的食物。

10、綠豆芽

在廣州,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七夕就要到了,這些七夕的美食,你可要準備好哦!

拓展閲讀: 篇二

七夕節的應節食品

七夕節的飲食風俗,各地不盡相同,一般都稱其為吃巧食。一個“巧”字形象地道出了七夕食俗的獨特之處,表達出了人們追求心靈手巧、閤家安康、生活美滿的`美好願望。

巧果: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有名。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乞巧果子”是七夕節的傳統祭品和美點。七夕晚上人們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圍坐,品嚐做“巧果”人的手藝。現在這種習俗在許多地方都已經不流傳了,“乞巧果子”這種傳統食品,也演變成多種花色糕點。巧果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酥糖:在我國一些地方的糕點鋪,這一天還要製作一些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出售時又稱為“送巧人”,民間認為,吃了這種“酥糖”的人會變得心靈手巧。

巧巧飯:在我國山東,這一天要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瓜果:在福建,七夕節時要讓織女欣賞、品嚐瓜果,以求她保佑來年瓜果豐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鮮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鮮花和婦女化粧用的花粉。一般是齋戒沐浴後,大家輪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禱心願。

七夕節吃什麼食物 篇三

七夕來臨,當天可以吃巧酥、巧果、花瓜、索餅、蠶豆等傳統食物。

1、吃巧酥

巧酥,俗稱巧人,是七夕期間民間糕點鋪做的一種女人形象的酥糖,出售時稱作“送巧人”,慶賀牛郎與織女鵲橋相會,也為自己起球幸福。

2、吃巧果

巧果即乞巧果子,七夕節令食品之一,是上海地區特色糕點,以麪粉輔以芝麻製作而成,款式極多,如今在浙江杭、甬、温地區比較流行,温州地區七月初七這天孃家親戚要送巧果給外孫一輩做禮品。

3、吃麪條

七夕這天有些地方要吃巧芽面,用提前七天發好的豆芽做成豆芽湯,再將煮熟的手擀麪抓到碗裏,澆上豆芽湯即可。山東臨沂人這天則要吃用露水製作而成的雲面,吃它能獲得巧意。據説七夕麪條吃七根,親人心連心。吃麪條時還會扔兩根在外面犒勞搭鵲橋的喜鵲。

4、吃餃子

在鄄城、曹縣、平原等地,七夕節當天七個要好的姑娘一起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餃子裏,乞巧活動以 本站…後,她們聚在一起吃餃子,據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5、吃花瓜

七夕舊俗乞巧,將瓜雕刻成各種花樣,如奇花異鳥或浮雕圖案。另外一些手巧的女子會用發好的麪糰捏塑成各種與七夕傳説有關的麪點。

6、食五子

七夕節當天少女、少婦們要拜織女,默默禱告乞盼兒子、乞盼長壽、乞盼美麗或者乞盼愛情、拜祭貢品包括新鮮水果和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拜祭結束後這些貢品就成了她們的節令食物。

7、吃索餅

索餅是舊時七夕食用的食物,現代人則變成吃掛麪,也就是説索餅是掛麪的祖先。

8、吃雞

民間七夕節又吃雞的習俗,源於浙江金華一代,七夕這天家家都要殺一隻公雞,意為這晚牛郎織女相會若無雄雞報曉,他們就永遠不會分開,以祈禱有情人永不分離。還有一些地方七夕當天有扣公雞的習俗,就是用筐子把自家大公雞扣在屋裏以防止它叫。

9、吃江米條

老南京人過七夕要吃江米條。江米條用糯米麪加豆粉、面及麥芽糖水醒發後切塊擀開,然後切條搓成圓長條,放入油鍋炸到微黃出鍋,再將白糖熬成糖漿倒入炸好的江米條攪拌均勻放涼後即可食用。

10、吃蠶豆

在福州地區七夕節有“分豆結緣”的習俗。這天鄰里、朋友之間相互贈送蠶豆並在月色下吃蠶豆聊天,以作結緣紀念。吃完蠶豆以後就不會吵架,之前的積怨也隨之煙消雲散。

11、吃炒豆茶

廈門同安地區每逢七夕都會做一道傳統美食——炒豆茶,寓意愛情與生活甜甜蜜蜜。

12、吃石榴

在福建東山島,七夕節幾乎家家户户都購買中藥使君子和水果“石榴”。這天的晚餐就用使君子煮螃蟹、小魷魚,或雞蛋、瘦肉、豬小腸。晚會後,大人會叫小字輩拿石榴放門扇與門檻之間壓破,全家人分食。

七夕節吃什麼好 篇四

1、吃巧果

巧果是七夕節的應節食品之一,又叫七夕果、乞巧果子。它並不是一種水果,而是用麪粉、油、糖、蜜製作出各種與七夕傳説有關的花樣,再用油煎炸而成的糕點。古代女子出嫁前都希望自己心靈手巧,就用吃巧果的方式“乞巧”,希望織女能賜自己一雙巧手。

又因為“巧”與“橋”諧音,人們認為在七夕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織女鵲橋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通過“巧(橋)”實現。

2、吃巧芽面

除了吃巧果,有些地方七夕這天吃巧芽面。巧芽面裏的“芽”是指綠豆芽,這綠豆芽一定要提前七天生,待豆芽長到3釐米就可以吃了。將綠豆芽和肉絲一起炒,再加水煮沸,放入調味料做成豆芽湯。麪條煮好抓到碗裏,將豆芽湯澆上即為“巧芽面”了。

3、吃花瓜

七夕節當然少不了瓜果。手巧的女子會將瓜果雕刻成奇鳥異狀,或者在瓜果表面浮雕圖案,用來拜織女、待客等,稱為“花瓜”。

4、吃江米條

七夕節吃江米條是老南京人特有的習俗。江米條是將糯米粉與豆粉加清酒和成麪糰,放入鍋裏蒸熟;再將蒸好的麪糰放入石臼捶打,待捶打好的麪糰稍微變幹,用刀切成麪條,放入油鍋炸熟,炸好的江米條瀝乾油後抹上糖漿即可。

5、食五子

七夕節“拜織女”的祭拜供品中,五子是必不可少的。五子是指瓜子、花生、紅棗、桂圓、榛子,焚香拜祭後,這些貢品也就成為宵夜食物。

6、吃巧酥

七夕期間,民間一些糕點鋪會製作一些牛郎織女模樣的酥糖,俗稱“巧人”或“巧酥”,銷售時會説“送巧”或“送巧人”,十分討巧,很適合七夕節食用。

7、吃雞

傳説牛郎織女每年只有在七夕這天才能“鵲橋相會”,而當雄雞報曉時,他們就得分開。人們很同情牛郎織女,流行在七夕這天宰雞,意為沒有公雞報曉,牛郎織女就不會分開。七夕節吃雞也就成為很多地方的一種傳統習俗。

還有一些地方一到七夕節,就把大公雞從雞窩裏抓出來,放到屋裏用框子扣起來。他們認為公雞換了地方怕生,就不會打鳴,這樣牛郎織女在一起的時間就會長一些。

8、吃蠶豆

“分豆結緣”是福州地區七夕節特有的習俗。每年七月初七,親朋好友和鄰里之間都要相互贈送、分食蠶豆,“蠶”與福州方言裏的“纏”諧音,意為把好事緊緊纏住。

9、吃菱角

七月初七品菱角是江門台山的傳統習俗。農曆七月初六晚上(初七凌晨),當地家家户户都要拜神,稱為“幕仙”,菱角、涼粉、水果是必不可少的拜祭貢品。

10、麻老

麻老,正確名應該叫麻糯,是福建龍巖特有的一種糕點,是專為紀念牛郎織女而生的七夕節食品。在龍巖地區,做父母的在每年七月初七前幾天就要購買麻老贈送女兒,尤其是出嫁後的第一年,要用小籮筐整擔送。

七夕節的養生知識 篇五

1、調理脾胃,平補為主

七夕節處於秋季,天氣涼爽,適合行平補之事,調理脾胃、滋陰潤肺、為秋冬儲備能量。如鴨肉性涼、味甘,入肺胃腎經,有滋陰補虛、清熱生津、潤肺健脾的功效,可在七夕和愛人共同食用,是健康養生的不錯選擇。

2、積極運動,酌情換衣

秋季處於最適合運動的季節,選擇室外運動對身體健康很有好處,無論是打球、跑步、踢球,還是爬山、跳舞、打拳等,都可以達到健康養生的目的。但早晚涼、中午熱,穿衣增減需根據自身體質決定,運動前應酌情換衣。

3、滋陰潤燥,美容護膚

處暑過後,雨量減少,空氣含水量降低,氣候逐漸乾燥。因此,應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女性也應多注意美容護膚,防止皮膚乾燥。具體來講,可以做些湯粥,如百合粥、山藥粥、青菜粥、小米粥、蝦皮冬瓜湯、排骨蓮藕湯等,幫助身體補充水份,潤燥嫩膚。

七夕起源於什麼時候 篇六

七夕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還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fanwang.com/shiyongwen/shiyongjingxuan/o7dqqj.html
專題